道源長老 講述 施旺坤 敬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 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 佛陀教育基金會 印贈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六年十月講於志蓮精舍|| 施旺坤敬記 壹、總釋名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今天要跟諸位講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先把經題解釋一下。   「大方廣」,是講一真法界的本體、法相、妙用。佛經上都要指出一切法的本體,本體的名字各經不一樣,譬如《大乘起信論》稱為「真如」,《妙法蓮華經》稱為「實相」,《華嚴經》稱為「一真法界」。不二叫「一」,不妄叫「真」,不是對著妄法說真法,根本沒有妄法叫真。「法界」是一切法的法性,性就是本體、自性。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切法的本體、自性。   「大方廣」三字,先說「大」,就是一真法界的本體大。「大」者包含為義,不是對著小的大,對著小的大不是真大,因為大以外還有個小對著。一真法界的體,包含一切法,體外再沒有一個法,大而無外。   「方」者正也,就是一真法界的法相,是無相之相,無相之相最方正,不偏不邪謂之正。一真法界的法相,不是偏法,不是邪法,是最方正的相。   「廣」是廣博,就是一真法界的妙用廣博。你只要能悟到一真法界的理體,你隨時隨處都能生起妙用,所以它的妙用甚多,無量無邊。   「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每次講到佛都是這樣解釋。但是《華嚴經》的佛,不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印度國淨飯王的兒子,是千百億化身佛中的一個。化身佛,也叫應身佛。佛有三個身:   一、法身佛,法身是真理之體,證得真理之體,就是證得了法身,就成佛。   二、報身佛,報是果報,我們凡夫的身體,是受苦的果報身。佛是受法樂的果報,小乘家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大乘家要修六度萬行,修無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他的功德無量無邊,得的報身佛,享受的果報法樂,也是無量無邊。大乘家的報身佛,要地上菩薩才能見到,凡夫二乘人都見不到。佛都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他發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每一尊佛都是發願度一切眾生。先度上根利智那些大菩薩,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釋迦佛成了佛說《華嚴經》,凡夫二乘人,看不見毗盧遮那佛的身體,說的圓頓大教聽不到,佛相也見不到。   三、應身佛,佛太慈悲了,「隱尊特顯劣」,把最尊貴特殊的報身佛隱藏起來,現一個應眾生之機,劣應身的佛,叫應身佛。這就是出生印度國一丈六尺高、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劣應身是不高明、卑劣,但劣應身佛不是對著凡夫講的,是對著報身佛講的。   依天臺宗智者大師所分三個佛的名字: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華嚴經》是報身佛說的,《華嚴經》上報身佛,翻譯為毗盧遮那佛,但毗盧遮那佛,清淨法身是個理體,不說法,和天臺宗所說的不相合。《梵網經》上報身佛,翻譯為盧舍那佛,和天臺宗所說的相合。實際梵音相同,只是兩部經翻譯的名詞不同。圓融起來解釋,《華嚴經》的毗盧遮那佛,因為證得法身,才能顯報身,是法報合一的佛。雖然名叫毗盧遮那佛,實際講經說法的是報身佛。   「大方廣佛」講好了,再講「華嚴」二字。「華」是表菩薩因位修行的行門,等於開花,結果才成佛。身有一丈六尺高、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都有數目字,那是化身佛,讓凡夫二乘人看的。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不能說他有多高,也不能說他有多少相好?都是按無量講,不能說出數目字來。這些相好莊嚴從哪裡來的呢?沒有自然釋迦、天生彌勒。外道講的是無因之果,佛教講有如是果,必有如是因。這些無量相好莊嚴,得有無量的因,他是在無量阿僧祇劫修無量功德,莊嚴出來報身佛的相好莊嚴,所以叫「華嚴」。   「華嚴」是用因華莊嚴佛的果德,報身佛應該叫「華嚴佛」,這裡為什麼稱「佛華嚴」呢?開導給我們聽的,佛弟子當然要成佛,我們也學發四弘誓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要成佛,當然要成大乘的佛,就要修《華嚴經》上所說的大乘無量的行門,這是開示我們修因華。你把行門修圓滿,就把大乘的佛莊嚴出來,這就是用因華莊嚴佛的果德。   「大方廣佛華嚴」六字別名講完。再講「經」字,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契者合也,上合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簡單翻譯為經。   佛說的經很多,經的名字千差萬別,但是立題只有七種,所謂「單三、複三、具足一。」經題由人、法、喻三種資料組成,「人」是能說所說的人,「法」是佛法,「喻」是譬喻。   「單三」,單種起名。   一、單人立題,比方《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佛」,是個究竟人;所說的「阿彌陀」,也是個究竟人,叫做單人立題。   二、單喻立題,比方《梵網經》,「梵網」是大梵天的因陀羅網,是譬喻。   三、單法立題,比方《涅槃經》,「涅槃」是法。   「複三」,是兩個法重複起來取經的題目。   一、法喻立題,比方《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   二、人喻立題,比方《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人,他說法像「獅子吼」是譬喻。   三、人法立題,比方《文殊問般若經》,「文殊」菩薩是因位聖人,「般若」是法。   「具足一」,就是人、法、喻三種資料具足。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一真法界的法。「佛」,大乘果報的佛是聖人。「華嚴」是譬喻,修因位的行門,用因華莊嚴出來果德。   「大方廣佛華嚴」六字別名,具足人、法、喻三種法相。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華嚴經》所講的,叫「解脫境界」,就是聖人佛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二乘人的境界。佛菩薩的解脫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不是凡夫二乘人可以心思、可以言議得到。你心裡想不到,你用言語議論不到這個境界,這就是《華嚴經》講報身佛的境界。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成佛,我們要怎樣成佛呢?「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你就成佛了。「入」有悟入、證入。先開悟,悟入這境界,再依悟入的理體去修行,修行到深處叫證入。如何能開悟證果呢?要研究《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第四十卷,不是《八十華嚴》的八十一卷。為什麼有的寫八十一卷呢?因為《四十華嚴》不流通,只有看《大藏經》的人才看。第一種翻譯《六十華嚴》也不大流通。《八十華嚴》有流通本,現在我們講的都是《八十華嚴》。因為《普賢行願品》,流通很廣,大家不去精深研究,以為《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卷,所以寫上第八十一卷,這是錯誤的。   《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全部算在一起,一共有四萬五千偈。而《華嚴經》在印度有十萬偈,還有五萬五千偈沒有翻譯,為什麼不全部帶到中國來翻譯呢?因為古時候交通不便,經典由印度帶到中國,一種是從北方的旱路,要經過一片大沙漠,迷失了路,會死在大沙漠。一種是走南方的海路,當時坐木板的帆船,遇到颳風就把船吹沉了,所以要從印度將經本帶到中國來,都是古時候的大菩薩,冒著生命危險,為法忘軀帶來的。路途遙遠,一個人空手走都很困難,經典怎麼帶呢?所以無法一次全部經都帶過來,先帶過來的是《六十華嚴》,再帶過來的是《八十華嚴》,接著帶過來的是《四十華嚴》。   《八十華嚴》有一品叫《入法界品》,但是經文很少。《四十華嚴》確實是接《八十華嚴》,全部是《入不可思議解脫品》,經文有四十卷之多。《八十華嚴》上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際是參訪一百一十位善知識,還有五十多位參訪善知識的經文沒有帶過來。   古人說:《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一切經典講的佛理,沒有超出《華嚴經》。天臺宗最讚歎的是《法華經》,說《法華經》的道理最圓滿,超過《華嚴經》。因為智者大師只見到《六十華嚴》,沒有見到《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如果見到,他會讚歎《華嚴經》是經中之王。   古德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佛為法王,等於國王,佛多麼高貴富裕,看《華嚴經》就知道。上次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到大勢至法王子,是接續法王之位,一定要讀《華嚴經》,才知道法王有多富貴,才能發心承擔法王的家業。不讀《華嚴經》,不知道一生成佛的法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我們凡夫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生成佛的榜樣,我們照著善財童子的路修行,都能即生成佛。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品,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就是把《華嚴經》萬種因華的行門歸納起來,不出十大願王。《華嚴經》是圓頓大教,度的都是圓頓根機的大菩薩,就是上根的眾生。中下根的眾生,叫他發菩提心,修萬種行門修不來,這樣圓教就不圓滿了。佛要圓度一切眾生,不能捨棄一個眾生,所以把《華嚴經》的無量行門,歸納為十大願王。由十大願王把眾生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   上次道源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引導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永不退轉,壽命無量,一生成佛,這樣中根、下根都可以做到。《華嚴經》包含一切佛法,歸納到十大願王裡面,過去早晚課,都是大祖師依著《普賢行願品》立的,早課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念完了,要跪下觀想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回向:「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我要度一切眾生,都入到《華嚴經》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十大願王,是依著《普賢行願品》發的願;《回向文》,也是依著《普賢行願品》發的願;晚課念《禮佛懺悔文》有十六個偈頌,也是摘錄自《普賢行願品》,足見《普賢行願品》的重要。   我們研究《華嚴經》,要看《華嚴經疏鈔》,在中國依著《華嚴經》建立一個宗派,叫華嚴宗。華嚴宗有五位祖師:初祖杜順和尚、二祖智儼尊者、三祖賢首國師、四祖清涼國師、五祖圭峯大師。我們現在看見《八十華嚴》的經本就害怕,認為經文太長,看不完,四祖清涼國師把《八十華嚴》著成「疏」,怕別人看不懂,又著「鈔」解釋,寫成《華嚴經疏鈔》。   過去認為疏不能放入經文,認為是:「割裂經文,罪過無邊。」《大藏經》把《華嚴經》《華嚴經疏》《華嚴經鈔》分開,要研究《華嚴經》,必須三本對照看,初學的人不容易閱讀。到了民國,上海有幾位大居士發心把疏鈔會入經文,經過多年才編輯完成。首段是《華嚴經》經文,次段是疏,再次段是鈔,這樣就不必三本對照看。編成以後刻成木刻板流通,弘一大師讚歎《華嚴經疏鈔》,內容比《佛學大辭典》更為豐富。因為《佛學大辭典》偏重解釋佛法的名相,世間法的名相,必須另外看《辭源》《辭海》。《華嚴經疏鈔》世間法的名相很多,因為它解釋一種名相,要解釋出來十種道理,依著《華嚴經》事事無盡解釋,清涼國師學識淵博,是貫通一切佛法,及一切世間法的大祖師。《華嚴經疏鈔》現在臺灣有流通,勸請諸位發心請一部來研閱,是至高無上的享受,並且可以得到《華嚴經》的大利益。   再介紹《普賢行願品》的註解,清涼國師完成《華嚴經疏鈔》後,《四十華嚴》才翻譯出來,他又著了《四十華嚴疏》,可是沒有鈔。《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結論,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尤其到了末法時代的眾生,依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不來,決定要依著《普賢行願品》發十大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清涼國師又特別著《普賢行願品別行疏》,「別」是另外,「行」是單獨流通,另外單獨流通《普賢行願品別行疏》。後來五祖圭峯大師,認為《普賢行願品別行疏》著得很好,又著「鈔」來解釋「疏」,書名為《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現在有單行本流通,諸位一定要發心請來研閱。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唐朝時在西域有一個「罽賓國」,梵語羯溼彌羅國,罽賓國,是舊的翻譯。新的翻譯,玄奘法師翻為「阿誰入」,因為這個國家四面環山,地理位置險要,自從建國以來,別的國家未曾侵入其國,故取名「阿誰入」,有自高自大之意。「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均貫通。「般若」為這位法師的德號,翻成中國話叫智慧。「奉詔譯」,這部《四十華嚴》是奉唐朝皇帝的命令翻譯的。 貳、別解文義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第四十卷。這一段是普賢菩薩讚歎如來的功德,「爾時」,說完第三十九卷的時候。「普賢菩薩摩訶薩」,行彌法界曰「普」,位臨極聖曰「賢」。普即普遍,普賢菩薩的行門最大,他的大行普遍彌滿於法界,遍法界都是他行菩薩道的所在。普賢菩薩的地位,臨近最極的聖人——佛,他的地位,與佛只差一等。「摩訶」是大,「摩訶薩」叫大菩薩,普賢是等覺位的大菩薩。《華嚴經》有華嚴三聖,中間供的毗盧遮那佛,左邊供的文殊師利菩薩,騎一隻獅子,表智慧;右邊供的普賢菩薩,騎一隻白象,表行門。一個大智慧,一個大行門,合起來就是毗盧遮那佛。   「稱歎如來勝功德已」,《普賢行願品》三十九卷是讚歎如來功德,普賢菩薩是等覺位的大菩薩,他稱讚如來的功德特別超勝,讚歎完了。「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在華嚴法會裡都是初地以上,親證法身的大菩薩。「善財」即善財童子,他年紀輕叫童子,他最初遇到文殊菩薩,教他發菩提心,再去學菩薩行,所以他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得去參訪善知識。因為善財童子是《華嚴經》的當機者,普賢菩薩跟諸大菩薩說法,就特別稱呼當機者善財童子。   「善男子!」這是普賢菩薩稱諸大菩薩和善財童子。在佛經上,佛叫當機者,往往都叫善男子。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善男子包含善女人,佛經上佛往往連著稱呼:善男子、善女人,但是以善男子為首眾,善女人是第二眾。   第二種解釋,善男子即大丈夫,「善」即發菩提心,此善不是世間凡夫的善,凡夫在六道輪迴流轉生死,不能稱為善。也不是二乘人小乘的善,二乘人自己了生死,不度眾生,也不能稱為善。必須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真正發菩提心的男子,才能稱為善男子。   看到善男子的經文,我們要觀察自己,發了菩提心沒有?要是沒有發菩提心,雖然為男子身,也不能稱為大丈夫、善男子。是個女人,發了菩提心就是大丈夫、善男子。「諸菩薩」已經證得法身理體,地位高,所以放在前面,實際當機者是善財童子。   「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前面我普賢菩薩讚歎如來的功德,讚歎完了,你不要以為如來的功德只有這麼多。不但一尊佛、二尊佛,假使十方諸佛都來讚歎,也讚歎不完。下面說讚歎的時間長,「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不可說不可說」,是大數目名詞。「佛剎」,是佛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尊佛都是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廣大的世界,把大地的石頭碎開來,碎為最細、最小的微塵,那個微塵再把它分成七分,每一分叫極微塵,是說塵點微細到極處了。「劫」是長時間,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一個大劫的時間,就長得不可思議。這裡不是一個大劫、二個大劫,而是把一個極微塵算一個大劫,不是一個佛世界微塵數大劫,二個佛世界微塵數大劫,而是經過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佛世界極微塵數大劫的長時間。「相續演說,不可窮盡。」十方一切諸佛,經過長得不可思議的時間,都在演說佛的功德,並沒有把佛的功德讚歎完。   這就是說不僅菩薩讚歎不完,要佛來讚歎,不是一尊佛、二尊佛讚歎,縱使十方一切諸佛來讚歎,也讚歎不完,就是極力強調,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怎麼讚歎也讚歎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如來有那麼多讚歎不完的功德,那是佛的果報,如來怎麼成就這無量的功德呢?在因位當中,就修十種廣大的行願。你假若想要成就佛無量無邊的功德,應當修這十種廣大的行願。   這十種廣大的行願,包括一部《華嚴經》,也就是一切佛的功德,都在這十種大行大願裡面。「行願」二字,在其他經裡面都叫「願行」。「願」是我們立的志向,發願就是立志,也叫發心。「行」是修的功夫。你先立志發願,而後修行門,願在前面,行在後面。「依願引行,以行填願」,你先發了大願,引導出大行,你修行門,把空願填實,滿了菩提大願,你的行門就修圓滿了。   《普賢行願品》把「行」放在「願」前面,因為發的十種大願,不是空願,發這個願,就要修這個行門,叫「即願即行,即行即願。」行願二字,二而不二,行就是願,發的願就是修的行,所以叫即行之願。把「行」放在「願」前面,使我們知道這十大願王,發了願就修行。你見了如來有無量無邊讚歎不可窮盡的功德,那是如來的果法。你見了果法,就要修因,如來的果法是修出來的,不是無因之果。怎樣證得無量無邊的功德呢?修這十種大願來的。我們學佛,就先學這十種大行願,將來行願圓滿,你任運自然,證得如來無量無邊不可窮盡的功德。   這十種大願,合起來就是一個菩提心,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就是佛的覺,也就是佛的道。我想證得佛的道,要先發成佛的道心,叫菩提心。要記得,發成佛的心,不是成阿羅漢,成了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正好滿他的菩提大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佛不捨棄一個眾生,才叫佛,不然,只是小乘的聖人。我們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這裡告訴我們,要想成就如來的殊勝功德,得發這十種行願。成就如來的功德,要自利利他,要下化一切眾生,所以發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華嚴經》告訴善財童子如是發心,也就是告訴我們應該如是發心。佛法就是要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小果。有的人修行用功,想來生來世轉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好享受人間的福報。有的人想求生天,在天上享天福。有的人認為人天福報不能久長,發心修行,要了生脫死,超出輪迴,結果修成二乘小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眾生,這樣發心修行就冤枉了。要知道,修行不是簡單的事,你求人間的福報,也要費不少精神,結果不出輪迴,求個無常的福報。修成二乘小果,也不是簡單的事,結果只能自利,不能利益眾生,那不是冤枉嗎?同樣費力氣,你為什麼不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呢?這裡就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發心?怎樣修行?修這十種大行大願,絕對不會錯誤。   我們再觀察現在的佛弟子,每個寺院要是做法會,比如農曆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得道紀念日,每個寺院都有很多信徒來拜拜。你問他有什麼願心呢?他沒想到來生來世轉大富大貴的人,也沒想到來生來世生天,更不懂要修成二乘小果,只是求現在平安,這樣的佛弟子真是可憐愍者,這不能怪他們,應該怪沒有人講佛法給他們聽,他們才不懂。發菩提心這一句話,他們從來沒有聽過,怎麼會瞭解呢?所以道源常常勸請大家,無論出家、在家弟子,都要發心弘法。你們看佛教東傳中國,像法時代,出了多少大祖師、大法師?那時候比丘弘法,已經人才濟濟,不需比丘尼弘法。比丘尼弘法都沒有機會,怎麼需要居士弘法呢?但現在是末法時代,比丘不可多得,四眾弟子不要負責弘法嗎?佛法等於一個大殿,由四根大柱子撐著,就是四眾弟子都要負弘法責任,所以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都應當弘法利生。《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弘揚《華嚴經》嗎?但是必須考慮:一、《華嚴經》文豐義博,能不能講好呢?二、《華嚴經》是一部大經,講一遍要三年,有沒有人聽呢?所以你們就講《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的道理都在裡面,也就是全部的佛法都在裡面。十大願王很好學,也很好講,只怕你不發菩提心。你發了菩提心,學《普賢行願品》,去弘法利生,這是做得到的,你為什麼不發心呢?   講這一段話是不是扯得太遠了?普賢菩薩講這一段話,是勸善財童子發心,道源勸請諸位發心,是跟普賢菩薩學的。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何等為十?」應該修哪十種廣大行願?普賢菩薩自己徵問,下面自己答覆。   「一者禮敬諸佛」,我們現在做早晚課一進佛殿,先磕三個頭,任何一個寺院都是這個規矩。在家居士家裡設佛堂,你進佛堂要先拜三拜,都是依著十大願王的規矩。   「二者稱讚如來」,古時候進佛堂先拜三拜之後,要先唱香讚,因為那是讚歎如來的功德。   「三者廣修供養」,燒香、獻花、獻供水,都是屬於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晚課要念禮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屬於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寺院做早晚課時,你都應當參加,這就是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這兩個大願,實際是一個大願。請佛住世,就是為請轉法輪;請轉法輪,必須請佛住世。我們現在生於佛前佛後,沒有見到佛,想請佛轉法輪請不到。沒有見到佛,怎麼請佛住世呢?這就通到現在轉法輪的法師身上,你要是發了十種大願,你能講經,自己講。不能講,你遇到會講經的法師,請他來講經,這就通到請佛轉法輪。因為法師會講經,一般的信徒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知道怎麼請?你知道哪一位法師會講經,也知道怎麼請法師講經。你有因緣準備一間講堂,就去實現這個大願,請一位法師來講經,比做任何佛事的功德大。我本來不應該說這些話,因為我就是講經的法師,這是不是自己在貪名?道源如果有貪名的心,不應該說這些話;道源沒有貪名的心,應該如是講。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請法師講經,是下面要講到的「八者常隨佛學」,是跟佛學的。佛成了佛,就在講經說法,佛在人間示現成佛,是度人的。請法師講經,就是度人的,其他的佛事,比如放焰口,最大的佛事水陸法會,都是度鬼的,跟度人的功德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度人的功德大。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只有人才有資格,所以佛在人間示現成佛,我們現在講經說法,就是勸諸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希望在座個個發菩提心,只要有一個人發菩提心,這一個人成佛有份,就佛種不斷。你度一個人成佛,有什麼功德能與此功德比呢?這是你請法師講經,才有的功德,這樣請法師講經的功德,不是不可思議嗎?   「七者請佛住世」,沒有跟佛同時住世,怎麼請佛住世呢?要通到請法師住世。只要是正知正見的法師,請他長遠住世講經,請法師講經有功德,大家都喜歡聽,請法師多講幾天、多講幾年,等於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長遠的隨著佛學,佛怎麼修,我們跟著佛學,跟著佛的腳步走,決定走到成佛的地方。要常隨佛學,發了菩提心,不要忘失菩提心,不要退回來。反過來解釋,我們要是修人天乘,修五戒十善。持五戒,可以保持來生來世人身不失,而且可以轉大富大貴的人。修十種善法,可以生天享天福,這是佛說法不得已的權巧方便。實際這是跟人、天學,不是跟佛學。你要求二乘小果,修四諦、十二因緣法,了生脫死,超出輪迴,這是二乘的果報,也是佛說法不得已的方便法門。因為說大乘法,你接受不來,所以你學小乘法,是跟阿羅漢、辟支佛學,不是跟佛學。這裡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依著十大願王來修行,就是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恆」和「常隨佛學」的「常」意思相同。恆常隨順眾生,度脫眾生。恆順眾生,不是跟眾生造凡夫業,是隨順眾生的根機,方便接引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十者普皆回向」,「普」是指上面九種行願。「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把上面九種功德都回轉過來,趨向三個地方:一、回向佛果菩提,二、回向一切眾生,三、回向真如實際。你修行不回向,功德落到自己身上,就與菩提心相違,所以修行的功德,不要回向到自己身上。   以上是依著經文總標,簡單地解釋,先了解大意,下面每一種行願還會詳細解釋。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回向?   善財童子是當機者,弟子跟師長講話叫仰白,師長跟弟子講話叫下告,仰白下告是佛經上的禮節。「善財白言:大聖!」善財童子居於弟子的身份,尊稱普賢菩薩為大聖。登了地是聖位,普賢菩薩是十地圓滿的等覺菩薩,所以稱為「大聖」。前面普賢菩薩說: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回向,我願意詳細聽,普賢菩薩!你大慈大悲,不厭其煩,要跟我們講十種行願。善財童子並不是不懂,他是發菩提心的人,請普賢菩薩詳細講十種行願,流通十方,流通未來,使眾生都得利益,所以善財童子是替我們眾生請法,是代眾生請問的。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有問必答,善財童子來請問佛法,普賢菩薩就答覆他。「善男子!」稱呼善財童子。「言禮敬諸佛者」,「言」就是上面說過,這裡再重說。我前面所說的「禮敬諸佛」的行門,現在我為你詳細解釋。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先說所禮敬的「諸佛」,不是一尊佛、二尊佛,究竟有多少呢?「所有盡法界」,「盡法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廣大境界。法界,有理法界、事法界。按理性上講,法界就是一切法的本體,有法的所在,都有理性在,盡一切法的理性,就是遍一切法。事法界,叫諸法之界,每一個世界,是一個事相的法。一尊佛,也是屬於事相的佛,「盡法界」,就是盡有法之界。「虛空界」,就是盡虛空界,虛空是大而無外,佛剎都在虛空之內,包含盡虛空界內所有的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十方」,是按空間講,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上方、下方。「三世」,是按時間講,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盡法界、虛空界裡面,包括十方的空間,也包括三世的時間。「一切佛剎」,剎,是佛的世界,十方的佛世界,三世的佛世界。「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把那麼多的佛世界,都碎成極微塵,每一個極微塵都算一尊佛,叫「諸佛世尊」。   為什麼要說這麼多佛呢?因為本來就有這麼多的佛,這是《華嚴經》上的境界,是釋迦牟尼成了佛,如證而說,如他證得的境界說出來的。他證得「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所以他就這樣講。   講境界給我們聽,是叫我們悟到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本來廣大無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是我們凡夫硬起我執,把自己廣大無邊的心,執著成一個小小的心,局限到小身體裡面。一個人還不小,有五、六尺高,要是執著得更厲害,轉成螞蟻,局限在螞蟻的身體裡面,越執著越小。現在告訴我們要成佛,得先發現自己本來有的真心,是廣大無邊,所以說大的境界,叫我們依著《華嚴經》說的境界,把心放大,那就快開悟、快證果。   這就是叫我們修十大行願,證得佛的殊勝功德,第一種行願,禮敬諸佛,就可以得到不可窮盡的功德。我們都是佛弟子,我們都相信拜佛有功德,拜一尊佛有功德,假如拜二尊佛,不是加一倍的功德嗎?假若拜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佛,功德不是盡虛空、遍法界嗎?這是所禮的佛有這麼多。   能禮的自己呢?普賢菩薩以身作則,他禮佛是怎麼禮的?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我」是普賢菩薩自稱。「以普賢行願力故」,因為菩賢菩薩,是跟過去的普賢如來學來十大行願,所以十大行願,叫普賢行願。   「深心信解」,「深心」是直達本源的心。「信解」,甚深的信仰、甚深的解悟。因為我跟過去的普賢如來學來大行大願之力,我發甚深的信仰、甚深的解悟,相信盡虛空、遍法界,有這麼多諸佛世尊。   「如對目前」,因為我深信不疑,深深解悟十方三世一切佛世界,極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的諸佛世尊,都在我的眼前。就像我們現在拜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我們眼前一樣。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這是講能禮佛的人身口意三業。禮拜佛,屬於身業;嘴裡唱念佛名,屬於口業;存著恭敬心,觀想佛的相好,屬於意業。身口意三業都要清淨,就是沒有染污,凡夫貪、瞋、癡的意業,都把它清淨了;口裡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都把它清淨了;身體上殺、盜、淫都把它清淨了。以清淨身口意三業,來禮拜諸佛。「常修禮敬」,禮拜諸佛不是短時間,要長遠拜下去。下面起不可思議的境界。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前面說所禮的佛有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一一佛所」,我這個能禮佛的人,要去每一尊佛的世界去現身。現多少身呢?「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我現能禮佛的身體,也不可說不可說,像十方三世佛世界極微塵數的佛那麼多,這是第一種觀想。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每一個能禮佛的身體,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世界極微塵數的佛,這是第二種觀想。   禮敬諸佛,要發廣大心,還要發長遠心。前面說「常修禮敬」,不是短時間拜一次就好,要長遠拜下去。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界沒有了,我才不要禮拜。「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因為虛空界不會沒有,所以我禮敬諸佛,不會窮盡,永遠禮敬,這才叫長遠心。   我禮敬諸佛,不是求自利,我是為利益一切眾生。「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是苦果報,眾生的苦果沒有了,我就不必再代眾生禮佛了。「眾生業盡」,眾生的苦果是造業來的,因為眾生造業才變眾生,眾生的業盡了,我就不必再禮敬諸佛了。「眾生煩惱盡」,眾生造業,是他有煩惱,眾生沒有煩惱,不造業,不轉眾生,我也不必再禮敬諸佛了。「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可是眾生界不會盡,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都不會盡,所以我的禮敬也沒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要發長遠心,代眾生禮敬諸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一念相續一念,不讓它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身口意三業,不起疲厭心,不會起這個心:我拜得太累了,我要休息,這才叫禮敬諸佛。   我所禮敬的佛,不可說不可說佛世界極微塵數諸佛,這就是把我們的心放大。再代眾生禮敬諸佛,眾生界盡,我才不要禮敬。眾生界不盡,我永遠禮敬下去,把我們的心拉長。   普賢菩薩做到這樣,我們凡夫怎麼作觀想呢?我拜佛,要拜盡虛空、遍法界諸佛;我度眾生,要度無窮無盡的眾生。把我們狹小的心,依願力行門,把它放大到橫遍十方,拉長到豎窮三際。為什麼要這樣放大、拉長?因為我們的真心本來這麼大、這麼長。我們的真心,本來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所以依著自己的行願,做這個行門,就證得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真心。   如何禮敬諸佛?過去由西域來一位三藏法師,梵名勒那摩提,中國話叫寶意,他傳授七種禮佛的方法,在《佛學大辭典》上有,在《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也有,名字不同,意思一樣。七種禮佛的方法,先料撿前面兩種是不對的。   一、我慢禮:在禮佛時,心存我慢,沒有恭敬心,這樣禮佛要不得。他覺得在這種場合,不禮佛好像過不去,實際他是拜不下去,因為被我慢障礙住了,這樣的禮佛不僅沒有功德,還有罪過。   二、求名禮:《佛學大辭典》稱為求名禮,拜佛時,沒有拜佛的心,裝模作樣的拜佛,讓人家讚歎他很認真在拜佛,實際在求名。《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稱為唱和禮,這是專對出家人說的,因為出家人做早晚課時,大家都在拜,他也跟著拜,拜時心裡不作觀想,連恭敬心也起不來,雖然沒有我慢,但沒有恭敬觀想,這樣禮佛功德很少。   三、恭敬禮:《佛學大辭典》稱為身心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稱為恭敬禮,這種禮佛是對的。拜佛一定要起恭敬心,拜佛是身業,但是心裡面要恭敬,所以身體禮佛,心裡也要跟著禮佛。如果身體禮佛,心裡沒有禮佛,就是唱和禮,只是隨眾拜拜而已。恭敬禮,就是身心要恭敬,這種禮佛,無論上中下的根機都能學會。你拜佛時,身體要如法,心裡面要虔誠恭敬。身心恭敬的禮佛,怎麼拜呢?先要講究身體合乎法則,就是禮佛時要五體投地,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到地上。可是我們中國人沒有見習慣,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譏謗這是在摔筋斗,認為我們中國儒家把身體彎曲起來磕頭,行「曲身禮」才合乎禮節。過去的大祖師,就請教西域來的三藏法師,佛教能否行曲身禮?西域來的三藏法師說:佛教有兩種行禮法,第一種禮是倒身下拜,第二種禮是曲身禮。第一種現在還可以看見,西藏來的喇嘛,還是行倒身下拜的禮節。中國佛教現在都是倡行第二種曲身禮,曲身禮拜,要講究五體投地,五體,即兩手、兩膝、一頭頂。身體雖然彎曲著,但是身體的五個部位要投地,拜下去要把兩手翻掌向上。拜佛時為什麼要兩手翻掌向上呢?因為要頂禮佛足,現在我們供的佛像,有的在佛龕裡,我們拜佛足拜不到,只好作觀想,把兩手翻掌向上,觀想是接佛的雙足。要注意,頭頂一定要投地,如果沒有投地,心裡存著我慢,就是第一種我慢禮,要不得。另外雙手翻掌向上,不要超出頭,有的手伸得很長,不莊嚴,有時人很多,空間不夠,手會碰到前面的人,不禮貌。有的手翻過來,抱住自己的頭,頂禮是接佛足,不是抱自己的頭,所以手翻掌要放在頭的兩邊,才莊嚴好看。如果拜佛時是一個人,就在地上拜,最好不要用拜墊。如果搭袈裟,地上土太多,容易把袈裟弄髒,最好用草蓆鋪著,就不會把縵衣弄髒。但是大眾拜佛時,拜墊還是需要,那是過去祖師按中國人根性訂的規矩。因為:上根的人不喜歡用拜墊,覺得太享受,不夠恭敬。中根的人有拜墊,他就喜歡拜,沒有拜墊,他就不大肯拜。下根的人沒有拜墊,他不太肯拜,勉強拜時,行唱和禮,心裡根本不恭敬。大殿裡設有拜墊,下根的人,有拜墊慢慢拜,就不會覺得吃苦頭。為普攝眾生,所以祖師研究在大殿裡擺拜墊,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四、無相禮:《佛學大辭典》稱為智淨禮,智慧清淨的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稱為無相禮。拜佛,恭敬是對的,但是不能著拜佛的相。拜佛至少有兩個相:一個能拜的,一個所拜的。所拜的佛像是空的,佛哪有相呢?我們凡夫作觀想,不要起執著,要以智慧觀察佛的境界,遠離「能禮」「所禮」之相,不要起禮佛的執著。要知道,所禮的佛,是真空無相的,而能禮之智,也是真空無相的,這樣觀想,才能深入法性,得到禮佛的真實利益,這叫智慧清淨。能拜的相、所拜的相,都把它觀空,這叫無相禮。   五、起用禮:《佛學大辭典》稱為遍入法界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稱為起用禮。第四種無相禮,觀到真空的理體,本來沒有相,不是斷滅,由真空的理體起妙用出來,遍入法界。你聽到《普賢行願品》的禮敬諸佛,我們所禮的佛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無量諸佛,這就是遍法界的佛。我們能禮的身體,也是遍法界,就是由真空觀起出來的妙用。你不能作真空觀,妙用起不來;你能修真空觀,能禮、所禮都沒有相了,你起遍入法界的觀想,很容易起來,因為有體就起用。   六、內觀禮:《佛學大辭典》稱為正觀修誠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稱為內觀禮。正觀,不偏不邪,修最誠敬的禮。前面依體起用,你能禮拜的身體,遍入法界,禮拜遍法界的諸佛,但是無量數的佛,不是在心外,佛法是心法,心外哪有佛呢?把遍入法界的境界,收回來內觀,觀到我身體裡面就是佛。我拜佛,不拜心外的佛,是拜我內心裡面的佛,這樣就對了。   七、實相禮:《佛學大辭典》稱為實相平等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稱為實相禮。實相者,無相,就叫真空理體。實相,無不相,這樣不妨礙你拜佛,拜佛還沒有相。   前面七種禮,我慢禮、唱和禮不對,從第三種恭敬禮算起,一共有五種,在沒有相之中,還不妨礙拜佛,就是拜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種禮。第四種「無相禮」,真空。第五種「起用禮」,起妙用,遍入法界。第六種「內觀禮」,我是能禮的人,佛是所禮的佛,有能、有所,有自、有他,能禮的是自己,所禮的是佛,是在心外,現在收回來,佛是在我心內。第七種「實相禮」,自他內外都平等了,無能無所,無自無他,凡聖一如,實相平等,這樣你一拜佛,就拜到實相理體上,每一拜佛都入實相觀,你不是成佛很快嗎?   我們拜佛,從第三種恭敬禮下手,一定要身口意三業虔誠,一步一步加深。怎麼作觀想呢?文殊菩薩傳授我們一個禮佛觀想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這個禮佛觀想偈,是在《大悲懺》上。   第一句「能禮所禮性空寂」,就是第四種「無相禮」。「能禮」是我能禮的人,「所禮」是所禮的佛,要觀想著:能禮的人與所禮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在真空理體上,沒有能禮、所禮之相,這就是先作真空觀,你恭恭敬敬的五體投地,伏到地上,就念觀想偈,隨著觀想偈觀想,沒有能禮的我,也沒有所禮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   第二句「感應道交難思議」,感在自己,應在諸佛,就是第五種「起用禮」。真空無相,不是斷滅,真空理體會起妙用,你越不著相,感應越大,能感的是我禮佛的人,應是在諸佛,感應道交,難思難議。你作真空觀起的感應,不是凡夫可以思議的,因為是從真空理體上起的妙用。   第三句「我此道場如帝珠」,我在這裡拜佛就是修道,我的修道之場如帝珠。「帝」是帝釋天,平常我們講的玉皇大帝,就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王,他有一個講堂叫善法堂,天花板上懸掛陀羅網,一千顆寶珠穿在網上,顆顆寶珠都有光明,每一顆寶珠能夠照出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映在這一顆寶珠裡面,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境界就不可思議了,每顆寶珠含有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反射回去九百九十九顆寶珠裡面。但不是到第二層為止,它是反射過來,再反射過去,每一顆寶珠裡面,都能夠含攝融通那樣多的寶珠影子,這叫「互攝互融」,形成《華嚴經》所講的一多無礙,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最高境界。華嚴境界,不是我們觀想得到的,用帝釋天的寶珠來譬喻,我們沒有看見,想找一千顆大寶珠也找不到,但是現在可以用十面大玻璃鏡子來證明。四方四隅,用八面鏡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間點一盞燈,你看滿鏡子都是燈影。過去在上海的世界佛教居士林,有一間房子就是用十面鏡子來莊嚴,中間供一個小寶塔,塔裡面供有一尊佛像。我們進入房子,電燈一開,看到室內八方、上方、下方,玻璃所照,現出來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影子。佛像無量無邊,我們人也是無量無邊。要莊嚴出來這樣一間玻璃做的佛堂,並不簡單。道源有一個方便,可以用兩面鏡子來證明,兩面鏡子中間,點一根蠟燭,我們預想:鏡子裡面頂多兩根蠟燭,因為一面鏡子照出來一根蠟燭,兩面鏡子互相反射,裡面有兩根蠟燭。你們試驗一下,每一面鏡子裡面會有無量無邊蠟燭的影子,真是不可思議!因為互相反射,這一面鏡子將這根蠟燭反射到對面鏡子,變成兩根蠟燭。再反射回來,兩根蠟燭變成四根蠟燭,這樣反射過來反射過去,反射的次數越多,蠟燭就越多。鏡子並沒有動,為什麼有這麼多燭影呢?因為互攝互融,照出來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蠟燭的影子。華嚴境界說得太玄妙,我們試驗一下,兩面鏡子映照的境界重重無盡,譬喻帝釋天的寶珠影子重重無盡。「我此道場如帝珠」,我把道場觀空,現出來不可思議的境界,像是帝釋天的寶珠網一樣。   第四句「釋迦如來影現中」,比如我們拜釋迦牟尼佛作觀想,釋迦如來的影子現到顆顆寶珠裡面,寶珠裡面的影子就無量數。合到《普賢行願品》的境界,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世界極微塵數諸佛世尊,統統現出來。如果你拜阿彌陀佛,就觀想:「阿彌陀佛影現中」;你拜觀音菩薩,就觀想:「觀音菩薩影現中」,隨你所拜的那一尊佛菩薩,觀想佛菩薩的名號。   第五句「我身影現如來前」,我是能禮佛的人,觀想重重無盡的佛現出影子,我的身體也現出影子,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個我在那裡禮佛。這就合到《普賢行願品》所禮的佛重重無盡,能禮的自己也是重重無盡。   第六句「頭面接足歸命禮」,先講究身體恭敬,「頭面接足」,我的頭面要接住佛的腳。「歸命禮」,表示意業恭敬,恭敬到無以復加,拿我的生命來禮拜佛。這是合七種禮佛的第三種「恭敬禮」,就是你作觀想,無論多麼玄妙,禮佛時還是要從恭敬下手。   自己拜佛才能作此觀想,若是大眾拜佛,不適合作此觀想。因為大眾拜佛時,叢林裡有悅眾師在打引磬。悅眾師叫我們拜下去,我們就要跟著拜下去;悅眾師叫我們起來,我們就要起來,因為時間不夠,不適合作觀想偈的觀想。   你如果是上根利智,依著觀想偈的道理去觀想,一觀想就成功。如果你是根機差的,更應該努力精進,拜下去一定要用這六句偈作觀想,每拜一拜,念一次觀想偈,有的人虔誠拜佛,觀想久了,忘身、忘心,連佛像也忘記,忽然間道場空了,雖然在拜佛,怎麼好像在虛空裡,佛像怎麼看不見?我能拜的人怎麼沒有了?這時候真空境界現前,是第一步,還要起妙有呢?所以多聽講,就能得到利益,遇到真空境界,就不會害怕。   為什麼要這樣觀想,真空、妙有、遍入法界呢?因為佛的境界就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是如證而說,不將就眾生。依他所證得的境界,自己的心意直接說出來,佛所證得真心的境界,一切眾生統統都有,而且與佛平等平等,毫無差別。我們的真心,本來是活活潑潑,玲瓏透徹,就是《華嚴經》上重重無盡的境界。因為我們眾生被無名煩惱障蔽住,起我執、法執,把廣大無邊玲瓏透徹的真心,執著成妄想心,而且越執著越死板,起不來妙用。佛說我們都有真心,教給我們這個禮佛的觀想,使我們得到下面兩種利益。   第一個利益,拜佛使我們增加智慧。修行求福求慧,把福求圓滿叫福足,把慧求圓滿叫慧足,福足慧足成了佛,叫兩足尊。我們現在要學佛修行,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先說求智慧,你照《華嚴經》上的境界去拜佛,就增加智慧。   第二個利益,拜佛使我們增加福報。古人說:「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怎麼禮佛一拜,增加那麼多的福報呢?因為你依著華嚴觀拜的是無量佛,拜了無量佛,不是增加無量福嗎?你的福報增加,智慧增加,等到福慧具足,不是成了佛嗎?   第一種行願,是禮敬諸佛,你照第一種行願,來修禮拜行門,就斷除我慢障,能得到尊貴身。釋迦牟尼佛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尊貴身,就是拜佛得到的。有的人不肯拜佛,就是被我慢障礙住了,你要除我慢煩惱,非拜佛不行,我們最初拜佛有點勉強,拜久了就成自然;你作觀想,觀想不來,觀想久了,就成自然。久而久之,你就會作觀想,得到大利益。   我慢障是五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之一,力量很強大,生了障礙,不能學佛法,順著凡夫造業,就墮到三惡道裡,所以我慢障礙很厲害。   慢煩惱有七種,我們凡夫沒有智慧,不學佛法,連這些名相都分不清楚,自己天天動煩惱,不曉得生的是什麼煩惱?不認識佛,不認識法,連自己都不認識,所以諸佛看我們是可憐愍者。   一、單慢:內懷高舉之心,對著他人,起貢高的心,總認為自己比他人了不起,這就是慢。單慢,就是以自己和他人相比較,認為自己無論學問或技術,都比他人高明。但是你比別人高明,是你有智慧、福報,不應該起慢心。他人學問不如你,你應該教他學問;他人技術不如你,你應該教他技術,這才是發菩薩心。你瞧不起對方,以為什麼都比別人高明,這就是起單慢煩惱。   二、過慢:是過分的慢,比單慢過分。他人與自己相等,硬說自己勝過他人;他人勝過自己,偏說與自己相等。   三、慢過慢:是他人勝過自己,反而說自己勝過他人,比過慢更加過分。   四、我慢:這是七種慢的根本慢。為什麼叫我慢?慢由我而起,要是沒有我執,根本不會起慢。有我執,起來一種慢心,叫我慢。   五、增上慢:指用功的佛弟子,他一用功,起我慢心。從高處說,他證得相似境界,認為證得真實境界,這叫做增上慢。他認為自己已經轉凡成聖,若是小乘家,他認為證得初果、二果,實際只是證得一種相似境界。大乘家沒有開悟,說自己已經開悟,實際只是得相似的悟境,不是真實悟道,這叫增上慢。這是老修行起的慢,有的老居士很精進,念佛,一天念幾千聲、幾萬聲。拜佛,一天拜幾百拜、幾千拜。這樣精進用功生起一種慢心,瞧不起別人,認為別人都不如他。他說:你們都不用功,我一天念五萬聲佛,你們才念五千聲佛,是怎麼念的?這就是從用功生起的慢心,叫增上慢。   六、卑劣慢:是可笑的一種慢,他知道樣樣不如人,學問沒有人家高,道德也沒有人家好,但是他絕對不肯低頭,他說:「我卑劣我的,你高明你的!」這種人很難教化,你說他:﹁不學佛法,怎麼能成佛?將來可能還要墮地獄。﹂他竟然說:「你成你的佛,我墮我的地獄,我不希望你來度我。」唉!這種「卑劣」仍要「慢」的人,真是可笑又可憐!   七、邪見慢:邪見,就是撥無因果,你跟他談因果報應,他付之一笑,答說:「迷信!」因為他起了邪見。另外一種是外道,執著他修行方法是最正確的,實際是邪而不正,可是他執著得很厲害,你要把他外道的修行方法導正過來很難,因為他被邪見慢障住了。   這七種慢,前面五種慢,比較容易教化。最厲害的是卑劣慢和邪見慢,最不容易教化。禮佛拜佛,最容易消除我慢障,你們回想自己當初學佛的時候,看見佛像要拜三拜,腰好像彎不下去,就是被我慢煩惱障礙住了。現在你拜久了,拜得很自然,就是把我慢障消除了。   所以要多拜佛,除我慢障,成了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還沒成佛之前,現在就得尊貴身的果報。尊貴身的果報,正是對著我慢的果報說的,你會我慢,就是覺得自己比別人高,希望被別人尊重,你認為比他人高,他人也認為比你高,怎麼會瞧得起你呢?你瞧不起別人所得的果報,就是別人瞧不起你,所以你的身體就變成卑賤的身體,不會尊貴。你多拜佛,把我慢障消除,還沒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身體已經變成尊貴身。因為你見了任何人,不會起我慢,就是謙遜之德現前。無論你是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別人看見你特別恭敬,你的身體不是變成尊貴身嗎?   以上把禮敬諸佛的大願再多講幾句,因為光照著經文講過去,經文的意思,沒有瞭解透徹,不能得到利益。所以把七種禮佛的方法,尤其禮佛觀想偈,以及如何去除我慢障,詳細解釋。我們再去禮佛拜佛,就知道禮佛時,應如何作觀想了。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   第二種行願稱讚如來,前面總標時已經說過,重複再說叫「言」,現在重復次第再詳細解釋。「稱」是稱揚,「讚」是讚歎,稱揚讚歎如來的功德。「如來」就是佛,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德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部經,都有一尊佛為法主,具足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稱為佛。「如來」,是如同先佛而來,先佛是過去的佛,現在這一尊佛出世,照著先佛的規矩來度眾生。「如來」者,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乘真如實相之道,來示現成一尊佛。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你要讚歎如來的功德,讚歎多少如來呢?《華嚴經》上的境界,講過第一種禮敬諸佛行願,你們就知道禮敬的諸佛,是盡法界、虛空界,所有極微塵數重重無盡的諸佛。這裡第二種行願,讚歎如來的功德,不是讚歎一尊如來、二尊如來,而是讚歎這麼多的如來。   把經文消一下,這跟前面禮敬諸佛一樣,「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剎土就是世界,十方三世一切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最小的微塵,把微塵再分作七分,叫做「極微塵」。「所有極微一一塵中」,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碎為極微塵,你看有多少極微塵?不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界、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世界,這麼多的極微塵。「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每一粒極微塵裡面,都有一切世界碎為極微塵數這麼多的佛,就這一句的數目之大就夠算的了。   「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海會」,等於海納百川,百川是一百條河,其實不只一百條河,大海的水,是由各種水會合在一起,多少河、多少江的水,都流到大海,比喻菩薩廣大眾多,像海水一樣。每一尊佛前面,都有很多很多的菩薩會在一起,叫雲集,也叫海會。「圍繞」,圍繞著佛,有佛、有菩薩、有法,叫三寶具足。佛,能說法的主人,是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菩薩,聽法的大眾,是大乘的僧寶。每一粒微塵之中,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諸佛,這是說不完的境界。每尊佛都有功德,應當讚歎,不是讚歎一尊佛、二尊佛,而是讚歎無量數佛的功德。這是所讚歎的佛,能讚歎的人,怎樣讚歎呢?下面再說。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先解釋「辯才天女」,欲界有六層天,最高一層天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有位綵女,其音聲能和百千種音樂相合。比如你奏這種音樂,她口裡出的聲音能跟這種音樂相合;你奏另一種音樂,她的聲音能跟另一種音樂相合。有百千音樂的音聲,這位天女的音聲能和百千種音樂相合,所以稱為辯才天女。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我」是發十大行願這一個人,「解」是開悟,這是我過去甚深的開悟佛理。「現前知見」,我現在依著開悟的甚深佛理,起的正知正見,來讚歎如來的功德。正知正見是意業,要發之於口,才是讚歎。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辯才天女的音聲,能與百千種音樂相合,但辯才天女的舌根微妙,不能以言詞讚歎佛的功德。我現在能讚歎無量諸佛的功德,超過辯才天女的舌根。   「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你看了前面禮敬諸佛就知道,所禮敬的諸佛,是無量數的佛,觀想能禮拜的我,也是無量數的我,這裡把經文省略了。「一一舌根」,絕不是一個人的舌根,是自己對著佛像,有多少佛,就現多少能讚歎的人。「出無盡音聲海」,海是譬喻,也跟辯才天女一樣,出無盡的音聲,廣大甚深,像海一樣。   「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廣大甚深像海,稱為「言辭海」。一一音聲裡面都包括讚歎如來的言詞,廣大甚深像海,所以超過辯才天女的舌根。出這麼多的音聲、言詞作什麼呢?「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沒有微妙的舌根,讚歎如來的功德還讚歎不了呢?因為如來的功德無量無邊,廣大甚深像海一樣,所以我得有微妙的舌根,出無盡音聲海,出一切言辭海,才能稱揚讚歎一切如來的功德。 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窮未來際,相續不斷」,這合到豎窮三際上,我現在讚歎,一直讚歎下去,窮於未來際,連續不間斷,總是在讚歎。   「盡於法界,無不周遍。」這合到橫遍十方上,盡法界、虛空界,沒有不周遍,所有無量數佛的功德,我都讚歎。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我讚歎如來的功德,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讚歎如來,我把讚歎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窮未來際讚歎,一直讚歎到虛空界沒有了,眾生界也空了。眾生界是苦的果報,眾生造了業因,才有眾生界。而眾生造業,是因為眾生有煩惱。眾生的業因,眾生的煩惱,統統斷盡,眾生界空了,我才不要讚歎。我是為眾生讚歎如來的功德,眾生都成了佛,我的讚歎才窮盡。   「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而」是轉語之詞,「乃至」是超略之詞,把「眾生界」、「眾生業」超略了。因為虛空界不會盡,眾生界不會盡,眾生業不會盡,眾生的煩惱也不會盡,我永遠讚歎下去,沒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是精進心,我讚歎無不周遍,這麼多佛的功德,盡未來際讚歎下去。「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讚歎佛的功德,是用我的語業,但是我的身體、意業也要表示恭敬,身口意三業,不會生疲乏厭惡之心,一定要永遠讚歎下去。   消文到這裡,我們再把裡面難懂的道理講一講。第一、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碎為極微塵,就無量數。何況把十方三世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碎為極微塵,那微塵數目之多,要禮敬、讚歎這一重極微塵數諸佛,就算不來數目。可是《華嚴經》上是重重無盡的境界,每一粒極微塵裡面,不是只有一尊佛,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諸佛,這還不算難懂,只有一重、二重的境界。要是推論下去,世界有微塵,微塵裡面有無量世界,每一個世界裡面,還有無量微塵,粒粒微塵裡面,還有無量世界,世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每一個世界,都有佛,有菩薩,在講經說法,三寶也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為什麼要這樣講呢?佛的境界本來就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講給我們聽作什麼呢?因為我們的佛性,跟佛的境界無二無別,也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是告訴我們佛性是這樣的境界。   開講的時候講《華嚴經》的法體,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真心。由一真法界,《華嚴經》再分為四個法界,第一、理法界,講的是理性,光談真理。第二、事法界,講事相,山河大地、人人物物的事相。第三、理事無礙法界,其他大乘教的經典談理法界、事法界,理是理,事是事。權教大乘,理和事分開,怎麼能開悟?一定要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第四、事事無礙法界,權教大乘,講理事無礙法界;實教大乘,講事事無礙法界。   說個比方讓我們好了解,我們到金店看到金戒指、金鐲子、金項鍊等,都是莊嚴器具。黃金,譬喻理法界,它是莊嚴器具的本體。造成莊嚴器具金戒指、金鐲子、金項鍊變成事相,是事法界。權教大乘講理事無礙,黃金不障礙莊嚴器具,莊嚴器具也不障礙黃金。造成莊嚴器具是事法界,事法界就表現理法界,黃金就在金戒指、金鐲子上,它不礙理性,所以叫理事無礙法界。   《華嚴經》再加一個事事無礙法界,黃金既然已經造成一件一件的裝飾品,都是事相。每一件事相的莊嚴器具,不相障礙,已經造成金戒指,可以改造成金項鍊,金項鍊也可以改造成金戒指,統統是圓融無礙的。   《華嚴經》講到事事無礙法界,再去研究、深悟,悟到「一多無礙」、「小大無礙」。《華嚴經》十大行願,講到一粒微塵裡面有佛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微塵是小的,事法界都是屬於事相,但是事事無礙,一粒微塵小,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大,叫「小大無礙」。一粒微塵裡面,有眾多三千大千世界,叫「一多無礙」。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就是《華嚴經》最高的哲理。   知道一多無礙、小大無礙的道理,大乘八相成道,有住胎之相,佛在母親肚子裡,就開道場轉法輪度眾生,母親肚子是「小」的境界,開道場轉法輪度眾生,是「大」的境界。怎麼能在母親肚子裡,開道場轉法輪呢?因為「小大無礙」。母親肚子只有一個,佛在轉法輪,有菩薩海會圍繞,叫「一多無礙」,這是佛的境界。   我們眾生自生障礙,無法達到一多無礙、小大無礙的境界,只好說個作夢的譬喻,因為我們眾生睜著眼睛看境界,都是有小有大,有一有多,彼此相礙,這就是眾生有我執、法執,這兩個執執著出來的。   以作夢的境界不可思議來解釋,確實有這個境界,可以增加我們的信心。中國有個「南柯一夢」的故事,有一個人做生日,當日賓客很多,他喝了不少酒,在一棵大樹下睡著了,夢見他到了大槐安國,蒙國王召見,很欣賞他,就把公主嫁給他,變成駙馬,並且派為南柯郡的太守。古時候的太守,是地方的大官,他娶了公主,生了五個男孩、二個女孩,他當二十年太守,飛黃騰達,享盡榮華富貴。後來跟鄰國打仗,結果打了敗仗,公主去世,國王很傷心,就派人把他送回本國。一出大槐安國的國門,他忽然間醒了,我怎麼作這樣的夢?此時酒氣未消,太陽還未下山,就這麼短的時間。醒來,他看見大樹上有一個小洞,忽然間想起來,這不是大槐安國的國門嗎?看見洞裡面有無數來來往往的螞蟻,爬到樹上南邊的樹枝,另外結了一個螞蟻窩。此時,他覺悟到人生太飄渺,靠不住,像一場夢,於是看破榮華富貴去修道了。那個大樹上有一個「小」洞,就如「大」槐安國。樹上南邊的「小」樹枝,結了一個「大」螞蟻窩,就是南柯郡。他夢見「一」個人,到大槐安國,當了駙馬,娶了公主,生五男二女,當太守二十年之久,享受榮華富貴,後來跟鄰國打仗死了很「多」人。拿這個夢境為例,讓我們比較好瞭解一多無礙、小大無礙的境界。   又如我們來佛堂聽講經,聽懂了一點道理,感覺很歡喜,這是法喜。回去後滋味無窮,感覺佛經上的道理太好了,睡覺還在想,於是作夢:夢見又來聽經,聽了感覺很歡喜,聽完回去睡覺,第二天早上起床,吃了早飯趕去上班,下班又趕來聽經,聽完再回去睡覺,又感覺很歡喜。這一下醒了,我只是昨晚去聽經,過了「一」夜而已。你睡的「小」床只有幾尺長,聽經的講堂很「大」,你的小床怎麼裝得下呢?這就是「小大無礙」。你睡的床只有你「一」人,你夢見來聽經,有講經的法師,還有很「多」聽經的人,這叫「一多無礙」。你回去睡覺作夢,下了班又來聽經,一連數天,這就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   拿作夢,你可以了解華嚴境界,但是佛跟我們博地凡夫說這些,就是把佛的境界告訴我們,讓我們認清目標,對著目標修行。不然,像二乘人走到化城,以為是涅槃的寶所,不再走了。《華嚴經》是圓教,要把佛的境界告訴我們,好讓我們一直走到佛的境界。因為我們現在是凡夫,你不用功則已,一用功就有境界,什麼境界呢?不是凡夫的境界,是佛、菩薩的境界。   比如我們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你念得不精進,作夢不會夢見阿彌陀佛。等你念得精進,作夢會夢見阿彌陀佛;再精進,入定了,在定中會看見阿彌陀佛。要是你看見阿彌陀佛,充滿虛空,無量數的阿彌陀佛,你會生大恐怖,以為是魔境。聽過《華嚴經》,你看到這個境界就不會驚懼了,因為真心本來就是這種境界,不但看見佛,而且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佛。   每一種行願結尾,都是接到窮未來際,行這種行願。要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乃盡。或者稱讚如來,我此稱讚乃盡。下面一轉,而虛空界不會盡,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都不會盡,我行願也不會盡。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是菩薩發心。發願要度盡眾生,你的發心還不夠偉大,因為你知道眾生有度盡的一天。現在告訴你,眾生永遠不會盡,你的大行大願跟著眾生走,永遠不會盡,這才是真偉大,才是菩薩發心。   要發這個偉大的願作什麼呢?四弘誓願第一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這個願,得依願起行,行菩薩道度眾生,你要知道,度眾生不是度佛,佛已經成佛,不需要我們度,我們要度的是苦惱眾生,可不是好度的。你不發願度眾生,不知道度眾生的困難;你不發願度眾生,不知道眾生不好惹。你發了大心,要度親戚朋友,跟他們說佛法太好,為什麼不去聽經?他要是有善根,一聽就來了;遇到沒有善根的,他說:現在已經是科學時代,還在迷信!你聽了真洩氣,還會去度眾生嗎?剛發心要度眾生,就碰釘子,還會盡未來際行菩薩道嗎?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是菩薩發心,才叫真偉大。眾生本來不好度,否則佛經上不會說,要用種種權巧方便,用這個方法度不了,再改個方法把他度了。這就是我發的大願、大行,不但度一個眾生不嫌煩,度無量眾生,一直盡未來際,也不疲厭,才是真正的菩薩發心。   讚歎如來功德,能除惡口障,得無礙辯才的利益。   我們眾生的口不會說好話,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四種口業合起來都叫惡口。   一、妄言,本來是的,他說成不是;本來不是的,他說成是。不必老師教,說起謊話把人騙倒,假的說成真的。   二、綺語,說不正當的話,雖然不是妄言,但說的不是正當道理。不但不是說佛法,也不是世間法,完全是無意義的話,而且說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   三、兩舌,說鬥構兩頭,挑撥是非的話。譬如他見了甲,說乙說你的壞話;見了乙,說甲說你的壞話。他說得活靈活現,使雙方都信以為真,本來兩個朋友感情很好,被他挑撥成為冤家。他口裡好像長了兩個舌頭,專門搬弄是非。   四、惡口,說出口傷人的話。喜歡罵人,一句話把別人祖宗八代都罵了,說話傷人家的心,會罵人的人說話不必思考,你罵他一句,他回你兩句,越罵越厲害。   造了這四種口業,死了墮拔舌地獄、耕舌地獄。舌頭不說善話,盡說惡話,到地獄裡,要拔你的舌頭,小鬼拿個鈎子,把你的舌頭鈎出來,一刀把舌頭割掉。地獄的境界,業力不可思議,割掉一個舌頭,又生出來一個舌頭。小鬼拿鉤子,又把舌頭鉤出來,讓你痛徹心肺,死了,業風一吹,又活了。在人間是怕死,到了地獄,想死死不了,這叫拔舌地獄。耕舌地獄,小鬼把你的舌頭,拉到幾畝田那麼大,套上牛,用鐵犂在舌頭上面耕,讓你痛死了,舌頭又全部恢復過來,叫你永遠痛下去,這都是造惡口的結果。在地獄裡受的是果報,轉生人間再受餘報,變成啞巴,不會說話。以前你喜歡罵人,現在罵不出來。有的長了大舌頭,舌頭太厚,想罵人也罵不起來。還有的更厲害,舌頭上生瘡,《地藏經》上說,此為百舌之報,這都是餘報。餘報輕的,說話比較清楚,不會講經說法,卻很會說壞話,這叫惡口障。   怎樣把惡口障消除呢?讚歎佛的功德,先學唱讚子。每一讚子,都是讚歎佛的功德,慢慢把讚子學會,再學自己作讚子,讚歎佛的功德。《華嚴經》上每一位菩薩見到佛,都先作一個讚子讚歎佛的功德,那都是有大智慧的菩薩,出口成章,一說話就是一個讚子。你智慧開了,自已就會作讚子讚歎佛的功德,消除惡口障。你看印光大師讚歎大勢至菩薩的讚子,作得多好!你會作讚子之後學講經,不會講慢慢學。最初先講一、二句,再講一小段、一大段,慢慢學講經,就是讚歎佛的功德。智慧,得之於心叫智慧;辯才,發之於口叫辯才,慢慢智慧開了,口上辯才就發出來,講經就得到無礙辯才。讚歎佛的功德要合到經文上,你讚歎一尊佛,自已可以得到功德。你依著《華嚴經》讚歎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佛的功德,你得的辯才,也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前面講了兩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接著講第三大願王「廣修供養」,「廣」是多,多修些供養。「修」含著深義,就是修行,因為下面所講的供養完全修觀行,不是用錢買供養品,所以用修字。廣修供養是供養佛,供養多少佛呢?下面先說出來。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前面講了兩個大願,經文大家已經了解,不必詳細再講了。就是把十方三世一切佛世界,都碎成極微塵,每一粒極微塵裡面,都有一切世界碎為極微塵數這麼多的佛,每一尊佛前,有菩薩海會圍繞。「種種菩薩海會圍繞」,就是初地以上,到等覺種種菩薩,前面已經說過,這是所供養的三寶。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這是修供養品的因,就是發這樣的心。第一禮敬諸佛,有「我以普賢行願力故」這一句。第二稱讚如來,雖然沒有這一句,其實隱含這一句。稱讚如來「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一定是依著「普賢行願力」起的。我們是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學普賢古佛的普賢行願力。「普賢行願力」,是一個普賢法門,由普賢古佛傳授給我。「我」是普賢菩薩自稱,由大行大願之力,起甚深的開悟,因為開悟了,就起正知正見,叫佛知佛見。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這句是總標,「悉」是「皆」,「以」是「用」,「上」是最上,「妙」是微妙。對於前面那麼多的三寶,我皆用最上最微妙各種供養品,來作供養。「所謂」是指釋之詞,指著上文加以解釋,上文說「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用什麼供養具呢?下面就分別加以解釋。   「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觀是心裡觀想,行是行門,這就是修供養品的觀行,觀想這些供養品。   「華雲、鬘雲」,用花供養,把花觀想成雲,雲者,緣起、遍覆之意,像天空起了雲彩有其因緣,緣起就生雲彩,雲生起來遍覆虛空。現在我們修花供養,就是觀想花遍滿虛空,因為供養的佛多,一定要觀想這麼多花雲遍滿虛空,才能供養。印度供養花有兩種供養,一種是散花,一朵一朵很多的花,散到佛殿裡。一種是花鬘,把每一朵花用線串起來供養佛,過去我去印度朝聖時看過,有人買了花鬘掛在頸上。   「天音樂雲」,「天」是自然之意,用音樂供養,遍滿虛空是音樂雲,不用敲打、吹奏,自然有的音樂遍滿虛空,像雲一樣。「天傘蓋雲」,中國佛弟子稱為寶蓋,我們平常用傘遮陽光、雨水,供養品也是這個意思,在佛的頭頂上撐一把傘,普通的傘不莊嚴,於是用七寶莊嚴出來,所以取名為寶蓋,這裡稱為傘蓋,自然有的傘蓋遍滿虛空,像雲一樣。「天衣服雲」,用衣服來供養佛,也是自然的遍滿虛空。   「天種種香」,這是總標香供養。下面是別解,是什麼香供養呢?「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塗香」是塗抹身體的,印度富貴人家洗澡後,身體遍抹一種香粉,非常名貴,我們也用塗香來供養佛。「燒香」就是我們現在用的線香,或者檀香或者沉香。「末香」是把香造成香末來燒。「如是等雲」,就是上面自然有的種種香雲,把它總結起來。「一一量如須彌山王」,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妙高,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的山,有八萬四千由旬高,叫妙高山。妙高山高出一切山之上,稱為妙高山王。前面說供養香遍滿虛空,沒有說出它的高度,這裡說像須彌山那麼高。   我們把供養品算一下,一共有幾種供養?華雲、鬘雲,都是屬於花供養,算一種,加上天音樂雲供養、天傘蓋雲供養、天衣服雲供養,和天種種香,一共有五種供養,下面是第六種燈供養。   「燃種種燈」,「燃」是點燃,這是總標。下面別名是什麼燈呢?「酥燈、油燈、諸香油燈」,「酥燈」有二種,一種是由牛奶提煉出來的酥油,一種是由香草裡面提煉出來的酥油。「油燈」是包括一切油。「諸香油燈」這是總結,酥燈、油燈都是香的,合起來叫燈供養,到這裡共有六種供養。「一一燈炷,如須彌山」,燈有個燈心叫燈炷,每一個燈炷,像須彌山那麼高。「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每一個燈油,像大海的水那麼多。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以上有六種供養,供養品都遍滿虛空,燈炷大得像須彌山,燈油像大海的水,這是廣大心。辦大的供養,要盡未來際供養,這是長遠心。前面講過,我們的真心遍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我們凡夫起我執、法執,把它執成一個小的心。佛菩薩告訴我們用功的方法,無非叫我們返妄歸真。現在的心變成妄想心,把妄想心歸向真心,真心遍法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無論用什麼功夫,都是使我們歸到真心上。   供養佛自己得什麼利益呢?返妄歸真,把你的真心發現出來。因為你供養那麼多供養品,都是觀想出來的,你的心不是大起來嗎?長時間供養,不是把心拉長嗎?拉得多大呢?橫遍十方。拉得多長呢?豎窮三際,這樣你的真心現前了,供養品是供養三寶,實際是發現自己的真心理體。   前面六種供養講過了,再講法供養。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一切供養品中以法供養最殊勝,超過一切供養。什麼是法供養呢?下面解釋。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這七種都屬於法供養,「所謂」是解釋有這七種法供養。   一、「如說修行供養」,這是法供養,沒有供養品。「如說修行」,有二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我們依著佛說的法來修行。第二種解釋,依著你所說的法來修行。   第一種解釋,用「如說修行」來供養佛,怎麼「如說修行」是供養呢?「如說」如佛所說,佛說的法,無非叫眾生修行,你是佛的弟子,能如佛所說的修行,佛就大生歡喜,因為佛出世就為令眾生成佛,修行是因,眾生不知道修行,佛才說法,一直說到涅槃。你能如所說修行,佛決定大生歡喜。   第二種解釋,佛弟子會說法,替佛轉法輪,像普賢菩薩跟善財童子說法,普賢菩薩如所說修行,勸導善財童子也如所說修行,這樣佛就大生歡喜,這叫解行並重。你能說法叫解,能如所說修行叫行,解行並重的佛弟子,佛特別歡喜,等於上了供養品。佛教為什麼不興隆?因為解行不並重。佛弟子有的解而不行,有的行而不解,各偏到一邊,佛教才衰弱。要是能解行並重,解而能行,行而能解,佛教自然興隆。能解的人不肯修行,把佛法當世間學問,佛法是叫我們了生脫死,轉凡成聖的,盡說不修行,怎麼了生脫死、轉凡成聖?所以盡說不行,偏到說那一邊,所以佛法不能興盛。還有一種老修行,他只要行,不聽經,不學教理。他說:「聽來聽去,解來解去,還不是要行,我行就好了。」他會用這些話作擋箭牌,真正起行的時候,行起解絕,不要解,這是對的。但是佛理得了解,你連釋迦牟尼佛名字的義理都不知道,不瞭解佛理,怎麼修?所以無解而行,中國佛教因此衰落下去,普賢菩薩就是如說修行,才是真供養。   二、「利益眾生供養」,小乘弟子也是如說修行,但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菩薩如說修行,都是利益眾生的法門。為什麼你要修行呢?為利益眾生。為什麼要成佛呢?還是為利益眾生,所以佛菩薩都是為利益眾生而修行,怎麼利益眾生呢?以六度法門利益,眾生應當以布施度的,以布施度;應當以持戒度的,以持戒度;應當以忍辱度的,以忍辱度;應當以精進度的,以精進度;應當以禪定度的,以禪定度;應當以般若度的,以般若度,這六度法門是為度眾生,度了眾生,也把自己度了。大乘菩薩是先利他而後自利,這是大乘菩薩的發心,依著六度法門,再廣開為萬種行門,都是為利益眾生。佛出世目的就是為利益眾生,你去利益眾生,眾生受你的供養,佛一定大生歡喜。   三、「攝受眾生供養」,眾生不肯歸向佛門,你把眾生收到佛門裡來做佛弟子,叫攝受眾生。攝受眾生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第一、布施攝,眾生喜歡錢財的,布施給他錢財,這叫「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眾生需要錢財時,就布施給他,譬如這個眾生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貧窮之苦壓迫著,布施給他飲食、衣服,他心裡非常感激,認為你是社會上最好的人,你再跟他談佛法,他就愛聽了,只要眾生需要布施,你就行布施。眾生生病,你布施醫藥費。眾生的親人死了,沒有錢辦喪事,你幫忙辦喪事。有的兒女要結婚沒有錢,你就去幫忙使其順利結婚。這叫「先以欲勾牽」,欲就是錢財的欲望,像釣魚一樣,先在魚鉤上放點食物,就容易把魚釣到。你跟他說佛法他不聽,先拿錢財布施給他,然後再說佛法,就能把眾生攝受過來。   第二、愛語攝,語是語言,說眾生愛聽的話。眾生的根機不等,你直來直去講佛法,他可能不接受,他愛聽什麼話,你就講他愛聽的話。有的喜歡作文章,你就跟他講作文章的道理;有的喜歡繪畫,你就跟他講繪畫的道理。   第三、利行攝,行是做事。你跟眾生做事,要讓眾生得到一些利益,他就認為你是了不起的好人。他跟別人做事常吃虧,和你做事總占到一點便宜,他佩服你,再講佛法給他聽,這叫利行攝。   第四、同事攝,同事者,與眾生作同樣事。佛菩薩有神通妙用,能隨類現身,你做什麼事,他神通變化,跟你做同樣的事。我們沒有神通,你是哪一界的人,就度哪一界的人,比如你是老師,就度老師;你是學生,就度學生。依此類推,你是工人,就度做工的人;你是農夫,就度耕田的人。怎樣度眾生呢?六度、四攝。用六度法門利益眾生,用四攝法門攝受眾生,就能普度一切眾生,你能普度一切眾生,佛一定大生歡喜。你行六度利益眾生,叫利益眾生供養;你行攝受法利益眾生,叫攝受眾生供養。   四、「代眾生苦供養」,眾生都在受苦,自己不知道,還以苦為樂,等到他真正知道時,擺脫不掉。我們是初發心菩薩,就代眾生受苦,眾生感激你對他有大恩惠,你就容易度他,代眾生受苦,佛就大生歡喜。你是真正行菩薩道的弟子,代眾生受苦,也是供養佛。你本來不必吃這苦頭,去救度他時,也跟著吃苦,就是代眾生受苦。發心講經說法,是吃苦頭的事,你看法師坐的椅子比你們高,大家都恭敬法師,不要以為法師很快樂,其實法師在受苦。道源今年七十八歲,政府規定六十五歲退休,我已經老了,怎麼還不退休,這不是吃苦頭嗎?這是代眾生受苦,到什麼時候退休?講不動的時候退休。只要能講,還是繼續講下去,辛苦是代眾生受的,這樣就是供養佛。   五、「勤修善根供養」,修行要精勤修善根,不勤修善法不成根。信、進、念、定、慧,都叫善根。「信」,把你的信心堅固起來。「進」是精進,絕不懈怠。「念」,把你的正念修成根,不被邪見所轉動。「定」是禪定,你有禪定的功夫,就不被外道的邪定所轉動。「慧」,智慧生了根,絕不被世間的狂慧,及外道的邪慧所轉動。你精勤的修信、進、念、定、慧,這五法修得堅固不動生根,這叫善根。善根等於樹的根,能發樹苗,將來長成大樹,開花結果。《阿彌陀經》的五根、五力,就是信、進、念、定、慧生了根,由這五個根再生出力量來。這裡講勤修信、進、念、定、慧這五個善根,等於供養佛。   六、「不捨菩薩業供養」,佛的大乘弟子叫菩薩,初發心叫初發心菩薩,菩薩的事業,你永遠不能捨離。什麼是菩薩的事業呢?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利益眾生是菩薩的事業。怎麼利益呢?弘揚佛法。為什麼道源到七十八歲還沒退休?老法師歲數比我大的很多,香港的倓虛老法師八十九歲圓寂,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才圓寂,因為不捨菩薩業,活一天做一天菩薩的事業。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這是法供養的最根本供養,先發菩提心,然後修行。說到最根本,不能離開菩提心。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就是佛道。你發要成佛道的心,就是廣度一切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叫菩提心。《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所修善法,皆成魔業。」「忘失」,不是沒有發,發了菩提心忘記了,所修的種種善法,都變成魔業。因為所修的善法,不能回向菩提,都變成人天福報,沒有出三界了生死,不能脫離魔王的範圍,魔不來擾亂,自己落入他的圈套裡,所以變成魔業。發了菩提心,忘記了就這麼嚴重,何況你沒有發心,根本不是佛的大乘弟子。佛的大乘弟子,以發菩提心為根本,發菩提心怎麼發呢?自己默唸:「弟子某某,從今天起,我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就可以了。你家裡有佛堂,可以在佛的面前發心,也可以到寺院佛前發心,一定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還不能離開菩提心,不離菩提心,你這個大乘弟子一定成佛。在未成佛之前,一定普度一切眾生,佛看見了,一定大生歡喜,這是不離菩提心供養,下面總結。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養無量功德」,前面的花供養、香供養等,是財供養,有無量的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可是跟法供養比較起來,只有一念的法供養,比如你發菩提心,動了一念:「不離菩提心供養」,這個功德大了,前面財供養一百分的功德,比不上法供養一分的功德。「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是加強語氣,要你注重法供養,比較起來,不僅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俱胝」是千萬為億,「那由他」是萬萬為億,這兩個名詞,都翻譯為「億」。印度是百萬為億,千萬為億,萬萬為億,各有不同的意思。就是說財供養百千萬億分,也不及法供養一分。「迦羅分」,迦羅是人身的毫毛很細,把它豎著分開成一百分,百分之一分叫「迦羅分」。「算分、數分」,你用算數也算不來。「喻分」,用比喻也比不來。「優波尼沙陀分」,是極微細的東西,世界上沒有比它更小的了。「亦不及一」這一句應該連接上面每一句,就是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也不及一分。迦羅分,也不及一分,算分、數分,也不及一分。喻分,也不及一分。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總而言之,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何以故?」法供養功德怎麼那麼多呢?下面說出來有兩種原因。「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你不如法修行,單用財物供養,對佛法不尊重,佛會歡喜嗎?因為諸佛如來都是注重法,所以法供養的功德大。「以如說行」,你能依著佛所說的法來修行,決定成佛。「出生諸佛故」,有什麼功德比出生一尊新佛的功德大,還不只出生一尊佛,是出生諸佛呢!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佛的大乘弟子叫「諸菩薩」。你想供養如來,光用香、花、燈種種供養,不能成就供養如來的功德,一定要用法供養,才算成就。「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能夠用上面七種法供養修行,才是真供養。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廣大最勝供養」,法供養是廣大最殊勝的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我才不要供養。「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永遠的供養下去,「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且「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都是精進虔誠地供養。   消文到這裡,我們再料揀裡面的文意。上面經文的意思是較量功德,後面所謂如說修行,乃至不離菩提心供養,都是法供養。前面華雲、鬘雲,乃至於燈油都是財供養,雖然有無量功德,跟法供養比較,百分不及一分。但是《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清涼國師著的疏,不贊成這一段比較,清涼國師認為前面華雲等是觀行供養,所以我在消文時就提醒大家注意,這不是財供養,非財物所能辦到。點一盞燈,燈心像須彌山,燈油像大海水,你有再多的錢也辦不到,這是一種觀行,觀行就是法,不是財供養,因此清涼國師不贊成跟前文較量功德。   那麼經文「如前供養無量功德」的「如前」指著什麼呢?是指《華嚴經》所說的事供養,還有其他經說的財供養,不是和前面華雲等供養較量,清涼國師認為此處經文,翻譯得不夠清楚。到了圭峯大師著鈔,解釋清涼國師著的疏時,把它圓融起來解釋,他說翻譯並沒有錯,後面種種法供養,如說修行供養,乃至不離菩提心供養,就是前面華雲等供養所依據的七種發心,把後面的法供養,合到前面的觀行供養,那前面的種種供養,都變成法供養了。既然前面是法供養,為什麼還跟後面比較呢?因為前面華雲等供養,是為修法供養作觀行。可是你如果不是為法供養,而去修觀行,那你的觀行變成財供養,功德就少了。上面把它料揀清楚,將來諸位研究《普賢行願品》,要注意這一段經文的意思。   接著說到我們的本分上,我們發了法供養佛的心來修觀行,怎麼觀想花遍滿虛空,燈心如須彌山,燈油如大海水,觀想不成怎麼辦呢?我們用錢財辦供養品,這是財供養,各種佛經講的不一樣,古人研究有十種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這十種就夠圓滿了,這是我們凡夫力量做得到的,盡你的財力,隨力隨分供養,供養得多,才叫廣修供養。你沒有多大財力,可是你的力量已經盡到,獻一支香、一朵花,你做觀行:「願此香華雲,普供養諸佛。」這就是《華嚴經》上的觀想,一支香,觀想成香雲;一朵花,觀想成花雲,你不只供養佛堂這尊佛,供養遍法界諸佛,就變成觀行供養。再觀想供養的一支香、一朵花,是為利益眾生供養,譬如你在講堂裡燒香,是為大眾燒香。插花,是為大眾插花,不是為自己燒香插花來供養佛,這就變成法供養。   廣修供養有什麼利益呢?消除慳貪障,得大財富的福報。慳是慳吝,貪是貪圖。慳,是自己擁有財富,不肯布施給別人。貪,不僅自己的財富不肯布施給別人,別人的財富還要貪為己有。為什麼要慳貪呢?因為眾生離開錢財不能生活,有了錢財就可以享受福報。這就是不懂得錢財不是由慳貪來的,是由布施來的,但是一般人都不瞭解這個道理,佛知道這個道理,他知道眾生的根性,喜歡財物,他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去行布施,不行布施,越慳貪越窮。   第三大行願廣修供養,為什麼沒有說布施呢?這是佛菩薩的權巧方便,布施,佛經上講有上施、下施。供養三寶叫上施,救濟一切眾生叫下施。但是我們對三寶生了信仰心,如果上施、下施都是布施,顯得不恭敬,所以上施叫供養。因為我們眾生的慳貪心,不是今生才有,自從無始劫來當凡夫,生生世世都慳貪,你叫他學佛法,對一切眾生行布施,這個心很難發起來。既然學了佛法,對於佛法僧三寶有了信仰心,叫他供養三寶,這個心容易發起來,所以《普賢行願品》不說廣修布施,而說廣修供養。   你供養三寶的心發起來,要廣修供養,供養越多,你的福報越大。你供養成習慣,有錢財就供養,無形之中把慳貪心除掉,就得了除煩惱障、除慳貪障的利益。因為你有慳貪心,錢財不肯布施,一點功德都求不到。在世間法,上供三寶,下救眾生,都需要財物,你財物一文不捨,還要貪圖別人的,你上供三寶的功德求不到,下救眾生的功德也求不到,就是慳貪心生了障礙。把慳貪障除掉,可得大財富,因為你在佛法僧三寶前面種福最多,也最快。尤其《普賢行願品》叫我們供養佛,是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無量數諸佛都供養,你不是得最大的福報嗎?廣修供養就是供養諸佛,要不要下救眾生呢?等你把慳貪障除掉,再去下救眾生就很容易了。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   十大行願,第四種行願是懺除業障。我們現在早課十大願王是懺「悔」業障,可是《普賢行願品》上是懺「除」業障。這是因為大家平常說懺悔業障習慣了,所以課誦就念懺悔業障。   「懺除業障」,就是把業障除掉。「懺」梵語懺摩,翻成中國話叫悔過。懺是懺其前愆,愆是罪過,也就是惡業,以前造的罪過都把它懺除掉。「悔」是華言,悔其後過,要改過自新,斷相續心,不能懺除了再造惡業。   業障,在其他的經上講有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華嚴經》是一部大經,為什麼不說懺悔三障,而說懺除業障呢?因為業障的力量最大,你把業障懺除,煩惱障、報障就懺除了。煩惱障,根本煩惱是無明,枝末煩惱是見思二惑。煩惱障是在眾生八識田裡潛伏的種子,就像田裡的種子還沒有發芽,業障造的業等於水、土。種子如果沒有水、土,永遠不會發芽。報障就是果報障,等於樹上開花,結成果實。你能把枝末煩惱見思二惑斷盡,至少是個阿羅漢,要是把根本無明斷盡,就成佛,這不是短時間的事,凡夫是個果報,天天要造新的業,等於在煩惱種子上添土澆水。舊的煩惱是種子,潛伏在八識田中,不起現行。你天天造新業引發它發芽,長大成煩惱樹,結煩惱果,這就是凡夫永遠脫離不了生死輪迴的原因,所以要先懺除業障。業障怎麼懺除呢?新的業不要造,舊的業慢慢消,就把業障懺除了。把水、土的緣去掉,煩惱的種子自然乾枯,這就懺除了煩惱障。果報呢?果報有一定的時間,你不造新業,不會轉新的果報,果報障就沒有了,所以說懺除業障,實際還是懺除三障。   怎麼叫業障呢?障是障礙,能障礙你的人天福報,能障礙你的出世聖道。在世間法上,來生來世轉大富大貴的人,生到天上享天福,這些都會被你的業障障礙到,你連人天的福報都享受不到,何況出世的聖道呢?所以業力很大。《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這是《地藏經》最重要的一句話,說業的力量甚大,多麼大呢?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那麼高,業力比須彌山還高。巨海是大海,業力比大海還要深。這兩句是譬喻,形容業力能障礙聖道,小乘想證阿羅漢證不到,大乘想證佛菩薩的果位證不到,因為被甚大的業力障礙了。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不會求人天福報,但是業力能障礙聖道,你想成佛成不了,所以非懺除業障不可。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先說我們造的業,在三界以內叫有漏業,在三界以外叫無漏業。有漏業又分三種:惡業、善業、不動業。三界以內分成三善道、三惡道,怎麼轉到三惡道呢?做惡業,業是業因,報是果報。造惡業之因,就轉到三惡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這都是惡業轉生的惡果。你要是修善業,就轉生到三善道:人道、天道、阿修羅道,這都是善業轉生的善果。佛教講的天道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層天,是修善業生上去。色界有四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修四禪、八定才能生上去,四禪八定叫不動業。現在要懺除業障,完全指惡業說的。   「菩薩自念」,念是觀想,菩薩自己觀想著。「我於過去無始劫中」,「我」是菩薩自稱,菩薩剛發心還是凡夫,他回想過去,前生還有前生,一直往上推,推不出個原始來,都是造一些惡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貪瞋癡,是意業,加上身業、口業,叫做三種惡業。「作諸惡業」,由身口意三種惡業,廣開有十種惡業,再廣開出來無量數惡業。   消文要注意,貪心、瞋心、愚癡心,這三個心屬於意業。怎麼經文「由貪瞋癡,發身口意」呢?貪瞋癡這三種屬於種子,在人說人,我們轉成一個人,由身體造的惡業叫身業,由口造的惡業叫口業,由意造的惡業叫意業。意業是貪瞋癡,就是由貪瞋癡的種子,發身口意三業,起了現行,造各種惡業。   一、貪心,前面講過廣修供養,度慳貪障。慳也屬於貪,無論錢財、食物,乃至家親眷屬、功名富貴,凡是我所愛的東西,都會動貪心。但是你要是有福報,你不貪就得到了;你沒有福報,動貪心還是貪不到。   二、瞋心,因為他沒學佛,不懂自己沒有福報,貪不到就動瞋恨,怨天尤人,說老天不公平,保祐別人升官發財。他恨這個人,恨那個人,認為別人都對他不起,障礙他升官發財,就動瞋恨心,跟人家結怨。   三、愚癡,本來就不應該貪,世界上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有什麼好貪呢?佛教講的無常的道理他不明白,人生在世不過幾十年,但是眾生愚癡,認為會長久住世,還沒有做高官、發財,轉眼之際,一生就過去了。不應當貪要貪,不應當瞋要瞋,大家安居樂業,共同在社會上過平安的生活就夠了,你沒有想要成佛,做人也要好好做,跟人家結冤家做什麼?他偏偏要動瞋恨,要結冤家,這是愚癡。   貪瞋癡叫根本煩惱,由貪煩惱、瞋煩惱、愚癡煩惱,又引生出來無量數煩惱。這三個根本煩惱,等於一棵樹的三個大根,由煩惱樹上面,再生枝枝葉葉,引生出來無量數煩惱,發動身業、口業、意業。   身業,最重的是殺、盜、淫三種。殺業:殺生害命,先殺畜生,膽大了敢殺人,先殺一個人,膽子更大,殺很多人。盜業:偷盜、強盜,起先膽小偷一點東西,越來膽越大,越偷越多,還不能滿足他的貪心,於是就搶。淫業:邪淫男女,依佛定的戒律,出家弟子全斷淫欲,在家弟子可以結婚。因為他貪心,除了正式夫妻外,要犯邪淫,男的貪很多女人,女的貪很多男人。殺、盜、淫,都是身體造出來的惡業。   口業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前面講讚歎如來的功德,能消除惡口障,已經詳細解釋過了。這四種口業,最容易犯的是妄言,社會上叫謊言,也叫詐騙語。   不聽佛理,不守戒律,不知懺悔惡業,社會才會這麼亂,每天打開報紙就是殺、盜、淫、妄這四種惡業,把社會擾亂得不得安寧。殺畜生,不犯國法,報紙不登。殺人,變成家常便飯,而且越殺越殘忍,不僅殺人,還要分屍,接二連三的分屍案不斷發生,讓人怵目驚心!偷盜,一偷幾百萬、幾千萬,政府的公款上億,也鋌而走險。搶的罪最重,搶一包香煙,犯七年以上徒刑,但是他不害怕,照搶不誤。邪淫男女,更是亂得厲害!分屍案大多是犯邪淫引起的。口業騙人,每天的詐騙案,不知有多少?所以身業、口業,眾生愚癡妄造這些惡業。   我們是佛弟子,新的業不要造,舊的業要趕快求懺悔。自己學了佛法,要勸不懂的人,叫他不要造惡業,叫他學著懺悔,這就是自利利他。身業三種:殺、盜、淫。口業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三種:貪、瞋、癡。身口意三業,分開來有十種,是總其大綱,殺業,造各種殺業;盜業,造各種盜業;淫業,造各種邪淫,所以叫「作諸惡業」。造多少惡業呢?「無量無邊」,算不出來,叫無量無邊。   「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好在造的惡業是無形相,假若有真實之相,那從無始劫以來造到現在,盡虛空容納不下我們所造的惡業,所以我們佛弟子明白惡業能障礙聖道,要天天懺悔。怎麼懺悔呢?懺悔的方法有三種:   一、作法懺,就是做一個懺悔罪業的法,出家弟子叫懺罪羯摩。看你犯的罪輕重,輕罪,在一位比丘面前懺悔;重一點的罪,在四位比丘面前懺悔;更重的罪,在二十位比丘面前懺悔清淨。   二、取相懺,是取得一個相好,你對著佛求懺悔,一定要見光、見花、見佛的相好。佛給你現個相,你見了佛的相好,罪業消除了。沒有見到佛的相好,看見放光也可以,或看見虛空落天花也可以,取得一個特別的瑞相,罪業也會懺悔掉。   三、實相懺,你認真的修行作實相觀,觀到一切法皆空,罪性也空了,還有什麼罪呢?   上面三種方法,最簡單的是作法懺。你見一位、四位比丘發露懺悔,就把罪業消除了。可是一般的在家弟子,不見得會去找出家比丘懺罪,而且還有一個限制,在出家比丘面前只能懺悔現在的罪,前生前世、多生多劫,無始劫以來的罪懺悔不掉,得對著十方諸佛懺悔,下面經文說對著無量諸佛求懺悔。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要求懺悔,先清淨身口意三業,不再造惡業,叫「清淨三業」。身口意三業都清淨,再對著諸佛、諸大菩薩求懺悔,求懺悔一定要誠心懺悔,你天天求懺悔,怎麼沒有感應呢?因為你的心不夠誠懇,佛法是心法,你懺罪時,要誠心誠意地懺,才能夠懺悔清淨。還要斷相續心,今天求懺悔,以後再不造惡業,你要是今天懺悔,明天再造惡業,這樣就懺悔不成。   「恆住淨戒一切功德」,佛弟子分出家、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受在家弟子的戒律;出家弟子,受出家弟子的戒律。所謂:「受戒容易,守戒難。」現在受戒很容易,臺灣現在傳戒的規矩,在家弟子,受三皈五戒,在家菩薩戒七天圓滿。出家弟子,受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出家菩薩戒三十二天圓滿。受戒很容易,戒是盡此一報身,守戒很難。要是犯戒,就不能安住淨戒之中,要把戒守持得清清淨淨,安住淨戒,就得了一切功德。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這跟前面三種大願的結詞一樣。虛空沒有了,眾生沒有了,眾生的業、眾生的煩惱都沒有了,我才不要懺悔。「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而」是轉詞,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的緣故,我得永遠懺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天天懺悔,念念都要懺悔。「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懺悔要精進、要虔誠。   經文講到這裡,我們再把所懺悔的十種惡心,能懺悔的十種善心講一講。先講所懺悔的十種惡心,眾生怎麼作惡?罪由心起,心裡起了一種惡心,越起越厲害,眾生可憐,不認識佛法,怎麼作惡?他自己都不明白,糊里糊塗的作惡,我們所懺悔的十種惡心是:   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計是執著,本來沒有人、沒有我,眾生是妄想心,不知道身體是四大假合,執著有個人、有個我,執著得厲害,就執著身體是我,這是身見,眾生的可憐就是這樣,本來沒有我,執著個我,執著身體這個臭皮囊,把它當寶貝。一切惡業,都是為身體貪圖享受,所以一切罪過,都是由身見而起,身見是五種邪見的第一種。   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身見是在內心,這時候心裡面具足貪心、瞋心、愚癡心煩惱,外面遇見可貪、可瞋、可愚癡的境界,內外因緣和合,我執我見更加熾盛。   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內心的惡見,外面的惡緣,內外因緣具足,把善心滅掉了,不生起善心。自己不做善事,別人做善事,他還不喜歡,生嫉妒心。他自己起了惡心,變成惡人,看見別人做善法就討厭。   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縱是放縱,恣是放逸,放縱放逸身口意造惡業,無惡不造。到第三個惡心,容易懺悔,因為還沒有發動身口,是內心裡作惡。到了第四個無惡不造,身口意都在造惡業,懺悔就費力氣了。   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是講空間,他做的惡事,並不太廣大,造小的惡業,但是他的惡心遍法界,他沒有善心,完全變成惡心。譬如他在我國敢偷東西搶錢,到美國也敢偷東西搶錢,無時不在作惡,無處不在作惡。   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是講時間,他的惡心相續不斷,白天打惡主意做惡事,晚上睡覺也打惡主意做惡事。   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覆是蓋覆,諱是避諱,蓋覆避諱自己的過失,不願意別人知道。到第七種惡心,勸他還容易,因為他做了惡事,怕人家知道,有慚愧心。   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虜扈」是粗野的個性,又粗氣又野蠻。「抵突」是不接受人家的勸導,誰勸導他都反抗,像野馬、瘋狗一樣。你勸他不要造惡業,會墮到三惡道,他根本不害怕。   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凡人,他不害怕,平常的人勸他不聽,他作惡不怕人知道。國家的法律是制裁凡人的,他不害怕。聖人、佛菩薩,他也不害怕,到了無慚無愧,無可救藥的境界。   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梵語「闡提」,華言斷善根。你勸他不要做惡事,做了惡事種惡因,將來會墮地獄,他不相信。這是大邪見的人,佛教講,信佛的心一點都沒有,叫一闡提。   接著要對著上面十種惡心,講能懺悔的十種善心,第一種善心,對治第十種惡心;第二種善心,對治第九種惡心,依此類推。   一、明信因果:第十個惡心一闡提,撥無因果,他不相信因果,但是他也有佛性,可以挽救。如何挽救呢?遇到機緣可以說因果,就跟他說,不要因為他已經惡得不可開交而捨棄他,這不是菩薩的發心。菩薩發心,知道他有佛性,還是可以回頭向善,要說明因果使他相信。直來直去講,他一定不接受,要用權巧方便,遇到因緣要勸導他。   二、自愧克責:要自己生起慚愧心,責備自己不該作惡,這就可以懺悔了。這是對治「第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要用權巧方便,叫他生起慚愧心。   三、怖畏惡道:學佛法就是道心難發、怖心難生。道心就是菩提心,很難發起來。怖心難生,恐怖三惡道的心,很難生出來,因為他不怕三惡道,才敢造惡業。要權巧方便,勸他相信三惡道是令人畏懼的,他能生起恐怖心,就不敢再造惡業了。這是對治「第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的惡心。   四、不覆瑕疵:瑕疵,等於白玉上的斑點。要把白玉磨得清清淨淨,毫無瑕疵。這是對治「第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他有慚愧心,會發露求懺悔,對著佛說出來,他過去做了什麼惡業,不要覆蓋起來。   五、斷相續心:既然發露懺悔,必須斷掉相續的惡心,誓不再犯。這是對治「第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的惡心。   六、發菩提心:前面講道心難發,一定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是盡法界、虛空界,都是菩提心,遍一切處利益有情。這是用菩提心對治「第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的惡心。   七、修功補過:這是對治「第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的惡心。現在你不作惡了,要做善事做功德,好補償罪過。   八、守護正法:這是對治「第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守護正法,菩提心發起來了。第一、要持清淨戒,第二、得修定,第三、得求智慧。修戒定慧,你要守持,要護念,要守護正法,把不做善事的惡心對治掉。能受持以上八條,即成就作法懺。   九、念十方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念一方佛,等於念十方佛,你心裡念十方佛菩薩,這是對治「第二、具足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的惡心。那個惡心是個凡夫心,你天天念佛,求佛加被,內心的煩惱、外面的惡緣,都被你斷掉。   十、觀罪性空:要觀諸罪過,從因緣生,其性本空,所造的惡業,沒有本體自性,本來是空的,這是對治「第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的惡心。   這十種能懺悔的善心,前面八種,都叫作法懺。第九種,念十方佛,是取相懺,要求佛的相好。第十種,觀罪性空,是實相懺,你觀到罪性空,觀到實相理體上,人空了,法也空了,把我執我見都觀空,造罪的我沒有了,哪有我所造的罪呢?   懺除業障得什麼利益呢?   一、滅除三障:前面已經講過,懺悔業障,實際三障全除。三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等於種子,業障等於水、土,報障等於結的果實。懺悔業障,業障消滅了,沒有水、土,種子自然乾枯。煩惱障滅了,果報也滅了,所以懺悔業障,得的利益是三障都滅除了。   二、依正具足:依是依報,正是正報,具足是究竟圓滿的意思。依報是衣食住等享受,正報是身體,到了成佛,依報正報都究竟圓滿。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相好莊嚴,這是正報具足。依報呢?每一尊佛都有一個世界,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七寶莊嚴出來的,這就是他的依報具足。還沒有成佛之前,我們是初發心菩薩,發了十種廣大行願,第四種大願懺悔業障,得到依正具足的果報,不是像佛究竟圓滿,但是我們正報,一定六根具足,不會少一個眼睛、少一個耳朵、少一隻腳,這樣相貌不莊嚴。依報,衣食住不會缺乏,只要你精勤懺悔業障,得依報正報具足的果報。   成了佛,依正具足,我們都相信。一個凡夫剛發菩薩心,怎麼知道懺悔業障,能得到這麼好的果報?要知道佛教講的道理,有如是因,才得如是果,沒有因,得了果,是神話,是迷信。懺悔的是惡業,你的惡業不知道懺悔,日日增長,惡業越造越多,造的都是罪過。罪過跟福報,是互為增損,造了罪,就減損了福;不造罪,修善法,就增加了福報。你天天造罪,增加了罪過,福報逐漸減少,不但成不了佛,連來生來世,想轉個人身都不可能,那你就等著轉到三惡道。人的果報,你應該活到八、九十歲,果報還沒盡,你的生活越來越困難,這是如是因,如是果。沒有信佛的人,聽不到這個道理,我們信佛的佛弟子,尤其在座各位一定都生了信仰心,你對懺悔業障這個大願要看重,不要輕忽,要天天懺悔。   怎樣懺悔呢?要對著佛像求懺悔,你是出家弟子,天天做早晚課都見到佛像。你是在家弟子,家裡有佛堂,對著佛像求懺悔。家裡太小,沒有佛堂,也沒有佛像,十方虛空都是佛,你對著虛空說:「我弟子某某,今天所造的惡業,我要懺悔。今天以前所造的惡業,我也要求懺悔。乃至於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造的惡業,都要求懺悔。」用白話說得清清楚楚,每天這樣求懺悔,有佛像對著佛像說,沒有佛像對著虛空說,因為虛空有佛,要這樣觀想著。   要是出家弟子,晚課要念《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後面《普賢行願品》的偈頌,你天天念,就是天天求懺悔。懺悔時要精進,要至誠懇切,才有感應。否則隨眾唱和,有口無心,所得的功德太少。因為罪從心起,將心懺。佛法是心法,造罪是從心裡造的,懺悔也要從心裡懺罪,心裡如果沒有發起懺罪的心,念《懺悔文》的效力太少。你只要至誠懇切,精進求懺悔,自然能把業障懺除。   三、恆住淨戒一切功德:佛傳給我們戒定慧三無漏學,定學、慧學,不分出家、在家弟子。佛弟子,出家、在家之分別,在戒學不同,出家、在家所受的戒不同。受戒容易,守戒難!「恆住淨戒」,恆是恆常,你受了戒,要恆常安住在淨戒之中,保持受的戒,不犯戒。你受戒得了一切功德,但是一切功德不能長遠安住會丟掉,那是你不知道精勤懺悔業障的道理,業障有一種障礙之力,前面說過:「業力之大,能障聖道」,你受了戒,得了一切功德,但是你天天造惡業,障礙住你,你犯了戒,受戒的功德失掉,就不能恆住淨戒一切功德。犯戒就是造惡業,我們凡夫是非分不清楚,釋迦牟尼佛替我們分得很清楚,哪樣事不應該做,哪句話不能說,都訂到戒律上,所以我們依著戒律持,天天還要懺悔業障。你是謹慎小心的人,惡業絕不敢造新的,舊的惡業天天減少,守戒的功德就不會損失,因為你不敢犯戒。當初都是發了心去受戒,會犯戒,都是放逸犯了戒,因為外面的境界,是我們凡夫犯戒的因緣,你一放逸犯戒,不能安住受戒的功德,所以天天求懺悔,謹慎小心,甚勿放逸!受戒的功德就能安住。   以上是懺悔業障,當下得到利益,一、能滅除三障,二、得依正具足,三、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復次,善男子!」叫當機者善財童子,也就是叫我們要注意聽著。「言隨喜功德者」,「言」就是前面已經說過,「隨喜功德者」,現在要詳細解釋,「功德」就是做佛的善事,社會上的人也做慈善事業,不懂佛法的人做的善事,結果不出人天福報。佛門裡的善事怎麼叫功德呢?就是修功積德,本來做善事,就是福德,因為你懂得大乘佛教的道理,都回向到佛果菩提,所做的大小善事,都變成功德。善事的功德無量無邊,總說起來,就是上供三寶,下救眾生。我們是佛弟子,在佛門裡做功德,「上供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人家要建佛殿,要裝佛像,這都是佛寶。寺院要印經、講經,這都是法寶。寺院要打齋供眾,供養大眾僧吃飯,這是供養僧寶。上供三寶的事,都是做功德,你就隨喜。「下救眾生」,前面講過,你行財布施,眾生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你就給他衣服穿,給他飯吃。生病了,沒有醫藥費,你就帶他去看醫生。總而言之,應該財布施,你就財布施。再者就是要無畏布施,救災救難,像颱風來有人房子被吹倒,或下大雨淹大水,或發生大地震有人死傷,你都要去救濟眾生。眾生遭了災難,生了怖畏之心,我們去救他的災難,就是布施無畏,叫他得到安樂。法布施,眾生需要聽佛法的,就以法布施。你會講一部經,就給他講一部經;不能講一部經,講一段經;一段經講不好,說幾句。我常常說:佛法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你要多來聽經,要學講經,比如你聽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只有一頁,很容易講,《普賢行願品》也是薄薄一本,你就學會講。如果講不來就講一段,不能講一段講幾句,這樣不是與佛法相應嗎?講深講淺都是屬於法布施。上供三寶,下救眾生,都是做功德。   「隨喜」,「隨」是隨緣幫助的意思,「喜」是歡喜,有自歡喜、他歡喜。人家要發起做功德,我們就隨喜幫助他,成就人家的功德,人家歡喜,自己也很歡喜。   怎麼隨喜呢?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前面懺悔業障講過,業障是由身口意造出來的,現在你懺悔業障,身口意都不做惡業,就做功德。比如這裡要修大殿,裝佛像,有財力,多幫助;財力少,少幫助,隨力隨分,隨自己的力量,隨喜作功德。你如果沒有錢,人家在修大殿、造佛像,用身體幫忙,搬磚掃地都可以,這是身業隨喜。口讚歎功德,是口業隨喜,意業要發隨喜的心,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業,要造善業。隨喜功德,就是造善業,如果有人發起印經送人,或者講經需要經本,你隨喜功德。有錢的多隨喜,沒有錢的隨喜幾塊錢也可以,印經的功德有你一份,大家都這樣隨喜,印經的功德就成就了。如果你一塊錢也沒有,經印好了,幫忙搬運送人,或送到郵局去寄,這是用身業隨喜功德,都是供養法寶。人家開講經法會,請法師來講經,這功德很大,大家聽了佛法,都開智慧,發菩提心,請法師講經要花錢,你也是隨喜。桌椅不夠,發心去買,沒有錢,用身體隨喜。人家來聽經,位置不夠,你讓位,沒有椅子,找椅子讓他坐下來聽經,這都是隨喜功德。《法華經》上說,人家在講《法華經》,有人來晚了,你讓給他半個座位,這個人聽了《法華經》,功德就無量無邊。為什麼有這麼多功德呢?因為這個人聽了《法華經》,他種了成佛種子,將來成佛有分。講經法會都有一定的時間,常聽經的,時間到他就來了,來晚的,都是初發心的人,如果沒有人讓位,一看沒位置就走了,等於捨棄一個眾生,也許他這一生再遇不到佛法的因緣了。遇到這種情形,要趕快招呼他,找個位置讓他坐下來,已經沒有座位了,你讓半個座位給他,這就是隨喜功德。   再說隨喜供僧的功德,人家要打齋,請出家人吃飯,這是齋僧,你多少隨喜幾塊錢,有一份功德。如果沒有錢,去幫忙買菜,買回來了,你會做菜最好,不會做,幫忙撿菜、洗菜,菜做好了,幫忙擺盤子、碗筷,等大眾僧用完餐,幫忙洗碗筷、收桌椅,這都是屬於隨喜供僧的功德。凡是佛門的善事都隨喜,不要分大的功德、小的功德,不可以大的功德就隨喜,小的功德就不隨喜。   另外要注意:不要隨喜罪過,別人要造大的罪過,你不要隨喜;小的罪過,你也不要隨喜,不要隨喜造業障。所以你要謹慎小心,是功德都隨喜。你看到別人要造業,不僅不能參加,還要勸他不要造業。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這是隨喜佛的功德,佛門講的凡夫法界有六個: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聖人法界有二個,小乘聖人:聲聞、緣覺。大乘聖人:佛、菩薩。一共十法界,分成三條道路,正中間,是佛、菩薩的大乘道路。這邊是小乘聖人聲聞、緣覺的道路,超出三界而不能完成佛果。另一邊是凡夫道,六道凡夫超不出三界,脫不出六道輪迴。   你要是著了相,就落入凡夫道;不著相,而著空相,就落到二乘道,一定要跟佛的腳步走,沒有成佛以前叫菩薩,走到結果成了佛,就是走中間這條道路。我們是佛弟子跟著佛走,不會走錯路,不會偏到凡夫道,也不會偏到二乘道,一定會走到中間成佛的大道。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我要隨喜佛的功德,隨喜這麼多的佛。「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佛當初跟我們一樣是凡夫,他從初發心,為一切智,要勤修福報,甚至於不惜身命。佛經上講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小乘的智慧。「道種智」是菩薩的智慧。「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這裡不這樣分,要看經的上下文來解釋,這裡「一切智」是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種智。要記得,佛是福慧雙修,求智慧,你沒有福報求不到。為求佛的智慧,要精勤的修福,修得很多。這樣修福求智,不惜喪失身命,為佛法犧牲,也不後悔。   下面經文總結起來,「我皆隨喜」。因為經文太長,我們隨時把它加上「我皆隨喜」。佛從初發心,為求一切智,我們也隨喜功德,學佛發心求一切智。佛勤修福聚,我們隨喜功德,也勤修福聚。佛為法忘軀,犧牲生命,我們也隨喜他的功德,也為法忘軀,犧牲生命。   下面經文,講佛不惜生命求智慧、修福報,「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佛為求智慧要修福報,在長時間中,修行捨頭目手足,眾生要我的頭,我就把頭捨給他;眾生要我的眼睛,我就把眼睛捨給他;眾生要我的手足,我就把手足捨給他,捨了多少呢?「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這個功德我們也學著隨喜。《法華經》上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經過的時間長,捨的身命多,沒有一個芥子許不是佛捨身命的地方,就是他捨的生命,遍於三千大千世界。財有身內、身外之財,金、銀、琉璃、玻七寶之類,乃至於現在的鈔票,是身外之財。身內之財,就是頭目手足。眾生要我的身內身外之財,我都布施給他,這是培福。培福不是求人天福報,不是求二乘小果,我要求佛的一切智慧,這個功德我們都要隨喜。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捨頭目手足是受苦,這個苦行很難行,因為眾生都有我執身見,把身體當成是我,你叫他捨生命,他不肯捨,捨一部分身體,也難做到,可是行菩薩道的人,要往難行苦行去做。十方諸佛都是這樣做,我們要隨喜他們的功德。但是我們初學佛法的人,聽到這難行的苦行都害怕,但是你不要害怕,這是諸佛行菩薩道,做到最高功夫的地方,捨頭目手足是為利益眾生,只要眾生能得利益,頭目手足都可以捨給他。現在我們是初發心菩薩,剛入學的佛弟子,你要捨頭目手足,還沒有接受的對象呢!譬如:道源現在發心要捨頭目手足,你們在座這麼多人,哪個要?我這個近視眼,老早就不好用了,要我給你們,有人要嗎?手給你,拿刀來砍一隻,你要嗎?不能利益眾生,所以不要害怕。要到你行菩薩道,行到高深的地方,有諸佛菩薩來試驗你,才要完成難行苦行。現在你先學捨身外之財,金、銀、琉璃、玻,七寶之類,乃至於鈔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不要執著,你有福報,不會讓你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房子住。假如你天天造業不培福,再多的鈔票也不夠用,所以先學捨身外之財,我們能利益的眾生是凡夫,他們要的是錢財,有了錢,可以買米、買衣服、作醫藥費,可以應急,當下就能利益眾生,所以你不要害怕,現在你還不到捨頭目手足的時候。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波羅蜜」中國話叫到彼岸,就是能到達涅槃的彼岸。波羅蜜簡單說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華嚴經》把第六般若,再開出來四個,叫十波羅蜜,就是十度:施、戒、忍、進、禪、慧、方、願、力、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方」是方便波羅蜜,「願」是大願波羅蜜,「力」是大力波羅蜜,「智」是大智波羅蜜。菩薩及十方無量數諸佛,在初發心修行,都是修種種波羅蜜法門,修圓滿到達彼岸,成了佛。他修行的種種功德,我們都要隨喜。   「證入種種菩薩智地」,大乘菩薩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因位。為什麼菩薩有五十一個位子呢?因為他們智慧有深有淺,修波羅蜜,由淺處證入,慢慢越證入越深,我統統要隨喜證入種種菩薩智地。由因到果功德圓滿了,「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諸佛成佛證得兩個果:一個菩提果,梵語菩提,中國話叫覺道,就是無上的智慧果,就是沒有比菩提智慧再上了。另一個涅槃果,梵語涅槃,中國話叫圓寂,圓滿寂滅,這是理果,證得涅槃,就證得實相理體。成佛,就證得無上菩提的智果,和證入圓滿寂滅的理果,這個功德我也要隨喜。   「分布舍利」,「舍利」翻成中國話叫靈骨,像釋迦佛涅槃後火葬,全身都變成靈骨,一粒一粒像珍珠一樣,留舍利是叫一切眾生種善根。釋迦佛涅槃後,還是要留功德給眾生種善根,我們也要隨喜。我們活著要給眾生得利益,死了也要留點功德給眾生,凡夫也能燒出舍利子來,舍利是六度法門的功德品,六度,你只要有一度相應,或者你布施做得很好,或者你持戒持得很清淨,死了都可以燒出舍利子來。   「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前面講過善根就是五根:信、進、念、定、慧,佛所修的功德都是善根,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入涅槃,這些功德我都要隨喜。   隨喜功德,就是一切功德統統要發願隨喜。先隨喜佛的功德,佛最初跟我們一樣也是個凡夫,他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才成佛。十方諸佛都是一樣,從他們初發心,我們隨喜他的功德。他一直行菩薩道,捨頭目手足,難行的苦行,這個功德我們也隨喜。一直到他成佛說法,最後入涅槃,這個功德我們也隨喜。他涅槃後,還要留下舍利子來利益眾生,這個功德我們也隨喜,以上說的是隨喜諸佛的功德。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這是隨喜六趣四生凡夫的功德。「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十方統統有世界。「六趣」就是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就是胎生、卵生、溼生、化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是指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的功德。「乃至一塵」,就是一點點,只要是功德,我都要隨喜。   天道的功德多,要修十善,這是欲界天的功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要修四禪、八定,有他的功德。人要受五戒,有受戒的功德,人天道的功德,常修佛法的人都知道,我們要隨喜。阿修羅「有天之福」,這是他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畜生道的功德,烏鴉反哺,羔羊跪乳,老烏鴉生出來小烏鴉,小烏鴉生出羽毛會飛,老烏鴉就褪毛不飛了,小烏鴉就到處找東西供養老烏鴉。小羊吃奶的時候,一定要跪下來,這都是畜生盡孝道的功德。畜生都行孝道,人怎能不孝順父母呢?我們要隨喜畜生的功德,就是要孝順父母。   附帶說:貓頭鷹,也叫夜鷹,是罪過的例子,貓頭鷹的頭長得跟貓很像,專門吃鳥。牠白天看不見,晚上才看得見,晚上牠一叫,其他的鳥聽見害怕就飛,一飛牠看見了,就把鳥抓來吃掉,如果白天能看見,那鳥會被牠吃光了。牠是鳥中之虎,造了一身惡業。牠活著的時候就有果報,老夜鷹把小夜鷹生出來,就褪毛不會飛了,小夜鷹沒有東西吃,就吃老夜鷹身上的肉,把老夜鷹吃完,牠就會飛了,這個果報真是不可思議!   烏鴉能反哺,我們要隨喜,而小夜鷹吃老夜鷹罪過的例子,我們不要隨喜。此外,犬能守夜,雞能司晨,夜裡人都睡了,狗會守夜,牠的功德就是負責任,我們要隨喜,學牠負責任。雞天亮了會報曉,牠的功德就是信用,我們要隨喜,學牠的信用。畜生的功德太多了,一時講不完,上面說的都是大家知道的。   地獄的眾生,不是一點功德都沒有,也有他的功德,有經文說地獄的眾生還發菩提心,人道的眾生為什麼不發菩提心呢?此經文出在《父母恩重難報經》。地獄的眾生發菩提心,有很多的註解都沒解釋出來,因為不知道出處。那是釋迦佛的前身,過去跟我們一樣,也會造惡業,也會墮地獄。不一樣的是,墮地獄,他還發菩提心,墮地獄受罪受苦,各式各樣,釋迦佛前身墮地獄受什麼苦呢?兩個地獄眾生拉一部鐵車,其中一個沒有力氣,拉不動就被小鬼打。另一個地獄眾生,就發了慈悲心,說:他的力氣太薄弱,我多用力氣拉,你不要再打他了。不曉得地獄裡的眾生不能講道理,他一替別人求情,小鬼就用鐵叉把他叉死了,因為他發的是菩提心,一下就出地獄了。這是釋迦佛前身墮地獄的公案,就是他有一塵的功德,我們都要學會,六道凡夫的功德,我們都要隨喜。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這是隨喜二乘聖人的功德,二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梵語「辟支佛」,翻成中國話叫緣覺,聲聞、緣覺都叫小乘聖人。「有學、無學」,聲聞乘分:一果、二果、三果、四果,四個果位。一果、二果、三果,叫有學位。四果,證得阿羅漢,叫無學位。辟支佛,是利根的小乘,他觀十二因緣法,不分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一下子就證得辟支佛。有學、無學,是講聲聞乘,所有功德我皆隨喜。小乘人把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都斷掉,脫出六道輪迴,了生脫死,這個功德我們要隨喜。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這是隨喜菩薩的功德,菩薩所修的無量難行苦行,我們都要隨喜。「志求無上正等菩提」,立個志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求佛果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前面小乘不加「廣大」兩字,菩薩的功德廣大無邊,廣大的功德,我們也要隨喜。   下面總結起來,隨喜功德的大行大願無窮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前面講過四大行願,每一行願都有這樣的結詞。這一段文要注意,這裡把中間一段「我隨喜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略掉。雖然略掉,還是含著一樣的意思。「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接著「我此隨喜無有窮盡。」這是文章的巧妙變化之處。   隨喜功德,得到什麼利益呢?   一、除嫉妒障:我們凡夫的貪心是根本煩惱,嫉妒,也是由貪心生出來的,嫉妒就是不耐他榮,他人榮華富貴,他忍耐不得。他人榮華富貴,就是有了功德,我們應該發隨喜心。前面講過,你出點錢隨喜,出點力隨喜,說幾句好話,用口業隨喜;或者發隨喜心,用意業隨喜,總而言之,你不能生嫉妒心。不學佛法的眾生,他生嫉妒心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嫉妒是障礙別人做好事。我們學了佛法,不懂得隨喜功德這個大行願,還是會生嫉妒心,那就是可憐愍者。學了佛法為什麼還生嫉妒心呢?因為他學佛法沒學那麼多,我們都是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弟子,談起某個出家人或居士,做了一件功德事,我們都應該發隨喜心。可是他不發隨喜心,非要說幾句壞話,你們正在讚歎做功德的人,他卻批評,說那個人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人家做功德是好事,他講壞話,都是由嫉妒心說出來的。我聽過老法師說一個嫉妒心的公案,寫到《佛堂講話》裡。這公案發生在前秦,前秦時要考功名,第一種是秀才,第二種是舉人。有一家他的鄰居中了舉人,這是很不容易的事,大家都要給他賀喜。賀喜的日子,舉人的家裡要布置一下,因為大門的油漆脫落了,就請人來油漆大門,希望好看一點。這個人聽說鄰居中了舉人,心裡很不好過,又看見鄰居大門漆得漂亮,心裡更是嫉妒。白天看見氣了一天,晚上更是氣得睡不著覺,半夜拿臭水溝的污泥,抹到鄰居大門上,心裡才痛快。鄰居中了舉人,本來他應該感到光榮,隨喜功德,他不懂得這是嫉妒煩惱,卻毫無理由的生氣。由此類推,嫉妒心,我們一定要把它降伏滅掉,不然嫉妒生了障礙,別人做功德你會想辦法破壞,所以對治嫉妒障礙,要修隨喜功德。   二、起平等善:只要是善事我都做,我能做的我做,別人做的我隨喜。心是平等的,絕不生嫉妒,這就是生出來平等的善心。怎麼生起這個心?你要常修隨喜功德,才能把平等的善心生出來。   三、得大眷屬:你是出家弟子,能收很多徒弟,你是在家居士能生很多兒女,能得大眷屬的果報,都是隨喜功德的感應。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   這是第六種大行願,叫請轉法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把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世界,都碎為極微塵,每一粒極微塵之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這裡與前面的文字有一點不同,每一粒極微塵之中,不是有一個佛世界,有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佛世界,而且加上廣大,就證明一粒極微塵裡面,含有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佛世界,這叫小大無礙、一多無礙,前面已經講過了。「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因為佛世界多了,佛也多了。每一個佛世界,念念之中,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世界極微塵數的佛在成佛。「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有佛,就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發願有佛,都要去請他轉法輪。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請法,要身口意三業虔誠。「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佛說法叫轉法輪,轉是轉動的意思,就是由佛的口裡說出來,從眾生耳朵聽進去,這就是由佛口裡轉動到我們眾生八識田裡面。佛說的法叫「輪」,有二種意思,一種是摧輾義,一種是運載義。輪是指車輪,地上有什麼垃圾,車輪都可以輾壞,這是摧破輾壞的意思。佛說法叫轉法輪,能令眾生摧破無明煩惱,等於車輪輾過去,任何東西都輾壞。佛說法是度眾生成佛,等於車輪能運載眾生由此岸到彼岸。所以有摧輾義,能破除眾生的煩惱;有運載義,由凡夫地運載到佛的寶所,所以佛說法譬喻為轉法輪。   佛成佛了,為什麼需要有人請轉法輪呢?因為眾生都是凡夫,不知道請轉法輪的規矩。我們要常常發這個願,有佛成佛,我們就代眾生請法,請轉法輪。有人有疑問: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兩千多年,我們現在再去請轉法輪,不是太晚了,何必發這個願呢?他沒有看到《普賢行願品》的經文,普賢菩薩不是對一尊化身佛說的,是對所有的佛,不可說不可說塵中剎、剎中塵,塵塵剎剎無量數的佛發的願。念念都有佛成正覺,念念都要請佛轉法輪,不是為印度一尊佛發的願。還有一種意思,下面一個大願「請佛住世」有明文,不是只請佛轉法輪,也請菩薩、聲聞、緣覺轉法輪,乃至請一切善知識轉法輪。前面開講十大願王時就講過,一個法師能講經說法,其他的佛弟子不知道怎樣請法?你知道要代眾生去請法,把法師請來講經,大家聽聞佛法,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跟前面一樣的講法,不再重複了。   請轉法輪這個大願,當下能除慢法障,得多聞智慧的利益,這兩個利益是互相關連的。我們佛弟子都知道聽法好,但是我們有我慢的習氣,講經說法不去聽,聞得太少,就生不出來智慧。慢法的人,人家講經說法他不聽,有人勸他也不去,為什麼不去呢?他認為講來講去還不是那一套。請他把那一套講講看,他說:我不會。既然不會,為什麼不去學呢?他還有一個理由:法師都能說不能行,我不要去。你怎麼知道那個法師能說不能行呢?他能說,你還不去聽,他不能行,你怎麼會知道呢?這就是貢高我慢生了障礙。你發願:有人講經說法就去聽,一下子就把貢高我慢的心降伏住了,你把我慢障除掉,就能得多聞智慧。因為這個法師是你請的,一定要給聽經的人作榜樣,你一定要多聽,多聽不是開智慧嗎?所以得了多聞智慧。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這是第七種大願要請佛常住在世間,不要入涅槃。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不可說不可說塵中剎、剎中塵,塵塵剎剎無量數的佛,跟前面一樣的解釋。「將欲示現般涅槃者」,「示」是示現,「般涅槃」是入涅槃,前面講過,涅槃翻作圓寂,圓滿寂滅,諸佛示現入圓滿寂滅。因為佛成佛,八相成道都是示現的,本來他不要受生,示現受生,示現受生就得示現入滅,所以涅槃也是示現的。佛將要示現般涅槃的時候,我就去請他住世。   「及諸菩薩、聲聞、緣覺」,菩薩是大乘聖人,聲聞、緣覺是小乘聖人,合起來叫三乘聖人。「有學、無學」,前面講過了,聲聞乘分四果,前三果是有學位,四果是無學位。「乃至一切諸善知識」,講經說法的人,稱為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這裡總說,我請佛、三乘聖人,乃至一切善知識不要入涅槃,我是為眾生請的,請他們長時間住在世間,利益一切眾生。   這裡有一個疑問:佛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他的生死能夠自在,他要住世就住世,要涅槃就涅槃,我們請佛住世,佛有這個本事。凡夫善知識生死不得自在,我請求他住世,他也不能住世,這不是多餘的嗎?這個疑問,有兩種答覆:   第一種答覆,我們見了善知識要入涅槃的時候,一定要請他住世。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的地位,要知道他的地位,必須地位超過他,我們沒有超過那位善知識,所以不知道他是凡夫或聖人。這些講經說法的善知識,有的是菩薩再來,他的生死可以自在,沒有人請他住世,他就入涅槃去了。有人請他住世,他化緣未盡,還可以住世。我們無法分辨,所以就把他當聖人,請求他住世。   第二種答覆,善知識要離開我們這裡,到別處弘法,要挽留他,請他住世。像現在大家都喜歡到美國轉法輪,那裡的眾生需要度,可是我們臺灣的眾生誰度呢?所以我們應該替臺灣的眾生挽留這位善知識,請他住在臺灣弘法。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一段經文跟前面,是一樣的解釋。   請佛住世得什麼利益呢?   一、除謗法障,可以除掉謗法的障。誹謗佛法,罪過很重,《地藏經》一再講,你要是誹謗佛法,一定墮無間地獄,而且時間很長,甚至一千佛出世,一千佛入涅槃,你還沒從地獄出來,因為跟佛沒有緣。《無量壽經》說,造五逆十惡,誹謗正法的人,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十六觀經》開緣,造五逆十惡的人,也能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兩部都是淨土五經之一,怎麼融會貫通呢?《無量壽經》說:眾生造五逆十惡,誹謗正法,根本不相信淨土法門,怎麼能生西方?《十六觀經》沒有開緣「誹謗正法」的人能生西方,因為誹謗正法的人,根本不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不相信念佛法門,怎麼能生西方?所以我們就知道誹謗正法,比五逆十惡的罪過還重,障礙還厲害。那麼以前沒有學佛法,已經犯過怎麼辦?前面講請轉法輪,能消除慢法的罪;請佛住世,可以滅除謗法的罪。這兩種大願其實是一種大願,請佛住世,是請轉法輪,而請轉法輪,必須佛住世。乃至於請一位善知識住世,也是請他轉法輪,所以你以前輕法慢教的障礙能夠消除,最重的謗法罪也能消除。   二、得慈善根,可以成就你的慈善根,慈心常常現前。慈善根是一切善根的根本,大慈大悲,要大慈才能起大悲,大慈在前面,大悲在後面,大慈善根一成就,一切善根都成就。為什麼請佛住世,能成就慈善根呢?因為請佛住世,能利樂一切眾生,你要給與眾生法樂,才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這就是長養自己的大慈心,結果慈善根成就了。下面講第八種大行願。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要注意,「常隨佛學」的「常」字,我們長遠心很難發,所以要常隨佛學。我們跟佛學,不跟凡夫學,不跟二乘學。跟凡夫學,學凡夫的善法,得人天福報,不能出輪迴,所以不要跟凡夫學。跟二乘學,他得偏空涅槃,自己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不管眾生的事情,只肯自利,不肯利他,所以不要跟二乘學。我們常常跟佛學,要發願利益一切眾生。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娑婆世界」,是釋迦佛教化的世界,叫堪忍世界。堪忍者,堪能忍受痛苦,娑婆世界的眾生有一種特性,娑婆世界是苦世界,這裡的眾生還不願意離開,堪能忍受這些痛苦,娑婆世界的眾生難度在這裡,佛警策我們要趕快脫離這苦海。   「毗盧遮那如來」,梵語毗盧遮那,翻成中國話叫遍一切處,是法身佛的名字,但是《華嚴經》上翻譯的報身佛,也叫毗盧遮那如來,這裡要當報身佛解釋。娑婆世界是釋迦佛教化的世界,是應化身佛教化的。毗盧遮那佛教化的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什麼樣子?《華嚴經》前面畫了一個圖,華藏世界含有二十層無量世界,每一層都有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像我們中國倒立的寶塔。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在華藏世界第十三層。   毗盧遮那佛應該住在華藏世界,怎麼說在娑婆世界呢?因為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之內,娑婆世界是應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而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毗盧遮那佛應化的,所以娑婆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教化的世界,因為這裡的名相跟平常不同,我們要把它料揀清楚。   「從初發心」,就是毗盧遮那佛從最初發心。「精進不退」,他發菩提心,我們要跟他學;他精進不退,我們也要跟他學。「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前面說難行苦行,是布施頭目手足,這是用身命布施,布施多少身命呢?用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我們也要跟他學。「剝皮為紙」,把身上的皮剝下來當作紙用。「析骨為筆」,把自己的骨分析開,當作寫字的筆。「刺血為墨」,把血刺出來當作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書寫多少經典呢?有八萬四千由旬,像須彌山那麼高。「為重法故,不惜身命。」為重佛法的緣故,不愛惜身命。這是說要跟佛學,毗盧遮那佛過去做過這些事,我們凡夫要盡力做到。「剝皮為紙,析骨為筆」,道源沒有看見過。「刺血為墨」,《華嚴經》有八十卷,六十萬字,我看過兩位法師,用剃刀割舌頭,用碟子裝著血寫《華嚴經》。   前面是講捨身內之財,身命都可以捨,何況捨身上的皮、骨頭、血呢?再講身外之財,「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國王之位能捨,他富有四海,城市、村莊,宮殿、花園、樹林,一切都能捨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這些應化身佛都能做到,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做的,把王位捨掉,所擁有的一切都捨掉,尤其在大雪山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麥,行種種難行苦行,我們都得跟著佛學。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在菩提樹下成正覺。「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成了佛,就示現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示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開種種法會,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多個法會,毗盧遮那佛也是一樣。   「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開度菩薩的種種法會,比如開華嚴法會,只有大菩薩在座。   「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釋迦牟尼佛後來到鹿野苑去說四諦法,度五比丘,講小乘經十二年。   「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轉輪聖王是最有福報的王,在人壽八萬歲時出世,他感得果報,能統一四大部州。「小王」,是一個國家的國王,比起轉輪聖王是小王,國王的眷屬要開法會,請佛說法,佛也去參加。   「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剎利」是印度的貴族,「婆羅門」是一種淨行種性,在印度地位比剎利還高,是第一種族,長者居士都是在家有身份的人,他們開法會,佛都去參加。   「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天龍八部是護法神,人是人道眾生,非人是變化人,請佛說法,佛都要去。   「處於如是種種眾會」,就是各種法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佛說法是圓滿的音聲,像天上打雷一樣震動。「隨其樂欲,成熟眾生」,眾生喜歡聽佛法,佛就跟他說法,使眾生的善根成熟。   「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從佛初發心修苦行,到各種道場去說法,乃至示現涅槃,我都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華嚴經》的世尊是報身佛——毗盧遮那佛,不是指釋迦佛,因為釋迦佛是應化身佛。「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我先向世尊毗盧遮那佛學,還要跟十方三世一切不可說不可說的諸佛學。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經文的解釋,跟前面一樣。   常隨佛學得什麼利益呢?下面三個大願得的利益是一樣的。   一、除狹劣障:「狹」是狹窄,「劣」是卑劣,我們凡夫的心量狹窄卑劣,你所做的功德,能回向佛果菩提,一切功德都變成至高無上的功德,就不卑劣了。你所做的功德,回向一切眾生,眾生無量無邊,你的功德都變成無量無邊的功德,就不狹窄了,所以能除狹劣障。   二、成就廣大善法:你本來做一點點功德,回向菩提,回向眾生,你的功德,變成遍法界的功德,能成就廣大的善事。   三、行普賢十大願王利益 十大願王   利  益 一者、禮敬諸佛 壹、除我慢障 貳、得尊貴身 二者、讚歎如來 壹、除惡口障 貳、得無礙辯 三者、廣修供養 壹、除慳貪障 貳、得大財富 四者、懺除業障 壹、滅除三障 貳、依正具足 參、恆住淨戒 五者、隨喜功德 壹、除嫉妒障 貳、起平等善 參、得大眷屬 六者、請轉法輪 壹、除慢法障 貳、多聞智慧 七者、請佛住世 壹、除謗法障 貳、得慈善根 八者、常隨佛學 壹、除狹劣障 貳、成廣大善 九者、恆順眾生 壹、除狹劣障 貳、成廣大善 十者、普皆回向 壹、除狹劣障 貳、成廣大善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   這是第九種大行願,要先注意:第八願常隨佛學,第九願恆順眾生,第十願普皆回向,都是屬於回向的願。回向有三種:一、回向菩提,二、回向眾生,三、回向真如實際。「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我們所修的善法、所做的功德,把它回轉過來趨向一個目的地,趨向什麼地方呢?   一、回向菩提:菩提就是佛果,你所修的善法、功德,都屬於因行,把它回轉過來,趨向於佛果菩提,這叫回因向果。   二、回向眾生:你自己要成佛,回向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成佛。回自己的功德,趨向於他人,這叫回自向他。   三、回向真如實際:真如實際,就是真如理體。所修的行門、所做的功德,都是事相不要執著,把它回向真如理體,這叫回事向理。   這三種回向,前面兩種是隨相回向,回向佛果菩提,有菩提的相;回向一切眾生,有一切眾生的相。第三種回向真如實際,是離相回向,沒有相的回向。   佛法越講越高深,越講越玄妙,但是聽多了,你就知道應該這麼高深玄妙。歡喜做功德的眾生,都著求福報的相,一有所求,就落於人天福報,三界出不去。你要是回向二乘小果,成功到達目的地,落入偏空涅槃,超出三界,還是小乘果,被批評為焦芽敗種,你發的菩提願焦了,發的菩提種壞了,所以眾生沾不到你的光,得不到你的利益。回向菩提、回向眾生,這個心已經難得發了,發起來真正回向就高深了,不過還不玄妙。要回向真如實際,就是回向菩提,要離菩提相;回向眾生,要離眾生相,這樣才叫玄妙。平常的人作惡不足一提,修善的人不聞佛法,也跟他談不上話。我們佛弟子,有幾個發心所做的功德,要回向一切眾生?這樣的佛弟子真是鳳毛麟角,因為佛法還沒學好,著了菩提相,著了眾生相,所以一定要有第三種回向,回向到真如實際,回向到真如理體上,真如理體沒有相,才算高深玄妙!   《金剛經》有說這種高深玄妙的道理,《金剛經》一開始,須菩提長老請問:「云何安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佛就開示他,你應該發願度盡一切眾生都成佛,可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度眾生成佛,是應該的,但是你不許著眾生相,《金剛經》說得很清楚,我把眾生都度成佛,怎麼實無眾生得滅度呢?因為你一著相就錯了,不能著度眾生的相。《金剛經》第二十六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若以佛的三十二種相,八十種隨形好見我,以佛說法的音聲求我,你行了邪道,因為你著了佛的相,著了法的相。《金剛經》只是大乘初門,還不是最高深的,度眾生,不著眾生相;見了佛,不許著佛的相,也就是不著菩提相。講得太高深,聽得有點不耐煩,一個眾生難得發菩提心,想證得菩提果,著菩提相不是很好嗎?眾生難得發起度一切眾生的心,著度一切眾生相,不是很好嗎?怎麼要把這個相離開呢?因為實際理地,一法不立。講到真如實際理體上,一個法不許建立。建立一個法,就被一個法所染污,你建立一個成菩提的法,就被菩提法所染污;你建立一個度眾生的法,就被度眾生的法所染污。這當然跟凡夫五欲之樂的法,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它是個法相,還是染污了清淨的理體,這個道理很容易瞭解,所以你證了菩提,要離菩提相;度盡眾生,要離眾生相,叫離相回向。   有人還要辯論:回向菩提、回向眾生,這是難得發的心,難得起回向的願,《金剛經》說,這是行邪道,不是嚇死人嗎?因為你一著相,就落於凡夫,你證不了佛果菩提,不能度一切眾生成佛;因為你一著相,所有功德都落於人天福報,變成有漏的福德,不是走邪道嗎?這就是佛法難學,要細心、要謹慎,不可依著自己的見解,要依著佛的見解,他怎麼解,我們怎麼學,不細心,解錯了,還是走錯路。   第八願「常隨佛學」,也是屬於回向菩提的願,你常隨佛學,就求證菩提果,所做的功德,所有的因行,都回向佛果菩提,是回因向果。第九願「恆順眾生」,你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一切眾生,是回自向他。第十願「普皆回向」,應該是回向真如實際,經文沒有說回向真如實際,沒有說回事向理。你要知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圓教經典講事事無礙法界,事事都合於真如實際,它怎麼會生障礙呢?   以上把大意講完了,下面講經文。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恆」是恆常,「順」是隨順。恆常隨順眾生,不是跟著眾生去造惡業,是隨著眾生的根機,去度脫這些眾生,使他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要應機說法,你說法不應機,眾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要觀機逗教,看他是什麼根機?你說的法迎合他的根機,當下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說個譬喻,叫應病與藥,你是個醫生,先看眾生得的是什麼病?你能應他的病下藥,那個人病好得了利益。反之,你的藥再好,不對病人的病,也沒有用。比如治療感冒,你用貴重的人蔘給他吃,感冒不是更加重嗎?所謂「藥無貴賤,對症則良;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沒有分貴賤,能夠對症就是良藥。佛法平等,沒有高下,只要能應眾生的機,就是妙法;不能應眾生的機,再妙的法,也沒有用。恆順眾生,就是恆常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機,叫他得到佛法的利益。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下面講眾生以差別為性,根機差別也多。「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剎」是世界,世界無量無邊,像大海一樣。海是個譬喻,形容十方的世界多,眾生也多。「所有眾生種種差別」,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以差別為性,有種種的差別。   「所謂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眾生受生的方法有四種不同,有的是「卵生」,如雞、鴨。「胎生」,如人、牛、馬、豬、羊,都是懷胎生出來的。「溼生」,由水裡生出來的小蟲。「化生」,生到天上的眾生,都是化生的。畜生裡面也有化生,如夏天在樹上叫得很大聲的蟬,是土裡的蟲脫殼,變成有翅膀的蟬飛到樹上。還有蚊子,是水裡的孑孓,變成有翅膀的蚊子。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這是眾生住的地方不同。我們人也是依著地、水、火、風安住,我們內在的身體是地、水、火、風成就的,外面住的大地世界,也是地、水、火、風成就的,叫內四大、外四大。「或有依空」,天界有二十八天,只有第一層天四天王天,第二層天忉利天是依著地住的。四天王天,在須彌山的半腰。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離不開山。第三層天以上,都是在虛空住著。「及諸卉木而生住者」,「卉」是草的總稱,「木」是樹木,像花神、草神、樹神,都是依著花卉草木住的,這是住的地方不同。   「種種生類」,眾生千差萬別,眾生類別各個不同。「種種色身」,身體不同。「種種形狀」,形狀不同。「種種相貌」,相貌也不同。「種種壽量」,活的時間也不同,比如人活幾十年,有的小蟲朝生暮死,天人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活幾萬大劫。「種種族類」,各有一族,各有一類,比如人是人類,畜生是畜生類。詳細分,人還有各種族,畜生也有各種族。「種種名號」,有其相,必有其名,名號不同。「種種心性」,眾生的心是妄想心,習性不同。「種種知見」,眾生的妄想知見,也是種種不同。「種種欲樂」,眾生的欲望喜好,各有不同。「種種意行」,意是妄想心,心行各有不同,心裡的念頭也不一樣。「種種威儀」,威儀是行、住、坐、臥的舉動不同。「種種衣服」,穿的衣服也不一樣。「種種飲食」,吃的飲食也不一樣。   「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人住的村莊營地,「聚落」是村莊,「城邑」是城市,甚至國王住的「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不一樣,都是種種不同。「天龍八部」,天、龍是兩部,因為八部以天眾、龍眾為最高,還有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八部護法善神,各有不同。「人」是人道眾生。「非人」是變化人,各有不同。「無足、二足、四足、多足」,這是腳的不同,「無足」,像蛇沒有腳,用腹部走路。「二足」,像人有兩隻腳,畜生也有兩隻腳的。「四足」,像牛、馬、豬、羊等牲畜四隻腳。「多足」,像各種蟲類,有八隻腳、十二隻腳、一百隻腳,眾生的腳都不一樣。「有色、無色」,這是色身分別,欲界、色界的眾生有身體,無色界的眾生沒有身體。「有想、無想」,按心想分別,「有想」,欲界、色界的眾生,心裡有思想(除了無想天是無想)。「無想」,色界天的無想天,入無想定,心裡沒有思想。「非有想非無想」,生到無色界天,修非想非非想定,叫非有想非無想。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如是等類」,像前面說眾生的種種差別,把它總結起來。「我皆於彼隨順而轉」,「彼」指如是等類眾生。「轉」是教化,你得恆順眾生,隨順眾生個別的根機來教化。要跟眾生結好緣,佛門有一句話:「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未成佛道,先與眾生結緣,怎麼結緣呢?「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承事」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還要供養一切眾生。如恭敬我的父母一樣,如奉侍我的師長一樣,又等於供養阿羅漢,乃至供養佛一樣,我都是發最虔誠的心來供養。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行菩薩道,要利益眾生,眾生有病苦,你給他治病,施醫捨藥,救他的病苦。「於失道者,示其正路。」眾生走路時迷路了,你要指導他,作眾生的導師,引導他走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眾生在夜裡走路,沒有路燈,你點盞燈,給他照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伏」是隱伏,「藏」是含藏。「伏藏」就是地下埋有金銀七寶,讓貧窮的人挖掘出來,不是發財了嗎?現在可以做到,比如你懂得開礦的學問,引導眾生去開金礦、銀礦,眾生發財改善生活,就是令得伏藏。   現在人家批評佛教徒,都是消極份子,不肯為社會做福利事業。你要知道,不是佛經上沒有這個道理,而是佛教徒沒人做,你開醫院,貧窮人來看病,吃藥少一點錢,這不是行菩薩道嗎?   把它總結起來,「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不起差別心。眾生根機千差萬別,菩薩要以平等心,多多利益一切眾生。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為什麼要利益一切眾生呢?諸佛出世就為度一切眾生,你能隨順供養一切眾生,就等於供養如來一樣。第九大願恆順眾生,跟第三大願廣修供養是一樣的,恐怕你最初發布施供養一切眾生的大願,發不起來,所以先叫你供養諸佛。到了第九大願,才要你供養一切眾生。「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如果能不輕視眾生,尊重一切眾生,服務一切眾生,就是尊重服務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如果能使眾生心生歡喜,就能使一切如來心生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為什麼呢?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成佛的本體,沒有大悲心,不能成佛,可見大悲心是多麼重要。大悲心怎麼生起來?「因於眾生,而起大悲」,所謂觀眾生苦,發大悲心,因為有眾生,才生起大悲心。「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因為有大悲心,才生起菩提心;因為有菩提心,才成佛。因為有眾生才成佛,所以要報佛的恩,先報眾生恩。下面是個譬喻,比喻得更清楚了。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曠野」沒有人的地方,「沙磧」不是好的土地。「有大樹王」,有一棵樹很大,叫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大樹王生在曠野沙磧之中,一定要有水,沒有水就乾枯了。假若根得到水,枝葉才能長得繁榮茂盛,開花結果,這譬喻什麼呢?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眾生生死輪迴,等於在曠野之中。有一棵菩提樹,等於樹中之王,也是這個樣子。「一切眾生而為樹根」,一切眾生,就是菩提樹的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菩薩是因華,佛是果德,開了菩提華,結了菩提果,就是佛菩薩。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怎樣成就諸佛菩薩的華果呢?得用大悲水,饒益眾生,就是在菩提樹根上,常常澆水,才能開華結果。下面再加以解釋。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的菩提果。假若諸菩薩能以大悲水,多多利益一切眾生,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華嚴經》講這段經文特別重要,我們佛弟子平常講,要求佛的菩提果,在佛的面前去求,學佛修行,學佛證得菩提果。不曉得菩提果,是屬於眾生的。為什麼?「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菩薩要成無上正覺,得把六度波羅蜜修圓滿,而六度波羅蜜在眾生身上修,不在眾生身上修,六度波羅蜜不能修圓滿,怎麼成佛?所以菩提果是屬於眾生的。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再叫一聲當機者,叫他注意:對於這種義理,你應該這樣解釋。「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你對於眾生要平等心,才能成就圓滿你的大悲心。「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發平等心,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供養如來。因為不去供養一切眾生,如來不會歡喜,第三大願廣修供養就不能圓滿。   下面總結第九大願恆順眾生。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和前面的解釋一樣,不必再解釋了。下面講第十大願。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是自利,第九大願恆順眾生,是利他,第十大願普皆回向,三種大願合成一個回向。從第一大願到第九大願,你做的所有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這是自己的功德回自向他,回向眾生得到什麼利益呢?下面說出來。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希望使眾生得到平安快樂。「無諸病苦」,眾生要生病,我回向他,沒有生病的痛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眾生要做惡法,我回向他,都不能成就。「所修善業,皆速成就」,眾生要做善法,我回向他,所做的善法很快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三惡道的門都關閉起來,不要掉到三惡道。「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我要回向善知識多開導眾生,剛開始行人天福報的正路,最後成佛,走涅槃的正路。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眾生愚癡,他要造很重的惡業,結果感得極重的苦果,我願意代眾生受苦,這是前面法供養,代眾生受苦的願。「令彼眾生,悉得解脫」,希望眾生能解脫苦果。「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我願意回向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能證得無上菩提,都能成佛。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跟前面的解釋一樣,不必再講了。下面再把十種大願總結起來。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   這就是大乘菩薩所發的十種大願,都具足圓滿了。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若諸菩薩」,你這個菩薩,要想行菩薩道度眾生,怎麼度呢?「於此大願,隨順趣入」,依著這十種大願去修行,先是「隨順」後「趣入」,這是兩步功夫。我們最初都要學著發願,隨順這十種大行大願,再進一步證入這十種大行大願。「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就能令一切眾生都成佛。「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依著十種大願修行,利益一切眾生,就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自己將來也能成佛。「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這十種大願是歸納起來的,實際廣開來,諸行願就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的行願海,你都能成就。   「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你隨順十種大願,成就一切眾生,就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你利益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成佛,你也成了佛,以利他為自利,你應該知道。   下面再較量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用充滿無量無邊世界高上微妙的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和眾人天最殊勝的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布施給上面那麼多世界、那麼多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你拿世界的七寶、人天的安樂,來供養一切世界那麼多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經過這麼多佛世界極微塵數大劫,相續不斷,時間長,功德更多了。   「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你用世界的七寶做布施,拿人天的安樂做供養,供養那麼多眾生、那麼多佛菩薩,你得的功德很多,不如你聽過一遍十大願王。現在講堂的在座各位,都得了無量的功德,因為從耳朵聽過了。十大願王的功德就這麼大,跟用世界的七寶做布施,拿人天的安樂做供養的功德相比較,「百分不及一」,前面布施功德百分,不及聞經功德一分。再比較,「千分不及一」,前面布施功德千分,不及聞經功德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極微細的少分,也不及一分。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或者有人聽了十大願王,信心很深。「於此大願受持讀誦」,「受」是領納於心,「持」是憶念不忘,對本叫「讀」,背本叫「誦」。對於十大願王,領納於心,憶念不忘,讀熟能夠背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能夠全部寫,功德更大;不能全部寫,你寫一首四句偈,功德有多大呢?「速能除滅五無間業」,五無間業,又名五逆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犯了其中一項,死後即墮無間地獄。你能受持讀誦十大願王,乃至寫一首四句偈,能很快把五無間業消滅,有這麼大的功德利益。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身體生病,心理上生煩惱的精神病。「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乃至無量無邊一切惡業,都能夠消除。「一切魔軍」,所有魔王魔孫。「夜叉、羅剎」,夜叉,捷疾鬼。羅剎,可畏鬼。「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鳩槃茶,甕形鬼。毗舍闍,啖精氣鬼。若部多,大身鬼。你深信十大願王,這些喝人血、吃人肉的惡鬼神,都遠離你。「或時發心,親近守護。」這些惡鬼神不但不敢害你,還尊重你,變成護法善神,親近你、守護你。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所以如果有人熟讀背誦十大願王,他在世間行到任何地方,沒有一切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像虛空中的月亮,沒有雲彩遮蓋一樣。「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一切諸佛菩薩都要稱讚你,一切人、一切天,對你都要禮拜恭敬,一切眾生都應當供養你這個人。   有人聽到這段讚歎產生懷疑:我自從信了佛,天天做早課,都背誦這十大願,我怎麼沒得到這麼大的功德呢?你要問自己是否以深信心,受持讀誦?信心淺薄,得的功德就少,以深信心,受持讀誦,一定能得到這麼大的功德。 此善勇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此善勇子」,就是受持讀誦十大願王的善勇子。「善得人身」,這個人得人身得的最好,眾生不學佛法,不知道人身難得,得到人身,他做惡業,自害害人,結果把自己害到三惡道,就可惜了。「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他依著十大願王來行菩薩道,把普賢菩薩所有功德都能圓滿。「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不久能把凡夫的身體,變成普賢菩薩的微妙色身,普賢菩薩的微妙色身跟佛一樣,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你在未證得三十二大丈夫相之前,常在人天道中來往,居住在人天道最勝的種族之中。「悉能破壞一切惡趣」,三惡道都能破壞,不會墮到三惡道。「悉能遠離一切惡友」,轉生到人道,一切惡友要害你,你都能遠離他們。「悉能制伏一切外道」,外道來降伏你,你都能制伏他們。「悉能解脫一切煩惱」,一切煩惱你都能解脫。「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如獅子是百獸之王,能摧滅降伏一切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你在人間受一切眾生的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又復是人」,受持十大願王這個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就是要死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散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要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你的家親眷屬,不放下也不行,人要死了,家親眷屬自然要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假如你在人間是有大勢力的人,當國王或者做大官,這時候一切勢力統統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當國王有宰相、大臣跟隨你,這時候不能跟隨你了。你的宮城內內外外,你所擁有的一切寶貝的東西。「如是一切,無復相隨。」這一切寶貝,要隨你也隨不了,人死的時候就是這樣,你不捨也得捨啊!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人死了,跟其他普通人一樣,但有個不一樣。「唯此願王,不相捨離」,他常常受持十大願王,這十大願王不捨離他。「於一切時,引導其前」,在任何時侯,這十大願王引導這個人,把他引導到哪裡去呢?「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總結到這裡,就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他引導到極樂世界去了。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還見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這些諸大菩薩。「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色相非常端正、莊嚴,一切功德都具足,都圍繞著阿彌陀佛。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被十大願王引導的這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見到自己生在七寶池的蓮花之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由母親生出來,是蓮花化生的,蓮花就是父母。「蒙佛授記」,花開見佛,他生於蓮花之中,蓮花開了,他就見到阿彌陀佛。一出蓮花,就等於八地菩薩,才能授成佛之記,見了佛,佛就給他授成佛之記。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得授記已」,蒙阿彌陀佛授記以後,這時候神通辯才統統有了。「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經過這麼多的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教化十方世界無量數的眾生,隨順眾生根機,利樂一切眾生。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不久就要成佛,坐在菩提道場,把魔軍降伏,成佛了就說法。「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因為你的願大行大,以無量世界的眾生作對象,無量數眾生都能夠沾到你的光。你一說法,眾生都能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眾生沒有善根,你給他種善根,成熟他的善根。「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成了佛,經過未來的長時間,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善男子!」再叫一聲當機者。「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這是普勸一切眾生,假若聞到十大願王,生了信心。應該「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受」是受其文,「持」是持其義,把《普賢行願品》的經文讀熟,裡面含的義理,全部記著,不會忘記,並且講給大家聽。「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究竟得多大的功德,只有佛知道,等覺菩薩還說不完你的功德。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諦受」就是誠誠實實地接受,不要生疑惑之念。「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接受下來,能讀經文,讀過了能背,對於經文的義理憶念不忘。「乃至書寫」,書寫十大願王,古時候用抄寫,現在就是多印《普賢行願品》送人。「廣為人說」,講《普賢行願品》給別人聽。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是諸人等」,就是受持讀誦,印《普賢行願品》送人,講給別人聽的這些人。「於一念中」,現前一念,很短的時間,「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有修行的願力,都能夠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所獲得的福報,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你能往生極樂世界,你講十大願王給大家聽,一切眾生都能出離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淨土法門,能夠帶業往生,自利利他,同生西方。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賢菩薩前面說了長行文,現在要重新宣揚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義理。「普觀十方,而說偈言」,因為十大願王,都是觀想十方無量世界、無量諸佛,所以普賢菩薩,普觀十方,而說偈頌。   經文的題材有三種,實際只有兩種,一種是長行,就是前面講過的散文體,一行一行很長的文。二種是偈頌,或者五字一句,或者七字一句。偈頌再分二種,一種是重頌,前面長行文說過,再重說一次。一種是孤起頌,前面長行文沒有說,單用偈頌說法。做早晚課的人,要注意:早起念的十大願王,就是《普賢行願品》前面的長行文。晚上念的《大懺悔文》,就是摘取《普賢行願品》中的十二個偈頌。   現在講偈頌,前面都是重頌,後面也有孤起頌。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前面長行文講過十大願王,你就知道,他所禮的是十方諸佛,而且是塵中剎、剎中塵,重重無盡諸佛,偈頌還是這個意思。「三世一切人師子」,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佛是人間的獅子,獅子是個譬喻。「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我禮敬諸佛,以我的身口意清淨三業,十方三世諸佛,我統統禮敬。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前面長行文,講十方有微塵數世界,世界裡面有微塵數諸佛,我怎樣去遍禮?依著普賢菩薩行願威神之力,我就能普現一切如來的面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再觀想能禮的我,又現出世界微塵數的身體,每一個能禮的身體,遍禮剎塵數那麼多的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於一塵中塵數佛」,這是華嚴境界,每一粒微塵之中還有剎塵數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有佛,就有菩薩,海會圍繞。「無盡法界塵亦然」,虛空之內,遍法界的塵中剎、剎中塵,都是一樣。「深信諸佛皆充滿」,我以深信之心,十方世界微塵裡面有佛,而且塵中剎、剎中塵中,有無量數佛,還有無量數菩薩圍繞。我深信諸佛皆充滿,我要讚歎佛。   「各以一切音聲海」,每一尊佛我都讚歎,以無盡的辯才,出無量的音聲,就像大海一樣。「普出無盡妙言辭」,在無量的音聲海裡面,普遍地說出來無盡的微妙言辭,才能讚歎佛無量的功德。「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盡未來一切長時間,讚歎諸佛甚深的功德,像無量無邊的大海一樣。 以諸最勝妙華鬘  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以最殊勝最微妙的花供養、鬘供養、音樂供養、塗香供養及傘蓋供養。「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這些最殊勝的莊嚴品,我統統要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最殊勝的衣服供養,最殊勝的香供養,還有末香供養、燒香供養與燈燭供養。這裡比長行文多個「燭」,就是蠟燭供養。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這些供養品積聚起來,像妙高山一樣,我統統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我廣大殊勝解悟的心生起來,深信一切三世諸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我完全用普賢行願之力,來作觀行供養,普遍供養諸佛。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我過去所造的一切惡業,都是由貪瞋癡三個根本煩惱生出來的。「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由身語意三個造業的工具,生出來一切惡業,今天對著三世一切諸佛,我統統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一切諸眾生」,這些眾生只要有微塵一樣的功德,我都隨喜。「二乘有學及無學」,二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聲聞乘分四果,前三果是有學位,四果是無學位。二乘有學位及無學位的功德,我也隨喜。「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這是大乘的功德,如來是大乘的果位,菩薩是大乘的因位,如來與菩薩所有的功德,我統統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這也是讚歎十方諸佛,因為佛不出世,世間是黑暗的。佛一出世,等於在黑暗中點上明燈,所以叫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每一尊佛最初成佛的時候。「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十方三世諸佛,成佛的時候,我就去請佛說法。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每一尊佛要示現涅槃的時候,我就至誠懇切地勸請住世,請他不要涅槃。「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我請佛要長遠地住世,讓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和法樂。   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恆順眾生、第十普皆回向,屬於回向的大願,這裡加一個偈頌,總標回向的意思。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回向眾生及佛道   「所有禮讚供養福」,「禮」是第一願、禮敬諸佛,「讚」是第二願、稱讚如來。「供養」是第三願、廣修供養。「請佛住世轉法輪」,第七願、請佛住世,第六願、請佛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第五願、隨喜功德,第四願、懺悔業障,「回向眾生及佛道」,前面七個大願種了很多善根,我都把它回向給一切眾生,回向佛果菩提,回向真如實際。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  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  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  速得成就大菩提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我都要到他面前學,佛是我的師長,我是佛的弟子,我要跟佛修習普賢圓滿的大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我要供養過去的諸佛,和現在的十方諸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佛稱為天人師,十個德號之一,我還要供養未來的十方諸佛。「一切意樂皆圓滿」,一切心意之中的法樂都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我願意普遍跟隨三世一切諸佛學習,希望趕快成佛。 所有十方一切剎  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  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  滅除煩惱盡無餘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十方一切佛世界,都是廣大清淨微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菩薩眾會,圍繞著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每一尊佛都在菩提樹下成佛。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十方諸眾生都有個願望,希望能遠離憂患,常獲安樂。這就是眾生的智慧不夠,他不希望成佛,因為他沒有聞到佛法,但是沒有一個眾生不願意離開憂患,常獲安樂。這是世間的利益,我願意恆順眾生,希望眾生離開憂患,常獲安樂。   再讓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獲得甚深正法利」,使眾生獲得甚深正法的利益。「滅除煩惱盡無餘」,希望一切眾生把煩惱滅盡,煩惱滅盡就成佛了。   這是頌恆順眾生,眾生根機不等,先隨順眾生的根機,他要求世間的安樂,我就順著他的願望,希望他得到世間的安樂,再叫他得到佛法的利益,統統成佛。   再頌第十大願普皆回向,這段文字多了,這裡面再別發十個大願,就是《華嚴經》中初地菩薩發的願,但是次第不一樣。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茶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我為菩提修行時」,「菩提」,是佛果菩提,「修行時」,在修習因行的時候。我在修習因行的時候,就是為成就佛果菩提。「一切趣中成宿命」,在六道輪迴隨著眾生轉,我願意先成就我的宿命通,我前生前世怎麼修的?做了什麼眾生?我統統知道,所以我自己不再迷惑。我度眾生,還有沒有成熟的,可以接著再度。   「常得出家修淨戒」,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在地獄裡可以度眾生;沒有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都是在人天道度眾生。在人天道中,最好能夠出家持輕重戒律,這是菩薩發的大願,我們也要學菩薩發願,最好都發願出家,因為出家才能守重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垢」是染污,我修清淨戒,不要有染污法,把我的清淨戒染污了。「破」是破了重戒,「穿漏」是破了輕戒。我修清淨戒,重戒不要破,輕戒也不要犯。受持這個大願,先求得宿命通,多生多劫的事我都知道,再受持出家清淨戒律,好給眾生做示範。   「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你要度天龍,得說龍的話。要度捷疾鬼,得說捷疾鬼的話。要度甕形鬼,得通他的語言。你要度人,得通人的語言。你要度變化人,得通他的語言。「所有一切眾生語」,所有一切眾生的語言,你都通達。「悉以諸音而說法」,你見什麼眾生,用什麼語音來跟他說法度他。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勤修清淨波羅蜜」,清淨波羅蜜,就是六度波羅蜜,《華嚴經》講十種波若蜜,要叫它清淨。「恆不忘失菩提心」,我的菩提心,永遠不忘失。「滅除障垢無有餘」,「障」是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障。「垢」是一切煩惱,斷盡一切煩惱惡。「一切妙行皆成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妙行,我都修成就。這是自利,再去度眾生。   「於諸惑業及魔境」,你度眾生,就在惑業道中度,你的惑業斷清淨了,眾生沒有斷,眾生的境界,就是魔境界,你在魔境裡去度眾生。「世間道中得解脫」,去度這些眾生,利益這些眾生,在世間道中,都叫他斷除惑業,遠離魔境,得到解脫。   行菩薩道在世間行,你離開世間,到哪裡去度眾生呢?可是你得有功夫,不著有,不著空。「猶如蓮華不著水」,你去度眾生,不要叫眾生把你度了,像蓮華在水裡生出來,不著水一樣,這就是不著「有」。「亦如日月不住空」,二乘人著了「空」,不度眾生。我們要度眾生,像太陽月亮在空中走,這就是不著「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  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悉除一切惡道苦」,眾生在六道裡輪迴,三惡道最苦,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先要度三惡道的眾生,你要是成就了無生法忍,你可以到三惡道裡。你沒有成就無生法忍之前,怎樣滅除三惡道的苦呢?先叫人天道的眾生,不要造惡業,自然不墮於三惡道。「等與一切群生樂」,「群生」是眾生。眾生沒有快樂,平等的給他們快樂,悲能拔苦,慈能與樂,這就是大悲大慈。「如是經於剎塵劫」,這是豎窮三際長時間發心。「十方利益恆無盡」,這是橫遍十方廣大心。   「我常隨順諸眾生」,隨順著眾生的根性,我來利益他。「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普賢大行大願,就是修成佛之因,以因華莊嚴果德,修圓滿結果成佛。 所有與我同行者  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  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   「所有與我同行者」,所有與我同修行的善友。「於一切處同集會」,我不願意離開好的道友,希望道友跟我同在一起修行。「身口意業皆同等」,因為同修行的善友,身口意業都是同等的。「一切行願同修學」,大家都發大行大願共同修學。這是善友,下面再說不離良師。   「所有益我善知識」,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善知識顯明開示我,叫我修普賢的大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我願意善知識常跟我同在一起修行。「於我常生歡喜心」,希望善知識不要捨棄我,看見我就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  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  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  盡未來劫常修習   「願常面見諸如來」,我們怎麼會墮落?怎麼會不進步?所見的都是眾生,見不到佛,所以我發願,常常面見諸佛。「及諸佛子眾圍繞」,「佛子」是諸大菩薩,見了佛,就有諸大菩薩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我在諸佛菩薩面前,要廣修大的供養。「盡未來劫無疲厭」,要發願長時間供養,不生疲厭之心。   「願持諸佛微妙法」,我供養佛,還要聽佛說法,受持諸佛的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我去替佛轉法輪,光明顯現一切菩提大行,講給一切眾生聽。「究竟清淨普賢道」,我去行普賢的大道,「盡未來劫常修習」,發願長時間這樣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  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  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  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  我見恆演菩提行   「我於一切諸有中」,眾生的範圍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叫欲有、色有、無色有。三界叫做三有,因為有因有果,三界以內的眾生,不能了脫生死,所以叫做有。眾生多了,叫諸有,名詞換了,還是指一切眾生。「所修福智恆無盡」,你要修福德、智慧,就在眾生身上修,你天天講經說法利益眾生,實際自己修了福德、智慧。「定慧方便及解脫」,你修定、修智慧、修方便,得到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獲得無量的功德寶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每一粒微塵有塵數剎的諸佛世界。「一一剎有難思佛」,每一個佛世界裡面,還有難思難議那麼多的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有佛就有菩薩海會圍繞。「我見恆演菩提行」,我見到佛恆常開演菩提大行,利益眾生。 普盡十方諸剎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  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  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  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法輪  我深智力普能入   「普盡十方諸剎海」,十方無量的佛世界,有無量數的微塵,每一粒微塵裡面,還有無量數的佛世界,這就是「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毛」是我們身體上的毫毛,「端」是毛的尖端。在一根毫毛尖端,能現出來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剎中塵、塵中剎,微塵是最小的,佛的世界最大,這叫小大無礙,一個毛端是最小的,能現三世諸佛。我們到佛寺,看見一副對聯:「一一毫端現寶王剎,眾微塵裡轉大法輪。」「寶王剎」是佛世界。在一個毫毛端上能夠現佛的世界,一個佛世界裡面有無量數的微塵,每一粒微塵裡面還有無量數的佛世界,每一個佛世界都有佛在說法,這是讚歎《華嚴經》的境界。   「佛海及與國土海」,佛多,廣大無邊;世界也多,廣大無邊,像大海一樣。「我遍修行經劫海」,我普遍跟著佛學修行,經過無量大劫,像大海一樣。   「一切如來語清淨」,每一尊如來說的都是清淨法語。「一言具眾音聲海」,一句話裡面具足眾音聲,佛以一音說法,但是眾生隨類各得解。「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隨著眾生的心意,他愛聽什麼音聲,佛就給他說什麼音聲,一一都流出佛的無礙辯才,像大海一樣。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十方如來如是,三世如來也如是,在無盡的語言海之中,「恆轉理趣妙法輪」,佛的辯才無礙,恆常宣說證入法性理體的微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我有甚深的智慧之力,普能悟入、證入,佛說什麼法,我都能聽得懂。 我能深入於未來  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  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脫及威力   前面塵中剎、剎中塵,都是在十方上觀想,這是在三世上觀想,由過去世,觀到現在世,由現在世,觀到未來世。「我能深入於未來」,我以甚深的智慧之力,能深入於未來的境界。「盡一切劫為一念」,「一切劫」是一切長時間。一切長時間,我都能收攝為現前的一念,長劫攝為一念,一念具足多劫,這叫長短無礙,長時間、短時間,互不相礙。「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過去的長時間,現在的長時間,未來的長時間,我把它收攝到現前一念,我都能悟入、證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在我現前一念中,能見到三世長時間。「所有一切人師子」,三世諸佛,過去有過去的佛,現在有現在的佛,未來有未來的佛,我都希望見到。「亦常入佛境界中」,佛的境界就是這樣,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我都能入到佛的境界。「如幻解脫及威力」,得到如幻解脫,得到威德神通之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  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  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詣而親近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一根毫毛尖端,或者一粒極微塵中,能夠出現三世諸佛的莊嚴佛世界。「十方塵剎諸毛端」,十方的微塵裡有佛世界,佛世界裡有眾生,眾生身上有毛端,都能重重無盡現出來。「我皆深入而嚴淨」,我有智慧力,都能深入一切微塵之中,一切毛端之中,莊嚴清淨無量的佛世界。   「所有未來照世燈」,未來世諸佛示現人間,導迷啟悟,如照亮世間的明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群有」是眾生。有一個佛出世,他示現成道之相,示現轉法輪之相,來開悟這些眾生。「究竟佛事示涅槃」,他把佛事做究竟了,就示現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詣」是到,我都到諸佛面前,去親近佛,為諸佛服務。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  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我能夠很快周遍十方三世,這是神通之力。「普門遍入大乘力」,諸佛的境界,我能普門遍入,這是大乘之力。「智行普修功德力」,以我的大智大行,普修一切妙法,這是功德之力。「威神普覆大慈力」,以我的威德神通,普度一切眾生,這是大慈之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普遍地嚴淨諸佛的國土,這是最殊勝的福德之力。「無著無依智慧力」,我修一切行門都不執著,這是智慧之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有定力、慧力、方便力,這是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一切功德,我都能把它積集起來,這是大菩提的力量。   「清淨一切善業力」,一切善業,我都能夠清淨。「摧滅一切煩惱力」,一切煩惱,我都能夠摧滅。「降伏一切諸魔力」,一切諸魔,我都能降伏。「圓滿普賢諸行力」,普賢的諸行,我都能圓滿得到,就是成就佛果。   第十大願普皆回向裡面,開出來這十個願,下面把這十個願再總結一下。 普能嚴淨諸剎海  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  以普賢行悟菩提   「普能嚴淨諸剎海」,我能嚴淨一切佛世界。「解脫一切眾生海」,我能使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善能分別諸法海」,我善能分別如來說的一切法。「能甚深入智慧海」,我能證入甚深的智慧。「普能清淨諸行海」,我修的行門都不著相。「圓滿一切諸願海」,我前面所發的十種大願,都能圓滿。第十大願普皆回向,所發的十個大願,也能圓滿。   「親近供養諸佛海」,我能親近諸佛,供養諸佛。「修行無倦經劫海」,我修普賢大願,經過長時間不起厭倦。「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我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圓滿修菩提諸行願。「以普賢行悟菩提」,以普賢修的因行悟到菩提,也就是證入得到佛果。   再把它總結歸於二聖,華嚴三聖,除了毗盧遮那佛,就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是普賢菩薩發的願,也跟文殊菩薩發的願相同,現在把它總結起來,歸功於二位大菩薩。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  顯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  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一切如來有一個大法子,等於長子一樣,他的名號叫普賢。「我今回向諸善根,顯諸智行悉同彼」,我所修的種種善根,現在要回向,我的智慧、行門,都同於普賢菩薩。「願身口意恆清淨」,我的身口意三業恆常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一切行門,在一切佛世界也都一樣。「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如是普賢菩薩有大智慧,我要證得智慧,我要同於普賢菩薩一樣。   這是發願同於普賢菩薩,有人想到普賢菩薩太高了,我們怎麼跟他同等呢?你要曉得,我們發願要成佛,普賢菩薩還沒有佛高呢!這就是我們中國儒家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堯、舜、禹、湯是人,我也是人,他們怎麼成為聖人呢?因為他們做聖人的事,所以成為聖人,我做聖人的事,我也可以成為聖人。古德講:「彼既丈夫,我亦爾!」他是大丈夫,成了佛;我也是大丈夫,我也要成佛,都發願要成佛,怎麼不能成為普賢菩薩呢?下面再雙同二聖,同於文殊菩薩,同於普賢菩薩。 我為遍淨普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  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我為遍淨普賢行」,我要學普賢菩薩的大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我要學文殊師利菩薩的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菩薩的事業,我統統要學會。「未來際劫恆無倦」,長時間修行,從不生厭倦之心。   「我所修行無有量」,我所修行的行門,無量無邊。「獲得無量諸功德」,證得功德也無量無邊。「安住無量諸行中」,一切行門我都安住,不會再退失。「了達一切神通力」,一切神通力,我都能了達。   「文殊師利勇猛智」,文殊師利的勇猛智慧,我也可以得到。「普賢慧行亦復然」,普賢的智慧行門,我也可以得到。「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我現在回向所修的諸善根,我要隨著文殊、普賢常常修學,希望同於兩位聖人。   下面再結歸回向。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三世諸佛所讚歎的,就是這十大願王。「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我所修的善根,把它總回向,為得普賢的殊勝行門。這是把前面第八常隨佛學,第九恆順眾生,第十普皆回向,三個大願、三個回向總結起來。   下面再頌願生淨土。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我們現在打念佛七,晚上大回向所念的偈頌,就是摘錄自這裡的偈頌。「願我臨欲命終時」,我該活到八十歲或九十歲,臨命終的時候。「盡除一切諸障礙」,我要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生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我親自面見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安樂剎」,極樂世界,也翻為安樂世界,很快就盡除一切障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要自己作準備,把人間事隨時清理,到了臨命終的時候,都清理好了,就沒有障礙。在上海有幾個有名的大居士,他們成立一個往生助念團,有人要往生時,就通知道友來助念。有一位江味農大居士,記載往生助念團有一位道友,念佛的功德很好,預知時至,告訴道友:「我今天要往生西方,你們趕快來給我助念吧!」道友都來了,大家幫他助念,他自己盤腿坐在床上默唸,唸著唸著,房間的電燈,忽然大放光明,大家都認為一定是佛來了,更加精進念佛。正在這緊要關頭,突然撞進一位年輕女人,大哭大叫,拉住這位要往生居士的手說:「哎呀!你不要走,你走了我怎麼生活呢?」一直叫鬧著,這位要往生的居士說:「不要緊,我給你寫遺囑,你安心好了!」正在對話時,房間的電燈雖然還是亮著,但是原來的光明沒有了,這位年輕女子原來是他的姨太太,為什麼不早安排好,最緊要關頭才要交代遺囑呢?後來大家再怎麼精進念佛,光明沒有來,佛也沒有來,這位居士臉上帶著憂愁,很難看的斷氣,可能沒有生西方了。我們真正發願要生西方的人,都要注意!不要到了臨終時生障礙。   「我既往生彼國已」,就是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現前成就此大願」,你發了十個大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就。「一切圓滿盡無餘」,十個大願都圓滿。「利樂一切眾生界」,生到西方得了智慧、辯才、神通,就可以普度一切眾生。   「彼佛眾會咸清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都是清淨的。「我時於勝蓮華生」,我當時看見自己在最殊勝的蓮花化生,就是上品上生。「親覩如來無量光」,蓮花一開,看見佛的無量光明。「現前授我菩提記」,阿彌陀佛授我將來在哪一個時間成佛?叫什麼名號?就像然燈佛跟釋迦佛授記一樣。「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俱胝」是千萬為億。承蒙阿彌陀如來授成佛之記以後,我化身百千萬億這麼多。「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我的智慧廣大,遍滿十方一切處,才能滿度一切眾生的大願。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把前面大行大願總結成無盡。   下面再總結。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恆無盡   這偈頌跟前面長行文的意思一樣,不再講了。   再較量《普賢行願品》的功德。 十方所有無邊剎  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  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  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  獲勝功德過於彼   「十方所有無邊剎」,十方所有無量無邊的世界。「莊嚴眾寶供如來」,統統用七寶莊嚴來供養佛。「最勝安樂施天人」,我布施一切天眾、人眾,使人天眾得到最殊勝的安樂。「經一切剎微塵劫」,經過長時間的供養佛,長時間的安樂人天,福德大不大呢?下面就較量了。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如果有人對於普賢的十大願王,一經耳根,能生信仰心。「求勝菩提心渴仰」,你發心成最殊勝的菩提,對於成菩提有渴仰之心。「獲勝功德過於彼」,比前面布施人天的功德,超勝得多。   下面再說能得到的利益。 即常遠離惡知識  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  具此普賢最勝願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你學十大願王的行門,惡知識不會跟你接近,你就不會墮到三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等你報盡的時候,很快就見到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佛。「具此普賢最勝願」,你生到西方以後,十大願王統統具足。 此人善得勝壽命  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  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你要是示現在人間必定長壽,生到最勝的種族,不會空來人間一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你不久就能圓滿成就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  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  一念速疾皆消滅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過去因為自己沒有智慧,造極惡的惡業,感得五無間地獄的罪業。「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誦普賢十大願王,有這麼大的功德,墮五無間地獄的罪業,一下就給消滅了。 族姓種類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  堪為三界所應供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要是來人間現生的話,會生到望族,你的相貌莊嚴、具足智慧,統統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一切外道摧破不了你。「堪為三界所應供」,你應當受三界眾生的供養。 速詣菩提大樹王  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  普利一切諸含識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你很快坐在菩提大樹王下面,降伏諸魔眾,把魔眾降伏好了,「成等正覺轉法輪」,成了佛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諸含識」就是一切眾生,普利一切眾生。我們平常念的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印光大師認為這四偈只有自利,沒有利他,主張把第四句「不退菩薩為伴侶」,更換為「普利一切諸含識」,這一句是利他,前三句是自利。   下面再勸告我們受持。 若人於此普賢願  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  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  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  成就眾生清淨願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假若有人能讀誦、受持,及演說《普賢行願品》。「果報唯佛能證知」,得到多少果報、利益,只有佛能夠知道。「決定獲勝菩提道」,你將來決定能成佛。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無量的大行大願說不完,你要曉得,《華嚴經》是微妙法門,我舉少分的善根說。「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只要依著十大願王來做,一切眾生都能成就清淨願。   最後一個偈頌結成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我此普賢殊勝行」,我這普賢殊勝的行願。「無邊勝福皆回向」,無量無邊的殊勝福德,我統統拿來回向一切眾生。「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無量光佛剎」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光佛。普願沈淪在苦海的眾生,趕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現在做的很多法事念的回向偈,就是這個偈。譬如受皈依,「我此普賢殊勝行」,可以換為「我此皈依殊勝行」;要是傳戒,換為「我此傳戒殊勝行」,受戒亦然,以此類推,後面再接上皈依三寶,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普賢菩薩在毗盧遮那佛面前,說完十大行願。「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當機者善財童子和一切菩薩,都歡喜無量。「如來讚言:善哉!善哉!」普賢菩薩在佛面前說十大行願,是要請佛證明,佛就證明:你說得好、說得好!   下面再總結流通。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爾時,世尊」,就是毗盧遮那佛。「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就是諸大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普賢行願品》,也叫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演說如是最殊勝法門的時候。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普賢行願品》講到這裡圓滿。 ?? ?? ?? ??    普賢行願品講記 一○○    普賢行願品講記 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