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長老開示錄 佛陀教育基金會 印贈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道源長老開示錄  目錄 編輯說明 九 壹、主持念佛會開示 一四  釋迦佛八相成道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四月初五 一四  端午節的由來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五月初三 三二  助念的重要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五月十七日 三六  阿彌陀經以信願行三個字為綱要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六月十六日起 四四  全部佛法的綱要—戒、定、慧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 一○七  恭喜發財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一月十八日 一一六  一年之計在於春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一月二十五日 一二四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二月三日 一三二  見思二惑與三界九地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二月初十 一四四  道源長老傳授三皈依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三月三十一日 一五六  佛教三部孝經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七月三十日 一七六  如何加強組織信徒,以便推廣佛教福利事業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二日 一八七  六度詳解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六日起 二○○  報四恩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二十四日 二八五  阿彌陀佛字音之研究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初八 二九五  念佛聲音的高低與環境的適應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三○五  共修念經念佛是同聲合板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三一三  念珠的計數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三二一  念佛與拜佛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六月六日起 三三一  持戒念佛,念佛持戒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九日 三四八 貳、佛學問答講座 三五一  緣起 仁敬 三五一  前言 道源長老 三五四 參、個人請道源長老開示 四四一  范進村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十月七日 四四一  懺雲法師來訪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七日 四四九  半天庵尼師來訪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六月七日 四六二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四七四  某女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四七五  江女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四七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四七八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四七九  仁智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日期不詳 四八○  某法師來請開示 日期不詳 四八二  宏融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三日 四八六  某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四九二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七日 五○一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八日 五○三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七日 五○六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八日 五○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九日 五○八  黃教授請開示 日期不詳 五一一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五一三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五一五  融通等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五一六  某法師來訪 日期不詳 五二四  某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 五二六  幾位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七日 五二九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十日 五三五  幾位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十八日 五三六  宏玄法師請開示 日期不詳 五四二  某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五四六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 五四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四月二十日 五五一  懺雲法師來訪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四月十三日 五五二  范進村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五月一日 五七七  幾位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五九○  施旺坤居士請示阿彌陀經講錄之問題 . 五九六  道源長老住醫院期間的開示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至二月 五九八  宏玄法師請開示 . 五九九  宏品法師請開示 . 五九九  宏玄法師請開示 . 六○一  道源長老問黃仁敬醫師 . 六○二 肆、附件 六○四  道源長老推薦的註解 . 六○四  編輯說明 九  壹、主持念佛會開示 一四  釋迦佛八相成道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四月初五 一四  端午節的由來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五月初三 三二  助念的重要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五月十七日 三六  阿彌陀經以信願行三個字為綱要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六月十六日起 四四  全部佛法的綱要—戒、定、慧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 一○七  恭喜發財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一月十八日 一一六  一年之計在於春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一月二十五日 一二四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二月三日 一三二  見思二惑與三界九地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二月初十 一四四  道源長老傳授三皈依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三月三十一日 一五六  佛教三部孝經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七月三十日 一七六  如何加強組織信徒,以便推廣佛教福利事業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二日 一八七  六度詳解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六日起 二○○  報四恩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二十四日 二八五  阿彌陀佛字音之研究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初八 二九五  念佛聲音的高低與環境的適應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三○五  共修念經念佛是同聲合板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三○七  念珠的計數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三○七  念佛與拜佛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六月六日起 三○七  持戒念佛,念佛持戒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九日 三○七  貳、佛學問答講座 三○七  緣起 仁敬 三○七  前言 道源長老 三○七  參、個人請道源長老開示 三○七  范進村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十月七日 三○七  懺雲法師來訪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七日 三○七  半天庵尼師來訪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六月七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三○七  某女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三○七  江女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三○七  仁智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日期不詳 三○七  某法師來請開示 日期不詳 三○七  宏融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三日 三○七  某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七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八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七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八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九日 三○七  黃教授請開示 日期不詳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三○七  融通等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三○七  某法師來訪 日期不詳 三○七  某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 三○七  幾位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七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十日 三○七  幾位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十八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日期不詳 三○七  某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四月二十日 三○七  懺雲法師來訪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四月十三日 三○七  范進村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五月一日 三○七  幾位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三○七  施旺坤居士請示阿彌陀經講錄之問題 . 三○七  道源長老住醫院期間的開示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至二月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 三○七  宏品法師請開示 . 三○七  宏玄法師請開示 . 三○七  道源長老問黃仁敬醫師 . 三○七  肆、附件 三○七  道源長老推薦的註解 . 三○七   編輯說明  施旺坤   基隆八堵淨土宗道場海會寺,開山長老道源老和尚,善說法要,直指佛義,為佛教界尊為台灣說法第一之耆宿。   長老早年在大陸曾隨侍慈舟大師赴蘇州靈巖山,創建淨宗道場,並親近高僧印光、太虛、圓瑛、慈舟諸大師,五十歲渡海來台創建海會寺後,專弘淨土法門,力倡行解並重,持戒念佛,講演淨土五經一論,及金剛經、圓覺經、楞嚴經、法華經、地藏經、大乘起信論等大乘經典,並提倡結夏安居,歷任戒壇三師,演教弘律,度眾無量。   長老悲智雙運,平生以弘法利生為志願,為辦僧伽教育,不遺餘力,以七十八歲高齡,創辦能仁佛學院,因緣殊勝。晚年法體違和,但仍說法弗輟,曾自云:「在世一日即學法一日,在世一天即弘法一天。」其度眾之悲願,及為法忘軀之精神,深為四眾弟子欽敬。   長老一生行解並進,對於大乘佛法八宗並重,修行用功則主張一門深入,篤修淨土。故凡所講學均以「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信願念佛,生極樂國,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再回娑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為宗旨,其生平志事之峻偉,足資讚歎!   民國七十二年海會寺為重建大殿,長老應信徒之請,自是年五月起,遷往中和淨宗蓮社,除定期講解阿彌陀經、普門品、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等經典外,每週六主持念佛會。本書即是從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四月,至民國七十七年四月,長老度眾緣盡,安然圓寂前,弘法的珍貴記錄,主要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主持念佛會開示。長老抵中和之後,感於大台北地區信徒初學者眾多,然對於佛法瞭解有限,是以長老慈悲懇切,每週於念佛會,撥出半個小時,講述佛法基本教理,主要包括全部佛法的綱要、六度詳解、阿彌陀經以信願行為要義、助念的重要等。由於長老辯才無礙,講經說法,言簡義明,精闢易懂,故慕名而來者眾,每週座無虛席,諦聽後如浴甘露,歡喜信受。然而當時長老已八十七歲高齡,因攝護腺舊疾復發,開刀治療,住院長達數月,以致每週進行之開示被迫暫停。   第二部分,為主持佛學講座。長老出院後回蓮社,自民國七十六年五月起至十一月,每月之第一個星期六,由長老在淨宗蓮社主持「佛學問答講座」一共七次,其背景請詳閱書內貳、佛學問答講座之緣起,茲不重述。   第三部分,為個人請長老開示。乃長老駐錫蓮社期間,有出家法師或在家菩薩前來拜訪,請示長老佛法相關問題,主要包括在大陸時期,長老赴靈巖山協助開創念佛道場,親近印光老法師之詳情,閉關三年的經驗,研讀經典的次第等。其中懺雲法師曾兩次前往蓮社探訪長老,由當代兩位高僧的互動,得知他們同為佛教造育英才,弘法利生之悲心與熱忱。   第四部分,為附錄。有一個文件,為道源長老推薦的註解,此為長老來台之後,凡有講經,都會推介該部經應研究哪本註解,就編者聽過錄音所知道者予以彙整列入,希望提供有心者研究參考。   書能夠完成,要特別感謝道光法師︵即當時范居士進村︶,提供淨宗蓮社供養長老,作為講經弘法之處所。其次要感謝宏玄法師把長老講的公開開示,或個別訪問長老時之對話,均細心錄音下來,提供筆者記錄,沒有這些寶貴的錄音,本書根本無法誕生。尤其要特別感謝諸佛菩薩的加被,及長老的慈悲攝受,數易寒暑,使末學能順利圓成編輯工作,在書成付梓前夕,無比的感恩與歡喜!   末學障深慧劣,感於末法時代,善知識難遇難逢,親近長老時,已是年高,未敢常去打擾,幸有錄音講帶,稍解渴仰。頗知長老悲深願廣,度眾心切,勸修法語,苦口婆心,句句珠璣,念念眾生,發人深省。本開示錄發行後,願見聞者,珍惜此淨業資糧,依長老開示: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信真願切,持戒念佛,求生極樂,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出生死海。 中華民國一○八年春敬識於芝山草堂 道源長老開示錄 施旺坤 記錄 壹、主持念佛會開示  釋迦佛八相成道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四月初五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五,四月初八浴佛節快到了,就跟各位講浴佛節的意義。要瞭解浴佛節的由來,必須知道八相成道,每一尊佛出世,都要示現八相成道,過去諸佛是這樣,釋迦佛是這樣,將來彌勒佛出世,還是這樣,都要示現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是佛出世,都要示現這個規矩,怎麼叫示現呢?佛不是今生才成佛,久遠劫前就成佛,為度眾生而示現再來。示現再來,都要從凡夫修起,所以要示現八個相,叫八相成道。   在沒有示現八個相以前,先要示現一位補處菩薩,補處菩薩就是候補成佛的菩薩,住在兜率天,兜率天分內院、外院,補處菩薩住在內院,叫兜率內院。過去釋迦佛住在那裡,將來等到因緣成熟那一天他自然會下來。現在的彌勒菩薩,也是住在兜率內院,將來等到因緣成熟那一天他會下來。補處菩薩到什麼時候才下來成佛呢?他在那裡等著眾生的根機成熟。眾生根機成熟,應當見佛得度,補處菩薩就下來成佛。要是眾生的根機沒有成熟,補處菩薩下來成佛沒有用,眾生不能得到利益。一定要等到眾生的善根成熟了,應該見佛得度,這時候補處菩薩才下生成佛。   釋迦佛要下生,示現跟我們凡夫一樣,有父親、母親。印度是個大國,大國裡面有很多小國,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叫淨飯國王;他的母親,叫摩耶夫人。   八相成道,第一個相、降兜率,就是由兜率天降到人間來。第二個相、入胎,他的母親摩耶夫人,有一天在床上休息,夢見一位菩薩從天空降下來,走到她身邊,從右脇入到她肚子裡面,就著了胎。   第三個相、出胎,這就是隨順世間法,跟凡夫一樣,在母親肚子裡面要住到十個月圓滿再出胎。雖然示現的跟凡夫一樣,但有個地方不一樣,我們凡夫入胎,是從母親的小便道入胎;出胎,還是從母親的小便道出胎。佛是從摩耶夫人右脇入胎,從右脇出胎。   第四個相、出家,第五個相、降魔,第六個相、成道,第七個相、轉法輪,第八個相、入涅槃。   八相成道,怎麼叫做成道?單標出來第六個相,因為八相成道,以成道為主體,前面五個相,都是為成道預備。後面兩個相,是成道以後應該做的事情。成道是為轉法輪、度眾生,把有緣的眾生度盡了,就入涅槃。所以浴佛,就是為紀念第三個相。   還有一個分別,就是大乘與小乘之不同,大乘八相成道,有住胎之相,沒有降魔之相;小乘的八相成道,沒有住胎之相,有降魔之相。大乘為什麼有住胎之相?因為釋迦佛是示現的,隨順世間法,應該在母親肚子裡住十個月,他是成佛的人,住十個月不能閒著,要度眾生,所以在母親肚子裡就開道場、轉法輪、度眾生,這是大乘有住胎之相。   大乘為什麼沒有降魔之相呢?佛下生要示現成道,說魔王受化經降魔,恐怕魔來出障礙,先把魔降伏才下生。所以大乘的八相成道,有住胎之相,沒有降魔之相。   小乘為什麼沒有住胎之相呢?因為說在母親肚子裡開道場、轉法輪、度眾生,與凡夫距離得太遠,不容易相信,所以在母親肚子裡住了十個月,就算住十個月,到成佛的時候,天魔一定下來擾亂,要先降魔,而後成道,所以小乘家講的道理,跟凡夫相接近。   現在就講小乘家的八相成道:   第一個相、從兜率天降,第二個相、入胎,第三個相、出胎。現在先講第三個相、出胎,印度的風俗民情跟中國不一樣,出嫁的女兒生小孩,一定要回到娘家,摩耶夫人也不例外,她到懷胎十個月快滿的時候,回到娘家去。這一天她到娘家的花園散步,覺得很疲乏,花園裡有一棵無憂樹,她右手扶著無憂樹的樹枝休息,忽然間感覺有一個小孩從她右脇出生,這就是第三、出胎之相。   小孩出生就會走路,走一步,地下有一朵蓮花托著他的腳;走七步,有七朵蓮花托著他的腳。於是小孩一手指著天,一手指著地,很大聲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按世間法,小孩出母親的肚子,要洗澡,這時候地神就現兩個水池,一個熱水池,一個冷水池,準備給佛洗澡。可是龍王要來護法,有九條龍吐水,給小孩洗澡,叫九龍吐水浴金軀。軀,是身體,佛出生身體就是金色。釋迦佛第三個相現出來了,按中國農曆是四月初八。   四月初八要行浴佛典禮,就是為紀念釋迦佛出生,不是我們大殿供的佛像,是一尊太子佛。因為他是淨飯王的太子,是一個兒童的相,就是釋迦佛出世的相,我們就造這個相。   現在各寺院,四月初八要慶祝浴佛節,給佛洗澡,用的都是開水,水裡面放幾塊檀香,表示這是香水給佛洗澡。懂得中醫的,要加幾樣平順吃了可以降火的中藥,人們飲了浴佛的水,只有利益,沒有害處,因為它是把開水弄涼再來浴佛。   浴佛前,我們寺院的出家師父,就先念經,念好了—唱佛讚,唱好了,開始浴佛,另外擺一張桌子,在一個花庭,很莊嚴。花庭裡面各擺一個池盆,池盆裡面供一尊太子佛像,把準備好浴佛的水,倒到裡面。池盆裡面有小的湯瓢,一個人搖一瓢水,從太子的頭上淋下來,每一個信徒都要去給佛洗澡,拿湯瓢,搖一點水,給太子的頭上淋一淋。   浴佛有功德,每一個信徒都要浴佛,同時想到佛的水,飲下去可以消災免難。於是寺院準備有茶杯,喜歡飲水的就倒到茶杯裡面飲下去。有的信徒家人沒有來,寺院準備很多小瓶子,可以裝入小瓶子帶回家,這都是有信仰心,想到浴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以上所講浴佛節的由來,是從八相成道第三個相來的。這是講到浴佛的規矩︰太子佛像、怎樣皈依佛的水等等,大家都要知道,這是一種常識。   再講到浴佛的意義,我們為什麼四月初八,要浴佛紀念呢?因為眾生在苦海裡,誰也救不了,只有佛才能夠救度。四月初八遇到佛出世,從今天起,眾生有了救主,一定可以得度,所以感念佛恩深厚,訂每年四月初八為浴佛節,這是浴佛節的意義。   我們今天是來念佛,講到浴佛的意義,跟我們念佛,有什麼關係?因為有佛出世,才說淨土三經,才說淨土法門。要是佛不說淨土三經,不說淨土法門,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簡直沒法修行。因為其他的法門,都要現生斷煩惱、得聖道,末法時代的眾生,不容易做得到。   佛說的阿彌陀經,在十二部經裡面,屬於無問自說部,你們每次來念阿彌陀經要注意,是釋迦世尊稱舍利弗的名字,然後對他說的,不是舍利弗出來問。其他的經,都是由當機者出來請問,比如金剛經,是須菩提問;普門品,是無盡意菩薩問,這是跟其他經不同的地方。   阿彌陀經為什麼沒有人問呢?因為佛在世的時候,不需要淨土法門。剛才講過,佛在兜率內院,等著眾生的根機成熟才下生。這些見佛得度的,都是善根成熟,現生就能把煩惱斷盡,就能證得聖果,不需要念佛生極樂,所以沒有人問。   釋迦佛觀察到末法時代的眾生,修其他的法門,得不到利益,現生斷煩惱,談何容易?這是佛的大智慧、大悲心觀察,必須說淨土法門,叫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念阿彌陀佛發願生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再把煩惱斷掉,得到阿鞞跋致,就不退轉。   因為有四月初八佛出世,說淨土法門,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才能夠修行,了生死。我們念佛的人,更要感念佛恩深厚,報答佛恩。淨宗蓮社成立不久,要紀念佛出生,所以今年四月初八準備舉行浴佛節,希望大家能來參加。   舉行浴佛節做一個儀式,表示我們不忘佛恩,但是真正要報答佛恩,是我們自己要精進念佛,生到極樂世界,證得無生法忍,再回娑婆世界來普度一切眾生,這樣才能真正報答佛恩。   上面講到釋迦佛成佛,要示現八相成道,第一個相、從兜率天降下來,第二、入胎,第三、出胎,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轉法輪,第八、入涅槃。   釋迦佛從出家、降魔,到成道,降魔與成道,都是在菩提樹下七天以內的事。釋迦佛從十九歲出家,到三十歲成道,中間十一年,做什麼事呢?五年參訪,六年苦行。前五年參訪,就是參學諸方,到諸方去參學,學的是外道法門,有五年之久。五年參訪學了什麼呢?學了四禪定、四空定。必須先知道三界九地這些名相,有人說佛法難懂,不是難懂,是不瞭解這些名相,佛教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名相不熟,聽了不曉得說的什麼?很難懂,等到名相聽熟了,就好懂。   凡夫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界是界限,各有一個界限。欲界的眾生,是由淫欲心生出來的。色界、無色界,都是由定功生的。色界,由禪定生的;無色界,由空定生的,但統統是凡夫。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叫三有,我們做早課念回向偈:「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三界怎麼叫三有呢?凡夫有生有死,生死不能了脫,叫做有。   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分成九地:   欲界,叫五趣雜居地。五趣,也叫六道:三善道、三惡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叫六道。五趣,分成五個趣,就是把阿修羅道分開來,天,有天修羅;人,有人修羅;畜生,有畜生修羅;餓鬼,有餓鬼修羅;地獄,有地獄修羅,把阿修羅道分到五趣裡去,這是開合不同,開是六道,合起來就是五趣。   欲界叫五趣雜居地,趣就是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在欲界。把阿修羅道分開,分成六道,六道也都在欲界。上二界,只有天道,沒有其他的道,要記得這個分別。   講六道,都在欲界;講五趣,也都在欲界。欲界五趣雜居地,有三惡道,有人道,就成四趣。欲界裡有六層天,天分六層,叫六欲天。   眾生都有向上求的心,知道欲界苦,欲界受生都是由淫欲道生的,欲界的身體都是臭皮囊不清淨,於是就修禪定,超出欲界,到色界天。   色界,由淺至深,分成四個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叫四禪天,都屬於色界。色字怎麼講?色是色身,身體屬於色法,欲界的身體最骯髒,而色界的眾生,是由禪定生的,身體最清淨,所以特別標出來一個色界。   色界,分成四禪:   初禪,叫離生喜樂地。離生,離開欲界之生,得一種喜樂,很歡喜很快樂,哎呀!這一下超出欲界了,叫離生喜樂地。   二禪,叫定生喜樂地。就是由初禪定到二禪定,這個禪定功夫深了,生一種喜樂,這種喜樂比初禪更高深,所以由禪定生的喜樂,叫定生喜樂地。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喜,是歡喜,這是快樂的粗分;樂,是快樂的細分。把歡喜的粗分遠離開,只有一種細分的快樂,這種快樂不可思議,叫做妙,叫離喜妙樂地,離開粗的歡喜,而生一種妙樂。三界以內的快樂,超不過三禪天,它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禪樂,叫做妙樂。到了四禪,它不要快樂,所以三界以內的快樂,以三禪最快樂。   四禪,叫捨念清淨地。捨念,把快樂之念捨掉,因為快樂還是個貪心,貪圖快樂還是不對。把三禪的妙樂都捨掉,捨掉了快樂之念,得一種清淨定,叫捨念清淨地。   色界天的色身是清淨的,跟欲界比起來它是很妙,但是色身等於雀鳥,把牠裝到籠子裡面,能得自在嗎?給牠裝一個好籠子,用金絲、銀絲造一個籠子,這個籠子很好,牠還是不自在。色界天的色身叫色籠,雖然清淨,等於雀鳥的籠子不得自在,所以要把色身空掉。   到了無色界,把色身空掉了,無色,沒有身體了,無色界分四個地:   第一、空無邊處地。他怎麼把色身空掉呢?修空定,把色身給空掉。色身一空掉,得了自在,沒有邊、沒有量,叫空無邊處地。   第二、識無邊處地。第一個空定,空無邊,空空洞洞,他覺得不對!把心收回來觀識,識就是心識,把心識放大,叫識無邊處地。   第三、無所有處地。有個心識,還是個罣礙,把心識也空掉,無所有,這跟第一個空無邊處地相彷彿,還是空空洞洞,他又感覺到不對,於是再一步,修第四個空定。   第四、非想非非想處地。非想,沒有心識的想念,而又不落於空,就非非想。到這裡微妙了,這是三界以內最高的定功,叫非想非非想定。   懂得三界九地的名相,再說到釋迦佛出家前五年參訪,參學諸方,在印度修禪定最高的,有一個仙人,佛跟他學四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第四個禪叫捨念清淨地,都得到了,他覺得不是究竟法,這個仙人沒有再高的法。   於是他離開修禪定的仙人,再去親近另一個仙人,這個仙人修四空定,修到最高,非想非非想定,佛還是覺得不是究竟法,這個仙人沒有再高的法了,於是釋迦佛才到雪山修苦行。   到了雪山修苦行,怎麼修呢?一麻一麥,麻,就是芝麻;麥,就是磨麵粉的麥。每天吃一粒麻、一粒麥,修了六年苦行,只剩一張皮,包著一架骨頭,你看見渾身一架骨頭的相,那叫苦行佛,也叫雪山相。   前面講到浴佛的童子相,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叫太子佛,這是佛教的常識。我們學佛,常識要知道,不要說外行話,看見有全身一架骨頭的相,那叫苦行佛,也叫雪山相,就是佛在雪山修六年苦行的相。   再講到釋迦佛出了家,為什麼要五年參訪,六年苦行?為降伏外道。外道屬於天魔之類,叫魔子魔孫,所以天魔外道是一個名詞。等到坐在菩提樹下,天魔來魔他,才降魔,那是正當降伏天魔。在釋迦佛沒有出世之前,印度的人修道,都是修的外道。外道有九十六種之多,有三派最有勢力,一派修四禪定,一派修四空定,一派修苦行,這三種外道用功用得最高。   釋迦佛要降伏外道,怎麼降伏?外道最高的功夫,佛都學會了,但感覺得到四禪定,不是究竟法;得到四空定,也不是究竟法;修了六年苦行,還是沒有成佛,認為苦行也不是究竟法,就把這些外道統統降伏了。   釋迦佛為什麼要降伏這些外道呢?因為外道最打閒岔,說他的道高。你要是弘揚佛法,要生障礙,他說你的佛法沒有他的道高,所以釋迦佛要把他最高的道都學會,就是說:你們的道我都會,我的佛道你們不會,就把外道降伏了。   所以釋迦佛成了佛以後,要轉法輪,度了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先度三迦葉,就度了一千個比丘。再度舍利弗、目犍連,又度了二百五十個比丘。再度耶舍長者子,有五十個比丘。三迦葉、舍利弗、目犍連、耶舍長者子,統統是外道頭,都是外道的老師。   釋迦佛把外道的法都學會了,我的佛道你們不會,你們要出家跟我來學道,所以他們一學佛道,都證阿羅漢果。感念佛恩深厚,終生當侍者,釋迦佛走到哪裡,他們跟隨到哪裡,當常隨眾,常常隨著佛,那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是常隨眾,並不是佛只度了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   再說到八相成道,都是示現的。釋迦佛老早成了佛,示現再成佛,就在五年參訪、六年苦行之後,我們要相信他決定是示現的。修四禪定,到第四禪,捨念清淨地,連妙樂之念都捨掉,得一個清淨的境界,跟佛道一念不生的境界相彷彿。要不是成佛的人,他怎麼敢說四禪定,不是究竟法呢?所以決定是成佛再來示現的。四空定,修到最高非想非非想處定,等於大涅槃的真空即是妙有。非想,等於真空。非非想,真空即是妙有。要不是成佛的人,怎麼敢批評四空定,不是究竟法呢?所以決定是成佛再來示現的。   釋迦佛修六年苦行,每天吃一粒麻、一粒麥,怎麼能活了六年呢?這種苦行方法,是印度修苦行傳說出來的,但是那些苦行外道,誰也修不來,餓都餓死了,怎麼能支持六年呢?這就是他決定是已成了佛,來示現降伏外道的,一天吃一粒麻、一粒麥,能維持六年。   講到釋迦佛示現八相成道,從出家到成道有十一年,還是示現的。他為什麼要出家?還是為利益眾生。所以我們對釋迦佛要堅定信心,尤其修淨土的人,第一要信,釋迦佛說的淨土法門,決定不可懷疑,他是早已成佛的人,他說的法你不相信,你相信誰說法呢?所以決定相信釋迦佛久已成佛,今生是示現的,所說的法我們絲毫不可懷疑。 端午節的由來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五月初三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三,後天初五,應節的食品,要吃粽子;應節的娛樂,要划龍舟競賽。但是端午節的來源,現在知道的很少。五月初五,是在春秋時代,楚國的一個大夫叫做屈原,是他祭辰的日子。   屈原有高深的學問,忠心愛國,可是楚國有一些奸臣,在楚國國王的面前進讒言,說他的壞話。國王聽奸臣的話,就把他革職,不讓他當官了。但是他愛國心很強盛,總希望楚國的國王,能使他復職,繼續為國家服務。   楚國的地界,在大陸上是湖北、湖南,屈原的家鄉就在湖南,湖南有一條長河叫汨羅江,他是汨羅江邊的人,因為他天天希望楚國的國王能使他復職,可是期望落空,他一肚子的學問無處發揮,心裡很不安定。他就做了像詩不像詩,像歌不像歌體裁的文章,在江邊一邊走、一邊念,江邊的人看見他是個作家,知道他被冤枉,被奸臣所陷害,日子久了,看他神經兮兮的樣子,對他的遭遇深表同情。   他希望能復職,盼望了好幾年,沒有消息,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他就綁著一塊大石頭,跳入汨羅江裡,江邊的人看見,想挽救已經來不及。因為他的屍體可能沈到江底,民眾擔心魚類會吃他的身體,於是就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身體。又有人想到天天去投糯米的飯糰,不是辦法,就想到水裡的魚類最怕龍,因為龍是牠們的首領,於是有人發明把船做成龍的形狀,大家划龍船,並且敲鑼打鼓,使魚類聽見,害怕逃走,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   在汨羅江每年五月初五,屈原的祭辰,當地的民眾都做粽子,划龍船,紀念屈原,實際是要餵魚。這些紀念的方式傳到後來,大家不是把粽子投到水裡餵魚,變成應節的食品,像八月中秋節要吃月餅,五月端午節應該吃粽子,還要龍舟競賽,看誰划得快,變成應節的娛樂節目。這個風俗後來傳遍全中國,也傳到台灣,台灣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也舉辦龍舟競賽,卻很少人知道這是紀念屈原祭辰的日子。   屈原在世時,每天要做一段文章,在江邊一面讀、一面念,每天寫一段,寫了好幾年寫得多了,死後在他家裡發現一本書,名字叫離騷。一般不是研究文學的人,可能不太瞭解。離騷在中國古文學,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文學作品。   我們把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故事講完了,再講到念佛的觀念上。屈原生活過得不順心,結果自殺了,可惜他沒有聞到佛法,沒有聞到淨土宗。因為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當時佛法還沒傳進中國,佛法是漢明帝時才傳進中國,所以他一肚子悶氣,發揮不出來,只有投到水裡自殺。當時民眾認識他的,見到他的,對他的遭遇很惋惜!   我們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惋惜屈原沒有遇到佛法,尤其沒有遇到淨土宗。他要是遇到佛法,瞭解佛法,拿佛法來觀察,進讒言害他的奸臣,乃至楚國的國王,都是前生的冤家,這叫怨憎會。屈原遭到這樣的磨難,應該拿佛法來觀想:這是我前生欠他們,還他們的債就好了,用不著悲憤自殺。   修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不能自殺。因為自殺的人,不能往生極樂,所以念佛的人沒有人自殺。念佛的人,要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應當觀察到娑婆世界,是個苦惱世界,真是五濁惡世,應該趕快離開這個地方,怎樣離開呢?精進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絕對不會綁大石頭投江。   所以我們遇到淨土宗,知道念佛求生極樂,大家要宣揚淨土宗,家親眷屬、親戚朋友,遇到因緣要跟他講開示,勸他們能夠信仰念佛法門。他們要是遇到不順心的境界,就知道念佛,不會自殺,無形之中,可以挽救很多的生命。   後天就是端午節,講給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再講到我們佛法上,對於我們眾生有很大的利益。過了端午節,農曆五月初六開始,道源講佛說阿彌陀經七天,希望大家都來聽。 助念的重要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五月十七日   古人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都是依著佛經上的道理講的,佛教裡面不是不講生活的問題,因為生活問題是小問題,生死問題才是大問題。   世間法根本不瞭解無常的道理,他怎麼能夠知道無常迅速呢?所以佛以及古時候的祖師一再告訴我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佛教裡面有小乘佛法,有大乘佛法。小乘法,只講自己了生死,不能夠令他人了生死,所以叫小乘。大乘法,自己了生死,同時希望能度一切眾生了生死,所以叫做大乘。無論小乘大乘,總以了生死為目的。   釋迦牟尼佛出世,為度眾生了生死,不是為度眾生過生活。前些時間已經講過,社會上的學校,從小學到大學,有十六年的學歷,這十六年教什麼呢?完全教謀生活的道理,所以謀生活的道理,用不著釋迦牟尼佛再講。但是念到大學畢業,也沒有聽見過了生死三個字,所以需要佛來講;佛不講,眾生不知道什麼叫做了生死?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佛說的法很多,有八萬四千法門,你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門門都可以了生死。但是到了末法時代,其他的法門都不好修行,了生死沒有把握,只有淨土法門最穩當。所以佛在大集經上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佛在大集經上預計,到了末法時代,眾生要是修行,以其他的法門修行,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人得到利益。要是依著淨土法門修行,則千萬人修,都可以得利益。今天已經到了末法時代,我們可以拿很多事實證明,修其他的法門得利益的很少,修淨土法門得利益的很多。   前幾天講阿彌陀經,大家都聽到了,最好修行的法門,就是持名念佛,而持名念佛,就出自阿彌陀經。但是把阿彌陀經聽完之後,要依著持名念佛了生死,也不簡單。   阿彌陀經上告訴我們怎樣修行呢?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念到七天,一心不亂,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不是很簡單嗎?但其實不簡單,因為能夠念七天,得到一心不亂,這個功夫不簡單,不是說得那麼容易。   在講阿彌陀經的時候,我就提出來,叫聽眾注意,心不顛倒這四個字。要是依著阿彌陀經,必須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換句話說,就是得到念佛三昧。無論你是得到事一心,或是得到理一心,決定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我們沒有得到念佛三昧,怎麼辦呢?所以我就引證淨土宗有三部經,除了阿彌陀經,還有十六觀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上說,能夠念十念,就可以往生;無量壽經上說,念一念,就能往生。那就不一定要證到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十念也能往生,一念也能往生。   在講經的時候也講過,一心不亂的功夫,是平時得到,不是等到臨命終才得到。平時用功得到一心不亂,也就是得到念佛三昧,你到臨命終的時候,決定會心不顛倒。十六觀經上說的十念往生,無量壽經上說的一念往生,不是平時,都是臨命終時。臨命終的時候,你念十念,心沒有顛倒,能夠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念一念佛,心沒有顛倒,就生極樂。所以最重要要注意,心不顛倒這四個字。   你要是得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得到念佛三昧,就是屬於正定。一心不亂就是定,你得了定功,到了臨命終,心不會亂,不會顛倒。你沒有得到這個功夫,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念十念、念一念,恐怕靠不住。   你要是想到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就需要有人來助念,助是幫助,幫助你念佛。到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心要是顛倒,平常知道念佛,這個時候不知道念了,那不是打閒岔了嗎?念了幾十年的佛,到臨命終的時候用不上,所以需要有人助念,幫助念佛,你自然知道念佛,到臨命終那個時候,你自然不會顛倒,阿彌陀佛一樣來接,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   誰給你助念呢?志同道合的親戚朋友,大家都是發願生西方,組織助念團,誰要是臨命終的時候,誰先走?大家都來助念。同時我又講到,親戚朋友恐怕還靠不住,為什麼呢?不在一起住,你臨命終的時候,要是拖的時間長,可以等著他們來助念;要是時間短,就來不及。最好是你的家親眷屬,你什麼時候走?他們什麼時候就可以幫你助念,為什麼?因為一家人,時間空間都很接近。   所以在平常的時候,你要能方便善巧,接引你的家親眷屬。他們不相信,你得用方便,你得用善巧,慢慢地引導他們相信,這個道理講給他們聽,臨命終的時候,怎樣助念,能夠生極樂世界,請他們幫忙助念,才有濟於事。   我們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要自己作準備,把人間事隨時清理,到了臨命終的時候,都清理好了,就沒有障礙。在上海有一位有名的范古農老居士,我們過去只有淨土三經,後來有淨土四經,把普賢行願品加上就是范居士,他請印光老法師做序文,印光老法師很贊成,後來印光老法師受了他的啟示,再把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加上,叫淨土五經,你看印光老法師淨土五經的序文就可以知道。   范居士出版的一本書,書上記載助念團的故事,他有兩個朋友,都要生西方,結果家裡的人打岔,後來沒有生極樂世界。范居士組成助念團的這幾個人,都是大居士,佛理明白,念佛認真。這時候有一個蓮友要往生,就請助念團去助念,他們幾個居士都來幫忙他念佛。要往生的居士,在他的房間的床上,盤膝打坐,把海青穿上,把縵衣搭上,等著往生。他們幾個人就扣木魚、引磬,會敲會念,就念阿彌陀佛替他助念,念著念著,這個時候忽然發亮,大家都心裡清楚,阿彌陀佛來了,已經放光來接引,於是大家念得更虔誠、更精進。   就在這個時候,撞進來一個年輕的女人,拉著要往生居士的手,一邊哭、一邊叫,一邊甩他的手說:「你要走了,我哪能過活啊?你要走了,我哪能過活啊?」這是上海人的口氣,意思就是說,你要是走了以後,我怎麼生活?一直叫鬧著,這位要往生的居士說:「不要緊,我給妳寫遺囑,安心好了!」正在對話時,房間的電燈雖然還是亮著,但是原來的光明沒有了。這位年輕女子,原來是他的姨太太,他為什麼不早安排好,在最緊要關頭,才要交代遺囑呢?後來大家再怎麼精進念佛,光明沒有來,佛也沒有來,這位居士臉上帶著憂愁,很難看的斷氣,可能沒有生西方了。我們真正發願要生西方的人,都要注意!不要到了臨終時生障礙。 阿彌陀經以信願行三個字為綱要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六月十六日起   今天講「阿彌陀經以信願行三個字為綱要」,古人說這是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資糧,信願行這三個字關係我們是否生極樂世界,非常的重要。   一、信心要堅固   昨天有一個人來問我:「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想生西方,得到念佛三昧,很不容易,希望有人助念往生,恐怕也不容易。」我就對他說:你這兩個問題,都是信心不堅固。你心裡有所疑,疑則不信。末法時代,完全要靠淨土法門,來度我們了生死,如果依你所問,末法時代,依著淨土法門也得不到利益,我們的生死永遠不能了脫。所以一定信心要堅固,絕對不可疑惑。   末法時代,是釋迦佛涅槃以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過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就入了末法時代。按中國佛教歷史,已經過了三千多年;按南洋國家小乘佛教歷史,已經過了二千五百二十七年。按現在往前計算,南洋佛教歷史二千五百多年,去掉二千年,還有五百多年,都算末法時代。從民國到現在才七十三年,民國以前是清朝,有二百九十六年,合起來三百六十九年,明朝有二百七十六年,合起來六百四十五年。按中國佛教歷史計算,從明朝起往生的人,都算末法時代;清朝起往生的人,更算是末法時代。   (一)見賢要思齊   著勸發菩提心文的作者省庵大師,是清朝人,他往生西方之前四個多月,在臘月初八,佛成道日就知道,他就跟大眾發表:「我明年四月十四日將往生西方。」省庵大師不是末法時代的人嗎?在四個月之前,就預知時至。   明朝、清朝都入了末法,民國更是末法時代。到了民國往生的人,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弘揚天台宗的諦閑老法師,一個弘揚淨土宗的印光老法師,都是在民國圓寂。他們死之前,預知時至,都是得到念佛三昧的人。   諦閑老法師往生之前,預知時至,他住在大陸寧波觀宗寺,這時候他召集大眾,給他送往生,他說:我要生西方了。諦閑老法師在大眾集合方丈寮以後,他給大眾說一個四句偈子:「我方念佛,淨土現前,真實受用,大眾勉旃。」前三句,我方在念佛,西方淨土現在我面前,這是真實的受用。後面一句警告大眾,大家都要勉勵精進,好好念佛。說完這個偈子,他盤膝打坐,大眾開始跟他念佛,過了沒多久,他就往生了。要是沒得到念佛三昧,他怎麼敢召集大眾給他送往生?怎麼敢說偈頌?要是送不走,老法師還能下台嗎?那是真真實實的得到念佛三昧,真真實實的看到西方淨土現前,所以大家給他念佛,他就走了。   再說印光老法師,他住在蘇州靈巖山寺,自己預知時至他不講,臨終也不說偈子,印光老法師一生老早老實念佛用功,絕不說一句稀奇的話,這是他個人的行持。蘇州靈巖山寺,就是以靈巖山取名,是山名,也是寺名,是一個中興淨土的道場。   大家都知道靈巖山寺,是印光老法師中興起來的,實際是印光老法師請慈舟大師作住持,開的念佛堂,領眾念佛很多年,才把門庭建立起來。後來慈舟大師被湖北武昌寶通寺請去講經,講完了經,被虛雲老和尚請到鼓山,開辦一個專門持戒的佛學院,從此慈舟大師未再回靈巖山寺。因為靈巖山寺的念佛堂規矩已經建立起來,因此大眾照樣念佛。印光老法師原在蘇州報國寺閉關,後來靈巖山寺的當家師父妙真法師,修好關房,迎請印光老法師到靈巖山閉關。   當印光老法師要往生極樂時,他預知時至,知道什麼時間要走,這時候他要妙真法師,當蘇州靈巖山寺的住持,因為靈巖山寺自從慈舟大師離開之後,有十幾年空著住持位。印光老法師知道慈舟大師不會回來,不能沒有住持,他要妙真法師接住持。經過全寺大眾勸請,妙真法師答應之後,要選擇晉山典禮的日期,於是大眾選公元一九四○年十一月九日為升座日期,印光大師說:「太遲了。」又改選初四日,印光大師又說:「太遲了!最好再近一點。」最後擇為初一,他才點頭說:「可以!」選定日期,把妙真法師送上住持位,經過沒幾天,印光老法師召集大眾說:你們給我念佛送往生,我要去極樂世界了。當大眾到達關房要給他念佛送往生,他自己把關房門打開走出來,在外面設一個座位,這時候他本來穿海青,把海青脫下來去如廁,如廁出來洗完手,把海青穿好,坐下來把腿盤好,說:請大家幫我念佛吧!念了一會兒,他就走了。   看印光老法師往生時的記載,他若不是預知時至,怎麼會趕著要妙真法師當住持,但他不講預知時至,實際他知道什麼時間要走,而且他已經是八十歲的高齡,若不是得到念佛三昧的人,往生時怎麼能這樣自由自在?   諦閑老法師、印光老法師,都是在民國往生,前面講明朝、清朝都入了末法,到了民國,不是更是末法時代嗎?怎麼能說民國的人不能得到念佛三昧?   (二)勿自暴自棄   有人信心還是不堅固,說諦閑老法師、印光老法師,都是一代祖師,我們怎麼比得上呢?這是他瞧不起自己。   民國三十一年時,我住在北平,有一位受五戒的老太太,皈依廣濟寺的方丈和尚,她派兒子來寺報訊說:他母親要往生西方了,請寺裡派人幫忙助念。方丈和尚派寺裡四位出家師父到老太太家裡,助念不到半個小時,老太太就坐在床上往生了,足證這位老太太也是預知時至,得到念佛三昧的人。   修行,並不一定要像諦閑老法師、印光老法師一代祖師,才能自在往生,這位老太太是普通的一位女居士。修行用功,了生死大事,不是世間法,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是大祖師,不修行也不能生西方;你是個普通的居士,誰也不知道你,只要認真念佛,一樣能得到念佛三昧,往生極樂。   釋迦佛涅槃以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過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就入了末法時代。實際一切法唯心造,你出生在正法時代,乃至你跟釋迦佛同時出世,你不用功修行,還是不能了生死,就是正法時代的末法。你出生在末法時代,認真修行用功,結果把生死了脫,就是末法時代的正法。絕對不能像前面那位所說的心裡動搖,末法時代很難得到念佛三昧,往生極樂,這是自生障礙。你認為末法時代的眾生不能了生死,還念佛做什麼呢?因為這樣想,你念佛念不起勁了,念不起勁懈怠,是自生障礙,不是末法時代給你生障礙。   信願行三個字,是淨土宗的三大綱要,也是生極樂的三資糧,第一、信心要堅固,決定不可有絲毫的疑惑,相信念佛能生到極樂。在十六觀經上講:十念即可以往生。十六觀經普攝三根,上根的人,叫觀想念佛,不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完全用心裡觀想,十六觀經的註解,這裡印出來的有觀無量壽佛經疏鈔,道源還有一本觀無量壽佛經講記,是廣化法師用白話記錄出來的,大家可以參閱。觀經裡面有兩句最要緊的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觀經的經心,也就是觀經的經眼。是心,是我們凡夫的心,凡夫的心,就是佛的心,沒有兩樣。因為凡夫的心,就是佛的心,才能夠修作成一個佛。   天台宗有一句最重要的話:「理具事造。」按理性上講,它具足有佛性,這叫理具。按事項上講,要造作出來一個佛,這叫事造。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是理具事造,天台宗把是心是佛,簡略成理具;把是心作佛,簡略成事造。天台宗理具事造,就是根據十六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講出來的。你能把天台宗理具事造這句道理研究透徹,也就是十六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研究透徹,不但懂了十六觀經,一切大乘經典也統統懂了。   一切大乘經典講的最高的道理,也就是理具事造的道理,眾生不瞭解,我們自己的心是佛的心,我們的心具有佛性。因此,一切大乘經典一再地說明,我們自己的心是佛的心,我們的心裡面具有佛性。你懂得了理具,可不要廢掉事造,不可以執理廢事。你執著理具,我們的心裡面具有佛性,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道理只明白了一半,理具,是理具,還要加以事造,不加以事造,你還是個凡夫。理,跟佛的理一樣,無二無別,但是在事相上,我們還是個凡夫。佛,應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我們只是個臭皮囊,三十二相,一相也相不出來;八十種隨形好,一好也好不出來,你就是個佛嗎?還是個凡夫!所以理具,必須加以事造,在事相上,要好好修行,才能成佛。造,就是修行;作,也是修行。   有人說:說來說去,還是要修行,那我修行就好了,還去研究什麼大乘經典,費那麼多精神做什麼呢?你要知道,外道不是也在修行,怎麼不能成佛呢?因為它不瞭解理具的道理,不知道心裡面具有佛性,怎麼能修成一個佛呢?所以你必須先瞭解理具,才能夠加以事造。你不瞭解理具,去事造,怎麼造,也造不成一個佛出來,修來修去,修成外道。   譬如要打油,你必須認識具有油性的東西,比方花生,具有油性;黃豆,具有油性;芝麻,具有油性。具有油性,再去打油,一打就打出油來。你不瞭解有油性的東西去打,怎麼也打不出油來。   你瞭解了具有油性的東西,你不打,黃豆,只叫黃豆;花生,只叫花生;芝麻,只叫芝麻,它不能叫油,必須要經過打油的功夫。打油的功夫,就是理具事造的造,就是是心作佛的作,你要造作,造作就是修行。你知道具有油性不去打,還是不能成油,所以不可以執理廢事。   不可以執事廢理,需要油,去打就好了,研究什麼東西具有佛性,不是冤枉費力嗎?打就好了,要知道,你打什麼東西?你要打有油性的東西。你執事廢理就去打,這叫盲修瞎練,打沙子、石頭,能打出油來嗎?瞎打,結果不會出油!   所以華嚴經上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方三世一切佛,從哪裡來的呢?一切唯心造,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我們的心怎麼會造出佛來?因為我們的心,具有佛性,有理具,才能事造。是心是個佛,是心才能作個佛。十六觀經告訴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統統是我們的心作出來的。   所以十六觀經,觀西方極樂世界,第一觀,先觀想落日,狀如懸鼓。懸在虛空之中,有一個快要落下的太陽,好像大殿敲的大鼓那樣。你閉著眼睛,能想出來落日的樣子;打開眼睛看,還能看見落日的樣子,第一觀,就觀成功了。   你把狀如懸鼓的落日觀成功了,再把它放大,大得無量無邊,再把觀想出來的落日,變成水,水變成冰,冰變成琉璃,西方極樂世界的第二觀水觀,就觀成功了。再觀七寶樓閣、七寶行樹,都把它觀想成功,這是依報觀想好了。   接著你再觀想正報的莊嚴,先觀想蓮花座、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蓮花座。蓮花座上面,坐一個阿彌陀佛,觀想成功了,再觀想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蓮花座,西方三聖的正報,你觀想好了。要生到西方,是九品蓮花為父母,再觀想蓮花,把蓮花觀想成功了,你再觀想蓮花在你面前,蓮花打開,你自己坐到裡面去,蓮花合起來,飛到西方。蓮花一開,你見到阿彌陀佛,完全是自己觀想出來的,根本不必阿彌陀佛來接,你自己要去就去。觀想阿彌陀佛的相,是六十萬億由旬那麼高,經上說,不是凡夫的心力可以做得到的。   到第十三觀,就開明佛菩薩觀,觀想阿彌陀佛的相,觀想不出來怎麼辦呢?你觀想一丈六尺高的應身佛相,觀想不出來怎麼辦呢?你觀想八尺高的佛相。釋迦佛出世時,普通的人八尺高,觀想八尺高的佛相,觀想不出來,佛才開稱名念佛。這就接到阿彌陀經了,稱名就是持名,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持名念佛,因為觀想不來,稱名念佛,就可以往生。   你依著阿彌陀經,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剛才講過了,念佛三昧,十六觀經上面講的還有方便,十念就能往生,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念十聲阿彌陀佛,就能往生。   古人舉一個公案證明,在唐朝時候,有一個殺牛的人叫張善和,天天殺牛,他住在靠近佛教的寺院。在他心目中,從來沒有那座寺院,也沒有進過寺院的門,他認為殺牛沒有因果報應,殺了一生,到臨命終的時候,他看見被殺的牛都來找他要命。   這時候他才嚇得不得了,唉唉叫,但是家裡的人沒有辦法救他,家人想起附近有一個寺院,趕快到寺院請師父來幫忙,師父就跟他講開示:你的生命快結束了,所以被殺的牛來找你要命,很快的牛頭馬面等惡鬼就要現前,把你捉到閻羅王面前問你的罪,就要把你下地獄。現在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阿彌陀佛可以解救,你趕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牛就不能找你要命,閻羅王也不能問你的罪。   張善和一聽,知道有救命的方法,他一生一世沒有進過寺院,也沒有燒過香。這時候善心發動,叫家裡的人拿香來,趕快燒香,他說我要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十聲,這時候要命的牛都不見了,他說阿彌陀佛來了,笑咪咪的就走了,阿彌陀佛把他接到極樂世界去了。   前天講信願行三個字,是淨土三資糧,第一、信,要信心堅固,絲毫不可疑惑。我們信心不及,要是生疑惑,有兩種人:一種,認為自己念佛的功夫太淺,得不到一心不亂,怎麼能生西方呢?一種,認為自己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業障深重,怎麼能生西方呢?   這都是自己生的疑惑心,給自己做障礙,你要完全相信釋迦佛說的道理,絲毫不可以猶豫。我們念佛的功夫淺,總不只念十念,張善和念十念就往生了。我們念佛念得再少,也不只念十念。我們的業障重,總沒有像張善和天天殺牛,這樣想你就不會生疑惑,決定可以往生極樂。   前面所講往生的例子,是希望我們見賢思齊,孔子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了有賢德的人,我們要思想與他齊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是個聖人,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你做聖人的事,你就是個聖人。佛經也是這樣講:「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十方諸佛怎麼成佛?他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男眾是男眾丈夫,女眾是女眾丈夫,你只要發志願,你一樣能成佛。   (三)不要見異思遷   今天還是接著講信心要堅固,不要動搖,就是不要見異思遷。中國佛教大乘有八大宗派,不分高下,對於道理,我們應該八宗並重,但是修行上,要一門深入。大乘八大宗派,既然能成立一個宗派,都是告訴我們有一個了生死的方法,就是了生死的法門,說個譬喻,就像過河的船,目的是在過河,但是過河只需要一艘船,不需要八艘船。八宗並重,是要我們重視它,八艘船都可以過河,但是我們要過河,只要選擇一艘船。你選擇兩艘船就不行,選擇兩艘船,要過河時,船一開動,你就會掉到水裡。你一個人不能坐兩艘船,所以你要選擇好一艘船,把你度到對岸,就是了脫生死,到達彼岸,必須選擇好,一門深入,不要見異思遷。   比方我們選擇好修淨土宗,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老實的念佛。碰到參禪的人跟你說:你念阿彌陀佛,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繞了一個大彎,佛在我們自己心裡,不在西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多麼直捷了當,你還是參禪好了。你一聽說,心裡就動搖,這就是信心不堅固。他說參禪,可以大徹大悟,我們淨土五經裡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不是大徹大悟是什麼?而且只要一句阿彌陀佛,不必再假其他的方便,怎麼不直捷了當呢?   阿彌陀經上講的,要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理一心,就是大徹大悟,悟到唯心淨土,自信彌陀,哪裡念阿彌陀佛不能開悟呢?   十六觀經上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才能修作成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我的心裡,哪裡在心外頭呢?所以禪宗說,我們修淨土的人繞了大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沒有參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捷了當,根本那位參禪的人他不懂淨土宗。   你遇到修密宗的人跟你講,三密相應,即身成佛,何必等到臨命終,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聽到他講的道理很玄妙,你心裡又動搖了。你不曉得生極樂世界,沒有第二生,現身就生去,生去了花開見佛,就證無生法忍;證到無生法忍,就不退轉,哪裡還等到兩生成佛,不是即生成佛是什麼呢?他說密宗好,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密宗是理論好。淨土宗的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到極樂,現在還可以常常看到,不是一個、二個,念佛的人走的時候,預知時至,很多很多。修密宗的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恐怕沒有看見一個呢?   還有修密宗的人,說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道理,恐怕還講不好,開口就講神通,說學密宗好,一修就有神通,這種說法更是旁門左道。學佛法學神通,不是學到外道去嗎?學佛法有神通,不許講、不許說,最忌諱顯神通。十六尊者,其中有一個賓頭盧尊者,因為顯神通取了一個外道的寶缽,釋迦佛處罰他永遠不能入涅槃,叫他住世應供,為什麼處罰這麼嚴重呢?叫學佛的眾生,知道這個公案,就是學佛不許顯神通。   佛教裡面有沒有神通?有,有神通不許顯、不許講、不許說。要什麼時候才顯神通?要降伏外道的時候。最有名的公案,佛教進了中國,在漢明帝的時候,到印度去請了兩位高僧,一個迦葉摩騰,一個竺法蘭,把這兩位高僧請到中國來。中國原來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道士們就去見漢明帝,要跟佛教比法,怎麼樣比法呢?說是道教的真經典,要是放火燒,燒不掉。佛教的真經典,如果是假經,放火一燒,就會燒掉。   比賽的結果,道教的經典燒掉了,佛教的經典沒有燒掉。經典,無論是道教的經,或是佛教的經,都是紙寫的,哪有紙不被火燒掉呢!這些道士為什麼敢出這些主意?因為道士有避火咒,平常一念咒,火就不會燒。不曉得當天比賽的時候,佛教的天龍八部都來護法,道教的小神小鬼都不敢進道場,念避火咒不靈,結果道教的經典燒掉了。佛教的經,有天龍八部護法,燒不著,所以佛教的經,證明是真經。道教的首領,平常念避火咒很靈,當天皇帝在場,要跟佛教比法,怎麼偏偏不靈了呢?道教的首領當場氣死了。   這個時候佛教兩位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顯神通,當時跳到虛空,在虛空行住坐臥,自由自在,大身變小身,小身變大身,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下身出水,上身出火,現十八變。看見的人,大家統統相信,當時男女發願出家的,有一千多人,從那時候起,佛教才興隆起來。   現在學密宗的勸你:學密宗能得到神通,於是他跟你講得神奇古怪,好像他得了神通。我們不請他變十八變,他能跳到虛空,在虛空中站一站,我就相信他有神通,說些神奇古怪的話,都是騙人的。佛教的戒律,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打大妄語,不通懺悔。沒有神通,卻說有神通,這不是打大妄語嗎?他還來勸人呢!   見了參禪的人,勸你去參禪;見了學密宗的人,勸你學密宗,這還都是大乘佛法呢!最可憐愍是見了一貫道,他勸你信一貫道,說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能把你接到極樂世界。你不如相信我們的無生老母,而且無生老母在理天,就在我們的頭頂上,並不遠呢!那無生老母比阿彌陀佛更慈悲,七說八說,你就相信一貫道,豈不是太可憐愍嗎?一貫道沒有經,外道,基督教有聖經,回教有可蘭經,道教以老子、莊子為它的經,一貫道什麼經呢?把佛教的經抄一段,把儒教的書抄一段,把道教的書抄一段,抄的都是儒釋道的經,你一貫道的無生老母出在理天,理天出在哪一部經呢?不是自己在那裡打妄想,胡說八道!   連著三個星期,講的是信心要堅固,第一個星期,講要見賢思齊,見了有賢德的人,要思想與他齊等。第二個星期,講不要自暴自棄,不要看不起自己,一定要念佛,決定可以成功。今天講不要見異思遷,念佛要老實,我決定相信淨土宗,什麼其他法門不再相信,只靠淨土法門,就可以了生脫死。   二、願力要懇切   (一)願離娑婆世界   今天要講了生死要懇切,懇切就是至誠的意思,要以至誠心來發願,要懇懇切切的發願,我們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要願生西方淨土,就是極樂世界,第一、我們要發願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因為娑婆世界是個苦海,一定要發願遠離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叫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由這五種濁 ,變成一個惡世界。我們住在五濁惡世,第一、有輪迴之苦,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不是做善,就是做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做善業,就轉到三善道來受生;要是做了惡業,就轉到三惡道去受生。善道有三種: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惡道有三種: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善道、三惡道,合起來六個道,像車輪子在轉一樣,叫六道輪迴。   不學佛法的人,都有向上的心,都想修個道,修道他沒有學到佛法,第一、他修行,要祈禱現生平安消災,來生來世比今生好,轉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再者,求生天,生到天上可以享天福,這是求人天福報。一切人,凡是在修道,除了佛教以外,都是求人天福報。但是釋迦世尊開導我們,不要求人天福報;瞭解佛法的善知識,也是弘揚不要求人天福報,一定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永嘉禪師的證道歌說得好:「布施持戒生天福,有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永嘉禪師警告我們,你修行用功,不求生極樂世界,就算學了佛法,依著佛法來修行,第一、要行布施,第二、要持戒。你布施持戒,有沒有福報呢?有啊,有什麼福報?一定生天。布施持戒,你將來招善的果報,是生天享天福,這叫「布施持戒生天福」。   接著第二句,他說一個譬喻,「有如仰箭射虛空」,好像仰著臉望著天空射箭,古時候拉弓射箭,把箭對著天空射上去,箭是不是升到天上去呢?升到天上去了,升多高?「勢力盡,箭還墜」,箭的力量,一直往高處走,走到勢力盡的時候,還是要掉下來。   仰著臉望著虛空射箭,這是比喻布施持戒要生天,生到天上有天福好享受,享受多少呢?地藏經上有明文:「捨一得萬報。」你布施一文錢,可以享受一萬個錢的福報,這叫一本萬利,太好了!但是要知道,一萬個錢的利,還是有享盡的時候,你把天福享盡,免不了六道輪迴之苦。   你布施持戒,生到天上享天福,把天福享盡,要跌落下來。因為六道輪迴,只有天上最好,天福享完了,不要說墮落到三惡道,就說墮落到人道,也比不上天福,所以招得第三生不如意。這是講布施持戒的修行,不能超出輪迴。   要是參禪開悟,沒有了生脫死,還是招得來生不如意。宋朝有一位學問最大的文人叫蘇東坡,他是五祖法演禪師轉生的。蘇東坡在宋朝做官,皇帝把他貶到廣東,做官犯了輕罪,貶到邊地。當時廣東還沒開發,交通很不便利,他貶到廣東,等於受罪。   這時候廣東的省會是廣州,廣州有三個大官同時做夢,夢見五祖法演禪師要來,於是去西門外接駕。第二天早上這三個大官接到的卻是蘇東坡,於是向蘇東坡說他們同時做夢的事,難道是五祖法演禪師再來嗎?蘇東坡說,可能有一點因緣,他說小時候,聽母親說過,我是一個和尚轉生的。我的母親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長得很高大的和尚,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小,到我家裡來借房子住,說他要在我們家裡住幾天,我母親就答應他,醒了發覺是個夢,之後就受了孕,生出來蘇東坡。   這三個大官把蘇東坡接到廣州官廳之後,就查五祖法演禪師的傳記,傳記裡寫五祖法演禪師身量高大,沒有一個眼睛,一點都不錯。五祖是山的名字,不是禪宗的五祖,是住在五祖山,有一個法演禪師,大家尊敬他,就稱五祖法演禪師。他參禪用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大轉法輪,度了很多眾生,所以在中國很有名。   五祖法演禪師悟的理很高,事實上他沒有了生脫死,還得轉生,後來轉為蘇東坡,蘇東坡怎麼有那麼大的學問?因為他是五祖法演禪師轉來的,開悟過的大禪師,當然智慧高,學問大!   按道理說,蘇東坡這時候應該覺悟出家,第一、有母親作夢,他是由大和尚來轉世。第二、有三個大官同時做夢,就證明自己是五祖法演禪師來轉世,而且做官的運氣並不順心,遭貶受了打擊。但是蘇東坡並沒有出家,我們推想他為什麼不出家?可能他執著自己是大學問家,要是出家,好像貶低他的身份,所以始終沒出家。   蘇東坡再來轉第三世,按道理推,決定招得第三生不如意。五祖法演禪師是第一世,轉蘇東坡第二世,是個學問最大的文人。轉第三世,決定不如蘇東坡,怎麼知道呢?蘇東坡學問大,喜歡女色,做歌給女子唱,喜歡喝酒吃肉,現在菜館有東坡肉之名,就是蘇東坡發明的,由此可知他來生能不墮落嗎?所以決定招得來生不如意。而這不是蘇東坡不如意,是五祖法演禪師,招得第三生不如意。   再說到我們自己本分上,我常講,在我們念佛堂裡,都是有善根的,就是前生前世都修行過。你們要是沒有修行過,今生今世不會到佛堂裡來念佛,星期六晚上這個時間,正是看電視的好時光,你們不在家裡看電視,跑來佛堂做什麼?這就是善根發動,不願意看電視,一定要來淨宗蓮社念佛。這就證明諸位前生前世有善根,前生前世修行過,但是沒有生到極樂世界去,今生今世當一個苦惱凡夫。   我們前生修行過,沒有生到極樂世界去,今生今世轉了一個人,還是三善道的眾生,但是當苦惱凡夫,再來世是不是比今生高明?比今生高明還是個凡夫,就是再高,到天上享天福,也是有享盡的時候,輪迴超不出去,三善道的人天道,都不是好過的日子。要是墮了三惡道怎麼辦?墮了三惡道,你想修行都沒有辦法,所以一定要發願遠離娑婆世界,要脫離六道輪迴,要誠懇發願,願生西方。如果你也念,我也念;你也唱,我也唱,念的時候,不曉得心裡打什麼妄想,口裡發願,心裡沒有發。發的願不夠懇切,就不是至誠,你發的願沒有力量,你想出娑婆世界,出不去,所以發願一定要懇切、要至誠,決定要遠離娑婆世界。   (二)願生極樂世界   淨土宗要往生淨土,有三資糧,就是信願行三法,前面已經把信講好。接著講願,願,要願離娑婆,要願生極樂。願離娑婆上次講過了,今天要講願生極樂世界。在佛說阿彌陀經,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發願有三段經文:   第一段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前不久講阿彌陀經,經文一句一句都講過了,今天我們把這幾段經文的要義,提出來講一講,這一段經文有兩個重要的意思:   第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阿鞞跋致,經文上說得很實在,眾生生者,沒有哪一個不是阿鞞跋致。   第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的菩薩,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可以與這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阿鞞跋致,翻成中國話叫做不退轉,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第一、位不退,不退墮於凡夫,生到極樂世界,最低的位子是十住位,就是賢人位,再不作凡夫。   第二、行不退,行是大乘行門,不退墮於二乘。二乘人是自利不利人,你生到極樂世界,都行菩薩道,不會再修小乘法。   第三、念不退,成佛的念頭,念念不退轉。我們現在不用功修行,還不知道妄念打閒岔。用功修行,才知道妄念厲害,妄念是什麼?凡夫的念頭。你生到極樂世界,念不退,凡夫的念頭不起,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就是佛的智慧海,你動一個念頭,都是佛的念頭,所以叫念不退。   阿鞞跋致三不退,第一個重要的意思是位不退,不退墮於凡夫,就超出六道凡夫。上次講,我們要願離娑婆,因為娑婆世界住不得,你今生修行用功,沒有了生脫死,來生來世得人天福報。你今生修行了生天,享受天福,天福享完,跌落下來。你來生來世轉一個人,大富大貴,享人間的福報,人間的福報享完了,來生來世再轉個平庸人,甚至又轉到三惡道。所以娑婆世界有六道輪迴,它會退轉。生到極樂世界,超出六道輪迴,一生去就是阿鞞跋致,再不退轉了,所以這是本師釋迦世尊大慈大悲,勸我們一定要生極樂世界。   第二個重要的意思,極樂世界補處菩薩很多,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和他們做道友。娑婆世界都是凡夫,你沒有學佛法,不發道心,不知道他們統統是往下拖你,往下拉你的。   比如你要發心吃長素,那困難了,家庭的人都不吃素,你要吃素,那不可以,大家都反對。大家都反對,你出家就好了,出家吃素很簡單,你沒有發心出家,發心出家看看,他們一百個人,有九十九個反對,你怎麼好出家呢?就是懂得佛法的也說:你在家修行還不是一樣,何必要出家呢?大家都是往下拉你,往下拖你,沒有助你的道,往上提拔你的,娑婆世界就是這麼苦惱,惡人為你的伴侶。   這一段經文勸我們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分科的科文,叫揭示無上因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不退轉,是無上之因;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無上之緣。無上之因、無上之緣合起來,一定要成就無上道,所以這是釋迦世尊勸導我們的大慈悲心。   以上第一段經文,是釋迦佛勸我們,要發願願生極樂。   第二段經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七天,念到一心不亂,怎樣的結果?接著經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二次勸我們應當發願,要生彼國土,要生到極樂世界去。這一段經文最重要的意思,就是我們念佛要求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第二、阿彌陀佛來接我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釋迦佛以他的佛眼看見這樣大的利益,才說阿彌陀經,勸我們眾生。   你要是修其他的法門,到臨命終的時候,心會顛倒。因為我們是凡夫,平常用功好像石頭壓草,草沒有生出來,是用石頭把它壓住了,但是草根並沒有拔掉。到你臨命終的時候,功夫不現前,壓草的石頭被拿掉,草都生起來了,還生得很雜亂,所以其他的法門,到臨命終的時候心會顛倒。   有一個老太太吃素幾十年,她到臨命終的時候,想喝老母雞湯,要殺一隻老母雞煮湯給她喝,身體才會健康。因為平常社會上都有這種說法,母雞的湯喝下去,有大補養,所以她到臨命終的時候,非喝老母雞湯不行,開葷了,這就是心顛倒了。   念佛的人,平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有佛的護念之力。阿彌陀經上有經文,你受持阿彌陀經,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十方諸佛都護念你。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你的面前,阿彌陀佛來了;聖眾,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諸大菩薩都來加被你,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你心不會顛倒。最重要是這一段經文,這是釋迦佛親眼看見的利益,勸我們發願生西方。   前面第一段經文,第一次勸我們發願生西方,你生到西方去,就是阿鞞跋致,就超出六道輪迴,所以釋迦佛勸了再勸,你一定要生西方。你說:我可以生西方嗎?決定能生,到臨命終的時候,心一定不顛倒,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會來接你,諸大菩薩會來接你,大家都迎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佛菩薩會加被你,怎麼會生顛倒呢?所以一生到西方,多是阿鞞跋致,再不退轉。無始劫來的生死,一旦了脫,真是個大利益,佛的眼睛親眼看到,才勸我們要生彼國土。   第三次勸我們生極樂世界,是在六方佛之後,釋迦佛再勸我們:「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一段經文主要說明發願的願,信願行三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鼎就是香爐,香爐有三隻腳,一樣重要,但是比較起來,願最重要。先說明願力不可思議,在沒有生極樂世界之前,要注意願力。你要天天發願,發願要懇切、要至誠,你無上菩提的道心,就不會退轉。經文上有一句明文,「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的果位。我們成佛,是發成佛的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發了心會退轉,是願力不夠至誠懇切。你只要願力至誠懇切,每天發願往生極樂,你的菩提道心永遠不會退轉,因為有你的願力給你維持著。最重要是願力不可思議,已發願者,已生;今發願者,今生;當發願者,當生,有願必生。   怎麼沒有說行門呢?行門前面講過,這是說明願力的重要,只要你願力懇切,念佛多少,都生。所以十念,可以往生;一念,也可以往生。怎麼生去呢?願力引導去的。所以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得生極樂世界,不得生極樂世界,全靠你的信心願力,有信心有願力,決定生西方。也就是能生極樂,不能生極樂,全憑著你的信心和願力。   但是蕅益大師接著解釋:「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你假如沒有信心,沒有願力,只有行門,讓你天天念阿彌陀佛,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生不了極樂,為什麼呢?因為你不願生,怎麼會生去呢?   那麼我不發願生西方,念佛認真的念,有沒有功德呢?有啊,有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功德,功德都落在人天福報,為什麼沒有生到極樂?因為你不願意去。能夠了生死的法門,結果你求人天福報,不能了生死,真是冤枉!因為發願很重要,短短一部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三次勸我們發願。   我們每一次來念佛,不是要念阿彌陀經嗎?你在家裡念阿彌陀經,要隨文作觀,念到經文勸我們發願的地方,要感激釋迦牟尼佛的慈悲,我們每次念佛都有發願,念完了就要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主要的就是要懇切、要至誠,嘴裡念的西方淨土,心裡在打妄想,打到別的地方去了。隨眾念佛,人家念,我也念;人家不念,我也不念,這樣願力沒有力量,所以要發願的時候,口裡念,心裡發願,要至誠懇切,決定生西方。你要是不至誠懇切地發願,愧對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上三次勸導,叫我們發願。   三、行—念佛要真實   (一)為了生死念佛   講淨土三資糧,信願行,前面講的是信、是願,接著講的是行。前面講的信心要堅固,願力要懇切。講行,行是功行,平常也叫用功,就是念佛,念佛應該怎麼念呢?念佛要真實,真者不虛,實者不妄,不虛不妄,就是真實。念佛,不可以發虛妄心,要真真實實的念,這叫念佛要真實。念佛不真實,不要說念一天、兩天,念了幾十年,也不會得到一心不亂,因為你念的時候,沒有發真實心。   第一、隨眾念佛,人家念,我也念;人家不念,我也不念,每個星期六念佛會,我常讚歎諸位,來念佛的都是有善根的人,你也是有善根,每逢星期六就來念佛,因為星期六大家都在念,你也念。等到回去了,一個星期還有六天,都沒有念,這樣怎麼能叫用功呢?所以念佛叫行,行是功行,你的用功,一個星期七天,只是星期六來隨眾念一次,其他六天都沒有念,這樣怎麼能夠叫功夫?   第二、不真實,口念心不念,口裡念,心裡沒有念。念佛的念,從心不從口,你口裡念佛,心裡沒有念,這樣怎麼能叫真實呢?   第三、沒有發心對治妄念,怎樣叫口裡念佛,心裡沒有念?他心裡在打妄想,妄想是無始劫以來打習慣了,你不打妄想,它任運自然會打妄想。念佛是最近才發心,所以念佛的路子是生路,打妄想是熟路。你發心念佛,反而沒有念,為什麼?因為這個路子太生,沒有種熟,所以念佛要從心裡念,管制不住妄想,就是念佛發心不真實,為什麼要念佛?為了生死念佛,了生死的心發起來,就可以對治妄想。   我們念佛會是星期六念佛,今年講了一部阿彌陀經,對於了生脫死的道理,大家都已經聽得很熟,生死不了,是個大苦,因為生死叫六道輪迴,此道生,彼道死;此道死,彼道生。六道輪迴,像車輪子在轉一樣,永遠不得休息,這是釋迦佛告訴我們的,我們得啟發智慧,你要是沒有啟發智慧,觀察不到生死大苦。   我常講世間的學問,只教我們生活,怎樣解決生活問題,從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按教育部定的學程,要十六年。你讀了十六年的書,研究什麼學問呢?解決生活問題的學問,沒有講到生死。可是有人說:今生尚未了,何必講來生呢?今生什麼問題呢?今生生活問題最要緊,這叫現實問題,生活問題都沒有解決,何必講到來生怎樣長、怎樣短呢?他不研究,為什麼不研究來生的問題呢?智慧不夠,就是要講到現生現實生活問題。但是社會上的人研究生活問題,智慧也不一。你看見有些人,他今天賺的錢,今天把它都花光,他不管明天有沒有飯吃。他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今天有酒,今天喝個醉,明天死了,也不要緊,他這樣有道理嗎?這就是愚癡人說的話,他沒有智慧,不顧到明天的問題,所以他今天賺的錢,今天把它花光,明天有沒有飯吃,他沒有顧到這裡。這就是智慧不夠,有今天,一定有明天,明天的生活你不能不顧慮;有今年,一定有明年,明年的生活也不能不顧慮。所以有智慧的人,他不但顧慮到明天的生活,還要顧慮到明年的生活,乃至幾十年以後的生活,都要顧慮到。他賺的錢,不能一下子用完,要儲蓄起來,因為來年還要用。人要住世幾十年,幾十年都要用,不但個人用,家親眷屬也要用。他不但顧自己,還要顧家親眷屬,這都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是研究生活問題,研究得很周到,不但顧到自己的生活,還要上至老人,下至小孩的生活,都要顧到。沒有智慧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就不考慮到明天,小孩他還管嗎?小孩要是生到他家裡,那糟糕了!小孩時他不管,決定受不好的教育,小孩生到沒有智慧人的家裡,一定學壞,不但害了小孩本身,還擾亂社會,危害國家,給社會國家添麻煩。所以沒有智慧的人 ,光管生活問題,他不研究明天的生活,這種人自害害人。   智慧高深的人,他就會研究到,人活了幾十年,以後到哪裡去?要研究來生的問題。研究來生的問題,就歸到宗教家,宗教家都是講來生的,但是其他的宗教家智慧不夠,怎樣研究,也研究不清楚。只有釋迦佛智慧高深,智慧圓滿,他研究生死的問題,研究得最清楚、最圓滿。釋迦佛研究生死的問題,有今生,一定有來生,他怎麼研究的呢?發現人會造業,造了業,大者有善業、惡業。你今生造的善業,來生決定生三善道;你今生造的惡業,來生決定生三惡道。業,就是因;流轉生死,是果報。你造了業因,一定得受果報。你想沒有來生,你做不了主,為什麼?業力牽纏住了,業力做主,你做不了主。你硬說沒有來生,不行,你今生造了惡業,一定要墮到三惡道受苦,所以你要造業,一定要慎重。   造業是誰造的呢?身、口、意,這三個工具造的。身,你身體造的身業。口,語言,造的口業。意,心裡的思想。身、口、意,都是善,造的是善業;身、口、意,都是惡,造的是惡業。   釋迦佛先勸眾生要造善業,不要造惡業。造了善業,來生來世生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善道最好的是天道,享天福,可是天福享盡,還要輪迴下來。所以釋迦佛勸我們不要轉人,不要生天,因為人道天道,雖然有快樂,但是不久長,告訴我們一定要修行,超出六道輪迴,了生脫死。   釋迦佛叫我們要了生死,再告訴我們怎麼會造業呢?因為你有煩惱,煩惱也叫惑,惑就是迷惑。你有煩惱,起了惑,才造業;造了業,才受報。你要想不受報,不要造業;你想不造業,就把煩惱斷盡。   釋迦佛再告訴我們,三界以內的惑有兩種:一種叫見惑,一種叫思惑。見惑,是迷理之惑。思惑,是對事相迷惑,叫迷事之惑。你想超出六道輪迴,先要把見思二惑斷掉,自然就超出六道輪迴,也就是超出三界的生死。見惑,三界以內的見惑,說斷一起斷,但不是說得那麼簡單,要把見惑斷掉,如斷四十里流。這一股大水,有四十里路那麼寬,你要有力量一下子把它斷掉,叫它不要流,才能把三界的見惑斷掉。   斷見思二惑不容易,也就是生死不容易了脫,釋迦佛才開殊勝的方便法門,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說的法,最多有八萬四千種,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但是到了末法時代,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都修不來。只有念佛法門,人人都可以修,但是要考較真實不真實?我們為什麼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呢?為了生死,為出輪迴。你不真真實實的念,怎樣能超出輪迴,了脫生死呢?真真實實的念一句佛號,必須了生死的心懇切,才能念佛成片。   古人說:「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把一句一句的阿彌陀佛,打成一片,這叫念佛念成一片。怎麼打成一片?念一句一句的阿彌陀佛,中間不夾雜妄想,你念一串念珠,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串珠子唸完,沒有一點妄想夾雜,這叫打成一片。怎樣能念成一片呢?了生死的心要懇切,你念佛不為了生死,馬馬虎虎的念,怎麼能不打妄想呢?所以你要常常觀想到六道輪迴,生死是個大苦,要發心了生死,了生死的心懇切,念佛才能真實。   你再觀想到修行用功,六道的眾生,只有人道的眾生可以修行,其他五道都不能修,古人云:「三途受苦無間!」又云:「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這就是仔細觀察六道,「修羅方瞋」,阿修羅的瞋恨心重,一天到晚發脾氣,怎麼修行?「諸天正樂」,生到天上享天福,那五欲之樂,叫妙欲,不是我們人間的欲,天上的樂事太多,沒有時間修行,所以生到天上不能修行,因為太快樂了。諸天,我們沒有看見;阿修羅,我們也沒有看見。人道的眾生,我們看見了,所謂富貴修道難,人間富貴的人,叫他來修行很難,為什麼?他的樂事太多。人間的樂事多,就不能修行;天上的樂事更多,怎麼修行?阿修羅,有人間的阿修羅,這個人瞋恨心重,你叫他修行,不能修行,他等於人間的阿修羅一樣,所以天道不能修行,阿修羅道也不能修行。三途受苦無間,你要是墮落到三途,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晝夜六時受苦,沒有間斷,怎麼能修行呢?   「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整是調整,心慮是心裡的思慮、思想。我不要打妄想,要好好的念佛,人有智慧,可以調整他的思慮,趣向於菩提大道,其他五道的眾生都不能修行,只有人道的眾生才可以修行。   我們前生前世造的善業,已經轉到人道裡,這是很慶幸的!可是同樣是一個人,人家沒有聞佛法,我們不但幸而為人,而且聞到佛法,聞到其他的法門,都不容易修,還幸而聞到淨土法門,上中下三根都可以修,這樣你不好好精進用功,還等什麼?   我們幸而為人,幸而聞到佛法,聞到淨土法門,這個身體我要把它度脫,古人有一句話:「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這一口氣不來,你又隨業流轉生死去了,到哪一生再度這個身體?所以為自己的生死大事,要好好念佛,要真真實實念佛。   信願行三個字,是淨土宗的三資糧,信講過了,願也講過,現在講到行,行就是功行,用功修行。淨土宗的功行,就是念佛,所以講到行,就要講到念佛。念佛怎麼念呢?要真實念,真者不妄,實者不虛,就是不要發虛妄心,要真真實實念。   上次講到念佛,要為了生死念佛,因為我們一個眾生在這裡流轉生死,受苦無窮,為了脫生死,要念佛求生極樂。你不真實的念,怎麼能把生死了脫?   (二)為成佛道念佛   接著講,為成佛道念佛。前面講過,我們發菩提心,要發四弘誓願: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第一個願是目的,後面三個願都是方法。為度眾生而斷煩惱,為度眾生而學法門,為度眾生而成佛道。為度眾生,為什麼要成佛道?這個道理要瞭解,成佛,不是成阿羅漢,成阿羅漢是為他自己了生死,他不發菩提心,不要度眾生。我們是發菩提心念佛,要度無邊眾生,必須要成佛道,因為不成佛道,不能滿度眾生的願。   法華經上講,由一個凡夫地,到成佛的佛地。成佛的佛地,比喻一個寶所,是個寶貴的所在,中間的路程有五百由旬。但是眾生怕路途太遠,中途會退心,所以佛開方便,在中途三百由旬的地方,設一個化城,叫眾生先成為阿羅漢、辟支佛,能夠了脫三界的生死,然後再回小向大,繼續走前面二百由旬的路,再到達寶所。   要成佛道,必須斷煩惱,斷煩惱,才能了生死,煩惱有三界以內的煩惱,三界以外的煩惱;生死也一樣,有三界以內的生死,有三界以外的生死。   三界以內的煩惱,煩惱也叫惑,迷惑的惑,惑有見惑、思惑,這兩種惑,都是三界以內的煩惱。三界以外的煩惱,叫無明惑、塵沙惑。三界以內的生死,叫分段生死;三界以外的生死,叫變易生死。   釋迦佛出世要度眾生,希望眾生皆成佛道,就是把三界以內的煩惱,三界以外的煩惱,這四種惑統統斷盡。三界以內的生死,三界以外的生死,這兩種生死,悉皆了脫,這樣眾生都成佛,跟釋迦佛一樣了。   但是眾生的根機不等,有的眾生發不起大心來,執著要自己了生死,度眾生的責任,他擔荷不起來。釋迦世尊就開方便,開二乘法門,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合起來叫小乘。釋迦佛處處為度眾生成佛,眾生不願意成佛,得先把他度出三界。小乘法門,能把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斷掉,分段生死可以了脫,把這些眾生先超出三界,脫出輪迴。   有的眾生根機更不高明,叫他了生死,出三界,他接受不來。於是釋迦世尊大慈大悲,再開人天乘。開三皈五戒,是人乘法;加修十善,是天乘法。就是來生來世能轉一個人,來生來世能生到天上,因為三惡道太苦,先把眾生度出三惡道,再好好修行,這是釋迦佛再開方便,開人天乘法。   我們知道佛理了,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都是釋迦世尊開的方便,究竟法門,是在度眾生成佛,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成佛。前面講過,成佛,就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就好,何必要生極樂世界呢?因為在娑婆世界成佛太難,按大乘起信論上講,把十種信心修圓滿,得經過一萬大劫,才入住位。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到成佛,還有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入了十住位開始算起,十信位的一萬大劫,還不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內。   有人說: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很長,修成十信位的一萬大劫時間很短嘛!但是我們要知道,是你初發了信心,但進不退,要一萬大劫。我們十信位的菩薩,是進進退退,不會但進不退,所以這一萬大劫不容易修圓滿,打岔打得厲害。為什麼要念佛呢?為成佛道念佛。阿彌陀經上有明文,生到極樂世界,皆是阿鞞跋致。前面講過,阿鞞跋致叫做不退轉,不退有三種: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第一、位不退,你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十信位就修圓滿,一萬大劫就超過去,入到十住位。第二、行不退,要入到十行位。第三、念不退,要登到初地。所以阿鞞跋致最低的位子,就是十住位,你生到極樂世界只有進步,不會退轉,就把十信位的難關度過去,所以生極樂世界成佛容易。   為度眾生成佛,為度眾生,我們為什麼要成佛呢?這個道理要明白,成佛稱為兩足尊,就是福慧具足,福報具足,智慧具足。我們要度眾生,第一、要能觀察眾生的根機,眾生是什麼根機,用什麼法門?那必須有智慧,沒有成佛,你的智慧不具足,眾生的根機觀察不清楚。所以一定要成佛,智慧具足,眾生的根機,才能觀察得清楚,應機說法,眾生才能得到利益。第二、度眾生非要智慧,但是福報更重要。你要是沒有福報,度不了眾生,你度一個眾生,有度一個眾生的功德,你度無邊的眾生,不是得到無邊的功德嗎?你沒有福報,怎麼能得到那麼多的功德呢?所以你沒有福報,一個眾生也度不了。   拿我們現在做例證,你要想度眾生,必須得有智慧,有智慧你必須學佛理,能夠講經說法,這樣才能度眾生。你沒有一個道場,怎麼能講經說法呢?建立一個道場,需要福報,建立越大的道場,需要的錢越多,使用的錢,都是你的福報。你沒有大的福報,建不了大道場,度不了多少眾生,你再有智慧,也沒有辦法,所以要度眾生,福報比智慧還重要。   度眾生,眾生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眾生,需要無量無邊的智慧,需要無量無邊的福報。你要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和無量無邊的福報,必須得成佛道。所以為度眾生成佛,就要求福報、求智慧,才能夠度到眾生。   懂得度眾生要成佛的道理,我們再把它說回來,要成佛在娑婆世界就好了?不好,為什麼呢?在娑婆世界成佛很困難,因為十信位不能修圓滿,根本入不了十住位,會進進退退。一定要生到極樂世界,就不退轉,一直往前進。又極樂世界,有無量數一生補處的菩薩做我們的道友,一生就能成佛。所以總結起來,要度眾生,必須成佛道;要成佛,必須生極樂世界。那麼怎麼生極樂世界呢?念佛生去,念佛怎麼念呢?要認真念,要實在念。不認真念,不實在念,馬馬虎虎念,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為成佛道,一定要真真實實念佛號阿彌陀佛。   (三)為度眾生念佛   淨土三資糧,要是求生淨土,必須由這三資糧:信、願、行。信願兩個字講完了,接著講行,行就是功行,就是用功夫。淨土宗用的什麼功夫?用念佛的功夫,講信願行的行,就是要講念佛,第一次是講,要為了生死念佛,第二次是講,要為成佛道念佛,接著講,為度眾生念佛。   前面講,我們念佛,要發菩提心念佛,不是為我個人念佛,要為度眾生念佛。發菩提心念佛,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說叫做發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乘最高無上的菩提,在我們沒有成佛之前,先要發成佛的心,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發覺心,也叫發道心。我們平常佛弟子彼此見面,互相勸勉說:你要發心啊!發什麼心呢?發道心,發什麼道心呢?發成佛的道心。成佛的道心是什麼心呢?就是度眾生的道心。   佛法難以瞭解,就是聽得太少,八大人覺經說:「廣學多聞,增長智慧」,你多聞,聽得多了,就開智慧。佛法不難瞭解,難瞭解 就是因為聽得太少。你要記著,成佛,不是成阿羅漢,這句話以前講了很多次,恐怕你沒有記著,你記得了就不會講錯誤,成阿羅漢,他為自己要了生死,結果證到阿羅漢。成佛呢?為度眾生而成佛,出發點不同。一個是為自己修行,結果成了阿羅漢;一個是為眾生修行,結果成佛。所以成佛,不是成阿羅漢;成佛,是為度眾生而成佛。   前面講過,發願,要先發四弘誓願,第一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菩提心的根本大願。要度這無邊眾生,你去度吧!我們也是苦惱眾生,沒有度眾生的本事,所以要為度眾生,而斷無盡的煩惱,就發第二個大願,煩惱無盡誓願斷。那麼要度眾生,就得需要無量的法門,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一種法門,不能普度眾生。為度眾生,而學無量的法門,就發第三個大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為度眾生,需要大智慧、大福報,所以必須要修成佛道,成了佛,福報具足,智慧具足,才能度無邊眾生,就發第四個大願,無上佛道誓願成。   四弘誓願,以第一個大願為目的,後面三個大願都是方法。第一個大願不能滿願,後面三個大願,在娑婆世界修,難得圓滿。在娑婆世界修行,想斷無盡的煩惱,不容易斷;想學無量的法門,不容易學;想成無上的佛道,不容易成。   那麼看見眾生在受苦,自己已經發了菩提心,怎樣能滿度眾生的願呢?所以佛給我們講殊勝方便的法門,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你念佛生西方,生到西方,見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應機說法,說的都是一乘佛道之法,當下你就開一乘佛道的智慧。頓開智慧之後,智慧有了,辯才有了,神通有了,你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度無邊眾生,就可以滿你的菩提大願。這就是為什麼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度眾生,為度眾生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做什麼呢?學度眾生的本事,把度眾生的本事學會了,再回娑婆世界來度眾生,這叫乘願再來。   為度眾生念佛,這是先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才是為眾生念佛。前面講過,菩提心怎樣發起來呢?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你能觀察到眾生都在受苦,才能發救度眾生的心,救度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怎麼發起來呢?觀察到眾生苦,就發菩提心。眾生天天在受苦,我們怎麼都沒有感覺到眾生苦呢?因為你大悲心沒有生起來。有了大菩提心從哪裡生出來呢?由大悲心生的,所以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大悲心從哪裡生出來呢?大悲心本來具足。本來具足怎麼最初沒有感覺到眾生在受苦?因為大悲心沒有生出來。大悲心本來具足,怎麼沒有生出來?因為沒有遇到師教之緣,所以生不出來。大悲心本來具足,這是因,還要緣。緣,要遇到師教之緣,遇見善知識在講佛教,告訴你,你有個大悲心;告訴你,你要觀察眾生受苦;告訴你,你要救度眾生,這樣大悲心才能生出來。沒有遇到師教之緣,大悲心、菩提心不容易發出來,既然發出來了,你要長養它。比方我們種樹,這是一棵菩提樹,把樹苗種活了,生出來樹芽,要叫它長葉,慢慢地長成菩提樹,再開菩提花,才結菩提果。但是菩提樹發芽不容易,發了芽以後,你要叫它長成一棵大樹,開花結果,得好好地長養它,怎麼長養它呢?要按時間澆水,按時間曬太陽,按時間去鬆土、除草,小樹長成大樹,才能開花結果,這叫做長養。   按時間澆水、曬太陽,就是要多聞佛法,多學佛法,多聞熏習。要鬆土、除草,就是要斷自己的煩惱,這樣菩提樹才能養成一棵大樹,開花結果。菩提心發起來不容易,既然發起來了,不能把它忘失掉,忘失了等於沒有發一樣,它怎麼能長大呢?要長養,小樹長成大樹,所以不能忘失菩提心。   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都訂有戒律。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你有一條忘記了,得失意罪。意,就是菩提心,你忘失了菩提心,就要犯戒。梵網經叫得輕垢罪,雖然不是根本重戒,但菩提心忘記了,煩惱就生起來,所以還是染污法,得輕垢罪。   菩提心既然生出來,要好好地長養它,不能忘記。   古時候大德,把淨行品上每天要用的,摘錄出來五十三條,叫毗尼日用切要。要在家弟子方便,出家弟子嚴格,你要去受戒,都得背毗尼日用切要,要把它讀熟,像念大悲咒一樣。因為從早起到晚上,統統要為眾生發願,你不為眾生發願,就是忘失了菩提心。你一早起來醒了,先念:「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一醒來就要為眾生發願,你去做早課,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都念完了,要念三皈依。你要瞭解,早課晚課都以三皈依為主體,不以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為主體。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你要是今天常住事忙,早課沒有時間做,不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但是三皈依一定要做,為什麼呢?你不做三皈依,忘記了眾生,得越毗尼罪。越,是違越;毗尼,是戒律,違越了戒律的罪過。就是你楞嚴咒不念,沒有得到功德;大悲咒、十小咒不念,功德沒有得到,但是沒有犯戒。三皈依不念,你不但沒有得到功德,還得了犯戒的罪,所以你必須要念三皈依。晚課亦復如是,晚課你沒有時間做,八十八佛懺悔文,不要念可以,阿彌陀經、放蒙山不做可以,三皈依一定要做,不做得越毗尼罪。   再講念三皈依的方式,你要瞭解,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時,沒有加九鐘十五鼓。念三皈依時,每一條要加九鐘十五鼓,為什麼?叫你做觀想,鄭重其事,要為眾生發願 。所以每念一條,要打九鐘十五鼓,這就是要你發願,要你做觀想,要你鄭重其事。   三皈依的文,大家都會念,我們每次念佛念完,都念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己皈依佛了,當時就為眾生發願,這就是發菩提心皈依佛。「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自己皈依三寶,同時為眾生發願,願一切眾生都皈依三寶,這就是菩提心,就是長養菩提心的方法。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樂為食,法喜充滿。」吃飯,先為眾生發願,飯吃完了,「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吃完飯,還為眾生發願。你吃飯,要為眾生發願。上廁所、大小便,不能把眾生忘記,還是要為眾生發願:「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連上大小便,都不能把眾生忘記,那就是你的菩提心常常現前。   時時為眾生,處處為眾生,你的菩提心常常現前,越長養菩提心越大,這樣你念起佛來就懇切了。我盡發願,沒有用,不能做度眾生的事情,眾生都在苦海裡受苦,等著我度,我沒有本事,怎麼度呢?所以要趕快念佛生西方,把度眾生的本事學會,好回苦海裡來度眾生。   前兩次講的,要為了生死念佛,要為成佛道念佛,今天講為度眾生念佛,實際了生死、成佛道,還是為度眾生,為度眾生了生死,為度眾生成佛道,為度眾生念佛,求生極樂。   以上講的淨土三資糧,信願行,每一個字都講三次,已經講圓滿了,唯願大家都發菩提心念佛。 全部佛法的綱要—戒、定、慧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   上次講的淨土資糧,信、願、行三法,是淨土宗的綱要,也叫淨土三要,也叫淨土三資糧。今天要講的是全部佛法的綱要,也是三個字:戒、定、慧。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也是說的這三種法。講戒、定、慧,有理性方面的講法,有事相方面的講法。   先講理性的戒、定、慧,理性,也叫法性,也叫佛性。在一切法上講,叫法性;在眾生份上講,叫佛性,也叫自性,也叫自心,名字不同,都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本體。在眾生份上說,人人有一個自性,有一個自心。自性、自心,就是成佛的那個心、那個性,所以也叫佛性。連無情也包括,叫一切法。一切法都有個本體,叫法性,在法性上講,就是屬於理性。   佛法,叫心法,講戒、定、慧,都得講到自己心裡。要是心外求個戒、定、慧,那就叫外道。外道怎麼講?一切宗教,除了佛教以外,都是在心外求道,所以我們佛經上給它取個名字叫外道。外道者,心外求道。那麼佛道呢?在心內求道,這就叫佛道。   講戒,梵網經上講,叫金剛光明寶戒,金剛光明寶戒在哪裡?就在我們自己心裡,這叫做自性的戒。自性的戒,就是金剛光明寶戒,楞嚴經上講楞嚴大定,楞嚴大定在哪裡?就在自己心內,不是在心外求的一個定,所以心內的定,叫楞嚴大定。金剛經上講的實相般若,般若是智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也就是我們自性的般若。   為什麼講佛法要講理性,顯得高深難懂?因為不講,我們不瞭解,修來修去,就是心外求道。你說在修佛法,實際修的是外道,所以一定要講到自己的心法上。   戒法、定法、慧法,都是自己的心法。明白了理性的戒、定、慧,你再修行,修戒、定、慧,就不會著相,一著相就走到心外頭去了。所以你持戒,持得再精嚴,不會著相;修定,修得再高深,不會著相;開了智慧,開得再大,也不會著相。為什麼?本來自心具有的。   戒法,是度毀犯,毀犯了戒律,就要墮落,所以一定要守持戒法。定法,是度散亂,因為我們有散亂心,必須要修定法,就能度散亂。慧法,是度愚癡,因為眾生有愚癡,需要修般若智慧,修般若智慧就能度脫愚癡。大乘起信論上,叫我們修六度法門,戒、定、慧,是六度的三個度,再加上三個度:布施度、忍辱度、精進度。合起來還是戒、定、慧,展開來是六度。   戒法,是度毀犯,大乘起信論上講,法性之中沒有毀犯。法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我們的自性清清淨淨,它哪有毀犯戒律的事呢?我們在眾生份上,有毀犯戒律的事情,因為眾生有無明煩惱,毀犯紀律,是無明煩惱毀犯的,不是我們的自性毀犯。我們要修行,明白了法性本來沒有毀犯,你順法性持戒,我現在怎麼毀犯戒律?是因為無明煩惱在毀犯,法性本來清淨,沒有毀犯。我順著法性持戒,叫就路還家,很快就能證得自性清淨心,把戒律持得很清淨。   定法,是度散亂,法性之中根本沒有散亂,因為法性本來是定的,它本來不動,哪有散亂?散亂,是我們眾生的無明煩惱在散亂,現在明白法性沒有散亂,順著法性修定,就路還家,很快就能得到定力。   慧法,是度愚痴,法性沒有愚癡,順著法性修智慧,法性有大智慧光明義,它哪裡有愚癡?愚癡,是無明煩惱在愚癡,我明白這個道理,我的法性是本來具有般若智慧,順著我的法性修智慧,也是就路還家,就把愚癡很快的度掉,得到般若智慧。   順了法性修行,叫就路還家,因為法性是我的家,你早走這條回家的路,很快就走到家裡。你找不到這條路,在哪裡修戒、修定、修慧,都在心外求法,怎樣用功,都是冤枉費力,因為你沒有找到回家的路,轉來轉去,都在家外頭,回不到自己自性裡面,這叫冤枉費力。   外道修行也很用功,不怕吃苦頭,修苦行,要這樣苦、那樣苦,想得到戒、定、慧的真法,結果得不到,叫做無益的苦行,為什麼?因為沒有找到回家的路,怎麼能回到家裡?吃些苦頭,都是冤枉,叫沒有利益的苦行。   這就是你瞭解了理性,戒、定、慧,都是我的自性,都是我的本心,你在修行中途,就不會著相。不用功修行的人,他著相,是著無益的相,財、色、名、食、睡,他認為是快樂,要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著相,著無益的相。不瞭解佛性的人修行用功,著修行的相,他一持戒,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別人都不持戒,只有我在持戒。別人都不能修定,只有我在修定;別人都得不到智慧,只有我得到智慧。先把我擺在前面,這就是起了我執;著了相,起了法執。修戒、定、慧,是為了對治我法二執。不懂得理性,你修行,我法二執破不了,反而增加增厚。我執、法執,越來越厲害。   修行用功,是為了破除我法二執。不會用功,我法二執不能破,反而增加了我執、法執,為什麼呢?我們的煩惱,就是貪、瞋、癡三個根本煩惱。不懂得理性的道理,你在修行用功,以為了不得,增加了我慢煩惱,貪、瞋、癡三個根本煩惱沒有斷,又增加了一個根本煩惱,叫我慢煩惱。所以你的我執、法執,越來越厚,越來越深,想把它破除掉,很難破除,就是你在用功中途著了相。   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六條重戒裡面第四條,不可以說四眾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了罪過,犯齋破戒,你看見了,嘴裡面不能說,說了就犯根本戒,因為你說了四眾過。   在二十八輕戒裡面第六條,你要是看見四眾弟子犯戒,起了我慢心,心裡想我持戒,持得很清淨,這四眾弟子犯了戒,他不如我,你動了這個念頭,嘴裡沒有講出來,心裡這麼想,就犯這一條輕戒得失意罪;要是嘴裡講出來,就犯根本戒說四眾過。   嘴裡沒有講,心裡想:我超過了他,我持戒清淨,他沒持戒,犯一條輕戒,為什麼?都是增加我慢煩惱。懂得自性的理性,我們的理性,也叫法性,法性裡面根本沒有毀犯,順著法性持戒,法性沒有毀犯,怎麼持戒?因為無明煩惱犯戒,你用功持戒,對治無明煩惱,是你應該做的事情,有什麼貢高我慢好起來?法性裡面沒有散亂,你修定,對治無明煩惱的散亂,有什麼貢高我慢好起來?法性裡面根本沒有愚癡,你修般若智慧,對治無明煩惱的愚癡,都是你應該做的事,你做得對,是你沒有走錯路,有什麼貢高我慢好起來?所以不瞭解理性的道理,你修行用功,就會起貢高我慢,增加我法二執。   你懂得理性的道理,修行用功,自己的本性越來越發現,發現到究竟,就成了佛。要是不懂得理性的道理,你修行著了相,認為自己在用功持戒,持得這麼清淨;修定,定功這麼好;求智慧,智慧這麼高,結果是在養無明,你的無明越養越大,跟修行不是正相反嗎?   在維摩詰經上有明文,會用功的,你在那裡養你的真如,你在那裡養你的佛性,越長養越高深。不會用功的,一著了相,認為你天天在用功,實際在養無明,無明越養越大。   懂得佛法的綱要,要怎樣修行呢?第一、要持戒,第二、要修定,第三、要求智慧。但是你要明白,戒、定、慧,都是我的自性,不在心外,不可以著相,順著法性修行,你是會用功,在養你的佛性,養你的真如。   這是講全部佛法的綱要,就是戒、定、慧三法,叫三無漏學。按理性上講,都是自心具足的。要是按事相上講,就開出來五乘法、一乘法。佛說法,是為度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說戒,不能說一種;說定,不能說一種;說智慧,也不能說一種,於是就開出來五乘法、一乘法。五乘法最高,把它圓融起來,開成一乘法。五乘法前面,還要開出來一個三皈依法。三皈依、五乘法、一乘法,都是按事相上講全部佛法的綱要,講事相上的綱要,就得時間長了。   今天就講到這裡,講戒、定、慧三法,是全部佛法的綱要,都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   ﹙按:長老在淨宗蓮社另有講述全部佛法的綱要,因已另有專書出版,所以未列入本開示﹚ 恭喜發財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一月十八日   今天是淨宗蓮社過了農曆年,第一次念佛會,也是過了年,大家第一次見面,所以我們要跟諸佛菩薩拜個晚年,大家互相拜個晚年。拜年是世俗的事情,我們佛弟子也要拜年,這叫隨世俗的禮節,大家都要拜年,我們佛弟子也不能例外。   拜年都是在春節,見了面就要恭喜發財,取個吉祥,我們佛弟子在拜年的時候,也說恭喜發財。今天雖然已經到了農曆正月十八日,也好像過春節一樣,要拜拜年,恭喜發財,因此,今天跟大家講的題目,就講恭喜發財。   拜年是社會上世俗的禮節,見了面恭喜發財,也是世俗上的吉祥話,我們講它做什麼呢?你要知道,金剛經上有一句話:「一切法皆是佛法。」拜年,也是佛法;恭喜發財,也是佛法。你能夠融會貫通,一切法皆是佛法。   我們修學佛法,要怎樣修?怎樣學?要福慧雙修,一方面修智慧,一方面修福報,等你把智慧修圓滿,福報修圓滿,就成了佛。成了佛叫兩足尊,兩足者,就是福足、慧足,福報具足,智慧具足。   我們修智慧怎麼修呢?多聽開示,多聽講經,多看經典,多研究經典,這樣就是修智慧。修福怎麼修呢?上供三寶,下救眾生。供養三寶,就是修福;下救眾生的苦難,就是修福。   上供三寶,下救眾生,這樣修福,屬於培福,培是栽培,栽培新的福。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方面培新的福,一方面要惜福。惜是愛惜,要愛惜自己原來有的福報。惜福,就是不要捨福,不要把自己原來有的福報捨掉。   我們做佛弟子,要聽佛的開示,佛跟我們說,我們的享受都屬於福報,福報從哪裡來呢?前生修來的,說一個比喻,就像銀行的存款,是過去儲蓄來的。我們佛教講到前生前世,是你前生前世修來的福報。   我們的享受,就是衣、食、住,你穿的衣服、吃的飯、住的房子。同樣都是人,怎麼不一樣呢?前生修的福不一樣,你前生修的福報很大,今生享受得寬裕,衣、食、住都有多餘;前生修的福報中等,剛剛夠用;前生根本沒有修福,今生雖然轉一個人,衣、食、住都不具足,要懂得這個道理。   社會上這麼多人,不學佛法的很多,但是不求財的人很少,大家都在求財。大家都想發財,為什麼社會上還有不發財的人呢?社會上不發財的人,他要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有保佑他,老天爺台灣話叫天公,天公沒有保佑他,尤其是怪別人對他不起,不是恨這個,就是恨那個,沒有想到是自己前生前世沒有修福,今生今世衣、食、住才不具足。   在我們念佛堂裡,沒有衣、食、住太艱難的人,大家都有飯吃,但是我們要惜福,不可以浪費。對於衣、食、住,要求其中道,學佛法難學,就是難以持中,不是偏於浪費,就是偏於慳吝,這都不善學佛法。我們當佛弟子穿衣服,求其清潔樸素,不要太華美,免得浪費、捨福。但不是叫你穿得破破爛爛,補補衲衲,看起來不像居士,也不像出家人,不可以做過了頭。衣服要怎麼樣?要清潔、要樸素,就合乎中道。   對於吃飯,不要太浪費,吃葷的人,是浪費;吃素的人,考究吃好菜,也是浪費。但是要求其營養豐富,足夠養你的身體,不可過於刻苦自己。有的人,每一天只買兩毛錢的鹹瓜配飯,這樣做太過頭了!你要是沒有錢買菜,買兩毛錢的鹹瓜,還是好的,因為你還有兩毛錢買鹹瓜。要是有多餘的錢,單吃鹹瓜,會缺乏營養生病。生病要吃藥,比買其他蔬菜的錢花得更多,所以要求其營養豐富。   什麼營養豐富呢?豆腐、青菜,都富於營養,花的錢並不多。那麼吃素,你天天吃點豆腐、青菜,營養已經夠了,這並不算浪費,但是不要太過刻苦自己,就合乎中道。   住房子,你要是沒有錢買房子,住不好的房子沒有辦法。如果有錢可以買一棟房子,不要太華美。房子要怎樣合乎中道呢?要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就是好的房子。陽光可以照進來,不要太潮濕,不要太黑暗,空氣流通,人不容易生病,就可以了,不要太求房屋的華美,也不要過於刻薄自己。明明有能力買房子,一定要住到貧民窟裡,貧民窟裡,空氣污濁得很,你住在那個地方當老修行,結果生病,所以要合乎中道。   除衣、食、住以外,其他的日常用品,盡量的節儉,譬如我們現在日常生活,用電燈、自來水,就沾了科學家的光,電燈發明並沒有好久,自來水發明也沒有好久。我年紀比你們大,小時候沒有電燈,也沒有自來水。現在有了電燈、自來水,這很好,但是你不要浪費,該用電燈,把電燈打開;不該用電燈,隨時關上。現在開關很方便,自來水該用,把水龍頭打開;不用了,趕快把水龍頭關上,這樣就是惜褔、不捨福。   日常用品多得很,除了電燈、自來水之外,一切都要節儉。比方衛生紙,現在很普通,但是你不要浪費。用衛生紙,能用半張,不要用一張。衛生紙的發明,本來是大便用的。現在不是,手髒了,可以擦手;桌子不乾淨,擦桌子。你要擦手、擦桌子,一下用好幾張,不是浪費半張,而是浪費好幾張,怎樣節儉呢?衛生紙一張,把它撕成兩半,裝在口袋裡,手髒了,需要衛生紙擦手,你拿半張夠用的。沒有擦乾淨,再拿半張。不這樣準備,你手髒了,要擦手,最少是用一張,決不會用半張,為什麼?你手髒了要擦手,你怎麼會把衛生紙撕成兩半呢?所以你先把它撕開,裝在口袋裡面準備著,一次使用半張,就不會浪費。   這樣叫惜福,叫不捨福,這樣叫節儉。節儉,不是慳吝,學佛法要會學,慳吝,是該用的不用。節儉,是該用的要用,不要浪費。你能夠節儉,就惜了福,沒有捨福。沒有捨福,你前生培的福,夠你用,而且用不完。   在日常生活上不浪費,經濟方面,你有多餘的,可以儲蓄起來,儲蓄起來做什麼呢?上供三寶,下救眾生,不是慳吝。   上供三寶,這個地方要起大殿、要裝佛像,你就去出功德。有了大殿、佛像,燒香、點蠟燭、買水果、供花,這都屬於供佛。有人發起要印經,你參加一份,屬於供養法寶。哪個地方要請法師講經,你幫忙去請法師,需要花多少錢你來出,這是供養法寶。打齋供眾,供養出家人,這是供養僧寶。   下救眾生,社會上的眾生沒有飯吃,你給他買一點米;沒有衣服穿,你送他幾件衣服;有了病,沒有醫藥費,你幫忙請醫師開藥,給他治病,這屬於培福,栽培新的福報。   節儉不是慳吝,要把這句話記得,日常生活盡量愛惜,一根火柴,不要浪費;半張衛生紙,不要浪費,有多餘的錢儲蓄起來,該用的要用,要上供三寶,下救眾生。你儲蓄的錢有一萬,需要用一萬,就一萬布施出去。你儲蓄的錢有十萬,需要用十萬,就十萬布施出去,毫不吝惜。為什麼?上供三寶,下救眾生,不是自己貪圖享受,乃至更多的錢,你只要有,盡量的布施,就培了福,這樣做你會修福了。   上供三寶,叫上施;下救眾生,叫下施,都屬於布施,但是最要緊的一點道理,不要著相。金剛經叫我們怎麼修行?無住行施。你行布施,但是不可以住相。住相行布施,求得人天福報。不可以住相,盡量的布施,這樣就變成無漏的福報。所以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說,無住行布施,得的福德,像十方虛空不可思量。   再合到題目上,要恭喜發財,發財怎樣發呢?行布施,行布施不要住相,你的福德像十方虛空那樣,不是發大財嗎?所以我們佛弟子要發財怎麼發?要無住行布施。   今天是過了農曆年,第一次見面,說恭喜發財,祝大家都發大財,發像十方虛空一樣無量無邊的財。 一年之計在於春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一月二十五日   中國人習慣過農曆年,按國曆說,已經到了三月半,可是按農曆,正月還沒有過去。我們農曆年過慣了,所以還是一年開始,我們要計劃今年做些什麼事?所以今天講的題目叫做:一年之計在於春。   諸位在家弟子,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世間法,一部分是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計劃生活的問題,或者你做生意,或者你種田地,或者你做各種工作,在今年春天,都要把今年要做的事計劃好,按著你的計劃去做工作,才能夠賺到錢。這是世間法,做生意,怎麼做?種田地,怎麼做?各種工作,怎麼做?你們都是在家弟子,比我內行。因為道源二十歲就出家,對於世間法詳細的情形,並不太瞭解。   但是我上一次講恭喜發財,有一個原則,無論你在社會上做哪一行的工作,都是求發財,但是有發財的,有不發財的,這個問題就關係到佛法。上一次講,關係到個人的福報不同。你前生培的有福報,就能夠發財;前生沒有培福報,就不容易發財。講到修福的方法,第一、要惜福,第二、要培福。惜福,原有的福,不要浪費掉,盡量的節儉,日常生活不可以浪費。我講到一根火柴,不可以浪費;半張衛生紙,不可以浪費,要這樣惜福。但是節儉、惜福,並不是慳吝,你把多餘的錢儲蓄起來培福。   培福怎麼培呢?上供三寶,下救眾生。把你的錢儲蓄起來留著培福,遇到用在三寶的因緣上,就拿出來供養三寶;遇到救濟眾生的因緣上,就拿出來救濟眾生,有多少拿出來,完全不吝惜,十萬、二十萬,只要有,隨手把它布施出去,這叫做行布施,但是不要著相,這樣就是培福。   這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春天裡計劃你的世間法,今天講計劃你怎麼修行?這就是出世間法,也就是佛法。就是說,你今年要定個功課,早上起來做什麼功課?晚上做什麼功課?年初就把它規定好。   你要是不定功課,星期六到這裡來念一次佛,其他的六天都沒有念,這不叫用功,不叫修行。那麼星期六要不要到這裡?要到這裡跟著大眾念佛,聽法師講講開示,可以增加你佛法的常識,啟發你的道心。但是這星期還有六天,你每天要早起做什麼功課?晚上做什麼功課?你一定要在年初,就把它規定好。出家弟子跟在家弟子做功課,有一個原則不同,就是出家弟子是規定的,功課是由歷代祖師研究出來,全中國的出家弟子都是一樣,所以不能變動。在家弟子是方便的,可以變動。原則不同,就是出家不可以方便,在家可以方便。   我給你們在家弟子,立一個早晚課誦的目錄,念給你們聽聽。   早課,念一遍普門品,念一遍大悲咒,還有十個小咒,課誦本上都有,每一個小咒念一遍,念一遍心經。經咒念完了,再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念完了,念回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念完回向偈,再唱三皈依,我們每個星期六念佛完了,不是要唱三皈依嗎?「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樣早課就算做完了。   晚課,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千聲,念完了念回向偈:「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廣度一切諸含識。」念完回向偈,再唱三皈依,晚課就做完了。   剛才講在家弟子可以方便,我立的在家早晚課誦,看你個人的時間,許可不許可?你的時間太忙碌不許可,可以少念,但是你要記得早晚課誦的原理,早上念的,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主,求消災免難。晚上念的,以阿彌陀佛為主,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原理要記得。   本來做功課最少可以念十聲,叫十念法,但是念十聲太少,最少你要念一串念珠。念珠你有最好,沒有買一串,佛像店都有賣,離我們蓮社沒有好遠,有一家店,有賣念珠,買一串。你最少早起念一串念珠,念一百零八聲觀世音菩薩,算一百聲。晚上,念一串珠子,念阿彌陀佛,念一百零八聲,算一百聲。這是最少的功課,早起念一百聲觀世音菩薩,晚上念一百聲阿彌陀佛。   念完要念回向偈,回向偈你能夠背誦,就照著回向偈的原文念。如果背不下來,把一串念珠念完了,你說白話,就跟觀世音菩薩講:弟子某某,以此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功德,回向弟子消災免難。晚上,念完了阿彌陀佛,就跟阿彌陀佛講:以此持念彌陀聖號的功德,回向弟子往生極樂世界。很簡單,以說話的方式做回向,功德一樣。   你時間有多餘的,就增加,由一百聲,增加到二百聲、三百聲、五百聲,乃至念一千聲,這就為止,不要再多,因為在家事情多,跟出家人不同。出家是專門修行,在家要顧生活,念到一千聲為止,再加上剛才說的,念經、念咒,慢慢地增加。   在家居士跟你家庭的環境也有關係,看你家庭的大小,空間如何?要是能設立一間佛堂,那是最好。我常常講,你要是能在家裡設一間佛堂,早起晚上到佛堂裡燒一枝香、拜拜佛、打打坐、念念經,這是一種高等的娛樂,高等的享受。你要做過,才能領略得到這樣的娛樂,這樣的享受,是最高等的。   如果家庭的空間不容許設立一間佛堂,你在客廳裡面也好念,飯廳裡也好念,乃至睡覺的床上也好念,因為在家要方便。   還有一個原則,無論你有佛堂、沒有佛堂,以默念為主,不要高聲念,因為家庭不是只有你一人,不見得都信佛,你哇啦哇啦高聲課誦,他們聽見就討厭,最初討厭煩惱還輕,越聽煩惱越重,他要罵你、要恨你,這樣他不是造業嗎?他造業,是你給他引起來的。你不能度眾生,還引起眾生增加煩惱,不是做顛倒嗎?所以不要令眾生生瞋恨心,不要令眾生生煩惱,造口業,課誦以默念為主,不要出聲。   除了定課以外,隨時念,默念。你要是上班要坐車,在車上念;到了辦公廳,休息的時候,利用休息的時候念。要是女弟子,在家要做飯、洗衣服,一邊做飯,一邊念;一邊洗衣服,一邊念。這個不拘束,叫它念成習慣,一邊做事,一邊念。時間,以吃午飯劃一個時間,午飯之前,念觀世音菩薩;午飯之後,念阿彌陀佛。   除了念經、念咒、念佛菩薩的聖號以外,還要練習打坐,也要規定一個時間。這個時間要你自己規定,因為個人空閒的時間不一樣,總要練習打坐,兩條腿盤起來,叫跏趺坐,不能跏趺坐,半跏趺坐也可以,就是盤起來一條腿,不能把兩條腿都壓在底下,這樣坐不穩、坐不安,一定要盤起來,一條腿放在上面。你能練到,每天早上起來坐一個小時,晚上坐一個小時,就算達到最高點,因為在家弟子不能坐太久。你最初練習因為腿會疼,不能坐一個小時,你由二十分鐘,練到坐三十分鐘。每天要靜坐,早起三十分鐘,晚上三十分鐘,這是必須的。   要是不練習打坐,到了星期六來這裡念佛,坐下來聽開示,規定是半小時,但是要翻譯,一講超過時間,你的腿疼起來了,講的是妙法,你也聽不進去,所以平常每天要練打坐的功夫,練得腿不疼。   今天我講的題目:一年之計在於春,你把修行用功,佛法的功課,都規定一下,計劃一下,講到這裡,今天的開示講完了。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二月三日   我們佛弟子都是學佛法的,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佛法難學,佛法難學有三點:   第一點、佛理太高太深,所以難學。   第二點、名相太多,名相就是名詞,打開佛學大辭典,你看有多少名詞?那麼多,怎麼學?實際佛學大辭典沒有登載完,有些名詞在佛學大辭典還找不到,所以名相太多,感覺很難學。   第三點、找不到綱要,有的人聽經,聽了幾十年;研究佛經,研究了幾十年,還是不瞭解,因為找不到佛法的綱要,所以感覺佛法難學。   過年之前,跟諸位講過「全部佛法的綱要」,從世間法,到小乘法,到大乘法,一共分成五乘,再加最上乘,叫一乘法。全部佛法的綱要都講好了,你懂得全部佛法的綱要,再去研究佛經,一看就知道,這一部佛經,是小乘經;這一部佛經,是大乘經。這一部經,是權教大乘;這一部經,是實教大乘、一乘法。你把一切佛經,安一個位置,這樣就很容易瞭解佛法。   今天要跟諸位講,三界以內諸法的綱要,就是凡夫法的綱要。凡夫法,三界以內都是凡夫法,森羅萬象,凡夫法太多,但是它有個綱要。   三界以內都叫有為法,也叫有漏法。有為者,有所作為,都是凡夫有所作為造出來的。又叫有漏法,三界以內的法,就是修的善法,也超不出三界,因為它給你漏失、漏落了。所以三界以內諸法,有一個總名字,叫有為、有漏法。   三界一切諸法,總括起來,就是色心二法。我們都是凡夫,凡夫都有一個我,這個我,內裡面有一個心,外面有一個身體。內裡面有一個心,就是心法;外面有一個身體,屬於色法,這就是色心二法。   色心二法不容易瞭解,佛就把它開開來講,分成三大科:第一、五蘊法,第二、十二處法,第三、十八界法,這叫三界諸法的三大科,這三大科就是一切凡夫法的綱要。   先講第一科五蘊法,蘊字,你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句經文下面,是五蘊的名字,叫做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蘊字,本來念陰,因為道源學佛法,在大陸的南方學,南方那些法師多念蘊,道源也跟著念蘊。五蘊,就是五陰,翻譯的字不同,意思一樣。   翻譯成五蘊,蘊,不是一種法,五蘊,是五大類,裡面含攝很多很多,每一類都積聚起來很多,所以蘊,是積聚之義。由這五種法積聚起來,把我們的身心給蓋覆住了,所以變成一個凡夫。   五蘊法,第一、色蘊,剛才講我們一個凡夫,內裡面有一個心,外面有一個身體。身體就屬於色蘊,身體以外還有依報,山河大地,以及一切世界,都屬於色蘊。色字怎麼講呢?色,不指男女之色的色。色者,質礙為義,有體質、有阻礙,眼睛可以看見的東西,都叫色法。包括很廣,內而根身,外而世界。內而根身,我們的身體,有五根,就是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合起來,就是我們的身體,都屬於色法。外而世界,山河大地,都屬於色法。總之,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屬於色蘊。   還有四個蘊:受、想、行、識,這四個蘊,都屬於心法。心法難懂、難瞭解,所以佛就把它開開來講,開成四種心法,叫受、想、行、識。大家要注意,不是我們身體裡面五臟這個心,這個心在佛經上講,叫肉團心,它是身體裡面的一團肉,屬於色法。佛經上講的心,有妄想心,有真實心,現在講五蘊法,是凡夫法,就講妄想心,不是五臟那個肉團心。   妄想心無形無相,眼睛看不見,不是色法,又沒有個東西,怎麼知道有一個心呢?因為有作用,就決定有個東西,所以給它取個名叫心。   心法開成四種,是心的四種作用:   第一、受蘊,領納為義。它對於外面的境界,能領受、納受,所以叫受。我們平常講受苦、受樂,誰感覺受苦、受樂?就是我們的心感覺到的。我們的心,遇見不順心的境界,感覺到苦;遇見順心的境界,感覺到樂,它對於外面苦樂的境界,能夠領受、納受,所以叫受蘊。   第二、想蘊,取像為義。這個事情已經過去,境界不現前了,它還能夠想個像出來,平常講像,就是樣子,它還能夠把事實的樣子,給取出像來。這個事情還沒有來,它也能想個樣子出來,過去事能想個像出來,未來的事,也能想個像出來,這都是想心的作用,叫想蘊。   第三、行蘊,造作為義。平常我們講,這個事情,你要計劃計劃、研究研究,能夠造作一個事出來,你造善、造惡,都是行蘊的作用。   第四、識蘊,了別為義。它對於一切法,能夠明瞭分別,比方什麼叫做世界諸法,什麼叫做眾生的正報諸法,它都能夠明瞭分別,都是識蘊的作用。   受、想、行、識這四種法,都屬於心法。但是識屬於心王,它是妄想心的主體,什麼法它都能夠明瞭分別,等於一個國王一樣。受、想、行這三個法,屬於心所法,是心王所有的作用,等於國王的大臣一樣,心王所有的作用,簡單說叫心所法。   心王,再開開來講,有八個心王,叫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前六識,再加第七識、第八識,這八個識,都屬於心王。受、想、行三個心所法,開開出來有五十一種。   現在講三界以內諸法,凡夫法三大科,這是第一大科,就是三界以內的諸法,不出這五種法:色、受、想、行、識。你把它開開來有九十四種之多,叫「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你們看大乘百法明門論,六個無為法,是三界以外的聖人法,除了那六種無為法,還有九十四種,都是凡夫法,就是由五蘊開開來,開成九十四種之多。   「色法十一心法八」,色蘊只有一個蘊,開開來有十一種色法。心法八,就是第五個識蘊是心王,開成八個。   「五十一個心所法」,把受、想、行三個心所,再開開來,有五十一個心所法。   「二十四個不相應」,就是屬於行蘊,行蘊怎麼叫不相應行法呢?它與色法不相應,與心王、心所都不相應,但是這個法有二十四種之多。   這九十四種,都是三界以內的凡夫法,再加上六個無為法,是三界以外的聖人法,就叫百法,你們研究要看百法明門論。   三界以內的有為有漏之法,不出五蘊法,這是第一大科。   第二大科,十二處,內六根,外六塵。把色法開開,開成十種,心法合起來合成二種,這叫十二處。   內六根,外六塵,怎麼叫做處呢?它是生六識之處,六識從哪裡生出來呢?就從內六根,外六塵,這十二處所生出來的,叫十二處。   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內,就是我們身體以內,把色法開成五個。眼,是眼睛;耳,是耳朵;鼻,是鼻子;舌,是舌頭;身,是身體,這叫五根,屬於色法。再加個心,就是意,古時候叫意,現在叫心。眼、耳、鼻、舌、身、意,五個色法,一個心法,這是內六根對著外六塵,外面有六個塵境,佛經上把它翻譯成塵,塵者染污之義,它能染污真心,我們的真心怎麼會染污呢?被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塵境給染污了,所以叫六塵。   外面這六個塵境,六塵,叫六境。這六個塵境,眼睛所對的,叫色塵;耳朵所對的,叫聲塵;鼻子所對的,叫香塵;舌頭所對的,叫味塵;身體所對的,叫觸塵,冷暖澀滑,都是身體覺觸出來的。這個東西很冷、很熱,不是眼睛看見,不是耳朵聽見,你怎麼知道它很冷、很熱呢?這個東西很澀、很滑,都是身體覺觸出來的,這叫觸塵。意根所對的,叫法塵,就是一切諸法,都是我們的妄想心所對的境界,叫做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第三大科,叫十八界,界,各有個界限,十八個法,叫做內六根,外六塵,中間有六個識。這六個識,就是把五蘊的識蘊開開,開成六個識,眼睛,有眼識;耳朵,有耳識;鼻子,有鼻識;舌頭,有舌識;身體,有身識;意,有意識。把一個識蘊,開成六個識,這六個識怎麼生出來的呢?根塵相接生出來的。內六根,接觸到外面的六塵,中間生出來這六個識,就是六個妄想心。   這六個識,剛才講心王有八個,還有第七識、第八識不講,為什麼不講呢?講的凡夫法,不但凡夫不瞭解第七識、第八識,連二乘聖人也不瞭解。阿羅漢、辟支佛修行用功,只知道六個識,不知道第七識、第八識。第七識、第八識,是菩薩才知道的,所以在凡夫法,只講六個識。   剛才講過,識屬於心法,無形無相,怎麼知道有心法呢?它有作用,一定有個本體,從體才起用,沒有個體怎麼起用?比方像電,你看見電了嗎?我們看見電燈亮了,電光是電的作用,電的本體,我們看不見,但是一定有個電,沒有電怎麼放光?所以心有作用,就知道一定有個心法。   比如我們眼睛,一定不是眼珠,是眼識看見的,怎麼知道的呢?在佛經上講,我們的眼珠,屬於眼根,浮而不實,是染污之性,所以叫浮塵根,浮塵根眼珠不能看見,裡面還有一個淨色根,還是色法,它是清淨色法。按現在的醫學進步,那就是視神經,眼珠不能看見,它有視神經看見,醫學家就研究到這裡。在佛經上講,它是個眼根,還是色法,叫淨色根,淨色根不能看見,裡面還有識的作用,比方你這個人睡著了,他的浮塵根、淨色根都在,怎麼不能夠看見?識不起作用。這個人暈倒了,暈倒的時候,他的浮塵根、淨色根,他的視神經怎麼不能夠看見?識不起作用。所以一定有個看的東西,看的東西屬於心法,就屬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這樣講。   十八界,內六根,外六塵,根塵相接,中間才生出來六個識。根塵不相接時,六識不起作用,合到十二處。十二處把色法合成一個色蘊,把心法合成四個蘊:受、想、行、識,就是五蘊法。五蘊法再合起來,內裡面一個心法,外面一個色法,就是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心,是明了分別之義,只是它這個妄想心不明了分別,根本沒有個色法。所以色心二法,再合起來,就是一個妄想心。   妄想心,就是一切凡夫法的本體。釋迦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妄想心的。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對治著妄想心,你念到一心不亂,妄想心不起分別,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見思二惑與三界九地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二月初十   釋迦佛說的法,廣大甚深而精細,所以釋迦佛說的法,比喻像大海廣大無邊,甚深無底。而精細,大海還比喻不來,就是釋迦佛說的法,連大海裡一粒一粒的沙子,都給你說得很清楚。學佛法越學,你的智慧越加深,信心越增長。我遇到一個學耶穌教的牧師來學佛法,他跟我講,佛法越學得久,信心越堅固,他說:當過耶穌教的牧師,最初不瞭解耶穌教的道理,信心很堅固;等到學了耶穌教的道理,越學信心越退化,跟佛教正好相反。   佛法難學,因為它廣大,因為它甚深,而又精細。必須知道它的綱要,找到它的系統,這樣學起來就容易。去年講的都是出世間法綱要,分五乘,再加上一乘,都是佛法的綱要。   今年過了年,就講世間法的綱要,前次講三界以內的凡夫法,分成三大科:一、五蘊、二、十二處、三、十八界,這就是三界以內六道凡夫法的綱要,分做這三大科。   這三大科都是凡夫的法,凡夫有一個我,所謂我,內裡面有一個心,外面有一個身體,合起來叫我。內裡面有一個心,凡夫的心,叫妄想心。外面一個身體,屬於色法;世界,也屬於色法。就是有一個凡夫,它是一個正報,正報得有一個依報,依報就是世界,所謂山河大地,屬於色法。實際就是色心二法,外面一個身體,裡面一個心。要開開來講,讓眾生瞭解,心法不容易瞭解,先開成四個法:受、想、行、識。身體容易瞭解,沒有開,就叫色法,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世界,就叫五蘊法:色、受、想、行、識。色法,就是內而根身,外而世界。心法,就是受、想、行、識四個法,合起來叫五蘊法。   但是眾生以差別為性,不是統統對於心法不瞭解,對於色法容易瞭解。有些眾生對於心法容易瞭解,對於色法不瞭解,所以開成十二處,就把色法開成十個,裡面根身,就開成眼、耳、鼻、舌、身,也叫五根身,外面對著五根,開成五個塵:色、聲、香、味、觸,內五根跟外面五塵,都是屬於色法。心法把它合成兩個,內裡面一個意,就是心,對著心是法塵,也是屬於心,心法,合成兩個,色法,開成十個,就叫十二處。   還有一類眾生,對於色法、心法統統迷,於是佛再開成十八界,色法開成十個,內五根跟外面五塵。把心法再開成八個,這就是內六根、外六塵,中間加上六個識,這叫十八界。對於色法、心法統統迷的眾生,要講十八界。這三科聽起來很簡單,凡夫法森羅萬象,怎麼只有三科呢?三科是綱要,開開來森羅萬象的法,都在裡面。   今天接著講三界以內的煩惱,以三界九地言—九地,各有一個界限,凡夫的心法,它是妄想心,妄想心就要生煩惱,三界以內的煩惱有兩種,叫見思二惑,惑就是迷惑,迷惑就是煩惱,怎麼叫迷惑,又叫煩惱?名字不同,法是一個。迷惑,是對於佛講的道理不知道,叫迷惑,迷惑了就生煩惱。煩惱兩個字怎麼講?紛煩惱亂,因為你不明白佛的正理,就紛煩惱亂。   三界以內的煩惱多了,把它總括起來有兩個綱要:一個見惑,一個思惑。見惑,叫迷理之惑;思惑,叫迷事之惑。對於佛說的正當道理,他迷惑、不瞭解,這叫見惑。見惑有:身見、邊見、邪見等不正當的知見,他迷於正當之理,所以叫見惑。   凡夫的見惑:第一、身見,執著我們這個身體,把它當成我,一切的煩惱都從身體生出來,所以這叫身見。佛說正當的道理,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根本沒有一個實在的法。但是凡夫執著,他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就生出來不正當的知見,這叫身見。   第二、邊見,邊是一邊,他所解的道理,都偏到一邊,分為兩種:一、斷見,二、常見,由這兩個見生出來,一共六十二個邊見,現在不講那麼多,就講斷常二見:   一、斷見,他認為人死就沒有了,絕對沒有來生來世,人死了還有什麼呢?這叫斷見。   二、常見,認為人死了,來生來世還是永遠轉人,這叫常見。   斷見、常見,都是偏到一邊,與佛說的正理不合。佛說的,你做的業,有善業,有惡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定有來生來世,不會永遠轉人,但是凡夫不瞭解這個道理,他不是執著斷見,就執著常見。   三、邪見,為什麼第三個單取個邪見,比身見、邊見還來得厲害,對於佛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的道理,他不相信,撥無因果,這叫大邪見。   等,等於見取見、戒禁取見,因為今天時間不夠,不能詳細解釋。三界以內的見惑,詳細的分有八十八使,你們願意研究,可以看佛學大辭典。   第一種見惑,三界以內的見惑,要斷一起斷,只要你明白了佛的正理,有朝一日,忽然大徹大悟,三界以內的見惑一下子斷掉,不必分八十八個斷,它是頓斷。   第二種思惑,思是思想,凡夫的思想都是顛倒的。由顛思倒想,對於事相迷惑,這叫迷事之惑。對於理迷了,對於事相也迷,這叫思惑。   思惑,三界以內分八十一品思惑,是一品一品漸次的斷,不能頓斷。思惑,就是貪、瞋、癡等。第一、起貪心,對於可愛的,你就起貪心。第二、瞋恨心,對於不可愛的,你就起瞋恨心。第三、愚癡心,因果報應之理不明白,明白了也不行,事實上你轉不過來,對於事相還是愚癡。等,等於我慢,等於疑惑,種種顛倒思想,迷於事相的惑,叫思惑。   見惑、思惑,我跟你說一個比喻容易瞭解,比如你喜歡抽香煙,過去不明白正當的道理,以為抽香煙有很多好處,比如你瞌睡多,抽根香煙,可以提精神,就不會打瞌睡。你要辦事情,精神不夠,抽根香煙,精神就來了。辦事情疲乏勞累,抽根香煙,疲乏勞累解除了,這都是不正當的知見。   到現在不正當的知見結束了,你過去以為抽香煙的好處,全是錯誤的。瞭解抽香煙,有百害無一益,尤其最近醫學發現,抽香煙會致癌。你明白抽香煙的害處,這是見惑斷了,不再認為抽香煙好。但是事實上,你香煙抽很久,已經上癮,道理明白了,你看見香煙還是想抽,不抽很難過,這就是見惑斷了,思惑還沒有斷。   由心法開出來八十八個見惑,八十一品思惑,這是三界以內的煩惱,都屬於妄想心開出來的。   思惑有八十一品,要分九地來斷,就是由色法,外而世界,要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由三界再分九個地,就有了次第:   第一、欲界,欲,就是淫欲,淫欲有一個地,叫五趣雜居地,趣,就是道,也叫五趣,也叫六道,就是欲界的眾生,都有淫欲心。不是有六道輪迴嗎?六道輪迴,是開出來一個阿修羅道。阿修羅道,人有人修羅,天有天修羅,瞋恨心重的眾生,就叫阿修羅。把阿修羅分到五道裡,六道變成五趣,五趣雜居,統統在欲界裡。天道,有六層天,我們是人道,天、人,加上地獄、餓鬼、畜生,這叫五趣雜居地,都是由淫欲道生的,屬於欲界。   第二、色界,上次講過,不是男女之色,是色身的色。我們欲界的身體都是骯髒的,因為是由淫欲道生的。色界的眾生,不是由淫欲道而來,是由禪定化生的,所以色身非常清淨。色界天,完全屬於天道,其他的人道、三惡道統統沒有。色界天,按禪定的深淺,分成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由四個禪定,分出來四個地。   初禪,叫離生喜樂地。在欲界裡,身心都是粗惡的,很苦惱。他修禪定,得了初禪,離開欲界之生,叫離生,生的一種喜樂,歡喜快樂,哎呀!可離開欲界苦惱了,這叫離生喜樂地。   二禪,叫定生喜樂地。定,就是由二禪定而生出來的喜樂,歡喜快樂,這叫定生喜樂地。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前面兩個地,喜樂兩個字都是連貫的,喜,是粗的歡喜;樂,是細的快樂,一個粗、一個細。到了三禪定的時候,生到三禪天,粗的歡喜離開了,叫離喜。妙樂,得一種很細的快樂,這種快樂不可思議,叫離喜妙樂地。   三界以內的快樂,欲界,根本沒有快樂,也沒有歡喜,欲界所有的喜樂,都是苦惱之因。要真正的喜樂,必須得到禪定,由禪定而生出來的喜樂,那才是喜樂。喜,是粗的樂;樂,是細的樂。到了三禪,離開粗的喜,得到一種細的快樂,叫不可思議之樂,三界以內的快樂,超不過三禪天。   四禪,叫捨念清淨地。捨念,捨離妙樂之念,把三禪天最不可思議的快樂捨掉,這個時候心裡清淨了,所以四禪定,叫捨念清淨地。   第三、無色界,欲界、色界,是有色身的眾生。沒有色身的眾生,叫無色界,他是修四空定生上去的。眾生都有向上的念頭,到了第四禪,捨念清淨地,心裡清淨了,還有障礙,什麼障礙?多了一個色身。色界天的眾生色身雖然清淨,但再清淨還是個障礙,等於雀鳥裝到籠子裡面,你用竹子做了一個竹籠,那是不高明。但是你用金絲、銀絲作一個籠子,還不是個障礙,所以色身再清淨,還是個障礙,叫色籠。清淨的籠子,不能自由,所以要把色身空掉,於是他再修無色界的四空定:   第一個空定、空無邊處地,他修空無邊處地的定,把色身給空掉,心裡空空洞洞的,沒有個東西了。   第二個空定、識無邊處地,他把色身空掉,心裡空空洞洞的,覺得不對,於是回頭再觀心識,把心識放大。   第三個空定、無所有處地,把色身空掉,他把心識放大,覺得識無邊處地,還是個障礙。於是再把心識也空掉,無所有,感覺跟第一個空無邊處地差不多,又覺得不對,於是再修第四個空定。   第四個空定、非想非非想處地,有個思想,覺得不對,成了識無邊處。把識空掉,又落到無所有了。非想非非想,這樣的空定才算是三界以內最高定的力,叫非想非非想處地。   三界分九地,一地思惑有九品,所以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是漸次慢慢地斷。你把三界的見惑斷掉了,要斷思惑,先斷欲界的思惑,欲界的九品思惑最難斷,聲聞的果位,叫四聖果,你斷了見惑,就是初果的聖人。斷欲界的思惑,九品要一下子斷,斷不了,斷了前六品,證二果聖人。欲界的九品思惑,斷了前六品,還有後三品,再用功斷後三品,就是三果聖人。   證了三果聖人,上面還有八個地,七十二品思惑,這個容易斷,因為他超出欲界,生到第四禪天。第四禪天一共有九個天,上面三果聖人住的天,叫五不還天,有五層,不還,不還果,是第三果的名字,他不再還來欲界受生。就是上面還有七十二品思惑,斷了再生一層,斷了再生一層,把三界以內的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超出三界,證得四果阿羅漢。   這是在這裡講這些名相道理,斷起來可真不容易,古人形容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四十里路那麼寬的大河,你有力量把水一下子截斷,才能斷見惑,所以見惑不斷,思惑怎麼斷?見思二惑斷起來,非常不簡單。所以佛大慈大悲,開淨土法門,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不要斷這些見惑、思惑,生到極樂世界再斷就容易了。 道源長老傳授三皈依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三月三十一日   一、禮佛三拜   (一拜,拜到拜墊上,拜下去,起來)   (再拜,拜下去,起來)   (三拜,拜下去,起來,問訊、合掌)   二、傳戒和尚說法   道源講話,注意聽著,你們今天發心來皈依三寶,這是稀有難得的因緣,因為我們佛教最初入門,就先要受三皈依,受了三皈依以後,你就是佛弟子了。你要是沒有受過三皈依,天天到寺廟裡來燒香拜佛,只是隨喜的信眾,不是佛的弟子。做佛的弟子,一定要先受三皈依,但是不要以為三皈依是很淺顯的佛法,這樣思想就錯誤。   皈依佛、法、僧三寶,是全部佛法的大綱。因為你一進佛門,要先受三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將來你再進一步要受五戒,還是先要受三皈依,叫五戒三皈依。在家,還有菩薩戒,你要再受在家菩薩戒,還是先要受三皈依,叫菩薩戒三皈依。   你要是發心出家,男的叫沙彌,女的叫沙彌尼,男的受沙彌戒,女的受沙彌尼戒,也是先受三皈依,叫十戒三皈依。再進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也是還要受三皈依,這叫具足戒三皈依。出家,還有出家的菩薩戒,你要再受出家的菩薩戒,還要受三皈依。你就瞭解,三皈依法是全部佛法的綱要。   你要是在家弟子,皈依以後就好了,沒有說每天要皈依;可是出了家以後,規矩就嚴謹了。出了家以後,早起做早課,要三皈依;晚上做晚課,也要三皈依;出家人的事情忙,早起,早課來不及做,單做個三皈依,一定要做。晚上,晚課來不及做,一定要做三皈依。這就是說,早課不做,可以;晚課不做,可以,三皈依必須做。這就是出了家是嚴格,在家弟子是方便,你就明白三皈依的重要性。   你們今天發心來受三皈依,是稀有難得的因。成佛,也是要受三皈依,將來才能成佛。成佛從哪一天成起?就從今天成起,所以今天是稀有難得的因緣,也是最吉祥的日子。   三、懺悔業障   受三皈依,先看皈依證書上的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從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在還沒受三皈依之前,先要求懺悔,因為我們是凡夫,三業不清淨。過去,就是今天以前,造了很多的惡業;乃至前生前世,多生多劫,造的惡業更多。今天要受三皈依,是清淨的佛法,受三皈依受到哪裡呢?受到你心裡,受到你身體上,納受於你的身心。但是你的身業不清淨,意業不清淨,接受不來清淨的三皈依,所以先要求懺悔。   說一個譬喻,我們要飲茶,一定要先把茶杯洗清淨。茶杯要是不洗清淨,有好的滾水、好的茶葉,泡出來的茶不清淨。茶杯,是盛茶的器具;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是納受佛法的器具,所以必須要身心清淨。   懺悔,就是今天以前,不曉得造了多少惡業,還有前生前世,多生多劫,造的惡業,更不知道有多少?但是華嚴經上有個懺悔偈,依著懺悔偈,什麼罪都能懺悔清淨。我先講給你們聽,眼睛看著懺悔偈的文字:   第一句「往昔所造諸惡業」,往昔,就是過去,今天以前,乃至於前生前世,多生多劫,都叫往昔。諸,是很多,造的惡業很多,怎麼造的呢?   第二句「皆從無始貪瞋癡」,無始,是推不出個頭來,前生前世,多生多劫,無始以來的貪心、瞋心、愚癡心造的。   第三句「從身語意之所生」,造業的工具有三種,身體造的業,比方殺業、偷盜業、邪淫的業,這是身體造的身業。語業,說話、嘴巴造的惡業。意業,就是我們的心,心裡面造的惡業。從身體、語言、我們的心,這三種工具造出來的,生出來的,今天我要受三皈依之前,對著佛、法、僧三寶,先要求懺悔。   第四句「一切我今皆懺悔」,自己嘴裡念著懺悔文,心裡觀想著,我把無始劫以來造的惡業,都要懺悔清淨。   懺悔偈講好,你瞭解了,我說一句,你學著我說一句,就是我教給你懺悔,四句說完,頂禮一拜,一共說三遍,拜三拜,心裡要虔誠,想著要把我無始劫以來的惡業,懺悔清淨。學著我說,大家提起精神,眼睛看著文字。   (先說第一遍)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從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頂禮一拜,拜下去,起來)   (再說第二遍)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從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頂禮一拜,拜下去,起來)   (再說第三遍,就圓滿)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從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頂禮一拜,拜下去,起來,問訊)   四、發四弘誓願   懺悔好了,再教給你們四弘誓願。佛法,有小乘佛法,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得先受三皈依;大乘佛法,也得先受三皈依。三皈依的文一樣,所不同的,大乘佛法三皈依,先發四弘誓願。弘者大也,弘誓大願,一共有四個大願,合起來是一個菩提心。菩提心,翻成中國話叫道心,道心是什麼道呢?成佛之道。   釋迦牟尼佛,過去跟你我一樣,也是個凡夫,他怎麼成佛呢?他發了這四個大願,依著這四個大願修行,才修成佛。我們是佛的弟子,要學佛修行,先學佛發願,依願起修,所以今天你們在還沒受三皈依之前,我先教給你們發四弘誓願:   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出發點不同,小乘佛法,只為自己得利益,不度眾生,所以叫小乘。大乘佛法發心,先度一切眾生,看見眾生都在苦海裡受苦,我要度他們出苦海。眾生太多了,我要發弘誓大願,眾生無邊,我誓願把他們度盡,都把他們度成佛。   第二句「煩惱無盡誓願斷」,我發願要度無邊眾生,我自己也是個眾生,眾生就有煩惱,無窮無盡的煩惱,我為度無邊的眾生,我要把無窮無盡的煩惱斷盡。   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度無邊的眾生,眾生的根機不等,用一種法門度不盡。佛有無量的法門,我為度無邊的眾生,要學無量的法門,   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沒有再上的,叫無上的佛道,無上的佛道,我誓願成佛。為什麼要成佛?為度無邊的眾生。   所以這叫四弘誓願,合起來是一個菩提心,沒有學修行之前,先學發願,現在我念一句,你學著我念一句,就是我教給你們發願,心裡要虔誠,就是種成佛的種子。大家提起精神,眼睛看著文字: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頂禮一拜,起來)   (再說第二遍)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頂禮一拜,起來)   (再說第三遍,就圓滿)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頂禮一拜,起來,問訊)   四弘誓願發好了,把皈依證書反過來,看皈依佛、法、僧三寶。受皈依,是皈依三寶。哪三寶呢?佛寶、法寶、僧寶。   第一、佛寶,就是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叫本師釋迦牟尼佛。皈依釋迦牟尼佛以後,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是我們的師父,我們就是佛的弟子。   第二、法寶,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就是現在佛教的經典。經典怎麼稱法寶呢?要了生死,成佛道,必須研究佛經,佛經是了生死,成佛道的方法,所以叫法寶。要依著法寶,作為我們的師父,才不會有錯誤。   第三、僧寶,就是皈依僧寶。僧寶,有聖人僧,有凡夫僧。聖人僧,有大乘聖人僧,有小乘聖人僧。大乘聖人僧,就是諸大菩薩;小乘聖人僧,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都是聖人,但都是佛的弟子,所以稱為僧。凡夫僧,就是現在的比丘、比丘尼。男的出家,受比丘戒,叫比丘;女的出家,受比丘尼戒,叫比丘尼,他們都是僧寶,但是還是個凡夫,叫凡夫僧。   我們皈依,不要皈依凡夫僧,要皈依聖人僧。皈依聖人僧,不要皈依小乘聖人僧,要皈依大乘聖人僧,不是更好嗎?但是你要知道,以凡夫僧為最尊最貴,因為我們是博地凡夫,業障深重,你看見的菩薩,都是個像;你看見的阿羅漢,也是個像。活菩薩、活阿羅漢,你親近不到。你要是想學佛法,得跟僧寶去學,就得跟這些凡夫僧學,所以你們皈依僧以後,無論走到哪個寺院裡,見了比丘、比丘尼,都稱師父,這叫皈依僧寶。   佛、法、僧怎麼稱寶呢?要注意聽著、記著:   第一種,寶是最尊最貴的意思,比方世間的黃金、珍珠,稱為寶。沙子、石頭怎麼不稱寶呢?它不尊貴。因為黃金、珍珠,最尊最貴,所以稱為寶。   第二種,寶是稀有的意思,稀有是少有,黃金,很少有;珍珠,很少有,不容易得到,叫稀有。佛、法、僧,常住世間,你沒有善根,遇不到,很稀有,所以叫寶。   第三種,寶是二利的意思,二利是自利、利人。你今天皈依了佛、法、僧,得了利益,好像得了黃金,你再接引別人來皈依,這就是利人。我自己得了黃金,可以自己享受,同時可以周濟他人,自利、利人,所以稱為寶。   五、講解皈依文   再看小一點的字,那就是皈依文,我傳授皈依,就是依著皈依文傳授的,我先講一遍。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佛,稱佛為師。」皈依,是從今天起,不是說今天皈依,明天不皈依,要盡此一生皈依。先皈依佛,稱佛為師,稱是稱呼,稱呼佛是我的師父,我就是佛的弟子。   但是它有一個戒條,皈依了佛以後,「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天魔,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天公,包括一切神、一切鬼,仙公、城隍、土地公,都不可以再皈依,因為它屬於魔道的眾生。   外道,是其他的宗教,像現在大家知道的天主教、基督教,秘密傳道的一貫道,這都屬於外道,不可以再皈依,所以皈依了佛,不可以再皈依天魔外道。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法,稱法為師。」法,就是佛說的法,就是現在佛教的經典。我們要學佛的道理,就得跟著經典去學。經典,就是我們的師父,這叫稱法為師。   但是它有一個戒條,「永不皈依外道經書。」耶穌教,有耶穌教的聖經;回教,有回教的可蘭經;一貫道,東抄、西抄,有什麼經?都是邪知邪見,不可以皈依外道的經書。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僧,稱僧為師。」剛才講過了,菩薩僧,我要皈依;羅漢僧,我要皈依;最主要的是皈依凡夫僧:比丘、比丘尼,都是僧寶,為什麼要皈依僧寶呢?僧寶,是住持佛法的人,是弘揚佛法的人。你要學佛學法,必須要跟僧寶學,所以皈依僧,稱僧為師。   但是它有一個戒條,「永不皈依外道邪眾。」外道有外道的師父,比方天主教,有神父;耶穌教,有牧師;一貫道,有點傳師。這些都是邪知邪見的大眾,引導你走邪路,所以不可以皈依他們。   六、傳授三皈依   現在聽懂了,眼睛看著皈依文的字,耳朵聽著我的話,我說一句,你學著我說一句,就是我傳,你受,傳授三皈依,心裡要虔誠,你們今天來受三皈依,現在就是正式傳授你三皈依。說一遍,頂禮一拜,說三遍。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佛,稱佛為師,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法,稱法為師,永不皈依外道經書。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僧,稱僧為師,永不皈依外道邪眾。   (頂禮一拜,起來,再說第二遍,要虔誠)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佛,稱佛為師,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法,稱法為師,永不皈依外道經書。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僧,稱僧為師,永不皈依外道邪眾。   (頂禮一拜,起來,再說第三遍,就圓滿)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佛,稱佛為師,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法,稱法為師,永不皈依外道經書。   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僧,稱僧為師,永不皈依外道邪眾。   (頂禮一拜,起來,問訊)   七、講解淨土法門   現在皈依好了,你把皈依證書放在拜墊上,你皈依道源師父,我是淨土宗,在中國大乘佛法,有八大宗派,淨土宗是八大宗派之一,淨土宗是怎麼修行呢?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就是修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轉凡成聖,這就是淨土宗的修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兩個字,就是皈依,皈依阿彌陀佛。阿彌陀,翻成中國話,叫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照遍十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現在可以消災延壽。梵語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叫無量光佛、無量壽佛。你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光常常照著,不是可以消災免難嗎?一切災難都化除。佛,是無量壽佛,念無量壽佛,你的壽命就延長,可以消災,可以延壽。到了一百二十歲以後,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轉凡成聖,這是淨土宗的利益。   現在我傳授你淨土法門,我教給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念一句,你學著我念一句,念三句,頂禮一拜;念九句,頂禮三拜,心裡要虔誠,學著我念。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頂禮一拜,起來,再念三句)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頂禮一拜,起來,再念三句,就圓滿)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頂禮一拜,起來,問訊)   這是傳授你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修行用功。每天都得念,念得少有個限制,最少念十聲。念得多沒有限制,看你的時間,念一千聲也好,念十萬聲也好,念多沒有限制,念少有限制,不能少十聲,要每天念。   你念十聲,用十個手指計數就好了,要是念一百聲以上,就得用念珠了,扣一顆,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要準備一串念珠,念的數目,你自己訂。   在家弟子都有事情做,看你的時間,平常做事的時候,不要計數,不要拿念珠,心裡念,不要念出聲。比方你搭車,坐在車上,心裡不是東想西想,打妄想嗎?不要想,坐在車上就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要是辦公,休息的時候就念佛。在家的女眾弟子,要做飯、洗衣服,一邊做飯,一邊念;一邊洗衣服,一邊念,不要計數,念得越多越好,這樣就是修行用功,發願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現在就是你懺悔好,發願發好,三皈依受好,教給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教好。你再拜皈依本師,剛才說出家人,都是你師父,我也是個出家人,但是我是你的皈依本師,誰給你傳授的三皈依呢?道源師父傳授的,我是你的皈依本師。經上說受三皈依,就是拜師父,就是拜你的皈依本師,你們就跟拜佛一樣。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是你的皈依本師,頂禮皈依本師道源老法師三拜。   (頂禮一拜,拜下去,起來)   (再拜,起來)   (三拜,起來)   問訊   八、念回向偈   皈依證書發給你們帶回去,我下座,最後念一個回向偈:   受皈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佛教三部孝經 民國七十四年農曆七月三十日   今天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的聖誕良辰,講一講地藏經的大意。佛教的孝經有三部:   第一部盂蘭盆經,第二部梵網經,第三部地藏經。盂蘭盆經,在上一次農曆七月十六日,我已經講過了,就是大目犍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以後,有了神通,看見母親墮在餓鬼道,他去供養母親吃飯,而他母親的業障重,供養的飯還沒有到口裡,就變成了火炭,所以目連尊者悲痛至極,回來請問世尊怎麼辦?世尊告訴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大眾結夏安居圓滿這一天,你來齋僧,決定能超渡你的母親。   因為這個因緣,佛就說了一部盂蘭盆經,盂蘭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倒懸。倒懸,好像一個人,頭朝下腳朝上,把他懸空顛倒著吊起來,就是形容最苦的意思。盆,是供養大眾僧的器具,因為齋僧時,大眾僧甚多,用百味飲食,就要用大盆來裝,所以叫盂蘭盆經。   盂蘭盆經上開示我們,是佛弟子,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都應該齋僧,以齋僧的功德回向給現在的父母,消災延壽,消除一切災難,延長父母的壽命。再推上去,能夠得到超渡過去世父母的利益。   佛經上說,要超渡過去世的父母,我們供養佛,供養過去的七如來,我們就知道這個意思,是順著印度的風俗習慣說的法,等於我們中國人,上推祖宗要推三代,我的父親是誰?我的祖父是誰?我的曾祖父是誰?這就夠了,推三代就是最高了。印度不一樣,要推七代,是印度的風俗習慣。佛說法,就隨順眾生所在地的風俗習慣,說你要報父母的恩,不但要報現在父母的恩,乃至過去七世的父母,都可以超渡。   為什麼要超渡過去的父母呢?這是在人說人,我們今生做一個人,有父親、母親,那麼你前生前世做人,一定有前世的父親、母親。如此推論上去,第二個前生、第三個前生,乃至推到第七個前生,一定都有一個父親、母親。你要報父母的恩,現在父母的恩應該報,過去父母的恩,不是也要報嗎?   第二部孝經,是梵網經,梵網經全部經典,沒有翻譯到中國來,只翻譯一品,就是我們受梵網經菩薩戒那一品,菩薩戒開始就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為什麼定這個戒呢?就是要你行孝順之道,知道這個原則原理,你持戒就很容易持得清淨,因為你持戒,就是孝順,這是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佛的制度,命你停止的惡法,你應該停止,比方殺、盜、淫、妄,是根本戒,你都應該停止,為什麼?要孝順現在的父母,你能殺害現在的父母嗎?能偷盜現在的父母財物嗎?更不能邪淫父母,更不能誑騙父母。殺、盜、淫、妄,對於現在的父母應該制止,你推論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你都應該持戒,不可以犯殺、盜、淫、妄的戒,這樣持戒清淨,才是行孝順之道。   梵網經,講到第三、食肉戒:「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一切眾生肉不得食這一條戒,把孝順父母的道理推廣開來,講你要觀想到一切男人,是我的父親;一切女人,是我母親。我生生世世從父母受生,那麼你今生受生,這個男人,是你的父親;這個女人,是你的母親。你前生受生,一定也有一個男子,是你的父親;一個女子,是你的母親。我們自己是個凡夫,從無始以來流轉到現在,每一生、每一世,都應該有一個父親、有一個母親,如此把它觀想推廣開來,一切男子都做過我的父親,一切女人都做過我的母親,那麼我要行孝道,對一切人都應該孝順,因為這一切人,都是我的父母。   再觀想開來,由人道的眾生,而觀想到畜生道,一切眾生肉不得食,食得無量罪。為什麼一切眾生肉不能吃呢?因為吃了眾生肉,得了無量無邊的罪過。一切眾生,按我們現在所見到,所聽到的,就是吃畜生的肉。殺人的有,吃人肉,除了非洲野人之外,很少!畜生的肉,你不可以吃,為什麼不可以吃?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六道輪迴,我們的父親母親,過去的那些父親母親,也是凡夫,也在六道裡流轉生死,所以你今天吃了一隻雞,可能是我前生的父母轉來的。今天吃一塊豬肉,或者吃一塊牛肉,可能是前世的父母轉生的。所以梵網經上講:「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你要是說,殺畜生不要緊,吃畜生肉不要緊,那是你沒有細心的觀想。你要是細心的觀想,殺一隻畜生,吃一塊畜生的肉,就等於殺死你的父親母親,也等於吃自己父親母親的肉,所以罪過無量無邊。   自己是一個凡夫,在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也是凡夫,也在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佛教裡講的觀想兩個字,按現在的意思,就是用你的智慧來推論,你的父親母親太多了,可能轉在畜生道,可能轉一隻雞,轉一隻鴨。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你今天買一隻雞吃,買一隻鴨吃,可能正是我前生前世的父母,所以不可以殺畜生,不可以吃畜生的肉。   第三部孝經,就是地藏經,釋迦佛說地藏經,本蓮社不久以前,由仁光法師講,大家都聽過。地藏經是釋迦世尊在忉利天說的,為什麼佛到忉利天說地藏經呢?因為佛說法四十九年,應該度的眾生度盡了,他要入涅槃,釋迦佛還沒有報答生身母親的恩,他的生身母親摩耶夫人,把釋迦佛生出來,七天之後就別世,升到忉利天去了,所以佛升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   你看地藏經,開頭六種成就的文,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這一句,釋迦佛為行孝順之道,升到忉利天,為母說法。由為母說法的因緣,而說一部地藏經,因為地藏菩薩就是由孝順父母,而發的菩提心。   釋迦佛出世,一舉一動,都是給我們眾生做榜樣,叫我們學,他要報母親的恩,升到天上去說法。再舉一個孝順的菩薩,地藏菩薩,地藏經上有明文,地藏菩薩先做婆羅門女,為孝順他的母親,而發菩提心。又做光目女,為度他的母親,而發菩提心,所以地藏菩薩怎樣發菩提心呢?就是為行孝順之道而發的菩提心。   地藏菩薩為報答他母親的恩,發菩提心,就發了大願,有四句話要把它記清楚,我們好照樣學:「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發這一個大願,我要證菩提,就是證菩提果,我要把眾生度盡,才證菩提。眾生最苦的,就是在地獄裡受罪的眾生,我要先度地獄的眾生,要把地獄度空;地獄要是度不空,我誓不成佛。因為眾生難度,根本度不盡,地獄也度不空,但是地藏菩薩並沒有退心,他仍然隨順眾生,發他的大願,行他的菩薩道,來度這些苦惱眾生,所以我們要尊稱他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社會上不信佛教,不研究佛理的人,批評佛教出家的制度,他說:現世的父母不去孝順,拋棄了父母,跑去出家,這種宗教不近人情。他這樣批評,是不瞭解佛理,我們不能接受。佛教是最近人情的宗教,發菩提心,要普度一切眾生,就是從孝順父母作為出發點,所以是最近人情。   世間的眾生,對於我們有恩惠的很多,恩惠最重的莫過於父母,因為沒有父親母親,就沒有我們這一個人。沒有我們這一個人怎麼學佛法呢?我們將來成佛,也是因為父母生我們出來,我們學了佛法才知道修行,將來才有成佛的一天,結果我們成了佛,這個恩,還是父母賜給我們的,所以父母的恩惠最重。   我們學佛法,佛教的道理,越講越高深、越玄妙,哎呀!佛法難學,佛法難懂啊!其實佛法是最平淡的一種道理,學佛法從哪裡做起?孝順你的父母,你對父母都不孝順,人就做不好,怎麼能成佛?   所以要想學佛很容易,從哪裡學起呢?跟地藏菩薩學,先孝順你現世的父母,再把它推廣開來,孝順一切人,一切人都做過我的父母。再把它推廣開來,一切眾生,連一切畜生,都不要殺牠的生命,都不要吃牠的肉,因為都做過我的父母。如是你的孝順之心,順著我們的菩提心擴大了,我們的菩提心就是道心,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就是道心,道心,是佛道之心。佛道之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們孝順之心把它拉長,豎窮三際;把它推廣,橫遍十方,我要孝順一切父母,就是孝順一切眾生,那麼一切眾生,我要是不度,對不起我的生生世世的父母。   佛教不是有什麼玄妙難懂的道理,就是為報父母的恩,把它推廣,把時間拉長,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都要行孝道。但是佛經上道理說得太廣,反而把現實的道理忽略了。要知道,你大的孝順之心,是由你現在的父母推廣開來的,你把現在的父母忽略了,盡講一些大的道理,高的道理,說生生世世父母都要孝順,結果你現在的父母還在世,都不孝順,這不是顛倒嗎?   我出家的小廟,有一個鄰居是個居士,他漢文很好,佛經看了很多,也能講能說,而且發心要修淨土法門,每天念佛念得很虔誠。因為我們是鄰居,常常見面,他家庭的狀況知道得很清楚。他對母親不尊重,尤其對母親說話很不客氣,沒有把她當成母親,我看著、聽著,很難過!他學問比我還高,我如果勸他,恐怕他不能接受。   有一天我們就談到地藏經的功德,我說:「地藏經很好,最好每天誦一部,可是地藏經經文太長,一天誦不了一部,地藏經分上中下三卷,你三天誦一部也很好。」他接受這個話,跟我要了一部大字的地藏經去,他發心誦,誦不到一個月開悟了,拿著這一部地藏經來見我,給我磕頭頂禮,求懺悔。他說:「我知道法師為什麼叫我誦地藏經,我對母親沒有孝順,現在深深的慚愧,一定改過自新,對我的母親要孝順。」   所以你盡講最高最深的道理,講了半天,現在的父母都不能孝順,講那些大道理有什麼用?盡說空話嘛!佛教講的是腳踏實地修行,先做一個人,人都做不成功,你怎麼能成佛?做人從哪裡做起呢?從孝順父母做起,所以地藏菩薩就是一個好的榜樣,因為今天是地藏菩薩的聖誕,講一講地藏菩薩的孝順之道。 如何加強組織信徒,以便推廣佛教福利事業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二日   今天道源跟諸位講話,訂的題目:如何加強組織信徒,以便推廣佛教福利事業。   道源是淨土宗,淨土宗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一個宗派,此地道場是佛教淨業林,也是屬於淨土宗,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淨土宗要修行用功,就得多念佛、多修行,才能生到極樂世界。   但是社會上,對我們念佛的佛弟子,有不好的印象,他們問:「你們佛教徒做什麼事呢?」我們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啊!」他們問:「念阿彌陀佛有什麼用處呢?」我們說:「我們要生極樂世界。」「那麼你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恐怕是不太好!」「怎麼不太好呢?」「你們佛教是消極主義,逃避現實,什麼都不要進取,這不是消極主義嗎?對於國家社會的事情,你們都不感興趣,就是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不是逃避現實?你們念阿彌陀佛,念得越多越好,是不是?」我們說:「是啊!」「那麼天天念佛,社會上的事情不做,國家的事情不做,是不是影響國家社會?所以你們佛教有偏差。」   最近這幾年,中央政府以及台灣省政府,都在提倡佛教要多做福利事業,希望社會改善對我們佛教的觀念。他們認為流傳的佛教有偏差,對於國家社會有不良的影響,所以才需要政府給我們糾正,給我們改進,是不是這個樣子呢?不是這個樣子。   我們淨土宗有三部專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阿彌陀經,這三部經,專講叫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道理。阿彌陀經上一再強調,叫我們多做福利事業。釋迦牟尼佛是大智慧的人,他說的話不會有偏差,我們每天晚上作晚課,要念一遍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經文很短,裡面有一句最重要的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讚歎極樂世界的依報如何莊嚴,再讚歎阿彌陀佛的正報,如何有大的功德,能夠攝受眾生。但是最重要的這一句經文,你相信了極樂世界,相信了阿彌陀佛,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有了信心,有了願力,要修行,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但是除了信願行以外,還要多做福德,「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可以少,就是要多,要多種善根,要多做福德,才能生到極樂世界。不要說不做,你做得少,也生不去。   這一句經文,古時候大祖師們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好,念阿彌陀佛,就是種善根;念阿彌陀佛,就是培福德。只要你一心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決定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二種解釋,善根,是因;福德,是緣。你想生到極樂世界,得多種善根福德,多種善根怎麼種呢?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多種善根,這是因。但是一切法從因緣生,有了因,沒有緣,生不去,要有生極樂世界的緣。什麼是生極樂世界的緣呢?多培福德。福德怎麼培呢?要多修六度法門,六度法門再開開來,廣做一切萬行。修六度萬行,多培福德,就是生極樂世界的緣。   古時候大祖師們這兩種解釋,我們現在不採取第一種,只念阿彌陀佛,不必做六度萬行,這一種道理我們不採取。怎麼不採取呢?第一、與經文不合,阿彌陀經經文,有明文證明,有因有緣,有善根,有福德,沒有說只要念阿彌陀佛,就不要做福德,念阿彌陀佛,就是因;修福德,就是緣。因緣具足,決定生極樂世界,所以第一種解釋,與經文不合,不採取第一種解釋,因為與現時代、現世界不合。   現時代、現世界,就是我們住的時間、我們住的地方,需要我們佛教徒做福利事業,我們硬不做,和社會上的大眾都脫了節。他本來有善根,可以信佛,因為看見佛教徒不做好事,以致他不相信,所以佛教徒越來越少,這就是不合時代、不合世界。   戒律,有隨方毗尼的解釋,戒律本來是固定不可動搖的,但是這一個國家,不許可這一條戒律,也可以變動,這叫隨方毗尼。戒律是不可變動的,還可以隨方毗尼,更何況阿彌陀經的經文,本來是圓融無礙的。既然是在這個時代,在這個世界,發生了偏差,我們就應該做好,使佛法與時代、世界相合,才能夠接引一切眾生。   政府提倡我們佛教徒,要多做福利事業,訂出來種種優待的條件,哪一個寺廟福利事業做得多,有特別的包容。要是你這個寺廟沒有做福利事業,好像辦什麼事都不方便。   我們各個寺廟道場的主持人,都瞭解這個意思。但是幾年以來,既然政府盡量提倡,我們佛教寺廟表現的成績不太好,為什麼呢?因為各個寺廟道場沒有多餘的財力。現在寺廟都沒有錢財,寺廟住的出家人要吃飯,都要做法會,請信徒來參加法會,信徒添點油香,還要請信徒吃飯,除了吃飯多餘幾個錢,可以維持道場,沒有多餘的力量做社會上的福利事業。   研究到這裡,我們佛教的信徒,是不是太少呢?佛教的信徒並不少,你看寺廟做法會,滿大殿都是信徒,甚至顯得大殿太小,容納不下。那麼要做福利事業,表現得成績不好,就是來拜佛祖的信徒多,添油香的信徒多,要做社會福利事業的信徒找不到。因此我就常常想到,怎樣能把信徒團結起來?信徒能夠團結起來,錢財就多了,我們要去做社會上的福利事業,就能做出成績來。   所以今天我跟大家講的題目,如何加強組織信徒,以便推廣佛教福利事業。這個題目的意思,並不是道源有什麼組織信徒的方法,貢獻給各位。是希望大家能多多動動腦筋,研究出來組織信徒的方法。   討論提綱   總題目:淨業行者,如何兼顧信願?   道源長老引言:淨業,就是我們念佛的人。行者,就是一個修行的人,行是一種功行,一種法行,用功修行的都叫做行。我們是淨業行者,就是念佛的修行人,念佛的修行人怎樣兼顧信願?這是總題目,下面有五個小題目。   第一個題目:信真願切的重要性!   道源長老引言:我們淨土宗有三資糧:信、願、行,有這三個法俱足了,等於生西方有了車票一樣。我們出門走路要有錢,買張車票、吃點飯。你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得有資糧,資糧就是信願行三法,全部阿彌陀經,你看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就是依著信願行三法解釋的。信願行三法,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鼎是燒香的香爐,燒香的香爐有三隻腳,這三隻腳是平等平等,不可以缺一隻。但是比較起來,有重要,還有比較重要的,那就是信願這兩個法,比念佛的行還重要。我們念佛的行者,往往忽略了信願二法,我們要生極樂世界,念佛就好了,沒有注意到信,也沒有注意到願,沒有注意,信是信了,信得不真實。願是發願,天天願生西方,但是願力不懇切。結果你念佛生不去,所以念佛的人很多,生西方的少,最要緊的條件,就是信不真,願不切。   蕅益大師作的阿彌陀經要解上有兩句話:「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兩句最讓我們注意,就是信願二法,你生不生西方極樂世界,完全看你有沒有信?有沒有願?得生與否,或者生,或者不生,完全看你的信願二法,有,或者無。有,就生;沒有,就不生。單念佛,阿彌陀經要解還有解釋:「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假若沒有信願,你天天念佛,讓你念得風吹不透,雨打不濕,也生不了極樂世界。為什麼?你不相信極樂世界,不發願往生,怎麼能生去呢?西方極樂世界,有九品的差別,生到那裡品位有高有下,就看你的行門,看念佛的功夫深或淺。   總而言之,你有信心、有願力,先按阿彌陀經說,念七天,就可以往生。按十六觀經上說,念十念,可以往生。按無量壽經說,念一念,就可以往生,你就知道信願二法的重要性。   第二個題目:願力不懇切,對修行人有什麼害處?   道源長老引言:願力不懇切,對修行人的害處,就是懈怠放逸,犯齋破戒。你天天念佛,你的信不真實,願不懇切,念著念著,自己懈怠下去,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凡夫,懈怠成性,最初發心很精進,比如今天你要發願念一萬聲佛,或念三千聲佛。後來社會上事情太多,或者今天身體不大舒服,念多念少也可以,就懈怠,因為懈怠而放逸,由放逸而犯齋破戒。貪圖五欲之樂,是我們凡夫的看家本領,你不要學自然會。你不去精進辦道修行,順著凡夫性,就要犯齋破戒。犯齋破戒到哪裡去呢?墮三惡道,就是你自己害自己。   第三個題目:如何能發菩提心念佛?   道源長老引言:這個題目,有兩個問題,第一、不知道生死苦,第二、沒有發菩提心。   第一個毛病,不知道生死苦。我們學佛法,最要緊的就是,要了生死。社會上的學問,只研究生活問題,不講生死問題。佛法是講生死問題,而且釋迦佛研究得最徹底、最究竟。你要是沒有觀察到自己生死輪迴的大苦,不會發信心,不會發願力。古人有一句話:「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你了生死的心不懇切,念佛怎麼能念成片呢?念佛念成片,就是念成一片,嘴裡念佛,沒有第二個妄念起來,要念到這樣子,才是了生死的心懇切。你沒有觀察到生死苦,還覺得當個凡夫蠻不錯的,這是第一個毛病。   第二個毛病,沒有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道心。為什麼佛弟子沒有發成佛的道心呢?因為沒有觀察到眾生苦,我們一個人,流轉生死這個苦太小了,眾生都在這裡流轉生死,這個問題可大了。你要觀察到眾生都在流轉生死,你不要發心救度眾生嗎?發心救度眾生,菩提心就生出來了,觀眾生苦,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救眾生,怎麼救呢?離開淨土法門,沒有辦法救度。所以我為救度眾生的生死大苦,要念佛生西方,那個信心要真實,願力要懇切,為什麼?信不真實,願不懇切,你發不起來,看見眾生的苦,等於隔岸觀火,與你毫不相干,所以才信不真,願不切。   第四個問題:怎麼樣叫它信真願切?   道源長老引言:這就跟著我講的第三個小題目的兩個條件:第一、你要觀察到自己的生死苦,我們無始劫以來在流轉生死,受生死之苦,叫做大苦,人生的八苦交煎,是個小苦,苦了幾十年苦完就好了,死了不就了了嗎?它沒有了,死了還要生,生了還要死,這個生死,叫做大苦。你要能夠觀察到生死輪迴的大苦,一定要了生脫死,了生脫死離了淨土法門,沒有第二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怎麼沒有第二個法門呢?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釋迦佛在大集經上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法時代的眾生,依著其他法門修行,億億個人,沒有一、二個人得道。要是修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你要能觀察到生死輪迴大苦,願意了生死,你的信心自然真實,願力自然懇切。   第二、你要觀察到眾生苦,要救度眾生,就在這裡救就好了,何必生西方再回來呢?因為智慧不夠,福德不夠,想救度眾生不能滿願。我們發四弘誓願,第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目的,下面三個願,都是救度眾生的方法,為度眾生斷煩惱,為度眾生學法門,為度眾生成佛道。成佛,也是度眾生的方法;成佛,也是度眾生的手段,為什麼要成佛呢?福慧兩足尊,福報具足,智慧具足,度眾生才能滿願。我們雖然發了菩提心,有心無力,要福報,沒有福報;要智慧,沒有智慧。所以一定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乘願再來,就能度眾生出苦海。你的信心願力,自然懇切。就是依著我剛才講的,生死心要懇切,要了自己的生死。要度眾生的菩提心懇切,你的信心願力,自然真實,自然懇切。   第五個問題:如何能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道源長老引言:把前面的問題都解決了,第五個問題就不成問題,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得什麼結果呢?得了生極樂世界的結果,所以五個問題,你只要信心真實,願力懇切,決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六度詳解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六日起   一、布施能攝六度   平常我們修行大乘法門,怎麼修法呢?就修六度萬行。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以六度為大綱,由六度再開開來萬種行門,叫做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的萬字,並不是數目字,就是無量的意思。佛的法門,有無量法門,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的法門怎麼學呢?就先學六度,由六度開開來,開成無量法門。   六度開萬種行門,怎麼開法呢?六度能攝持萬行。攝持,就是能含攝、包括萬種行門。實際一度,就包括萬行。   所以今天講布施度開開來,開成六度,六度再開開,開成萬行。萬行合起來,是六度;六度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度。你學會一個布施度,萬種行門都能夠包含、攝持在裡面。   學大乘佛法,要修圓教的法門,圓攝一切。圓教的法門,就是華嚴經上講的:「隨拈一法,無非法界。」拈,就是隨你舉起一個法,無非整個法界本體,整個法界本體,就包括一切法。這是隨舉起來一個法,就能夠包括無量法。   懂得了圓教的法門,「隨拈一法,無非法界。」這就圓攝一切了。但是華嚴經上的道理要會學,叫「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行布,行,一行一行的。布,是把它分開來,就是次第。你要是單講圓融無礙的道理,講起來都是籠統顢頇。圓融不礙行布,它裡邊都有次第;單講次第,不是圓教的法門,所以行布不礙圓融,這樣你學圓教,才不會學偏差。   懂得這個道理,它一法能攝無量法。怎麼攝的?從布施度,能含攝六度;六度,含攝萬行,這就是行布,就是次第。這行布次第,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法,就是圓融。   布施能攝六度,在講金剛經的時候講過。金剛經你要是會講會聽,告訴你怎樣修行,按三十二分的本子,就在第四分,叫做「妙行無住分第四」。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行門,是不可思議的行門,叫做妙行。行門怎麼妙呢?無住。底下經文,無住什麼呢?無住行施。行布施,不可以住相,這樣就是妙行,就是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   大乘修行的行門,要行六度,為什麼金剛經只開示我們行布施呢?彌勒菩薩有解釋。金剛經的註解很多,最早的註解,是釋迦佛在世說金剛經,說完了,彌勒菩薩作了八十個偈頌,來解釋金剛經。   彌勒菩薩作了一個偈頌:「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   先講第二句「資生無畏法」,講布施,有三種布施:   第一、資生布施,就是財布施,能夠資養眾生的生命。   第二、無畏布施,眾生有了畏懼,我們能夠救他的災,救他的難,令他遠離怖畏。   第三、法布施,就是講經說法。   再講第一句「檀義攝於六」,資生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度。布施這一度,就含攝六度法門。   第三句「此中一二三」,布施這一度,怎麼能攝六度呢?一攝一、二攝二、三攝三,這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安住之法,安住就是無住,叫做「是名修行住。」   一攝一,第一、資生,就是財布施,它含攝第一度,叫做布施度。因為我們要行布施,先行財布施,就攝第一種的布施度。   二攝二,第二、無畏布施,攝兩個度,攝持戒度、忍辱度。無畏布施,是眾生有了畏懼,我們能令他遠離怖畏。無畏,是我們布施給他的,叫無畏布施。怎麼能攝持戒度、忍辱度呢?我們要行菩薩道、度眾生,先令眾生不要畏懼我們。眾生看見我們就害怕,怎麼能去度他呢?怎麼能令眾生不生畏懼呢?   第一、持戒度,就是布施無畏。持戒,防非止惡為義,為什麼要持戒呢?防非止惡,為非作惡的事不做,要嚴護身口七支,身三、口四,七種惡業,都要把它嚴格的守持住,這是要持戒。   身三,身體上的惡業有三種:殺、盜、淫。   殺,譬如你要殺生害命,尤其是殺人,就是現在所謂的土匪,誰看見他誰畏懼,因為他殺人嘛!我持戒不殺,眾生看見我,不會生畏懼,這就是布施無畏。   盜,偷盜財物、搶劫財物。你是偷人家的賊,搶人家的土匪,誰看見你誰害怕。你嚴持盜戒,不偷也不搶,眾生看見你不會生畏懼。   邪淫,你這個人行為卑劣得很,誰看見你誰害怕。所以你要嚴持邪淫戒,是個端正的君子,誰看見你不會生畏懼。   所以嚴持身體上的三種惡業,能夠令眾生不生畏懼。   口四,四種惡業,口就是我們說話、語言,也叫語業,有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妄言,你這個人說話,從來不說實在話,就說些妄言,誰看見你,誰要擔心,恐怕上你的當,因為你說話不實在,恐怕受你的騙。   綺語,說些不正當的話。   兩舌,挑撥是非,誰接近你,沒有是非,會生出是非來,所以誰看見你,誰害怕。   惡口,歡喜罵人,出口傷人,誰看見你,誰不害怕?   所以你要嚴護四種口業,眾生看見你不生畏懼,這就是屬於無畏布施。   第二、忍辱度,能夠忍受侮辱。眾生要是侮辱你,你能夠忍受,絕不報復,眾生看見你,他不會生畏懼。因為他要是欺負了你,你也會欺負他;他要是罵你,你也會罵他;他要是打你,你也會打他。這樣要報復,你比對方還兇、還惡,他當然生畏懼。你是個行忍辱的菩薩,他怎麼樣的欺負你,能夠忍受,絕不報復。誰看見你,就不會害怕,這就是無畏布施。   這是第二、無畏布施,能夠攝持戒度、忍辱度二個度,叫做二攝二。   三攝三,第三個法布施,能夠攝持三個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都屬於法布施。   第一、精進度,要想行法布施,就是要講經說法給眾生聽,令眾生接受佛法。等於你行財布施,眾生接受了你的錢財一樣。但是你要行法布施,不是隨便說說就可以成功,你必須再精進學法,必須再精進弘法。你學法的時候不精進,佛法高深、佛法無量,高深無量的佛法,你怎麼能學得通呢?你沒有精進嘛!所以你盡想弘法利生,作法布施,結果行不通,因為你沒有學會法嘛!所以自己學法,就是要精進。你學會了佛法,得講經說法給眾生聽,還需要精進。你不精進,懈怠放逸,會講不講,會說不說,怎麼能利益眾生呢?所以你學法的時候需要精進,弘法的時候需要精進,這樣能給眾生做榜樣,才能令眾生都能夠行精進度。   第二、禪定度,是第五度,禪定之法,是我們自己要修定。我們眾生的心是個散亂心,怎樣能使散亂心統一起來,叫它不散亂?非修禪定的功夫不行。不修禪定的功夫,妄想不能降伏,更不能斷除。除,先降後斷,降伏都降伏不住,怎麼能斷除?所以不修禪定,單學佛法,你講出來的佛法都沒有基礎,講出來的佛法都不徹底,為什麼?你是散亂心講的,學的時候散亂心學,講的時候散亂心講的,沒有定功,所以要修禪定。   第三、般若度,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智慧,為什麼不翻成智慧呢?恐怕跟社會上所說的智慧雷同,社會上世間法所講的智慧,在佛教裡講,就是世智辯聰,不是佛經上所講的智慧。佛經上所講的智慧,叫般若,就翻成妙智妙慧,加上一個妙字,不可思議的智慧。   修般若度,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怎樣啟發出來?要用聞思修三加行慧,要多聞,這是聞慧。要多思維,現在的名詞,就是多研究,這是思慧。要多修行,是行慧。所以聞思修,叫三加行慧,加功進行,把自己本具的般若智慧啟發出來,再講給眾生聽。   法布施,就是以法做布施,怎麼攝上面三個度呢?就是你去說法給眾生聽,先要教化眾生叫他精進,不要懈怠放逸,這就是布施他一個精進法。要教眾生修禪定,這就是布施眾生一個禪定法。要叫眾生修般若智慧,這就是布施眾生一個般若法。所以第三個法布施是攝三個度,叫三攝三。   把六度法門合起來有三種布施,三種布施合起來就是一種布施度,這一種布施度,就含攝六度。所以金剛經上叫我們修行,只告訴我們修行布施法門,就包括六度,六度包括萬行。   懂得一個布施度,攝六個度,也就是攝萬行。還要注意無住行施的無住,無住就是不要著相,怎樣能夠不著相呢?隨便說說不著相很容易,要常常觀想三輪體空。怎樣叫三輪體空?比方你用財布施,第一、不要執著有一個我,誰布施的呢?我布施的,根本我是空的,哪有能布施的我呢?第二、不要執著有接受你財布施的那個人。有我相,才有人相,我相空了,哪有接受你布施的人呢?第三、不要執著中間布施的財物。有我、有人,中間才有布施的財物,我相空了,人相空了,中間那個財布施相,怎麼會有呢?這樣常常觀想三輪體空,就不會住相。   觀想財布施,三輪體空。你觀想無畏布施、法布施,也都是三輪體空,你不可以著相,著相就是住了,要無住行施。懂得高深的道理,你要是做功夫,得腳踏實地去做,不是你講得很高、很深、很玄、很妙,就算你瞭解了佛法,佛法是叫我們腳踏實地修行,修行的時候,要隨時觀照有沒有著相?   你要是不隨時注意,隨時觀想,高深的道理,歸高深的道理,你做的事做得很不高、很不深,就是講的道理很高,做的事情很低,比如說,我們要行財布施,行到什麼地方呢?上供三寶,下救眾生。上供三寶,比方要修回向,修回向應該的,但是住相,見人家不講不說,心裡很著急,比如有人來拜佛,說這尊佛像很莊嚴!是在哪裡雕刻的呢?說是香港,誰出的功德呢?我出的啊!不知不覺就說出一個我,這就是不住相很難!很難!   再說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比方寺廟做法會,我們信徒參加,添油香是我們信徒行布施,布施三寶。那麼你住相,人家添油香收錢的地方,有一個帳簿,要寫名字,記帳簿。你要先看一看、查一查,什麼人出多少?這一個人出一百元,那個人出伍佰元,一看怎麼樣?好自己出一份布施,你心裡想:添一份油香,不要添得太少,太難看!這就是住相布施。你去添油香,多是功德,少也是功德,你看人家出多少做什麼?所以用功要腳踏實地。   二、持戒度   第一度叫布施度,有三種: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上一次講過了,今天接著講,第二個持戒度,持戒度有三種: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就是大乘菩薩的三聚淨戒。   第一、攝律儀戒,攝,是攝持,也是含攝,也叫總攝。律,是戒律;儀,是威儀。總攝一切戒律、一切威儀,叫攝律儀戒。   在家弟子所受的三皈五戒,出家弟子所受的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都屬於攝律儀戒。攝律儀戒,就是小乘戒,在家弟子受的三皈五戒,屬於小乘戒;出家弟子所受的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受的具足戒,統統屬於小乘戒,小乘戒注重在戒律、威儀。所以小乘戒的戒者,防非止惡為義,你為非作惡,就犯戒,要好好持戒,一切戒律,不可以毀犯;一切威儀,不可以毀犯。   在家弟子受過三皈五戒,名叫優婆塞、優婆夷。出家弟子受過具足戒,名叫比丘、比丘尼,這都是小乘弟子的名字。四眾弟子都可以加受菩薩戒,在家弟子受了菩薩戒,叫菩薩優婆塞、菩薩優婆夷。出家弟子受了菩薩戒,叫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受了菩薩戒,叫大乘菩薩的三聚淨戒,聚字是類也,就是有這三大類,統統是清淨戒法。   第二、攝善法戒,總攝一切善法,因為你是菩薩,應該做善法,一切善法都應當做。   第三、饒益有情戒,饒,是多多。益,是利益,多多利益一切有情,有情就是眾生,要多多利益一切眾生。因為你是菩薩,應該多多利益一切眾生。   三聚淨戒,是大能攝小,小不能攝大。攝律儀戒,是小乘戒,大乘戒可以把它攝持到裡面。大乘菩薩戒,並不是不講戒律,不講威儀。第一、攝律儀戒,小不攝大,小乘戒,你只要把戒律威儀守持好,就把戒持好了。後面兩聚: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你不做不犯戒,因為它是小乘戒,小乘不能含攝大乘,大乘裡面含攝的有小乘。   但是戒律都是釋迦佛親自制定的,釋迦佛上觀一切眾生的根性,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必須先受小乘戒,後受大乘戒。娑婆世界沒有純菩薩眾,說我不受小乘戒,單受菩薩戒,可以嗎?不可以。要受大乘戒,必須先受小乘戒,這個規矩要記住。我們要懂得釋迦佛受戒的規定,受小乘戒,不受大乘戒,可以。所以在家弟子,你單受三皈五戒,不加受菩薩戒可以。出家弟子,在中國是三壇大戒一起受。你到南洋泰國、緬甸,他們的出家弟子,只受比丘、比丘尼戒,沒有菩薩戒,它叫小乘佛教,出家弟子單受比丘、比丘尼戒,不受菩薩戒也可以。   有些人想做佛弟子,又怕持戒,他要逃避戒律,要犯戒。比方喜歡喝酒的,他要喝酒;喜歡吃肉的,他要吃肉,他說:我要學大乘戒,不學那些小乘戒?說這話的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根本不懂戒律。   他不懂得戒律,小乘戒,就是大乘戒的攝律儀戒,你想逃避戒律的規矩,逃避不了,而且戒條他也不懂。你想喝酒,說你持大乘菩薩戒,要戒酒是小乘戒,你根本一點都不懂。飲酒的戒,無論是小乘戒、大乘戒,統統有戒酒這一條。   你想吃肉,你說我不受小乘戒,要受大乘戒,更是不懂?小乘戒不吃素,只有戒殺。在家弟子受三皈五戒,戒殺生,沒有戒吃肉這一條。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沒有吃素這一條。出家弟子,沙彌、沙彌尼十戒,第一條戒殺,沒有吃素這一條。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好幾百條戒,什麼戒都有,就是沒有戒吃肉這一條戒。   戒吃肉這一條戒在哪裡呢?在梵網經菩薩戒本,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受了梵網經菩薩戒,才有這一條,所以看到泰國的比丘不吃素,他們為什麼不吃素?因為沒有受菩薩戒,他們受的是比丘、比丘尼戒,沒有吃素這一條。他們是托缽化飯吃,缽化到什麼飯,就吃什麼。人家供養素的,他就吃素的;供養葷的,他就吃葷的。但是不可以找信徒要肉吃,它有戒律的規定,因為他們沒受菩薩戒,所以泰國的比丘都不吃素,我們到泰國去觀光,看見他們沒吃素,不要毁謗。   但是中國無論在家弟子、出家弟子,凡受過菩薩戒的,都得吃長素,不能吃眾生肉。梵網經菩薩戒四十八輕第三條:「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為什麼有這一條不吃肉的戒?因為你吃眾生的肉,斷了大慈悲心,佛性的種子斷掉了。因為大乘菩薩戒,以慈悲心為本,你發了慈悲心以後,要救度一切眾生,怎麼好吃眾生的肉呢?你吃眾生的肉,就斷了大慈悲心、佛性種子。佛性本來是具有的,但是佛性的種子,是從緣生起,以大悲心為根本。你大慈悲心斷掉,把佛性的種子也斷掉了,永遠不能成佛。   我們瞭解大乘菩薩的三聚淨戒,大能攝小,小乘的戒,都含攝到大乘戒攝律儀戒裡面。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好持,切不可以不研究戒律,而隨便造口業,毁謗戒律,罪過重大!   欲得上品戒,須發上品心,上品心有三種:第一、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第二、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第三、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發這三種心,合起來叫上品心。發了上品心,你去求戒,決定得上品戒。   上品心這三種都有誓願的誓字,沒有寫出願字。誓與願,怎麼分別呢?願,是願意,現在講就是希望,我希望這樣子。誓怎麼講呢?誓比願來得懇切。誓,是必成,不達到目的不停止,一定要做到成功。   上品心都有用誓,就是一定要做到:   第一、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願斷一切惡,能否斷了呢?一定要立誓,誓斷一切惡,要把一切惡法斷掉,無一惡法不斷,大的惡法要斷,小的惡法也要斷。勿以惡小而為之,你不要以為這個惡事很小,沒有多大,攝律儀戒的律儀,都是一種輕的惡法,你一定都要守得清清淨淨。殺、盜、淫,那是大的惡法,一切威儀,都要嚴格的守持。你不要以為這個惡法很小,做了不要緊,積少就成多,所以存一個不完全斷掉的心,就與戒律相違背。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大的惡要斷,小的惡也要斷,把它斷得乾乾淨淨。   第二、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我要學菩薩,要發上品心,誓修一切善法,大的善法我要修,小的善法也要修。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以為善法太小,你不做。小善法做多了,就成了大善法,所以大的善法要做,小的善法也要做。   第三、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發願要普度一切眾生,普是普遍,不能說要度這一個,不度那一個,沒有一個眾生不度,要誓願把眾生度盡,像地藏菩薩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要把眾生度完,無一眾生不度。度眾生,當然度有緣的,沒有緣的眾生,他也不讓你度。但是我們發心,要發平等心,才能度盡眾生,不能把冤家對頭那些眾生捨棄。   懂得這三種上品心,我們受戒,就能得上品戒,所以我們受戒之前,一定要先瞭解發這三種上品心,不然你糊裡糊塗去受戒,種了一個縹緲的善根,根本不是種成佛的種子,不瞭解發心,不能得上品戒。   譬如出家戒子,去受出家戒,引禮師要教你發這三種上品心,到了具足戒壇裡,得戒和尚再教你發這三種上品心。得戒和尚說一句,你學著說一句,這就是教給你發上品心。   你懂得發這上品心,得了上品戒,你要負責任持戒,我發了上品心,要依著發的上品心,來行菩提道。這三種心,合起來就是一個菩提心,依著菩提心來行菩提道,結果成佛,證到菩提果。成佛怎麼成的呢?你得修菩薩道,就是修菩提道,修菩提道你得先發菩提心,那就是種成佛的種子,所以發了菩提心,修了菩提道,才能證得菩提果。   你發了這三種心要注意,誓,是期期必成。我們眾生有懈怠放逸的習氣,明知道是個惡法,捨不得斷,馬馬虎虎的。明知道是個善法,不願意去做,馬馬虎虎的。這樣掛一個大乘佛弟子的名字,根本沒有斷一切惡,沒有修一切善,叫他去度眾生,他更難得發心去度。他要懈怠放逸,叫他去度眾生,他不去度,這樣你什麼時候成佛呢?發這三種上品心,就是依著三聚淨戒發的。   持戒,有止作二持,這都是專門名詞,止持、作持。   第一、止持,對於一切惡法,應止則止。止,不要作,即是持戒;作,即是犯戒。這惡法,應止,你止了,這就是持戒。應止,你不止,作了惡法,就犯戒,這叫止持作犯。   第二、作持,對於一切善法,應作則作。善法,就是第二聚的攝善法戒,包括第三聚的饒益有情戒,都是你應當去作的,你去作,這就持了戒。應作的你不作,就犯戒,這叫作持止犯。   三、忍辱度   六度法門,第二、持戒度講完了 ,接著講第三、忍辱度,也有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忍辱兩個字,忍,是忍耐。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你的心要能忍耐。辱,是侮辱之境,侮辱你的境界。要是侮辱你的境界現前怎麼辦?要能忍,這樣才能修行用功。不能忍,就被境所轉,不能修行用功。   忍辱度有三種:   第一、生忍,就是眾生忍,對於眾生你能忍耐。我們佛弟子,無論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受了戒之後,不可以罵人、不可以打人。但你要知道,我們這個地方是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其中一個叫眾生濁,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渾濁不清,你不罵他,不打他,不欺侮他;他要罵你,要打你,要欺侮你,這時候你怎麼辦?這就需要有忍辱度的功夫。我們不罵人,不打人,不欺侮人。可是遇到惡眾生,他要罵你,打你,欺侮你。他罵你,你跟他對罵;他打你,你跟他對打。不要說你是在家弟子,要報復他。就是出家弟子也有理由,難道出家人應該給人欺侮嗎?他用嘴罵你,你沒有嘴嗎?他用手打你,你沒有手嗎?你沒有罵他,他罵你;你沒有打他,他打你,你不報復他嗎?這在世間法上,理由很充足,但是在佛法修行方面,我們不能報復。   你要是不能忍,就上了惡人的當。他罵你,你跟他對罵;他打你,你跟他對打。他是惡人,要作惡;你是修行人,不能作惡。罵人,是口業;打人,是身業,都是惡業。你去造惡業,不是上了惡人的當嗎?所以絕對不能報復要忍。   意業,屬於瞋恨,貪瞋癡三種煩惱,瞋恨煩惱最難降伏,因為它生起來很快,對方一罵你,你馬上光心火,心怎麼冒火呢?因為瞋恨煩惱,升起來很快,所以平常用功就要準備,侮辱你的境界現前,你能夠忍受。   引彌勒菩薩的忍辱偈:「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道消息,何愁道不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老拙是自謙之詞,年紀老了,謙虛稱自己是老拙。有人罵你老拙,你不罵他,你只說他罵得好。為什麼對方罵得好?要自己反省,對方為什麼罵你?你沒有罵他,他罵你,可能有原因,惹對方生氣,他才罵你;你對不起他,他才罵你,是應該的,所以你只說好。另有一種觀想,反省你沒有對不起他,他罵你,也是罵得好。你今生沒有罵他,前生罵過他,你欠他的債,還他的債,他一罵你,你把債還清了,罵得很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對方不但罵你,還要打你。打你,你自己睡到地下,讓他打個痛快,不就好了嗎?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對方發脾氣罵你、打你不說,連鼻涕帶口水,吐了你一臉。你不要擦,隨它自己乾,為什麼呢?他費力氣吐在你臉上,你要是擦了,不是對不起他嗎?所以你讓它自己乾,好讓他吐得痛快。   「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他要是罵你一句,你罵他一句,他還要罵第二句。他要是打你一拳,你打他一拳,他還要再打第二拳,這樣不是對方費力氣嗎?他罵你,你沒有罵他;打你,你沒有還手,這樣他就不再罵、不再打了,對方省了力氣,你也免得煩惱。藉境界練忍辱的功夫,新的煩惱不生,舊的煩惱會斷掉,你也免得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道消息,何愁道不了。」六度都叫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梵語波羅蜜,翻成中國話叫到彼岸,就是用功用成就了。你修行六度法門,要修忍辱度,成功的時候,就叫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你得忍到底,所以對方要是不罵你、不打你、不侮辱你,侮辱境界不現前,你忍辱度還修不成功,你忍辱度還不能波羅蜜,所以你很感謝對方,他是成就你修忍辱波羅蜜的人。你要是能夠把忍辱度修成功,佛道還有什麼難修的?你不要憂愁,自然可以到達。   拾得菩薩的偈:「忍他、讓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前面說的忍辱偈,那得練功夫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得到。初發心的人難得忍,難得忍也得忍。想到你是要斷煩惱,想到你是要還他前生的債,這樣還是忍不住,忍不住還是要忍。對於初發心的人忍不住,拾得菩薩告訴我們再作觀想,你觀想到因果報上,他罵人、打人,一定要遭果報,而且遭得很快。因為他罵人、打人,是動了瞋恨煩惱,瞋恨煩惱起得快,遭報應也遭得快,你不要報復他。他喜歡罵人,有人罵他;他喜歡打人,有人打他,因果報應是自然的法律,叫因果律,你忍他、讓他,別人不能忍他、讓他,一定會報復他。有人替你報復,你不要再生氣,就等著他遭果報,想到因果報應上,你忍他、讓他就好了。   第二、法忍,對外面的氣候,大寒大熱,或者遇到飢餓,口渴等境界所逼迫,能夠忍。   引楊岐禪師的一個偈,中國禪宗有五家七派。楊岐派,是其中一派。楊岐是開宗的祖師,他最初住在楊岐山,自己搭了一個茅蓬,砍了幾棵樹當柱子,用茅草蓋起來,牆壁是茅草,屋頂也是茅草,這叫茅蓬,遇見大雪天,下雪珠子,茅蓬擋不住,從牆壁飛進來,飛到他的床上。本來下雪就冷,雪珠子飛到床上來,更是冷得不得了!於是他就作了一個偈:「楊岐乍住屋壁疏,滿牀盡撒雪珍珠,縮卻項,暗嗟吁,翻憶古人樹下居。」楊岐是山的名字,所以稱為楊岐禪師,就是以山彰名,他最初住在楊岐山。「屋壁疏」,搭了一間草茅篷的房子,牆壁疏而不密,用茅草編的牆壁,房屋的牆壁疏漏。「滿牀盡撒雪珍珠」,下雪下成雪珠子,隔著牆壁吹進來,吹到他床上,把它形容叫雪珍珠,就是雪珠子飛到他的床上,遍灑雪珍珠,他越坐越冷,冷起來怎麼樣呢?「縮卻項」,把頸項縮起來,縮到領子裡,因為很冷,縮到領子裡還是冷。「暗嗟吁」,心裡面暗暗的嘆氣:「哎呀!天這麼冷,我為什麼住到楊岐?茅蓬擋不住雪,又擋不住雪珠子,冷得這麼厲害!」正在嘆氣冷得受不了,忽然反過來想到,「翻憶古人樹下居」,想到古時候的出家人,連茅蓬都沒有,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白天吃一頓飯,晚上在樹底下打坐過一夜,遇到雪珠子怎麼辦呢?他忍啊!就過了一夜,我楊岐怎麼不能忍呢?想到古人在樹下安居,他得了安心之法,不冷了,得了一個什麼安心法呢?得了一個忍耐的功夫,冷不怕,能夠忍耐就不冷了。   引彌勒菩薩說的忍辱偈,彌勒菩薩是印度的大菩薩。引楊岐禪師的偈,楊岐禪師是中國的大祖師。   再說一個公案,是活到一百二十歲的虛雲老和尚,這是我們中華民國的高僧,他為報母親的恩,去朝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他發心發了這麼大,因為他母親到了四十歲沒有生孩子,在我們中國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尤其做太太的,不生個兒子,心裡很難過!他母親天天禱告,拜佛、拜菩薩;念佛、念菩薩,希望求生一個兒子。後來她受孕十個月懷胎圓滿,小孩子要出生。古時候沒有醫院,找接生婆來幫助,一生出來,他母親一心惦記著要生個男孩。雖然生孩子很痛苦,但是她急著要知道是生男孩,還是女孩?這時候接生婆說:「不是男孩,是個大肉球!」母親一聽說是個大肉球,她想今年四十歲,再不生孩子沒有希望了,怎麼生了一個肉球?就這樣一難過死去了!等到接生婆想起聽人家講過,生肉球要把它剖開,可能裡面有小孩。於是把肉球剖開,裡面真有一個小孩,還是個男孩,可是他的母親已經叫不醒。   等到他長到幾歲大,就聽父親說:「你母親就是為生你死去了。」他長大,想起來很難過!他出家之後,要去朝四大名山,來報母親的恩。先去朝南海普陀山,再去朝五台山,他更發了一個大心:「我要三步一拜,朝五台山。」就在南海普陀山的大殿裡起拜,三步一拜,拜上了船,在船上拜,拜到了上海。下了船,還是三步一拜。五台山在山西省,一個大南,一個大北,拜了三年之久,才拜到五台山。   經過三年之久,經過三個寒暑,大熱天,他在路上拜,再熱的天,還是三步一拜。拜到北方,冬天下大雪,在雪地裡還是拜。能夠忍熱,能夠忍寒冷,走在路上化飯吃,化不到飯吃還是拜。渴了,路邊有水井、水坑,就喝點水。沒有水,忍著渴,還是拜。就是寒、熱、飢、渴,都能夠忍,才能滿朝五台山的願。   他活到一百二十歲,在一百一十多歲的時候,他把六祖大師的道場南華寺修成功,之後他要再去修雲門寺。五家宗派,雲門宗,雲門寺是根本道場,他到了香港去化緣,化了不少錢回來。這時候大陸上的政治變了,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灣,當時大陸上不許修廟,化緣的錢怎麼辦呢?因為不能動工,他就把錢埋到地底下。土匪知道了,就跟他要錢。他如果把錢給了土匪,就錯因果,寧捨身命,不錯因果。土匪打他,把他打死了,又醒過來。土匪回來,看他沒死再打,又把他打死。這一次死了七天,又醒過來,結果他錢沒有交給土匪。   後來他觀察時局,寺廟永久不能修了,戒律上有規定,你要是遭大災大難,三寶門裡的錢,你可以交給當地的長官,不錯因果。於是他就把錢從地底下挖出來,交給當地的長官。年譜上有記載,土匪打死他兩次,他不叫,就是他能忍。前面是朝五台山,叫法忍。大寒、大熱、飢、渴,都能夠忍,被打死了,不錯因果,叫眾生忍,這就是民國的祖師,虛雲老和尚 。   之前講的六度,每一度都有三種,三種布施度,三種持戒度,已經講過了。忍辱度也有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生忍、法忍之忍字,皆作忍耐講。無生法忍的忍字,作安忍講,安忍者,安住不動也。   這三種忍,生忍,就是眾生忍,也叫有情忍。法忍,就是一切諸法的忍耐,也叫無情忍。法,就是這些無情法,或者大熱天、大寒天,或者要吃飯沒有飯吃,要喝水沒有水喝,受飢、受渴,都要忍耐。這兩種都屬於世間法,你要是不忍耐,遇見不順心的境界現前,不能忍耐怎麼辦?你不能忍耐,還能用功下去嗎?那就是被不順心的境界,給你魔障住了。一定要忍耐,換句話說,就是逆來順受,逆境界來了,你順從接受,忍耐下去就過去了,好繼續用功。   無生法忍的忍字,作安忍講,安忍者,安住不動也。我們修行,先修四加行: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頂是到了山頂,還是會滑下來,到了第三個忍,安住不動了,到了山頂,用功到最高的地方,不會再退墮下來,這跟四加行的忍字一樣的解釋。   我們念完佛,要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廣度一切諸含識。」第三句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常常念。我們要打念佛七,每天念一天的佛,到晚上大回向,念淨土發願文有這四句:「蓮花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己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蓮花開後見慈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乘著蓮花去的,蓮花一開見慈尊,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慈悲世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見到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說法的法音,聽得很清楚。「聞己即悟無生忍」,聞己,聽到阿彌陀佛說法。即悟,當下就開悟,悟到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安養,是極樂世界的另外一種翻譯,也翻譯作安養世界,不違背安養世界,回到娑婆世界,這就是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見佛聞法,聞法得了無生法忍,證到無生法忍有什麼利益呢?證到無生法忍,智慧有了,辯才有了,神通有了,回到娑婆世界來度一切眾生,滿菩提大願。所以無生法忍這個名詞,一定要瞭解清楚,不然天天念,不曉得是什麼意思,也不曉得是什麼功夫?   無生忍,也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功夫難以證得,就是依文解義,解這個名詞,也很不容易。道源用一個最簡單、最明瞭的解釋,把它解釋清楚,一聽就明白,明白了把它記到心裡,不要忘記。自己不要忘記,自己受持,同時如果有人問你什麼叫無生法忍?可以講給別人聽。   要瞭解無生法,先要瞭解有生法,一切諸法,皆有生、住、異、滅,一切諸法,皆是有相之法,皆是虛妄之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金剛經上的兩句話,這是說什麼法呢?在說世間一切諸法,怎樣是虛妄之法呢?因為它有生、住、異、滅四個相。   一切諸法,皆有生、住、異、滅四個相,拿我們人作為例證,父母沒有生我們之前,沒有我們這個人。等到父母把我們生出來,有我這個人出世了,這叫第一個生相。第二個住相,住相是暫時存在的住,不是永遠的住,暫時在世界上,有我這個人,這叫做住相。住不常住,它要剎那變異,我們一個人怎麼會老呢?就是剎那剎那在變異,由小孩變大人,由大人變老人,變異,就屬於第三個異相。變來變去,死掉了,叫做第四個滅相。   在有情眾生份上,講生、住、異、滅這四個相。在無情份上,就是山河大地,在世界那一方面講,按現在說,就是我們這個地球是虛妄之法,它有成、住、壞、空四個相。地球最初沒有,等到地球的因緣成熟了,生出來長成功一個地球,這叫第一個成相。暫時有這個地球存在,這叫第二個住相。住它不常住,要慢慢地壞,這叫第三個壞相。壞著、壞著,地球爆炸滅掉了,沒有這個地球了,這叫第四個空相。成、住、壞、空,跟生、住、異、滅一樣的解釋。   在有情這一方面,有生、住、異、滅四個相。在無情地球那方面,有成、住、壞、空四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怎麼虛妄呢?一個人生出來,暫時住,住不長住,它要變異,變異到最後滅了,滅了不是虛妄之相嗎?怎麼滅呢?地球很大,成、住、壞、空,等到它壞,地球爆炸,沒有了,虛空中沒有地球,空掉了,不是虛妄之相嗎?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指生滅法。生、住、異、滅,把中間的住、異,合到生滅兩個相裡面,就是生滅之法。有生才有滅,把滅合到生裡面,就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皆是虛妄之法。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修行呢?就是要證得不虛妄的真實之法,證得真實之法我們就了生死、成佛道。   無生法者,乃真如實相之理,無生無滅,沒有生滅的事相。你懂得有生之法,就好瞭解無生法。無生法是什麼法呢?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實相之理,真如實相之理本來有的,它不生也不滅,無生又無滅,所以叫無生法。   我們要悟無生法,要證無生法,平常說悟證是兩步功夫,先悟後證,就是你開悟以後證得,把它合成一個名詞叫悟證。你想證得無生法,就是悟到真如實相之理。悟證,是已經開悟,證得了真如實相之理,而安住不動,叫無生法忍,所以忍字作安忍,安住不動。安住不動什麼?安住不動於無生法,所以叫無生法忍。   要證得無生法忍,由淺至深,有三種次第:第一、初住位,叫相似證。第二、初地位,叫分證。第三、七地、八地、九地合成一個,叫究竟證。   我們是個凡夫,轉凡成聖,先證得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這三十個位,比較凡夫,它叫聖人。要是比較再上面十個地,登地的菩薩,他沒有成為聖人,叫賢人,叫三賢位。你只要證得三十個位,第一個叫初住位,轉凡成聖,就證得無生法忍。但是三賢位,不是登地以上的菩薩,他叫賢人不叫聖人,他證得無生法,叫相似證,不是真實證得。他證得真如實相之理,等於隔雲望月,看見月亮的本體,但還隔著一層薄薄的雲彩,只看見影子,沒有親實看著月亮,所以叫相似證,相似,彷彿證得,還沒有真實證得。   一登了聖人之地,有十個位,初地、二地、三地……八地、九地、十地菩薩,這十地菩薩,叫十聖位,聖人的聖,這是真實的聖人了,他證得了無生法忍,叫做分證位,等於雲開月現。三賢位菩薩,看見月亮等於隔雲望月,看見月亮的影子,隔著一層薄薄的雲彩,真實的月亮還沒有看到。一登到初地,雲開月現,雲開了一部分,落出來一部分真實月亮的本體,初地菩薩,豁破一份無明,親證一分法身,就是親自看見了一部分月亮的本體了。分分高,分分證,初地證一分法身,二地證二分法身,三地證三分法身,地位越來越高,證得無生法忍越來越高,叫分證位。   一地一地的高,一地一地的證,證到第七地菩薩,已經究竟證得了無生法忍。七地菩薩已經究竟證得了,為什麼合到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來說呢?這就是用功不是籠統顢頇,都是很詳細的解釋,用功,三賢位用完,證得初地,等於乘船走水道。在三賢位,走的是逆風逆水,水不順、風不順,所以很費力氣。到了登地以後,初地以上的菩薩,走到順水道上,水順了,但是風不順。   水,譬如妄想心。風,譬如無明風,一登了地,就是妄想心,我們可以控制它,走到順水的道路,自然進步,但是風不順,因為無明還在。於是一地一地的用功,用到七地為止,這個時候七地位的菩薩,叫有功用位。到了八地菩薩,叫無功用位,這個時候,風也順,水也順。   但能證得初住,亦名阿鞞跋致,皆不退聖位,不退墮於凡夫地。阿彌陀經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翻成中國話,就是不退。初住位的菩薩,就叫位不退,他已經證得聖人之位,永遠不再退墮於凡夫地,就是只要證得初住位,已經超出了六道凡夫,所以叫阿鞞跋致。   懂得無生法忍這句名相,也知道了無生法忍這個法很重要,只要證得無生法忍,就能了生死、成佛道。但是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十住位之前,有一個十信位,是進進退退,不容易修圓滿。我們念佛堂的人,前生前世都修行過,前生前世沒有修行過,今生不會再接著修行。既然前生修行過,為什麼沒有了生死、成佛道呢?就是十信位沒有修圓滿。   按大乘起信論說,單進不退,十信位修圓滿,要一萬大劫。我們是進進退退,不曉得修多少劫?到現在還是修不圓滿,不能入初住,就不能證無生法忍,所以不能登聖人之位,而流轉於凡夫,叫六道凡夫。   我們要知道,無生法忍的功夫很重要,不證得無生法忍,自己生死不能了脫,想利益眾生,也沒有這個本事,我們在娑婆世界證得無生法忍很難。所以釋迦佛開示我們一個殊勝方便的法門,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蓮花一開,見到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一說法,即悟無生忍,當時就悟得、就證得無生法忍。我們念淨土發願文:「蓮花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己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花開見佛,就悟無生,很容易證得無生法忍,自己生死了脫,同時有了智慧,有了辯才,有了神通,回到娑婆世界來廣度一切眾生,滿菩提大願,所以無生法忍要瞭解清楚,還要知道它的重要性。   這是講到六度的第三度忍辱度,忍辱度,也叫忍辱波羅蜜,波羅蜜是到彼岸,生忍、法忍,這是世間法的忍,沒有波羅蜜。一定要證得無生法忍,到了波羅蜜,才到了彼岸。   四、精進度   把第三度忍辱度講完,接著講精進度,依佛學大辭典的解釋有三種: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   第一、披甲精進,披菩薩大心之甲,不怖種種難行也。佛學大辭典這樣的解釋,完全在利他方面,要救度眾生,也是難行的苦行。有什麼困難?無所怖畏,等於要打仗,披上盔甲來打仗,所以叫披甲。披甲是比方,在古早的時候,交兵打仗,打仗的人,身上都要披甲,這是譬喻我們要行菩薩道,先要斷自己的煩惱,同時要利益眾生。斷自己的煩惱,煩惱不是容易斷的,因為自從無始劫以來積聚的煩惱太多太厚,要想把煩惱斷掉,等於一個人,要與十萬個人對敵。你要是怯弱,就煩惱打了勝仗,我們自己打了敗仗。要比喻古早的時候,交兵打仗,把甲披到身上,一定要跟煩惱決戰,要打勝仗,不能打敗仗,要勇猛精進,把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破掉。   第二、攝善精進,勤修善法而不倦也。就是攝持一切善法,大的善事要做,小的善事也要做,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以為這件善事太小,不值得去做。你天天做一點小善事,積少成多,就變成大善事,要勇猛精進去做。   第三、利樂精進,勤化眾生而不倦也。能令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法的快樂,叫得利樂。我們要令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法的快樂,要勇猛精進的去利益眾生。   這三種精進,要跟前面持戒度的三聚淨戒,一樣一樣的配合起來。聚者,類也。三類清淨戒法︰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第一、披甲精進,就配合到攝律儀戒上,佛給我們訂很多的戒律,很多的威儀,為什麼叫我們持這麼多的戒,守這麼多的威儀?就是為斷除煩惱。戒,以防非止惡為義。你要是不持戒,天天為非做惡不知道。你要是學了戒,佛跟我們抉擇得很清楚,哪一樣事情不能做,為什麼要這樣限制我們?因為佛不叫我們做的,都是非,都是惡,不要我們為非做惡,所以攝律儀戒,以防非止惡為義,完全在止一方面講,就是要斷除惡法,斷除一切煩惱之法,要配上精進度。   我們受戒是受了,是不是精進持戒?要用上精進度。我們是凡夫,懈怠成性,受戒,五分鐘的熱心,我要去受戒,在家加受五戒,還要再受在家菩薩戒。出了家,要參加三壇大戒,都要受,受了戒你是不是勇猛精進的持戒?這要配精進度。我們怎麼受戒?好像不受戒,不夠面子,不是為斷煩惱。那麼你的煩惱什麼時候能斷掉呢?你持戒不勇猛精進,受戒就那五分鐘熱心。等到把戒受完,就忘記了,跟沒有受戒一樣,所以這樣煩惱永遠斷不掉,為什麼呢?懈怠放逸,沒有勇猛精進。   第二、攝善精進,就配到攝善法戒上,一切善法都要去做,不做犯戒。前面持戒度講過,止作二持,止持、作持。你要是做了善法,就持了戒。你不做,就犯戒。所以就把精進度配上,見了善事,不但一定要做,而且要勇猛精進地做。   我們現在學校裡組織童子軍有規章,你加入童子軍,要日行一善。管你是大的善事、小的善事,要叫你做善事,每天要做一件善事。我們受了佛的戒,不是小孩,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中年人,我們是不是每天有日行一善呢?童子軍是小孩,日行一善就夠了,佛給我們定的攝善法戒,遇到善事都要做,不是日行一善而已,那麼結果呢?我們一天過了一天,連一件善事也沒做,連童子軍都不如!所以要勇猛精進地做善法,就是攝善精進,配到攝善法戒上。   第三、利樂精進,配三聚淨戒的饒益有情戒,饒,是多,多多的利益有情眾生,你多多令眾生得利益,不是讓眾生得利樂嗎?我們要迴光返照一下,你對於利樂有情的戒,利樂精進了沒有?要是讓眾生得利樂,要勸眾生出家。   有人學佛法,把方便當成究竟。釋迦佛有開方便法門給在家弟子,因為眾生善根不一,不能都出家。佛不捨棄一個眾生,你不能出家,佛定個在家戒,先攝持住你這個眾生,不讓你走到邪路上,但是這是方便。要究竟得利樂,必須要出家,釋迦佛給我們留榜樣,他的父親淨飯王,因為國家的政事沒有人接替,佛給淨飯王授了三皈五戒,其他全家人都度出家,為什麼要度他們出家呢?為令他們得到佛法的利益快樂,非出家不可。所以要想利益眾生,利樂眾生,一定要勸導眾生出家。   出家的環境,最能夠讓我們守持戒律,拿吃素這一條戒說,你在家想吃清淨素很不容易,為什麼?第一、家,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一個人怎麼能成家呢?家裡一定有幾個人。你一個人發心要吃長素,家裡其他人都不吃,那你長素吃不清淨。   你們在家信徒懂得這個道理,就發心出家。發心出家不是簡單的事,要你的因緣許可,因緣不許可,勉強出家還不行?你人住到寺院裡,心扯到家裡去,家裡的人常常找你的麻煩,怎麼能安心辦道?所以釋迦佛為什麼開方便收在家弟子?就是因緣不許可都出家。   第一、你懂得真正得佛法的利益,非出家不可的道理,你自己發心出家。因緣不許可,你先發心,等到時節因緣成熟,就可以出家。   第二、你不能出家,遇到可以出家的信徒,勸他出家,就度了眾生出家。   有人說:我是在家信徒,怎麼能夠度人出家?這是你自生障礙,佛法是因緣生法,遇到可以度出家的因緣,你就勸他出家,一定可以勸得好的。   拿個人做一個例證,道源二十歲出家,出家以前一個出家師父都不認識,我出家,是我的姑丈勸我出家的。他勸我出家,我很歡喜,就聽他的話,我說:「我不認得一個出家人,怎麼出家?」姑丈說:「我認識啊!你出家,我給你介紹師父。」我就這樣出家,道源並不是出家師父度的,是在家信徒度的。   你能勸一個人出家,就利樂了一個眾生。不能勸他出家,你勸他受在家菩薩戒,勸他受在家五戒,什麼戒都不能受,勸他受三皈依,就度了一個眾生,進了佛門,這就是利益了一個眾生,令眾生得利樂。你沒有發心去度眾生,不知道眾生難度,不要說勸他出家,他不聽你的。你勸他受三皈依,都不簡單,他不聽勸導,還可能罵你一頓,你才曉得眾生難度。   眾生難度,你不要退道心,這就用上披甲精進,你不要讓沒有善根的眾生打勝仗,你打敗仗。這一個人我勸他受三皈依,他不聽,還罵我,我再度第二個人,這就叫披甲精進,不要恐怖難行。   三種精進,配三聚淨戒,已經講完。我們用功,就要了生死,生死是無量劫的生死,你悠悠泛泛,馬馬虎虎,怎樣能把無量劫的生死了脫?為什麼你不精進?只想到娑婆世界還有一點快樂可以享受,這就是你迷而不覺。   我們出家人晚課做完了要念,你們在家信徒參加過打念佛七,到了晚上大回向完了,最後維那師要念普賢菩薩警策大眾的偈頌:「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甚勿放逸。」   「是日已過」,今天這一天已經過去了。「命亦隨減」,你的生命已經隨著日子減少了一天。你活一百年,它是一天一天積聚起來的,積聚三百六十五天,算一年。積聚三萬六千五十日,算一百年。那麼今天已過了,不是你的生命減少了一天嗎?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等於水池裡面的魚,牠很快樂,不曉得水池裡的水,一天一天減少,愚癡不知道。我們是人,應當覺悟,像少水的魚一樣,一天一天水少下去,不是有完結的一天,有什麼好貪圖快樂的事情呢?   「大眾」,在道場的都算上。「當勤精進」,精進就是勤,應當勤勤精進,精進得像什麼樣子呢?「如救頭燃」,你應當勤精進,像頭燃著了火那樣,一刻不能容緩。「但念無常,甚勿放逸。」你觀念到生命無常,過一天,生命就減少一天。你要謹慎,不能懈怠放逸,要勇猛精進,煩惱才能斷掉,生死才能了脫。   再配到念佛上,我們念佛要求生極樂世界,為的是了生死。念佛的人很多,生極樂世界的人很少,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沒有勇猛精進地念,馬馬虎虎念,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去?念佛生西方,阿彌陀經上說得很容易,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念七天佛,決定生西方,那是勇猛精進地念。你馬馬虎地念,念七年,念七十年,也不能生西方。念佛就等於披甲打仗一樣,你要跟這些煩惱魔打仗,你要一心念佛,決定生極樂世界,才能打勝仗。   五、禪定度   四、精進度講完,接著講五、禪定度,分為三種: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   第一、世間禪,修這種禪定,不能超出世間。所謂世間者,就是三界以內,你修得最高,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還在三界以內,不能超出世間,所以叫世間禪。   過去講過三界九地,講得不太詳細,這次講詳細一點,大家留心聽著。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第一、欲界,欲,專指淫欲,就是欲界的眾生,都有淫欲心。   第二、色界,生到色界天,色,不是男女之色,就是指著身體,叫做色身。因為他是禪定化生上去的,身體非常清淨,所以獨標色身。   第三、無色界,他修四空定,把色身空掉了,只有一個心識,身體沒有了。   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叫五趣雜居地。色界,分四禪,初禪,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四禪,叫捨念清淨地。無色界,有四空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個地,合起來叫三界九地。   三界,怎麼叫三有呢?三界的眾生,有生有死,分段生死,都沒有了脫,讓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地,還有生有死,所以叫三有。   世界上修外道法的也是人,都有向上的心,向上就要求道想超生,生到哪裡去呢?比人高一級,就要生到天上去。但是外道只是理想上生個天,天什麼樣子,他並不知道。比方耶穌教、天主教,都是要生天國,天國什麼樣子,也弄不清楚。它的聖經上有一個信徒,看見過天國,描寫出來令人很害怕,根本不是個樂園。像中國道教,也主張生天,天什麼樣子,也說不清楚。像一貫道,也主張生天,取的名字叫理天,理天什麼樣子,也說不清楚,都是打妄想打出來,不是親證的。釋迦牟尼佛親證,就是親眼看見三界諸天,每一個天什麼樣子,都說得很清楚。說清楚以後,告訴我們三界都有生有死,決定要超出三界。   先講欲界,叫五趣雜居地,五趣,也叫六道,記住這些名詞,都是佛教的常識,你出家多少年了,連五趣、六道說不來。你當居士多少年,受過五戒,再加受菩薩戒了,五趣、六道都說不來。   五趣,趣就是道,也叫六道,六道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把它分開,分成五個道,就變成五趣,沒有阿修羅道。要是六道,阿修羅,指天修羅。天道,有天修羅。人道,有人修羅。畜生道,有畜生修羅。餓鬼道,有餓鬼修羅。地獄道,有地獄修羅。把修羅,分到五趣裡面,分成五個道,變成五趣。   天修羅,跟帝釋天常常打仗,有天之福,無天之德,他的福報跟天人一樣,可是德行不夠,瞋恨心很大,神通也很大。他常跟帝釋天打仗,帝釋天在須彌山頂,他能抱著須彌山搖,想把帝釋天搖下來,神通很大,那就是天修羅。人修羅,喜歡打仗,喜歡殺人,這都是人間修羅。畜生修羅,就是老虎、狼,喜歡吃眾生的畜生,這是畜生修羅。   五趣雜居地,是五趣、六道,混雜起來居住在欲界裡,不住在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上二界,完全天道,沒有人道及其他道。五趣統統在欲界裡,我們想超出欲界,就得把欲界的煩惱斷盡,才能超出欲界。怎樣能把煩惱斷盡呢?非修禪定不可。欲界所修的禪定,是未到地定,未到什麼地呢?未到初禪地,所以這是欲界的定。   三界九地,以地作為地位、作為地方,他證得的地位,所生到的地方,叫做地。按禪定講,九種禪定,在欲界所修的,是未到地定。   生到初禪,叫初禪定,叫離生喜樂地。離生,是離開欲界的生死,而生一種喜樂,叫離生喜樂定,這是初禪的禪定。還有一點道理要記清楚,我們是欲界人道的眾生,我們要是想生到色界天,是命終別世之後,才生到初禪,生到二禪。生到初禪,得到初禪定;生到二禪,得到二禪定。   四禪八定,四禪定、四空定,合起來八定,不是四禪以外還有八定,連四禪算上叫八定。四禪定、四空定,都是在人間證得的。在人間證得初禪,命終之後,就生到初禪天;證得了二禪,命終之後,就生到二禪天。   我們先坐禪,修定功,得了定,這就是未到地定。繼續坐禪坐下去,再進步,就得初禪定,但是初禪有八種觸:動、癢、輕、重、冷、暖、澀、滑。這大家要注意聽著,由欲界未到地定,再進步到初禪定的時候,有八種觸覺,不是心理上的變化,完全是身體上的變化。   第一、動觸,你打坐,在最初打坐的時候,欲界定沒有。等到你進步到初禪定時,出毛病了,一坐下來,身體亂動,動得很厲害的時候,簡直坐不住,這叫動觸。   第二、癢觸,你打坐的時候,一坐下來,身體上先一部分發癢,進而再全身發癢,癢得你坐不住,這叫癢觸。   第三、輕觸,你一坐下來修禪定的時候,覺得身體很輕,像雲彩往上飛,可是身體並沒有飛起來,感覺要飛,這叫輕觸。   第四、重觸,你一坐下來修禪定的時候,覺得身體變得很重,像大石頭的樣子,這叫重觸。   第五、冷觸,天氣很熱,但是你一坐下來,就感覺身體很冷,這叫冷觸。   第六、暖觸,你一坐下來,身體發熱,熱得像火燒一樣,這叫暖觸。   第七、澀觸,身體發生變化,皮膚發澀,澀得像樹皮一樣粗,這叫澀觸。   第八、滑觸,身體感覺特別潤澤光滑,像身體抹了牛奶那樣光滑,這叫滑觸。   這八種觸,為什麼在初禪發生呢?因為我們是欲界的眾生,身體是父母生出來的血肉之軀,身體的元素是地、水、火、風四大種組合而成。地,是堅硬性,身上有骨頭,很堅硬,屬於地大。水,身上有血液、水分,屬於水大。火,身上有暖氣,屬於火大。風,身上有呼吸,渾身會活動,屬於風大。地、水、火、風,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很粗。到初禪的時候,你命終之後,就生到色界天,是禪定化生上去的,不是父母的遺體。因為色界天的色身,非常的清淨。我們欲界的眾生,要得到初禪定,身體上的四大起了變化,由粗變細,再變動的時候,就有八種觸覺。   初禪有八種觸覺,你一定要知道,它是必經之路。你在坐禪,修禪定,一定有這個現象,你要是不知道,第一、以為坐禪坐出病來,第二、以為魔來了,被魔魔住了。你要是當法師,或者老居士,你不知道初禪有八種觸覺,有人坐禪坐出這種境界來請問你,你答覆不出來,告訴他:「這不是生病,就是著魔,勸他最好不要坐了,再坐有危險,把自己的前程耽誤了。」你要是知道,就告訴他:「你只管坐下去,再坐一段時間就沒有了,不是生病,也不是著魔,它是任運自然的現象,身體上的四大自然變化,由粗變細,有八種觸覺。」   由初禪再進步,這八種觸覺,再消化沒有了,就證得二禪,二禪叫定生喜樂地,這才是色界天的禪定,得到二禪定,得了一種喜樂。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喜樂,是佛教的名詞,我們平常講歡喜快樂,是一個名詞,在佛教裡不是這樣講。喜,歡喜,是粗心;樂,快樂,是細心。歡喜的粗心,是前面八種觸覺,身體上起的變化。這是在心理上起的變化,心裡上歡喜,是個粗心,把粗的歡喜心降伏住了,離喜,把歡喜的粗心離開,得到一種快樂,這叫妙樂。   記得這個名詞,三界以內的樂,不能超過三禪。三禪之樂,是三界以內最大的快樂。像我們人間的快樂,根本沒有快樂,人間的快樂,都是自己生了一種苦惱,藉那個快樂境界來止苦惱,就是藉酒澆愁的快樂。有了憂愁,坐臥不安,喝點酒麻醉一下子,覺得很快樂,實際藉酒澆愁愁更愁。人間根本沒有快樂,要得了禪定才有快樂。禪定,欲界定、初禪定、二禪定,都有歡喜的粗心,要到了三禪離喜妙樂,那是不可思議之樂。到了三禪,是三界以內最樂的地方。還有四禪最高,那不要樂了,妙樂之念,他覺得打心裡的閒岔,把它捨掉了,心裡得了一種清淨境界,叫捨念清淨地。   三界以內的禪定,釋迦佛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味禪。味就是吃東西得到滋味的味。你修三界以內的禪定,很難進步,因為得了那禪定,有一種快樂,有一種滋味,他捨不掉,不能進步了。尤其得了三禪定的樂,樂得不可思議。到了你再進步,念清淨了,把妙樂捨掉了,他覺得清淨,認為得了究竟之道,另外有一種清淨之味,所以三界以內的禪叫味禪,不可以執著,一執著就不能進步。   到了色界天第四禪,他色身還有,感覺到色身雖然清淨,我們眾生還是不自由,好像一隻雀鳥,把它裝到籠子裡面一樣,叫做色籠。   於是再修無色界的四空定:第一個空定,叫空無邊處定,把色界天清淨的色身空掉了。第二個空定,叫識無邊處定,他修第一個空定,覺得空空洞洞的,沒有把握,回頭再觀心識,叫識無邊處定。第三個空定,叫無所有處定,有個心識還是個障礙,把心識也空掉,空掉無所有了,又覺得跟第一個空無邊處定差不多,於是再進步,修第四個空定,叫非想非非想處定,完全在心理上起變化,非想,沒有所想,不落於空,又非非想,這叫三界以內最高的一個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生到這個地方,叫非想非非想處地。   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不超出三界,有生有死,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造的善業、惡業,都在八識田中。那麼你生到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是定功把它壓住了不起現行。等到定力散的時候,你造的惡業種子,它發生現行,你應該墮地獄,一下子就墮地獄,所以說它不了生死,不出輪迴。三界以內的禪定,叫世間定。   出世間定,要超出三界,了脫生死,要修滅盡定。滅盡定,又叫滅受想定,我們念心經,不是有色、受、想、行、識。色蘊,到無色界天把它空掉了,到了修滅盡定的時候,把受蘊、想蘊滅掉,叫做滅受想定。滅受想定,再進一步,叫漏盡定,三界以內的煩惱叫漏,就是終止三界以內的煩惱,三界以內的煩惱都把它斷盡了,就超出三界,要了脫生死。   講六度法門,每一度各有三種,講五、禪定,也有三種: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上一次講過了。   接著講修禪定,怎麼修法?本來是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要修,但是我們凡夫,總是坐下來修容易入手,在大乘起信論上有講,還是先坐下來修,所以今天講一講坐禪的方法,包括楞嚴經上二十五種圓通,比如觀世音菩薩所修的耳根圓通,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念佛圓通,都在楞嚴大定之內。圓覺經上講的圓覺三觀,第一、止,第二、觀,第三、禪那。包括圓覺經上所說的二十五種清淨定輪,這都是出世間上上禪定。   坐禪的方法,首先要發大願,發大願怎麼發呢?要普度一切眾生,要求無上佛道。這個大願,就叫菩提大願,菩提大願就是我們發菩提心,要發一個願,依著願再來修行。菩提大願,應該先求無上佛道,再下化一切眾生,為什麼先把度眾生的願,放在前面;把求佛道的願,放在後面?因為我們要發菩提願,是先發菩提心,菩提心怎樣發起來?要觀眾生苦,發菩提心。看見眾生都在受苦,你要發心度受苦的眾生,這樣菩提心就發起來,菩提大願有四弘誓願: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第一條大願,就是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一條大願是目的,下面三條大願是方法。要度無邊眾生,第二個願才斷煩惱,第三個願才學法門,第四個願才成佛道。成佛道,也是度眾生的方法,這個道理要先記清楚。要觀察到眾生苦,就要度眾生,為度眾生求無上佛道,所以發願,先發普度一切眾生的願,再發成佛道的願。   現在講坐禪的方法,為什麼先發菩提大願?你要曉得,你想坐禪,就是要修道。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不發心修行,沒有魔;你一發心修行,魔來了,所以必須先發菩提大願,發了菩提大願,三寶都要來加被你,護法神都要來護持你,叫你遠離一切魔難,所以要想坐禪修道,必須先發菩提大願,免得著魔。   發了大願,要開始坐禪,需要知道五種調和,這就是要腳踏實地修行,行是菩薩行門,依願引行,以行填願。先發菩提大願,把修行的行門給引起來,叫依願引行。發了願,是空空洞洞的空願,拿行門把大願填實,叫以行填願。   第一、調食,食,就是吃東西,不可過餓,不可過飽。因為你要打坐,肚子餓了坐不住,散亂心太重。不可以過飽,吃的東西太多,坐下來就瞌睡,所以肚子太餓、太飽,都不可以。   最好是素食,比方我們在家弟子打坐,要忙裡偷閒,早上起來打坐一次,晚上睡覺之前打坐一次。你要是吃葷,中餐吃,晚上最好吃素食,為什麼呢?因為葷的東西,就是眾生肉,吃了不容易消化,而且渾濁之氣太重。你打坐,要坐得清清淨淨,所以最好素食。   蔥、韮、薤、蒜、興渠,就是五辛,尤其不能吃。蔥,大蔥。韭,韭菜。薤,不是芥末,不是芥辣,是一種小蒜,梵網經上叫蘭蔥,開花像蘭花一樣。蒜,也叫大蒜,底下鱗莖味道辣,有刺激性氣味,稱為蒜頭。興渠,中國沒有。中國只有蔥、韮、薤、蒜,這四種東西都不能吃。這四種東西為什麼不能吃呢?因為熟食增淫,生食增恚。你把它煮熟吃,增加淫慾心;你把它生吃,增加恚怒,容易發脾氣。我們打坐要斷煩惱,沒有斷煩惱先把煩惱降伏住,這四種東西增加煩惱,所以不可以吃。蔥、韮、薤、蒜刺激性太大,坐禪絕對不相應。連興渠算上,就是五辛,辛字怎麼講?辛是又辣又臭的東西,單辣的東西不戒,比方生薑、芥末、辣椒,不戒,都可以吃,它是只辣不臭。蔥、韮、薤、蒜,是又辣又臭,所以叫五辛。你要是吃了大蒜、大蔥到肚子裡,它從口裡出氣含臭。我們佛堂裡的廁所,如果今天有一個吃大蒜的信徒去小便,廁所都是惡臭的味道,就知道它渾濁之氣特別重,跟坐禪絕對不相應。   第二、調睡,不可不睡,不可多睡。要是坐禪,你說:我要整夜不睡覺,那太好了,但是凡夫吃東西、睡覺,都是我們的果報法,你不吃東西,不能活下去;不睡覺,也不能活下去。你要是今天夜裡不睡覺,明天一整天沒有精神,第二天再不睡覺,病倒了!所以不睡不行。但是不可以多睡,你說:我先睡夠了再來坐禪,這樣越睡越多,沒有夠的時候。按現在說,要睡八個小時才夠。我們要坐禪,一天少睡兩個小時,睡六個小時可以了。在家弟子白天要工作,你早上起來少睡一個小時,打坐一個小時;晚上睡覺之前,少睡一個小時,打坐一個小時。這樣一天可以打坐兩個小時的禪,節省兩個小時睡覺的時間。   第三、調身,身體要調好,要打坐,有打坐的方法,或者全跏趺坐,或者半跏趺坐,跏趺兩個字要記著,不是梵語,是中國話。趺,是我們的腳背。跏,是把兩隻腳交加起來。把兩隻腳的腳背交加到腿上面,這叫跏趺坐。   全跏趺坐,先把左腳盤到右腿上,牽到與身體相近,左腳的腳趾頭與右腿相齊,不要超出腿外面,也不讓它在腿裡面。這樣左腳盤好了,再把右腳加到左腿上面,這樣叫全跏趺坐,也叫跏趺大坐,也叫跏趺正坐,要兩條腿交加起來,身體端正,才能坐得久。所以你要是腿軟,能把兩條腿盤起來,還是全跏趺坐好。   要是半跏趺坐,就是年老了,腿發硬,兩條腿盤不起來。也有年紀輕,生來就腿硬,兩條腿盤不起來,盤起來疼得要命,那怎麼能坐禪?所以佛開方便,可以半跏趺坐,或者把左腳盤到右腿上,叫降魔座。或者你把右腳盤到左腿上,叫吉祥座,都有個名字。實際盤全跏趺坐,腿疼受不了,佛開的方便,就是只盤一條腿,你看哪一條腿坐起來很安靜,不要常常換,以左腿盤到右腿上舒服,就天天盤左腿;以右腿盤到左腿上舒服,就天天盤右腿,半跏趺坐也可以。   手結三昧印,梵語三昧,翻成中國話叫正定,就是修定的手印。將左手放在右手掌上面,兩個大指頭尖,剛剛接到為合適,不要離開,也不要壓到。把左手擺在右手掌上面,牽來近身,不要離開身體太遠。兩隻腳、兩隻手,都擺好了,上面身體不可左偏右斜,不可前俯後仰,你往左面偏不對,往右面斜也不對。前面把頭勾下來,這是前俯,不對;頭仰太後,也不對。身體坐直,要坐得端端正正,尤其脊背不可靠東西,脊背靠東西,你坐短時間不要緊,坐長時間會吐血。眼睛,眼觀鼻,鼻觀心。眼睛不可以完全睜開,不可以完全閉著,完全睜開,容易散亂;完全閉著,容易昏沉。眼睛應當閉著七分,睜開三分。眼睛看著自己的鼻頭,這就是標準。   鼻觀心,鼻子要對著自己的心,小止觀,鼻子要對著自己的肚臍,我們平常講眼觀鼻,鼻觀心。眼睛看著鼻子,鼻子觀想到自己的心,身體跟頭是一條線,就不偏不斜。   嘴唇跟牙齒微微合著,不可以開著,也不可以閉太緊。嘴唇微合,把舌頭翹起來抵上顎,外道打坐也講這個規矩,叫搭天橋接甘露。佛教不是這樣講,嘴唇微合,恐怕用嘴呼吸,氣調不好,所以呼吸要用鼻子。舌向上顎,叫咽喉不會發乾上火,這樣就調身調好。   第四、調息,鼻孔一呼一吸,叫一息。要調息,就是調呼吸,不可太粗,不可太細。怎樣叫粗?用鼻孔呼吸,自己的耳朵聽到有聲音,這樣呼吸太粗。要往細處調,調到太細了不行,咽喉會壅塞,心口發悶,就是要把呼吸的氣息調好。呼吸,要自己的耳朵聽不到聲響,同時出入通暢,很自在,不壅不塞,這樣就把息調好了。   有人說,我們的鼻孔呼吸的聲音,自己的耳朵從來沒有聽見過,因為你沒有打坐靜下來,我們現在是心粗境粗,聽不見鼻孔呼吸的聲音,等你靜坐下來就會聽到了。所以要往細處調,使自己的耳朵,聽不見鼻孔呼吸的聲音才對。   第五、調心,修行是修自己的心,怎樣調得好呢?要使心不浮不沈。浮,是輕浮,散亂,打妄想,東想西想。沈,是昏沈,一打坐,就瞌睡。我們的煩惱太多,最大的煩惱,一個是散亂,一個是昏沈。不打坐,你不曉得煩惱厲害;等你打坐的時候,你不叫它想,它要想,這叫浮動、輕浮,你越不叫它想,它越要打妄想,這太浮了,要調得沈著下來。沈著下來,太沈著了,變成昏沈,容易瞌睡。浮動散亂,把你的心往下面觀想,觀想到自己的肚臍,它在我們的心下面,就會沈著下來。要是昏沈多,容易瞌睡,把你的心提起來,觀想到自己的鼻子,觀想到鼻端,就不會昏沈。   把五種調好,坐禪的方法都說完了。   再講數息觀,數自己的鼻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從一至十,一個來回,一個來回的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下去。不數十一、十二,不數雙數目字,只數單數目字。   數息觀,是六妙門的第一妙門,上次講到出世間上上禪,圓覺經有三種觀,第三種叫禪那觀,禪那觀怎麼修呢?圓覺經上說,先修數息觀,所以數息觀是個妙法。   我們不用功,不知道自己苦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十個數目字,你以為誰不會數,這怎麼叫修行呢?你打坐,坐下來數數看,硬是數下去,數著數著,打個妄想,數著數著,剛剛不打妄想,昏沉來了,所以能把十個數目字數清楚,還真不簡單!只數十,不數十一、十二。結果數的結果,數到十七、十八還在數,你就知道我們的心粗到什麼樣子?十個數目字,就是數不清楚。   數息觀,數鼻息,怎麼叫妙呢?剛才講的調心,要調得不浮不沈,你把它觀想到肚臍眼,觀想到鼻子端,結果沒有效力。你修數息觀,前面五種調,你調到第四種,把鼻息調好了,調得不粗不細。你接著修數息觀,你調心,自然就調了,不會散亂,不會昏沈,就不昏不沈。為什麼?你用十個數目字,跟著鼻息數,數得清清楚楚,就不會昏沉。而且數得清清楚楚,不數雙數目字,只數單數目字,它不會散亂,所以這是個妙法。   最後介紹一本書,你要詳閱小止觀六妙門,有合訂本,在台北市善導寺內附設有佛經流通處,到那裡請一本。五種調和,都出在小止觀。再講到數息觀,就是六妙門的第一妙門,現在把坐禪的方法向諸位講完了。   六、般若度   在還沒講開示之前,首先要讚歎諸位,今天下雨,下了一天沒有停止,道源想著:今天晚上不會有幾個人來,居然還有這麼多的信徒來參加念佛,這就是諸位已經發起道心,不怕下雨。前面講過,忍辱度有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法忍,又叫安受苦忍,就是對於一切天熱天冷、刮風下雨,這些無情之法,逼迫著我們身心,要受苦,我要安受這種苦,這就叫法忍。諸位聽到了,今天能夠實行法忍,下雨不怕,趕來念佛,真是難得!按佛經上,應該讚歎諸位:善哉!善哉!   諸位能夠發這個心,不怕下雨來,應該讚歎,實實在在應該這樣做。我們不學佛則已,學佛一定要瞭解佛理,瞭解佛理不聽法師講開示,怎麼能瞭解呢?不聽法師講經,怎麼能瞭解呢?講經的機會不多,前不久本蓮社預定講七天的經,結果講了十天才講完。我們每一個星期要念一次佛,講一次開示。道源每一個星期六要講開示,都有準備,絕不使各位寶貴的時光空過!諸位應該想到佛法難聞,道源不敢自稱善知識,善知識確實難遇,尤其在現在的時代,你上哪兒找個善知識?你上哪兒去聞到佛法?所以我們淨宗蓮社,自從開光以來快三年了,沒有停止,諸位能夠按時間來念佛,按時間來聽講,一定能得很多利益,所以諸位能夠不怕下雨,是應該這樣做。   講六度法門,各有三種,已經講了五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這五度都講過了,接著講最後一度般若度。   般若度也有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先講般若這名詞,按國語現在應該念「班若」;要合乎梵音,應該念「撥惹」。般若翻成中國話,叫智慧。中國話也有般若的名詞,為什麼要翻成般若,再念別音「撥惹」?因為般若經,比如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在姚秦時代翻譯的,姚秦時的京都在陝西長安,那時候說的官話,「般若」就念「撥惹」,所以當時念「撥惹」是合梵音。但是因為中國地方大,時間也長,到現在般若,就念「班若」,在姚秦時代,般若本來就念「撥惹」。以此類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兩個字,在姚秦時代,就念「那模」,現在念「南無」,台灣人「南」念「那」,「無」念「模」,就合古音,還是保存著古音,後來中國地方大,時間也長,「南無」兩個字,變成念「南無」,在姚秦時代,本來就念「那模」,如此類推,用不著懷疑。   梵語叫般若,翻成中國話,叫智慧。本來可以翻成智慧,特別不翻,這是生善不翻。過去翻譯經典的大祖師都有規定,一直到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經典的時候,嚴格規定有五種不翻:   第一、祕密故不翻,如我們念的大悲咒,大悲心陀羅尼者,屬於祕密部,不翻。   第二、含多義故不翻,如佛地經,薄伽梵之語,它具足有六種義理者,不翻。   第三、此方所無故不翻,比方南閻浮提,是個小世界,四大部洲,南洲叫南閻浮提,閻浮提本來可以翻成勝金,它是樹的名字,可以翻成勝金樹,但是印度有,我們中國沒有,所以保存它的梵音,還是叫閻浮,不翻成中國話。   第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來可以翻成無上正等正覺。但是自從古早的時候,大祖師翻譯經典,認為這是佛的德號,為尊重佛的德號所以不翻譯。到了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經典的時候,順從古人的規定,還是不翻譯。   第五、生善故不翻,像般若,可以翻成智慧,不翻,因為翻譯成智慧,恐怕產生誤解。社會上世間法,說這個人很聰明、有學問,那是世間的智慧,不是般若智慧,特別保存梵音,能夠使眾生起善心,就是對於般若智慧特別景仰。   世智辯聰,是學佛的八難之一,世間的智慧,有辯才的聰明,叫做世智辯聰,就是社會上有學問、有口才的人,不能學佛法。他認為自己有學問、有辯才,你勸他學佛法,他不但不聽,還問難,問得你答不出來,所以反而是學佛法的難緣,所以般若兩個字,為區別與世間的智慧不同,故不翻。   現在開始講這三種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第一、實相般若,就是人人本具的真理之體,它不是虛妄之相,所以取名叫實相。佛法是心法,求佛法,不在心外求,心外求道,名為外道。佛法在哪裡?佛法在我們心裡。實相般若,就是佛法,就是人人本具的真理之體,因為說個真理之體,它還是有個相,揀別它不是虛妄之相,所以叫實相。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諸法,都有個相,都是虛妄之相。人人本具的真實理體,它不是一切諸法的虛妄之相,它是真實之相。佛經上講根本義理,很不容易瞭解,實相者,要是有相,就變成虛妄之相,因為它是無相之法,所以叫實相。   但是實相無相,還無不相。初學佛法的人,對這種句子很難瞭解,實相是個真理之體,真理之體不是在我們眾生心裡,它遍一切諸法,是一切諸法的本體。一切諸法有相,都是依著實相理體隨緣生起來的,叫做無不相。所以你要是開悟了,實相在哪裡?一切法都是實相。沒有開悟以前,你在自己的心裡去找實相,也找不到,所以實相是一切法的本體。   第二、觀照般若,就是能觀照實相理體的真實智慧。觀照,就是迴光返照,不是向心外去找,到心內去求,才能觀照出實相理體。觀照般若,是能觀之智慧,能觀之智慧,是從哪裡來呢?智慧是實相理體的妙用,依著實相理體生出來的。   這個道理初學佛法的人,也不容易瞭解,可以拿現在的電燈做一個譬喻,電燈發光了,才叫電燈。電燈的光,從哪裡發出來的呢?從電出來的,電就是本體。不發光,你看不見電燈;看見電燈,是電發了光,它能夠反照電燈。所以電的本體,它要發出來光明,有光明再反照它的本體,實際還是一個電燈。   前不久講四十二章經,比喻磨鏡子,鏡子生的塵垢需要磨。現在的鏡子,都是玻璃鏡,玻璃鏡把灰塵擦掉就好了。古早的時候不是玻璃鏡,是銅做的鏡子,銅要是生鏽,非磨不行。把生出來的染垢,就像鏽,把它磨去,鏡子就發光。光是它本具的,並不是我們磨出來的,我們只是磨塵垢,把銅鏡上面生的鏽磨掉,鏡子就發光,光不是我們磨出來的,叫無為法,它本來有的。智慧,是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是本來具有的,我們一覺悟,觀照般若起妙用,就能照到實相理體。   實相理體,也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們修行要成佛,不是修行修出來的,佛性是本來有的,那麼為什麼要修行呢?為斷無明、為破煩惱,因為有無明煩惱,把我們的佛性蔽覆住了,所以我們要修行用功。佛說的法門,你看哪一個法門跟你相應?不管參禪也好,念佛也好,把無明煩惱給斷掉,佛性現出來就成佛了。成佛當然是你修的,但是佛是現現成成,不是你修出來的,它叫無為法。   所以修行做什麼呢?就是磨鏡子上面的塵垢,在我們佛性上,就是無明煩惱,不修行用功,煩惱不能斷,要修行用功。但是你不瞭解佛理,以為成佛是你修行出來的,這是錯誤的見解。   我們本來具有佛性,無明煩惱斷了,才能證得自己的佛性。我們要是沒有佛性,你怎樣修行,也證不到佛性。還是以磨鏡子作比喻,因為鏡子本來具有光明,你磨來磨去,把塵垢磨掉,光明現出來了。要是鏡子本來不具足光明,你怎樣磨,也顯不出來光明。比如你磨一塊木板,你怎樣磨,也磨不出光來,因為它沒具有光明。所以我們怎麼能成佛呢?因為我們本來具有佛性,才能成佛。用功修行,迴光返照,都屬於觀照般若。   第三、文字般若,就是一切佛經。嚴格言之,就是指般若經,或者五部般若,或者八部般若,或者六百卷大般若,這些般若經都是文字,它叫般若。文字般若,能夠詮顯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我們怎麼會瞭解觀照般若?怎麼會瞭解實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表現出來的。所以你看見佛經是文字,它跟世間法書上的文字不一樣。世間法的書只叫文字,不叫文字般若,因為它裡面不含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所以世間法的書,你研究的文字再多,也不會開智慧。   般若經是文字,但它是文字的智慧,能夠詮顯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所以叫文字般若。對於文字般若,我們要特別尊重,因為它是諸佛之母,金剛經上有明文:「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切諸佛,都是從金剛經生出來的,那金剛經不是諸佛的母親嗎?所以般若是諸佛之母,我們對於經典要特別尊重。   三種般若講好,六度法門,第六度叫般若波羅蜜,前面五度,都叫波羅蜜,梵語波羅蜜,翻成中國話叫到彼岸,也叫度,所以這六種法門,叫六度法門,也叫六度波羅蜜。   波羅蜜,要是順梵音,叫彼岸到,因為外國話是倒裝句,順中國話就是到彼岸。到彼岸,是個比方,實在含意就是究竟,你用功用到究竟處,叫波羅蜜。   我們眾生在這裡流轉生死,等於在此岸,中間有一條大河,譬喻是煩惱大河。涅槃,是彼岸,要能夠渡過煩惱大河,了脫生死,才能夠到彼岸,證得涅槃。你度過大河,不是需要一艘船嗎?六度法門,等於六艘大船,無論坐哪一艘,都能度脫生死,你能具足修六度更好,能夠度脫生死,到達彼岸,叫波羅蜜。   我們知道般若是諸佛之母,就要尊重般若經。中國人跟金剛經特別有緣,大家喜歡念金剛經,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每天都要念一遍,念金剛經很好,但是你要會念,把經文讀熟了,甚至可以背,但是不必背,要對著經本看。你念熟了,像念大悲咒一樣,念得很快。不必念那麼快,因為大悲咒不需要解釋,它屬於祕密部。經典需要解釋,你不必念太快,金剛經是文字般若,要隨文作觀,就起了觀照般若,念來念去,忽然開悟了,就證得實相般若。   六度法門,各有三種,講到這裡講完,前五度與外道相共,但是它不能波羅蜜,因為外道沒有般若度。要能把前五度都修到波羅蜜,完全靠第六、般若度,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外道也講布施,也講持戒,也講忍辱,也講精進,也講禪定,但是外道沒有般若度,不能到達彼岸。   我們講六度法門,要特別注重般若度,般若度從哪裡來呢?廣學多聞,多聽經,多聽開示,自己有學問的,多看經、多看註解。把文字裡面的般若得到了,你就會起觀照,觀照般若一起來,就證得實相般若,那麼前五度都可以到達彼岸。 報四恩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二月二十四日   今天是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國曆四月五日,是先總統一百歲冥壽的祭辰之日,同時也是清明節,政府明令規定,今天政府要派大員遙祭黃帝之陵。   清明節是社會上的習慣,都要去掃墓,我們政府明令規定,今天叫民族掃墓節,民族,就是我們中華民國的民族,推我們的祖先,一直推到黃帝,以黃帝為我們最高的祖先。所以我們掃墓,要去掃黃帝的陵墓,黃帝的陵墓距離太遠了,所以叫遙祭皇陵。遙,是很遙遠,很遙遠的祭拜,還是表示拜黃帝的陵墓。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教的文化。掃墓的意思,孔子有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就是父母臨命終時,兒女要謹慎伺候;父母別世以後,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追遠,追,是追念。遠,是父母今年別世了,我們要祭之以禮。等到父母別世二年,還是要拜。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每年還是要到墳墓去祭拜。   父母別世以後,每年要到墳墓去祭拜,追遠兩個字,再推遠一點講,我們的父母,還有父母。要是我們的父母,沒有他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也不會生出來。所以掃墓,要掃別世的父母,再追遠,追到我們的祖父、祖母,於是這個觀念把它追上去,一代一代的祖宗墳墓,都應該拜拜。我們的祖宗,一代一代的追上去,一直追到黃帝,我們都是黃帝的子孫,黃帝是我們最高的祖宗。要掃墓,應該先掃最高祖宗的墓,所以要拜祭黃帝的陵墓。   中華民國政府,因為民間清明節要去掃墓,就依著民間掃墓的禮儀,提倡孔子的道德學問,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由前面說的慎終而追遠,人民的道德可以增強,所以影響很大。   講到清明節,民間要掃墓的意義,再講到政府的規定,民族掃墓節,要遙祭黃帝之陵的意義,這是慎終追遠。再講到我們的先總統,今天四月五日是他的祭日,恰巧碰到清明節掃墓的日子。恭逢到掃墓的紀念日,他的紀念日還是要隆重舉行,先總統對於民眾有德,我們不能把先總統忘記。乃至再推上去,國父孫中山先生,逢到他的祭辰,逢到他的冥壽,也要祭拜,這都是追遠的意思。   儒教所提倡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我們佛教裡講,就是報恩,恩就是德,民德歸厚的德,就是恩德。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他提倡我們佛弟子要報恩,凡是對我們有恩惠的人,都應當酬答。   佛教裡講的報恩很多,但是有四種恩很重,叫四重恩。我們每天念佛之後,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對於我們的恩德最深最重的有四種,叫四重恩。但是佛教的四重恩有兩種:第一種出在心地觀經,說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   第一、父母恩,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惠,沒有父母親就不會有我們,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把父母忘記。父母在世的時候,一定要供養父母;父母別世以後,要把他們的後事辦好,每年逢他們祭辰還要祭拜,這都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第二、眾生恩,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我們在世間做人,凡夫的生活,衣、食、住、行,是四大要素,我們一個人不能兼顧生活的四大要素,無論我們做哪一行的工作,只能做一行,不能兼顧其他的事情。種田的,他可以自己種米,我們不是種田的人,我們的米,是農夫種出來的,農夫是個眾生,我們要報答眾生,沒有種田的眾生,我們沒有米吃。我們穿衣服,要報答織布的眾生。我們住房子,要報答做房子材料燒磚、燒瓦等眾生,都對我們有恩。應該報答衣、食、住,對我們有恩的眾生。行,你要坐汽車、火車,沒有人造汽車,你怎麼坐汽車?沒有人造火車,你怎麼坐火車?造出來汽車,造出來火車,沒有人給你當司機,你怎麼去行?怎麼去坐汽車、火車?所以造車的眾生,對我們有恩;開車的眾生,對我們有恩,這叫報眾生恩。   我們生的時代不好,是邪說橫行的時代,把過去的道德觀念,都推翻打倒,我們要報父母恩,是要提倡孝道。他要主張邪說,提倡非孝道論,對於父母不應該孝順,他們認為男女結婚,是為圖快活才性交,因為性交才生小孩,所以對於我們沒有恩德。   這些年輕人聽到似是而非之理,認為父母對我們沒有恩德,不曉得中國人男女結了婚,就為了要生孩子,所以生孩子不完全是為了圖快樂才生?這一種道理就站不住,要是為圖快樂生小孩,生了小孩,父母把你甩掉不就好了,你怎麼會長大呢?你從母親肚子裡生出來,會吃東西嗎?會走路嗎?父母有養育恩,沒有父母,你怎麼會成人?   這些邪知邪見,認為報眾生恩,根本沒有道理!我吃米,是拿錢買的;我穿衣服,也是拿錢買的;住房子,也是拿錢買的,沒有錢我辦不到,他對我們有什麼恩呢?這些都是片面的理由,不錯,是需要用錢買來的,但是要是沒有人種米,你雖然有錢,上哪裡買米?要是沒有眾生織布,你有錢去哪裡買布?沒有造房子的人,你有錢,上哪裡買房子?所以要報答恩德,要推到眾生對我有恩。   第三、國王恩,古時候,每個國家都有國王,現在世界上,還是有國王的國家。中華民國改成總統制,我們報國王恩,就要報總統恩。我們要報國家政府的恩,國家政府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保護恩、治安的恩。沒有國家、沒有政府,就沒有治安;沒有治安,我們生命都沒有保障,怎麼能夠生活下去?所以國家政府,對我們有保護的恩德,有治安的功德。   第四、三寶恩,是報佛法的恩。三寶,就是佛、法、僧。沒有佛出世,沒有人說法;沒有經典流傳下來,我們不懂佛的道理;沒有僧寶傳揚佛法,我們接受不了佛法。所以我們能瞭解佛法,得到佛教的利益,佛、法、僧三寶對我們有大恩惠,所以要報三寶之恩。   第二種四重恩,是在釋氏要覽,所謂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   第一、父母恩,這跟心地觀經上講的一樣。   第二、師長恩,父母是養身的,沒有父母,沒有我們這個身體。師長,是我們的法身父母,沒有師長,我們的法身生長不出來。將來成佛作祖,也是師長教育我們的,所以師長對我們有大恩惠。   第三、國王恩,這跟心地觀經上說的一樣。   第四、施主恩,我們出了家,釋迦牟尼佛的戒規,不許我們做生意、做買賣,不許可我們耕田種地,我們出家弟子怎麼生活呢?完全靠施主供養,施主對出家弟子有大恩惠,所以要報施主恩。怎麼報施主恩呢?講佛法給在家弟子聽,叫做法施。在家弟子供養我們出家人的衣、食、住,是用財布施;我們講佛法給在家弟子聽,是法布施。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所以我們講經法會,鐘聲偈:「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都是著重在報施主恩,我們現在講經的功德,都是報答施主的恩。   這兩種四恩,怎樣分別呢?心地觀經上的四恩,是告訴在家二眾弟子,要報父母恩、報眾生恩、報國王恩、報三寶恩。釋氏要覽上是告訴出家二眾弟子,要報父母恩、報師長恩、報國王恩、報施主恩。因為在家二眾不受人家的供養,他沒有施主,所以第四種報施主恩,完全指出家弟子講的。   這兩種四重恩,父母恩、國王恩相同,前面講報眾生恩,我們出家二眾弟子不報眾生恩嗎?把眾生恩,合到施主恩裡面,施主是直接供養我們衣食住。種田的、織布的這些眾生,是間接的施主。所以把報眾生恩,合到施主恩裡面。   心地觀經上講的報三寶恩,我們出家弟子,不應該報三寶恩嗎?把三寶恩,合到師長恩上。佛法僧三寶,都是我們的師長,所以要報師長恩,自然報三寶恩。   儒教講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理,跟我們佛教講的道理是相合的,不合的是深淺不同。孔子講的道理,是佛教的人乘法,比較淺,佛教講得深。佛教的報恩,自然會慎終追遠,所以包括有慎終追遠在裡面。慎終追遠,就是報父母恩,下面三種恩,儒教沒有提倡。   報恩的道理,按現在講,可以安定社會,富強國家,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觀想到,要報恩,父母對我有恩,師長對我有恩,政府國家對我有恩,一切眾生對我有恩,都是我的恩人。社會上馬路上走的人,我不認識的,我們觀想到,他都是我的恩人,我報答他都來不及,還跟他結冤仇嗎?所以社會自然安定,社會安定,國家自然富強。   再想到我們能夠了生死、成佛道,因為有三寶出世。三寶出世,為度眾生,眾生的恩不是說,種米給我們吃,織布給我們穿。因為有眾生,佛才出世;有佛說法,才有法寶;有了法寶,才有僧寶;三寶出世,為度眾生。   我們學了佛法,推本尋源,要推到恩德於眾生,我們要報眾生恩,怎麼報法?要報四重恩,一定要度眾生成佛,要想到度眾生成佛,就要發菩提大願,要度盡一切眾生。   我們要發菩提大願,要度一切眾生成佛,我們沒有福德、沒有智慧怎麼度?所以我們要趕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到那時候,福德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乘願再來,普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生極樂世界,皆得成佛,這樣才是徹底報恩。 阿彌陀佛字音之研究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初八   今天講的題目:阿彌陀佛字音之研究。因為有人說:阿彌陀佛的阿字,應該念ㄚ,陀字應該念ˊㄊㄚ,要念ㄚ彌ˊㄊㄚ佛,這樣才能與梵語的音聲相合,因為這個問題,有很多信徒來問,究竟應該怎麼念?答覆起來很費解釋,今天我就做一個總答覆。   先總說道源不贊成念ㄚ彌ˊㄊㄚ佛,因為在大陸上,道源出家早,我二十歲就出家,在大陸上走的地方很多,走過十七個省份,民國有名的大法師、老法師差不多都親近過,沒有聽說念ㄚ彌ˊㄊㄚ佛的。到了台灣,最初的時候,不能念ㄛ彌 ˊㄊㄨㄛ佛,認為念ㄛ彌 ˊㄊㄨㄛ佛會倒楣,都念無量壽佛,後來慢慢地勸導,大家明白佛理,都肯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也沒有聽說誰念ㄚ彌ˊㄊㄚ佛。   最近兩年有人說,要念ㄚ彌ˊㄊㄚ佛才對,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不對。本人不贊成念ㄚ彌ˊㄊㄚ佛,現在再分別批評一下:勸大家念ㄚ彌ˊㄊㄚ佛這個人,犯有三種錯誤:   第一個錯誤,他不懂梵語,這個人糾正我們,說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不對,要念ㄚ彌ˊㄊㄚ佛,才合梵音的音聲,就表示他不懂梵語。道源怎麼敢批評他不懂梵語呢?我有一個根據,因為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合、不合梵語的音聲,不在阿字、陀字上,阿字應該念ㄚ,陀字應該念ˊㄊㄚ,這只是語音之轉,一個輕音,一個重音,不關重要。關係重要的是佛字,佛字,梵語佛陀耶,應該有三個字音。過去的祖師,迎合中國人的根性,因為中國人說話愛簡單,把梵語做簡略的翻譯,把佛陀耶簡略的翻譯為一個佛字。   為什麼說這個人不懂梵語?你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不對,要念ㄚ彌ˊㄊㄚ佛才合梵音的音聲,讓你怎麼念,都不合梵音的音聲!為什麼?你要合梵語的音聲,應該念阿彌陀佛陀耶,才合梵音,但是沒有聽說這個人叫人家這樣念,就證明他不懂梵語。   第二個錯誤,他不明白佛教的教義,先按事相上講,阿羅漢都有他心通、天耳通。你心裡動個什麼念頭,阿羅漢都知道,因為他有他心通。你念的什麼音聲,講的什麼話,他都聽得懂,因為他有天耳通,連雀鳥叫的聲音,他都聽得懂。   阿羅漢有他心通、天耳通,阿彌陀佛沒有他心通、天耳通嗎?不能這樣講,阿彌陀佛一定有他心通、天耳通。我們只要心裡發願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知道,因為他有他心通。我們念ㄛ彌 ˊㄊㄨㄛ佛,念ㄚ彌ˊㄊㄚ佛也好,阿彌陀佛聽不懂嗎?這是按事相上講教義。   按理性上講,念阿彌陀佛,念的是我的自性彌陀,念的是我本具的佛性,念阿彌陀佛,還能念到自性以外去嗎?他說念ㄛ彌 ˊㄊㄨㄛ佛念得不對,不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根本不懂教義。我念阿彌陀佛,念的是我的自性彌陀,生極樂世界,是生我的唯心淨土,怎麼心外頭還有個阿彌陀佛,還有個極樂世界?所以按理性上講,他更不懂教義。   第三個錯誤,他好為人師,古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他偏偏好為人師,不懂梵語,說他懂;不懂教義,說他內行。見了人家念阿彌陀佛,就來指導糾正:你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不對,念ㄚ彌ˊㄊㄚ佛才對,好像他遇過高人,得到真傳,這就是他好為人師,愛出風頭,攪得一些信徒心裡亂糟糟。   我剛才講,道源在大陸上走過十七個省份,沒有聽過念ㄚ彌ˊㄊㄚ佛,都是念ㄛ彌 ˊㄊㄨㄛ佛,就證明過去的四眾大德,都是念ㄛ彌 ˊㄊㄨㄛ佛。我們打開往生淨土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很多很多,他們念ㄛ彌 ˊㄊㄨㄛ佛,怎麼能生極樂世界?就證明念ㄛ彌 ˊㄊㄨㄛ佛沒有錯。   拿往生淨土傳四眾大德生到極樂世界,怎麼生去呢?剛才講,你只要發願生極樂世界,你念阿彌陀佛,一動念,阿彌陀佛就知道,阿彌陀佛有他心通。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聽得懂,他有天耳通。所以過去四眾大德都沒有念ㄚ彌ˊㄊㄚ佛,照樣生極樂世界,沒有錯誤。   把喜歡指導糾正人,要念ㄚ彌ˊㄊㄚ佛的道理,批評過了,第一個錯誤、他不懂梵語。第二個錯誤、他不明白教義。第三個錯誤、他好為人師。現在講正當的道理,念佛應該如何念法?   念佛,第一、須發菩提心,我們為什麼念佛呢?為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求生極樂世界?為見到佛聞法,證無生法忍,迴入娑婆,廣度眾生。為要發菩提心,普度一切眾生,我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樣一發心,決定生極樂世界,因為跟阿彌陀佛的志願相合。   這個道理過去講了很多,或者有初來的信徒需要聽聽,那麼你發了菩提心要普度眾生,你在娑婆度就好了,為什麼要生西方極樂世界,轉個彎呢?因為我們發願是要普度眾生,可是我們自己也是眾生之一。眾生就是煩惱無盡,我自己也是煩惱無盡,要把煩惱斷盡,在娑婆世界不容易,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斷煩惱。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就要學無量的法門,在娑婆世界學無量的法門,也不容易,要生到極樂世界去學無量的法門。   到極樂世界,說一個比喻,等於我們到外國去留學做什麼呢?要為我們自己的國家服務,為國家服務在自己國家就好了,到外國去做什麼?因為我們本國的教育辦得不夠完善,所以需要到外國留學,留學回來再為自己的國家服務。生極樂世界,跟這個道理一樣。   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斷煩惱很難,尤其十信位不能修圓滿,進進退退。念佛只要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十信位圓滿了,入了十住位,就證到無生法忍。過去講過,無生法忍有三個位子:第一、入到十住位,就證到無生法忍,第二、登到初地以後,就證到無生法忍。第三、八地菩薩,證到無生法忍。   我們只要看阿彌陀經,生到極樂世界,都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那就是十住位的菩薩。十住位的菩薩都有神通,他早上起來帶著天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回來不耽誤吃中飯,那神通多快!所以我們生極樂世界做什麼呢?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為了證到無生法忍。證到無生法忍,智慧有了,辯才有了,神通有了,乘願再來,回到娑婆世界來普度眾生,滿菩提願。   信願行三法,叫往生淨土三資糧,蕅益大師說:信願行三法,本來是平等的,但是分起來有輕有重,信願這兩個字最要緊,尤其注重在願字。你有了信心,相信淨土,你不發願往生,也不能生去!信了等於沒有信,最重要的是願。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能不能生西方?全憑你有沒有信願,有信心、有願力,決定生。蕅益大師又說:「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生到西方,九品蓮花,品位有高有下,怎麼會有差別呢?就是你念佛的行門,有深有淺。這就是說,你能不能生極樂世界,全憑你菩提願發了沒有?發了,你念佛念多念少,都能生去。   第二、要生虔誠心,你發菩提心了,心虔誠不虔誠?虔誠心生不起來,你的菩提心會退失。你發了菩提心,一定要生起來虔誠心,決定要生極樂世界,要虔誠念佛。你虔誠心生起來,按無量壽經上說,念一念,都念到極樂世界去。按十六觀經上說,念十念,都生極樂世界。就是因為心裡虔誠,你念那一念佛,念十念佛的力量,都能把你度到極樂世界去。   第三、念佛的字音應該如何念?有三種:   一、按梵語的音聲念,印度的梵語,應該念什麼音,比方印度的梵語,應該念阿彌陀佛陀耶,你就念阿彌陀佛陀耶,要真正懂得梵語的人,依著梵語來念,那是最正確,不是剛才講的那個不懂梵語,好為人師的人,而是真正懂梵語的,就依著梵語念。   二、按國語念,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有國語,國語的音聲,代表中國的音聲。你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你按著國語來拼音,國語拼的音應該念什麼音,你就念什麼音,決定不會錯誤。   三、按鄉音念,鄉,就是你的家鄉。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就按你家鄉的音聲來念佛,比方你是上海人,就按上海人的音聲來念佛,阿彌陀佛一樣聽得懂。你是台灣人,就按台灣人的音聲來念佛,阿彌陀佛也會聽得懂。這就是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就按你家鄉的土音念,不會出錯誤。   剛才講過,最要緊的,你要發菩提心,發虔誠心,你一發了心,阿彌陀佛有他心通,就知道了。你念阿彌陀佛的音聲,按梵語念也好,按國語念也好,按鄉音念也好,阿彌陀佛有天耳通,統統聽得懂,不會有錯誤,一定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去。   這是我對於最近兩年念阿彌陀佛,到底要怎麼念?攪得大家心裡亂糟糟,提出了總批評,不要聽他的,都是冒充聖人,根本他不懂梵語。你念阿彌陀佛,就按上面講的三種方式念,阿彌陀佛都聽得懂。 念佛聲音的高低與環境的適應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今天講的題目:念佛聲音的高低與環境的適應。念佛的聲音有三種:高聲念、低聲念、默念。高聲念、低聲念,這兩種大家容易瞭解,默念,就是不出聲,也叫金剛念。不出聲,要記著,嘴唇要動一動;要是嘴唇不動,那就是心裡在念,口裡沒有念,這不屬於稱名。我們平常講念佛,在十六觀經上叫稱名,是口裡稱著名號,所以默念,是不出聲,還是要稱名,嘴唇要動一動。   嘴唇動一動,沒有出聲音,但是我自己的耳朵要聽到,它還是有聲音。嘴裡沒有念出來阿彌陀佛的聲音,你嘴唇要動一動,靜著心,耳朵聽到還是一句句的佛號,有聲音。   現在就講高聲念、低聲念,要與環境適應,要適應環境。我們共修,四眾弟子集合在一個佛堂,就要高聲念。因為你不高聲念,他也不高聲念,這個共修的法會做不成功,大家都不開口,都默念,或者低聲念,大家念得不一致,所以在四眾共修的時候,要高聲念。每個人的喉嚨聲音不一樣,你的喉嚨聲音特別響亮,念的聲音高一點,領導大家來念佛,功德無量,但是不可以特別高。自己的聲音宏亮,念佛的聲音念得特別高,不知道自己動了我慢的煩惱。我們是凡夫,煩惱常常侵襲著我們,自己做不了主。因為你的聲音宏亮,就要念得特別高,表示我的聲音亮,這樣就把我慢引起來,增加了我慢的煩惱。   你的聲音亮、聲音高一點,能夠領導著大家念,這樣沒有煩惱,有功德。你要是聲音特別高,念得大家討厭:「你怎麼這麼大的聲音?」這樣不能領導大家念佛,反而把別人的煩惱給引起來,對於你聲音太高覺得討厭,別人不是生煩惱嗎?別人的煩惱,是你引起來的,不能引導大家念佛,增加功德,自己起了我慢煩惱,還令別人起了討厭的煩惱,這是太不合適的事情。   你念得聲音特別高,還有一種弊病,念佛的節奏,這個板,在木魚上。木魚敲得快,我們念得快;木魚敲得慢,我們念得慢,我們以木魚為主,跟著木魚念。因為你的聲音亮,念得特別高,把木魚的聲音壓到,你聽不見木魚的聲音,就任你的性去念,結果念掉板了,你不知道。大家是聽木魚的,你念的沒有聽木魚,念掉了板,打大家的閒岔!大家都念不成功,那罪過更重!   念佛在四眾共修要高聲念,對於我們淨宗蓮社來說,還是不適應環境。因為蓮社是在公寓的房子裡面,其他的都是住家,並不是佛教徒。他們不念佛,聽見我們念佛就討厭;聽見我們念經,他們就討厭,所以對於環境,還是不太適應。   淨宗蓮社開辦已經三年了,最初開辦的時候大家反對,上警察局告我們,警察來干涉。告我們的人,也跑來跟我們吵架。我們在這裡講經,他們聽見起煩惱,把他的錄音機擴音器,開得很大,叭叭叭來攪亂,還有在講經時,打東西敲得大聲響。我們不能怪他們,他們不是佛教信徒,聽見我們念佛,聽見我們講經,說我們打了他們的閒岔,所以要來搗亂。   住宅區公寓的房子,依政府的規定,不許作寺廟。比方淨宗蓮社去辦寺廟登記,政府不許可登記,因為公寓房子,根本不許可設立寺廟。民眾的住宅區,也不許設立寺廟,連教堂都算,寺廟、教堂,都不可以設在住宅區。   淨宗蓮社的環境是不太適應,我們講堂已經佈置好了,很希望能夠念佛,能夠講經。他們來吵架,我們就向他們道歉,用好話安慰、勸導他們。向警察告狀,我們跟警察講好話,這樣實際還是很勉強,這就是四眾共修,要看在什麼地方?要是在山裡,有個寺廟四眾共修,你念得再大聲,那裡環境好,不會有人來妨礙。我們現在在公寓房子不念高聲,四眾共修修不來,都不念,怎麼修呢?那麼要高聲念,實際環境還是不適應。   這就是把環境跟大家講一講,有的初來還不太清楚,我們建立這個講堂,就是要念佛、要講經,每半年講一個禮拜的經,大家都來聽。有一家鄰居,他有一部摩托車,在大門裡面。到了晚上七點半,一直有來聽經的人,我們大門不能開起來,經過瞭解原因,他怕人家偷他的摩托車,把大門關起來不許開。後來聽經的信徒跟他理論,也是吵吵鬧鬧,很勉強。前天我們在講經,他們男的女的,又要上來找麻煩,這不能怪他們,我們不應該在住宅區裡面設立講堂。   再講到在家弟子,你們在家庭裡面念佛,要知道適應家庭裡的環境,絕對不可以高聲念,要低聲念,或者是默念。家庭裡你信佛,自己發心念佛,你家裡的人都不信佛,也不發心念佛。你要是念得高聲,他們就起煩惱,尤其晚上,你要念佛的時間,都是在吃完飯洗了澡,這個時候去念佛,差不多都是八、九點的時間。家裡人正在看電視,據說八、九點是最好的節目,你在那裡哇拉哇拉念阿彌陀佛,他電視看不好,各個都討厭你,各個都恨你。   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我念佛,為度眾生念,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到無生法忍,回來還是要度眾生。現在念佛,就不要捨棄眾生,都要跟眾生結歡喜緣。你的家親眷屬跟你是最有緣的,結果你跟他結了冤仇,永遠不讓你度。現在你度他,都度不了!你成了佛,他也不讓你度,因為他恨上了你,這就是你捨棄眾生。   如果你家庭的人都有善根,不但你一個人信佛,全家人都信佛;不但你一個人念佛,全家人都念佛。這樣還是要注意,你是在家庭,不是在寺廟,全家人信佛,念佛還是不能高聲,為什麼?鄰居不信佛。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們蓮社的鄰居都不信佛,你家庭的人全家信佛,其他鄰居一個人也沒信,你在高聲念佛,吵了他們的安靜,一樣跟你不結歡喜緣,一樣跟你動煩惱,一樣恨你。   這就是說,家裡只有你一個人信佛,最好是默念,免得使他們動煩惱。他們看他們的電視,你念你的佛,彼此不相妨礙就好。要是全家都信佛,我們定了晚課,大家都來念佛,也要低聲,不要吵了鄰居,使鄰居造口業。   今天是奉勸在家弟子,在你們的家庭念佛,絕對不許高聲,要低聲念,或者是默念。這就是今天講的題目:念佛的聲音有三種:高聲念、低聲念、或者默念。要與環境相適應,不要刺激了眾生,令眾生恨我們,他口裡罵我們,毀謗我們,造了口業,他要墮地獄。我們要度眾生成佛,結果沒有度他成佛,把眾生度到地獄裡去,那太對不起眾生了,是不是?   把高聲念再說回來,要是四眾共修要高聲念,拿淨宗蓮社講,還是很勉強,環境不太適應。要是在山上有一座寺廟,沒有其他的鄰居擾亂,最好高聲念。但是你要記得,是共修的時候高聲念,你在山上寺廟裡,要是個人用功,還是要默念,這個規矩要記著。   在寺廟裡,大家都是出家人,早上起來做早課,要高聲念,不然你不念,他也不念,早課怎麼做?共修的時候要高聲念,按我們本身的習慣,因為早課做得早,都是天還沒有亮的時候起來,做完早課下來,離吃早飯還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大家要用一點個人的功,有的念一卷金剛經,有的念一卷普門品,這時候絕對不許出聲。因為做早課大家要高聲,現在不是共修,是個人用功,你念金剛經,他念普門品;你念阿彌陀佛,他念大悲咒,個人念的不一樣,一定不可以出聲,出聲還是令別人動煩惱。   你念金剛經,他念普門品,念的經文不一樣。你要出聲,他也要出聲,他打你的岔,你一定得把聲音提高,要壓住他的聲音,不然你的金剛經念不下去。你的聲音攪亂他,他也把聲音提高,他的普門品才能念下去,這樣不是用功,等於吵架、打架,這還叫修行嗎?你想想看,不是顛倒嗎? 共修念經念佛是同聲合板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二日   今天講的題目是:共修念經念佛是同聲合板,就是講一點規矩。共修,就是我們在念佛堂裡四眾弟子共同修行,出家二眾,為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為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共同修行,就不是你一個人,念經包括念佛,念經念佛都要同聲合板。同聲,我們念經念佛四眾弟子,異口同聲,口不是一個,每一個人有一個口,但是念經念佛的時候,聲音要同聲,怎樣能讓四眾弟子念一樣的聲音呢?要合板,板在哪裡?板在木魚上,木魚敲得快,我們念得快;木魚敲得慢,我們念得慢。比方念阿彌陀經,他敲一槌木魚,我們念一個字,大家念得一樣,怎麼會一樣呢?跟著木魚念。   你要參加念佛共修,或者在家庭裡自己修行,念經或者念佛,不敲木魚可以,但是要學著點板,你用手指頭點板也可以,因為你在家庭裡,不見得大家都信佛。我前次講過,在家庭裡不但不可以高聲,也不可以低聲,念經念佛都要默念,免得讓你家裡的人討厭,造口業。你家裡的人全家信佛,鄰居不相信,還是要造口業。所以在家裡最好是默念,但是要點板。我平常就告訴居士,你高聲、低聲,就怕人家討厭,你敲木魚人家不討厭嗎?還是討厭。那麼你點板怎麼點呢?吃飯的筷子用一點棉花,或者用一塊布,或者用塑膠紙,把它包得像一個木魚槌,敲桌子。這樣木魚槌不會響,因為用棉花包了。所以在你自己家裡,一個人念經,一個人念佛,你要練習上了板,就不必用木魚敲了,最初念的時候,還是要做一個沒有聲音的木魚槌子,敲著念,叫它念得合板。   你念阿彌陀經不聽木魚,來參加共修,打大眾的閒岔,因為你不上板。人家聽木魚,你亂念一通,大家都不能念。因為聽木魚的人,是注意聽木魚;你不注意聽,隨便念,別人打不掉你的板,因為你根本不聽板,隨便念,這樣大家都念不來了,你想你經念得不是罪過嗎?   所以你一定要學跟著木魚板念。念佛,也是要合板,還是要聽著木魚念,板在哪裡?剛才講過,板在木魚上。那麼你念佛,念六字佛,四槌木魚;轉快板,念四字佛,還是四槌木魚;要聽著木魚念,六字佛怎麼扣四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一槌;阿彌,一槌;陀,一槌;佛,一槌。等到轉快板的時候,念四個字,還是四槌,一個字一槌,你在家裡念,還是要學著點板。   你念佛不練習拍板,你念南無,人家念阿彌;你念阿彌,人家念陀佛,這樣攪得大眾都不能念。跟念經一樣,你不聽板的人,別人可是打不了你的閒岔!因為你根本不聽板。那麼別人聽板的,你給人家攪亂了,攪得大家都不能念,念經不能念,念佛也不能念,你罪過重了!   我在蘇州靈巖山寺,外面來了一個居士,他念佛不聽板,而且好像很用功,念得很大聲,人家念南無,他念阿彌,把大家攪得不能念。後來等到念佛下來,我跟他說,念佛要聽木魚的道理,那位居士很好,很有學問,他說:「那我可真罪過了!使大家都不能念。」他說:「你教我怎麼念?」我說:「六個字你拍四板,轉板之後,四個字,還是拍四板,很簡單,一學就會。」   在台灣打念佛七,遇見一個人,念佛不上板,攪得大家不能念,休息的時候,我就勸他:「你要學者跟木魚念!」他光火不接受說:「我要念佛,念得一心不亂,你還要我分心聽木魚呀!」他說得很有理由,那我講錯了?他光火發我的脾氣不接受勸導,我想了一個方便,轉個彎再勸他,我說:「你念佛是不是要發菩提心?」他說:「是啊!」我說:「你念回向偈是不是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他說:「是啊!」同生極樂國,是不是跟大家一起去,你念佛不上板,把我們都攪得不能念,我們生不了西方,怎麼跟你同去呢?後來他沒有話講了,那怎麼聽木魚?學吧!後來教他,也把他說服了。   你一個人不是跟大家共修,念不上板,還不要緊。共修,一定得念上板,念上板要學一學,不要亂念,這是很重要的規矩。   還有你自己念上板了,還得學著敲木魚,學著打引磬,現在出家人少,你成立了一間念佛堂,大家共修,一個禮拜念一次佛。大家來了,至少要有兩個人打法器,一個人打引磬,一個人敲木魚,大木魚、小木魚各一個,實際應該有四個人,最少要有兩個出家人。兩個出家人找不到,只有一個出家人那怎麼辦?這個念佛堂不要念了,你是個居士,也要學著敲木魚,少一個出家人,這個居士說:我來。今天佛念得很好,你的功德很大。   尤其現在出家人少,在外縣市,你是個在家居士,發心開念佛堂,你不會敲法器,怎麼領導念佛呢?在外縣市,請一個出家人請不到,你想要開個念佛堂,跟大家念佛,有些信徒來參加,你不會敲不會念,怎麼領導人?所以共修,有共修的規矩,一定要把它學會,就可以領導大眾念佛。   還有念六字佛、念四字佛規矩的來源,在過去念佛,都是念六字佛。自從淨土宗的第四祖法照大師,提倡五會念佛,要念五個階段、五個腔調,大家認為很好。但是初學的人,念到哪裡是第一會?第二會怎麼念?第三會又怎麼念?就不清楚。所以後來有祖師把它變成兩會念佛,慢板,念六字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轉快板念四字佛,五會念佛變成兩會念佛,這樣老修、初學的人,都容易學。在大陸上,我前次跟你們說過,我走過十七個省份,無論哪一個寺廟,都是這個規矩,就是要做早課、晚課,先繞佛三匝,轉三圈,前兩圈,念六字佛;第三圈,轉念四字佛,就是由五會念佛變更成兩會念佛。   到了台灣念佛有兩個音:一個高韻,一個低韻,兩韻念佛好學,所以全台灣各寺廟,都是念兩韻。但是在大陸上各寺廟,沒有念兩韻的,只念一個韻,念六字佛,念四字佛,都是一個韻,沒有上下韻。要是哪一個出家人,或者在家居士要往生,我們要給他助念,幫他念阿彌陀佛,就知道決定用一個韻,兩個韻不合適。因為平常不是送往生,用兩個韻還可以,人要往生的時候,要幫忙給他念佛,你用兩個韻還是不合適。所以將來要是哪個人要往生,你給他助念,就有這個經驗。   因為兩韻念佛大家容易學,道源成立海會寺,也是用台灣的規矩,用兩韻念佛;在這個地方成立淨宗蓮社念佛,也是用兩韻,就是一個高韻,一個低韻,怎麼念?因為大家容易學,不一定要去改,不過說一說在大陸上各叢林裡念佛,都是念一個韻,沒有兩個韻。   還有聽板,板在哪裡?在木魚上,聽木魚,木魚敲得慢,我們念得慢;木魚敲得快,我們念得快,大家異口同聲,切不可以用腳踩板。本蓮社開始念佛講規矩,我就講過,不要用你的腳踩板。   第一,按事相上講,用腳踩板不好,怎麼不好呢?因為男眾跟女眾,高低不同,男眾的身量高,女眾的身量低。身量高,他的腿長;身量低,她的腿短。腿長走起路來,一步跨得很遠,比方腿長跟腿短的人相比,一步差二寸,走十步,不是差兩尺遠嗎?而且男眾裡面還有高的人、矮的人。女眾裡面也有高的人、矮的人。所以腳步不能一樣大的尺寸,走起來行列零零落落,因為各人在腳底下踩板,你的腿短,走得步小;他的腿長,走得步大,行列不莊嚴、很難看,這是按事相上講不合適。   用腳步踩板,是多餘的事,他聽板還是聽木魚?你用腳踩木魚板,木魚已經上板了,你還用腳踩什麼?木魚扣得慢,你腳步要踩得慢,身體要搖,搖得很難看。木魚敲得快,你的腳步跟著也要踩得快,兩隻腿一直點、一直點,點得很難看,這就是身相上的不莊嚴。   還有按理論上講,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用腳步踩,把阿彌陀佛踩到腳底下,不是罪過嗎?所以念佛、繞佛,一定要聽木魚,不要用腳踩板,一個人跟著一個人走,行列非常的整齊,非常的莊嚴。 念珠的計數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今天要跟各位講:念珠的計數,第一、念珠的根據,我們現在念佛都用念珠,念珠是根據佛經來的,是根據哪一部經呢?是根據佛說木槵子經。再講到百八念珠,是表法,破除百八結業。業叫煩惱,結業兩個字,結是結縛,業是拿繩子把你綁起來,結縛生死之惡業,一共有一百零八種,叫百八結業。業,翻譯成煩惱,就是眾生昏煩惱亂,有一百零八種惡法。百八結業,叫百八煩惱。   百八念珠,出在木槵子經,破除百八結業,也是在木槵子經,都是佛說的。念珠用一百零八顆,哪一百零八種煩惱呢?就是三界以內的煩惱,有八十八個見惑,加上十個思惑,就九十八個惑,再加上十個纏,纏就是纏縛,也是拿繩子把你綁起來的意思,跟結業的結字一樣。十個纏就是: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沈、九瞋忿、十覆也。第十覆,就是覆藏,就是自己犯了戒,不肯發露懺悔,覆藏也是一種纏,能夠纏縛眾生。   第二、講到拿念珠的方式,要對著自己胸口念,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拿念珠不可以垂下來,放在旁邊,尤其不可以背在脊背後面,那多麼不莊嚴,而且有罪過。   第三、念珠的種類,七寶,比方珊瑚、琥珀、瑪瑙,都可以做念珠,但是最好不用七寶之類,因為自己多了一個罣礙。比方我的念珠,是珊瑚、琥珀做的,心裡著了相,怕念珠丟掉了,這不是自己找罣礙嗎?念珠是珊瑚、琥珀做的,誰看見都喜愛,被人家偷去了,心裡不是煩惱嗎?這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所以最好不用七寶之類做念珠。   我們當法師的,掛在頸項上大的珠,叫掛珠,不是念珠,是做莊嚴的。掛珠的根據,因為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菩薩身上都配著瓔珞,掛珠,就是代表菩薩的瓔珞。   掛珠什麼時候開始有的?道源沒有研究,推想可能是在清朝,因為民國以前清朝作官的,身上都有一個掛珠,它名字叫朝珠,因為作官的才掛朝珠,表示身分的尊貴,可能是從清朝才開始有的。我們佛教裡菩薩,都是用瓔珞珠,所以當大和尚的多掛掛珠。   掛珠是莊嚴法身的,要講經說法的法師才掛著掛珠。普通的出家人不應當用掛珠,諸位在家的信徒,無論男女居士,都不要用掛珠。   念珠有一百零八顆,是念佛用的。剛才說,念珠不應該用七寶的材料,最好的就是菩提子,菩提子有好幾種:   第一種、星月菩提,星月菩提生來一個珠子上,有一個大的洞坑,表示月亮;有很多小的洞坑,表示星星,這一顆念珠有星星、有月亮,所以叫星月菩提,新的是白的,像我這串珠子是大陸帶來的,念幾十年了,星月菩提有這個好處,越念越亮,越念越發光。   第二種、天台菩提,星月菩提有一種不好,就是它的份量重,線繩子容易斷,線繩子一斷,掉到地下找不全,少一顆、兩顆,你再配新的,顏色不一樣。現在這缺點沒有了,因為發明尼龍線,用尼龍線來穿念珠不容易斷,星月菩提也不會再配不上顏色,但是它的份量重,你要是念佛念得多,還是用天台菩提好,天台菩提出在大陸天台山,是樹上結的珠子,在大陸上用功的人,都是用天台菩提,它也是越念越亮,越念越發光。   第三種、天然菩提,天然菩提,這是道源給它取名的,本來叫草菩提,它是草本,地上長的一棵草,草上結的珠子,叫草菩提。我怎麼給它取名叫天然菩提?因為其他珠子都是用人工做的洞口,草菩提是天生的洞口,草本結的珠子,珠子有一種毛,把毛拿下來,天然有一個洞坑,那是天然的念珠,所以把它取名為天然菩提。   但是在大陸上用功的,用草菩提的很少,為什麼呢?因為草菩提長得不圓,而且很大,不好看,所以大家用得很少。   基隆八堵海會寺,道源開的山,是淨土道場,提倡念佛,把草菩提種上,結出來的珠子,很小很圓。這或者是佛祖的感應,應該在那個地方設一個淨土道場,比天台菩提還好念,我這串念珠,就是海會寺的。怎麼說海會寺,是佛祖的感應?別的道場,看見我們拿的天然菩提很好,問說去哪裡買的呢?回答說是我們海會寺山上生的,他們說:給我們一點種子,自己種好嗎?可是他們拿回去,種出來跟大陸的一樣,還是不圓、很大,所以我們相信,這是海會寺佛祖的感應。   根據我的經驗,天然菩提是最好的念珠,第一、份量輕,而海會寺生的,又小又圓。你要是念的數目多,比方一天念一萬、二萬,天然菩提最合適。海會寺山上種的草菩提,等它結成珠子都收起來,你們哪一位居士要是喜歡,可到海會寺去要。   至於計數,一串珠子,只有一百零八顆,念一串珠子,算一百,八顆補不足。念一串珠子,算一百,那麼要是念一千聲,念珠的葫蘆頭下面有小珠,那是做計數的珠子。據道源的經驗,沒有那個小珠子,就用十個手指頭。你念佛拿著念珠,右手先念,當胸念,左手還是抓住念珠,就用五個手指頭計數,念一串珠子,把手指頭進一個,再念一串珠子,把手指頭再進一個,五個手指過去,就是念五百聲。念五串珠子,再換過來,用左手念,用右手五個手指頭計數,十個手指頭,不是念了一千聲。   現在發明計數器,你念一串珠子,在上面壓一下,它裡面有阿拉伯數字,跳一。你再念一串,再壓一下,再跳到二,用計數器很方便。   再講到念珠,中間穿一個大一點的叫做三眼珠,因為一百零八顆念珠,有兩個念珠的繩子,得用三個眼的珠子,把它合起來、穿起來,叫做三眼珠。三眼珠要莊嚴好看,上面打上一個結,打得像葫蘆一樣,叫葫蘆頭,有人把它稱做佛頭,念珠是葫蘆頭,它是三眼珠,怎麼稱做佛頭?佛頭的名字取得不通,不要稱為佛頭。   念珠,一串一串的念,是不是可以轉過三眼珠念過去?最近的問題,有很多信徒來問,有人說:三眼珠葫蘆頭,不可以念過去,念到那個地方要回過來。念珠,念到葫蘆頭,可不可以越過去?在大藏經裡面似乎有一點根據,就是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它是密宗的經典, 拜的是毘盧遮那佛,但不是毘盧佛說的,有一位金剛薩埵菩薩說:「珠表菩薩之勝果,於中間絕為斷漏,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慎莫驀過越法罪。」金剛薩埵菩薩說一百零八顆的數珠是表法,表菩薩的聖位;中間穿的線繩子,是表示觀世音菩薩;母珠,是表示無量壽佛,最後有一句「慎莫驀過越法罪」,慎莫,就是你要謹慎,不要驀過,就是直接過去,要是直接過去得了越法之罪,金剛薩埵菩薩沒有說明不可以越過母珠,那麼就算他說的是指母珠不能越過,這個道理還是令人不好瞭解。他前面說的幾種表法的道理,也不容易瞭解,這一百零八顆,表菩薩的聖位。大乘菩薩的位置一共有五十一個,就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再加上登地菩薩,一共五十一個位子。要是按楞嚴經,再加上四加行,菩薩位一共有五十五個位。並沒有說一百零八個菩薩為表法的道理,這種說法,令人不好瞭解。   至於念珠的線繩子,表觀世音菩薩更難懂,念珠的線繩子,怎麼表觀世音菩薩?母珠,表無量壽佛,也令人難懂?他說的母珠,可能就是三眼珠葫蘆頭,取名母珠也是不太好懂,母珠是由母生出來的小珠,才叫子母珠。這一百零八顆珠子,不是由葫蘆頭生出來的,怎麼叫母珠?取這個名也不好懂,就算是母珠,為什麼表無量壽佛?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為什麼表無量壽佛,也令人難懂?   這一百零八顆念珠,你念要轉動,葫蘆頭不是跟著轉動嗎?他說跟著轉動是不恭敬,不過葫蘆頭穿在念珠上,一念就轉動,既然跟著那一百零八顆可以轉動,念到葫蘆頭為什麼不可以念過去,這是什麼道理,百思不得其解?   這是找根據,大藏經裡面,在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上,有這個說法,那是金剛薩埵菩薩說的,不是佛說的。既然不是佛說的,又不合道理,可以不相信它。   念珠念到葫蘆頭,可不可以念過去?最近這兩年有很多信徒時常來問,跟念阿彌陀佛,一定要念ㄚ彌ˊㄊㄚ佛,不能念ㄛ彌 ˊㄊㄨㄛ佛的問題,一樣擾亂人的道心。我前天講過,儘管念你的阿彌陀佛,一樣可以生極樂世界。   今天講念珠念到葫蘆頭,可以不可以越過去,你儘管越過去,保證沒有罪過。前天我跟你們講過,我在大陸上走過十七個省份,沒有聽說這個問題,連念珠不可以念越過去葫蘆頭,也沒有聽見過。是到了台灣,最近兩年才聽說,這種說法容易攪亂人的道心,為什麼這兩年出現這些不相干的問題?就是講法的地方太少,講法的法師太少,聽法的因緣不多,對於教理不明白。而他好為人師,就要出一些主意、來指導人,把道心給擾亂了,真是罪過! 念佛與拜佛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六月六日起   一、念佛   今天講「念佛與拜佛」,先講念佛,以前曾經講過念佛的方法有高聲念、低聲念、默念三種。當我們在共修時,一定要高聲念,要同聲和板,聽木魚,大家念得一樣。在自己家裡念時,最好是低聲念或默念,以免使不信佛者造口業。   那麼每天應當念佛多少聲?在佛經上講,最少不能少過十聲,念多久沒有限制。根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最少要念十念,念十聲,要是不能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不成佛。再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又名十六觀經),前面教人觀想念佛,到了第十六觀教人持名念佛,經上說:「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個人臨命終時,能夠稱佛的名號,念佛十聲,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無量壽經第十八大願說:念十念往生,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六觀說:念十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都是平常沒有念佛,到臨命終時念十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要想臨命終時能夠念佛,一定要平常有修持,不然臨命終時怎麼能念佛呢?所以平常念佛最少要念十聲,你每天早起洗了臉,家裡有佛堂,到佛堂念,沒有佛堂,就隨便站在什麼地方,合掌念十念。我主張用十個指頭計數,一個指頭念一聲,十個指頭念十聲,念完以後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廣度一切諸含識。」你要是念得多,就該用念珠,也就是以念珠計數,每天念一串珠一百零八聲,算一百聲,念十串,算一千聲,念得越多越好。古德每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十萬聲怎麼念?我在佛堂講話中曾經提過,你要是專門念佛,每天可默念十六萬聲,念十萬聲絕對沒有困難,對於古人每天念佛十萬聲,不要懷疑,以免造口業。但是現在不要說在家信徒每天要工作,就是出家人也有事情,不能整天念佛。據道源所知,現在每天念二萬、三萬聲佛號的人很多,但是道源今天講這段話,是希望大家念佛要誠心念,不要貪多。你們每天都要做事,規定自己每天要念二萬、三萬,如果被事務打閒岔沒念完,心裡好像欠債似的,想補卻很難補起來,反而把心念亂了。所以如果自己定的是念二萬聲,那麼能念到三萬聲,當然更好。   談到念佛,現在最打閒岔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這是修行的魔,這個魔最厲害!過去看電影要到電影院,我們可以不去,現在等於把電影院搬到家裡,自己如果不能作主,想念佛又想看電視,於是一面看電視,一面掐念珠,電視看完,佛也念完了,這樣念佛,不能念到一心不亂。   古人有個念佛偈:「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從頭念。」念佛是用功,用功一定要求一心不亂。我們每次念佛之前要念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說: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念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亂,是因為你沒有求一心不亂。再者,你念佛用念珠是計數用的,但把念佛移到念珠上,沒有念到心裡。嘴裡在念,手在掐念珠,搯過一圈就算一百聲,這樣念佛,數過就好了,根本沒有求一心不亂。所以古人這個偈,告訴我們念佛的方法,念佛時手要掐念珠。有人說念佛要念到心裡,不必掐念珠,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是凡夫,念佛要得手應心,不能將念珠去掉。如果你能真正念到一心不亂,不掐念珠可以,初念的人還是要拿念珠。當你有念珠,你嘴裡念佛,手裡掐念珠,同時耳朵要聽到佛號的聲音。默念也有聲音,金剛念沒有出聲,嘴巴在動,只要靜心聽,還是有聲音。念佛的聲音要自己聽到,要聽到心裡。也就是念佛要口裡念,耳朵聽,聽到心裡,心裡念佛與手裡掐念珠合一,這樣用功就容易得心應手。   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就是要對治我們的妄想。我們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妄想的,假如我們沒有妄想,我們就是佛,還要念什麼佛?我們就是因為多了妄想,要對治妄想,所以需要修行。淨土法門用心念佛,就是要對治妄想,因為有了妄想,就有分別,心就不能歸一。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妄想降伏,求得一心不亂,所以念佛的時侯,手裡掐著念珠,口裡在念,耳朵在聽,心裡再觀想佛號,一句一句跟著念,不要讓妄想走出來。念佛先不要貪多,先念一百聲,九十九聲一念差,打了一個妄想,這一百聲念的都不算,重新再算,這樣用功就可以得到一心。你能念一百聲不打妄想,能一心不亂,再慢慢加上一百聲、二百聲……,一千聲,慢慢的加多,以上是講念佛。   二、拜佛   接著講拜佛,拜佛本來叫禮佛,但是現在都說拜佛。拜佛要怎麼拜呢?要身心虔誠,拜佛時身體要如法。怎麼如法呢?就是身體要五體投地,拜下去時,兩個膝蓋著地,兩個手肘著地,一個頭挨地。禮佛時五體投地,叫「曲身禮」,這是第二種禮,把身體彎曲下去。第一種禮是倒身下拜,身體整個投到地上,這才是真正五體投地。目前我們沒有用此種拜法,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教傳進中國,翻譯四十二章經的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都是行五體投地的倒身下拜禮,為什麼我們現在行曲身禮呢?第一、整個身體倒下去不利共修,空間不夠,第二、遭外道毀謗,說我們佛教不是行禮,是在栽跟斗,說佛教不懂禮節。因為上面原因,過去祖師就問印度來的高僧,拜佛除了倒身下拜,還有什麼方法?印度高僧說,還有第二種曲身禮,還是五體投地,這種拜法和中國儒教、道教的叩頭差不多,外道就不再毀謗我們,同時共修不佔空間,所以後來佛教採第二種曲身禮。現在有的人學密宗用倒身下拜,說我們的曲身禮不得真傳,這都是好為人師的說法,好像只有他們得了真傳,不曉得曲身禮是印度高僧傳過來,因為考量上面講的因素,才變更為第二種「曲身禮」,並不是我們不知道第一種「倒身下拜」的禮佛方法。   那麼拜佛時要恭敬,身體要五體投地,兩隻手要翻過掌來作什麼呢?要知道那是要接佛的雙足。我們拜佛要恭敬,怎樣才叫最敬禮呢?人的身體最上是我們的頭頂,最下是我們兩隻腳,我們拜佛時拿我們最上的頭,頂禮佛最下的兩隻腳,這樣叫做最敬禮。釋迦佛在印度的時侯,四眾弟子怎麼拜佛?要用兩隻手接佛的腳,把自己的頭趴到佛的腳上,這樣叫最敬禮。現在佛不在世,我們供的佛像都在供桌上面,因為佛像比我們高,我們用手接不到佛的腳,所以拜下去時兩手翻過來,觀想是接到佛的兩腳,這叫做「接足禮」。比方我們用拜墊,一定要拜到墊上,要是頭不拜到地上或墊上,叫「我慢禮」。六祖壇經中有一位出家師父來拜六祖大師,頂禮時頭不著地,六祖大師是大徹大悟的祖師,曉得這位師父心裡有點我慢,就問:你這位師父來向我頂禮,頭不著地,你一定心裡有點功夫,請問你是用什麼功呢?這位師父說:我每天念法華經一遍,已經念了三十年。就這點障礙他起了我慢,認為我了不得,所以拜六祖時頭不著地,這是被我慢煩惱所障礙。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用禮敬諸佛來對治我慢煩惱。我們平時見人,絕對不肯隨便向人頂禮,我們拜佛就是要對治我慢的心,必須要發恭敬心、虔誠心,才能把我慢煩惱對治下去。你們無論用什麼功,念佛要用心念,拜佛也要用心拜。我們共修天天拜佛,人家拜佛一拜,你心裡在打妄想,人家拜完,你也拜完,這樣拜佛,根本心裡沒有觀想,所以得不到拜佛的法益。因此大家拜佛一定要身心虔誠,一定要用心拜。   上個星期曾經講過,當我們念佛時,口裡念佛,耳朵要聽著佛號,心裡要觀想著,不要貪多,要求一心不亂。念佛不要念到念珠上,要念進心裡,這樣念下去就有功效。   講到拜佛,要身心虔誠,身體要五體投地,兩隻手、兩個膝蓋、一個頭頂,要拜到地上,一定頭要拜到地上才恭敬。心裡還要觀想著佛像,在十六觀經前面十二種觀想,講佛像的高大不可思議,都是按恆河沙數的由旬來算的,但是觀想佛像的身量無邊,如恆河沙數由旬那麼高,不是我們凡夫的心可以做到的。所以十六觀經第十三觀就開方便,要我們改觀想一丈六尺高的佛,就是一個應化身佛,像印度釋迦牟尼佛的身量那麼高,在佛住世時,就是普通人的身量,我們拜佛時觀想佛像,就觀想現在的人這麼高就可以。如果觀想一個人高的佛像,還觀想不出來,再依十六觀經第十三觀的義理開方便,就是依自己佛堂供的佛像有多高,就觀想那麼高,能把自己供的佛像觀想出來,再把佛像放大到一丈六尺高。能觀想到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再儘量把它放大,放大到充滿虛空那麼大。因為十六觀經前面說的佛像,都是多少恆河沙數由旬,我們凡夫算恆河沙數究竟多少算不來,但我們儘量把它放大到充滿虛空就可以了。   雖然我們觀想不來那麼大的佛像,但是要知道,佛像本來是充滿虛空那麼大,要是不知道這個道理,當我們見到那麼大的佛像時,會以為那是魔。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念佛曾經三次看見佛像,最後那次佛像就是充滿虛空那麼大,在慧遠大師傳裡有記載。   接著講文殊菩薩禮佛觀想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第一句「能禮所體性空寂」,「能禮」是我們禮佛的人,「所禮」就是佛。能禮的人、所禮的佛,其性是空寂的。因為真空境界根本沒有相存在,沒有能禮的相,也沒有所禮的相,其性本來空寂,第一句就是先修真空觀。   第二句「感應道交難思議」,「感」在眾生,「應」在佛,我們拜佛的人是「能感」,佛是「能應」,兩個都是能。我們自己要虔誠,觀想著佛像時要求「感」,那麼佛就能夠「應」眾生的機。在真空觀,能禮的人、所禮的佛,其性是空寂的,相都空了,性也是空的。真空觀再換作妙有觀,感應之道相交不可思議,能禮的人,還是禮佛的人;所禮的佛,還是所禮的佛,要觀出那個相來,由「真空觀」觀想到「妙有觀」。   第一句真空觀,第二句妙有觀,還是一個禮佛的人,所禮的還是一尊佛。第三句「我此道場如帝珠」,再把它觀到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先講「帝珠」這個名詞,阿彌陀經前面天人眾釋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欲界有六層天,第一層天「四天王天」,第二層天「忉利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釋提桓因,帝珠的「帝」,就是指釋提桓因。他有一個講堂叫善法堂,善法堂的天花板上,有一千顆寶珠穿在一個網上,叫「因陀羅網」,每一顆寶珠能夠照出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境界就不可思議了,每顆寶珠含的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映到九百九十九顆寶珠裡面。第一層境界可以想像得到,但第二層顆顆寶珠再反射回去的境界,就不可思議了。但不是到第二層為止,它是反射過來,再反射過去,每一顆寶珠裡的寶珠影子都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叫「互攝互融」。這一顆寶珠能夠含攝那樣多的寶珠,能融通那樣多的寶珠,形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華嚴經所講的最高境界,就是這種一多無礙,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第三句「我此道場如帝珠」,是把這個道場觀想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道場。   第四句「彌陀如來影現中」,我們拜哪一尊佛,就念哪一尊佛,我們拜釋迦佛,釋迦如來影現中;我們拜阿彌陀佛,彌陀如來影現中;我們拜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影現中。觀想無量無邊,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佛像,現到我這個無盡重重的道場裡來。   第五句「我身影現如來前」,上面先觀想這個道場的境界重重無盡,再觀想佛像重重無盡,第五句再觀想我們能禮佛的人。在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這個能禮的人,影現於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如來前。   第六句「頭面接足歸命禮」,把佛像觀想成重重無盡的佛像,觀想我能禮佛的人,也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而理不礙事,拜佛的時候還是頭面接足,能禮佛的人的頭和面接著佛的腳,行歸命禮,用自己的生命來歸依佛,叫歸命頂禮。   這種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我們親身要證到很不容易。過去祖師有大智慧,用十面鏡子莊嚴一個道場,十方即東、西、南、北四方,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角,及上面、下面各裝一面鏡子,十方就有十面鏡子,在道場中間供養一尊佛,不管你在哪一方向念佛,鏡子照的佛像、你的像,都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過去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裡面有一間房子,就是用十面鏡子來莊嚴,中間供一個小寶塔,塔裡面有一尊佛像。我們進入房子,電燈一開,看見室內十方鏡子,現出來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影子,佛像無量無邊,我這個人也是無量無邊。   如果我們要建造莊嚴出來這麼一間佛堂,不簡單,我自己有一個方便,我們可以找兩面小鏡子,在兩面鏡子中間,點上一根蠟燭,看看鏡子裡面蠟燭的影子有多少?我們預想會有兩根蠟燭影子,因為一面鏡子照出來一根蠟燭,兩面鏡子互相反射,可能有兩根蠟燭。你們可以在家裡試驗一下,蠟燭在鏡子裡的影子,會多得無量無邊,每一面鏡子裡面都有無數的蠟燭,真是不可思議!因為是互相反射,這一面鏡子將這根蠟燭反射到對面鏡子,變成兩根蠟燭,再反射回來,兩根蠟燭變成四根蠟燭,反射的次數越多,蠟燭影子就越多。到底是誰叫它反射呢?鏡子並沒有動,蠟燭的影子就自己反射過來、反射過去,照出來蠟燭影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再講到帝釋天宮裡那一千顆寶珠,是吊在天花板上,它沒有動,就互相反映出來寶珠的影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再講到我們作觀想,是用心觀想出來的,因為我們的心有光明,才能反映,所以我們觀想道場,像帝釋天宮的寶珠一樣,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就能觀想出來佛無量無邊,再觀想到我禮佛的人也無量無邊。這樣拜一尊佛,就是拜無量的佛,功德也就無量無邊。   禮佛一共有七種禮,佛堂講話第二輯裡面有詳細的介紹,七種禮一種比一種高深,一種比一種玄妙,講玄妙之理,理不礙事,我們還是要身心虔誠的禮佛,要把它觀想到無盡重重、重重無盡的境界。如果不容易觀想出來,那麼我們拜一尊佛,一定要虔誠,拜一尊菩薩也要虔誠。不容易觀想出來,說這個玄妙之理作什麼呢?因為我們人人都有一顆真心,我們真心的境界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拜佛時,要觀想佛堂供的佛像,一尺高或三尺高,能觀想出來功夫已不簡單。再把佛像放大到充滿虛空那麼大,因為我們的真心是現現成成,只因被無明煩惱障蔽住了。當我們拜佛時虔誠的心現前,一時之間,無明煩惱歇落下去,真心現前,忽然看見一個充滿虛空的佛像。充滿虛空的佛像很好,並不是魔境,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不然會以為遇到魔嚇暈了。佛像為什麼會充滿虛空呢?佛像本來就充滿虛空。所以拜佛要虔誠地拜,要恭敬地拜,拜下去最恭敬最虔誠,忽然無明煩惱落下去,真心就現前了,忽然看見因陀羅網的境界,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佛像都現出來,那是佛境還是魔境呢?是佛境,絕對不是魔境,因為佛經上早就告訴我們是那樣的境界。   最後再歸納起來,照我們現在的境界來講,念佛要恭敬,口裡念佛,耳朵聽著,心裡觀想著。拜佛要五體投地,心裡要觀想著佛,身心要恭敬虔誠,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念佛就這樣念,禮佛就這樣拜,「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念佛一聲,增福無量無邊。「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滅自己的罪業,像恆河沙那麼多。實際念佛、拜佛,都是增福滅罪的,因為能把罪業滅掉,福報就增多起來。所以念佛能夠增福,也容易滅罪;拜佛能夠滅罪,也能夠增福,方法就是要虔誠、要恭敬。 持戒念佛,念佛持戒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九日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紀念日,各位信徒走了好幾個道場,太辛苦了,我不要講太多,就講:持戒念佛,念佛持戒。   修行怎麼修呢?要持戒念佛,念佛持戒。持戒,是防非止惡的,我們受了三皈依,再受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這是本師釋迦摩尼佛開導我們,叫我們要受這五條戒。為什麼釋迦佛開導我們,叫我們受這五條戒呢?因為戒律,以防非止惡為義,你不受持這五條戒,就天天為非作惡。   修行單持戒,夠不夠呢?不夠,還不夠修行。因為持戒的功德,來生來世轉一個人,再高生天,只是享人天的福報而已,不能了生脫死。為什麼單持戒不夠修行呢?因為持戒持得再清淨,第二生、就是來生好,或者轉人,或者生天,享人天福報,但是你福報享完了,還是要輪迴生死,第三生就吃苦頭。   要了生死,釋迦佛開導我們,最方便的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出輪迴,了脫生死。我們講要持戒念佛,念佛持戒,剛才講的這一段,就是持戒念佛。   再講第二段,念佛還要持戒,念佛能生極樂世界就了生死了,何必再持戒呢?因為你天天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你不持戒,就要造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些惡業,業叫業障,你造些惡業,業障把你障到了,要生極樂世界,生不去。所以念佛一定要持戒,持戒持得清淨,到你臨命終的時候,沒有惡業的障礙,阿彌陀佛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去。   念佛持戒,持戒念佛,要腳踏實地修行,不是光講講說說就可以了,一定要認真的修行。那麼認真的修行,就是要認真的持戒,認真的念佛,不可以隨隨便便,隨隨便便生死不能了脫,生極樂世界生不去。   這兩句話要記著,持戒念佛,念佛持戒,這就是真正的修行法門。 貳、佛學問答講座  道源長老民國七十六年講述於淨宗蓮社  施旺坤成文 緣起 仁敬   上道下源長老在三軍總醫院經過治療後,病情穩定時,回中和淨宗蓮社休養。在這段日子,只要忙完醫院的工作,末學就到蓮社去陪伴長老。適逢一群蓮友剛接觸佛法,每星期六定期到土城承天禪寺朝山,也想藉著長老在蓮社的因緣,就近親近大善知識,並想恭請長老開示解決學佛的疑惑,但是因緣一直無法具足。   當我獲知此情況後,再衡量長老的身體狀況,而向長老請示,是否能每次以十分鐘的時間來為蓮友開示。沒想到長老很慈悲地說:「信眾們拜山心地很虔誠,在這末法時代,想尋求問題解答是很困難的,不必為我的健康有所顧慮,我就帶著病跟大家結緣。」又說:「十分鐘能講什麼呢?一個問題還沒有答覆清楚,十分鐘就過去了。」於是長老慈悲地答應,在每星期六晚上念佛共修會中,騰出三十分鐘,做為問題解答開示,並予以賜名為「佛學問答講座」。   講座連續七個星期,共有三十六個問題,一一由長老精闢而深入淺出,即席答覆開示。每星期開示答覆五個問題,都比預定時間延長將近一個小時。長老在一面咳嗽,一面擦汗情況下慈悲的開示,令人感動,也讓大家諦聽後歡喜信受。而每次開示完畢回到寮房時,全身衣服都濕透了,看著長老這麼慈悲懇切、盡心地答覆問題,不顧自己虛弱的身軀,令末學感到心疼又後悔!由於末學請求十分鐘的開示,竟然演變成三十分鐘,甚至一小時,讓長老體力透支,真是內心愧疚難安!   後來長老舊疾復發,又緊急送回三軍總醫院住院治療。幾個月後回基隆海會寺,不久就往生,使原來的「佛學問答講座」成為永遠的絕響,此後再也無法諦聽那懇切叮嚀的開示了。每每回憶那段開示的日子,內心總會感到無限哀思與感恩。   三十六個問題的開示答覆,是由師父以及學長們,從錄音帶一句一句謄錄出來的,花費很大的心血整理,讓長老最後遺留下來的叮嚀開示出版流通,使長老的法身常在而不滅,真是功德無量!   長老常說:「生西方要緊,度眾生要緊,至心懇切,昏沈散亂自然不起。」藉由「佛學問答講座」使我們更可以得知長老大悲大願、苦口婆心、句句懇切、念念不忘度眾生的心境,實在令人敬佩與懷念! 前言 道源長老   道源自去年農曆六月生病住三軍總醫院,住了兩個多月,出了院休養,一直到今天沒有恢復健康,那麼現在害的什麼病呢?咳嗽、氣喘、聲音沙啞。這三種病變成病魔,正是魔著道源不能講經,不能講開示,所以自去年到現在停講十個月了。   前天聽見一個信徒說,他們現在組織有拜山的團體,每個星期三都到土城承天寺去拜山,有三個團體,差不多一百多人,但是有些問題想問,沒有地方問,想問道源,然而道源卻有病。「我們也知道,老法師有病,那麼給我們講十分鐘也好嘛!」唉呀!我一聽到這話,感到很難過!十分鐘能講什麼呢?要是你們問的問題好答覆,還可以,要是費解釋的問題呢?一個問題還沒有答覆清楚,十分鐘就過去了,所以我心裡非常難過。於是我就考慮,不能再顧我的身體,我就帶著病跟大家結緣。   淨宗蓮社每個星期六,有個共修念佛會,已經舉辦三、四年,沒有停止過,中間有三十分鐘講開示的時間,我這樣計劃:念阿彌陀經照念,念佛照念,中間三十分鐘開示的時間,給它改一個名字,叫「佛學問答講座」,大家要問的問題,就在這個時候,我來答覆你們的問題,還是請仁光法師來翻譯。道源咳嗽這個病魔,咳起來若連續地咳,要是我一個問題還沒有講好,連續咳,不能講下去怎麼辦?你們問這些問題,仁光法師都可以答覆,就請仁光法師代表我答覆。   我老早告訴信徒,你們要問的先用紙條寫來,因為我現在視力退化,抄了大字還看不清,所以你們先寫字條拿來,好請人給我抄大字看,免得答覆錯了。今天信徒們寫來的一共有十個問題,都把它抄成大字。如果不是你問的,就想成是你問的,我的答覆就是答覆你,你就留心聽著,你聽懂了,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也可以講給別人聽,自利利他!   第一問:已受五戒,但犯邪婬,此是重罪,不通懺悔,惶恐至極!   答:在家弟子的婬戒,跟出家不同。在家是不戒正婬,夫妻行婬不犯戒,邪婬才犯戒。這個問題是他已經受了五戒,不可以再犯邪婬,現在已經犯了邪婬,怎樣懺悔?受五戒,前面四條叫四根本戒,隨便你犯那一條,不通懺悔,你所受的五戒戒體失掉了,就等於沒有受戒一樣。受戒有受戒的功德,犯戒有犯戒的罪過,你把戒體失掉了,受戒的功德沒有了,有犯戒的罪過,應該怎樣懺悔呢?   你就多拜佛,多念佛,這就是懺悔。要是不會懺悔的偈子,你就依照課誦本內大懺悔文,有八十八尊佛,連阿彌陀佛算上,一共八十九尊佛,什麼罪都可以消滅。但是戒律上沒有規定,說你犯戒、捨戒了,不許再受第二次,跟出家戒不同。所以你要是願意持戒,再去受一次五戒,就要斷犯戒的心,不要再犯。受戒前要求懺悔,你受了戒再犯,犯了戒再受,等於開自己的玩笑,開到地獄裡去了!   你受在家五戒、在家菩薩戒,都是要先講給你聽,講了以後才受。在你聽戒時你要考慮,在家戒是方便的,五條戒可以受一條,可以受二條,可以受三條,可以受四條,最好是全受五戒。但是你哪一條不能持,這條戒不要受。比方你犯邪婬,是自己控制不住犯罪的心,邪婬戒這一條你不要受,要記住這個規定,不要受了又犯戒。   再舉個例子,五戒的殺、盜、婬、妄、酒,比方你歡喜喝酒,全受五戒,酒不能喝,但是你喝習慣,每天不喝心裡難過,身體也難過,那麼你去受戒,受前四條殺、盜、婬、妄,第五條酒戒不要受,這都是佛的慈悲方便。   第二問:出家眾為何要剃髮呢?曾看到二位禪師為何還留頭髮呢?   答:出家為什麼要剃頭髮,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定的規矩,出家弟子、在家弟子不同的戒律。佛弟子有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都得剃頭髮。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不必剃頭髮。   出家為什麼要剃髮?為表示出家相,一看光頭,就是個出家人,以表示跟在家弟子不同。再者,頭髮叫煩惱絲,有了頭髮增加煩惱,因為有了頭髮,你每天必須梳頭,過了幾天要是不洗,頭髮就會發臭。剃了光頭,每天不必梳頭,洗澡時就把頭洗一洗,不會發臭,這是釋迦佛的智慧。   所問的,看見有禪師留長頭髮,你應該去問那位留長頭髮的出家人,道源不便替他解釋。   第三問:請問師父,念佛不礙工作,工作不忘念佛,要如何做到呢?   答:這就是自己要有用功的心,要有做到的心。念佛不礙工作,不能出聲念,每一念念到心裡,心裡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該做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你已經在工作中念成習慣,不念而自念,就不會忘記念佛。那麼忘記念了,就是你沒有訓練好自己,再好好地用功,忘記了想起來就念,慢慢地就能夠念出功夫來。   在家弟子,不能向別人化飯吃,必須自己做工作,除了念佛的法門方便,其他的法門都做不到,只有念佛法門方便,可以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工作。   第四問:請問師父,末法時期與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有何異同呢?為什麼末法時期眾生的機運比較差呢?   答:佛經上有說,佛涅槃之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是時代的不同。   正法一千年,就跟佛住世時的佛法一樣,佛弟子一修行就斷煩惱,斷煩惱就證聖果。   像法一千年的「像」,是相似,相似正法。佛教還是非常興隆,佛弟子很多,大家都懂得佛教的道理,但是表面上看相似正法,斷煩惱證果的很少了。   末法時代,是法之最末,已經到了最後一個時代。不但修小乘法,阿羅漢證聖果的沒有;修大乘法,菩薩證聖果的也沒有,而且懂佛理的人也很少。所以現在你想問點佛教的道理,就找不著人問,這就是末法的現象。   業障不深重,善根不淺薄,跟佛同時出世,一見了佛,跟你一說法,馬上就證得阿羅漢。等於名醫治病,他認清你的病源,這一帖藥吃下去,病就好了。   到了末法時代,我們只是講,你們大家聽,我說的法未必能應你的根機?等於庸醫治病,先吃個藥看看,究竟能不能治好你的病,不敢保證。   業障深重,善根淺薄,才生到末法時代。你在這個地方想求一個善知識都求不到,好在釋迦佛為末法時代的眾生留下一個念佛法門,你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西方極樂世界,全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你還不能聞到佛法嗎?不但諸上善人,有情會跟你講法;風吹羅網、七寶行樹的聲音,無情也會說法,還怕沒有法好聞嗎?所以大家要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第五問:眾生本來是佛,因為一念不覺而去輪轉眾生,那佛菩薩是不是也有一天會一念不覺?   答:眾生本來是佛,是講眾生本來有佛性,是說,你本來是個眾生,但是你有佛性,說個比喻,叫帶礦之金,金礦開出來的礦石,裡面有帶金,它才叫金礦,你不能說它沒有金,但是它不是純粹的黃金。眾生本來是佛,像是帶礦之金,本來有佛性,但還是個眾生。   佛經上說他怎麼做一個眾生呢?因為一念不覺,做了眾生。什麼時候一念不覺呢?推不出來個原始,因為他本來就是個眾生,所以佛經上講的「無始」以來,就是推不出個原始,前生是個眾生,再前生還是個眾生。所謂一念不覺,就是在最初一念妄動,那個一念沒有時間性,叫做無始。   一念不覺,就是根本無明,由這根本無明,再生出來枝末無明。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叫惑,惑,就是迷惑的惑。所謂惑、業、苦,起了惑,就造業,發動身口,身體造業、口造業。造了身業,造了口業,就受苦報。   最初一念不覺,就是根本無明,也叫生相無明。釋迦佛在菩提樹下用功七天,就是斷生相無明。前面說的比喻,帶礦之金,不能說它不是金,但是不叫純金,因為裡面有礦石。要經過鍛鍊,把裡面的沙子、石頭,都給它鍊掉,鍊成純金。   鍊成純金了,純金什麼時候再變礦石呢?永遠不會變礦石。這就是說,你成佛了以後,永遠不會一念不覺,再變成眾生。就是帶礦之金,已經鍛鍊成純粹的黃金,永遠不會再變成礦石。   第六問:修行的人為何要閉關?閉關的作用如何?   答:怎麼叫做閉關呢?就是你要修行用功,要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有一間房,把大門鎖起來,封起來。大門開一個小門,可以送茶飯進去。要是人來請問開示,可以把小門開開,也可以會客。   閉關在家信徒不方便,第一、在家信徒俗務多,你閉關閉七天,或閉一個月,就不容易。在都巿裡面閉關,很不方便,聲音吵雜,最好在山上寺院裡閉關。你們將來有因緣出家要閉關,前面是一間房,把門鎖起來,關房後面要開一個門,一定要有一個院子,關房後面的院子要盡量地大,因為你可以去散散步,可以繞繞佛,可以活動活動。   沒有聽見過方法,就想著要閉關,或者你找到山上有個寺院,要閉關,把前面房間鎖起來,後面沒有門,也不能出去,在大陸上就有閉關出毛病的。一位老修行閉了三年關,出來不會走路,因為他在關房裡用功僅打坐,沒有走過路,兩隻腿退化了。所以用功要會用,要調身,把身體調好。   你看過去的祖師,訂的早晚課誦的儀式就知道,你站著念一念,跪著念一念,繞佛繞一繞,拜一拜,使身體活動活動,就不會出毛病。你再參考念佛規矩,要繞佛,繞一段時間;再坐下來,坐一段時間;起來再繞佛,繞一段時間。在台灣沒有禪堂,你們沒有看見過,念佛的規矩可以看見。禪堂裡也是這個樣子,先行香,也叫跑香,跑一支香,再坐下來,再坐一支香,都是為調身體。   這一段話不是答覆這個問題,是附帶講閉關的方法,恐怕將來你們要是出了家,有機會要閉關,可以作參考。   現在正式答覆問題,修行人為何要閉關?就是要關閉外緣,把外面的事務之緣關斷。因為我們是凡夫,人與人都有事務的關係,在家有家庭眷屬的關係,你想用功,不能專心用功,閉關起來,把外緣給關斷。   出了家,一樣有出家的事務。所以為什麼要閉關?為了關斷外緣。你要是個大善知識要閉關,因為名氣太大,有很多信徒要來請問你佛法,我們為度眾生起見,不能完全不見。你在閉關的時候,可以訂一支香會客,除了這一支香,什麼人不見、不講話,這樣就不會不接引眾生。   第二個問題作用如何?為了求一心用功。有人說用功哪裡都可以用,為什麼一定要閉關?這是你說的話很高,事實上很難做到。因為在家信徒事務多,縱然出家人,也還有出家的事,你想一心用功,不是那麼簡單。所以一定要關斷外緣,才能一心用功,把心收起來,妄想才能慢慢地減少,這就是閉關的作用,求一心用功。   第七問:苦行對修行者受益如何呢?   答:先說什麼叫做苦行?釋迦佛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麥,苦了六年,沒有成功,結論是苦行不是究竟法。但是釋迦佛給出家人定的規矩,有頭陀行。梵語頭陀,翻成中國話叫抖擻,抖擻怎麼講呢?我們身上衣服有灰塵,把衣服拿起來抖動一下,這叫抖擻。那麼用功,就要打起精神來,頭陀行是專門對治衣食住的煩惱。出了家還是需要穿衣服、吃飯、睡覺,但是衣食住要盡量地簡單,這叫做頭陀行。普通的出家人,每一年在不冷不熱的季節,要行兩個月的頭陀行。但是釋迦佛旁邊兩位侍者中,那一位老的侍者,就是迦葉尊者,他是終身行頭陀行,一直行到圓寂,釋迦佛涅槃以後,他是禪宗第一代祖師,終身行苦行。   那麼跟釋迦佛的六年苦行不是究竟法,怎麼融會貫通呢?諸位記著:「苦行不是究竟法,卻是助道緣。」這樣兩句就融會貫通了。苦行不是究竟法,苦,苦不出個佛來,苦死也不會成佛!但是為什麼釋迦佛又定頭陀行呢?頭陀行簡單來說,就是苦行。苦行不是究竟法,那麼我們儘量地享受衣、食、住,能不能成佛呢?更不能成佛。你天天動貪心,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怎麼能成佛呢?所以要行苦行。苦行雖然不是究竟法,但對你修道,卻是助道的良緣。   苦行對於修行的利益如何?可以減輕煩惱,進而斷除煩惱。我們的煩惱,都是由衣食住引起來的,你把貪心去掉,瞋恨心、愚癡心自然少,貪瞋癡三個煩惱也就都減少了,所以苦行對於修行者,確實是助道的良緣。   第八問:一個人犯過罪,經過懺悔,又受戒,是否還要受報呢?   答:受報還是要受的,因為你造了罪,它有個業,造了罪業,罪業不會沒有的。但是你只要經過誠心懺悔,再經過誠心持戒,果報可以減輕,可以延遲,甚至於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去了,這個果報不會再臨到你頭上。   第九問: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此心亡罪滅的境界如何呢?若是罪亡,是否不再受業報?   答:剛才第八個問題,你造了罪業,不可以消滅,還是要受報。我答覆你,就是以誠心懺悔,誠心持戒,報應可以減輕,可以延遲,要一心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可以受不到這個果報,話還沒有說圓滿。因為你生到極樂世界,還要回來度眾生,回來度眾生,你的業報還是要受的,只是生到極樂世界已經證了無生法忍才回來,再受業報,等於遊戲一樣,不至於感到痛苦。這個問題,可以跟著前面第八個問題接著講。   這個問題是:古人有做一個偈子:「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罪的方式有三種:第一作法懺,第二取相懺,第三實相懺。   第一種作法懺,依著釋迦佛定的懺罪方式,比如你受了五戒,前面殺、盜、婬、妄四個根本戒,不通懺悔。你要是犯了酒戒,可以懺悔,怎樣懺悔呢?你可以找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對他發露懺悔,就說:「弟子某某,受過五戒,在哪一天,飲了酒,犯了酒戒,我今天在師父面前求懺悔。」那位師父給你講開示,以後你不要再犯酒戒,自己誠心知道罪過,這個罪過就沒有了,這叫作法懺。那麼前面犯了四根本戒,你再找比丘給你懺罪,也沒有辦法懺悔,就是不通作法懺。   你可以第二種取相懺。取,是求取、取得。相,是相好。要求取得一個相好,什麼相好呢?佛來摩頂,見光、見花。你至誠拜佛、至誠念佛,要至誠懺悔,說弟子犯了根本戒,在戒律上是不許懺悔,弟子不是要等著墮地獄嗎?過去犯戒,是一時粗心大意,現在弟子至心懺悔,要求取相懺,請求佛給我摩頂說法。或者沒有看見佛來摩頂說法,能夠看見佛放光,或者看見空中落鮮花,這見光、見花,犯了根本戒的罪,都可以懺悔。取得相好,這是依著梵網經講的。   還有兩部經,有一部大寶積經,說有三十五尊佛的名字,你念這三十五尊佛的名字,就可以懺悔破根本戒的罪。還有一部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說念這五十三尊佛的名字,可以懺悔根本戒的罪。古人編的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就是依著這兩部經編的,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合起來八十八佛。再加上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一共八十九尊佛。因為十六觀經上說,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功德,可以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你要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可以消除根本罪業。   還要拜萬佛懺,中間有一段,迦葉尊者請問佛說,到了末法時代的弟子,要是犯了根本戒,怎樣能給他懺悔呢?佛說有二十五尊佛名,要至誠懇切,念這二十五尊佛名,就可以把根本戒的罪業消滅。   道源自己拜萬佛懺,拜到這個地方,迦葉尊者替我們末法時代的弟子請問,犯了根本戒怎麼辦?釋迦佛說有二十五尊佛名,你要是念,就可以消除根本戒的罪。道源自已感動得痛哭流涕,哭了好半天。本來這四根本戒不能懺悔,但是佛有大智慧、大慈悲!佛弟子犯了根本戒不能懺悔,不是等著墮地獄嗎?所以佛告訴我們有個懺根本罪的方法,念三十五佛,念五十三佛,念萬佛懺上的二十五尊佛。這等於父母告訴小孩,你可不能玩火啊!玩火會燒著身體。小孩沒有知識,不聽父母的話還是要玩火,真燒著身體了,他的父母能看著他的小孩受痛苦嗎?就趕快給他找醫生、敷藥,醫治他的火傷,所以你不能犯戒,犯戒要墮地獄。那麼已經犯了還是要救他,不能讓他墮地獄啊!所以佛有大智慧,也有大慈悲。   但是你不要聽錯了,你說:「我過去不敢犯戒,犯了戒要墮地獄,現在我不怕了!為什麼呢?犯了根本戒,念這八十八佛的佛名能夠消除,念萬佛懺上的二十五尊佛名,就可以消除了,那犯戒沒有關係啊!」你要斷相續心,你要是存這個心,就是相續心不斷,相續犯戒的心,就是偷心。偷人家東西,偷盜的心不死,偷心不死,你念二十五尊佛,沒有感應;念八十八佛,也沒有感應。   講作法懺、取相懺,還不是答覆問題,問題是問實相懺的方法。   懺罪有三種方法,第一、作法懺,第二、取相懺。第三、實相懺,要親證實相,古人作有四句偈:「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一句「罪從心起將心懺」,心,就是我們的妄想心。罪從哪裡生起來呢?由妄想心生起來的。我現在懺罪,還得用妄想心來懺罪!   第二句「心若滅時罪亦亡」,拿你的妄想心至誠懺悔,觀想你自己的妄想心在什麼地方?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你用功用到實相現前,就是真心現前的時候。真心、實相兩個名字,一個體。妄想心滅了、沒有了,罪在哪裡呢?罪是妄想心起的,起罪的妄想心沒有了,罪沒有依據了,心亡了,罪也滅了,叫做「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妄想心要是滅掉,把妄想心觀空了,這個時候,你犯的罪也沒有了,也亡了。   第三句「心亡罪滅兩俱空」,妄心沒有了,心亡了,妄心造的罪也滅了,這個時候兩俱空,空了妄心,空了罪業,真空現前了。   第四句「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時候真心現前,就是實相現前,叫做實相懺,才是真正的懺悔。   把實相懺四句講清楚,再答覆你這個問題,心亡罪滅的境界如何?就是真空現前。實相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的相,都是虛妄之相。實相沒有相,沒有相就是真空的境界現前了。   第一個問題,心亡滅罪的境界如何?就是真空現前。第二個問題,真正達到心亡滅罪的境界,以後還受報不受報?前面講過,再受報等於遊戲一樣,不會受苦了。   第十問:請問金剛砂的作用?   答:金剛砂屬於密宗的法門,道源沒有學過,不敢隨便講,你可以請問密宗的善知識。   第十一問:有一位老居士問,他念佛念到忽然間境界空了,好像是虛空無邊的境界。又如大洋大海那個境界,這是不是入了佛境,證得三昧?   答:有兩個答覆:   第一,你今天念佛遇到這個境界,明天這個境界沒有了,這叫做偶爾一現,在用功的程序上,叫給你透點消息。要是你每一次念佛都虛空的境界現前,那就是空觀現前。   釋迦佛告訴我們,我們執著有個我,就有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法,我以外的一切法,就是我所有的,這都是空的。眾生執著我、執著法,全是你的妄想執著出來的,本來就沒有。沒有個我,叫做我空;沒有個法,叫做法空。我空、法空是聖人的境界,我們凡人是我也不空,法也不空。   佛告訴我們修行,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入道。我們是修淨土法門,修念佛法門,一樣可以念到我空、法空的境界。要想達到我空、法空的境界,非好好用功不行。   念佛最好是坐下來念,因為雖然行、住、坐、臥都可以入定,但是我們是凡夫,最初念佛還是打坐,先坐下來念佛。要金剛念,就是不要出聲,嘴唇動一動,心裡好好觀想著阿彌陀佛,這樣就會觀到我空、法空的境界。   我常常勸導諸位在家弟子,你們在家庭裡面,可能的話,要設個佛堂。現在工業社會天天忙忙碌碌,要想有一個大房子很不簡單。設備一個佛堂,再小都要擺一張桌子,佛像不要大的,紙印的佛像也可以。前面要擺個拜墊,可以拜佛、可以打坐。你能夠設備一個佛堂,自己可以在佛堂裡面念佛、拜佛、打坐,這是你真正的享受,也是一種高尚的娛樂,比看電視好。   如果家庭裡不能設個小的佛堂,我們還是要想辦法用功。早起要打坐一次,晚上要打坐一次。我們念佛坐下來念,腿能盤雙盤,兩條腿都盤起來。不能,盤個單盤。雙盤,叫做跏趺座;單盤,叫半跏趺座,練功夫就是不要間斷常常坐,你的腿,要是坐,它要疼啊!哪一個人的腿不是娘生的?哪一個人的腿不是肉長的?怎麼他的腿不疼,你的腿疼呢?因為你沒有練習的功夫。你最初就要忍著痛,忍一會兒。定時間,盡可能你可以忍耐的時間。比方說,能夠坐三十分鐘,最好你就坐三十分鐘,慢慢地增加。在家弟子加到坐一點鐘,腿不疼,就算有了功夫。你來參加念佛不會腿疼,打念佛七也不會腿疼。因為現在定的規矩,靜坐都不會超過一點鐘。   如果家裡沒有辦法設立佛堂,就在你睡覺的眠床上打坐。時間也得你自己想辦法,如果家庭裡一天到晚忙碌,晚上等他們睡覺以後,你坐半點鐘,乃至增加到一個小時。早上家庭的人都還沒起來,你先起來,就在你眠床上坐。你自己找時間,等家人安靜下來了,才能夠靜坐。最初你自己考慮,你的腿不疼,最好以坐一個小時為限,直到你在靜坐的時候念佛,練得不疼了。   念佛要觀想著念,不能口裡念,心裡打妄想。口念心不念,功夫不夠,所以念佛的功夫,要隨時觀照著,你這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不要打妄想,叫它慢慢地定下來。你坐下來念,要給自己定個時間,因為我們要在寺院裡念,有維那師作主,叫你坐下來,你要坐下來;叫你站起來,你要站起來。在家庭裡,你規定自己,念得久了,念出功夫來了。   念佛會入定,坐著念佛,最初念,什麼都在。念佛的人,坐的眠床,統統在。等到有一天,忽然間都空了,念佛的我這個人沒有了,坐的眠床也沒有了,自己住的房間也沒有了,而這個空,空得無邊無際,這就是這位居士問的問題,看見無邊的虛空,有這樣的境界現前。因為你給自己規定個時間,到那個時間,自己會出定。要是在念佛堂裡,維那師打引磬會開靜。你自己規定時間,我坐一個小時,到了一個小時,自己會出定。出了定,心念先走出來,咦!我在打坐念佛,我呢?身體呢?沒有了,眠床沒有了,房間也沒有了。剛才看到虛空無邊無際的空空,這個時候心念先走出來,慢慢慢慢,身體走出來了,眠床、房屋,什麼都現出來。你就知道,剛才的境界,就是我空、法空的境界。我,空掉了,眠床、房間,都是我所有的法,也空掉了。可是等到明天再打坐,這個境界不來了,這叫偶爾一現,就是佛沒有騙我們,佛說我空、法空的境界,雖然你有證得,已經現過一次,確確實實我也空,法也空的,這叫給你透點消息,增加我們的信心,你就勇猛精進地念佛,用功認真下去,就親自證得這個境界。   每一次打坐念佛,就我空、法空,這叫做空觀現前。這個時候,自己心裡面,只有一個念佛的心,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叫做一心不亂的境界。一心不亂的境界,這還屬於事一心。阿彌陀經上不是講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這還是屬於事相的一心。因為你證得了虛空境界,還是屬於色法,眼睛可以看見的虛空,不是真空境界。你能夠證得事一心的虛空境界,再達到理一心不亂,就很容易。你儘管用功下去,用到功夫成熟的時候,突然間開了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一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是參禪,才能開悟;念佛,也能開悟。開悟了就悟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就是我的自性;極樂世界淨土,就是我的唯心。這個時候就是念佛念開悟,悟到真空之理了,叫做理一心不亂。   這就是答覆居士這個問題,你念佛念到虛空境界現前,是偶爾一現,不是常常有,就是給你透點消息。你儘管增加你的信心,一直用功下去,空觀就容易現前。每次念佛,每次打坐,都是這個境界,那就快開悟,悟到理一心不亂。   第十二問:佛教的經典很多,請問初學佛的人,應先讀誦哪些佛經呢?   答:佛教跟外道比起來,外道苦於經典太少,佛教則苦於經典太多,大藏經你把它看一遍,就得三年的時間,所以你想每一部都研究,就得盡此一報身地用功。   初學究竟看哪一部經,從哪一部經下手呢?按我們中國的習慣,淨土宗最普遍,你先研究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的,都帶著念觀世音菩薩,你就研究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兩部經都翻譯得很通順,不會難懂,所以你先把阿彌陀經研究好,再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研究好,慢慢再看遺教三經。古時候的大德,替我們留過心,認為初學應該看這三部經,這三部經編到一起,叫遺教三經,就是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這三部經,經文很短,很好研究。   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在淨宗蓮社都講過。遺教三經,八大人覺經講過,四十二章經也講過,本來準備去年下半年講遺教經,但是道源的業障重,一直在生病,所以還沒有講。   你想知道佛教的大概情形,你把遺教三經研究懂了,再看佛學三字經,也叫佛教初學課本。古時候有位老和尚,照著社會上的三字經,編了一部佛教的三字經,經過楊仁山居士修正,增加了一些,把佛學三字經看一看,就知道全體佛學的大概情形。   你把佛學三字經研究好,再進一步,看太虛大師作的佛教各宗派源流。中國大乘佛教,一共有八大宗派,這八大宗派,都是什麼人創起的?怎麼樣流傳下來的?這本書都有詳細的介紹。   你要是願意弘法利生,把佛教各宗派源流看好了,再看天台宗的四教儀,賢首宗的五教儀開蒙這兩部書。開蒙,是個初學的本子,還有五教儀廣本。五教儀廣本文字太多,你只要把五教儀開蒙研究通,佛教的綱要,都可以瞭解。   你要再多研究,就研究大乘起信論,把起信論研究好了,再研究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這些大部經典,一部一部研究。   佛教的經典研究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名相不容易瞭解,因為它是專門的學問,好在現在有佛學大辭典,你研究經典註解,有看不懂的名詞,就查佛學大辭典。所以佛教是那些名詞難懂,教理並不難懂。一經通,則經經通,就怕你一部經不通,你把一部經研究通了,經經都通了,因為經上只有一個道理,沒有兩個道理!   第十三問:學佛者應當怨親平等,但每次試驗都辦不到,仍然有分別心,請問要如何才能夠做到不起分別的心?   答:佛教裡講,我們眾生的心是分別心,但是分別心,是個虛妄不實的心,叫做妄想心。等你證得實相妙理的時候,真心證得了,妄心都空了。實際要把妄想心空掉,那不是簡單的事,因為不簡單,才需要有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教你空妄想心的。   忘想心,就是分別心,你想叫它不起分別心,談何容易?這個問題是說,佛經上教我們怨親平等,但是用起功夫來很不容易,怨家對頭,是欺負我的人,我怎樣跟他親呢?親不來嘛!這就是我們的分別心。但是我們不往這個地方用功,你學什麼佛法都是空談,用功一定要往怨親平等這個地方用下去。   遇到有人欺負我們,或者罵我,或者打我,怎樣對不起我,你要知道,功夫就在這個地方用。六度法門的忍辱度,有人罵我、打我、對我不起、欺負我、污辱我,這叫辱境現前,污辱我的境界現前,這時就要把功夫拿出來。   我們凡夫有分別心,拿不出來,拿不出來也得拿,要不然叫什麼修行呢?他罵我,我不能跟他對罵,因為我是佛弟子,我是學佛的。他打我,我也要忍耐,我不能跟他對打。他欺負我,我不能欺負他,因為我是佛弟子。   最初用功,就從這個地方觀想:我的身份跟對方的身份不同。他欺負我、打我、罵我,你觀想他是個小孩,小孩不懂大人的事。他罵我、打我,我能跟他對罵、對打嗎?我是佛弟子,他不是佛弟子,我就比他高一級了。因為對方等於是個小孩子,我是個大人,怎麼跟他對罵、對打呢?   再忍不住呢?拿拾得菩薩的偈子來觀想:「忍他、讓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他歡喜罵人、歡喜打人、歡喜欺負人,這個人就是社會上的惡人,惡人自有惡報,我不必報復他,他自己會遭惡報。這是最淺的一個功夫,不能做到怨親平等,但是我不能跟他一樣的見識,我不能跟他對罵、對打,等著看他遭報,那麼心就會忍下來。   心能夠安定下來,你再進一步觀想,要是對方這個人是我的親人,我怎能夠忍心看他遭果報呢?這麼一來,慈悲心、憐愍心就生起來,因為怨親平等嘛!怨親平等做不來,也要勉強做,慢慢地進步。   要而言之,他是一個人,我也一個人,他不好,我不能跟他一樣不好,這是第一步功夫。第二步功夫,等著他遭惡報。第三步功夫,慈悲他、憐愍他,不能看他遭惡報,這樣慢慢地,你就能觀想到怨親平等上。   第十四問:靜坐念佛的時候,為什麼會生妄念,請問要如何對治現前的這種妄念?   答:剛才講過,我們眾生與十方諸佛平等平等,為什麼十方諸佛成了佛,我們還是凡夫呢?就是我們比佛多了妄想,你把妄想觀空,就成了佛。說是容易,但要觀空妄想不簡單,所以在靜坐念佛的時候,你不要它打妄想,它要打妄想。   那麼怎樣對治呢?古人有個口訣,就是「不理它」。也就是:「不怕妄念起,但怕覺照遲。」我在念佛,打起妄想來,自己沒有覺照,妄想是一連串的,一個跟著一個來。地藏經上講的,像蔓草一樣,它節節生枝,一串串一大片,妄想裡面打妄想,妄想還沒打完,你念佛的時間已經到了。   所以妄想,不怕它起,就怕不覺照,隨時用功,隨時覺照它。覺照我在念佛,怎麼打妄想?打妄想,你不理它。你不能生氣,不能恨它,因為你生了氣,起妄想,又增了一個妄想,所以不理它為妙,你還是念你的佛,這樣慢慢地妄想就會減少。   第十五問:佛教徒不犯殺戒,等到夏天蚊蟲咬人,實在煩惱。我有意無意間會打死蚊蟲,請問如何是好呢?   答:我們殺生殺成習慣,見了蚊子就打,打成習慣了,聽見蚊子一叫,就作了意,你手上一揮,叭一下,給牠拍下去,這就是一個壞習慣、惡習慣。第一,忍不住,忍不住得強忍啊!要不然,怎樣用功夫呢?要曉得,蚊子吃人的血,這是牠的果報,牠不吃血,不能活下去,我們要勉強忍耐,曉得牠可憐。   牠咬我們咬得難過發癢,我把牠怎樣?你要曉得,牠咬我們,只吸一點血,因為蚊子的身體很小,把我們的血抽一點去,可是我們叭一下,把牠打死了,牠生命斷絕了。   因此,我們既然學佛,以慈悲為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蚊子的苦,我沒能拔除,怎麼忍心打死牠呢?這樣觀想,能把惡習氣、惡觀想控制住。   要是打蚊子打成習慣,不知不覺拍牠一下,我們要自己提高警覺,我是個佛弟子,不應該殺生;我不應該殺生,就不應該打蚊子。要是打的時候,第二個妄念起來,控制它,叫它不要打,就是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覺照跟著那個妄念起來,我怎麼能控制它?控制它不要打嘛!   剛才講忍辱的道理,蚊子來咬我,也是個辱境現前,牠也是來污辱我,我要忍耐。我提高我自己的身份,我是佛弟子,我不應該殺生,所以牠咬我,我不必打死牠,把牠趕走就可以,這個觀念常常觀想到,不然,你惡習氣、惡習慣,改不過來。   比方道源有這個壞習慣,見蚊子就打,打成習慣。你們請我來講戒,第一條殺戒,不得殺人,再進一步,乃至蚊蟲螞蟻,都不應該打死,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忽然飛過來一隻蚊子,叭!拍一下,這還像個法師嗎?你自己想這一拍,你還是個佛弟子嗎?所以決定不能打。   蚊子是化生的,蚊子沒有母親,牠的母親是水裡面的小蟲,是濕生的,由濕生而化生出來。你把家庭裡,所有存髒水的地方都清理好,叫它不要生小蟲,自然不會生蚊子了。   假如你們是在政府做事,有權力管地方上的行政,要把下水道清理好。香港沒有蚊子,就是下水道做得好,用不著蚊帳,也用不著點蚊香,因為根本沒有蚊子,就是沒有生蚊子的臭水。   沒有行政權,不能管一個地方,你可以管自己家庭,家庭不要存臭水。現在家庭的設備,窗子都有紗窗,門上也有紗門,擋著,不要讓牠飛進來,這都是避免殺蚊子的方法。   第十六問:在家信徒,受過戒之後,還可不可以給人家算命?   答:依算命做方便,引他人信佛、念佛,這樣可以做,我再詳細的解釋。   第一、在家弟子與出家弟子不同,就是戒律不同。釋迦佛說的法,所謂三無漏學,是三大科:戒學、定學、慧學。在定學、慧學,不分出家、在家。分出家弟子、在家弟子是在戒學上分的。在家弟子要受的是三皈五戒,五條戒裡面,殺、盜、婬、妄、酒,沒有限制你不能算命。你受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裡面沒有不能算命這一條。要是依在家菩薩戒講的,可以方便,因為你是個在家弟子,沒有穿出家的制服,社會上的人不知道你是一個佛教信徒。你發的是菩提心,以算命來接引眾生,令他信佛,心發得對,是不會犯戒的。   道源在北平住的時候,有一個看相算命很有名的師傅,找他看相算命的人很多,他不是佛教徒,但是他發心很好。他來問我說:「這一個人按他的八字,應該不好,在算命的學問,沒有辦法,在佛法上有沒有方法呢?」我說:「佛法上的方法太多了,念佛、拜佛、念咒、拜懺,都可以轉他的命運啊!」他還問我一個問題說:「據我看相的經驗,給做生意的人看相,十個人十個準確,但是跟出家人看,十個人九個不準,這是什麼道理?」我就依著佛法答覆他:「你看相算命,按你學的本事給他看相,面相如何?應該發財的,決定發財;應該受窮苦的,決定受窮苦,這叫定命論。按佛理講,叫因緣論。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不是死板板地那麼定論。你說這個人該發財,是他的八字上算出來的。佛教講的,是他前生推來的果報。你看相,他面相上帶了窮,你說這個人該受窮苦,也是按八字上推算出來的。按佛教講,他前生前世沒有培福,今生應該受貧苦,這是前生的因、今生的果,可以按因緣上勸他修行:你前生沒有培福,今生應該受貧窮之苦,但是你今生要會以福培福,憑什麼培呢?佛經上說的故事很多,你捨一文錢,就功德無量。愈貧窮的人,愈沒有錢,他布施的功德愈大。所以你是貧窮的人,應該培福,培起福來,就可以轉變貧窮的命運。   最怕的是不懂得因果報應,他有了福,不知道以福培福,又以福造罪,愈有錢的人,愈能造大罪。說個簡單的譬喻,有錢的人親戚多、朋友多,請客吃飯,一請幾十桌,吃一頓飯就殺無量的生命。相反的,沒有錢的人,沒有親戚,也沒有朋友,他連一碗陽春麵也吃不起,怎麼會殺生?怎麼會造業?所以有錢的人容易造業。   我們現在看報上的新聞,有的人已經發大財,擁有幾億元新台幣,忽然間倒楣就摔下來,為什麼?因為他造業過了頭,八字命運都管不住,它因緣生法,惡業造多了,所以他雖然擁有幾億元,說窮就窮下來。   再講到看相算命的人問我的問題,給做生意的人算命,十個人十個準確。因為做生意的人,他要貪心賺錢,天天動煩惱造業,所以算得很準。算出家人怎麼不準呢?比方你叫一個出家人去買愛國獎券,一定得獎。可是他不會去買,就不會得獎,你怎麼能算得準呢?你給出家人算命,說他的命運應該倒楣,但是他正在用功念佛、拜佛,一下子把壞的命運給轉過來了。佛經上說:「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一聲佛,拜一拜佛,功德不可限量。你說他該倒楣,但沒有倒楣,那是三寶加被了他,所以算不準。   看相的人還問我:「我算出這個人的命運應該倒楣,可是算命的學問沒有辦法幫助他,佛法上有什麼辦法挽救他呢?」我說我們佛法上方法多得很,念佛可以挽救他的壞運,拜佛也可以,你看到這個人應該倒楣,就告訴他:「多念觀世音菩薩,多念大悲咒,決定消災免難。」再進一步,教他念阿彌陀經,學念阿彌陀佛,再教他拜懺,方法多得很。   再回到這個問題上,這位信徒問:「在家信徒可不可以受了戒以後算命,以算命做方便來接引眾生信佛?」決定可以,不會有錯誤。   第十七問:若有發慈悲心者,想在他死後捐出自己的器官,可是到往生時沒有把握,萬一臨終一念起了瞋心,怎麼辦呢?   答:這是現代的問題,在古時候沒有這個問題。但是佛經上有,佛經上說,我們要布施,頭骨可以布施,眼睛也可以布施,腦子骨髓都可以布施。但是初發心學佛的人不可以做,就是恐怕他要布施的時候,動瞋恨。最淺的位子要修到正定位,就是十住以上的菩薩,按舍利弗的公案,修到第六住還會退心,要修到第七住才可以,所以布施頭目腦髓,佛經上有,不是凡夫容易做的。   答覆這個問題,第一方面,以佛法答覆。你既然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一時候要認真地念,決定要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是你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心不顛倒,就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或者一彈指頃,或者屈伸臂頃,手一伸、一屈就生去了,你生極樂世界很快就走了,醫護人員再來動你的身體,取你的器官,你不會感覺到痛苦,也不會動瞋心。所以你要是念佛,不能馬馬虎虎地念,要當成是了生死的大事,臨命終決定生極樂世界,就不成問題。   第二方面,按世間法答覆這個問題,要布施器官,在過去只聽說布施眼睛,大醫院裡有眼科,把布施的人眼睛保存起來,有人要換眼睛的可以拿出來換。現在心臟也可以換,換心臟是動大手術,一定要全身麻醉,打上麻醉針,不感覺痛苦,就不動瞋恨。   第十八問:人死後在八小時內,不得移動身體,若捐贈了器官,因為在台灣各大醫院都不可能讓你停留八小時,請問在佛法方面,要如何處理?   答:人死了以後,八個小時不能動,現在能夠人死了以後,讓你停留八個小時的大醫院不多。普通的人,死了以後八個小時內要移動,他動瞋恨心怎麼辦?這也是現代的問題。   道源聽說的,不是八個小時,最好七天以後再動。在不容許的時候,要二十四小時以後才動,而不是八小時。   先依著佛法講,為什麼要等到二十四小時以後才能動?因為我們人除了有六個識:眼、耳、鼻、舌、身、意外,還有第七識、第八識。這個人死了,我們認為人死,就是鼻息斷,氣斷了。氣一斷,他聞不得香受,鼻識走了。眼睛看不見,眼識走了。嘴巴不會說話,舌識走了。六個識,走了三個,我們認為這個人死了,但這個人還沒有完全死,因為他的身體沒有冷透,身體還沒有冷,就是身識沒有走。你說他鼻子斷氣了,你再跟他念佛念經,他可能還聽得見,就是耳識還沒有走。意識心裡都還知道,這就是第七識、第八識,沒有走開。最要緊的就是身識,就是你動他,感覺痛苦難過,就會動瞋恨,一動瞋恨,就會墮落。所以我們先要瞭解,為什麼要等一段時間再動,就是他的身體還沒有冷透,身識沒有走,不能動。   佛經上講,我們眾生,是怎樣成就一個生命?叫做息、煖、識,三法和合,成就一個生命。這個人說是死了,就是命終了,他的命沒有了,如果還活著就有命,但是命是什麼法成就呢?佛經上說,第一、要有鼻息。第二、要有煖氣,身上有熱氣。第三、有識。前面六識,還有第七識、第八識沒走,他的命還沒有走。   我們認為這個人死了,就是鼻息斷了,他的識還沒有離開,所以按佛法來講,他身上還沒有冷,第六識還沒有走開,又何況第八識!所以息、煖、識,只是鼻息斷了,煖、識都還在,這個人並沒有命終。   病房裡鼻息一斷,醫院馬上把你送到太平間,太平間要是人少,還可以多停留幾個小時。要是死的人多,太平間容納不下,就催你趕快搬走,所以這是個現時代的問題。   不死在醫院,死在家庭裡行不行?因為公寓的房子,沒有死人睡的地方。我們學佛的,家人死了,不要動他,要等到二十四小時以後再動。在世間法上講,按現在的時代,到了今天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不解決,這不是佛法。佛法稱因緣生,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佛教徒應開大醫院,醫院規定,人死了二十四小時以後,才能夠動他的身體。太平間要特別設備,可以裝棺材,要等到七天以後再出殯,有這樣特別設備的醫院,問題就可解決了。   佛教開大醫院,容納佛教徒去住院,這個問題好像不容易解決,實際是要發起心來沒有困難。最近花蓮有一位比丘尼叫證嚴法師,他發心辦慈濟功德會,成功開佛教醫院,我去他那裡住,他到醫院來看我,他有十萬個信徒,可是他醫院在花蓮,太遠了!可是一個比丘尼就能在花蓮開大醫院,我們不能在台北開個佛教大醫院嗎?一切法唯心造,只要有人發心,開個佛教大醫院,有前面說的特別設備,這問題就能夠解決。   第十九問:有一個學佛的醫生,對動物加以解剖,取其器官移植,在醫學上是有幫助,但對學佛修行上有何影響呢?   答:這個問題可能是問的要研究病理,先拿動物來解剖試驗,或是就我所知道,他就用猴子,跟人體很相近,拿猴子把牠各部份都解剖開,研究這個病是什麼情形,這在醫學上講,可以這樣做,因為他是要救人的。   把畜生的生命看得很輕,在我們中國的中醫也是這樣,拿畜生來治人的病。西醫更是這樣,動物解剖開,比方用老鼠、兔子來解剖,研究之後來治人的病,在醫學上講,這是對的。   在佛學的立場講,這是不對的。因為佛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成佛,我們不能夠輕視動物,那麼要解決這問題,恐怕沒有辦法。   第二十問:曾有起過靈魂的人,如今無論是念佛或是持大悲咒,或者是持觀音的神咒,他的身體四肢會搖、抖動起來,這種現象內心很不安,請問該如何是好呢?是否可再行念佛持咒的法門?   答:提這個問題的信徒在這裡,我剛才請弟子去問他。起靈,就是靈魂出竅,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要念佛、念大悲咒,身體就會發抖,怎麼辦?   靈魂出竅,在道教裡用功,是求之不得,在佛教裡講,是要不得。因為靈魂出竅,跟入定的境界,完全不一樣。佛教是先講入定,定中你得到四禪定以後,就起妙用,可以上觀天堂,下入地獄,但是自己可以作主,我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我要回來,就回來。靈魂出竅,自己不能作主,跟作夢一樣,我們作夢不就是靈魂出了竅嗎?但是作夢糊裡糊塗的夢想顛倒,自己不能作主,所以很危險!   我有一個出家的朋友,跟我講過他自己的故事。我這個出家朋友,他發心打坐,這一天坐得很好,坐到靈魂出了竅,跟作夢一樣,對著他廟口走出去。離廟門不遠,有一戶鄰居,看見鄰居窗戶燈光很亮,他走靠近看看裡面在做什麼?一看稀奇了,裡面正在生小孩,生小孩的都是年輕的女人,而且沒穿衣服。他一看,動了婬欲心,覺得房間裡面有一股氣,把他吸進房間裡,他耳邊聽見人說話:「唉啊!生了個小姐,生了個小姐!」他渾身不能動彈,當時就警覺,他已經轉生一個女孩了,就拼命地念觀世音菩薩……,念著念著,突然夢醒了,因為他拼命地念,出了一身大汗。唉呀!怎麼做這個夢?這個夢做得太奇怪了!   第二天,他就到廟前面,看看事情是真還是假。到生小孩的那戶鄰居家裡去問:「你們家裡昨天半夜還點著燈,是不是生小孩?」鄰居回答說;「師父,生了個女孩,可惜落地不久就死了。」唉啊!他又嚇得出了一身汗,事情是真的,一點不假,自己差一點轉成個女孩。這就是靈魂出竅的危險,幸虧他念觀世音菩薩有感應,回來了。要是沒有感應,轉成個女孩,寺廟以為他修行功夫到家坐化,得道了。   學入定,定中起妙用,跟靈魂出竅不一樣,他自己可以作主。地藏經上有個公案,光目女的母親在世的時候,歡喜吃小動物,死了可能會墮地獄。但是光目女不知道,遇到一個出家人,托缽化飯,就跟他請問。這個化飯的出家人,是一個阿羅漢,發大乘心出家,給眾生種福。光目女問到她母親死後的去處,出家人說好,我給你查看。阿羅漢回去入定,看到她媽媽正在地獄裡受大苦,他出了定告訴光目女。這就是阿羅漢入定中起的妙用,自己可以作主,沒有危險。   靈魂出竅要不得,但是你沒有學到靈魂出竅,出不去。學到靈魂出竅這一步功夫,會出去了,你不能打坐,一打坐靈魂就出竅。   要制止靈魂不出竅,要念大悲咒。你坐下來,先念七遍大悲咒,以念咒的功德,回向自己靈魂不要出竅,很有效力,就能使靈魂不出竅。   這個問題是坐著念佛、念大悲咒,身體會抖動,這個沒有關係,你只要心裡安靜下來,過一個時期,就不會動了。參禪用功的,初禪有八種觸,一搖、二動,動也是初禪的一個好現象,等到動過一個時期,就不動了。   第二十一問:有的法師說,念南無ㄛ彌 ˊㄊㄨㄛ佛,有的法師說要念南無ㄚ彌ˊㄊㄚ佛,要怎樣才算是正確呢?以前我們都念南無ㄛ彌 ˊㄊㄨㄛ佛,念習慣了,現在要改口念南無ㄚ彌ˊㄊㄚ佛,念不順口,請問如何是好?   答:一句話答覆,你只管念ㄛ彌 ˊㄊㄨㄛ佛就好了,不必改念ㄚ彌ˊㄊㄚ佛。念ㄚ彌ˊㄊㄚ佛的問題,是在台灣才發生,在大陸上沒有。   道源出家不算晚,二十歲出家,五十歲來台灣,我在大陸上出家三十年,沒有聽見過這個問題,無論走在哪一個省份,哪一個道場,都是念ㄛ彌 ˊㄊㄨㄛ佛,沒有念ㄚ彌ˊㄊㄚ佛。道源今年八十八歲,來台灣三十八年了,全台灣的道場,差不多都到過,沒有哪一個道場念ㄚ彌ˊㄊㄚ佛,統統是念ㄛ彌 ˊㄊㄨㄛ佛。在大陸上,各寺院都是念ㄛ彌 ˊㄊㄨㄛ佛,到了台灣各寺院還是念ㄛ彌 ˊㄊㄨㄛ佛。現在有法師說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不對,要念ㄚ彌ˊㄊㄚ佛才對。怎樣不對呢?說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不合梵語,念ㄚ彌ˊㄊㄚ佛,才與梵語相合,所以應該念ㄚ彌ˊㄊㄚ佛。   講這話的法師,他根本就不懂梵語。ㄛ彌 ˊㄊㄨㄛ佛這四個字,合梵語不合梵語,不在ㄛ字跟 ˊㄊㄨㄛ字上,ㄛ字念ㄚ, ˊㄊㄨㄛ字念ˊㄊㄚ,只是一音之轉,念重一點,就是ㄛ彌 ˊㄊㄨㄛ佛;念輕一點,就是ㄚ彌ˊㄊㄚ佛。這是個輕重的音聲,並沒有錯誤。   不合梵語的,不在ㄛ字跟 ˊㄊㄨㄛ字上,是在佛字上,梵語叫佛陀耶,它是三個字音。過去翻譯經典的大祖師有大智慧,他看見我們中國人說話愛簡單,把梵語都簡短地翻譯。佛陀耶三個字音,只翻譯成一個佛字。要是不合梵語,就是佛字不合梵語。你要是說合梵語,應該念ㄚ彌ˊㄊㄚ佛陀耶,才合梵語。可是沒有聽說念佛陀耶,還是念個佛字。   念佛字,怎麼合梵語呢?這就是讓你念ㄚ彌ˊㄊㄚ佛也不合梵語。我們念的阿彌陀經,經的名字就叫做ㄛ彌 ˊㄊㄨㄛ經。翻譯這部經的是鳩摩羅什法師,在大陸上長安翻譯的,長安屬於現在的陝西省,陝西人說話,口音重得很,他絕不會念ㄚ念ˊㄊㄚ,因為陝西人口音重,自然念ㄛ彌 ˊㄊㄨㄛ佛。所以鳩摩羅什法師在長安翻譯ㄛ彌 ˊㄊㄨㄛ就是ㄛ彌 ˊㄊㄨㄛ,不是ㄚ彌ˊㄊㄚ。   鳩摩羅什翻譯佛字,應該翻譯成佛陀耶,他怎麼只留一個佛字呢?剛才講過,中國人說話愛簡單,他是觀機逗教,應機說法。   那麼念佛陀耶才合梵語,阿彌陀佛才聽得懂,鳩摩羅什翻譯一個簡單的佛字,不合梵語,阿彌陀佛能否聽懂呢?如果聽不懂,過去淨土聖賢錄、淨土往生傳,四眾弟子往生極樂的那些人,都是念ㄛ彌 ˊㄊㄨㄛ佛,誰也沒有念ㄛ彌 ˊㄊㄨㄛ佛陀耶,難道說他們都是大打妄語,往生極樂世界的四眾弟子都是假的嗎?恐怕不是騙人,不會大打妄語吧!念阿彌陀佛,既然不合梵語,怎麼能生極樂世界呢?   翻譯八大人覺經的安世高法師,他懂鳥語,空中飛的鳥,叫的聲音,他都聽得懂。他不過是個高僧,鳥叫的聲音都能聽得懂,阿彌陀佛聽不懂我們念ㄛ彌 ˊㄊㄨㄛ佛,那怎能成佛啊?   我再拿世間法做個譬喻,美國人說的是英國話,英國人說英國話,是依著英國字母拼ABCD的。美國人說英國話,也是依著ABCD拼的,但是懂英文的人一聽就知道,這是美國人說的,那是英國人說的。只是音聲不一樣,但是懂英文的都聽得懂。美國人說的英國話聽得懂,英國人說的話也聽得懂,因為他懂英文。阿彌陀佛是一個佛,我們念ㄚ彌ˊㄊㄚ佛,他才聽得懂,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他就聽不懂嗎?你這不是毁謗阿彌陀佛嗎?   到台灣才聽見這個問題,念ㄛ彌 ˊㄊㄨㄛ佛不對,要念ㄚ彌ˊㄊㄚ佛。我今天答覆這個問題,你念你的ㄛ彌 ˊㄊㄨㄛ佛,決定不會錯誤。   第二十二問:一個受過戒的居士,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持戒?受菩薩戒者,可否到巿場買肉,煮給家人吃呢?   答:這個問題很難答覆,戒律開、遮、持、犯,有開緣。但是受過菩薩戒吃素的人,要自己去買肉,回來還得自己煮肉,沒有這個開緣,道源不能隨便講啊!還想不出什麼方便辦法,我就只好勸你,把受了的菩薩戒捨掉,只受五戒。五戒,是戒殺,你只要不在家庭裡殺生,到巿場裡買肉可以,回來煮肉也可以,不算犯戒。菩薩戒沒有開緣,我只好這樣答覆。   這個問的人,說不是受菩薩戒的問題,就是受了五戒,他去買肉心裡還是不安,回來煮肉還是心裡不安,怎麼能心安?這個問題,我找不出個辦法,只好說,你最好出家。你出了家,寺院是吃素的環境,你想去巿場買肉,還不可能。吃素的道場怎麼叫你煮肉呢?自然不會煮肉。但是出家的因緣要能夠成熟才可,因緣不許可你出家,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問的人太多了,我想答覆這問題,不能答覆。要想個方便辦法又想不出來,怎樣安慰這個提問的人?想起來一個方便辦法,就是西藏的喇嘛,蒙古的喇嘛,他們都不吃素,是吃肉的。為什麼喇嘛要吃肉呢?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住的地方,稻子不生,麥子也不生,只是養牛、馬、羊,就以牛、馬、羊做為飲食,全民族都是這個樣子。出了家,我們中國叫和尚,他們叫喇嘛,也是一樣,吃肉不安,後來他們叫做發菩提心吃肉。肉終歸有人要吃,我是發菩提心的人,我要吃了你,希望你趕快脫離畜生身,轉世為人。為人之後,趕快學佛法,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所以喇嘛吃肉也是不得已,叫發菩提心吃肉。   我就依著喇嘛發菩提心吃肉,想出來這麼一個方便辦法答覆,就是你買肉,發菩提心買;煮肉,發菩提心煮。因為你的環境逼迫,不是你自己要吃肉,是你家庭裡不許可你不買,也不許可你不煮。是你不得已才去買肉,不得已才去煮肉,你就發菩提心。中國淨土宗普遍念阿彌隬陀佛,你買肉的時候,都替牠念阿彌陀佛;煮肉的時候,也替牠念阿彌陀佛,希望被殺的眾生,趕快生極樂世界,這樣心裡就可能得點安慰。   前半段還有個問題,受過戒的人應以什麼態度來持戒?受了戒,不是受了個虛名。你受了戒,不是社會上做了什麼官長,有名。不論受了五戒,還是受了菩薩戒,都已經是佛弟子,你受戒了,要持戒啊!受戒有受戒的功德,犯戒有犯度的罪過,持戒就要以認真、精勇猛進的態度來持戒。   第二十三問:方便和隨便二者如何分別呢?   答:粗心的解釋,方便,就是隨便;隨便,就是方便,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這樣解釋是錯誤的。   佛經上講的方便,是善巧方便,是為度眾生的權巧方便。隨便,持戒不能夠隨便。隨便,就馬馬虎虎了,吃肉也好,不吃肉也好,那你何必受戒?喝酒也好,不喝酒也好,那叫什麼持戒?   方便,是善巧方便,譬如說你必須嚴格的持酒戒。醫生說你生這種病,非喝酒不能治好,那就可以飲酒,這就叫方便,就叫善巧。因為不能等著死,死了怎麼修行呢?只好善巧方便喝點酒,是為了治病。不是說喝酒可以,不喝酒也可以,那是叫隨便,隨便就馬馬虎虎了,不同的就在這個地方。   第二十四問:初學佛的人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向法師請法呢?   答:要「恭敬虔誠」,這四個字就是請法的態度。請法就是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來請法。恭敬,表示我們的口業、身業。虔誠,表示我們的意業。我要來請法,我口裡說的請法的話,很恭敬。不是說的話,不尊重法師,不尊重佛法,跟平常我們聊天一樣,這樣就不恭敬。   身體要表示恭敬,你要請法,見了法師,先給法師頂禮,按正規矩,要跪下來,那是身業的恭敬。口說話很恭敬,身體也很恭敬,但是意業,你請法的心不虔誠,法師講的法,你也聽不進去。所以心裡面要虔誠,法師說的話都是法語,一個字都不能忽略,要用耳朵聽到心裡去,這樣才叫虔誠。要三業恭敬虔誠,就是請法的態度。   第二十五問:在家弟子身體病弱,如何持八關齋戒呢?   答:問題由身體病弱上推論,問的就是過午不食這一條。八關齋戒,以齋為主題。沙彌戒、沙彌尼戒,都受十條戒,八關齋戒是九條,前面八條叫關,第九條叫齋,合起來叫做八關齋戒。   要是你問的是過午不食第九條齋,我就答覆你,因為你身體病弱,有五種非食藥可以過了午吃。講八關齋戒時講過,這五種叫做非食藥,非食,就是過了午,不是吃東西的時候,但是這五樣是治病的,當藥吃,叫非食藥。   五樣非食藥,第一、生酥,是生的牛奶油。第二、熟酥,是熟的牛奶油。我們把它合到現在可以方便的。你要是過了午,因為身體病弱,中餐吃得不多,到晚上肚子餓得不能支持,可以喝一杯牛奶,這就是生酥。第二個熟酥,按現在說,就是牛奶油做的,奶油叫白塔油,白塔油有二種,一種,是牛奶做的;一種,是牛油做的。牛奶做的,可以吃。牛油做的,不可以吃。   第三、油,通於一切的植物油,芝麻油、黃豆油、花生油,都可以吃。   第四、蜜,就是蜂蜜,這個大家都很容易瞭解,蜂蜜可以吃。   第五、石蜜,中國叫冰糖,因為這一種糖,像冰塊一樣。印度話說這種糖像石頭,所以叫石蜜。由冰糖上推,推到黑糖、白糖、紅糖,只要是糖都可以吃。   中國翻過來的戒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四分律,過了午,有這五樣東西可以吃,就是剛才講的這五種非食藥。   五分律上還有種方便,就是以少分的食藥,加到多分的非食藥中,可以吃。上午吃的東西也叫藥,我們肚子餓就是病,你吃飯、吃麵統統是治病的,但是它是合時間,叫做食藥。   過了日中,不能夠再吃東西了,所以叫做非食藥。你病弱,中午吃飯根本吃不下,下午不吃東西不能支持。五分律上方便,你把上午吃的東西,少分加到下午吃的東西,可以當非食藥吃。按現在的做法,你身體有病,中餐只吃一點點,到了下午,肚子餓得受不了,不能支持,還要持戒,怎麼辦呢?戒律上有方便,就是你沖一杯牛奶,牛奶喝下去不夠,你將裡面放兩塊餅乾,餅乾是上午吃的東西,可是少分,兩塊,一點點,放到一杯牛奶裡面,吃下去可以止餓。   餓與不餓,還是一個妄想,你想著這兩塊餅乾,沖杯牛奶就夠了,吃下去就不餓了,因為能夠把餓的妄想停止住,所以按戒律的方便就這樣做。   第二十六問:身體多病,念佛的時候,心經常感到很散亂,要如何來對治,才可以使心力集中,念佛得利益?   答:念佛,是念的阿彌陀佛,所念的是阿彌陀佛,能念的還是我們這個凡夫,凡夫心容易散亂,多病的人,是因為病,心裡散亂。可是健康的人,因為健康,心才容易散亂。散亂,就是歡喜打妄想,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東想西想,當你念佛念得妄想不打了,昏沈來了。要是坐著念佛,就瞌睡。   這就是我們的煩惱,病多得很,最大的打閒岔,就是一個掉舉,一個昏沈。掉舉,就是散亂,東想西想。昏沈,就是坐在那個地方瞌睡。為什麼要用功呢?就是對治這兩個煩惱。你能夠不散亂、不昏沈,念佛得利,參禪也得利,用什麼功都能得利。   現在是講念佛,心裡散亂,要怎樣對治?這個信徒,是因為身體病弱,病弱要去找大夫診察治病。釋迦佛給我們出家人定的戒律,什麼東西都要捨掉、捨光,但是有四樣需要: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種叫資生之具,資養生命的器具。雖然出家,不吃飯不行,要飲食;不穿衣服不行,要衣服;沒有臥具不行,要睡覺;有了病沒有藥不行,要醫藥。出家人有了病還是要找大夫,要吃藥,何況你是在家信徒呢?有了病要去找大夫,先去診察究竟是什麼病?把病治好了,再念佛就不容易散亂。   剛才講過,身體病弱時,念佛容易散亂。因為你是病弱,就叫你找醫生吃藥。你不要以為沒有病了就不散亂。沒有病,健康了,打妄想打得更厲害。散亂是個大煩惱,打閒岔打得厲害,你不念佛,還不打妄想,你一念佛,想到台南、想到高雄,甚至於想到美國、想到歐洲,妄想還沒有打完,念佛的時間已經到了。   散亂這東西厲害!怎樣對治呢?古人有句話:「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你要把了生死的心提起來,我為什麼要念佛?為了生死。為了生死,不是掛到嘴上說一說,了生死的心要懇切,我流轉生死,是無量劫來流轉到現在。幸而聞到佛法,聞到淨土法門,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就可以把無量劫以來的生死了脫。   古人還有兩句話:「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過去流轉生死,現在知道生死的法門,我這個身體,這一生不把它度脫,等到哪一生度呢?所以我要度我自己的生死,不要再流轉生死。了生死的心要懇切,念佛才能念成一片,念成一片就是念佛中間不打妄想。   還有一個觀想,可以對治散亂心,就是度眾生的心要懇切。度眾生的心不懇切,念佛不容易念成片。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不是只為度自己了生死;為度自己了生死,你把念佛法門,變成小乘法門了。你要觀看著,這一切眾生,都在苦海裡受苦,都等著我來度他,現在度眾生的心我有,但是我的智慧、辯才不足,度眾生的本事不夠。發心度眾生,就叫發菩提心,發度眾生的心懇切,就是發菩提心懇切。要發菩提心念佛,才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與阿彌陀佛的志願相合相應,決定生西方,而且決定上品上生。   我度眾生的本事不夠,才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佛能夠觀機逗教,應機說法,他善觀眾生之機,你是什麼根機,他跟你說什麼法,你一聽阿彌陀佛跟你說法,就大徹大悟,悟到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這時候智慧有了,辯才有了,神通有了,你再乘願再來,回到娑婆世界,來度苦海的眾生,滿你的菩提大願。   得到智慧、辯才、神通,回娑婆世界度眾生,這是將來的事。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是現在的事。念佛念不到一心不亂,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發的菩提心,都是發的空願。所以度眾生的心,要發得懇切,看見眾生受苦,比自己受苦還難過,我一定要為度眾生念佛,心懇切了,散亂心就降伏下去。   你問病弱的身體,念佛的時候心裡散亂,怎樣對治?我答覆你,有兩個方法:第一、你了脫自己的生死,這個心要懇切,念佛就能得力。念佛一得力,散亂心就不散亂了。第二、度眾生的心要發得懇切,要趕快度眾生,這叫發菩提心,心發得懇切了,念佛就得力。   把這兩個問題合成一個問題,我念佛為了生死,不是為了我自己的生死,為度眾生才了脫我的生死。我的生死不了脫,我也在苦海裡,怎麼救度苦海的眾生呢?所以我先生極樂世界,把自己的生死了脫,得到智慧、辯才,才回來度眾生。這兩個問題合成一個,就是發菩提心念佛,心要發得懇切,散亂心就定下來了。   剛才講過兩個大煩惱,一個掉舉,一個昏沈。掉舉,就是散亂。你問的是怎樣能夠叫它不散亂,我已經答覆好了。但是我附帶多講一句,當你不打妄想了,瞌睡來了,你可要注意!昏沈一來,比打妄想還難對治,因為昏沈比打妄想厲害,怎麼對治呢?就是怕你不知道,知道了你就不要叫它昏沈。你只要一心念佛,念佛的心懇切了,散亂心降伏下去了。你懇切念佛的心還在,就把昏沈的煩惱降伏住,不會起昏沈,因為我生西方要緊,我度眾生要緊,心一懇切,昏沈之煩惱自然不起。   第二十七問:請問毘盧遮那佛的意義?   答:毘盧遮那是梵語,華言遍一切處,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法身遍一切處。法身是個身,有個身就有個體,叫身體,它是個什麼身體呢?就是理體,真理之體,真理之體是無形無相,按理上講有個身體,實際沒有相。真理之體,是遍一切處,所以華言叫遍一切處。但是毘盧遮那佛的翻譯有一個問題,就是六十卷華嚴是晉朝翻譯的,叫做盧舍那佛,盧舍那,翻成中國話叫淨滿,就是成了佛淨法滿足了,就是報身佛。   但是到了唐朝翻譯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的佛,不是盧舍那,而是毘盧遮那佛。所以裡面有個問題:毘盧遮那佛究竟是法身佛?還是報身佛?法身佛按道理上講,是不說法的。法身佛是個理體,無形無相,怎麼說法?說法的是報身佛。八十卷華嚴叫毘盧遮那,六十卷華嚴叫盧舍那,所以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一個佛有三個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是毘盧遮那佛;報身佛,是盧舍那佛;化身佛,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出家人吃飯,過齋堂要念供養咒,就先供養佛,供養這三尊佛: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是天台宗分的,分得最清楚。   懂得一個佛三個身的義理,我們就認定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八十卷華嚴上說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我們不必再去研究這個道理,因為研究不明白。六十卷華嚴是盧舍那說的,八十卷華嚴就換成法身佛說的。因為法身佛不說法,所以我們講華嚴經上的毘盧遮那佛,就是報身佛,不是法身佛。有人解釋是法報合一,報身佛依著法身佛,當然法報合一,這個解釋也不徹底。我們就認為報身佛說法,法身佛不說法,八十卷華嚴毘盧遮那佛,就是報身佛。   附帶多講一點常識,因為八十卷華嚴是毘盧遮那佛說的,兩個大菩薩:一個文殊菩薩,一個普賢菩薩。現在講華嚴經的寺院,或者華嚴寺,或者華嚴講堂,或者華嚴蓮社,都要供華嚴三聖,華嚴經上的三個聖人,中間的佛,是毘盧遮那佛,佛左邊騎獅子的,是文殊師利菩薩;佛右邊騎象的,是普賢菩薩,合起來叫做華嚴三聖。   再附帶講點常識,我們現在佛教徒,禮拜三拜以後要作一個揖,我們叫打個問訊,這就是結一個毘盧遮那佛的手印。為什麼拜佛完了打問訊,要結一個毘盧遮那佛的手印呢?因為梵語毘盧遮那,華言叫遍一切處,做一個遍一切處的法界觀想。我弟子拜佛,今天在淨宗蓮社拜的,拜完了作一個觀想:遍一切處的佛、遍一切處的三寶,我統統拜了。   第二十八問:西方極樂世界的小鳥是阿彌陀佛變化的嗎?   答:這個問題問得好像太淺,因為問的人沒有念阿隬陀經。你把阿彌陀經看一看,問題不要我答覆,就知道了。但是或許你還沒有念,或念了也沒有注意,我還是給你答覆。   西方極樂世界的鳥,不是小鳥,叫做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很奇妙的鳥。雖然說出來幾個名字,都是印度、中國有的,實際極樂世界的鳥,都是不可思議的鳥,那些鳥都會說法,牠叫的聲音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那些鳥的相貌,是種種奇妙雜色之鳥,而牠叫的聲音,都是說法的聲音。   極樂世界有鳥,是奇妙雜色之鳥,阿彌陀經下面經文,釋迦佛接著解釋:你可不要誤解,極樂世界的鳥是罪報生的。因為鳥屬於畜生道,畜生道是三惡道之一,是造了罪業才生的果報,極樂世界的鳥,不是罪報所生。哪來的鳥呢?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極樂世界的鳥從哪來的呢?是阿彌陀佛變化的。   第二十九問:有人打坐的時候入定,別人誤會以為是往生,把他火化了。那這身體被火花之後,他的神識要如何處理呢?   答:這個問題很少發生的可能。有人在那打坐入了定,別人以為他命終,或以為他往生極樂世界去了,他的身體應該火化,給他燒掉了。燒掉了,這個人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是入定了。等到他要出定,出不來,找不到身體了,這個眾生怎麼辦?到哪去?   一句簡單的答覆:他隨業轉生。再詳細的解釋一下,入定,叫做禪定。禪定,有聖人的禪定,與凡夫的禪定。聖人是三界以外的三乘聖人:聲聞、緣覺、菩薩。凡夫是三界以內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定。聖人入了定,你把他的身體化掉,他根本不要這個身體,就超出三界以外去了。像四果阿羅漢,他得了四果以後,他報盡了,就出三界;報不盡,他要是不要這個身體,自己可以放三昧火燒掉。所以證到四果阿羅漢,能夠超出三界,他不要這個身體,你把他燒掉、不燒掉沒有問題。所以聖人的定,對你燒他的身體不成問題。   三界以內的凡夫定,分三界:欲界定、色界定、無色界定。上二界,是色界、無色界,叫做四禪八定。四禪八定就是色界天的四禪定,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空定,不是四禪以外,另外有八個定,是連四禪算上一共八個定。等於我們說天龍八部,是連天帶龍算上一共八部。   要注意,修三界以內的禪定,與三界以外的禪定,都是以人為本位,就是我們人都可以修得到。你看釋迦佛說的阿彌陀經,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都是證得四果阿羅漢。就是我們以人為本位,都能夠證得聖人的禪定,也能夠證得色界天的四禪定,也能證得無色界天的四空定。   四禪定四空定的人,你把他的身體燒掉沒有問題。因為色界天修四禪定,就是討厭欲界的身體,他才修四禪定。到了無色界修四空定,連色界天四禪定的清淨身體他也討厭,它叫做空定,所以你把他血肉之軀燒掉,他得了四禪定,就生色界天;得了四空定,生無色界天,那不是問題。   成問題的,就是欲界定。這個人入定,他入的是欲界定,這個問題發生的也很少,因為欲界定定力很淺,很容易出定。你要是火化他的身體,一定要搬動,一搬動他的定力淺,就出定了,他並沒有往生,你怎麼燒他呢?不燒了,那還成問題?   要是成問題,他這一次入定入得很深,你搬動他的身體,去火化他的身體,他沒有出定,他的身體燒掉了,燒掉他怎麼樣?他就隨業轉生。看看他造什麼業,轉生到哪一道,因為欲界有六個道,但是按他現在修定力的業,善業,不是轉人,則生天,不會墮落三惡道。   第三十問:清嚴法師圓寂六年後,為何肉身還是完好呢?是入禪定,還是圓寂呢?   答:問清嚴法師,死了以後六年身體不壞,是不是入了禪定?台灣光復以後,有兩個高僧肉身不壞︰第一個是慈航法師,第二個是清嚴法師,他們都寫的有遺囑。慈航法師說,他要三年以後開缸。清嚴法師的遺囑,他要六年以後再開開看,他怎麼敢寫遺囑呢?因為他們都會入定,入什麼定呢?入的叫滅盡定。滅就是滅沒、斷滅,沒有了叫滅,滅盡、滅完了。   入滅盡定,把什麼滅完了呢?把前六識的心王滅盡,以及與前六識相通相應的心所。依小乘的講,只講到六識,沒有第七識、第八識。小乘是六個心王,四十六個心所,心所,就是心所有的法,為心王所使。依大乘的講,有八個心王,有七識,還有八識,有五十一個心所。入滅盡定,就是把前六識心王:眼、耳、鼻、舌、身、意,統統用定力把它滅下去,連同與前六識相應的心所,也都滅了,所以這個人在我們看來等於死了一樣。   阿羅漢是小乘聖人,只知道六識,不知道七識、八識。要是按現在慈航法師、清嚴法師他們肉身不壞,都是入滅盡定,把前六識滅掉,與前六識相通相應的心所也滅掉。滅掉這個人就死了,身體怎麼不爛?因為他還有第七識、第八識,在身體裡面支持著。要是沒有第七識、第八識,血肉之軀哪有不爛的道理呢?所以他是入定了,入的叫滅盡定。   第三十一問:前面那個問題答覆之後,有一個信徒打電話來問,七識、八識存著有什麼用呢?肉身不壞,七識、八識什麼時候離開呢?   答:前六識,是緣外生的,緣色聲香味觸法,緣六塵境界,第七識不緣外,它反執第八識為我,執著有個我,這就是第七識的功能。前面講過,二乘人聲聞、緣覺,他不知道有七識、八識,他把六識滅盡了,就超出三界,破了我執。我執一破,說是有第七識、第八識,實際第七識不起現行了,我執破了就不執著我了,只有一個第八識了。   第八識從哪來的呢?它依著無明起的。無明哪來的呢?無明依著本覺理體一念不覺生出來的。本覺理體,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本覺理體遍一切處,無明一念不覺,這無明還是遍一切處,因無明現八識,八識也遍一切處。   因為八識遍一切處,它不是拘束在一個肉身裡面。像慈航法師的遺囑,他是來來去去要度眾生,支持他的肉身不壞有八識的一部份,能隨他的願力分化一切處,為什麼呢?本覺理體只有一個,怎麼有這麼多的眾生呢?它是隨緣生起的。八識遍一切處,也是隨緣生起,所以他不是拘束在一個肉體裡面,是遍一切處的,隨緣可以受生,隨緣可以度眾生。   第三十二問:修道如何能很快得到感應呢?   答:這問題以前答覆過。念佛修行,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菩提心不切,云何能夠生到極樂世界?所以要是發了生死的心很懇切,發菩提心發得很懇切,感應就很快。   第三十三問:學佛以後知道所有的事依於心,由心所變,因此感到對任何事情不再有興趣,有消極的情形,該如何消極變積極,活躍起來呢?   答:這個問題,是學了佛法,知道一切法都是唯識變現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對於爭名奪利的事,都不感興趣,不感興趣就是懈怠下來了,那麼對於學佛,怎樣能把懈怠的心精進起來呢?   佛法難學,也就是這些問題。學佛法,怎麼難學呢?學了一半,知道不應該動貪心,一切法都是空的,不要爭名,不要奪利,都是空的嘛!學到這兒為止,就學了個小乘法。   你要曉得,一切眾生都在苦海裡,等著你度呢!你怎麼好懈怠放逸?看空了自己的名利,不爭名,不奪利。你要曉得,一切眾生都不瞭解這個道理,都在爭名,都在奪利,所以社會不安,世界不太平。你看著眾生不明佛理,都在受苦,睜著眼睛看他在造業,睜著眼睛看他墮地獄。這樣子,你觀眾生苦,發菩提心,要去度他們。   要度眾生,你就要講佛法,講佛法,第一、要有辯才。辯才從哪兒來的呢?由智慧生出來的。智慧從哪兒來的呢?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這是八大人覺經說的。   廣學,廣學佛法;多聞,多聞佛法,還是將你忙得不可開交。你不廣學多聞,智慧增長不起來。得之於心,曰智慧;發之於口,曰辯才。智慧得到心裡,口上自然生辯才,所以你要是為自己爭名奪利,沒有下功夫去廣學多聞佛法。叫你先空了自己的名利心,把你的精神,多出來的閒功夫,完全用到學佛法上,這樣就精進起來了。   學佛法,你前面一段不學,卻要去爭名,要奪利,為自己爭,就是因為有個家,男的女的結了婚,生了小孩子,忙了一輩子為誰忙呢?就為夫妻兩口子忙,就為幾個小孩子忙,還是忙得不可開交啊!你看空了,把功夫用到度眾生上,還是辛苦、還是忙,這為一切眾生在忙,有代價。   第三十四問:我們人人的佛性本來是清清淨淨的,怎麼會染污了?怎麼會有六道輪迴呢?   答:這個問題,學佛法,無論是學小乘、學大乘,最難解決。本來清淨的一個心,怎麼會染污呢?怎麼會變成六道輪迴呢?佛經上說,就是最初一念不覺變成染污心。最初一念不覺,是假設之詞,沒有最初。因為我們生來就是凡夫,前生有前生,再前生有前生,所以叫無始以來的眾生,沒有個開始。但是你本來清淨,受了染污,這個道理不是推理出來的,是釋迦佛親證的。他成了佛,確實是清清淨淨的,一切六道輪迴都是空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佛性本來清淨。但是在我凡夫分上,清淨的佛性,是帶礦之金。以前答覆過這個問題,帶礦之金,就是帶著礦石、石頭、沙子之金,但是沒有經過鍛鍊,還是礦石,是個大凡夫,不是佛。   金礦師父明白礦石是什麼樣子,礦石是個金礦,裡面有黃金,他懂得鍛鍊金的方法,很簡單,把沙子石頭鍊掉,就成純金。但是我們眾生這一塊礦石,可不是那麼簡單,你想把無明煩惱,就是沙子石頭鍛鍊掉,非常的費勁!   佛成了佛以後,說四十九年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鍛鍊這塊帶礦之金,所以很費勁。因為我們生命短促,最初不懂佛法,懂了佛法還不曉得了生死,等到曉得要修行了生死,生命已經到了盡頭。所以佛再開殊勝方便法門,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幹什麼呢?還是要鍛鍊這塊帶礦之金,把沙子石頭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鍛鍊,就很容易。   第三十五問:法身無相,猶如虛空一樣,可不可以以相觀之?   答:這是錯誤的,上一次也講過這個問題。我們無論參禪,或者念佛,證得虛空的境界很難,但是證得了虛空的境界,還要隔一層關。古人有兩句話:「修行證得虛空難,虛空尚隔一層關。」   我們修行用功,最初當然要作虛空觀,虛空觀不是那麼容易,你在那兒參禪打坐,或者念佛打坐,坐在那個地方,忽然間入了定,感覺到我空了,座位也空了,房子也空了,有如虛空一樣廣大無邊,什麼東西都沒有了。等你出了定,慢慢、慢慢都要走出來,身體走出來了,房間也走出來了,你能夠證得這一步功夫,也是很難很難,「修行證得虛空難」。   修行證得虛空觀,就是能空了我,空了法。我,我在打坐沒有了,我空了。房子也沒有了,法空了,這個不容易。但是,這只是虛空觀,虛空,屬於色法,還是有相之法,因為我們眼睛可以看見,不是真空,真空則是無相。   民國以來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歲,大家公認他是大徹大悟。他怎麼大徹大悟呢?他在大陸揚州高旻寺打禪七,功力已經用到虛空觀,就是他一坐下來就入了定,就是入了虛空的定,我沒有了,法也沒有了。但是禪堂裡還是有號令,止靜,打三板;開靜,打一下引磬。「噹!」開靜了,他就走出來了,禪堂的規矩,坐完每一支香都要喝茶,茶要喝滾燙的茶,要是不冷不熱的茶,喝了人會生病。第一個當執的人,把滾燙的茶準備好,一開了靜先上茶杯子,茶杯子是個小碗。第二個當執的人上來倒茶,倒茶時,因為他的茶壺很大,後面有個盤子,一個布條子,一拉,啊!歪了,把滾燙的茶澆到虛雲老和尚的手上,燙著手了,茶杯子自然而然掉到地上,「噹!」一聲,打破了,虛雲老和尚突然大徹大悟。當時就作了兩個偈子:「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燙著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燙著手,打破了茶杯子,啪啦一聲,把虛空打碎了。   這是虛雲老和尚用功開悟的偈子,這就是用功能用到虛空的境界已經很難,「虛空尚隔一層關」,虛空,不是真空。到這時候,茶杯子打破,掉到地上,「噹」的一聲,虛空打碎了。虛空本來不可以打碎,這只是個譬喻,比方虛空打碎了,證得真空境界,大徹大悟。   這就是說,你明白虛空不是真如實相,法身理體,它是初步的功夫。等把虛空這一關透過去,證得真空,真空才是無相之法。   第三十六問:如來法身和報身有何不同呢?   答:佛有三個身:法身、報身、化生。化身依著報身起的,報身依著法身證得的。這問題問法身與報身有什麼不同呢?以四個字解釋,叫做理具事造,造,就是造房子的造,也叫理具事修,修行的修。法身是理體,理體是本具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但是你不修不能證得,所以理不廢事,按事相上修行,才能證得報身。   理具事修,拿造房子作譬喻。造房子,必須先找一塊造房子的地皮,修造家,現在叫做建築師,他懂得這塊地皮很好,可以蓋房子。同時蓋房子,他懂得用什麼材料,比如鋼筋、水泥、磚頭這些材料。但是這些材料不叫做房子?地皮,還是地皮;鋼筋,還是鋼筋;水泥,還是水泥;磚頭,還是磚頭。你必須再事修,在事相上修行,把它造成房子,這叫事造,也叫事修,這樣才成個報身。   剛才一再講過佛法難修,因為眾生以差別為性,有的偏重於理性,有的偏重於事相。   偏重於理性的人,要先學最高的佛理,我空、法也空、空也空、一切皆空,明白道理了,以為瞭解了佛法,他不要修行。瞭解了我也空、法也空、空也空、一切皆空,這叫做豁達空,說粗氣一點,禪堂裡的話叫做冒失鬼。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豁達空,就是說一切皆空,一切都不在乎,還有什麼因果?這就把因果給撥掉了,結果變成個莽蕩漢。莽蕩漢,也就是剛才說的冒失鬼,莽莽蕩蕩招殃禍。他空了,因果沒有空啊!他去作惡造業,還是照樣墮三惡道受罪,這就是學佛法學到三惡道去。   偏重於事相的眾生,他要修行,不要研究道理,講經說法他不要聽。他說:「聽那麼多幹嘛?說來說去還不是要修行,修就好了嘛!」這是他的執著,連道理都不明白,怎麼去修呢?睜開眼睛才能看路,閉著眼睛怎麼走?   中國有外道,印度的外道更多,有九十六種。但是印度的苦行外道,他真修,把身體弄得越苦越好,苦完了就成功了。修的結果怎樣呢?沒成功,所以不明道理要去修行,走來走去,走到外道那裡。   這個問題問法身、報身有什麼不同?法身是理具的,在真理上本來就有法身。報身是事修的,你不按事相修行,證不到報身。化身,是證得報身起的變化,應機示現。   梵網經上有明文,這一個報身佛,就是盧舍那佛,他坐的一個華藏世界,是一個大蓮花。這一個大蓮花,叫千葉蓮花,蓮花葉,就是蓮花瓣,一個大蓮花上有一千個蓮花瓣,「一葉一釋迦」,一個蓮花葉上,有一個大釋迦佛,就是大化身、勝應身,叫做殊勝的應身佛。   這一個蓮花葉,一個蓮花瓣,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也是化身佛,叫做勝應身,也叫應身。   「一華百億國」,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小世界,有百億之多。「一國一釋迦」,每一個蓮花葉上,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有個化身佛,這是不是很殊勝?叫做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我們佛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每逢吃飯要先念供養咒:供養清淨法身昆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供養三尊佛。   學佛法,一再提醒諸位,佛法難學。千百億化身都有相,他要度眾生,不現相怎麼度?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都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示現出來的,也是有相的。有相的報身,是無相的法身生出來的。所以法身無相,報身、化身都有相。   學佛法怎麼難學呢?要理事無礙,理事圓融;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法身是個理體沒有相,它是個理,理並不礙於報身、應化身的相,叫做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再進一步,理事圓融無礙。怎樣理事圓融無礙呢?千百億化身,是報身變的;報身,是依著法身生起來證得的,相即無相,無相即相,所以叫做理事無礙,理事圓融。 參、個人請道源長老開示  施旺坤記錄 范進村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十月七日   問:……?   答:……,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得吐血病?為什麼病好了,業障發現,不能求懺悔,總應該能拜佛吧?拜佛,不能拜,我關房地板上擺了一條草席,這一禮拜下去,我的頭轟一聲,好像要炸開,哎呀!疼得要命!我說弟子業障發現,求懺悔就要拜佛,佛不讓我拜,我不能求懺悔,不是要墮地獄嗎?我等著墮到鑊湯地獄,那個痛苦,總比現在痛苦得厲害,我說我等著墮地獄,到鑊湯地獄裡去燒,不如現在拜佛,讓頭疼死。我就禱告說:「弟子承認自己有業障,但是要是佛菩薩不讓我拜,弟子不甘心,一拜就頭疼,反正拜到了地板上頭疼,總比掉到鑊湯地獄裡要好一點。」我就拿著頭,向地板上撞下去,撞到頭暈過去。過了一會兒,自己起來,再拜下去,又頭轟一聲,再往地下撞,反正活不了了,我寧可拜佛死掉,不可能不求懺悔,這樣撞了兩天,這時候頭不疼了。這樣撞,撞得有感應,從那以後,看經,不能看;拜佛,可以拜。   前幾天有人問我,一天拜多少佛?我以前訂的功課,早上起來拜十二拜,晚上拜十二拜。後來得了病,一拜也不能拜,所以我往地上拼命撞,撞過來了,但是還是不能看經,看經頭就疼,能拜佛就好,那就拜吧!慢慢地增加,一直增加到一次能拜三百拜,一天拜四次,最高一天拜一千二百拜。   我的業障跟拜佛有關,我從那時候不能看經,才相信慈舟老法師是我的活佛,他是我的老法師,我把他氣得臉發紅,他還要給我講開示,不是個活佛,怎麼這樣慈悲,要是其他法師就走了,不理你,捨棄你了。慈舟老法師不捨棄我,一直跟我辯論到底,我不接受。我為什麼不能看經呢?為什麼要生病呢?就是沒有福報。   問:那時候慈舟老法師有沒有告訴你培福的方法?   答:沒有啊!我根本不接受他的話。   問:師父你那時候才三十一歲,怎麼會得這種病呢?   答:我不知道,來台灣民國五十三年,美國主辦萬國博覽會那一年,我跟白聖老法師要去美國弘法,美國的規定是要健康檢查,有肺結核的不會許可。到醫院檢查,一照相我肺部有一個洞,第一次照×光,醫院裡檢查認為可能鈣化,是老的傷痕,現在沒問題,但是大使館沒有通過,說:「你照相為什麼肺部裡面有一個洞,沒有醫生給你證明不行。」寄到香港,請香港醫生再檢查,香港的醫生看這個案例,也不敢接受,說要吐痰再培養兩個月,看裡面有沒有病菌,才能決定。囉唆!我乾脆美國不要去了,至於什麼時候肺部裡面有一個洞?什麼時候結的疤?我出來求學,沒有錢,不曉得得的是肺病,也沒有錢治病,也不曉得它怎麼好的?真不可思議!   問:師父起初不能看經,後來怎麼修法,才又恢復看經呢?   答:閉關三年,就是拜佛的關。   問:師父禮拜的時候做什麼觀想?   答:什麼觀想也沒有,上午兩枝香,拜兩次,拜觀世音菩薩。先拜釋迦牟尼佛,拜三拜,文殊菩薩拜三拜,普賢菩薩拜三拜,十方三世常住三寶,拜三拜,先拜十二拜,上下都拜觀音菩薩。作拜佛的觀想偈,也不能觀想,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拜一遍,把觀想偈念一遍,偈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彌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把觀想偈念一遍,念一遍就起來,起來再拜第二拜,再把觀想偈念一遍,根本沒有用心觀想,就是把觀想偈念一遍。下午兩枝香,拜阿彌陀佛。   問:師父你那時候多少拜,是用念珠計算嗎?   答:是啊,我那時候有念珠,三百顆。其實是使用三串念珠,一串念珠不是一百零八顆嗎?三串念珠就拜三百二十四拜,就算三百拜。   問:師父每天禮拜那麼多次佛,小腿會不會很痛?   答:最初拜的時候,不是一下子就拜那麼多,慢慢慢慢加多,功夫慢慢練,不疼。   問:師父三年閉關,除了上次講的那些故事之外,拜佛當中有沒有什麼感應?   答:沒有什麼感應,唯一的感應,按最普通的道理講,不講神奇的話,拜佛是一種運動,你天天拜一千佛,這是做運動的功夫,身體自然會健康。我閉關的時候,得了嚴重吐血病,在未閉關之前,並沒有得吐血病,身體也是要死不活的樣子,不健康得很。等到出關,身體健康了。   問:師父什麼時候才想到慈舟大師說培福的重要?   答:就是吐了血以後,不能看佛經,頭疼;拜佛,頭更疼,那時候才想起來慈舟大師說得對。   最初慈舟大師跟我講,他要接個道場,到那個地方一看,那裡地理不好,他不要接受那個道場,慈舟大師跟我無話不說,我非常不高興,心裡想:「老法師怎麼講經幾十年,而且還是學華嚴的,你怎麼相信地理呢?」我嘴裡沒有說出來,心裡大不高興,我不說心裡著急,再換個話題,我說:「老法師看看那個道場,要是能夠就接,不要完全去講究地理,在佛教都是講,一切法唯心造。」我拿那樣的話反駁他。   慈舟大師老人家慈悲,我駁他的話,他沒有聽出來,還是跟我講開示,他說:「我們不能迷信地理,但是不能完全不相信,我們是個博地凡夫,你要是個聖人,走到什麼地方,不管什麼地理。因為人是個正報,地理是個依報,你是個聖人,依報跟著你正報轉,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但是我們是凡夫,我們的正報轉不動依報,就得講究地理。」   他跟我說一個故事,講人傑地靈、地靈人傑。他說大陸上金山寺、高旻寺,是最有名的道場。比方金山寺,請你去做大和尚,你根本不是個善知識,但是你一坐到金山寺的大和尚,諸山長老都對你另眼看待,有什麼法會,一定要請你坐上座,因為你是金山寺的大和尚,這叫做地靈人傑。你不高明,金山寺道場高明,那個地靈,你這個人也傑了,這就是地理的關係。你要是個聖人,沒有個金山寺,你憑那個空地,也能造個金山寺出來,這樣就出名了,這是人傑地靈。   他跟我講的,我懂,但是我都不接受,還是相信一切法唯心造。老法師學華嚴的,我們天天晚上放蒙山念的偈: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還講什麼地理呢?我還是不相信。他講要我培福,我也不接受。到後來我反過來了,老法師真是慈悲,沒有福報,叫你生病,你就不能求智慧。我轉過來了,轉過來要培福,又想起來人傑地靈、地靈人傑,老法師說得才對。   問:師父你後來採取什麼方法培福?   答:培福的方法,第一、惜福,第二、才培福。惜福,就是不捨福。我到現在八十五歲了,你看看,我用的衛生紙,一次用半張,我一張都把它撕開成兩張,連徒孫我都講,你跟我學,一張做兩次用,我這半張、半張,幹什麼用呢?我吃了飯,要擦嘴,擦嘴不要一張,半張夠了,用不著一張。   這就是聽慈舟大師開示:要培福,先不要捨福。就從這些地方做起,培福怎麼培?培福要行布施啊!要上供三寶,下化眾生。我當時在北平四個佛學院上課,在廣濟寺佛學院,是在自己寺裡面,其他三個佛學院都得坐車。人家送我的車錢,我去坐電車,就像你現在去坐巴士,不必坐計程車,省錢。北平討飯的人多得很,尤其是電車站,都是一大堆討飯的,我省下來的車錢,都把它換成一毛錢,出家人也是討錢的對象,他們看見我就蜂擁過來,我說:「你們不要著急,要排好,排好,一個人一毛錢,要錢有一個條件,你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給你們一毛錢。」就這樣培福,我沒有多的錢,是自己節省下來的車錢,就從這裡培起。人家請我講經,講完了送給我紅包,我統統把它印經,從來不存錢。 懺雲法師來訪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七日   懺雲:天台宗所講的諸法實相、開權顯實,華嚴經是如何講?   道源:法華經講理體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名字不同,講的道理都是一樣。   懺雲:法華經的十如是,會三歸一,就是開權顯實?   道源:講十如是最好的瞭解,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比如人的體,人的體裡面具有人的性,人的性對下面說,不是畜牲性;對上面說,不是阿羅漢性,也不是佛的性。人是凡夫,人有人的體,人有人的性,人一看,就是個人,人有人的力,力有多大?有個範圍。人有人的力,人有人的作。畜牲,拿狗來說,狗一看就是狗的身體,它具足狗的性,牠的相一看就是隻狗,牠的力只有那樣,叫幾聲、吠幾聲,狗的力,你如是這樣去解,就不會錯誤。   懺雲:十法界、十如是,在天台宗講,百界千如,也都是諸法實相?   道源:一個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四聖六凡,都在我心裡,由四聖六凡再開出來無量諸法,無量諸法就是我一個心,我的心就是諸法的實相。   懺雲:百界什麼意思?十法界中,每一個法界開出十如是,百界千如?   道源:一個法界,有十個如是,百界千如。   懺雲:百界千如,這是事,都在一心,叫做理?   道源:這叫諸法,這叫事相,合起來一個心,合起來一個實相,這叫理性。   懺雲:理是理,我們要修行用功,怎麼用?   道源:阿彌陀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事相。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我心裡,這叫唯心淨土。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自性,這叫自性彌陀。瞭解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道理,你再念,不廢事相之修,這叫理悟事修。理,你悟到了,不修不行,你悟的理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但你還是凡夫,因為你事實上沒有修行。理有悟到,必須要事修。悟到極樂世界,是我的唯心淨土,還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因為你悟了理,現在還是個大凡夫,現在不要說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現不出來,佛的三十二相,你能現出來嗎?你悟的理跟佛一樣,事相上還是個凡夫,所以不能廢事修,還要念阿彌陀佛。你悟了理,再念佛,那不可同日而語。   懺雲:你老人家這樣講,阿彌陀經講的自性彌陀,跟觀音菩薩普門品自性觀音是否相同?   道源:一樣的自性。   懺雲:普門品裡面三十二應身的道理,三十二應身是事,自性觀音是理?   道源:自性觀音是理,三十二應身是事,觀音菩薩為什麼現三十二應身?因為眾生根機不同,為眾生而現三十二應身,本位它還是一個觀音菩薩。   懺雲:觀音菩薩普門品,現在我們想提倡,要著重什麼?   道源:提倡還是注重在事相,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你相信觀世音菩薩能救苦救難,平時沒有遭災難就要念。   第一個道理,你災難不臨身,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光明就照著你,遇見災難,比方說現在火災很多,你平常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光明照著你,你自己的心,就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心,所以你遇見災難,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不會遭災遭難。   第二個道理,你平常念,念出功夫來,到你遭災遭難,脫口而出,比方有冤家對頭把你推入大火坑,你平時常念觀音菩薩,我平常講普門品打個比喻,等於小孩子叫媽媽,小孩子一舉一動都要叫媽媽,叫習慣了,一下子跌倒,媽媽就脫口而出,因為平常叫媽媽叫習慣了。你平常觀音菩薩念出功夫,遇見災難,脫口而出。你平常不用功,遭到災難怎麼會想起來?所以要著重在事相。   懺雲:最近廣欽老和尚圓寂,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廣欽老和尚臨終前後都很好,他自己預知時至。   道源:廣欽老和尚圓寂,我在這裡星期六念佛會講開示有講,李炳南老居士往生,我也有講。我們就講他們好,不去推敲它。有人說,廣欽老和尚臨命終的時候,清淨大海眾菩薩來了,有個居士問我:怎麼沒有見到阿彌陀佛?怎麼沒有見到觀世音菩薩?只有見到清淨大海眾菩薩?有人說,不是這樣子,阿彌陀佛來了,觀世音菩薩也來了,這是按俗諦說的,我們不去推敲這個,他用了幾十年的功,一定預知時至,決定生西方就好了。李炳南老居士也是一樣,決定往生,我們不去詳細推敲它。   懺雲:普門品後面那幾句意境很高,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道源:這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自己用功,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也作這個觀想。   懺雲:真觀就是空觀,觀真諦,真觀、空觀就是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就是觀中諦,悲觀及慈觀就是假觀,觀俗諦。   道源:也可以這樣說。這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自己用功,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也作這個觀想。   懺雲: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妙音、海潮音怎麼解釋?   道源:海潮音是個譬喻,海潮是半月潮一次,這叫朔望潮,按農曆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決定來大潮,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一個晝夜叫小潮,叫子午潮,捕魚的人就知道,每天有小潮,半月有大潮,決定不會失時,那就是你一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得到救苦救難。   懺雲:那麼就是小念小應,大念就大應。   道源:就是這樣解釋。   懺雲:觀世音菩薩,妙音觀世音,妙音如何解釋?   道源:妙音,就是不可思議。   懺雲:妙音是基本的,觀世音是三十二應身?   道源:觀世音,是觀眾生念觀世音菩薩的音聲,尋聲救苦,是它的妙用。   懺雲:那麼梵音海潮音?   道源:梵音是清淨音聲,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初用功的人當然要著相念,要是用功用到深的地方,念觀世音菩薩怎麼念?不要著相,著相就不是觀音。因為觀世音菩薩,他是清淨的觀世音菩薩,你念清淨的菩薩,不能著相,等於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我的自性彌陀。懂得自性彌陀還要念,你懂得梵音是清淨音聲,還要念,不要著相。   懺雲:照您這樣講,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觀音菩薩在觀音如來面前發菩提心,觀音如來叫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這個意思是楞嚴經上說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觀音如來如此,觀音菩薩也是如此。   道源:是。   懺雲:接著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入了自性之流,忘了所有的相,可以這麼講嗎?   道源:我們眾生的耳朵是浮塵根,是很粗的一個根,裡面還有個淨色根,淨色根我們眼睛看不見,按現在的醫學名詞是聽神經,我們耳朵聽不見,是裡面的淨色根壞了,就是聽神經壞了。現在的醫學只研究到五根,沒有研究到識。這個人死了,他的聽神經沒有壞,外面耳朵沒有壞,怎麼聽不見?沒有識,一下子暈倒了,識不起作用,所以聽音聲是耳識的作用,聽習慣了,耳識是緣聲塵,能聽的是識,所聽的是聲,聲就是塵。我們眾生吃虧上當,就是攀緣六塵,你攀緣好的聲音,就生愛;攀緣不好的聲音,就起瞋,瞋煩惱就是從這裡生起。   觀世音菩薩怎麼用功?我不要聽這個所,所就是聲,不聽所的聲,緣能聽的耳識,入流。出流,是從耳朵出去了。現在用入流,反過來聽,反聞,不要聽外面的聲,反過來聞自己的自性,反聞聞自性,聞到自性了,忽然大徹大悟,得了耳根圓通,這個很難!   圓瑛老法師開示我們,用禪宗參話頭的功夫,很簡單,若依文解義用功,怎樣入流?怎樣把所忘記,這很困難!用參話頭,能聞的是誰?聽到聲音了,你反過來不要聽所聽的聲音,參話頭,能聞的是誰?這一下就入流,不要問入流亡所什麼樣子?腳踏實地用這個功最簡單。你一參話頭,話頭能得力了,外面的聲音自然聽不見,就把所忘記了。   懺雲:您老人家說是,楞嚴經上講: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能聞者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這個時候也不能有個能得所得。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時候有個能覺所覺,還有能空所空,那空則空盡,這是寂滅見性?能聞所聞、能覺所覺、能空所空,這是個過程?   道源:它是一步一步來,按楞嚴經裡的文句來解釋,很不容易。我們叫它反聞,它不反;叫它忘所,它不忘。所以用禪宗參話頭很快,能聞的是誰?這一下子就反聞了,話頭一得力,外面的聲音就聽不見,忘所了,這是圓瑛老法師的開示。   懺雲:這個過程中一直追到能念的是誰?   道源:這就是楞嚴經用功方法,就是入流亡所,用禪宗的參話頭來得快。   懺雲:離境、離心、遣離、遣遣,遣到不可再……,這個跟□□一樣意思。   道源:等於芭蕉,撥一層又一層,撥一層又一層,撥到那最細的地方,沒有了、空了,芭蕉根本沒有個本體自性,所以一層一層的,有四重遣。   懺雲:這個是……?   道源:圓覺經註解,當然要看圭峰大師的略疏,再看大疏,大疏自己做參考,講的時候用不上,你就依著略疏講。還有一部通理大師著的圓覺經析義疏,台灣沒有出版,大藏經裡面有。   懺雲:天台四教儀,教觀綱宗都有說,一切法具法界,意思是諸法都是遍法界,這都是一真法界,諸法都是實相,□□□□□,這個不能超過實相,不能超過法界?   道源:剛才講到事事無礙,隨拈一法,無非法界。你說一個法,就是一真法界的本體,也就是實相的本體,不要再配上……,這一句就夠了。它具足無量的諸法,無量諸法並不是□□,合起來還是一個實相,這一個……,它沒有欠缺,也是圓教的實相。   懺雲:現在有一個比喻,您老人家看對不對?就是這一面鏡子,就是我們眾生的心,這一面鏡子照出來佛堂、佛像、門窗、冷氣機,都不離鏡子的玻璃,因為鏡子玻璃是實相,現出來的境界就是實相,那麼都是諸法,所以隨拈一法,無非法界。   道源:也可以這樣講。   懺雲:別教講的但中……?   道源:別教講中,是離開空、離開假,到了圓教,它是即空即假即中,那個中圓融無礙,說到中了,裡面有空有假,你說一個空,裡面有假有中。   道源:時間到了,懺雲法師持午,不要耽誤懺雲法師吃飯。 半天庵尼師來訪 民國七十五年農曆六月七日   問:念佛或持咒,哪一種比較好?   答:以念佛為正課,以持咒為幫助。   問:靜坐念佛時,常會打妄想,或念佛昏沈怎麼辦?   答:我們的煩惱很多,歸納不出兩種:一種掉舉,一種昏沈。掉舉,就是打妄想;昏沈,就是打瞌睡。不要說你有,什麼人都有,要是沒有這兩種煩惱,用不著念佛、持咒,已經成了佛。   我們跟佛不同的地方,就是多了這兩種,所以不要怕有妄想,也不要怕有昏沈,自己好好念佛對治它。這兩種煩惱,妄想,容易覺照。昏沈,最厲害,昏沈起來,自己不知道睡著了,沒有辦法對治。   所以打坐時,昏沈起來,不要再坐,要是大殿空間夠,像早晚課誦那樣繞繞佛,或者拜佛,容易對治昏沈。妄想,要是起來,古人說:「不怕妄念起,但怕覺照遲。」就怕不起覺照,妄想打起來,一個跟著一個來,你要靜坐念佛,坐一支香,現在講一個小時,靜坐一個小時,打妄想,打了一個小時,還沒打完,那就壞了,一個小時,都在打妄想。那打妄想,怎麼覺照呢?隨時提起警覺,坐著念佛時,求佛加被,不要叫弟子打妄想,這就是提起道心,妄想起來,隨時覺照,妄想怎麼對治呢?不理它,以不理它三個字為妙,妄想越理它越多,也不能氣,也不能恨它,怎麼又打妄想?氣本身就是個妄想,恨本身就是個妄想,怎麼對治呢?不理它,你有時間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打了妄想,就覺照,不要理它,管它想什麼,不要理它,繼續念南無阿彌陀佛。   問:在閉關,蛇常到來,很恐怖!怎麼辦?   答:你在後面山上沒有人的地方,沒有人就有蛇,比方我們大殿怎麼蛇不來?因為大殿人很多,蛇就不敢來。山上有蛇,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且你在用功,蛇走進來,因為你已經生了恐怖感,六神無主,不敢再用功,實際沒有事情。你在那裡用功,蛇是眾生之一,也是有靈覺,牠看見你在那裡用功辦佛事,並沒有咬你,是來親近你,我們是凡夫,看見蛇自然生恐怖。   問:閉關快完時,心一直靜不下來?   答:我們是凡夫,恐怖感是自然有的,實際多餘的。蛇走進來,是來親近你。牠看見你在那裡用功,也想沾沾光,可憐的是牠嘴裡不會說話,你心生恐怖,是多餘的。   蛇有靈感,我朝過南海普陀山兩次,第一次朝普陀山,山上有三個十方叢林,前寺隔壁有一個法華觀,我就近去拜佛,一進去還沒拜,就看見一條五、六尺長的蛇,我一看驚嚇叫一聲,當家的很慈悲,他看我戴了一副眼鏡,是個法師,他說:「這一位法師是頭一次到普陀山嗎?」我說:「阿彌陀佛,頭一次來。」他說:「你不要害怕,普陀山的蛇不咬人,甚至踩到也不會咬你!」普陀山的蛇,好像是受了觀音菩薩的教化,甚至踩到也不會咬你!我是第一次聽見這個開示。   後來我做河北省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的住持,上方山的山很高,山的山頂,叫分水嶺,分水嶺那一邊的蛇會咬人,我們廟這一邊的蛇不會咬人,蛇也是有靈性的。   人家說我們廟裡大廚房,有一個蛇王,光頭伸出來就有飯碗那麼大,沒有人的時候會伸出頭來,但是我沒有看見,牠在大廚房多少年,從來沒咬過人,這就是蛇也有靈性,藉著你的道場修行,你心生恐怖,坐臥不安,是多餘的。   問:本來打算閉關三個月,結果沒有圓滿,下來跟大眾求懺悔,心覺得很愧疚,難過不安!請師父開示一下!   答:沒有問題,你看見蛇不安,是因為我們是博地凡夫,我們發了道心,閉關加行三個月,但是我們的煩惱一點也沒斷,所以看見蛇感到不安,這也是自然的。道源當時不在半天庵,如果我在半天庵,你告訴我,我就安慰你,用不著不安。   我剛才講的故事,是在普陀山親眼看見。在台灣有一位比丘,在沒有人的山搭一個茅篷,他來跟我講,坐到半夜,來了一條蛇拖了十多丈,看不見有多長,頭很大。他正在打坐,想說這條蛇是不是要來咬他,但是他要跑也是不行,他想:「不能跑,我要是前生欠你,你咬我的命隨你。」這條蛇爬到他打坐的地方,不動,就不是來害他的,他就跟牠說三皈依,說了三皈依,蛇更加接近他,而且頭抬起來,這時候他更害怕了,就跟牠授五戒,說了半天,那條蛇忽然滾開了。那位比丘跟我說這事情,我說你做的是對的,但是你會錯意了,蛇沒有耳朵,我們不知道,科學家研究出來的,你跟牠說話,說三皈依、授五戒,牠聽不懂,但是牠看見你在打坐,是來沾你的光,親近你。牠仰起頭來,你害怕,牠不是要咬你,是想親近你,但是我們是凡夫,任運自然的覺得恐怖。   我就知道的公案故事說給你聽,至於閉關三個月沒有圓滿,用不著愧疚,我們用功的時間有的是,以後再用功,不就好了嗎?   問:平常用功,要用什麼方法,才會使自己進步?   答:了生死的心,要常常記著,生死心不懇切,用什麼功,都不會精進。   問:用功修行,要用什麼法門,得利益比較快?   答: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入道,但是我們是末法時代的眾生,除了念佛法門,其他法門都不得利益。你念阿彌陀佛,看見其他種種境界,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觀想著身上會放光,阿彌陀佛有十由旬、四十里路的光明,什麼神鬼、妖精,都不敢來。   我們住山上,看見特別的境界多了,活到一百二十歲的虛雲老和尚,他在山上住,搭了二間茅篷,一間用功,一間做飯。他住在後山,天沒亮起來做早課,自己上點水洗洗臉,供個佛像,還要供一杯開水,出家人的規矩都是這樣,天沒亮還是要到廚房燒點開水供佛。後山沒電燈,看不見火柴放在什麼地方,他知道就用手摸火柴,平常沒事情,這一次燒水鍋台前面,腳底下碰見一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摸了一下,一身毛,他就給他說開示,說︰到這地方來很好,你來護我的法是嗎?你走開吧!我要燒開水供佛,那個東西站起來,感覺身體很大,茅蓬是他自己搭的,門不寬,那個東西走出去,碰到他的門框,茅篷差點倒,他想一定是隻老虎,但是虛雲老和尚沒害怕,他想得對,要是老虎來吃我,牠在房間裡就把我吃掉了,還等什麼呢?牠來就是要親近出家人,所以虛雲老和尚沒有害怕。   問:發願拜法華經,拜一陣子就停下來,不能持續?   答:這叫懈怠煩惱,就用精進來對治它,我們是末法時代的出家人,跟釋迦牟尼佛在世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在世的出家人,沒有一點事物,他上半天出去托缽化飯,吃了飯完全用功,沒有事物。   但是佛教到了中國以後,托缽化飯的制度根本行不開,過去的祖師也不提倡,因為中國跟印度人的觀念不同,印度人看見托缽化飯的都是聖人,很尊敬他們。中國人的觀念不同,看見出家人來托缽化飯不恭敬,所以過去馬祖就提倡自耕自食。本來提倡出家人自耕自食,這要犯戒,因為釋迦牟尼佛的戒律規定,不許耕田種地,不許做生意買賣,因為托缽化飯的制度行不開,中國人看見農夫很尊敬,所以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他以身作則,每天拿著種田的鋤頭畚箕,到田裡工作,這是隨方毘尼的作法。   我剛才講中國出家人,無論你住在什麼大眾叢林裡,難免有事務,比方你一個人住在叢林裡,要拜法華經,要把每天的事務排好,做事務的時候不要拜,有空閒的時候拜。自己定功課,空閒的時間拜多少拜,要是沒有排好,有了事務打閒岔,自己想我今天做了事務,不要拜,這不是事務磨到,是自己安排得不好,無論你怎麼忙,沒有說三年拜不完法華經,因為法華經只有六萬字,沒有時間,一天拜一百,就很簡單,一天拜一百,一個月就拜三千,一年就拜三萬六,二年就拜完了,所以你說三年拜不完法華經,只怪自己懈怠。   就我個人的經驗,一天拜一千二百拜,不耽誤辦事,一次拜三百,一天拜四次,拜一千二百拜,還有很多空閒時間。你一天拜一千拜,一個月不是三萬拜,兩個月就把法華經拜圓滿?   問:拜法華經,是一個字拜一拜,或是一句拜一拜?   答:一個字拜一拜,拜的方法,把法華經請出來,先拜三拜,拜了三拜跪下來,把經本打開,兩面都念一遍,念好了,把法華經算一算,一行幾個字,用檀香也好,用其他東西也好,只要把這一行記著,比方法華經這一行二十個字,你就拜二十拜。比方用檀香,或用硬幣也可以,總而言之,是個記號,把這一行押上,念珠穿上二十個珠,可能每一本法華經的字數不一樣,算算你的法華經第一行幾個字,比方法華經一行二十個字,你就穿二十個字的念珠,套在手上。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拜下去,起來扣一個念珠,這一串念珠二十個珠扣完了,押的檀香移到第二行,把兩面都拜完,把它翻過來,再跪下來念一遍,就這樣拜。   問:……?   答:百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是到他老了,他提倡種田,徒弟們都可以種,他每天拿著鋤頭畚箕還要下田,大家說老和尚你歲數大了不要去,我們來做就好了,他不聽,他說我是提倡叫大家自耕自食,我要以身作則。徒弟們說:我們現在都學會了,你現在不必親自去做了,他不聽,徒弟們把他種田的工具藏起來,百丈早起要下田,找不到種田的工具,他就那天不吃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就是決定不做其他的事。   問:耕田種地,不是會殺生嗎?   答: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許我們耕田種地,就是地下蟲類眾生太多。因為到了中國,你去托缽化飯,人家看不起出家人,你去耕田種地,人民很尊敬你,為使佛法弘揚得開,流傳下去,使社會上的人尊敬出家人,才不托缽,一定要自耕自食。但是自耕自食犯戒,百丈大師還不知道犯戒嗎?就是在戒律上,釋迦牟尼佛有開示,隨方毘尼,你一定依著釋迦牟尼佛定的戒律去做,這地方跟定的戒律不相應,戒律可以開方便。至於耕田種地有蟲類眾生,古人也有這種感覺,就是在田地有一個範圍,念大悲咒,先去灑淨,觀想這些蟲類眾生都搬家,至於是不是都搬家?盡心就可以。我們住在中和半天庵,不必耕田種地,用不著去研究這個道理。   問:在家弟子不吃素,是否犯戒?   答:釋迦牟尼佛訂的規矩,是出家弟子才吃素,在家弟子不吃素,不犯戒。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問:拜心經,先念經題,拜下去要念什麼?   答: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經題,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拜下去。   問:是拜觀自在菩薩嗎?   答:不是,裡面有三寶,經題,是法寶;佛,是佛寶;菩薩,是僧寶。無論拜什麼經,都這樣念,先把經題念出來,比如拜華嚴經,則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拜阿彌陀經,則念南無佛說阿彌陀經,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問:師公,有沒有人拜心經、阿彌陀經?   答:有,拜法華經,拜華嚴經,是最重的工作。   問:我先從最輕的慢慢地開始拜,我先拜心經,看能不能開般若智慧?   答:好。   宏玄答:心經拜完,再拜阿彌陀經,趕快回向,希望把師公講的阿彌陀經講錄,早日完成。 某女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問:請問我想出家,不知道什麼時候適合?   答: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要出家可早出,有什麼好等呢?在家女孩說等結婚,結婚不是簡單的事,固然看起來有結婚結得很好的,那一百個人,沒有一個、二個,而且都是外表看起來好,在他家裡是不是那樣好就不知道。所以結婚不是簡單的事。而你結了婚,自己變成一個奴隸,得伺候你的先生;生了孩子,得伺候你的孩子,終生都不能解脫。出了家,自由了。   女居士答:我會出家啦!   道源:你會出家,明年海會寺傳出家戒,現在就要準備。   女居士說:我要找師父?   道源:你要是在海會寺出家,就拜仁光法師為師父。   女居士說:那要看因緣?   道源:因緣兩個字,你沒有弄清楚,因,是親因,最親近的叫因。緣,是外面助緣。你自己發起心來,就是出家的因;找到出家的師父,就是出家的緣,看因緣,有什麼好看?你先發起心來。   道源:有一句話: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宏玄是個例子,他出家不是出得好嗎?你要怎樣學,要怎樣修,都很自由。我們蓮社下面住家四層樓,每一戶要一百多萬,一百多萬的房間,供佛像,沒有地方供,你想在家修行,不是那麼簡單。而且受了菩薩戒,你結婚要吃素,你丈夫不吃素,怎麼辦?是不是天天鬧意見?你出家,想吃葷不行,出家是個吃素的環境,哪個寺廟許可你吃葷?但是在家修行,想吃素不簡單!你還是發心出家好,就拜仁光法師為師父,跟宏玄做師兄弟,不是很好嗎?   女居士說:希望我有這個福氣!   道源:你發起心來就有福氣,講了半天道理,你發心,是正因;你發心發好了,外面之緣就幫助你,你不發心,我們勸導都是助緣。 江女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問:我丈夫有外遇,人不知去向怎麼辦?   答:他沒有希望,是他個人的命運;他有希望,過幾年自己會回來,我前天問你,你還有一個老婆婆、一個小孩,你自己打起精神來做事,不要再想你的丈夫,想也沒有用,你把家庭料理好,老婆婆過了一百二十歲,小孩把他送去讀書,讓他畢了業,是你的責任,你不管你的丈夫活著、死了,不要問這個問題。不要問這個,不要問那個,都是亂講,那一個人沒有神通,我跟你講是實實在在的話,你不要再去東問西問!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問:師公的書法寫得很好?   答:我寫的本事不高明,都是寫得很應酬,寫個信可以。你叫我寫一篇文章,我也可以;你出一本書,叫我寫一篇序,我也可以,不太高明,可以應酬。叫我寫個大字,我也可以,不太高明,可以應酬過去。我七十八歲了,辦佛學院,會性法師叫我給他寫四個大字:續佛慧命,還可以寫。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   問:師公的文筆、學問都很好!   答:你才二十來歲,學還不算晚,現在不要怕累倒了!學問,光學應酬的學問,都不容易,人家來一封信,看不懂;回一封信,寫不出去;連一篇文章,也作不出去,所要學的,不要太高明,可以應酬就好。   現在的年輕人,比丘、比丘尼,喜歡學英文,是需要的,我不批評他們,應該先學學英文。但是你是中國的出家人,得先學中文,我們看的沒有英文的經,都是中文的經,中文不學,學英文,等中文學得能作文,夠水準,再學英文,上美國去教化美國人。 仁智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日期不詳   問:請問師父寫的法語:能仁宏慈,開顯清泰的意思是什麼?   答:掛個名,我覺得很慚愧,我們現在就是自己修,希望大家都修念佛法門,那是弘揚,也是希望大家都念佛,但是沒有一個支派,我就編了一個支派,從能仁編起,表示我們沒有忘根本。   我們是從臨濟宗支派來的,就等於一個岔派,由能仁岔出來,「能仁宏慈」,第三代是宏字號,宏是大,慈是慈悲。能仁,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釋迦佛是能仁寂寞,就是釋迦佛他很大的慈悲。   下面一句「開顯清泰」,你們是能仁宏慈,宏下面是慈,再下面就是開。清泰這兩個字,是極樂世界的另外一種翻譯,也翻譯清泰,也翻譯安養。這兩種翻譯都不大流通,流通的都是極樂世界。清泰,就是淨土宗,這個淨土宗,誰開顯的呢?是釋迦佛開顯的,釋迦佛大慈悲,叫「能仁宏慈」。「開顯清泰」,他開顯了清泰,開顯了淨土法門。   編者附註:   民國四十一年農曆二月一日   創立基隆八堵正道山海會寺法語   能仁宏慈 開顯清泰 信願念佛 眾生普度   遠公大悲 啟建淨宗 歸心西蓮 光壽無量   問:師父近來法體康健?   答:天天生病,天天吃藥。我的妙法,都在生病吃藥上。每天生病,不吃藥不行,吃了藥,病還是不好。我說:太妙了,我的妙法,都在這裡,天天生病,天天吃藥,就是我的妙法。   從去年過農曆年開始生病,到了今年農曆年,接著就二月十四日了,過一個半月了,天天在生病,希望它好,很難!   前天想起來,我今年八十八歲,生日自題我做了一個偈子:「老僧今年八十八,老大古樹望開花,顛倒夢想不遠離,夢幻泡影便成家。」「老僧今年八十八,老大古樹望開花」,八十八歲,你是一個老大的古樹,還希望它開花呢?「顛倒夢想不遠離,夢幻泡影便成家。」想著叫他身體健康,還要弘法利生,是個顛倒夢想,心經上不是有一句「遠離顛倒夢想」嗎?結果顛倒夢想,不能遠離。金剛經上最後一個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住家,住到哪裡?住到夢幻泡影裡。 某法師來請開示 日期不詳   問:你出家之前,學什麼?   答:我出家之前,學會計。   問:你出了家,會計還是用得著。   答:我以前都是做生意,做貿易商。   問:你以前做貿易商,現在出了家,還能做貿易商嗎?   答:笑!   開示:你要開道場,還是需要出納、需要算帳的人,沒有會計的本事,還是管不好寺廟,所以還是用得著,但是你不能執著:我會這個本事了不得!這只是一個世間法的幫助,還是要重新學佛法,世間法你是大學畢業,佛法還是幼稚園,還是要學佛法,新式的會計我沒有學過,舊式的管帳、打算盤,我學過,我出生太早沒有學校,我們讀書是讀私塾,一個老師教幾個小孩,念四書、五經,從七歲上學,上到十四歲,我家裡開糧行,那個時候國家的制度變了,不許考秀才,過去要好好讀書,讀好去考個秀才。變來變去又變成學校,不能考了,我的父親說:「再也不要考了,你想秀才想不到,你回來糧行幫忙,就學打算盤。」就是現在舊式的帳,但是我出了家,出來學佛法,走到哪個寺廟,都沒有會打算盤、會記帳的這種人才,那麼我用上了,走到哪一個寺廟,都叫我管帳;走到哪一個廟裡,都叫我當家。   當了我煩惱,我是來出家,不是來管帳,所以後來我出武昌佛學院,到湖北寶通寺去閉關,和白聖老法師,我們是一起閉關,我比他早半年,我是頭一年臘月初八,他是第二年六月十九日。我閉關,就是避免在武昌佛學院當家。那麼我有這一點本事,到了台灣起海會寺,還是要算帳,我就請仁光法師,他的一個女師父叫修果,今年七十二,仁光今年六十一。我三十八年到了台灣,開始講經,她就去聽,這也是前生結了緣,她從三十八年就親近我,後來拜我做師父,能仁這個支派,就從這裡來的。   我怎麼用上的呢?我說:我們現在起了一個小廟,公私要分開,常住的錢,歸常住;私人的錢,歸私人。按我們受戒,出家人不許摸銀錢,但是在中國不行,中國托缽的制度沒有行開,你吃飯要買米、買菜,不摸銀錢怎麼行?所以做出一個流弊來,就是公私不分,常住就是我,我就是常住,人家來供養佛的,我們拿來供養自己,這個大因果。所以海會寺開光以後,我就跟仁光說:常住的錢,歸常住;人家供養我的紅包,是我的;供養常住的紅包,歸常住;你們念經,人家供養的紅包,那是你們的。公私的錢分開,我就教仁光打算盤、記帳,學我這一套本事,兩年以後我就不管,都交給仁光。   問:師公,精神很好?   答:就是說也還好啦!六根算是壞了三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根壞了,耳根壞了。身根壞了,身體走不動,做事做不來。意根,普通話叫腦筋,記憶力沒有壞,還可以用。舌根沒有壞,還能講經說法,但是已經壞了一半了,現在咳嗽,一咳嗽就喘氣,不能講。因為你們都是我的好徒弟,你們來看我,我很高興,說話說得太多。 宏融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三日   問:繞佛的意義何在?   答:繞佛,在印度是一種禮節,等於我們頂禮一樣,見了佛,要頂禮三拜,要繞佛三匝。   問:繞佛有沒有多繞幾匝的?   答:多繞幾匝,有,有繞七匝,繞一百零八匝,沙彌律儀上講,我們繞塔要記得遍數。   問:繞塔,是不是像海會寺那種塔?   答:就是像海會寺那種塔。塔,都是供佛的,沒有供私人骨頭。   問:那現在塔,怎麼都變成供私人骨頭?   答:變成供私人骨頭,那是因為在印度,出家人死了,都要埋葬墳墓。但在印度,叫塔婆,翻成中國話,叫方墳,也翻成圓塚,墳墓有方形、圓形的。因為塔做得高,又叫做高勝處,在中國就取高勝處的意思。印度的塔,分一級、二級,是按圓寂的出家人果位,他要是沒有證果位,塔尖上,沒有圈圈。一個圈,表示他初果;二個圈,表示他二果;三個圈,表示他三果,最多是十三個圈。但是在中國,塔分一級、二級,表示一層、二層,乃至七層,叫七層寶塔。   問:繞佛,在法華經上也有提到繞佛幾匝,那是佛在世就有這種禮節嗎?   答:佛在世的時候,就有這種禮節。   問:繞佛,是否表示最恭敬?   答:表示最恭敬,普通都是繞佛三匝,我們現在早晚課要繞佛,一種是調身體,不要盡站著不動,或者跪著不動,要站一站,跪一跪,行動一下,身體才不致過於勞累疲乏。是調和身體,合乎佛法,不是散步,所以叫繞佛。早課要繞佛三匝,晚課也要繞佛三匝。   問:經行,是否要繞佛?   答:經行,沒有談到要繞佛幾匝,因為經行,是直著走,沒有說要繞佛。繞佛,是繞佛;經行,是經行,兩碼事。   問:西方極樂世界飯食經行,是直著走嗎?   答:西方極樂世界的經行,是什麼樣子?經上沒有說,黃金為地,你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經行。   問:西方極樂世界的飯食經行,是站著走,或是踩著蓮花走?   答:因為生到西方,是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見了佛蓮花就沒有了。蓮花是不可思議,你在這裡發心念佛,要求生西方,西方七寶蓮池裡,就長了一朵蓮花苞。你在這裡念佛越精進,西方七寶蓮池裡的蓮花苞,長得越大。等到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拿你的那朵蓮花苞來接你,蓮花一開,你坐在裡面,蓮花合起來,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接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再開,花開見佛,花就沒有、化掉了。微妙香潔,那個微,很精細,看似有一個形相,實際根本沒有個體質。   學佛法,要多看,廣學多聞,多聞,包括多看,但是為什麼不說多看?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你多去聽人家講,比多用眼睛看,開智慧來得快。   問:要去掉無明,才能明心見性?   答:你問這問題太高深,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禪宗是八個宗派之一,禪宗用功,明心見性,明心,明什麼心呢?明我們的真心。見性,見什麼性呢?見我們本具的佛性。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真心,就是被無明給障蔽住了。無明,有根本無明,有枝末無明,由根本無明,再發生出來的這些無明,叫枝末無明,等於一棵樹,由樹根再發出來很多的枝葉。樹根,等於根本無明;生出來的枝葉,等於枝末無明。我們凡夫眾生與佛有什麼不同?就是多了無明,無明,也叫妄想,由無明支配我們,我們凡夫不知道什麼叫無明?也不知道什麼叫妄想,天天在打妄想,以為自己在想事情,不曉得不是自己,是無明在妄想,但是無明妄想,沒有本體、沒有自性,它的本體就是真心,它的自性就是佛性,你把它當成真的,它就把我們的真心障蔽住了,它就把我們的佛性障蔽住了。所以禪宗用功,要迴光返照,照自己的心,照自己的佛性,我本來有一個真心,怎麼看不見?我本來有一個佛性,怎麼看不見?就是被無明障蔽住了。無明是什麼東西呢?無明沒有個東西,就是你一念不覺,一念妄動,無明者不明,由根本無明,再生枝末無明,天天打妄想,打妄想就是我們的意業,身口意三業,意業,就是打妄想,再推動身業、口業。身體造些罪業,叫身業。口,說話,造些罪業,叫口業。身口意三業,都不清淨,身口意三業,都屬於枝末無明,造了罪業,業,是業因,它要遭果報。你造了善業,要得善的果報;你造了惡業,要得惡的果報,所以這樣才有六道輪迴。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為:地獄、餓鬼、畜生。我們一個凡夫,被無明障蔽了,剛才講過,無明者不明,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要墮地獄?不曉得是自己造了惡業,才墮地獄,造了惡業是誰造的呢?身體造的,比方殺生害命,偷盜財物,邪淫男女,都是身業。還有口,嘴巴說話造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造些口業。造些口業,剛才講過,業,是業因,造了業,一定要得果,受果報,所以自己把自己造到地獄去了,他不知道,所以眾生愚癡。   佛跟我們說,你本來有個佛性,你本來有個真心,你不應該被無明所轉,無明,沒有本體、沒有自性,你打坐坐下來,迴光返照,照看看,無明有沒有個東西?禪宗就是用這個功,把一切妄念都收下來,禪宗要參話頭,這一句話頭,把一切妄念都收起來,最後忽然間開悟了,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禪宗用功得的結果,就是把無明照破了,照破了無明,不被無明所轉,再不會造身口意的惡業,也不會墮三惡道,也就是明心見性以後,你再修行就好修了,你再成佛就好成了。禪宗的用功,就是這樣。 某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問:去抽菩薩的籤,去世的祖先不安寧,我們作後代的,應該怎麼辦?   答:剛才談過佛教的根本問題,你這個問題很容易瞭解,佛教承認有六道輪迴,三惡道為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餓鬼道,就是鬼道,不完全是餓鬼,餓鬼是最苦的一種鬼,鬼,分有錢鬼、無錢鬼,錢是錢財,有福報,像社會上拜這些神,城隍、土地,都是屬於鬼道,它是有錢鬼,有福報的鬼。普通的鬼,沒有福報,最苦的一種鬼,是餓鬼,給他飯吃,他也不能吃,因為他沒有吃飯的福報,常常處在飢餓之中。   去抽籤,去世的祖先不安寧,我們作後代的,應該怎麼辦?你就看祖先的墳墓,埋在什麼地方?你找地理師,到祖先的墳墓去看一看,這個不是佛法,但是佛教也不反對,你找地理師,到祖先的墳墓去看一看,有什麼妨礙的地方,有就改正,沒有什麼事,就好了。   剛才講的,這不是佛法,是世間法,佛法可以做的,你給他念經、給他念佛,回向給祖先,求他安寧,最好念一部地藏經,地藏經好懂,求地藏菩薩保佑加被,使祖先安寧。地藏經很淺顯,你自己念,不要請出家師父念,自己念一部地藏經,禱告地藏菩薩,你說:「我弟子某某,去抽籤,去世的祖先不安寧,攪得我心裡也不安寧,我現在要念一部地藏經,拿念經的功德,回向給我的祖先,使祖先安寧。」先禱告以後才念,念完了再禱告,念經的功德,回向使你的祖先安寧,很有功效。   問:要如何延年益壽?   答:戒殺放生,出家的完全吃長素,吃素不會殺生;在家社會上都吃葷,吃眾生肉,我們先記著,不要殺生,不要在家庭裡殺生。要吃眾生肉,到市場買人家處理好現成的肉。因為吃素,不是簡單的事,不能吃素,先戒殺。戒殺之後,最好能吃長素,再進一步放生,每逢佛菩薩的聖誕,或者農曆二月十九、四月初八,去買點雀鳥,買點魚,買回來把牠放掉,叫放生,這樣做,可以延年益壽。   問:人已經快死了,可是精神還很好,應該怎麼辦?   答: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淨土宗,這一個人,快要死,還沒死,耳朵聽得見,嘴巴會說話,你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問:但是勸快死的人,念阿彌陀佛,他不念,家裡的人幫他念,有沒有效?   答:有效,但不能生極樂世界,要他自己念,要他自己發願才行。但是家裡的人幫他念,或者出家人幫他念,可以不墮三惡道。   問:念一部金剛經,可以破妄顯真,消罪業,開智慧,增福壽,有沒這回事?   答:可能有,不過你念金剛經,看你自己的罪業,是輕或重?要是罪業輕,念一部金剛經就可以;要是罪業重,每天念一部金剛經。這等於人生病,你的病輕,吃一帖藥就好了。   問:念一部金剛經,就等於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有沒這回事?   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看一遍,每天看,就需要三個月,不容易。金剛經,你要是把它念熟了,十五分鐘念一部,所以誦金剛經的很多,念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很少。至於所問念一部金剛經,就等於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沒有這回事。   問:如果有婦女懷孕,是念金剛經,或念地藏經比較適合?   答:地藏經上,地獄名字太多,不如念金剛經好。最好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南無觀世音菩薩最簡單。普門品好念,普門品上有講,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問:淨土宗,可否靜坐念佛,或誦經?靜坐,是否屬於禪宗?   答:都可以,剛才講的,明心見性,是禪宗,明心見性來得快。但是我們根機不夠,明心明不了,見性見不了,那麼生死怎麼了?禪宗,是八大宗派的一宗;淨土宗,也是八大宗派的一宗,淨土宗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最安全、最穩當。   所問靜坐,是否屬於禪宗?靜坐不是屬於禪宗,你是參禪的人,靜坐參禪;你是淨土宗的人,靜坐念佛,用功用得不一樣。   問:家裡供奉的是土地公、關聖帝君,還有觀世音菩薩,信佛的人供養這些可不可以?   答:這是台灣的風俗習慣,每一個家都有供奉觀世音菩薩,這邊安個關公,又叫恩主公,那邊安個土地公。在大陸上,供奉的是土地公,關公的很少,家有供奉觀世音菩薩,在台灣很普通的。但是我們信了佛,不能把土地公、關公取消,拿掉恐怕家庭不平安,因為我們信佛,只是個信仰,我們供的還是凡夫,你是凡夫,土地公、關公,也是凡夫,你把土地公、關公拿掉不供養,他要是發脾氣,你家庭不安,你把它當作護法神,平常保護你的家庭,也是可以拜。   某居士問:佛法真是難學,要怎麼發心才能學成?又學佛出家跟在家有何不同呢?   答:發心就成功,真心,我們人人有佛性,哪裡沒有根機?你不發心永遠沒有,發心就成功。世間的學問,你大學畢業到最高了,講的完全是生活問題,不講生死問題,要明白前生後世,怎麼當個凡夫?怎麼成佛?非學佛不可,學佛不出家不行,佛學都是一些專門名詞,你讀過大學就知道,比方大學的哲學系,沒有上過哲學系,講了半天,你聽不懂,怎麼聽不懂呢?名詞不熟,佛經怎麼看不懂呢?佛教的名詞不同,所以最好出家,出了家那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益的學問,自己得了利益,同時可以講給別人聽,可以自利利他。   你要是結婚,學了佛法,只是利益自己,結了婚,你有一個丈夫,得伺候你的丈夫;你生了小孩,得伺候你的小孩,哪有功夫去弘法利益人?你就是自己得利益,也沒有多的時間。因為結了婚,你是家庭的種子,要顧生活,在家學佛很困難,所以我先問你結婚了沒有?沒有結婚,趕快出家。   某居士問:師父,我才三十幾歲,腳就得這種病,看過最好的醫院,最高明的醫生治療,也沒有辦法,怎麼辦?   答:生病,要找醫生,找世間的醫生,吃世間的藥,沒有辦法,才求佛。你現在求安定心,醫生現在不要找了,最好的醫院、最高明的醫生找過了,沒有辦法,就沒有辦法,你就求觀世音菩薩。   問:師父,我現在腳這樣,心裡很難過?   答:你現在會比我難過嗎?死,也是死;活,也是活,現在最好的醫院、最高明的醫生都看過了,沒有辦法,就是沒有辦法,你難過,能夠把腳治好嗎?現在你就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念大悲咒,求感應。我多少病,我全身都是病,東西吃很多,但是一點力氣都沒有,跟你們講話還是很累。   有病去找醫生,醫生叫你住院,你就住,我們盡心盡力,只要能夠治療,盡量治療,醫生說不能治療了,還得活著,那就求觀世音菩薩,一心求,不用難過,難過也沒有辦法?難過於事無補,就像我是個法師,眼睛看不見,不難過嗎?難過,但是眼睛還是看不見!   問:誦經與研究的功德有何不同?   答:看經,有看經的功德;研究經,有研究經的功德,你要是為弘法利生,非研究不行。要是廣種善根,自己讀經、誦經。拜經,有拜經的功德。   問:拜大悲懺,感覺很好!   答:拜大悲懺,感覺很好,就是得了法樂,得了佛法的快樂。拜懺,只要誠心,有大感應。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七日   問:……   答:按規矩不證阿羅漢,不能收徒弟,後來慢慢地開放,那就是從權達變,像戒臘,你不是上座,不能收徒弟。   問:……   答:受了戒就結夏,要結過二十個夏,叫上座。這以後,根本大家都不結夏安居,沒有講戒臘,就說你受戒多少年,沒有問你結過夏,沒有結過夏?   但是在蓮池大師作的沙彌律儀上註明,「五夏以上,即闍黎位;十夏以上,即和尚位。」結過五個夏,即闍黎位,就是下座。中座,結過十個夏,可以當得戒和尚。下座,傳戒時可以當羯磨和尚,或教授和尚,也可以收徒弟。在戒律上沒有剃度恩師這個名,剃度恩師就是你的沙彌戒和尚。你今天出家,今天給你剃頭,今天就給你傳沙彌戒,名字就叫做沙彌,女的叫做沙彌尼。   以後再變叫法同沙彌、形同沙彌。出了家,剔了頭,叫沙彌,但是他沒有受沙彌戒,這叫形同沙彌,形是身形,他剃了頭,換了出家的服裝,樣子像沙彌。等他受了出家沙彌戒,叫法同沙彌。   傳戒的方法,到了我們中國,光注意外表,所以集體受戒,三壇大戒一起受。按小乘戒,根本沒有授菩薩戒,到現在泰國、緬甸、錫蘭的小乘系,沒有菩薩戒,他受沙彌戒,你剔頭,他就給你授沙彌戒。傳比丘戒,有一個,傳一個,要不了半個小時,他是傳四依法、四根本,就是我們現在登比丘壇,十五分鐘,這樣戒就受好了。   那麼十師呢?他們比丘,都是清淨的。你要出家,你找到我了,我給你請,去請九個人來,在泰國差不多都在船上傳戒,找一條小船,我們十個師父,你一個出家弟子,到那小船上就傳戒,所以船就是我們的戒場,就跟你說四依法、四根本,說完了,具足戒受好了。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八日   問:……就好像學生師範大學,畢業以後分發到全國的學校去當教師。極樂世界一生補處菩薩,也是分發到各世界去,是不是?   答:嗯。   問:那極樂世界,不是在那邊成佛的?   答:這就是在極樂世界排不上成佛,極樂世界,有一生補處菩薩,至於一生補處菩薩什麼時候成佛?不是光在極樂世界成佛。   問:我以為只有在極樂世界成佛?   答:就像師範大學的學生一樣,不是一定在師範大學等著當老師。不是光在極樂世界等著成佛,有時在極樂世界等不上嘛!   問:師公,你說娑婆世界補處菩薩,只有彌勒菩薩一個?   答:是啊!   問:那彌勒菩薩成佛,將來涅槃以後,娑婆世界不是沒有佛了嗎?   答:彌勒成佛時,一定會預備一個一生補處菩薩,住在兜率天等著。   問:我們娑婆世界補處菩薩,一定都在兜率天嗎?   答:這是規定,你看三千佛名經,過去星宿劫,現在是賢劫,賢劫成佛,我們釋迦佛是第四尊,釋迦佛前面是迦葉佛,第四尊是釋迦佛,第五尊是彌勒佛,第六尊是誰?就是他當補處菩薩。   問:等到彌勒菩薩成佛時,才有補處菩薩?   答:現在彌勒菩薩,都還在兜率天等著。   問:娑婆世界不像極樂世界一樣,那麼多補處菩薩?   答:這個娑婆世界也不得了,娑婆世界它是一個南瞻部洲,一個小化身佛,有百億,有一百億個南瞻部洲。   問:怎麼那麼多?   答:這是釋迦佛說的。   問:那就是所謂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答:你看梵網經,它是一個毘盧遮那佛,坐一個蓮花台,這個蓮花台,有一千個蓮花葉,一個葉,有一尊釋迦佛,這是一千尊勝應身的釋迦佛。但是它一個蓮花葉裡面,有一百億國,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那就有千百億釋迦佛,那叫劣應身,也叫小應身。   問:現在成佛的釋迦佛,也是劣應身嗎?   答:他在我們這裡應機的是劣應身,跟勝應身對著,那個勝應身什麼時候涅槃不知道?因為經上沒有說。   問:釋迦佛在印度成佛的是劣應身嗎?   答:是劣應身,他只有八十年,就涅槃。   問:那阿彌陀佛是屬於勝應身,他是壽命無量?   答:對。   問:勝應身,都是壽命無量嗎?   答:不是壽命無量,都是應機的,有權巧、有真實,他一萬大劫修行信心,修成佛,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有的經上說,很快就成佛;有的經上說,要很慢才成佛,這都是應機示現,規規矩矩的要三大阿僧祇劫。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七日   問:發願最要緊嗎?   答:不發願,你有信心,得不到利益,你光相信這個東西好吃,你不吃,也得不到利益。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八日   問:師公,你八十五歲的時候,走路還很快!   答:按我的世壽,八十五歲就要死,我祈禱三寶加被,因為我八十九歲要傳戒,不能叫我八十五歲死,可能這個關係,到八十五歲統統壞了。   問: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的菩薩,是不是圓證三不退了?   答:當然啊!   問:那是不是也是補處菩薩?   答:他不是補處菩薩,是乘願再來的菩薩。   問: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的菩薩,他不要成佛?   答:那不是,他在娑婆世界,發菩提心,生極樂世界,證到無生法忍就回來。證到無生法忍的時候,就圓證三不退,三不退有了,就可以回來,不一定要到一生補處。   問:那他沒有證到一生補處?   答:最少都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問:像我們拜經,沒有辦法一下子拜那麼多,等下次再拜,承上起下怎麼念?   答:承上起下,你用白話禱告一下,接上頭就好了,還是從隔行的第一句頭,開始拜。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十九日   問:慧行與行行有什麼不同?   答:阿彌陀經要解上,有慧行,有行行,慧是智慧,行是修行。前面信願,對於極樂世界怎樣發生信心?釋迦佛說的種種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你起了信心,這是你的智慧,你怎樣發願往生呢?生死不了,這是個大苦,要發願往生,能夠了生死,你再去念佛,再去修行,這叫行行。不然,你什麼道理不懂就念佛,所以蕅益大師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何以故呢?不信不願故。你不相信生西方,你不願意生西方,那麼你念佛幹什麼呢?我不修今生,修來世,你把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糟蹋了!一顆無價之寶,你把它當成普通的鐵,這是阿彌陀經要解上的慧行、行行,勉勵我們要這樣修。   一切佛法都要這樣,你要修行,必須先明佛理,就是要信、解、行、證,你得先信,這個信不是迷信,要瞭解佛理,瞭解了佛理,要修行。修行不是忙修瞎練,瞭解了佛理才修,這樣才能證佛的果,一步弄錯了,就不對。   筆記小說上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官妓,就是官家的妓女,政府把她送去當妓女,叫官妓。人家好奇了,她嘴裡吐著蓮花香,一個女子長得漂亮,嘴裡吐著香氣,你想男人不去找她嗎?   有學佛法懂因果報應的人,說這個女子要是前生沒有修行,他怎麼長這麼漂亮?怎麼會吐香氣出來呢?要是有修行,造的什麼罪,怎麼當官家的妓女呢?誰也解釋不來。   後來有一個有神通的老和尚知道了,說她前生前世當尼姑,誦了三十年法華經。她出了家就發心修行,修行要念法華經,每天念一部,念了三十年。長得相貌莊嚴,嘴裡吐香氣,就是念經的功德。她怎麼轉了一個妓女呢?她不懂佛教的道理,不懂生死的根本,她正在念法華經,廟裡來了一對年輕的男女信徒,她看見很羨慕,「嗯,像一對活神仙!」就這一念,墮了一個妓女,念了三十年法華經,結果幫她造業,她不長得那麼漂亮,嘴裡不吐香氣,沒有那麼多男人找她,幫她造淫業,慧行要緊,就在這個地方。 黃教授請開示 日期不詳   問:我學佛才一年,怎樣才能學得比較精進一點?   答:佛教講的是因緣生法,因緣就是各種條件,各種條件有一種叫時節因緣。信佛,信得早,信得晚,就是屬於時節因緣。   時節因緣不在乎信佛信得早,信得晚,因為你是個教授,信佛一年,要是能看佛經來得很快,反正就是要多看,現在你要想聽講經,沒人講;有問題想去問,沒有地方去問。好在你是教授,有學問的基礎,各種經典到中國,每一種經典都有好多的註解,比方你研究阿彌陀佛,阿彌陀經的註解,找幾本來看,最要緊的工具書,請一部佛學大辭典。   佛法不難懂,難懂的是專門名詞。大學當教授就知道,尤其哲學的教授,你初聽聽不懂,不是哲學太高深難懂,是哲學的那些專門名詞沒聽過。佛教也是一樣,把專門名詞弄懂了,佛法很好懂。   黃教授問:我現在在看金剛經,看了很多本註解,對照著在看。   答:金剛經和我們中國人最有緣,念經的人,喜歡念金剛經;講經的人,也喜歡講金剛經;註解經典的人,也喜歡註解金剛經。就因為這樣註解特別多,註解多了,我們去看一部註解,講了一部分道理,反而把我們的思想攪亂,越看越不懂,增加困惑。   有兩本註解是正確的,一本是金剛經心印疏,一本是金剛經新眼疏,把這兩本對著看,可以得到正確的解釋。金剛經心印疏,解釋得最好,跟中國的頓教禪宗很相合,但是它分科分得令人不大滿意。要看金剛經新眼疏,它是按信解修證四科很清楚。如果你看了這兩本註解,經文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再參考金剛經參考資料,這是我從註解上摘錄的。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問:大乘起信論殊勝方便法門是什麼?   答:佛的真實法門,就是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斷煩惱不容易。成佛道,不斷煩惱,怎麼成佛道?所以佛開一個方便法門,可是方便法門很多,但是唯有生極樂世界,這是一種方便法門中,最殊勝的法門。   有人反駁:極樂世界,不是真實法門,不過是個方便法門而已。方便法門,它是殊勝方便,你要是能修真實的法門,馬上斷煩惱、成佛道,不要念佛了。   我常常說:等覺菩薩,佛還是要勸他生西方呢!假如你自己有本事,能夠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不要這個方便法門。你沒有這個本事,不能發狂啊!所以你應該相信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你說它是個方便法門,不錯,但是它是一種殊勝方便。   佛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叫大事因緣呢?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四個字法華經上,解釋得很清楚,它是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悟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這是四部功夫,開示悟入四部功夫都有了,你了生死,成佛道。   研究法華經,最好看智者大師的疏,還沒有到正文,光懸談二十卷,法華經的註解,有三大部、五小部。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問:什麼叫為法忘軀?   答:為弘揚佛法,把自己的身軀忘記了,不要怕自己身體辛苦,有一點不舒服,就不要講了;有一點什麼事情,就不要講了,只怕累倒了,愛惜自己的色身,這就是愛護軀,軀就是身體,要把這個身體忘記了,弘法要緊。   我在大陸上生病,七天沒有吃飯,還在兩個地方照樣講。我在淨宗蓮社,開始講普門品,也是七天不能吃飯,大熱天每天講下來汗流浹背,連洗澡的力氣都沒有,因為有人聽,我還是要講。 融通等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   問:……   答:已經到了不能用的時候了,六根都壞,眼睛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了。去年一年咳嗽、喘,廣欽老和尚圓寂之前,我給他傳戒,你們來受戒有看見,還可以維持。傳了戒回來,過了農曆年,就開始咳嗽,咳嗽之後發喘,廣欽老和尚圓寂了,我應該去參加傳供,傳悔法師親自來請我,還準備好汽車。我說不行,傳供要站著,站好久,我在那邊一直咳嗽,不莊嚴,我說不能去。這是廣欽老和尚圓寂,辦後事我不能去參加,就是身體已經到了時候。   我們出了家,要以發菩提心為本,發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我去年跟你們授戒,第一次見面就跟你們講這個開示,四弘誓願,你們大概都會背: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合起來,就是一個菩提心。梵語叫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覺,就是佛;覺道,就是佛的道。佛的道怎麼會成就呢?發菩提心成就的,菩提心發起來了,就要發這四個大願,菩提心怎麼會發起來?觀眾生苦,發菩提心。菩提心有個根本,菩提心以大悲心為本。你要是沒有大悲心,發不起菩提心來,大悲心發起來了,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你看見眾生在受苦,我要度眾生,這就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度眾生的心。   眾生為什麼要我們度呢?你看見眾生在受苦。你怎麼看見眾生在受苦?因為你有大悲心。所以佛法三藏十二部,以慈悲為本。沒有慈悲心,根本不是佛法。這就是沒有慈悲心,你根本不是個出家人,要記得這要緊的話。   我們有了慈悲心,就要看見眾生苦,比我們自己苦還難過,自己苦不要緊,看見眾生苦,心裡很難過。有了大悲心,你看見眾生都在受苦,比我們自己受苦還難過,我要度他,這樣第一個大願發起來了,度眾生不是一個,無量無邊,眾生無邊誓願度,發個大誓願,我要度眾生,度盡一切眾生,這就叫大慈悲心,也叫大菩提心,也叫宏誓大願,都是大,不是度一個眾生,兩個眾生,而是無量無邊的眾生。   記得這個講法,第一個大願是目的,你發願要度無邊的眾生,我們自己也是個眾生,我怎麼度他呢?得把我的煩惱斷掉,才能度眾生,第二個大願跟著第一個大願起來,煩惱無盡誓願斷。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就在這一點,小乘沒有第一個大願,小乘阿羅漢還是斷煩惱,他為自己斷煩惱。我們大乘的弟子,我們斷煩惱,是為誰斷?為度那些無邊的眾生斷煩惱。   把煩惱斷了,你去度眾生,眾生的根機不一樣,你學一種法門不行,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眾生無邊,需要無量法門,法門無量,無量的法門,我誓願把它都學會。這是第三個大願,成佛是為誰成的?不是為我自己,是為度眾生成的。第四個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也是為度無邊的眾生,佛成佛,也是度眾生的方法。   這四個大願,第一個大願是目的,後面三個大願,都是度眾生的方法。要是成阿羅漢,跟成佛不同,成阿羅漢,為他自己,大乘跟小乘把它分清楚了,我講的都是根本道理,你們記得,一輩子受用無窮。   小乘跟大乘怎麼分清楚?小乘沒有第一個願,他不發心度眾生。生死苦,我要了生死;我要斷煩惱,我自己斷;我要學法門,我要自己學;我要成佛,我為自己成。這樣他成不了佛,成了阿羅漢。大乘是以度眾生為目的,就再發這四弘誓願,合起來就是一個菩提心,發了菩提心要度眾生,可是下面三個方法不容易辦到,煩惱無盡誓願斷,發願好發,真正把煩惱斷掉,談何容易!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三界以外,還有塵沙惑、無明惑。要把煩惱都斷掉,住在娑婆世界斷不了。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學一個法門都學不會,學無量法門,怎麼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怎麼成佛?所以這三個方法滿不了願。   佛有大慈悲,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眾生滿不了願,他先發願,發四十八個大願,成就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等於成就一個大學校,你要想學度眾生的本事,到那個大學校去學,所以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修行,以念佛為主,你念經也好,持咒也好,什麼功德都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生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呢?剛才講的不要忘記了,學度眾生的方法,在娑婆世界煩惱斷不掉,到極樂世界斷煩惱很容易,第一、那裡沒有打閒岔的環境,環境很好。拿淺顯的道理,出家跟在家就不同,你到寺廟裡環境好,在家你要吃長素,那很難、很難!你出家吃素有什麼難?大家都吃素,你想吃葷也不可能。所以極樂世界就是這樣,那裡環境好,沒有生煩惱的地方。   最重要的一個要素,生命無量,阿彌陀經裡面有明文:「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民,也是壽命無量。我們生在娑婆世界,苦惱得很,五濁惡世,第五個濁,就是命濁,壽命短促,我們年輕的時候,不知道發道心;等到我們發道心,該死了,死了來生轉到哪裡不知道!接不上頭,間斷了。生到極樂世界,壽命無量,跟阿彌陀佛一樣,你自然會把煩惱斷掉,自然會學無量法門,自然會一生成佛,因為極樂世界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一生成佛,你再回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叫乘願再來。   記得這四個字,比方哪一個老和尚圓寂了,我們給他送一個輓聯,題上四個字:乘願再來。這就是讚歎!你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佛法,我為什麼要生極樂世界?我為度無邊眾生去學本事的,學會了本事,成就我度眾生的菩提大願,我回來,叫乘願再來。我們不生到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本事,不叫乘願再來,叫隨業受報,我們造善業,自然生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造惡業,自然生三惡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你不願意去也不行,業力不可思議,它牽著你下去了。所以我們住在娑婆世界壽命短促,隨業受報,自己不能作主。我們到了極樂世界,證到無生法忍,有了本事,生死了脫,我們要來就來,要回去就回去,乘著自己的願來往。   統統講完了,我講的話已經很多,學幾十年的佛法,就這麼多,都給你們講,我替不了你們,你們也替不了我,這叫各人生死各人了,念佛歸你自己念,現在學經、學咒,你自己修。做六度法門的功德,都是培福德的,拿六度法門的功德,都回向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上有一句最要緊的話:「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可以少善根,要多善根;不可以少福德,要多福德。善根,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種一句善根,要多念,多善根。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法門盡量做,隨力做,做得越多越好,這叫多福德。善根是個因,福德是個緣,要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之緣,決定生西方。   有的發心念佛,一點好事不做,第一個就是布施度,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眾生需要財,我布施給他財;眾生需要法,我布施給他法,像我現在就是行法布施,做的功德,都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之緣,決定生極樂世界。念佛種善根,要你自己念;修六度法門,修福德,也要你們自己去修。 某法師來訪 日期不詳   問:我們星期天有一個念佛會,領導的人,應以什麼態度來帶領蓮友?   答:外表的儀軌,比方說今天念佛會,有很多的信徒來,信徒是在家人,常住派你去講開示,你要莊重你的身分,心裡要這樣想:我不是信徒,是講開示的法師,要隆重莊嚴。   開示是給眾生講佛法,不是隨便談笑話,要隆重其事,自己態度要莊嚴,要自然,不是裝模作樣,裝個老修行,奇奇怪怪,不是這樣,跟你們受戒學的威儀一樣,要自然。   要隆重,不可以輕狂浮躁,一出來就不像個法師,一舉一動輕狂浮躁,哪裡像個師父呢?孟子說:梁惠王的兒子第一天坐朝,孟子一看,望之不似人君。一看就像個小孩子,不像個皇帝,是不是?所以你要隆重,不可以輕狂。莊嚴,是自然的莊嚴,不可以裝模作樣。   要增長智慧,八大人覺經上的話:「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廣學多聞,要多聽,註解學自己看,多看多聽,增長智慧。為什麼講開示,講不出來?是心裡沒有智慧。得之於心,叫智慧;發之於口,叫辯才。智慧從哪裡來呢?廣學多聞來的。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智慧有了,成就你的辯才,廣度一切眾生。   比方說你們念佛會,要輪流講開示,輪到你了,剛才說你要隆重莊嚴,不可以裝模作樣,你得慎重其事,要準備稿子,我今天講開示,要怎麼講?得去找材料,不能講得亂糟糟,聽不出頭緒來。   信徒跑到承天寺很遠,尤其現在工業社會,大家都忙,誰沒事聽你胡扯,是不是?所以你得準備稿子,要記得,十分鐘,要準備一千五百字的稿子。你要講三十分鐘,就要準備四千五百字的稿子,你沒有經驗,自己準備稿子寫了半天,寫得好多,到念佛堂,一下子就講完了,不曉得雖然你寫的字很多,但是不夠一千五百個字,講不到十分鐘。講開示,要有次第,先講哪一段,再講哪一段,結束再講哪一段,不能打眾生的閒岔,要跟眾生結緣。 某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   問:什麼叫老實念佛?   答:念佛就是要老實。   問:但我念佛時,腦筋還是會想到其他的?   答:就是腦筋會想其他的,才念佛,要是腦筋沒有打妄想,用不著念佛,我們就成佛了。   眾生與佛有什麼不同呢?多了一個妄想,腦筋不想了,我們就成佛了。用這個功,用那個功,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對治妄想的,念佛,也是一種,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妄想不起來,生極樂世界去了!   問:念佛,是閉著眼睛念,還是……   答:不一定,看自己的環境,家庭裡面,可以坐下來念,就坐下來念。空間大,可以先繞佛,把身體調一調,打坐時,眼睛不能完全閉著,要閉起來七分,睜開三分,眼睛完全閉著,容易瞌睡。   問:……   答:學佛法的目的,就為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無論學什麼法門,目的是一個,因為我們是凡夫眾生,剛才講打妄想,妄想就是煩惱,沒有妄想,就沒有煩惱了。要把煩惱斷掉,才能生死了脫,煩惱是因,生死是果,我們現在生出來了,還要死,死了還要生,輪迴這是個大苦,生了死,死了生,但是它怎樣會生會死?我們造了煩惱,是生死之因,得了生死之苦報,這是果。要斷煩惱,了生死,學佛法就夠了?但是只夠一半,因為佛法有大乘、小乘,小乘是成阿羅漢,超出三界,了脫生死了,他不管眾生。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不是成阿羅漢。成佛道,怎麼成呢?成佛道,你得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是成佛的因,成佛是個果。你打個妄想要成佛,怎麼成呢?你得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怎麼行呢?度眾生,因為我們自己有煩惱,要勸化眾生,叫他們也斷煩惱;我們自己要了生死,要勸化一切眾生,同了生死,這樣才是行菩薩道。等到把菩薩道行圓滿,我們就成佛了,記著這三個名詞,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   再說到我們淨土宗,念佛法門,為什麼要念佛呢?就是對治你的煩惱,念佛念得煩惱不起,妄想不打,念到一心不亂,生到極樂世界去,生死了脫,生到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一生成佛。   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因為生到極樂世界,證到無生法忍,智慧有了,辯才有了,神通有了。行菩薩道,要度眾生,我們現在發願度眾生,度不好,要智慧,沒有智慧;要辯才,沒有辯才;要神通,沒有神通;度眾生的本事不夠,生到極樂世界,學度眾生的本事,到那個地方,神通得到了,乘願再來,成菩提願,再來娑婆世界度化眾生。這個時候,智慧有了,辯才有了,神通有了,就能度眾生,這是念佛法門。無論什麼法門,走的道路不一樣,目的只有一個。照著我這幾句話做,不會走錯路。 幾位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七日   問:你讀書讀到什麼學歷?   答:我高商畢業。   問:高中畢業看佛經容易懂,佛經是印度文翻成中國文,中國的文字太長,很費力氣。最初要看什麼經書?佛經不難懂,最初看不懂,就是名詞不懂,尤其是翻譯的時候,印度音,譯音不譯義,更不容易懂,最好買一部佛學大辭典,哪一個名詞不懂,就翻翻查查,你看過我講的十六觀經講記,你也請了佛堂講話,這兩本都是用白話文寫的,比較好懂。佛經文字最好懂的,就是阿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還有地藏經,文字都很通俗,很容易瞭解。   不願意研究佛學,就不要講了,願意研究就要耐煩,看的時候,不是看一種、兩種就懂,要多看,看這一本懂了一點,再看那一本,又懂一點,最好請一部佛學大辭典,專門名詞翻翻查查,熟了就好懂。   佛教講的道理,沒有兩個道理,千經萬論,說的道理只有一個,因為佛是應機說法,見什麼眾生,說什麼法,所以說的經不一樣,裡面談的道理沒有兩樣,慢慢地學,慢慢地看。佛堂講話,現在人家重印出來,你拿回去看,佛堂講話最好多看幾遍,剛才說就是專門名詞不熟,你看一遍,瞭解了一點;看第二遍,又多瞭解一點,看越多遍越好!   另一位居士問:要給社會上的人,瞭解佛門的戒律,和威儀的精神,我們居士能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呢?   答:你們不可以。   問:這是佛規定的,是不是?   答:是佛規定的,在家的戒,是先講後受;沙彌戒,也是先講後受;菩薩戒,可以先講後受。比丘、比丘尼戒,是先受後講,看都不許看。   問:那在家人不是都沒有辦法瞭解出家人的戒律嗎?假如我們在家居士很想瞭解,也不能看嗎?   答:想瞭解,你先瞭解沙彌十戒,就了不得,你瞭解菩薩戒,還了得嗎?比丘、比丘尼戒,五戒是根本,什麼戒,都是由五戒發展開的,比丘戒幾百條,那都是出家人的威儀,在家人用不著。   問:可是這樣不是讓人家覺得很神秘嗎?   答:沒有所謂神秘,因為怕你不是比丘、比丘尼,你懂得了他們的戒律,盡看他們的毛病,批評他們犯這個戒、那個戒,造口業,對於佛教沒有一點幫助。   問:那對要瞭解的人,就請他們去看沙彌律儀?   答:沙彌律儀、梵網經菩薩戒本,佛教書籍有流通。   問:可是我們現在每個人家裡有很多佛書,有的法師會介紹戒律的精神,他們會講出家戒有幾條,我們因為看書,看到這樣沒有關係嗎?不是我們刻意一條一條去看的。   答:別人寫文章引證幾條,不是你刻意去看,那沒有罪過。   問:那就是說,不要拿一本比丘戒律本,從第一行看到最後。   答:你看了犯遮障罪,就不能再受比丘戒,你沒有事,看比丘戒幹什麼?你可以先受五戒,再加受菩薩戒。沙彌十戒,梵網經菩薩戒,十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比丘、比丘尼,都一樣。   過去大陸上在家,都是受梵網經菩薩戒,中國佛教弟子為什麼能吃素呢?就是梵網經上有這一條。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裡面沒有吃素這一條。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也沒有吃素這一條。所以你到南洋看見比丘、比丘尼吃肉,以為是要不得,因為他們沒有菩薩戒,根本不相信梵網經,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沒有吃素這一條。   問:師父剛才講,在大陸上居士也是受梵網經菩薩戒,那我們台灣的居士,為什麼不受梵網經菩薩戒?   答:因為我們沒有傳,不是他們不受,因為傳了之後,他不吃素不行,我們講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也是跟他方便講,沒有吃素這一條。但是你要受在家菩薩戒,最好吃素,因為人家不知道你受的是哪一本菩薩戒?中國人的習慣受菩薩戒,講給他聽要吃素。   問:也就是優婆塞戒經裡面,並沒有吃素這一條嗎?   答:優婆塞戒經裡面,並沒有吃素這一條。不吃五辛:蒜、蔥、薤、韭菜、興渠,也是梵網經上規定的,在家菩薩戒也沒有這一條。   問:假如有一個佛弟子,他受了優婆塞戒經的在家菩薩戒,再吃肉,能不能說他破戒?   答:他沒有犯戒,你為什麼說他破戒?你這樣講就造口業,為什麼造口業?你不懂戒,為什麼批評人呢?   居士說:我不會批評,我是就這個問題來澄清一下。   答:過去我們中國大乘佛教自高自大,對於南洋小乘佛教根本不理它,認為他們出家人怎麼吃肉?不曉得人家戒本上,沒有吃素這一條?這樣毀謗他們,自己造口業。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十日   問:什麼是楞嚴大定?   答:行住坐臥常在定,走路也在定。   問:楞嚴大定怎麼修?   答:去看楞嚴經的註解,裡面有說,我現在眼睛看不見。   問:我走路比較容易定,坐著反而不容易定,怎麼會這樣?   答:可能跟前生前世經行用功有關係。   問:打坐的時候,會妄想一大堆?   答:打妄想沒關係,就怕瞌睡,打瞌睡打習慣了,不能用功,一盤腿,瞌睡就來了。 幾位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十八日   俞居士問:請問以前誦金剛經、普門品,現在改誦地藏經和普門品,放棄金剛經,會不會不專?   答:我們都是佛教弟子,佛教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苦於經典太少,耶穌教就是一本新舊約,他們叫聖經。回教,就一本可蘭經。在佛教裡苦於經典太多。   你過去誦金剛經、普門品,現在改誦地藏經、普門品,這都可以,並沒有錯誤。不過你誦經照著文字念,這屬於修行,還要研究裡面的道理,比方地藏經的經文很順,不難懂,有一句半句不懂的,查佛學大辭典就可以,要研究裡面的道理,可以利益眾生。你誦經自己得利益,不能講給別人聽,別人不能得利益,總之,誦經屬於修行,研究道理屬於解釋,要行解並重,不要偏到一邊。   問:因為有家庭、有先生,誦經的時候是不是要保持清淨的身體來誦?   答:佛弟子分出家、在家,你是個在家弟子,不是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只要不邪淫,正式的夫妻,沒有什麼不清淨?除了你的丈夫以外,另外再找一個男朋友,這個身體不清淨,犯邪淫戒,正式夫妻不計。   還有你是個女性,每個月有月經來,不懂得佛法的,認為月經來的時候不要誦經,都是錯誤的。你是個女性,每個月月經來,這是生理的正常現象,並沒有污濁,只要心裡虔誠,每天不間斷地誦,不間斷地念佛。你月經來了,不能誦,不就間斷了嗎?   你跟丈夫在一起,你說不清淨,那沒有個清淨的時候,是不是?所以在家弟子是女性,守你的身分,沒有什麼不清淨?   賴居士問:淨土十要中有一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是什麼意思?   答:這都是佛教最高的哲學道理,佛教講的高深的道理,都屬於哲學部分,比方拜佛、念經,這屬於宗教部分。其他的宗教不講哲理,講哲理的,大學都有哲學系,它講哲學,不講宗教。佛教不是,一方面講哲學,一方面講宗教。   這兩句話是佛教的最高哲學,講起來很難懂,但是你要聽著,你看的淨土十要,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要往生,信願行具足,第一、要相信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第二、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這個信心起來。第三、要發願,發願往生極樂,發了願要念佛,這叫行門。信願行,叫淨土三資糧。   第一句,「生者決定生」,決定要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以後,才證明第二句的道理,「去則實不去。」因為極樂世界沒有在我心裡外面,我們的心大而無外,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心裡;阿彌陀佛在哪裡?在我心裡。那麼在我心裡,我生到哪裡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我心裡具有的,上哪裡去見阿彌陀佛?所以你去則實實在在沒有去。   但是要記得,第一句,「生者決定生」,那是個功夫,你沒有生到極樂世界,證到無生法忍,你還是住在娑婆世界。   居士問:誦地藏經的時候,地藏經不同版本,裡面的文字不一樣,怎麼辦?   答:地藏經各種版本的文字不一樣,有沒有關係?地藏經的本子有兩種:一種是正確的,我們怎麼知道它正確、不正確?依著地藏經科註,科註是地藏經的註解,地藏經的註解只有那一種,依著地藏經科註上面的經文,絕對正確,請一本地藏經科註。依者地藏經科註,去對那個經文,就絕對不會錯。   問:這樣受持不一樣有沒有關係?   答:沒有關係,只要誠心,佛法就是心法。你不知道它錯,只要心裡虔誠,一樣的。不過你還是要找正確的地藏經本子,是不是?   問:聽說把小孩子拿掉,就是墮胎,有無嬰靈附身這一回事?   答:這個問題很複雜,前天台中有一個信徒特別來問我,她懷胎已經七個月,榮民總醫院檢查這個小孩畸形,生出來不好養,不如早一點把他拿掉。   在醫生的立場這樣主張,她本人是個佛教徒,自己不能決定,問過廣化法師,廣化法師叫她來問我,我說我給你決定,是按佛教的立場,決定不能拿掉,因為小孩是個生命,我們拿掉一個小孩,他已經七個月了,不是犯殺生戒嗎?不可以。   但是生出來這個小孩子沒有用,我說你還是找醫生給你決定,檢查的結果,醫生說非拿掉不可,你就聽醫生的,不能夠叫我給你決定,我給你決定,不可以拿掉。   至於小孩拿掉,會不會討命債?這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自己心裡起的,因為自己心裡信佛,不願意拿掉小孩,結果小孩拿掉了,以為小孩要來討命,是自己八識變現的,並不是真有一個小孩來找你。   第二種,真是有一個小孩,兒女都是債,或者來討債,或者來還債,無債不來。小孩都是跟你有債務的關係,生的孩子好,很孝順,那是他來還債的;孩子不好,盡花你的錢,他是來討債的,都有債務的關係,可能小孩是你的債主,你把他拿掉,他不甘心,這一個小孩是來討命的,我們自己沒有神通,不敢決定。   問: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誦經回向給墮胎的小孩?   答:可以,你現在每天不是誦地藏經嗎?誦完經的功德,回向給小孩。 宏玄法師請開示 日期不詳   問:初學佛的人,應該先從哪些經典下手?   答:先看佛教三字經,佛教各宗派源流,還有天台四教儀、賢首五教儀。看完之後再研究經,先研究阿彌陀經、普門品,再研究地藏經,選擇經文通順好懂的研究。慢慢地道理懂,名相熟了,再研究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研究通了,再研究金剛經,再研究楞嚴經,慢慢來。   問:那越研究,懂得道理就越多嗎?   答:那當然啊!   問:師公,你剛開始也是按照這種次序,是不是?   答:這條路是我發現的,我學佛很可憐,二十歲出家,二十八歲到北平廣濟寺弘慈佛學院,才聽到佛法。聽佛法聽了一年多,沒有聽過一部完整的經、完整的論。佛學院正月開學,我六月才趕到,無論什麼課都講了一半,等到第二部講金光明經,沒有講完就停止,以後佛學院垮台,慈舟法師走了,學校也停辦,所以都沒有聽完!   真可憐!當時我就發願,我要講經,非講完不走,到了台灣應邀到香光尼佛學院,講大乘起信論,因為一直發高燒,不得已停講,這是此生最感遺憾之事。   某佛寺開光以後,請我去講普門品,七天沒有吃飯,講下來了,正是大熱天,渾身流汗,像洗澡一樣。但是要洗澡,沒有力氣,濕透的衣服換下來,用毛巾擦一擦,第二天早上吃了早點再洗澡,就這樣在那裡七天,還是把普門品講完。   問:研究經典要參考古人的註解,應該從哪些註解下手?   答:你看古人註解,比方研究阿彌陀經,你一定要先看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再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   問:古人註解很多,要如何選擇看哪一部註解?   答:過去老法師一代一代都有選擇過,比方講大乘起信論,一定要看義記會閱;講金剛經,一定要看金剛經心印疏,老法師沒有看金剛經新眼疏,因為新眼疏流通到日本,在中國沒有出版,這是我無意中發現的。   問:普門品,要看哪一部註解?   答:普門品,你看圓瑛法師的講義,解釋得很好,普門品是法華經的一品,法華經的註解,那些大法師、老法師解釋得很多,法華經是天台宗的根本經典,純圓獨妙。講普門品,你就把那一品的註解,拿出來看,不就好了!   問:古人的註解,都在大藏經裡面嗎?   答:古人的註解都在大藏經裡面,在大陸上,刻的木板經書,差不多大藏經裡面的註解都刻完了,都是大字木板。大藏經的字體很小,不能借出來看,要到藏經樓去看,所以流通木刻板經典,功德很大,到現在都毀了,講起這個是地獄種子。   問:地藏經要看哪一部註解?   答:地藏經要看地藏經科注,靈椉法師著的,地藏經只有這部註解,還有一部叫演孝疏,都是抄科注,不高明。 某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問:……   答:我現在活一天,弘法一天,現在雖然生病,沒有死活著,還是要弘法是不是?現在大家想研究佛法,真是可憐!聽經,沒有地方聽;有問題想問,也沒有地方問。   我就跟施居士說,我們這裡有個念佛會,一個月有四個禮拜,我講開示,騰出來一個禮拜,第一個禮拜六,原訂講開示三十分鐘,我現在不講開示,你們問,由我來答覆,答覆不要超過三十分鐘,我說你回去跟你姊夫黃大夫、朋友講。有人來問最好聯絡十個人,多不限制,講堂可以坐一百個人,有問題先寫在紙上,讓我先看,到時候公開答覆。   我什麼功夫都沒有,為法忘軀這四個字,就算我的真功夫,我可以說做到了,七天不吃飯,照樣講經,什麼病我都帶著不要緊,這次為什麼不能講?因為咳嗽又喘,我說這一回,給病魔打敗仗,咳嗽連續的咳,怎麼講?所以只好休息。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三月二十七日   問: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怎麼解釋?   答:這個時候,前後際斷,前後際就是三際: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際,就是時間,在時間上,前時間、後時間斷了,這個時候,真心現前了。那個念,指妄念,妄念斷了,這個時候真心現前。   問:那一定要打坐?行住坐臥,不是都是禪定嗎?   答:行住坐臥,都是禪定,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不是坐,才是禪定。   問:師公,你不是說要打坐,才能有這種境界?   答:是啊!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前後際斷,念佛三昧現前的時候。   問:就是內六根、外六塵,都泯滅了?   答:泯滅,是沒有。內六根,外六塵,統統空掉。統統空掉,人還沒死啊!初禪過去了,生到二禪,就鼻子不出氣,可是人沒有死啊!   問:佛教的四禪,算不算外道?   答:要經過這個地方,我們不以四禪為究竟,但是你入定,自然而然從這個地方過去。   問:那外道也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是不是?   答:外道,可以證到四禪,它以四禪為究竟。佛教入定,四禪是中途站而已。   問:……   答:統統住在妄念裡面,你不知道住在妄念裡面,可是你打坐了,有了正念,妄念來了。   問:是行住坐臥,常在禪定嗎?   答:不是光坐著入大定而已,站著,也會入定。   問:王龍舒是念往生咒,念三十萬遍?   答:念三十萬遍。   問:念往生咒,念三十萬遍,是不是決定可以往生?   答:往生咒,念三十萬遍,阿彌陀佛坐在你頭上。   問:那要觀想阿彌陀佛,坐在你頭上嗎?   答:不用,阿彌陀佛自然而然就來。   問:念往生咒,念三十萬遍,是不是決定可以往生?   答:王龍舒是這樣說,我也不敢保證。   問: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是否決定可以往生?   答:決定可以往生。   問:……   答:中國佛教怎樣衰弱的?第一、濫收徒弟,第二、濫傳戒,第三、濫掛海單。第一、濫收徒弟,只要他出家都好,管他是瞎子、瘸子。濫收徒弟的結果,他取不得比丘的資格。第二、濫傳戒,瞎子、瘸子,六根不全,都可以受戒,濫傳戒他成就了比丘的資格,沒有地方掛單,他沒有地方吃飯。第三、濫掛海單,只要是出家人來,受過戒就可以,住下來就吃飯,有飯吃就好,所以弄得中國佛教衰弱下來。   因此印光老法師一輩子不收徒弟,不傳戒,不開叢林,不濫掛海單。那麼矯枉過正,就是以往不對的,把它矯正過頭了。你都不收徒弟,那些不夠出家身份六根不全的不要收,夠得上比丘材料的也不要收,這樣比丘不是斷種了嗎?你不傳戒,他也不傳戒,那比丘不是也斷種了嗎?你不掛海單,他不掛海單,出家人上哪裡吃飯呢?但是祖師說法,印光老法師不敢收徒弟,你怎麼敢收?印光老法師不敢傳戒,你怎麼敢傳?印光老法師不開掛海單,你怎麼敢開掛海單?   諸事都要矯枉過正,因為不矯枉過正,你不知警策,不害怕!不曉得佛教的教義,是慈悲,這叫濫慈悲;方便,叫濫方便。這叫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把中國的出家人都弄得亂糟糟。 宏玄法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四月二十日   問:為什麼要做這個悲韻?   答:叫你唱得平心靜氣,把你的悲心給唱出來。現在得這種利益的沒有了!何況什麼參禪、念佛,參禪的明心見性,念佛的一心不亂,談何容易!就平常做早晚課的利益,都沒有。   你早上起來跪在那個地方,念十願,要用引磬,為什麼不扣木魚呢?就是要慢,慢才能觀文,叫你觀想著經文。你晚上念晚課,念一心歸命極樂世界,不扣木魚,也是用引磬,引磬叫觀文,要扣得慢,因為扣得快,觀不到文的義理。 懺雲法師來訪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四月十三日   懺雲問:……   道源答:這麼大的字看不見,耳朵越來越聾,咳嗽、氣喘、咽喉發癢,正是魔著我不要講經,也不要講開示。從去年農曆六月,到現在已經停講十個月,講一會兒,喉嚨說不出來話,啞了,簡直沒用了!   懺雲問:希望你老人家長久住世,身體好!   道源答:我希望能活到九十歲,因為明年八十九歲,海會寺要傳大戒,準備蓋房子蓋幾年了,明年傳個大戒,所以求三寶加被,我給中國佛教會備案批准已經十年了。   懺雲問:老法師身體是從哪一年起,特別漸老?   道源答:八十五歲。   懺雲:學人今年暑假,預備舉辦天台宗的研究班。去年冬天,我在美國紐約打佛七,□□法師在那裡,他在國外住,很不方便。我說:你等著暑假,到蓮因寺給大家講講天台宗!   問:請□□法師,他答應了嗎?   懺雲:答應了。   道源:哦,好!好!   懺雲:現在約定陽曆七月十七日到蓮因寺,十八期就辦天台宗研究班,他答應女學生七天,男學生七天,一共十四天,以後又說一共十天。我說女學生七天,男學生七天,這時間太短了,他們就建議合起來一塊辦,男學生在大講堂,女學生在大殿,□□法師在大講堂講,女學生在大殿聽,男學生在大講堂聽,我想採取這個方法,現在有閉路電視播放,依這個辦法想請問你老人家?   道源:我先問你,你的大殿完成了,我有去參觀,前面三門、課堂都完工了嗎?   懺雲:都完工了。   道源:你現在請藏經了沒有?   懺雲:有。   道源:你自己定下心來研究。   懺雲:是。   道源:你以前沒有大殿不行,沒有課堂也不行,現在有就可以了,你要是不能研究就另外說了,你能研究,自己研究,七天講個什麼?十四天講個什麼?   懺雲:是。   道源:這是說一說大意就是了。   懺雲:是。   道源:你研究天台宗,當然是先看四教儀,四教儀有四教儀的註解,拿個註解來研究,研究四教儀,再研究教觀綱宗,這兩本是入門的書,入了門再研究法華經。天台宗以法華為主,叫純圓獨妙,智者大師作的有三大部、五小部,三大部,第一、法華經玄義,把法華經的要義先提出來講。第二、法華經文句,是一句一句解釋,把這兩大部研究好了,再研究摩訶止觀,連天台宗參禪的方法都知道了。再研究五小部,講的是其他的專經。把智者大師的三大部、五小部研究好了,就研究藕益大師的全集,藕益大師歡喜拈鬮,他有事就去問佛:我現在要講經弘法,在中國的宗派有好幾宗,我應該依著哪一個宗派來講?他一拈鬮,拈到天台宗,就依著天台宗講。但是在那個時候,懂佛法的法師多得很,因為懂佛法,大家都起爭論。第一個賢首宗跟天台宗,互相爭論。第二個,天台宗自己有山內派、山外派,也是爭論。藕益大師看得很清楚,他先表明,我講經是依著天台宗的方法講的,我不是天台宗的子孫。   所以我們學天台宗,要學天台宗的講經方法,藕益大師統統是依著天台宗的方法講的。把這些註解看完了,天台宗不是完全知道,但是綱要都知道了,你自己給學生講,你把□□法師從美國請回來,講七天管什麼用?   懺雲:是,我多少年也時常閱一閱、看一看關於天台宗,我沒有那麼專宗去學,沒有參訪天台宗。慈舟老法師是賢首宗,我那時候聽,也沒有聽得懂。天台宗來台灣幾十年,有時候看一看。   道源:你請他來,已經請好了,講講總比不講好,他講七天就是講個大意;講十四天,也是講個大意。我講這話幹什麼呢?你再叫他講的日子長遠,他也沒時間。你自己講,就會下功夫研究。剛才我說的,你要是大殿、三門,還沒有修成,事務打閒岔,安不下心來,現在都完工了,可以安下心了。   懺雲:我就想,他講,我可以在旁邊做副講,他講,我就照他講的接著給學生發揮。基本的教理,現在應當教導這些學生,他總算能從美國回來,藉著機緣就給學生講,有幾天講幾天,我在旁邊聽,他講完,我就做副講,那他以後去美國,我就接著和學生研究。   道源:好。   懺雲:研究天台宗之後,接著研究賢首,或者研究唯識,這些基本教理,本來你老人家應當慈悲去,考慮太老年了!   道源:我看不見字怎麼講?還記得,你在台中住茅蓬,你叫我給你講賢首五教儀!   懺雲:那次很不容易啊!   道源:我為你一個人講,是不是?   懺雲:很不容易!   道源:我現在沒辦法,看不見字。   懺雲:我那邊講完了,暑假過了,秋天開學,尤其是北部的同學。   道源:請喝茶,我說起話來沒完沒了。   懺雲:他們開了學,關於天台宗,安排你老人家禮拜六晚間,給他們開示開示,你們怎麼進學天台宗的綱要?   道源:現在你來問我,還是打起精神來跟你談談,實際哪個地方請我開示,現在都不能去。基隆十方大覺寺傳在家戒,我辭去;月眉山傳在家戒,我辭去,不能坐。去年台北寶擷寺傳在家戒,是前年請我的,我住了兩個多月醫院出來,調養了半個月,我還是去了,怎麼去的呢?他前年請我去結夏安居,那時候泰安法師還活著,他請我去,我說不行,三個月時間太長,我支持不下來,沒有答應他,哪想到他老人家往生了,我很對不起他,很覺得遺憾,他請我傳戒,再不去,更對不起泰安法師。所以我勉強去,去了怎麼樣呢?拜佛拜不下去,拜下去了站不起來,應該跪著,跪不住,跪著要滑倒,我們三師升了座,要請聖,我是站起來,站不住,兩隻腿發抖!請聖,不是要捧個香花碟子嗎?捧不住,一直搖,香花要搖出來,不能坐,眼睛看不見字,我都把它背熟了。傳戒是要威儀莊嚴,不威儀、不莊嚴,來個得戒和尚,怎麼這樣不莊嚴?後來請聖,我一個人不能站著,他們兩個站著也不好意思,他們兩個也坐下來。請聖,得捧個香花碟子,也捧不住,擺在桌子上,很難為情,所以已經不能做,到了非退休不行的時候。   懺雲:這也是這幾年,他們說老人家是從八十五歲以後……。   道源:身體衰敗,是從八十五歲起,再說點迷信,可能跟我的八字有關係。我在大陸上,有一個老和尚研究易經,給我批八字,說我活到八十五歲。我到了上海,有一個女太太是家傳,他父親研究易經教給他,是他主動找我,要幫我批八字,一批也是活到八十五歲。活到八十五歲,我海會寺要傳大戒,十年以前備的案,修大殿、修房屋,仁光法師可以,傳大戒她是比丘尼,不能當得戒和尚,我向三寶請求加被我活到九十歲,我八十九歲傳戒,傳好了,我九十歲再走就甘心了!要求的有點感應,今年已經八十八了,可能再活兩年?但是從八十五歲起,身體忽然間衰弱下來,六根都退化!現在記憶力還沒完全退化就是。   懺雲:要活到一百歲。   道源:唉!活到一百二十歲頂好,那有那麼大的福報?人家廣欽老和尚有福報,他本來承天寺備的案,因為承天寺地方小,改到妙通寺去傳戒,我是羯摩,他把戒傳完,打了一堂水陸,打得很殊勝,到第二年,過了農曆年他走了。   我希望三寶加被我像廣欽老和尚,傳了戒再走,這就是說,我身體從八十五歲衰起,我發了有願心:「凡我有生之日,皆我弘法之時。」就是活一天,弘一天法。去年六月,忽然間得了個重病,非住醫院不可,一住兩個多月,差點走了,有六個禮拜不能吃飯,好在還是三寶加被,活過來出院了,可是現在咳嗽,說著說著,喉嚨又啞了,咳嗽、氣喘、聲音沙啞,這三種病折磨我,叫我不要講經,現在活著就是了,實際是苟延殘喘!   懺雲:我還想著求佛菩薩加被,八十五歲身體衰了,我們要求到九十歲,再要求佛菩薩加被,既然要傳戒,使我們身體再好一點,能多負擔,傳完戒,我們再打打坐、靜一靜,六根都不用,傳戒都叫六根堅強一點。   道源:你在台中住茅蓬時,我為什麼為你一個人講賢首五教儀,就是希望你能當一個大法師,我們不退休不行,你得接班啊!   懺雲:阿彌陀佛!   道源:接班,不過你有你的作法,我也很贊成,就是暑期齋戒會,對於大專的男女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有很多受了你影響發心出家。我現在是病魔魔著我,嘉義香光寺請我四、五年了,請我去講經,我白內障開刀,希望能夠變好,不曉得越變越壞,人家請我,我對不起人家,我說我要去,抄大字,講大乘起信論,因為大乘起信論我很熟,講到三細六粗,淋巴腺、扁桃腺統統腫起來,把他們嚇得不得了!   懺雲:現在就請您老人家發揮天台宗精采綱要的地方,最近我看靜權老法師的天台宗綱要,以前沒看過,我看很好!   道源:看,要看,天台宗的法師講經,大家毀謗背註解,實際他們講得都很規矩,不敢隨便,背註解也要功夫,你沒有念書怎麼背?不過背註解是個短處,把註解化成白話就好了,是不是?但是天台宗的法師講經都很規矩,靜權法師也講得好!   懺雲:我看天台宗綱要、教觀綱宗都是一樣,不過是就教觀綱宗藏通別圓分科。   道源:天台宗有小止觀、摩訶止觀,摩訶止觀有一個□□法師記錄下來,我那個時候眼睛還看得見,記錄得很好,好像是諦閑老法師講的。   懺雲:摩訶止觀?   道源:摩訶止觀,有一講錄,現在完全的名字,記不清楚!   懺雲:台灣有沒有出版?   道源:可能台灣沒有,香港佛經流通處差不多知道。還有香港佛經流通處出版的有寶靜法師全集,是寶靜法師講的,合在一起,香港佛經流通處出版的,請它一部,我看的,就是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有圓瑛老法師的講義,有寶靜法師的親聞記,把兩本註解對照著研究,彌陀要解講得很好,他們那些老法師都是實實在在用功的。圓瑛老法師我給他當過侍者親近過,他不會就查佛學大辭典,他們是看古人的註解記的,所以人家用功都是實實在在的。圓瑛老法師跟我說,他研究楞嚴經,吐血吐過三次,都是三寶加被沒死。   懺雲:我看藏通別圓,是這樣的意思,按教理講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藏通別圓各有各的看法、講法,接著藏通別圓最後都有六即佛,都有十法成乘。   道源:這個我叫你看完智者大師,看藕益大師的,藕益大師熟得很,他的彌陀要解處處扣著四教講,這個藏教在什麼地方?通教在什麼地方?別教在什麼地方?圓教在什麼地方?天台智者大師六即佛都講得很好。   懺雲: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接著後邊十法成乘、六即佛,中間還有講二諦、或者三諦,這個意思你老人家講一講……。   道源:這個要講到法華經,比較三諦︰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諦,天台宗講︰空、假、中三觀,三觀講完了,再回頭一心三觀,它一心具足,講到圓融,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天台宗研究佛教的道理,都研究得很好,所以智者大師稱為東方小釋迦。   懺雲:所以天台宗流傳到現在不斷,就是很契合我們的根性,也是天台宗的教理太好了,唯識,從唐朝以來有時中斷,有時候再接著研究,從明朝到清朝就差,民國年間知識份子有研究的。賢首宗,也不像天台宗那麼普遍,就是天台宗最普遍。   道源:唯識法相,在賢首宗配它,配到大乘始教,就是初中,它不是高中,法相宗當然不承認這個話,但是它確確實實叫初中,初中應該好懂啊!不好懂,它處處講法相,佛教怎麼難懂呢?就是法相太多,所以看它講得淺,反而難懂,所以失傳了,講唯識的人,現在可說沒有。   懺雲:通教是講二諦,還是三諦啊?   道源:通教是講二諦,通教等於高中,它是通於前、通於後。研究天台宗,三藏十二部,你都得涉獵一番,人家給我們費了大的精神,把三藏十二部都分列好了,那是藏教,那是通教,我們依著人家分列好的,連看都不看,不是太對不起自己了嗎?是不是?   二諦,你非得先講二諦,才能講三諦。你二諦都沒講清楚,怎麼講三諦?知道二諦,三諦講完了,回歸一心,要一心三觀。一心三觀天台宗講︰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這講到圓教。   懺雲:那麼別教是次第三觀?   道源:別教是次第三觀,圓教是……。   懺雲:是先空後假再中?   道源:別教,按照現在說,是大學的程度。圓教,就是現在博士程度研究所的樣子。你先懂了別教,別教是專為大乘菩薩說的,說了別教才能說圓教。我們學,是學人家的方法,不要先加入他們的門第之見,像藕益大師一樣,他說:我講經按著天台宗講,但我不是天台宗的子孫。   懺雲:是!   道源:我是跟慈舟大師學,學的是五教,但是對於天台宗,我並不毀謗。智者大師跟賢首宗判圓教的經典,賢首宗圓教的經典有兩部:華嚴經、法華經,智者大師也說圓教的經是這兩部:華嚴經、法華經,但是這兩個宗怎麼樣打秘密官司呢?天台宗說,華嚴教的圓,是別中之圓,帶著有別教,法華經才是純圓獨妙,法華經為最圓。賢首宗說,法華經並不是純圓獨妙,法華經是會三歸一,你把三乘教會到法華經,純什麼?純是純一、純粹,你裡面有三乘教嘛!你離開三乘教不能講法華,它是會三歸一,華嚴經才是真正的純圓,別圓,是別於頓之圓,並不是天台宗別教的別,是單另一個圓,是純粹的圓,因為釋迦佛成了佛,想為這些法身大士說華嚴經,沒有將就三乘人。   兩邊打官司,你毀謗我,我毀謗你。我自己研究的,智者大師沒有錯,智者大師是隋朝人,他看的華嚴經,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是到了唐朝武則天的時候,就是賢首國師出家的時候,賢首國師參與譯經會,才翻譯八十華嚴,八十華嚴翻譯出來以後,才翻譯四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智者大師都沒看,因為他早,是隋朝人,所以他要是看到八十華嚴、四十華嚴,也不會說華嚴不太圓這個話。但是賢首宗並沒有新的發現,受智者大師的利益很多,智者大師判藏通別圓四教,賢首宗判了五教:小始終頓圓,加了個頓,加了個頓怎麼加的呢?到了賢首國師這時候,頓教禪宗大興,就是六祖大師他們這一派,頓教禪宗,不能說它不是佛教,所以把它安置在頓教裡面。其他四個教,都是智者大師發現的。   懺雲:你老人家說俗諦,配到現在講,就是哲學家講的現象界,俗諦就像現象界一樣,因緣所生法。   道源:佛教講的,最淺的講真諦,但是你沒有研究通俗諦,真諦沒有地方安腳,真是對著俗說的。俗諦,按照四諦法講,就是苦集二諦,你連苦都不知道,苦打哪兒來的?由集來的,你都不知道,你研究個什麼真諦!不是空中樓閣嗎?所以你把世間的道理俗諦都研究懂了,你再去研究真諦,真諦是超俗諦的,超俗諦你不能超到虛空以外去,你是來度眾生的,再把他回頭來跟俗諦融合起來變作中諦。   懺雲:真諦就是現在所說的本體界,就像玻璃鏡子的玻璃,俗諦就像鏡子的面照起來的這個意思?   道源:可以這樣講,反正你要研究佛理,非得三諦圓融,賢首宗研究到華嚴經,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這麼研究,一香一花,無非法界。我們燒一支香、插一支花,這是俗諦,但是俗諦遍法界,我還拿現在科學家發明的電視廣播,有我的悟處,起信論上講,大乘的菩薩,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根遍法界,還不壞其相,不雜其用。你的眼睛遍法界了,耳朵也遍法界了,這眼睛不是壞了嗎?不壞,各遍各的,不雜其用,眼睛遍法界,耳朵也遍法界,眼睛是看的,耳朵是聽的,各有各的用,不會雜亂。   過去沒有電視廣播這些東西,找不出來譬喻,我講大乘起信論怎麼講呢?說這些話很難瞭解,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呢?它是事實證明,這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它能證明是這個樣子,我們是凡夫,沒有到這個地方,我們就相信佛菩薩不會打妄語。他說這些不容易瞭解的話作什麼?他不說不行,不說等你證得這個境界,不曉得這是為什麼?比方你看十六觀經,前面西方三聖,都是身量高得多少恆河沙數是不是?到了十三觀以後,那是凡夫的心裡達不到的,叫你看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八尺高的佛像來觀,那麼前面的不要說了嘛!但不說不行,我們雖然是凡夫,但是我們具足了真心,具足佛性,無欠無缺,你忽然間看見這麼大的阿彌陀佛,那是個佛,還是個魔呢?所以非得說,等證到了那個地方你就知道了。   比方古人的證明,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他三次看見阿彌陀佛,最後一次他說得很清楚,遍法界的身體,充滿虛空,因為有十六觀經證明,充滿虛空的阿彌陀佛,才是它的本相。我去朝五台山,朝到五南台的時候,前三天有一個蒙古的喇嘛,他是念阿彌陀佛、拜阿彌陀佛的,他在三門外頭拜,他是個喇嘛,說話不大通,他說他念佛的,那很好,我們請他吃飯,他到三門外頭去拜,忽然叫起來,阿彌陀佛啊!大聲叫起來,把大家都嚇一跳,以為怎麼一回事?都跑出來看,他說的話聽不清楚,手一指,叫大家都看空中,阿彌陀佛已經隱了一半,下半身已經看不見,上半身所有在場二十七個比丘都看見了,上半身還是充滿了虛空。所以十六觀經說的,凡夫心也不可思議啊!念經念到通了,那個時候他就到……,這是空,這是假,這是中,按次第講的叫但中,所以它是別教,還沒有高明。到了圓教,它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它圓融,叫一心三觀,本來我們研究佛法,就是一個心,你不能把一個心分成三個,是不是?   懺雲:老法師說的,我有個計劃,現在還沒有圓滿,建築還沒有落成,落成之後我謝辭一切事物,就可以多看看教理,和想看的經。   道源:對於學生我很著急,這是我對你有很大的期望,你不認識字,怎麼能看經呢?怎麼能研究呢?懺雲法師有這本錢,不看對不起自己,我是個老人,對你講的開示,你不去研究,對不起自己,你要是不認識字,念佛就好了,是不是?   懺雲:現在的一般學生中,就像過去的方東美,也可以說是居士了,方東美居士好研究華嚴經,他那個樣子好像接近賢首宗,有人說他是唐宋時代的一個大法師,他教的學生,現在有一個叫楊正和。   道源:哪一位?   懺雲:也是台大研究所畢業的叫楊正和,還有一個游祥洲,游祥洲是好講,不大好著作。楊正和跟方東美學的,也是著作華嚴經和五教。   道源:大學教授研究佛學,我們不能完全採取,他們是學者的態度,學者的態度先要懷疑這個道理,再來研究。佛法不是,佛法是由信,你先信釋迦牟尼佛,說的道理沒有錯,死心塌地的相信,所以他們的疑義撥不開,研究的就有偏差。他是個學者,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他們是研究學問的人,不念佛,也不參禪,也不打坐,沒有行持,天天翻書本子,想出來的道理,都像浮萍草,不生根。所以要一邊解,還要一邊行,行是個經驗,拿行的經驗證明佛說的道理對不對?講出來的道理才有根據,所以大學教授研究的,我們只能做參考,不可完全相信。   懺雲: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就像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的意思一樣?   道源:對啊!就是這個樣。拿西方極樂世界來說,我們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無一法不是妙有。現在我們的程度還不夠,不夠你拿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說的七寶行樹、七寶羅網、八功德水、四色蓮花,都是有啊!那個有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的,不可思議的有。妙字怎麼講呢?妙字不可思議,你把它當成娑婆世界的蓮花,那就錯了!它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所有,都是妙有,妙有當體就空,它並沒有個東西,所以它解釋蓮花,微妙香潔,微,根本沒有個蓮花,沒有個本質,你看著是一朵蓮花,你找它的本質找不到,它是個真空理體,它由真空理體就現出妙有來,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我們學大乘佛法,必須要空有不二,空有圓融,偏到有一方面,就偏到凡夫;偏到空一方面,偏到頑空斷空,邪知邪見的那個空,更糟糕!很多參禪的人,明白一點禪宗的道理,好像是用功,得了一點消息,喝酒、吃肉,什麼他都不在乎,那不是把自己弄到地獄去了嗎?所以偏空偏到邪知邪見,講出來害眾生,不講出來害自己。   懺雲:現在佛門中,最重要需要真正好好研究教理,現在青年的法師出去講,好多都沒有研究紮實的教理。   道源:你問這些道理,我平常就在考慮,這就叫末法現象,末法現象善知識難逢難遇,你是個材料,什麼材料呢?很聰明、很有智慧,有口才、有辯才,講起話來頭頭是道,但是你沒有親近過善知識,沒有受過調教,自己講錯了也不知道,這就是末法時代的現象。這些年輕的法師,還怪老法師不栽培他、不成就他。他沒有想到,你根本就沒有親近老法師,老法師叫你來親近,你肯來嗎?是不是?所以這都是末法時代的現象,不出真正的善知識。   懺雲:你老人家香光寺住那幾天,感覺香光寺的作風如何?   道源:很好,不過也得要加以指導,就像一棵樹,這棵樹是個材料,它旁邊的枝枝葉葉,也要修正修正。我跟他們講起信論不到三個星期,就生起病來,不能講了,我認為是終身遺憾,因為他們那一班比丘,大專畢業的很多,高中畢業的也很多,都有時間研究,就是沒有講經的。   懺雲:看他們現在的作風、道風、道心都可以?   道源:都可以,悟因法師是文化大學夜間部畢業的,大學畢業應該偏重於學問,但是他很偏重行持,這是很難得的!他早上起來做了早課,還要再拜四十八佛,大家都是過午不食,他自己領眾,拜四十八佛,他也是拜,這就很難得,所以他現在已經收了六十多人,我在的時候,還不到五十個人。 范進村居士請開示 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五月一日   問:師父出家六十年的經驗,以往法師修行的方法,跟現在有什麼差異?   答:沒有差異。我初出家,修者修,造者造,修行,還是修行的出家人;造業,還是造業的出家人,而且是越來越壞!李炳南老居士主持菩提樹的佛學問答,有人問李炳南老居士,佛經上說:一個人出家,要是一點點修行,功德無量,因為現在大陸上,有好幾百萬出家人,難道沒有功德?怎麼遭到共產黨的劫難?   李炳南怎麼答覆?李炳南在大陸上,他從山東一直跟著政府走到重慶,由重慶再回到南京,由南京再回到台灣。大陸上的出家人,他都看見過,他答覆:「你只知道出家人修行的功德大,不知道出家人造業的罪過大。」這兩句答覆,是否事實?完全事實,但是李炳南可挨了罵,到處台灣的出家人都寫信罵他,說你罵出家人,什麼老居士,出家人造業的罪過大,你怎麼知道?就是有造業的罪過,跟你居士什麼相干?罵得李炳南在次期的雜誌就求懺悔說:我頂禮拜拜,再次一期還挨罵,再求懺悔。事實上,就是這個事實,出家人,不能說完全沒有修行,修行的人太少,造業的人太多了,感得這個果報,把整個中國佛教毀了。   問:能夠發心出家,已經很難得,他會造業是客觀環境,還是沒有深入經藏?   答:完全是個人多生多劫的習氣,他出家只是剔剃了頭髮,換穿和尚衫,角色不同了,人還是凡夫,貪瞋癡完全在。   問:以師父的看法,出了家,應該怎樣修行,才不會造業?   答:出了家,就看自己的善根,出家,都是因為有善根才出家,這是平等的,平等中有差別。你要是出了家,能遇到善知識,這是你最大的善根;遇不到善知識,出了家,住在一個小廟裡,在大陸上,子孫廟再有錢、有田地,廟再大都叫小廟。是叢林,叫十方大叢林,你出家在小廟裡,你的師父根本不懂佛法,你出家一點佛法也不懂,所以要到處去參學,訪問、親近善知識,但是善知識,都是門規很嚴格,你到那裡受不了就走了,還是沒有學到佛法。我老道源很得安慰,總算遇到善知識,我親近的幾位善知識,都是民國的祖師,印光大師是大家公認的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問:師父親近印光大師幾年?   答:我不能算親近他,但是常常見面,他在蘇州報國寺閉關,報國寺是靈巖山之下院,我在靈巖山住,我聰明一點,蘇州人講話最難懂,但是做生意的人講的蘇州話還是國語,這樣東西多少錢?我都聽得出來。我們靈巖山的人,就連蘇州話的國語也聽不懂,好了,我變成買辦,要買東西,當家就叫我去蘇州,一去就得住在報國寺。我人粗氣,說話聲音很高,到了報國寺,先去關房向印光老法師頂禮,說我是來買東西的,談談話。到後來我們當家,怕我講出是非,因為老法師不知道靈巖山上的情形,後來講來講去,講到靈巖山寺怎麼不好?下山之前,當家就警策我,到報國寺不要去打老法師的閒岔!我就不敢再去了,但是我說話聲音高,老法師在關房裡聽見了,吩咐護關的叫我過去,所以我每一次去蘇州,都會跟老法師見面。   印光老法師,我們台灣書上的照片,一點不變樣,就是那個樣子。當時我警覺的,他的眼睛都不動,我跟他請開示,他說:「念阿彌陀佛,還有什麼好開示的!要想多知道,看我的文鈔,你認識字,叫我多費力氣幹什麼?再講也是那一套。」   印光老法師不看報紙,而我天天看報紙,我就說:現在世界怎樣亂,社會上怎樣亂,這些人怎樣作惡?怎樣造業?他愛聽,聽了得到材料好寫信。   他的關房大門是鎖著的,另外開個小門給他遞飯、遞水。我們講話也是開那小門,他趴著,人只看見個頭,臉很大,我以為他是很高的個子。後來他出關,到上海去講開示,我們看見他人矮,臉很大。我跟他講話,他愛聽,瞪著眼睛,聽了回應:「嗯!嗯!嗯!」我沒講話了,他還在嗯!就像唱戲叫板一樣,我說:我不講了,他還在嗯!   問:以師父的看法,印光大師修得很好,有證到什麼果位?   答:證到什麼果位,我不敢說,反正不是凡夫!   我親近的太虛大師,按宗派講,他是接續唯識法相宗,實際他是一切宗派,沒有不研究,太虛大師,在民國算是智慧第一。   我親近的圓瑛老法師,講經、威儀、教相、規矩、法則,講經有條不紊,都夠得上當一代祖師。   我最得利益的是慈舟大師,親近的時間最長遠,雖然沒有常常跟著他,從民國十六年起,離開了,再見面;離開了,再見面;一直到民國三十二年,親近他十多年。   我在靈巖山住,靈巖山念佛道場,不是印光老法師開的,是慈舟老法師開的。度眾生用通信皈依,是印光老法師發明的。比方一個人住在山西、陝西,寫信來皈依他,印光老法師回信說:你不要來,我給你寄一個法名,寄一張開示去,這樣就算皈依了,因為路途遙遠,往返費用太多,你來了見我,也是我說的這幾句話。   那些大居士看了印光老法師文鈔,靈巖山訂規矩,長年佛七,一天從早到晚,都是打念佛七,有齋主,比方范居士去了,你要打念佛七,問你給什麼人打的?給你父親打的,就給你父親供個牌位,中場多一個上供,到你供的牌位回向。沒有齋主,佛照樣念,不再上供,到牌位回向。打一個念佛七,是一百塊銀元,印光老法師訂的,給有錢的那些居士寫信,你要是家裡的老人去世了,要超渡拔濟他,不要念經、放焰口,就上靈巖山打一個念佛七,有空自己參加;沒有空,把你要超渡的人名寫過來,繳一百塊銀元就可以。所以靈巖山說是印光老法師開的,就是這樣,他是外護,裡面念佛堂的規矩,全是由慈舟大師負責。   我住在靈巖山時,幾乎天天挨罵,到現在我還是很感謝,你們前天不是問到某法師,可惜他沒有親近像慈舟老法師那樣的法師。我道源要不是遇到慈舟老法師天天受挨罵,也不會成為現在的道源,我是個聰明人,都發狂,自己的枝枝葉葉,自己不知道,所以我遇見慈舟老法師,真是我的善知識!   慈舟老法師的學生,能夠講經弘法的,不是沒有,好像是道源聰明一點,他民國四十六年往生,海會寺每一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起,打一個念佛七,打念佛七之前我就作夢,夢見慈舟老法師;打念佛七中間也作夢,夢見慈舟老法師;打念佛七完了也作夢,夢見慈舟老法師,作夢十多次,我跟仁光法師講,好奇怪,最近經常夢見慈舟老法師,恐怕是慈舟老法師往生到極樂世界。   民國四十六年我出國,要到泰國開會,經過香港,見到優曇法師,知道慈舟老法師已經往生了,燒出來一千多顆舍利,他親自去大陸,請了幾十顆舍利回來,給我帶回來台灣,想著他老人家,講經講了一輩子,還有我這個接續慧命的學生,所以給我託夢。   還有一個證明,慈舟老法師病得好像著床不能動了,大家同學給他打觀音七祈禱,慈舟老法師夢見月霞老法師,給他講開示,叫他弘法。月霞老法師,是慈舟老法師的老法師,慈舟老法師說要下床,同學說你老人家沒有力氣,慈舟老法師說不行,月霞老法師叫我要弘法,我這口氣沒斷,還是要講,這就證明月霞老法師,希望有一個接續他,拼命弘法的人。慈舟老法師給我託夢,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沾老法師的光,當然都有,但是唯一最得利益的,就是慈舟大師。   問:師父你剛才說,慈舟大師嚴厲的喝斥師父,能否舉幾個例子?   答:舉幾個例子不好舉,我在講金剛經有那麼一段,我說將來編書時,要把它刪掉,那個不相干。   靈巖山念佛堂,第一天開始,都是金山、高旻寺來的老修行,他們參禪得不到開悟的利益,想到靈巖山念佛。   名氣大,還是印光老法師,衝著印光老法師開的道場,都要來親近,來了有四十多個人。常住的規矩,無論哪一個常住,不許戴眼鏡,除了你聽講經可以戴,聽完講經,要把眼鏡拿下來。但是慈舟老法師,他是個講經的老法師,我是個近視眼,他許可我戴近視眼鏡。   第一天開始,我要到念佛堂參加,大家都看見我戴著近視眼鏡,認為這一定是個法師,其他的人都是來討單念佛的清眾。繞佛,誰也不敢走前面,大家推推讓讓,認為我一定是個法師,把我推到前面。我的意思,慈舟老法師的規矩,他們也沒見過,我先領眾,給大家走一次,以後大家就知道怎麼走了。   繞完佛歸了位,慈舟老法師講開示罵:「你憑什麼資格,走在這些老菩薩前面?今天來靈巖山的,都是金山、高旻寺來的老修行,當過維那的都有,你怎麼敢走在前面?你從來就沒有福報,還要捨福嗎?」罵得很慘,我就站出來,向老法師磕頭求懺悔,跟東西兩堂佛菩薩求懺悔,求了懺悔,他不能再罵了,時間到了,我就溜到佛祖的後面,席單最後面的位子,我坐在那裡,因為前面的佛祖隔到,前面怎樣我看不見。等念佛念完了要上供,供菜端來了,當天是第一天開始,還沒有請維那,這時候我就站著,再不敢前去當維那。他們爭了半天,沒有人當維那,那時候慈舟老法師發脾氣了,叫我的法名能信:「能信呢?」我的腿發抖,心想:我怎麼又錯了?我答說:「阿彌陀佛!」走出來了。他說:「你不知道要上供嗎?你不知道發心當維那嗎?」老法師繼續罵,他說:「你以為你會起南無頭,是不是?上供,還要求你,是不是?」老法師罵啊!罵得我就趕快去當維那。   這以後站在後面,挨罵;站在前面,也挨罵,就這樣。慈舟老法師有一個剃度的徒弟,從前是大居士跟他出家,叫淨嚴法師。民國十八年武昌佛學院本來當居士的學生,現在跟慈舟老法師出家。淨嚴法師跟我商量,他說:「你要不要去武昌佛學院讀書?」我說:「願意去,可是考不上啊!」他說:「沒有關係,我給你介紹,要趁這個機會離開老法師,老法師罵你罵得毫無道理,我聽不來。你的本事很大,能聽得來,要是這是罵到淨嚴頭上,我受不了,就要跟老法師反嘴,我一身的污點,從前是居士跟他出家,你的剃度師喝斥你,你怎麼跟老法師辯嘴呢?所以我心裡想:趁老法師還沒有罵到我頭上,我趕快離開。」由淨嚴法師說的話,就知道能信當時被罵得可憐,罵得真是慘!   范進村說:這是慈舟老法師慈悲啊!   答:是啊!到現在感謝他,我的一些毛病,都是老法師把我罵掉了!   問:師父,你罵過人家沒有?   答:沒有,我敢嗎?我到台灣來……。   問:那在大陸上呢?   答:在大陸上,我在廣濟寺辦佛學院,我的規矩嚴格得很!   問:有沒罵學生?   答:罵學生,那罵得很厲害,我到現在都很後悔。   問:罵是慈悲啊!   答:罵得一點毛病都顯不出來,不過我比慈舟老法師好一點,學生有毛病才罵,慈舟老法師罵得冤枉,沒有毛病照樣罵。   問:慈舟老法師是不是有禪宗的那種……   答:哈!後來來了一個叫湛溪,他是趕經懺的,發了道心到靈巖山念佛,趕經懺的師父,一身都是毛病,他一舉一動都不合規矩。師長看得刺眼,怎麼來了這個人?跟著罵,反而把我放開了。我想:「來了一個替身鬼,天天罵,結果湛溪也被罵得很可憐!」淨嚴法師不久就回河南去接一座寺廟當住持。有一個白雲庵,住的是女居士,找個當家的,找不到?後來請湛溪去住持,一位趕經懺的師父,這時候變成老修行,跟女居士住了幾年,一點問題都沒有!那就是慈舟老法師罵出來的。 幾位居士請開示 日期不詳   楊醫師問:……   答:淨土法門,是方便法門,叫殊勝方便,比其他的法門好,可以帶業往生。一個凡夫,跟佛有什麼不同?一身都是業,要把業斷掉,不簡單,所以我們只要相信淨土法門,念一句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環境好,不像在娑婆世界修行,進進退退,一生到極樂世界就不退轉,只有往前進步,沒有退轉。淨土法門,與其他的法門,不同的地方還有很多,主要是這兩點:第一、可以帶業往生,第二、生到極樂世界就得不退轉的位子,不會再進進退退,一生可以成佛。   楊醫師問:我們平常凡夫修持不夠,只有一心不亂,就能往生淨土嗎?   答:阿彌陀經這樣講,就一句阿彌陀佛,你能念到一心不亂,就能生極樂世界。   某居士問:一心不亂,已經達到戒定慧都圓滿,那假如沒有圓滿,沒有達到一心不亂,這樣稱佛號,能否生極樂世界?   答:阿彌陀經是這樣講的,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念阿彌陀佛,念到大徹大悟,悟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道理,阿彌陀佛,就是我的自性;極樂世界,就是我的唯心,這叫理一心不亂。不能大徹大悟,這一句佛念到不起第二念,其他雜念,都可以停止下來,這叫事一心不亂。事一心,就是煩惱業,沒有斷煩惱,降伏下去,只要提起一句佛號,心不會打妄想,這叫事一心不亂,也決定生西方。   要是功夫用不到這裡,就要靠善友助念,我們沒有念到理一心,也沒有念到事一心,念佛念了幾十年,不是都白費了嗎?不會白費,有同道蓮友,大家約好,誰先走,大家都來幫忙助念,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你聽到同道蓮友助念,心不會顛倒,就會念佛,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按十六觀經上講的,不是七天一心不亂,念十念,念十聲,就可以往生。按無量壽經上說的,一念,就可以往生,都是指臨命終的時候,只要臨命終的時候那一念,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去。   淨土法門,是信願行三資糧,最要緊的是信心、願力,決定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信心不要動搖,我決定發願生極樂世界,願心要懇切,念佛多少,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蓮花有九品,為什麼都生極樂世界,會不一樣呢?就是念佛的功夫,有深有淺。你要是沒有信心,沒有願力,念佛念得怎麼好,也生不去,因為你不願意去嘛!第一、要信,第二、要願,阿彌陀經要解上有兩句話:「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蕅益大師把信願行三資糧分開,你能不能生極樂世界?看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力?有信有願,決定往生,所以十六觀經上講的,念十念就可以往生;無量壽經上說,一念就可以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九品蓮花,有高有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就是念佛的功行,有深有淺,念得少,也是生去,生到那裡,就不退轉。那麼下下品往生呢?生到那裡,只有往前進步,不會再退轉。   楊醫師問:藥師如來本願經說,願生極樂世界,假如各方面的條件不夠,可以先到東方琉璃世界,是不是東方琉璃世界,比阿彌陀佛的世界容易到?   答:生極樂世界,是淨土法門;生東方琉璃世界,也是淨土法門,這就是眾生志願不同,有的願生西方,有的願生東方。我們平常祈禱的,念藥師如來,都是消災延壽。求往生的,都是願生極樂世界。藥師經上雖然說,生不到極樂世界,可以先到東方琉璃世界,那也是方便。你既然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生極樂世界,不要再東方西方兩邊扯!   楊醫師問:生東方琉璃世界,或生西方極樂世界比較快?   答: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容易,因為有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願願接引眾生。生東方琉璃世界,是求消災延壽。你臨命終的時候,願生東方琉璃世界,也是淨土法門,也可以生去。   楊醫師問:有三千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專勸我們眾生,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第一、你對於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瞭解,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就是一個佛土,一個佛的國土,比方我們這裡是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這娑婆世界有多大呢?就是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專勸我們眾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剛才說的,因為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個大願,生到那裡比較容易。   你看十六觀經,上三品往生,是出家人。中三品往生,是居士。下三品往生,是五逆十惡。造五逆大罪十種惡業的人,都可以往生西方,但要憑著你的信心願力。   牛居士問:我現在做生意,用什麼功,比較能得佛法的利益?   答:只有念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法門,因為念阿彌陀佛,是用阿彌陀佛的功,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你一方面做生意,一方面念,而且念不一定要出聲,念在心裡就可以。其他的法門,你要準備一個安靜的道場,沒有打閒岔的事情,才可以修,只有念阿彌陀佛,最方便。   楊醫師問:念阿彌陀佛,念出聲音,與沒有念出聲音,效果有什麼地方不一樣?   答:效果一樣,看你心裡……。 施旺坤居士請示阿彌陀經講錄之問題 .   問: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入了十住位,配圓教是初信位?   答:不要配四教,越配越亂!我開始有交代,不與四教相配。   問:其土眾生,常以清旦,……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其中「食時」,蕅益大師解釋,清晨出去供養十方諸佛,馬上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另有一種解釋,是中午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哪一種才正確?   答:「食時」,是不過午,上半天,即是日中一食,中午以前回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不要講那麼清楚,就是午前回來吃飯,吃了飯經行。蕅益大師解釋的,我沒有採。   問:怎麼稱為「一時」呢?蕅益大師解釋是師資道合,說聽周足,講錄是師資道合,說聽究竟,有何不同?   答:意思一樣,究竟是普通話,比較容易懂,那是我故意改的。   問:講錄說舍利弗的母親「身材窈窕」,圓瑛老法師說舍利弗的母親「身形端好」,應採何者?   答:窈窕容易懂,方便初學,不要死於古人名言句下,我的講記不是完全抄書。 道源長老住醫院期間的開示 民國七十七年一月至二月   某居士請開示   問:住持往生後回寺廟,應該怎樣做比較好?   答:寺廟住持,比方我的醫生不治療了,最好沒有斷氣,送回海會寺去助念,我的房間外面可以搭一個靈床。已經斷氣了,那沒有辦法。沒有斷氣,就叫救護車,用擔架送回,抬到海會寺去,擺個靈床,在那裡大家一起念佛,助念最要緊。   問:如果昏迷,自己能不能保持正念?   答:昏迷,他自己不能念,大家給他助念,像作夢一樣,糊裡糊塗他聽得見佛號,他也會跟著念,助念最要緊。有的人不會說話,或者斷了氣,耳識還沒走,念佛號,他耳朵可以聽見。 宏玄法師請開示 .   問:助念要唱腔,還是……﹖   答:還是高聲念。   問: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答:對、對。   問:需要敲木魚嗎?   答:能敲木魚,就敲,不會敲不要緊。 宏品法師請開示 .   問:我師父的身體不太好!   答:人生無常,她現在住的房間,外面有個小客廳,把沙發抬開,另外鋪一張靈床,不要鋪到房間裡,鋪在房間外面,先給修果法師打電話告訴她,擺一張床,擺好回去要她睡在那裡,大家輪流念佛,兩個小時一班,輪流念,念二十四個小時,念到她往生了、斷氣了,再入殮裝棺材。準備棺材,二十四個小時之後,找一個會看時辰的道士,看什麼時辰入殮好,那麼就入殮。入殮時,衣服穿海青就好,袈裟三衣擺進去,大紅祖衣、掛珠、念珠,都保存著,不要燒,不要裝入棺材。裝到棺材以後,還是大家輪流念佛,要經過二十一天,再送火葬場。我現在說的是你師父,我也這樣辦,經過二十一天,再送火葬場燒,燒了第二天撿骨,先用篩子篩一篩,把大的骨頭,裝在一個罐子,供在海會塔第六層樓。骨灰裡面有舍利子撿一撿,這就大事完成。我要是往生了,就把我送回海會寺,在原來準備做祖堂的地方,搭一個靈床,讓我睡在那裡,也是念佛二十四個小時,裝到棺材。裝入棺材以後念佛二十一天,再送火葬場燒,照樣燒了骨頭撿出來,供在海會塔第六層樓。   問:要蓋個祖師紀念堂啊!   答:將來再說,往生之後就照這樣。   問:醫生說師公身體還好?   答:這就是準備好,我不願意死,希望傳了戒再死。按人事上,應當我跟修果法師先走,我們歲數都比仁光大好多,應該我們老人先走,結果仁光先走了,這都是人生的不幸,那沒有辦法挽救!不能傳戒,是前世培的福報不夠,不能使我們做圓滿。 宏玄法師請開示 .   問:密宗所持的咒,能否改變業力?   答: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道源長老問黃仁敬醫師 .   道源:按醫院的規矩,死在醫院,人一斷氣,就把他送到太平間,由家人來把他領回去,是不是這樣?   仁敬:是,一般是這樣。   道源:我是問醫院的規矩如何?   仁敬:醫院是兩個小時以內要送走。   道源:人死後等二十四小時以後再送走,可不可以?   仁敬:醫院的規定不可以。   道源:不可以是嘛!所以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按我們淨土宗的規矩,人死了斷了氣,在二十四小時以內不能動,人是斷氣了,鼻識走了,其他的五識都還沒走,一動身體會痛苦,心裡要動瞋恨:「為什麼要動我身體?」他嘴裡說不出來,這個時候,他一動瞋心會墮落,所以最少是二十四小時不能動。   醫院裡不能容許怎麼辦?我問你就是這個問題?   仁敬:師公,這個問題就我觀察,如果實在不行,能否提早送仁光法師回海會寺?   道源:醫院裡如果不行,還是不能等,最好在尚未斷氣之前,看情況不行,已經沒有希望了,先送仁光法師回海會寺念佛。   仁敬:師公,海會寺傳戒的問題?   道源:海會寺最重要的是今年傳戒,我都安排好了,連我帶仁光都往生了,三檀大戒還是要傳,完全委託淨心法師,連悟明法師、白聖老法師都講過了,他們都答應幫忙,就這樣辦。我跟仁光說過,不能傳戒,只怪我們培的福報不夠,不能讓我們做到圓滿。 肆、附件  道源長老推薦的註解 . 施旺坤 製表                   經  名 註  解 作  者 佛教三字經 楊文會 佛教各宗派源流 太虛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撰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寶靜撰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義疏 慧遠撰 觀無量壽佛經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 知禮述 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善導集記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澄觀疏 宗密鈔 念佛圓通章 念佛圓通章講義 靜權著 往生論 往生論註 曇鸞 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疏 續法述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解 蕅益著 四十二章經疏鈔 續法述 普門品 普門品講義 圓瑛講述 地藏經 地藏經科注 靈椉輯 心經 心經略疏 法藏述 心經添足 弘贊述 金剛經 金剛經心印疏 溥畹述 金剛經新眼疏 通理述 賢首五教儀開蒙 賢首五教儀開蒙增註 通理述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義記會閱 續法會編 圓覺經 圓覺經略疏、大疏 宗密撰 圓覺經析義疏 通理述 維摩詰經 維摩詰所說經註 僧肇 維摩羅詰經文疏 、玄疏 智者 楞嚴經 楞嚴經正脈疏 交光 楞嚴經講義 圓瑛講述 沙彌律儀要略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 弘贊註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廣化述 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撰   (備註:經名及作者為簡稱) ?? ?? ?? ??    道源長老開示錄道源長老開示錄 三八    壹、主持念佛會開示壹、主持念佛會開示 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