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大師 悟性論述記 (2022年7月修訂版) 梁‧菩提達磨大師 作論 簡豐文居士 述記 佛陀教育基金會 印贈 自序   這本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的出版,首先要感謝賴金光大德因尋覓達磨大師悟性論的白話解釋本欲將翻譯成越南文,希望能在越南弘化。因尋找不到註解本,故來洽商末學能講述此論。末學告以往昔曾學講過達磨祖師之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他老人家知道以後,即刻向佛陀教育基金會取得錄音檔,積極的洽詢打字公司將此四部轉成文字檔。同時非常感謝吳姿吟大德發心捐助達磨悟性論之打字費用。完成文字稿以後,經末學重新審閱,並加以增刪修正,完稿後,感謝阮貴良大德、江凰正大德、張銀嶽大德,用心設計排版,及感謝方智輝大德、郭春嬌大德的校對,才能順利的出版,末學在此以最至誠之心,感謝諸位大德來共同完成此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的出版。   末學深知自己學淺才疏,必有諸多疏忽遺漏,言不及義之處,乞請諸方先進批評指正,無勝感激。   佛陀教育基金會董事簡豐文   序於二○二○年十月十日    達磨大師悟性論   梁•菩提達磨 作 渝洲華嚴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瞋、癡是。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瞋、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癡外更無別有佛性。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瞋、癡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恡,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中,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而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繫縛,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若捨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象併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述記   我們現在要介紹的是達磨的悟性論,即是開悟自性,如果您不開悟自性,您的行持再好,也沒辦法成佛。您的行持,即使是二六時中禮佛,精進不懈,依著戒定慧這樣修持,如果您不開悟見性,頂多是出三界了生死的二乘人,或者是權教菩薩,是無法成就實教菩薩之法身大士。所以前面四行論教導我們修持,悟性論告訴我們,您要開悟見性啊。開悟見性才是禪宗的精神,禪宗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道。所以我們繼續來講解達磨大師悟性論。   菩提達磨尊者是我國禪宗初祖,在西土算來祂是第二十八祖。祂的本名為菩提多羅,因為祂的老師尊號是般若多羅尊者,名字跟他老師一樣,所以祂把多羅改成達磨,以示對老師之尊敬,更改後之全名就稱為菩提達磨。菩提漢譯為覺,達磨為法,即是覺法,覺了一切法。他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當般若多羅尊者遊化至香至王國的時候,國王對他相當禮遇,迎請到宮中供養,同時將無價牟尼寶珠供養給般若多羅尊者。般若多羅尊者以寶珠來試探國王的三位王子之根性,問三位王子這世上有沒有比這寶珠更殊勝的東西呢?第一王子跟第二王子都說:「這寶珠是世界上的無上珍寶,只有尊者的修行道力,才能接受牟尼寶珠的供養。」第三王子的回答就不是這樣,他說:「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這個回答比如南非盛產鑽石礦,當時原住民不知道鑽石是如此珍貴,他們都拿鑽石礦跟西洋人換打火機、日常生活用品,因為當時原住民不知道鑽石是如此昂貴,他們還覺得這一些外國人怎麼那麼笨?要拿那麼好的打火機,來跟我們換石頭。所以鑽石它本身不是叫鑽石,是您心中對它的肯定,它才叫做鑽石,萬法為心,一切法以心為上。般若多羅尊者知道他是法器,就傳法給菩提達磨尊者。菩提達磨尊者得法後,又向尊者說:「我既已得法,應當去哪一國作佛事,願垂開示。」般若多羅尊者說:「汝雖得法,還不可遠遊,而且最好待在南天竺,等我滅後六十七載,前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千萬不宜速行。」後來般若多羅尊者圓寂以後,達磨大師奉師啟示,待於南天竺六十七年後,東渡中土,以舟泛海飄泊三年始抵廣州法性寺。廣州刺史蕭昂飛報朝廷,請示意旨。梁武帝極其尊崇佛教,國內的高僧大德,他都唯恐羅致不及,現在印度高僧航海遠道而來,他更為歡迎。廣州刺史蕭昂奉梁武帝詔書,恭謹的侍候達磨入京。但是後來達磨祖師與梁武帝對談不契機,於是達磨祖師過江北魏,就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人家也不知道祂的境界,所以就稱祂為壁觀婆羅門。九年後遇到慧可,然後付法傳衣給慧可。在魏文帝大統二年示現涅槃,葬熊耳山。示現入滅後三年,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蔥嶺,見手攜隻鞋,翩翩獨行。雲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宋雲歸國,具說其事,及門人打開墓穴,見棺內唯有一隻鞋存焉。達磨祖師付法給慧可大師,他的傳法偈是:「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菩提達磨尊者從印度西來傳法,是為東土禪宗的初祖,傳法給慧可大師。   「悟」,即是開悟。「性」,就是見性。「開悟見性」。那為什麼講開悟見性呢?因為凡聖的差別就在迷、悟這兩字之間而已。想想看,我們每天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工作,在這裏面凡事都是有所擬相的,我這樣做為了什麼?我要得到什麼?目的為什麼?所以凡是您有作意的擬相,這就是您起心攀緣了,攀緣外在境界,所以您有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分別取捨,您有這樣的心,那當然會生煩惱。而您有這樣的心,那一定是造善惡兩邊的業,要嘛是善業要嘛是惡業。那如果是您悟了了解這身心世界原來是自己的一念心體,原來是自己變現出來了,根本得不到啊!畢竟是一場夢!就悟這一點。這悟了以後,您從此不再去執著這個身心世界萬法,知道佗是個夢幻虛假的。悟了以後,您還是像以前一樣,從早起床上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晚上睡覺過著一樣的生活,但是這個生活跟前面那個生活,截然不同。未悟以前的人每天處事待人接物就像照相機一樣,把每一件事情都記在您的心裡頭,回到家裡還在那裏思惟,患得患失。悟了以後知道這些得不到啊,您的心像鏡子一樣什麼都掛不住,念念不停留啊,什麼都掛不住。生活方式跟以前完全一樣,從早上起床,洗臉刷牙,吃飯以後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回到家庭還是作您的事情,但是感受完全不一樣。前面的生活是煩惱,每天一樣的生活,每天煩惱,利害得失、患得患失,但是悟了以後的生活,做一行像一行,樂一行,遊戲的生活啊。因為您知道這一切事情都是妙道,以前迷的時候都是有所作意的有為法,悟了以後,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原來都是無上的妙道,念念不沾染的無為法。   但是您還是一樣的生活,並沒有改變,所以真的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以前生活是煩惱,現在生活方式,因為您悟了萬法皆空,唯心所現,畢竟無所得。不再去攀緣外塵境界,念念不沾染,以前那種生活叫煩惱纏縛,現在的生活名菩提解脫。其實來講是既無煩惱,也無菩提,都是自己心裡在起分別。因為我們有貪瞋癡,用戒定慧來破,破除了以後,您執著戒定慧,那還不是真的悟,那是有修有證,還不是真的悟,真的悟了,用戒定慧去破除了貪瞋癡,原來貪瞋癡、戒定慧都是菩提相。大珠慧海禪師告訴我們,悟什麼呢?悟無所得。以頓除妄念而悟無所得,這個名頓悟。大珠慧海禪師稱頓除妄念,悟無所得為頓悟。他是從這個果上頓除妄念,當然因上要悟無所得才能得頓除妄念,因為一切萬法是自心所變現出來的,當您妄念放下來,您就看到了自他之間不隔毫端,原來整個境界都是自己的心識變現出來的。頓除妄念,悟無所得,身心世界放下來了,放下萬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原來是自心所幻現的,放下來以後,真如自性就顯現出來了,自性是不變不異的,您就見性了。因為自性才是真正的自體,但是真正的自體就是在這利害得失、取捨分別心中把祂障蔽住了,這個障蔽祂的利害得失、取捨分別心,就是這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法把祂障住,您就在這裡面生了煩惱,造了諸業了,您若能頓悟,頓除妄念、悟無所得,照見五蘊皆空,自性就顯出來了,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不是所有都沒有了,就是見性了,見了性就是證法身,證諸佛如來的法身,故云:見性成佛道,所以這一篇是達磨大師教導我們開悟見性的一篇論述,論這是指慧解上開智慧、證菩提的。現在請看悟性論的內文。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   這個道是指一佛乘,無上佛道。道有人道,天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這五種,這五道都是假的,這都是方便道,人天乘的道是為了出世法,聲聞緣覺的道是為了菩薩道,菩薩道是為了一佛乘,所以佛陀在法華經裡面說的很清楚,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這二三乘,是為一佛乘的方便而已,所以當您在這種了義經論裡面看到「道」這個字,絕對是指無上妙道,就是無上菩提道的一佛乘。那夫道者,這是無上的妙道,這無上妙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為什麼,祂清淨無染,無所依止,您不能有所依止,您依止著不執著,我什麼都不執著了,還是執著於一個不執著,心裡還是存著一法,所以當您心中安立著不執著,那就接近成斷滅了,所以即無執著,也無不執著之不二法,才是真正入道了,執著即是不執著,這個執著的樣子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而他內心是空寂的,寂靜永安的,所以是體用不二。那如果您內心執著我已經證了清淨了,那您是在本自清淨上立了清淨,那個清淨是四禪八定的境界,不是涅槃寂靜,本自清淨的相。那如果您內心裏面,安住了涅槃寂靜,阿羅漢就是內心中住了涅槃寂靜之相,見到身心世界如同澄清的湖面是寂靜永安的,這正是在本自涅槃寂靜相上立了涅槃相,這只是聲聞、緣覺道,而不是無上大道。無上大道是即體即用,無上大道是心無所住,是蕩蕩心無著,是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不立一法的。這蕩蕩心無著,卻是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祂遇到緣,這樣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心中,自生自顯的智慧及妙用,那就是無上菩提大道的體現。證到這樣的道是以什麼為心體的?是以寂滅為體,這個體是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心體,什麼是寂,寂是寂照,了了分明,寂照一切,一切明白、一切通達。那滅是什麼呢?滅一切煩惱,滅有、滅無、中亦不住,滅一切煩惱的一心不亂,清淨至無餘。這就是滅。所以這是以這一種寂照的心,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寂照萬法。凡夫是看著外面的境界,馬上起心攀緣,被境界轉,迷惑造業,生煩惱。而證道的人,根塵接觸,了了分明,像鏡子一樣,什麼都掛不住,所以一切煩惱不生,一心清淨、一心不亂,證得這樣的心體,那就真的證道了。那這樣的心體,我們要怎麼去修學而證悟呢?永嘉大師在禪宗集裡面,他透個消息告訴我們心體要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他告訴我們這是從修學止觀而入的,這個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心境,於修學禪定中就有類似這種感覺。但是有感覺這種境界,那還是有所立啊!您內心中還是有所依止。所以那個心境是禪定過程中的一個次第、一個階第,但我們可以做為修學止觀過程中的階段,而不是究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永嘉大師教大家修學止觀,要保持我們那念心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惺惺就是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寂是寂然不動,清淨寂滅。在清淨寂滅裏面,還要加上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大師說惺惺寂寂是,但是惺惺妄想非。如果您心中惺惺寂寂,腦筋很清楚明白、很敏銳,但是卻分別境界,心有妄想,那就錯了,所以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昏沉非,如果內心是寂寂,是寂靜的,但是卻因寂靜而變成昏沉了,無所知了,那就錯了。所以我們從這裡下手用功,您如果證到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這個境界以後,再繼續努力將這個境界消歸自性之後,這個境界也沒有感覺,一心寂靜永安,那就入了這個以寂滅為體的境界。雖然這裡言「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但不能還存著寂滅相的。如同吾人正常的呼吸,是不自覺自己在呼吸的。所以楞嚴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如果您還存著寂滅相,那頂多是二乘的境界,他心中還住著這寂滅相的。但文字上非這樣來說明不可。所以在修禪定的過程,證入了初禪以後,都會有一樣,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這種清淨的感覺,但是他執著這個境界,等到您這個境界全部消歸自性,廓然蕩豁,蕩蕩心無著之境的時候,那就證入了寂滅的心體了,佗是本自清淨寂滅的心體。不是在本自清淨寂滅的心體上,再加一個清淨寂滅,但是如果您證得到本自清淨寂滅的這個心體,那真的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所以我才說如果藉個方便讓我們去思維,就是我剛才所提的禪宗永嘉集,惺惺寂寂是,寂寂惺惺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昏沉非,您從這個地方去修學、去用功,然後把他消歸自性,就入了這個境界。那當然這在我們菩薩道裡面,佗是六度中的一個禪定,佗需要有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一同修學,否則您只是修成世間的禪定,最高頂多是出世間的禪定,是沒有辦法達到出世間的上上禪。您想要達到出世間的上上禪,唯有修學菩薩道的六度。所以我們修定慧等持,還要學習福慧雙修。您修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修學禪定,在福慧雙修中是屬修慧,在修福上您修布施。在修慧上更修學持戒、忍辱、禪定、般若,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然有水到渠成之日,這就是修精進。大乘起信論講五行,即是指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佗是把禪定與般若合而為一,名止觀。所以我們要想入這個寂滅的心體,您一定要福慧雙修,定慧等持就是要發菩提心修學大乘菩薩道之六度萬行,才能契入無上妙道。   「修者;以離相為宗」。   所以如何證得寂滅一心,一定要修離相,故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要離世間法相,亦要離出世間法之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我們現在是分別、執著世間法相,由於執著世間的五蘊法,所以我們執著這個身體,由於身見、我執,就會生起了對世間的貪愛、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種種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要怎麼樣來破除我們對這世間的執著?對世間的貪染,執著世間是常、樂、我、淨。為了破除這個執著,佛陀告訴我們身心世界是苦、空、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所以這四念住觀是我們娑婆世界修行的入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生起出離三界生死之心,這很要緊啊!以前妙境長老曾經在講經的時候,說到修學淨土法門需要有這四念住,您念佛才會念得好,才能得一心不亂,如果您沒有這四念住觀,您念佛很容易就變成口誦但循聲,喊破喉嚨也枉然,您沒有出離心,就沒有辦法做到厭棄娑婆、欣求極樂。結果不少的淨土行人還是對這一句話有意見。其實妙境長老說得很對,大乘佛法沒有原始佛教的出離心為基礎是行不通的。如本論指示的很清楚,「離相為宗」。您對世間的執著怎麼離呢?就修這四念住觀。修成功可以斷見思惑,證偏真涅槃,可是確又執著著世間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佛陀還要為祂們說明真常、真我、真樂、真淨的道理,來破除對身心世界執著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原來我們的自性是真常、真我、真樂、真淨。原來這個身子不是真正的我,但是這個身子裡卻住一個真正的我,這個真正的我卻被八識的水泡困住了。而水泡本來沒有,是因為覺性大海中被無明風所吹而形成的水泡困住了真正的我,而不得自在。這個氣泡就是吾人的我法二執,把我們的佛性真我困住了,而變成了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這樣而已。在我們身子裡面,只要您把這個我法二執打破了,這個氣泡就跟外面的大虛空合在一起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您一個自體啊!您要認識這個道理,所以要修離相。自性體大,盡虛空,遍法界。相大,圓照十方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無所不照。用大,能夠普入十法界普度一切有情。這是我們自己的心性,就是自己的自體。要怎麼去修證?就是修離相。用出世間法,苦、空、無常、無我、無樂、無淨,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修苦、集、滅、道來破除我們對世間法的執著。最後如果您還執著於出世間法的苦、空、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佛陀還要為我們說明,我們的真如自性中是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各具常樂我淨,那是真常、真我、真樂、真淨,這四聖德。「常」是這個真心之體不變不異,是真常,如鏡現像,鏡光永無變異。「樂」是真樂啊!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無所不照,名無上菩提覺法樂。而一切不染,清淨至無餘,名無上涅槃寂滅樂,常在三昧中,三昧正受,無論任何環境都是三昧寂靜,故樂。「我」指真我,即是有一個真體,小而無內,大而無外,虛空藏身,藏在大虛空裡面,而且祂是無邊身的,大小無礙,圓照法界的,有這個真體故名為我。又這個真我,自己能當家做主,心想事成,事事無礙,得大自在名為我。而「淨」即是真淨,法界即真如,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自性,十法界原來是真如自性緣三細六麤所幻化出來的境界,所以一就是一切、一切即一,沒有其他的東西,唯有絕待的真體,現象界即是本體界;如夢境唯是自心,夢中有萬法,夢醒時萬法唯心,故淨是絕待的真淨,解脫自在無礙,清淨,不與萬法為侶。所以法身、般若、解脫,佗就是真如自性的體、相、用,是一件事情。具足常、樂、我、淨這四種聖德,所以我們從自性體大法身德中具足常樂我淨,即體大即相大,故般若德也具足常、樂、我、淨,即體大即用大,故解脫德也具足常、樂、我、淨。此皆從離相中證得。故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名諸佛,故以離相為宗。世間善惡諸相要離,出世間的修行相亦要離,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如果是圓頓根性的眾生,頓悟不增不減的本來心,不假外學,直下會取,離斷常、有無、相待能所的中道自性,即是眾生但以此心直了成佛。這種修行方法是度緣成熟的眾生。能用圓頓教的道理來修證,這位菩薩已經是經過累生累劫的修行,今日因緣成熟,能離一切相直下會取本心而證無上菩提果。所以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故維摩詰所說經中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這一段論文是達磨祖師舉經文為證明,證明: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若心中住有,則成欲界凡夫,若住淨或住空,則成色界、無色界,心中若住涅槃寂靜,則成聲聞、緣覺有情,若住中道則成權教菩薩,若一心寂滅不住斷常有無,相待能所,清淨無染,無所依止,則名諸佛。此寂滅的真心,體空寂,具恆沙妙德。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該如何辦理,從自寂滅心中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的思量,即是無上菩提。是故維摩詰所說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意即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之清淨無染,無依止的寂滅心即是無上菩提心。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瞋、癡是。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瞋、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癡外更無別有佛性。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佛者覺也」   這個佛字不是指哪個人,祂是一位覺悟者,有智慧的聖者。   「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我們有覺心,也有佛性,可是我們的佛性就是被這五蘊煩惱塵障住而不能彰顯,如同太陽被烏雲障住,令大地失去了光明,這五蘊煩惱塵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身體是我,有我執,有我所有,於是起心攀緣六塵境界,患得患失,人我是非,恩怨情仇,轉覺成迷,失卻了菩提覺心,是故佛陀為我們開示真理,一切眾生本是空靈不昧的覺性,不生不滅,永恆常住,具恆沙妙德,不可思議。然因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而有無明,更緣三細六麤,迷惑造業,隨業牽流,而招感生死輪迴。吾人即是依佛陀開示的十二因緣法,而流轉生死,受諸苦惱。若無佛陀說法,明示眾生,一切萬事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現起的假相,緣生緣滅,畢竟空寂,眾生若能了達一切萬法緣起性空的真相,放下萬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當下即得解脫,佛性而得現前。所以菩提覺心,人人都有,但是我們一直被五蘊煩惱塵所障,所以修行一定要把這些障礙拿掉,因為透過五蘊煩惱塵顯現出來的感覺就是您內心的貪、嗔、癡、慢、疑,苦、樂、憂、喜、捨的那個感受。那我們現在能對治這個煩惱,就因為我們有覺心,那怎麼樣把覺心顯發?那就是要把我們的這種煩惱習氣改掉,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我們學習佛法,不是僅僅研習經典而已,而是要依教奉行,依信、解、行、證努力實踐,才能真正斷煩惱,證無上菩提。如果我們只是深入經藏,但是行門沒有跟上的話,將來命終之時,還是隨著自己的業力牽引,不是隨著我認識很多佛法,我就可到諸佛菩薩的淨土,菩薩聖眾為伴侶。那是要看自己的行門,真正依教奉行,努力實踐,這才重要啊!有信,有解,那絕對是正信,正解,方向看得很正確,您只要努力去實行、去用功精進,一定會成就菩提。如果您有信而無解,那就變成迷信了,您所修的也只是福報而已,因為您不能認識自己的煩惱習氣來修正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所以我們修行首先您要學習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只是做好事修福報,根本見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處,如果起心動念經常都與貪、瞋、癡相應,您所修的這個福有可能在三惡道中享。如富貴人家所養的寵物,主人對牠照顧得無微不至,就是墮在畜生道中享福報。如果您能夠看到您自己的起心動念,能夠捨惡念,存善念,隨緣行善,您也可以在人天受生,為什麼呢?業力習氣所牽引,所以看到自己起心動念比您做好事修福報更重要。古印度時代,禪宗第四祖優波毱多尊者,祂的師父商那和修尊者就是教他斷惡念、生善念的方法,假若心中起了惡念,就在左邊袋子放個小的黑石子。起善念,就在右邊袋子放個白色的小石子,這樣來檢視自己。否則您不知道自己起多少善念、多少惡念。剛開始是黑白各半,到了最後全部都變成小白石頭的時候,優波毱多就去找他的師父商那和修尊者,說明起心動念,全是善念,無一絲惡,他師父為他開示四聖諦,他當下證果了。為什麼?因為他止於至善,起心動念都是善,善用即佛用,惡用即眾生用。我們現在是善用、惡用都有,所以我們生在人間法界。所以當您全部轉變成純善無惡止於至善的時候,那就接近至善圓滿的性德,所以他師父為他開示四聖諦,他馬上就證果了。這是多麼重要啊!所以經云,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偈是出自金剛經,這句「離一切諸相」,不僅僅離欲界的五欲六塵相,色界的喜、樂、清淨相,無色界的滅色歸空、捨念清淨相,還要離二乘人所執著的涅槃寂滅相與菩薩所緣之法空、假、中三觀之相,乃至離一切諸相亦要離,總而言之,凡夫迷要離,菩薩的覺也要離,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言:離迷、離覺即言下佛道成。所以修出世間法是為了破對世間法的執著,修一佛乘是為了破對出世間法的執著,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唯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心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順此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故龍潭崇信禪師開示道: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除凡心,別無聖解。馬祖道一禪師云: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憎愛、無凡聖,是故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所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感覺好像不難,因為我對這世間的錢財不執著了,也對世間的名利享樂不執著了,其實我們執著還很多耶,修行人還有執著禪定的境界,還有執著聲聞緣覺寂靜永安的境界,還有執著空觀、假觀、中觀的境界,這個都要離,離到最後離無所離,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實際理地,不著一塵,這才可以名諸佛。所以我們現在如果連人世間的利害得失、恩怨情仇、人我是非您都放不下,天天在念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還有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種種需求,貪得無厭,對追求這五欲六塵的心您還是放不下,您雖然懂很多佛法、教理,還是沒有用,因為煩惱不能斷,欲界都出不了,更何談出三界了生死大患。所以為什麼修道的人很多,成道的人沒有幾個。成道的人第一關就要看破這些世間的假相,人我是非、恩怨情仇、利害得失。須菩提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祂不與人爭,於世無所求,心中寂靜安詳,證得阿羅漢果,這個道還不是無上佛道。如果我們天天在那裏計較分別,患得患失,一點小事情都記在心裡,放不下來。雖然口稱學佛,懂的只是一些理論,畫餅充飢,沒有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受用,就是您真正要先離了人世間的五欲六塵、恩愛情仇、人我是非、利害得失,這些相離了,您才夠資格談離出世間法的相,離聲聞緣覺的涅槃寂靜相,離權教菩薩的空、假、中三觀的相,這世出世間法都離了,離無所離,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才是真正成為一切諸佛。所以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這個十法界三千諸法,名為有相,但是這十法界三千諸法,佛法中又名為一真法界。這十法界三千諸法就是一真法界,絕待的真實,舉體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常講,我們眼前這個境界,這是什麼,這個是我們真如自性,真如自性不是我的,這真如自性是您我他大家共用的,也是十法界一切有情共用的,包括與十方如來共用這個真如自性,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是大家所共用的真如自性變出來的夢境,這個夢境是依於真如自性一念不覺心動的根本無明及三細六麤的深淺不同所變化出來的幻境,這十法界三千諸法,佗是幻境,佗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不是真有這些境界啊!如同我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般,而我們晚上作夢,那個夢是您個人的夢,所以您醒了就沒有了,而十法界三千諸法,這是大家共同所做的一個夢,所以您醒了,佗就變成您自性中的幻境而已,原來佗當體就是真如自性,這是您自己的心體啊!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您就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個人晚上作夢,有人把您一搖您就醒過來了,但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的夢怎麼醒?就是您要見思惑破了,塵沙惑破了,根本無明一破,馬上醒過來了,醒過來就見到這宇宙人生萬法全都是您自己一念心性的幻境而已啊!故古德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所以這十法界三千諸法的相是什麼,就是無相之相,不是真有,這無相之相就是幻,那就是夢,佗就是夢,我們晚上作夢是不是無相之相,您看自己的心體根本無相,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但是您隨著您白天日有所思,晚上就變那個夢相出來,那所以這個無相之相,是要有智慧,您要開悟啊!開悟您就見到了,所以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要開悟啊,這是無生的妙理。所以我們常說花開見佛悟無生,花是表因,您要修因,修六度萬行的因,花開是表因緣成熟了,見佛就是指見到真如本性。這悟無生是指見到一切萬法之當體即是真如本性,是無相之相,如同夢醒了,見到全夢即心的道理是一樣的。見佛就是見性,無生就是這一切法都是幻化的,所以身心世界都放下來了,不會再迷執了,不變不異的本性就現前,原來我們以前處事待人接物的八識五十一心所,當體就是自性,您沒有放下來就是我法二執,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一放下來就全體都是自性,而自性在人人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中,沒有離開。但是我們的無明習氣把佗變成了八識五十一心所,您放下來了,真如自性就顯出來了,自性顯出來了以後,您為了幫助眾生、利樂有情,從自真如性中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和光同塵、處事待人接物、遊戲人間、遊戲法界、遊戲自在的感覺就顯出來了。所以這是您放下身心世界,八識五十一心所變成了自性以後,再從自性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遊戲法界,自在無礙,故開悟的禪師云:不改舊時行履處。但以前生滅是生滅,現在是生滅就是不生滅,因為您證真如,真如體性是不生不滅的,是常、樂、我、淨的,那個生滅是佗的相大與用大。所以實相般若是真如門是體大,觀照般若是生滅門是相大,用大是生滅即是不生滅。您了解這個道理,所以這是不可以眼見的,唯可以智知啊!唯有您開智慧才能夠知道。我舉一個禪宗公案,來說明唯有智知。有位出家人,他問希奉禪師,什麼是諸法空相?禪師告訴他就是山河大地。這山河大地是無相之相,他在境界裡是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兩件事情是同時發生的,所以諸法空相就是山河大地,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開智慧以後的境界。所以這是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啊!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假如您聽了這個道理以後,您一念心相應了,悟無生的道理,認識了這個盡虛空,遍法界的十法界一真莊嚴,這原來是自己的自性所幻化,是真如自性中的夢,您看我們晚上做夢,那個夢境就是心體,就是心體變出來的,我們現在正報身心,依報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這是真如自性中的夢,由此可知佗就是真如自性。您心體晚上作夢,獨頭意識中的夢境,那個夢境就是獨頭意識的心體。所以我們眼前一切境界,就是一心的心體,所以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告訴我們這世間相,佗的體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佗永遠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同夢境,永遠都是以第六識心為體。所以從我們眼前境界來講一空一切空,因為佗的體性是真如本性。真如自性,第一義空是我們生命的原貌,是一個大光明體,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功能,理具事造二重三千,皆在此一念心性中,一切萬法以佗為體性,故一空一切空。但是依於一念無明心動,緣了三細六麤,隨著迷惑深淺的程度而變現十法界,就像佗做起夢來了。就因為有了三細六麤,所以真如自性,做起夢來,眼前的身心世界就是佗的夢境,而眼前的這個夢境,佗的體性就是真如自性。所以這一假一切假,就是不空如來藏之妙真如性。為什麼佛法講甚深緣起?就是以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的甚深緣起,這甚深緣起就是告訴您無生的意思,不是真的有生。不是我們常解說桌子是木板、鐵釘、人工釘出來和合而成一個桌子,那就有因緣和合而生之法,那不是真正悟無生。悟無生就是當下就知道佗是根本無生、無自性,就像您夢醒過來知道整個夢境無生,是您自己的心體,所以無生沒有無生義,若有無生義,有無生解,那不是真正的悟無生。所以無生只能直下去會取,直下去體會到這個境界。所以您看眼前這個境界是一假一切假,因為佗當體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真如自性變現的,所以眼前這個境界是真空妙有,空有同時的,即空即有。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所以您六根對六塵及所生起的六識,佗是絕待的一心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就是您這一念心體變出來的。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盡虛空,遍法界這十法界三千諸法原來就是自己這一念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天台宗諸法實相的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來註解禪宗的這種道理。諸法實相,一切萬法的事實真相,原來就是一心三諦理。您看禪宗有一句祖師名言,若能悟了心,大地無寸土,您體會到了心,大地全體都是心相,都是自己的自性。永明延壽禪師,夜裏參禪,廚房外的柴火從木柴堆裡掉下來,撲落一聲他開悟了,他悟了一心。開悟時,他說道: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整個境界都是法王身,就是一心。從體上講一空一切空,法王身一空一切空,從相上講,一假一切假。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這十法界三千諸法,唯識講五位百法,這一些萬法當體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悟的人處處見佛,虛空也是佛,燈、牆壁、虛空、大地通通是佛,一假一切假,為什麼?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變出來的。一中一切中。所以處處見佛,哪裡沒有佛,要悟這個道理啊!您如果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生一念信心則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念淨信,不用去推測,也不落入心意識思惟,直下會取,果然是這樣。依這個道理來觀照離相,功夫打成一片,直至無功用行,則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就是圓教的修行方法,此人已發大乘超三界。這位大修行人已經發起無上菩提心的修行。超三界,超乎三界的修行。超三界是什麼?就是能證三界即是實相,三界就是一真法界。聲聞、緣覺則是出離三界,而這是超越三界,就是連三界的名稱也不住了,三界就是一實境界。所以諸法實相在哪裡?在眼前,三界就是實相。為什麼呢?悟的人他看全體法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沒有一法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心莊嚴亦名一真莊嚴?為什麼叫莊嚴?莊嚴是最美好的意思,那為什麼最美好?佗沒有障礙,心想事成事事無礙。所以這位行者已發大乘超三界入一實境界之菩薩心。   「三界者:貪瞋癡是。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那三界代表的就是貪、瞋、癡三毒,我們在達磨血脈論中也解釋過,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能夠反轉貪、瞋、癡為戒、定、慧,就名超三界。這個反轉的過程中,如果是一下頓悟自性本身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能夠稱法行,那根本也沒有貪、瞋、癡,也沒有戒、定、慧,三輪妙用全都是真理的化身,那就是但以此心直了成佛,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一般修行的層次,第一個階段,一定是用戒、定、慧來破除貪、瞋、癡。斷了見思惑以後從空出假行菩薩道,再修學轉貪、瞋、癡成戒、定、慧。成就了以後,修從假入中修中觀。修假觀是轉貪、瞋、癡成戒、定、慧,那修中觀時是貪、瞋、癡就是戒、定、慧,無二無別。到了破無明,入中道妙觀證法身的時候是即無貪、瞋、癡,也無戒、定、慧,唯是自心的體大、相大、用大,根塵接觸,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即能顯大機大用,從自性中自生自顯,亦名無功用行。他只是教化眾生的手段不一樣,應用的對象不同而已,有的教化的對象要教導他修戒、定、慧,有的應用的對象要以貪、瞋、癡來折伏他。這些只是運用智慧教化眾生的體現,所以貪、瞋、癡,戒、定、慧,這些全是一心智慧的體現而已,這是無上菩提相。所以修行是有這四個階段,先修戒、定、慧,斷貪、瞋、癡。次修轉貪、瞋、癡成戒、定、慧,再則貪、瞋、癡即戒、定、慧,無二無別,最後是即無貪、瞋、癡,也無戒、定、慧,率性之謂道,之稱法行,唯證自性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那是遊化自在的。我們現在有貪、瞋、癡,貪會讓您心生貪愛,患得患失,瞋會讓您心像一把火在燒,癡會做錯事情,做錯事情再來懊惱、後悔,您有沒有這些現象?有這些現象,您真的要好好修戒、定、慧,來破貪、瞋、癡。等到您真正貪、瞋、癡離了,再來學習轉貪、瞋、癡成戒、定、慧。能夠應用成熟了,才能夠即貪、瞋、癡,即戒、定、慧。最後破無明證法身時,即無貪、瞋、癡,也無戒、定、慧,唯有自心的體大相大用大,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所以丹霞劈佛、南泉斬貓,您根本沒有辦法去解釋這什麼道理。這是大機大用,大用現前,是不存軌則的,他是真的既無貪、瞋、癡,也無戒、定、慧,唯是大道的體現。亦名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所以即名超三界。   「然貪、瞋、癡也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貪、瞋、癡從哪裡跑出來?從自己的心性而出,當我們心中有我、法二執的時候,於根塵接觸時,自然會起心攀緣外境,利害得失,恩怨情仇,人我是非油然而生,是會讓您產生苦惱啊!那就貪、瞋、癡苦惱,又名三毒。因為貪墮惡鬼,瞋墮地獄,癡墮畜生,因為您心裏確實有那貪愛、瞋恚、愚昧的感受,所以這是據眾生因起心攀緣,而生起妄想、分別、執著而言。那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因為我們心中有我法二執,您有我法二執,那貪、瞋、癡從那裡跑出來,不是從身體跑出來的,不是從眼睛、鼻子、耳朵跑出來,通通從自己的心跑出來。明明是覓心體了不可得。所以您跑出來那個貪、瞋、癡,其實當下是空與貪是同時的,當下是空跟瞋是同時的,當下空與愚癡是同時的,但我們看不到那個空,我們只看到我法二執。而修行證果的大修行人,他沒有看到我法二執,他看到那個體本空寂的空性,所以他能夠轉煩惱成菩提。所以貪、瞋、癡,戒、定、慧都是從自己的心體變出來的。離了心,貪、瞋、癡,戒、定、慧都了不可得。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體是空寂的,心是無形無相的,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如果自己的心是依迷、邪、染的作用,那個感受貪、瞋、癡的苦惱就生出來了。凡夫就是在真心上面覆蓋了五蘊煩惱塵,在真心上面覆蓋了我法二執,因為在真心上面覆蓋了我法二執就變成染用了,則貪、瞋、癡就是貪、瞋、癡煩惱。那如果是菩薩呢,他們覆蓋在真心上之我法二執破除了,所以真心變成淨用,不是染用,是清淨之用,那貪、瞋、癡就變成梵行,清淨梵行。所以您把覆蓋在真心上面,這五蘊煩惱塵的陰影把它掃除了以後,真心淨用,那就是空、貪不二、空、瞋不二,空、癡不二,那隨緣應現的就是智慧,而非煩惱,所以華嚴經中之甘露火王,他就示現了空、瞋不二,他以大瞋示現憤怒相,看似殘暴的手段來治理國政。因為當地民情,非常剽悍,需要用這個手段來教化他的臣民,結果他的國家是治理的長治久安,夜不閉戶,大家生活得樂融融的,治理得非常圓滿啊!又華嚴經中有位菩薩名婆須密多女,她示現淫女教化眾生,令眾生破除淫習。對她而言是空淫不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那個空就是體本空寂,她所顯現出來的淫、怒、癡,就是淨智妙圓,所以貪、瞋、癡就變成戒、定、慧了。所以您只要見性,念念自見本心的真實妙用,世間一切法,出世間一切法,全都是無上妙道,所以那就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有時候現的是佛身,有時候現的是菩薩身,有時候現的是聲聞、緣覺身,有的時候現的是憤怒金剛身,有時候現的是修羅身,童男身,童女身,所以方便示現說法利樂有情而已啊!所以真心染用成凡夫之三毒,真心之淨用則貪、瞋、癡即是梵行,所以這只是依眾生心不淨而言貪、瞋、癡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   若能返照,就是直下承擔,直下會取,一念見性啊!若能返照,就如同大珠慧海禪者參見馬祖道一禪師求佛法,馬祖禪師回答道:自家寶藏不好好顧著,拋家棄走找什麼佛法?慧海禪者又問:那什麼是我自家寶藏?馬祖禪師答言:現在問的就是。慧海禪者直下會取,他聽的這麼清楚明白,原來那是自家寶藏的妙用啊!這就是若能返照之意。祖師禪就是一念返照,見到自家寶藏。原來我這一念心,本自清淨,具恆沙妙德,具足萬法,戒、定、慧、貪、瞋、癡,這一切世出世間法都是從心想生,都是自心變出來的,而覓心了不可得。當您心住相了,有所依持了,佗就幻現出,世間法及出世間法。心若無所住,不住世間法,也不住出世間法,這樣的心就是不二法,不二之心,隨緣運現,遇到了什麼境界,自生自顯流露出佗真實的作用,是沒有貪、瞋、癡跟戒、定、慧的分別,皆是無上菩提法。所以金剛經說得很清楚,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教化眾生的工具,沒有說什麼不可以,什麼可以啊。然而我們現在在修行的過程中,是有什麼可以,有什麼不可以,等到您見性以後,能夠率性而行,那就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事情,因為自性的妙用就是真理,就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真理。是故,本論云: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   「貪、瞋、癡外更無別有佛性。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所以法句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這常處於三毒有兩種意義,一種就是指在三毒裡面修忍辱波羅蜜,在三毒煩惱中修戒定慧,如果您躲在山上修行,不接觸大眾,我們那些煩惱習氣佗怎麼會起現行呢?這煩惱習氣起現形,這是要有因緣才會起現行,遇到了順逆境界佗才會起現行。如果是隱居山中住茅棚,每天遇到的只是山水、樹林及山中鳥獸,沒有人會找您麻煩,您不會遇到人與人相處間之人我是非、恩怨情仇、利害得失等順逆境界。人的腦筋很聰明,老奸巨猾,他要利用您,他會陷害您,會用很多手段,會把您氣得要死,動物不會啊,動物牠也有感情,天天相處久了以後,牠也會跟您交朋友,猴子還摘水果請您,百鳥還會銜花來供養您,在這種環境中修行,容易伏煩惱而至斷煩惱,證阿羅漢果,但無法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成佛道,證無上菩提一定要在人世間行菩薩道才能證得。所以修行,逆境的修行不好修,但是成就快,所以達磨祖師四行論中第一報冤行就是教導我們在逆境中的修行,這一關一定是常處於三毒,您修行突破了這一關,在一切逆境中,能做到心不動搖,就可進入第二關的隨緣行,在一切順逆境界之中修不動本心,能夠做到八風吹不動,所謂八風即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八種順逆境界,所以八風吹不動,是成道的一個門檻,於順逆境界中都能不動本心,這就可以修第三位之無所求行之無求真為道行,在順逆境界中修無所求。如是修行,功夫成遍,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則進入第四位的稱法行,隨順法性之行,無功用行那時候是既無貪、瞋、癡可捨,也無戒、定、慧可修,唯是一心的體大、相大、用大。您這一念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心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各具常、樂、我、淨的真實妙用,轉三毒成戒定慧,故能常處於三毒,長養白法,而成於世尊。所以會用功的人,現在的環境,就是您修行最好的地方,我們在這現實、功利的五濁惡世中,在這三毒煩惱深厚的環境中修慈悲心、忍辱心、包容心,修智慧心來處事待人接物,廣結善緣,利樂有情,於諸順逆境界中修諸禪定,如如不動,心不被境轉,保持您心性的厚道,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增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精進於菩薩道之實踐,這種功夫不容易啊!這是第一種常處於三毒,而長養於白法的修行方法。所以最不好的環境也是最好修菩薩行的地方。又第二種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這是指菩薩摩訶薩的修行,他能夠轉貪、瞋、癡成教化眾生的方法,而不是被貪、瞋、癡轉了,就如華嚴經中之婆須密多女轉淫成教化眾生的妙法,甘露火王轉瞋成教化眾生的方法,勝熱婆羅門轉癡成教化眾生的方便。又如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一般皆示現大慈大悲溫柔之相,若遇剛強難化之眾生,也示現憤怒金剛相,來降伏他,教化他,這就是第二種常處於三毒,長養白法,而成於世尊的意義。 三毒者:貪、瞋、癡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   「三毒者,貪、瞋、癡也」。   這大家都已經明白了。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   我們前面解說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為世尊。這三毒是貪、瞋、癡,菩薩應用佗,也可以成就教化眾生的工具,所以言大乘最上乘者,都是菩薩所行處,這大乘最上乘,大乘是菩薩乘,最上乘就是一佛乘,這個貪瞋癡、戒定慧都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利樂有情的方法。我講一個公案,宋朝月船禪師,人家都說他開悟了,這位月船禪師,他的工藝造詣在繪畫,名氣很大,隨便順手一揮,就是一幅很莊嚴的畫,您請他繪畫,他都先跟您談妥價錢,您要畫多大的,畫一張要多少錢,而且還要先付款,錢收了,他才開始動筆。他的畫真的非常莊嚴,有特別的格調。當時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員外夫人,她做生日,為了慶祝她的生日,所以邀請了許多賢達人士來相聚,這個員外也是個讀書人,所以都有這些才子佳人相聚在一起,他們就想怎麼來讓這個生日慶典更有意義,大家建議,就請月船禪師來幫我們作畫,讓我們欣賞他的揮筆成畫。就派人去請月船禪師來表演繪畫,月船禪師說可以啊,但價錢要很高哦!這位月船禪師就來到員外的家裡,談了一個很高的價碼,付了款以後才畫,否則萬一我畫好以後才說這幅畫我不要了。所以先拿錢才動筆。這幅畫,畫得太精美了,大家看了非常的歡喜,這生日慶祝的太有意義了,讓大家目睹這位月船禪師當眾揮筆的這種畫境。但是那位員外夫人她說,這個畫是非常秀麗,但是被這個金錢味給汙染了,銅臭味太重了,所以實在是不宜掛在客廳啊,這種畫只能畫在我的衣服上穿去外面很亮眼。我們現在衣服不是喜歡印很多畫嗎?古代沒有印刷品,就用油彩畫到您的衣服上。員外夫人問禪師:您可不可以在我裙子上畫個畫,讓我穿在裙子上,漂漂亮亮的。月船禪師說可以啊,那會很貴喔,因為畫在裙子上油彩用的很多,故收費很高。員外夫人說好。也付了款,那位員外夫人去找她一件很高貴的裙子,月船禪師就當面揮筆在那裙子畫了一幅畫,畫好了以後,月船禪師就趕緊離開了。為什麼?因為後面一堆人就在講一些風涼話,畫這麼好,怎麼這麼愛錢呢?因為大家不了解他需要錢的原因。因為他住的家鄉,那個地方常常犯大水,一有水災,那一些糧商馬上抬高糧食的價格,抬高好幾倍,哄抬物價,所以很多人餓死了。所以他決定蓋一個很高很大的倉庫,洪水絕對淹不到的,蓋在半山腰,一個糧倉,那個倉庫要做的不能被老鼠、蟑螂跑進去,做得很隱密,所以工程造價很高,他準備這座糧倉蓋好了以後,貯存糧食,委託人家管理,等到水災來的時候開放,如果糧商,哄抬物價,不要緊,您來我這裡拿,有錢的您就照原價買,沒有錢的先賒帳,等到您有錢再還。他做這個事情,就是為了利樂有情,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呀!這座糧倉完成了以後,他師父希望在那個地方蓋一所寺院,來接引眾生。可是他師父壯志未成身先死,所以他就繼承了他師父的遺志,但是錢從哪裡來呢?就是靠賣畫,畫畫的手藝來取得。等到他師父遺願的這所寺院蓋好了,開光了以後,月船禪師做了一首詩: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畫虎只能夠畫皮,難畫骨啊!畫人只能畫個表面,沒辦法畫出心。月船禪師就把他的畫筆給毀了,把那畫盤整個丟棄,再也不畫畫,隱居山林,您看他的因地心這麼美,而凡夫只能看到他愛財,所以要看他的因地心。月船禪師的表現,也正是菩薩之行,轉三毒成戒定慧。他是不是真的有三毒心,沒有啊!他真正的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以這就是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為普度眾生,利樂有情,能行難行,能忍難忍,無怨無悔,普度眾生,離苦得樂,同成無上佛道。「乘」是什麼意思呢?乘是車乘的意思,乘就是車啊!所以聲聞乘名為三乘,喻如羊車,羊車載的重量有限,喻小乘。緣覺乘喻如鹿車,比聲聞乘的羊車載重大一點,喻中乘。菩薩乘喻為牛車,載重量就更大了,度化的人更多了。一佛乘喻如大白牛車,大白牛力大無窮,殊勝莊嚴,能滅度無量眾生至涅槃的彼岸。而金剛經云:滅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無所不乘,亦無所乘」。   「無所不乘」指大乘行人度化眾生、利樂有情,任性逍遙,隨方解縛,貪瞋癡即戒定慧,無有定法可說,畢竟無有一法給眾生。「亦無所乘」指三輪體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法華經云:三乘皆為一佛乘。聲聞乘、緣覺乘是為入菩薩乘而修,菩薩乘是為證一佛乘而修行。菩薩乘,修六度萬行,先積極的行事六度,斷見思惑,而入理六度,雖三輪體空,而心中乃緣於中道之法,乃是有功用行,直至破根本無明,證法身,成為一切諸佛時,此時乃真正證得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此心即是無上菩提心,而此心遇緣,自生自顯的知見及妙用,即是無上菩提法,此時即是由菩薩之理六度而入稱性六度十度之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率性之謂道之無功用行,亦名為無修無證者之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故名為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云:無乘為佛乘」   此有二義,一指如來心中清淨至無餘,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無住亦不住之心無所依,能隨順此無所乘,無所依之本心,遇緣自生自顯的真實妙用,是為一佛乘。故云:實際理地,不著一法,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故心無所乘為佛乘。二指如來所證十法界唯是一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即佛(理即佛),是故佛陀於菩提樹下,夜覩明星,見性成佛時,感嘆而言: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故眾生修行成佛道,只是去妄,而非證真,因為真本有,妄本無,妄除,真即顯,是故金剛經云:滅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因眾生的當體即是佛性,只是眾生著相而已,若能離相,當下成佛,故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古德亦云:眾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眾生,則過去、現在有無量諸佛,每一尊佛又有無量百千萬億化身,眾生早應度盡了,為何今日仍有無量無邊眾生。是故眾生自度,依如來八萬四千種法藥,隨自己根性,擇法而修,斷惡修善,自淨其意,自悟自度,自成佛道,故經云:無乘為佛乘,此是第二種意義。 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若人知六根不實」。   那六根對我們而言,怎麼會不實呢?沒有眼睛就看不到了,沒有耳朵就聽不到了,那怎麼會不實呢?其實沒有眼睛不是什麼都看不到,可以見到黑,我們閉眼時不是什麼都看不到,能見到暗。所以什麼都看不到,只有死了變成軀體,才可以說什麼都看不到,因為他黑也看不到了,我們一閉眼看黑,一張眼看到境界,所以耳朵聾,不是聽不到,他聽一個沒有聲音的聲音,他也是在聽。所以沒辦法聽也只有死人才算!所以我們眼睛叫做浮塵根,耳朵也是一樣,名浮塵根,不是真的,真正的我們的根是淨色根,又叫勝義根,因為佗很殊勝,可以生識。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在唯識學裡面,意根是屬心法,因為心意識是屬心法。但是在楞嚴經裡,是把意根也歸屬於是色法,也是從淨色根生出來的。那四大淨色根怎麼會生出見、聞、嗅、嘗、覺、知呢?因為我們有佛性,那佛性即是覺性,原是一精明,但因起心攀緣,一念不覺心動,再緣三細六麤,所以分成六和合,所以佗才跟這個淨色根交合在一起了,變成了六種感覺啊!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六根不是真實的,所以當您入禪定,第六識之獨頭意識,在禪定的境界中,也不是藉著眼睛去對色塵,卻能夠看到外面的境界,甚至看到那個天上的境界。那都是在第六識獨頭意識,從定境中顯現出來的。沒有靠眼睛,所以不是眼睛看,他用心看,又如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他就是用頭當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當您修行至破識陰的時候,是任何一根都可以做六根之用,耳朵可以做眼,可以做鼻舌身意之用,一根手指頭就可以知道色、聲、香、味、觸、法,能做見聞嗅嚐覺知的作用,一個指頭就夠了,因為這六根原是一精明,原來只是一空明的覺性,而這個一精明是無形無相,是無邊身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藏身之處,所以又名虛空藏,藏在這虛空裡面,他本是清淨無染的靈知、靈覺,但是因不守本性,起心攀緣外境,立相待能所,而受染了,今天才依因染緣而所造之業力,與四大交合在一起,成了我們的淨色根,依附在五蘊身心中來償還宿世所造之業報,以眼、耳、鼻、舌、身、意來產生見、聞、嗅、嚐、覺、知,因為佗是假的,所以可以破。如楞嚴經所云:破五蘊,證真如佛性,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佗是真的您就破不了,因為佗假的,所以可以破,破了這五蘊的時候,就開顯出本妙覺心,本覺妙心,這顯出來的元是一精明,那個一精明現前時,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之十法界三千諸法也現前了,原來佗只是一精明中的幻境而已。所以「若人知這六根不實」,您一定要體會到這個道理啊!您就很容易把身見破了,您就不會執著這個是我。見惑中最難破的就是身見,身見破了,其餘的邪見,就容易破了。斷見惑,得位不退,入正定聚於大乘法中是一定可以成就佛道,在小乘法中是一定可以證阿羅漢果的。在中國的老子李耳聖者,他也曾說,吾有大患,因吾有身,所以我們學習悟性論,就要破六根的五蘊身,而證清淨法身,自性如來。   「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   五蘊又名五陰,蘊即積聚義,五陰積聚,如同五重雲陰,遮住了陽光,令自性光明不得顯現,而智慧不生。然而雲陰遇風吹即散,實了不可得。在楞嚴經中,將此五蘊全攝為心法。有情眾生於根塵接觸時,一念心動而見相,立能所,名色陰。領納境界名受陰。了別境界名想陰。思維境界,遷流造作名行陰。因行陰有為的造作諸業而有了業識名識陰。此五蘊法皆因一念心動,起心攀緣外境而令自心生滅相續,而生起了色、受、想、行、識之五蘊法,此皆依心而有,而心體空寂,覓心了不可得,故知遍體求之,必無定處。只是因為您取相著境了,所以這個心起了波浪。心體本來是平靜的,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本來清淨的啊!是本不動搖的,是不生不滅。是本自具足,具恆沙妙德。是能生萬法,隨著我們所造作的因緣,而變現十法界三千諸法。而五蘊生滅動搖的心體本來是寂靜永安的,所以我常以水做比喻,您到海邊看那很美麗的浪花,您把它淘一臉盆回家欣賞,回到家一定是平靜的,因為沒有風在吹,水本來就是平靜的。我們的心也是這樣,佗絕對是平靜的,因為佗不停的受外境的無明風在吹,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的風在那裡不斷地吹,吹得平靜的心變成滔天大浪的心海啊!這個被無明風吹起的生滅相,我們稱佗為五蘊煩惱塵。所以您這一念心動,有作意了,色蘊就生起了,接著領納境界,就有了受蘊,於是生起了認知了別,而有了想蘊,接著起心動念,經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而生起了行蘊,最後造作諸業而有了識蘊。所以全體都是自己的心、心所法,所以當您生起第一念時,如果能夠立刻放下,不續起第二念,來守本真心,則不生五蘊煩惱塵。所以古大德就教導我們不起第二念。用心如鏡,不將不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守本真心。功夫打成一片,豁然契會本性,本自清淨,原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那就是真正的不起第二念,那絕待的一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體用一如,是般若妙慧,是即體即用之念。所以這五蘊法之體性原來就是您自己的一心,是您的真心起了波浪,被境界風轉而生起了波浪,整個波浪都是自己的心體。所以五蘊即實相,五蘊就是您的真心的心體,佗只是起了浪而已。海上的浪怎麼讓它平靜下來呢?沒有風吹它就平了。我們心浪怎麼讓佗平呢?不起心攀緣就行了。所以悟空性是非常重要的,要了解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原來就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通通是眞如自性依於緣起的真理而變現出來的。我們今天在人世間無論任何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一切都是從心想生,都是自己啊,而心體是空寂,空寂的心體生出這些境界,佗怎麼會真實的存在呢?所以您了解這個真相,放下來就解脫了,只要您放下來,不僅解脫,智慧就現前了。因為這清淨心體有如明鏡般的無所不覺,無所不照,只是因為我們攀緣外境而蒙塵,致使智慧光明不能顯現。若能真正放下萬緣,則塵盡光生,清淨心中,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這就是四智菩提應用在身心的三輪妙用。所以佛法中,要大家開智慧,證菩提,要如何修證呢?只要不起心攀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污染自心,則清淨無染心中,本具恆沙智慧、德能,佗就是真理,不假外學。   「當知是人解佛語」   若有人能直下領會,原來三藏十二部經典所教導的就是除心垢,不污染自心,則清淨無染心中,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具恆沙妙德,與佛如來平等無二,故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這是般若經上講的,五蘊窟宅名禪院,我們這五陰身心像個房舍一般,身體如外牆結構,眼耳鼻舌如門窗,意如主人。這個房子啊,本來是一精明,現在變成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就是利用眼耳鼻舌身意去外面攀緣,領納境界,生貪、嗔、癡、慢,造作諸業,如此則六根亦名六賊,六個小偷,在劫自己的功德法財,令您越迷越深,越來越沉淪,使自己的心越來越黑暗,想的都是自私自利,只要我好,不管別人的死活,您說這種人他不墮三惡道,是誰會墮?所以六根就變成六賊了。而我們學佛的人懂得背塵合覺,就利用這五蘊的身心窟宅,去幫助眾生,利樂有情。您起心動念想的都是怎樣幫助眾生,建立一個和諧安樂的社會,利用這個五蘊和合的假我,來修大乘菩薩道,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福慧雙修,悲智等運,來成就出世間上上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禪之一字為禪那的簡稱,可說是一種修定心的學問、方法與境界。漢譯為靜慮;思惟修;棄惡;功德叢林四種意義。一、靜慮:即置心一處,寂靜審慮,寂而照,照而寂,修止觀,成就定慧等持。二、思惟修:思惟正理而修習,其修習目的及思惟之理,則各有異,有大乘、小乘及世間禪等,如小乘禪法之大安般守意經教導出入息修數息觀、四念住觀等,大乘禪如華嚴六相、十玄、法界三觀、天台一心三觀、淨土十六觀等。三、棄惡:捨棄一切惡法,遠離一切煩惱,如呵五欲、棄五蓋,乃至斷見思二惑、塵沙惑、無明惑等諸煩惱。四、功德叢林:以修學禪那能開顯自性智慧,神通妙用等諸恆沙功德,猶如叢林一般。前三項之修習,其目的就是為了成就第四項的功德叢林。今日我們以不實的五蘊身心來修習靜慮、棄惡、思惟修而證得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證得真如自性之功德叢林,轉五蘊身心為三輪妙用,身示現、意鑑機、口說法,普度眾生,利樂有情。故云:五蘊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所以我們藉著五蘊窟宅來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六度萬行,廣積菩薩道資糧,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樣來開發自性的功德叢林,到了福慧資糧具足的時候,也許您聽了某一句話或遇到某種因緣,忽然開悟,自心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也正如華嚴經所云:但觀時節因緣,因緣一到,如忘忽憶,如失而復得,方省此物本來具足,不假外學。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去實踐大乘菩薩道。到了因緣成熟的時候,六塵說法,突然大徹大悟啊!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原來自心,本自清淨,原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佛平等無二,原來這三千世界都是我心體隨業所幻現出來的幻境而已,沒有心就沒有十法界,所以世界是心體變現出來的,而心體空寂,覓心體了不可得,體本空寂,萬法皆空,突然身心頓脫,放下來了,頓除萬念,悟無所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下就契入了。所以這個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就待這個時節因緣一到,如忘忽憶,如失而復得啊!以前有位寶積禪師,負責寺院的清潔工作,一面清潔寺院,也一面清洗內心中的污垢,非常認真負責,吃苦耐勞,毫無怨言,可惜就是久參不悟,某日上街到市場買清潔用品,偶聽到顧客向肉販道:精的割一斤來,肉販叉手道:老兄,那處不是精的。寶積禪師一聞,忽然大悟,萬法唯心,十法界三千諸法,何處不是精的,以金成器,器器皆金啊!這就是時節因緣一到,六塵說法,如忘忽憶,如失而復得,方省此物,不假外學,本來具足。所以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 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憶是思念,憶想,憶念之意。所以不憶指著就是不執著,不取相,不分別一切法,這是真正的禪定,外不取相,內不動心,而能了知一切法,那如果是您取相,取了清淨的相,這是四禪八定,那如果您的對這個五欲六塵已經淡薄了,但還未完全捨盡,這是欲界的禪定,但是欲界的定,佛陀不認為是禪定。佛陀對於世間的禪定,是指四禪八定不包括欲界定。四禪八定是已經沒有五欲六塵的心了,但是佗取著於清淨相。我們想想看自己內心中有沒有五欲六塵的貪愛?如果有的話,那我們連佛法中所指的世間禪定的水準都不到啊,我們要成菩薩,要生淨土,您看那有多難。所以我們要成菩薩,想生淨土,就要有出離心,對於這五欲六塵一定要遠離,否則連欲界都出不了,還想出三界了生死,可以說是緣木而求魚,毫無希望。所以我們要用功修行,從忍字下手,這個世間的誘惑太多了,您一定要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這是修行人基本的一個條件,如果您只是一直在求知解,而不知解行並進,行解相應,是無法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自在解脫,最後您會感覺到似乎佛法只是理論而已,根本不可能得到快樂自在。因此有許多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弟子,深入大乘佛法的教理,卻不知依教奉行,雖然能言善道,自己以為懂得佛法,而心中卻煩惱一大堆,人我是非、恩怨情仇、利害得失充塞於心,得不到真正的快樂自在,解脫纏縛。最後放棄了修學大乘佛法,跑到泰國修學南傳佛教,學閉關,躲到山裡面,學內觀禪修,學習三年就感覺有受用,因為他躲在山林裡面,沒有跟人接觸,但是三年以後回到台北市,不到三個月就恢復原貌,又開始生起煩惱了,為什麼呢?因為煩惱習氣沒有斷,回到都會裏,根塵接觸又開始迷了。所以大乘佛法是教我們要悟諸法實相,也就是了解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是我們虛靈不昧,寂照的本心,依於根本無明,見思煩惱,其中又有住中、有住涅槃、有住空、有住清淨、更有住五欲六塵而造作諸業,因此從寂照的一心中,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是空寂的心體。如同吾人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夢中的境界當體即是心,道理是相同的。是故楞嚴經云:是眾生循業發現,而見身心世界。若能通達此理,悟一切萬法,從本無生,今亦不滅,真常唯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於六根對六塵境界中,提起觀照離相,直至功夫打成一片,念念不染萬境,而一切通達,一切明瞭,了了常知故,這就是真正的禪定解脫了。故祖師開示: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若了此言,行住坐臥皆禪定」   而非盤腿面壁,端坐不動,執此為禪定。所以達磨祖師解釋什麼是禪,祂開示道:明心見性是為禪。這不憶一切法,從不憶欲界五欲六塵,不憶四禪八定,乃至不憶出世法的涅槃寂靜,不憶權教菩薩的空、假、中的法執,到最後清淨至無餘,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云: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這才真正的不憶一切法。這是真正的禪定,外不取相、內不動心,則心如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了無住心,如此則二六時中都是禪,行住坐臥都是禪,都是無上妙道,故云:就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您證入這個境界,您就是佛法的化身,您的言語,您的行住坐臥,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佛法的化身,真理的體現。   「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知心是空,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頑空,是蕩蕩心無著,廓然蕩豁,是空靈不昧的靈空,如六祖惠能大師所開示的心如虛空,而不住空相。所以知心是空,是心體本自空寂,這個空寂是空明朗淨,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達磨祖師云:淨智妙圓,體本空寂,所以知心是空,名為見佛。這是見空性,這個空性即是佛性,是覺性,覺了一切法,佛者覺也。是體本空寂,具恆沙妙德,這就是真正的見佛了。您見到空性,也就見到了緣起,原來這十方法界,就是這個空性一念不覺心動,而現起三細之相,又緣著六麤之業相而招感六道之生死輪迴,原來十法界三千諸法就是以佗為體,而循業發現,如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的當體即是心。原來十法界三千諸法的當體即是空性,但隨著三細六麤,無盡的緣起,幻化出吾人的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當體即是空性,即是境智雙泯,能所雙亡的一心之幻境,所以見緣起即見佛。見緣起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心色二法皆是如來法身,故云: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從空性體上而言,一空一切空,是佛法身的體。從那無盡緣起所幻化出來的假相上,則一假一切假,是佛的智慧相。現象界的有,即是本體界的空,當下空有不二即是中,是則一中一切中。當下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體的即空即假即中,是這一心三諦理,您實證這個境界,那就名為見性成佛道。所以見空性就是見佛,是見一空一切空,是見淨智妙圓,體本空寂,所以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凡夫著境,為境所迷,修行人知境由心顯,心外無境,故能觀心而離境,故道人著心,直至心境兩忘,乃為真法。故古德開示道: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不許有心知,如此則此心即寂即照、即照即寂,體用不二。其體空寂,故名空性,其用則恆沙妙德,故名佛性。此皆是自心中離斷常有無,相待能所所證入絕待真心之境,雖不見有心,也不見無心,卻了了常知,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故名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十方諸佛皆同證此離一切相待能所,斷常有無之絕待一心而成就佛道。因絕待,非相待故,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如眼見萬象,即見即眼、即眼即見,而不自見眼。故云:不見於心,名為見佛。   所以十方諸佛無一切心,無有心,也無無心,而且要不能見於離有無二心之相,此則能所雙泯境智雙亡,這個對立之相沒有了,這個時候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體就顯出來了,這個體性,就是諸佛法身。我們現在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能所對待呢,因為有我就有您,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愛因斯坦也說過了相對論,有我就有您,有您就有他,如果我沒有了,那一切都變成我了,萬法悉皆歸,歸於自體,所以這個時候您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真我。而當您心空,萬緣放下的時候,就看到一切法空,從體上講空性,從相上講緣起,這個時候您分別一切法,而實無分別想,這一切萬法都轉為如來的法身,所以如來的法身就是自己絕待的心體,這就是因為您沒有了自他之相待能所,這一切就變成您自己了,所以這十法界幻化之相,都是如來的法身。您如果真正證到這個無有心、無無心,也不見有無之心的時候,您見虛空也是佛,您所看到這些心色二法,六根對六塵乃至所生起的六識一切境界全都是如來的法身,那是真正見佛啊!所以實相念佛就是悟到這個道理。實相念佛,能夠觀這一切萬法,都是如來的法身。所以您就可以從平等中觀差別,從一中觀一切,這個時候您就不會被境界轉,因為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從這一相中變現出來的,所以您不會著相,所以念佛亦名念覺,能夠即相離相。所以淨土宗講實相念佛,就是真正見到佛,這一切萬法即是佛法身,六根對六塵、六識,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佛的法身,入實相念佛。您依此方法起觀行來離諸相,這是觀行即的實相念佛。您功夫打成一片了,煩惱伏斷了,六根清淨,不與萬法為侶,那就是相似即的實相念佛。當您能夠任運自在,境智雙泯、能所雙亡,從教下而言名為破根本無明,那就是證入法身大士的分證即的實相念佛。您無明全斷盡了,那就是真正證入全分的實相念佛,念念都是覺,六根對六塵全都是覺之顯發,一切萬法都是覺之顯發,所以您能夠見到這樣的名為見佛。所以您從心地法門入手,就能夠修學實相念佛。如果您依持名念佛,即使念到功夫成片您都沒辦法了解實相,為什麼呢?實相是開智慧得來的,而不是以定伏的。如果您用定去伏煩惱,那一定有定相,要嘛以生止滅,要嘛以滅止生,這必定是落在有心或無心兩邊。您要有心離了,無心也要離,也不見有無二心,這一定要了解實相,了解這空性的道理。您心空,境界就跟著空了,因為相是隨心轉的。所以宗門有一句開示:心空及第歸,就是這個道理。您真正證到了心空寂時,您成就了。這個心空,也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時候您已經不是活在這個五蘊身心了,您是活在真如法界裡面,您變成了無邊身了,是虛空藏,藏身在虛空法界裡面,這個身就變成應化身了。盡虛空遍法界無一不是如來法身,所以但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您自己是了無諸相,這是真正的見佛,而且是見實相佛。 捨身不恡,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捨身不恡,名大布施」   大家知道布施就是要去掉我們的慳貪,度慳貪,同時也是修學增長我們的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目前我們的生活都很安定,所以我們就會慳貪於外財,當遇到了強盜、或逃難、飢荒時,為了顧全這個身子,什麼財富都可以拿出來。聽說越南內戰的時候,北越打贏了,美軍撤退,南越在逃難的時候,都會裡面的一棟大樓,如果以現在的價值來講,不曉得要多少億元,為了逃難,四兩黃金就可以換了一棟,這是報紙登的。四兩黃金只是十幾萬而已,因為要逃難嘛!這個時候生命最重要。所以這裡就直接告訴您能夠捨身,放下這個四大和合的身體,看破這個身心世界,這是真正的大布施啊!但做起來何談容易,總是有階段性的,首先要看破外財,這些黃金、股票、動產、不動產等等,您先要看得開、放得下啊!所以您放下身外之財,您才能捨身,放下內財。所謂燃身供佛,就是利用您這個身體,無怨無悔的來為眾生犧牲奉獻,而三輪體空,不求回報,這也名為捨身不恡。而不是把自己燒了,那對眾生毫無益處,一切眾生,理即佛,亦名未來佛,故云燃身供佛。凡夫做事情一定要有好處,我才肯做,沒有好處我才不幹呢!但是捨身不恡是,對我沒好處,對眾生有好處,我很喜歡去犧牲奉獻,這叫做捨身不恡,此即是內財布施。您真的能夠這樣做,捨外財,也捨了內財,不知不覺中,心地就清淨了,也就解脫外境的纏縛,因為您不會再去計較這一些利害得失、恩怨情仇、患得患失,很多富貴人家,他心很難清淨,整天擔心房地、股票漲跌,政府要徵這個稅,徵那個稅,憂心重重,整天都在打妄想,心不清淨啊!這是一般人的習氣。所以為什麼跟隨著佛陀出家,要修學徹底的無常觀,遠離五欲六塵,每位出家人,只能有三衣一缽,且僅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足矣。住樹下,而且您如果找到一株樹葉非常茂盛的樹木,隔天就要離開,不能佔住,就是要培養您絕對的無常觀。托缽行乞時,只能次第行乞,不可選擇,最多七家,如果您第一家行乞,食量就夠了,不得貪心再向第二家行乞。若七家都托不到飲食,也只能空缽而回。由其他同學分一些食物給他。所以他不會擔心房子遭小偷,不必擔心錢薄了、銀行降利息了,他完全不用操心,都是活在當下的,所以他的心能夠清淨,可以把見思煩惱給斷了。所以您要放下,心才會清淨,您放不下,心怎麼會清淨呢?您念念想要占有,心怎麼能靜得下來。喻如樹本欲靜,無乃風淒,您這個無明風,這個患得患失的風在那裡吹,您心這怎麼能靜得下來嘛!所以要看開身外之物,然後才能放下這個身子,但放下這個身子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還要學習犧牲奉獻,樂於幫助他人,熱心為大眾服務,來破除自私自利的心,同時更要學習佛法,能悟五蘊本空,六塵非有,福慧雙修,悲智等運,心自然就清淨了。所以捨身不恡是名大布施,就是這個道理啊!您心自然會清淨。因為要您放下您的妄想,您根本沒辦法放下,也不知如何下手,只有您能夠以您這個身子來為眾生犧牲奉獻,才能夠降伏煩惱妄想。所以達磨祖師從最根本的下手,捨身不恡,名大布施,就是您能夠真正為大眾服務,那就是燃身供佛,就是能夠為大家,用您的智慧、用您的眼睛、用您的手、用您的腳、用您的全身,來為大眾服務,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   「離諸動定,名大坐禪」   如果您不悟空性,不知萬法皆空的真理,當您心動的時候,只能以定來降服,所以定就有了定相,有了定相,最高是滅盡定、第九次第定,阿羅漢證入這個境界能夠出三界了生死,但不能證無上菩提啊,所以阿羅漢所證的名為出世間法的定共戒。他的戒行是與定相應的,他心裡沒有戒相,但是他的行為是不會逾越規矩的,一定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而菩薩所證是慧共戒,慧共戒就是離諸動定,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空及第歸,心像虛空一樣,虛空不屬於動,也不屬於定,虛空充塞法界的,而白雲在虛空中飛來飛去,是虛空元不動,白雲自去來,如果您心如虛空,但不住空相,也無虛空之量,這時候的心就是離諸動定,您所證的就是慧共戒,這一切萬法都是佛法,不論善惡,全都是佛法,故佛法為不二之法,是隨順真如自性,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如何運用,全是自性遇緣,自生自顯的妙用,絕不落心意識的思量。是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如明鏡顯像,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所以佛陀的智慧在哪裡?在當您證得這個一法不立,一塵不染,有也離了,無也離了,有無二離之心也離了,這個時候您心的真實智慧自然就開顯出來了。那個智慧名慧共戒,所以貪瞋癡戒定慧都變成了佛法,都是自性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體用一如。所以離諸動定,名大坐禪,這個大坐禪是如來禪,就在離諸動定,正與麼時,忽然頓悟自心原無煩惱,本自清淨,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怎麼做,全是真理的顯現。所以一切放下就是大坐禪,大坐禪就是有體有用,體用不二。而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就是無生,無生不是有一個無生的意義在,就是您心裡離諸動定,離也離了,直接顯現出來,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實實在在地顯現,那就是無生,但您透過一個知見就有生了,心住了寂靜,生了一個寂靜相出來,如阿羅漢內守悠閒是透過寂靜而顯用,雖然能夠得正覺位,但不是正等正覺,與佛是不一樣。而我們現在是有我法二執的心,透過我法二執而顯現的作用當然是有生啦!如果我們心地清淨無染、無所依止,實際理地不立一法,運用這樣的心之妙用,即名無生,無生心不是什麼都不生,佗是有體有用,無生心則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無生心是四智菩提,即是慧共戒,慧共戒就是這個境界啊!所以這名大坐禪。   「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   凡夫當然是一向動,凡夫一看到五欲六塵就動心了,所以我們無論如何要能夠把心伏得住,而把心伏住,那要了解諸法實相,要明瞭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那就是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故一切法空。其實禪宗是要教您悟,不是教您坐。坐只是方便之法,悟才是最重要,悟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亦名見性,一切萬法的體性,就是這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體性,即假是緣起,即中是生即無生。故知,現象界即是本體界,現象界是十法界三千諸法,本體界即是一心,是真如自性。就如同我們睡時作夢,那個夢不管是好夢或是惡夢,佗都是心,正在作夢的時候佗還是心,但是您作夢的時候,為什麼不知道佗是心呢?您還是在夢境中生煩惱,為什麼呢?因為您沒有醒啊!如果有人把您搖醒,立刻明白全夢即心。佛陀是從十法界的夢境中醒過來了,祂把醒過來的境界告訴我們,這都是您自己的心體變現的幻境,當體即是真如自性。這活生生的夢,我們怎麼沒看到啊?因為我們沒有醒啊,佛陀現在要幫助我們醒啊,這個真如自性的夢怎麼醒?要斷煩惱才會醒,前面解說的離有無二心。離有心、離無心,也不見有離之心的時候,這個夢才會醒過來,這個就是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個時候夢醒了,如心經所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原來正報身心,依報世界即是一心真如,是眾生循業,而現身心世界啊!所以要了解諸法實相的道理,才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有人他因緣不具足,不悟諸法實相,從修禪定入,因凡夫一向動,根塵接觸,起心動念,攀緣境界,為令心不動,修禪定,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把心壓伏,而把心壓住也是一種動相。所以世間禪最後終有退失的時候,因為凡夫一向動啊!而小乘阿羅漢斷見思惑,證偏真涅槃之寂靜三昧之出世間禪,但是卻執著涅槃寂靜境界,執著那個寂靜三昧定,也就是本論所說的,二乘一向定。為什麼呢?他證入了偏真涅槃,沉醉在寂靜三昧酒,在裡面不動了,這就是一向定啊!所以二乘人要回小向大、從空出假行菩薩道,一樣可以證無上菩提。阿羅漢灰身泯智,入偏真涅槃得涅槃寂滅樂,有體無用。菩薩從空出假,從假入中,證得遊戲神通自在三昧樂,他在遊戲神通,度化眾生的時候,菩薩還是安住在寂靜三昧的境界,他內心還是寂靜永安。最後就是破根本無明證法身的菩薩摩訶薩,亦可名為一切諸佛,證入了諸法實相,一心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那就是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就像鏡子,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體用不二。這是證得涅槃妙心之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之常、樂、我、淨四聖德,亦名極樂,是最極圓滿之出世間上上禪,而且念念不退失。所以謂出過凡夫小乘的坐禪,名大坐禪。這個大坐禪是以通達實相而證入的,通達實相在宗門裡名悟本真心。在淨土法門裡名實相念佛。如果以華嚴經來講,這守本真心,名一真法界,因為真心裡面是沒有相待能所,是境智雙泯、能所雙亡,沒有對立相的。守這樣的心,這個守還有一個對立的守相,等到功夫打成一片,不守而守、任運自在的時候,就證一真了。所以大乘佛法一定要先悟本真心,在法華經所說就是悟諸法實相,知道這盡虛空遍法界之一切萬法,這是您這一念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您現在所分別這一切境界是什麼呢?就是您這一念心現出來的影像,然後自心再去取相分別,都是自心在分別自心相。所以當您自心現出來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這個是您的內心世界,不是外面真有這個境界,不是外面真的有這個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譬如有人青壯年時貪念五欲六塵,斤斤計較、分別執著,到了老年之時,得了嚴重的老人癡呆症,金銀財寶都不愛了,也不認識了,甚至自己的家人也不認得了,連自己也不認識了,他住豪宅與住豬舍也沒差別了,吃美食與吃餿水也一樣了,他的世界就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是,因為他嚴重的老人癡呆症,而使內心的識心停止活動了,就無法見到外面世界的景象。可知外面的世界,其實就是內心世界,是自心分別自心相。是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道:外無一法可以建立,都是自心生萬種法,又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也就是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啊!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我們既然已經明白了,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原來是自心分別自心相,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既然依十二因緣法輪回到人間法界,只要能吃得飽、穿得暖,食衣住行過得去就行了,剩下的時間就用來修道、用來精進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既然通達一切萬法都是自心的境界,都不是真的實的,但只要您起心攀緣、一動心,真心就變成妄心了,所以妄心是什麼,是真心攀緣境界而生起的生滅識浪,就叫妄心,所以妄心沒有真正一個妄心的體,是依真心而現起的識浪。只是您不守真心,去攀緣境界,有取捨分別,利害得失,真心就變成妄心了。所以您了解諸法實相,了解這些境界都是您自心中的幻境,了解這個原來是一心三諦理,佗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我自心,是從佛性中變出來的幻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您放下來了,真心就顯出來了。所以您守這個如如不動的本心,從守本真心的過程,也有觀行即佛,守自心不往外緣。守的功夫打成一片了,而入相似即佛,不與萬法為侶而得六根清淨,您由守本真心而入了境智雙泯,能所雙亡,不守而守的無功用行之率性之謂道,那是分證即佛的守本真心,您把無明全斷盡了,回到清淨至無餘的本地風光,那就是究竟即佛的守本真心,任性逍遙,隨緣放曠得大自在、大解脫。所以您若悟諸法實相、宇宙人生萬法,原來只是我一心的三諦理,是我自心的幻境,您要守本真心很容易啊!放下即得。您要修一真也容易啊!不起心攀緣即是,佗是同一個道理啊。所以古德說不悟本心學法無益。因為您不悟本心,您學法要不是修凡夫的定,因凡夫一向動,只能用壓伏的方法而修定。或者就是修小乘的定,小乘一向定,最終入偏真涅槃。如果您悟本真心,知道心有佗的體、有佗的用,佗是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您隨順佗就好了,您心中無事隨順佗遇緣,自生自顯的妙用就好了。故經云:事而無事,無事而事,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古德云:於心無事,於事無心。所以您心中無事,真的是最殊勝的一個境界。慧開禪師他能說出若無閒事掛心頭,正是人間好時節。講得太好了。若無閒事掛心頭,並不是完全沒事,今天誰來找您,明天要做什麼,於心無事,於事無心,隨順法性自生自顯的妙用,順著這樣的事情也是在無事當中,您就真正的入了事而無事,無事而事您就解脫了。所以這個謂出過凡夫小乘的坐禪,名大坐禪,這個是悟實相後而修,修到最後證諸法實相,證理一心不亂,入如來禪的境界,這是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若作此會不是理解,因為這件事不是言語可以說明,唯有直下會取,那就是悟,這是開悟。大家對這個悟總是會覺得很深很玄,這個悟到底是什麼?鐵壁慧機禪師把這個悟解釋得很清楚。他說悟有三個層次,一個是信悟,第二是解悟,第三是證悟。信悟就如我剛才講諸法實相即是這一心三諦理,您了解了這個道理,這是信悟,這是屬聞所成慧。意思知道,沒有感受,心裡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屬於信悟的層次。而解悟者,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道理完全明白了,但您還沒感受到,也還未見到此境界,比如您悟空性、無生,但您尚未見到。心中明白萬法皆空,但眼見萬法皆有,此時更須提起觀照離相不染,此是屬於思所成慧的範圍,像天台圓教的名字即佛,那就是解悟的境界。解悟是屬於進入哲學的領域,也能通達玄妙之裡,而未實證,仍有一些盲點,但解悟者往往自以為是證悟了,以為修行成就了,心裏就鬆懈下來,狂慧很容易生起,心中知空,眼見外境是有,又失去了覺照,名利心又隨之而起,結果反而墮落了。所以要明白,解悟不是證悟,才不會未得曰得、未證言證。那證悟是什麼?證悟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相似的證悟,一是真實的證悟。相似的證悟,在禪宗裡從破參,得一念相應,全事即理,全相即性,但仍須藉由一念相應之理觀來保任自心不被外境染,也能修學隨順清淨無染心自生自顯的妙用,直至念念不離自性,念念自見,真如自性的真實妙用,而不假觀行之任運自在,此乃真實之證悟,這是屬於修所成慧。故知若作此會,即直下會取,悟本真心、通達諸法實相,由解悟起觀行,而得證悟,您就可以見到一切萬法本自空寂,本自清淨寂滅相,而親證諸法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如吾人夢醒過來了,萬境即心的幻境,畢竟空寂,了無一法可得,自然不會起心攀緣,到這個時候,一切諸相自然不求,自然解脫。六根即得脫黏解纏,即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因為離相之心,具恆沙妙德,與佛平等無二。所以這個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了了分明,不與萬法為侶。是故「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故」。諸病指的就是因著相而生起的一切煩惱,若悟實相,了解宇宙萬法的事實真相,原來就是自己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如夢已醒,則夢中一切煩惱,自然消失,這是真正證入空性,照見夢中之五蘊皆空,夢境是心所幻現,眼前之境,也是自心所幻現,與夢境無別,則自然外不取相,而內不動心,這是真正的大禪定力啊!能滅除一切煩惱,度一切苦厄。而這大禪定力出自您的本性,不是有意而為的,是您自性本定、自性本淨、自性本自涅槃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大禪力故。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將心求法有兩種,一種是求世間法,不能出離三界生死輪迴,故然是迷,第二種是求出世間法,那是不能證無上菩提,成就佛道,那為什麼會將心求法呢?因為您還沒有悟本真心,所以您才會去外面求佛法。有很多人以為讀佛經就是懂佛法了,要知道依文字起觀照,修學離一切諸相,要明白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而隨順此心遇緣自生自顯的智慧及妙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故達磨祖師云:淨智妙圓,體本空寂。此淨智妙圓的作用,才是真正的佛法。是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以真實的佛法是在自己的清淨無染心中,而非向外求取。三藏十二部經典所闡述的八萬四千法門,只是因眾生心染,生諸煩惱,迷惑造業,故因病給藥,去除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之心病,恢復本有的清淨自性之藥方,所以您修學什麼法門,您就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放下我們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才能親見自心是原無煩惱,是本自清淨,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這個十法界,三千諸法,原來是真如自性,因業力而現之幻影,如同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般。也親證原來我的妄心是沒有體,真有的是我的真心,妄心只是真心因起心攀緣外境而生起的識浪,原來這五蘊不是真有,是我的真心造了業,所以才與四大交合在一起招感這個色身來受業報的,我真心是空寂的,無形無相,是大自在、大解脫的,我真心是具恆沙妙德,我真心是大禪定。那真心為什麼變成妄心呢?因為起心攀緣啊!一攀緣外境,佗動起來就變成妄心了,妄心沒有實體,就像大海,為什麼有浪,因風吹而起了浪,沒有風它就靜下來了,靜下來我們稱做海水,因風吹而動起來那個我們叫做海浪,海浪就是海水,海水跟海浪是無二無別。所以真妄原不二。我們迷的時候,就執著心生滅的相續妄想執以為真,現在您悟了心的體用不二,原來生滅是真心的妙用,如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是即生滅即不生滅,即生滅即真如,即生滅就是相大跟用大,離不開真如自性。因為真如自性是空性的,真如自性的相大、用大佗是生滅相的,所以即生滅即空性,所以當您證入了空性以後,佗所起的作用,空戒不二、空定不二、空慧不二、空貪不二、空瞋不二、空癡不二,空有同時。那個「空」是自性真如門,那個「有」就是生滅門的相大、用大。所以能夠入佛也能入魔,真如自性起用,一切萬法通通化為真理的化身。這空性就是真如自性,淨智妙圓體本空寂。體會到這個道理以後,守本真心原來就是保任真如自性,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所以如果您悟本真心後修保任,心很快就安定下來,也沒有什麼妄想的,或者是用實相觀,觀諸法實相,這一切萬法都是夢境,夢幻虛假,是自心所現之影像。放下即解脫,如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譬如說您晚上回家一定要經過一個地方,昏暗中看到遠處一棵大樹下,有個吊死鬼搖搖晃晃,極為恐怖,有人教您念佛,也有人教您念地藏菩薩,念金剛經,念心經等,您依教奉行以後,把恐懼心伏住了,但怖畏心還是存在,有一天您講給一位經常往返此路的朋友聽,那位朋友知道原因,到了晚上帶了一個超亮的手電筒,帶這位心生怖畏的朋友前往探究。到了現場,他用手電筒往樹上一照,原來是一件丟棄的輕便雨衣被風吹起掛在樹枝上,風一吹,雨衣上還有兩個袖子,還有一個頭帽,被風一吹,它就這樣子搖搖晃晃,晚上遠處遙望以為是個吊死鬼,嚇得要死。見到是雨衣以後,哈哈大笑,我被它騙了幾十年,原來只是件破雨衣。以後也許您走過那個地方,心裡還會緊張一下,因為害怕了幾十年的習氣走到那邊自然會緊張一下,但一想到那只是雨衣,畏懼心就消失了,過一段時間以後,再經過那個地方,根本不會想到那一樁事情,因為了解真相而得解脫了。現在我們所講的道理就是讓您了解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原來就是自己的一心,是自己心念變現的,佗沒有實性,是自己心體的幻境,現在您夢醒了,醒了就解脫了。夢沒有醒,夢中的鬼、夢中的妖孽,害怕得不得了,夢醒了您還會怕嗎?是故凡將心求法為迷,因為您還不知道事實真相嘛!對不對?不將心求法者為悟,因為他通達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知一切法空,念念觀照離相,不染萬境,他已經擁有了一把除魔大刀,這個魔來折磨自己的心,不是除外面的魔,是自己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等諸煩惱。所以完全靠努力的觀照離一切諸相,令一心空寂。一切佛法就是從一心空寂中開顯出來,佛法中,大小、權實,究竟、方便,了義、不了義,佛道、外道,一接觸就明白,毫無疑惑,因為自心才有真實的智慧,所以不將心求法者為悟。因為是心是法,他在觀照自心離相,他在守本真心不被外塵染,他在修實相念佛,念念不迷,他在修諸法實相觀,實相無相、無不相,他在保任不與萬法為侶,所以他是這樣在精進於無上菩提道。所以古代禪德他悟了本心以後,開始深入經藏,從經藏中,取相應的經典,創立宗派,如華嚴宗杜順和尚他是禪師,天台宗慧文祖師,慧思祖師、智者大師都是大禪師。他們都是為了利樂有情,教化眾生,才深入經藏,自己心中,實是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的,絕非外求諸法的。   「不著文字名解脫」   不著文字就不著名相,不著相。因為我們現在所生的煩惱,就是腦筋裡面那些文字名相所纏縛,而非實質的六塵在腦中,而只是被六塵的名相所纏縛,而污染了自性。所以楞伽經宗旨,告訴我們要悟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於世間法之相、名離了妄想,即是出世間法之正智、如如),三自性(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於緣起自性上離了妄想自性,當下即是成自性)、八識、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通達了以後,還要頓脫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所以先以出世間法破除了世間法,世間法破除了,出世間法也要頓脫,才能直入如來自覺境界。不被世間法所纏縛,也不被出世間法所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才是真正的解脫,故云:不著文字名解脫。有許多三寶弟子以為讀很多經典,就是懂佛法,那只是成為佛教學術界的佛學家,或佛教哲學家,不一定是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是要依教奉行,真正的實踐佛陀的教化,才能入修所成慧,證諸法實相,明心見性。而佛教哲學家是屬於思所成慧的層次,佛學家是屬於聞所成慧的層次。修所成慧證得就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心清淨,從清淨心中一接觸境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您了解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是無上法寶,悟了以後還要把佗放下來,頓脫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恢復自性本淨,一法不立,一塵不染,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心。學佛就要證到這一點,所以不著文字名解脫,本文中言「文字」,而不言「名相」,因為我們腦筋繞的只是語言文字的相續幻相而已,當體空寂,故六祖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故只要自心不著文字的纏縛,當下即得解脫。   「不染六塵名護法」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根著六塵,取相生心,迷惑造業,則六根門頭烏天暗地,六根變成六賊,賊自性功德法財。六根不著六塵,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隨順清淨無染心自生自顯的妙用,則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六根成六波羅蜜,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故知,真正的護法,是護自己這一念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此三事之成就,就是六根不攀緣六塵境界,恢復自性清淨心。因為清淨無染的心中,本來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具恆沙妙德,故云:不著六塵名護法。   「出離生死名出家」   出煩惱家,所以如果只是這個把頭髮剃了,穿上了出家的衣服,去受個三壇大戒,內心貪名貪利,住到寺院裡面分派系、分您我,這是我的門下,那個不是,這取捨分別的煩惱沒有斷啊!這煩惱沒有斷,三界,生死不能了。出家是要出煩惱家,所以為什麼說出家非將相之所為。不要自以為我只要去找個師父圓頂,然後再受三壇大戒,受了戒回來,將相都不如我了。不要錯解法義,這指的是出煩惱家斷煩惱啊!因為將相是打外面,出家是斷自己內心的煩惱,是自己打自己,真辛苦啊!所以讀書、讀經很輕鬆,而斷煩惱要依教奉行,要實踐戒、定、慧三無漏學,要修六度萬行,真正的斷惡修善,懺悔業障,改過自新,從此不犯,這就是自己善心在打自己的惡心,是自己打自己,很辛苦啊!而將相是打外面的敵人,打外面的敵人,是理所當然之事。所以佛弟子聽經聞法、參加法會活動、布施、印經、護持三寶,甚至講經說法、領眾共修,看似佛法修行很有成就,而自己的內心世界要認真省查,是否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外現溫良恭儉讓,內心自大絕不讓,名聞利養,患得患失,心中人我是非,恩怨情仇,利害得失,妄想、分別,煩惱一大堆。所以我說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那有什麼用?所以煩惱難斷,出家是出煩惱家,自己鬥自己,自己的白業鬥自己的黑業,鬥得過就是您的真功夫,面對一切境界心不動,那真的是出煩惱家。而心不動出離三界生死煩惱,這也只是一個誘因而已,出離三界生死煩惱後,更破生相無明時,則親證三界就是實相,三界即是解脫。所以菩薩以三界為家,遊戲三界,廣度眾生,利樂有情,遊戲法界,祂們是做夢中佛事,建水月道場。因為菩薩悟到自性本無生死,原無煩惱,一切萬法都是菩提相。著相名煩惱,離相名菩提,故云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故先以出離生死為誘因,最終令開悟見性,親證事理不二,性相一如,十法界一真莊嚴,是即無三界可出,也無生死可了,一切萬法唯真如自性之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體用一如,常樂我淨。這個境界好像很遠,沒有引誘您的因,先告訴您講出三界了生死,有這個誘因,先給您個方便化城,等到您到達了化城的時候,還要告訴您,您要證入諸法實相,才真正到了寶所。所以在此云:出離生死名出家,出家後回小向大,圓成無上佛道。   「不受後有名得道」   這不受後有不是說我來生不再出生,入偏真涅槃了叫不受後有,這個不受後有是不起心攀緣,沒有第二念的相待能所。第一念明明白白,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如鏡子對境,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一點不沾染,這就是不受後有。我們就是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念念相續,這就受了後有了。不受後有就是般若智照,即相離相。我們用唯識的道理來做說明,當六根對六塵之時,第一顯現的是性境現量,不帶名言的,就像鏡子顯現外面的境界,這是第一念。相續第二念以後,性境就轉成了帶質境與獨影境,現量就變成比量跟非量,這裡面就有分別取捨好壞,本來是一合相,因緣聚合在一起的東西,哪有分別好壞美醜,但是經過比量、非量,經過帶質境、獨影境,這裡面就有利害得失取捨分別,一切煩惱就這樣生出來了,這是第二念、第三念、念念相續,貪嗔癡慢通通生出來了,這就受了後有,迷惑造業,招感生死。所以古德教導我們修行,要我們不起第二念。不起第二念,這是古代大禪師教授的方便法。但是您這樣用功,到最後,因為您不起第二念,有那個不起第二念的一念,那一念正是第二念,只是不再念念相續了,等到不起第二念的一念消歸自性的時候,那是真正不起了,那就變成寂照不二了,即寂即照、即照即寂,這就是真正的不受後有名得道。   「不生妄想名涅槃」   因為涅槃就是解脫,一切煩惱從心想生,就是從打妄想生出來的,如果能不生妄想,當下即得解脫,解脫煩惱的纏縛,即是涅槃寂靜永安。那要怎麼不生妄想,當然這有各種方法,小乘藏教佛法,教導大家要明白三界如火宅,要生強烈的出離心,要知道人世間苦、空、無常、無我,要修四念住觀、八正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且世間一切萬法是因緣有,自性空,是故五蘊本空,六塵非有,以析空觀,觀一切萬法畢竟空寂,實無一法可得。現代科學家也證明了,世間上沒有真實物質的存在,更何況聲香味觸,它只是一種能量,能量的波動而已,是夸克的集合體,幾個夸克變成一個質子、中子、電子。又幾個質子、中子、電子合成一個原子。幾個原子合成分子,分子的組合變成了這些固體、液體、氣體,各種因緣的聚會變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沒有真實的物質存在啊!所以,藏教用析空觀,又告訴您人生只是一場夢,畢竟什麼都得不到,又告訴您世間是苦要遠離。所以藏教的修行人一心志求遠離,有強烈的出離心與無常觀,所以他不會去想到五欲六塵,不與人爭,不於世求,心自然就靜下來了,不生妄想得到涅槃寂靜了。大乘佛法中通教的方法就是教導您通達一切萬法,這都假的,您所得到的只是您心裡的影像,這都像夢境一樣。是您自心分別自心相,是您前五識領納外境,再由第六識起心分別、第七識執著、這都是從自心中第八識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生滅相續相的幻境,您真正所活的生命只是當下,過去沒有了,未來還沒有到,只是當下而已。您真正了解原來外面的世界就是我自己的內心境界,只是自心中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的相續相而已,我所追求的只是一個夢幻泡影而已,我追求這個幹什麼?我要追求一個永遠長住不失的東西,那就是涅槃解脫,證真如本性,一得永得,再也不會失掉,永離三苦、八苦、無量苦的煩惱。大乘佛法中的別教,悟諸法實相,知宇宙人生萬法,即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修次第三觀,他能即事見理。能夠明白一切境界,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空性變出來的東西,根本沒有實體,但是因為別教的眾生,他根性沒像圓教那麼利,所以他修次第三觀。先修空觀,不是斷滅空,因為別教行者知道一切萬法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他先修空觀,把一切差別事相歸於理。空觀成,斷見思惑,然後再從空出假,修假觀,假觀成、破塵沙惑。然後再雙照空有、雙遮空有,修中觀,息兩邊分別止,伏根本無明,一直到遮照不二,達到即止即觀、即觀即止破根本無明,證法身,圓證一心三諦理,用這樣證入無上大涅槃,所以都需要擇一法門來離妄想。   最後來介紹大乘佛法中圓教的修行法要,為什麼圓教能夠圓伏五住惑?因為圓教根性的修行人,深達諸法實相,深明現象界就是本體界,萬法唯心,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無一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全都是佛的法身,都是空性變出來的,都是夢境。無自也無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您有自有他,心才會往外緣。所以悟這個實相的道理,悟這一心的道理。知道這整個都是佛的法身,其體就是空性,如來藏妙真如性,有如大夢已醒,不再為夢境所纏縛。故心不會往外緣。不會往外緣,境界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您心不會往外緣,那當然能伏煩惱,圓伏五住惑;別教菩薩,心緣於法,修空、假、中次第三觀,故不能圓伏五住惑。第一就是能伏見一處住地,即是伏三界見惑;第二伏欲愛住地,欲界的思惑;第三伏色愛住地,色界的思惑;第四伏有愛住地,無色界的思惑;第五伏無明住地,就是伏根本無明的一念心動,是伏住而非斷。所以您要知道,圓教的觀行即佛,一起觀,就能圓伏五住惑的。因為他通達這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三千諸法,就是自性,即是一心三諦理,就是自己的法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從深解悟,而起觀行,最後證入諸法實相,證一心三諦理,成就三德涅槃,各具常樂我淨。   「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心中不住無明諸煩惱,即是大智慧度彼岸的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的本來心中,本具無量智慧德能,統攝為四智菩提。即大圓鏡智,圓照十方法界;平等性智,觀一切萬法平等無二,自他之間不隔毫端,如夢醒,一切夢境全體即心,平等無二;妙觀察智,平等中觀差別,差別中觀平等,一中觀一切,一切中觀一;成所作智,三輪妙用,普度眾生。這四智菩提,自心中本自具足,圓滿無缺,只因自己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有了根本無明,又以境界為緣長六麤,更有了見思煩惱,而遮蔽了自心的智慧,不能顯現,猶如太陽為烏雲所遮,令陽光不現。所以只要您放下萬緣,恢復自性清淨心,隨順清淨自性,遇緣自生自顯的知見及妙用,即是大智慧的顯現。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四智菩提云:大圓鏡智,心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此皆是說明不處無明為大智慧。   「無煩惱處名般涅槃」   般涅槃即是證入涅槃,凡夫以為入涅槃就是死了,其實證入涅槃,就是證入解脫自在,寂靜永安,平和安詳的境界,淨土經典名極樂,涅槃經名三德秘藏各具常、樂、我、淨。這都是清淨自性本具的法味,只是自己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外境,越迷越深,患得患失,而生諸煩惱。故知煩惱皆從心想生,若不起心動念,則煩惱本無,智慧本有,故涅槃妙心,具正法眼藏,佛知佛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所以修行是修正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身、口、意三業污染了,就會生諸煩惱,身、口、意三業清淨無染了,即無煩惱,亦名涅槃寂靜。故經云:三業清淨佛出世。即是無煩惱處,即證得涅槃解脫。   「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無心相即是心清淨,無所依止,離相待能所,不住斷、常、有、無,恢復不增不減的本來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生命的原貌。所以此岸、彼岸都是自己的事,著相名此岸,離相名彼岸,而心體空寂,廓然蕩豁,無有邊畔,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與萬法為侶,是沒有彼此之岸。   「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   故迷時著相生煩惱,即有此岸,若悟時離相不染,唯是一心,就無此岸與彼岸之別,假名為解脫之彼岸。   「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   因為凡夫不悟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看不破、放不下,執著身心世界,患得患失、煩惱不斷,故一向住苦惱的此岸。   「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也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   最上乘者即是明心見性,通達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唯心真常,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明自本心,本自清淨,原無煩惱,具恆沙妙德,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見自本性,自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卻具足萬法,能生萬法,虛靈不昧,自在無礙,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無二無別,故能離於此彼岸也。   「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   假若見到彼岸異於此岸,您就見不到這十法界一真莊嚴,一心十法界,您著相了才有此岸,離相就沒有此岸了。不即不離,那就證得一真法界。這一真法界,境智雙泯,能所雙亡,十法界就是一心,十法界就是法身,哪裡有此岸與彼岸,所以若覺最上乘者,天台宗名悟諸法實相,華嚴宗名證入一真法界,一即一切。禪宗名悟本真心,任性逍遙、自在無礙;淨土法門名實相念佛,無一不是如來法身。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為什麼叫已得無禪定?已經起心攀緣外境了,心已經動搖了,生取捨分別,失去了自性本定,清淨無染。所以我們講極樂世界有四土,娑婆世界一樣有四土,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我們這裡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我們現在皈依三寶學了佛,才能住在凡聖同居土。沒有學佛的人連凡聖同居土都住不上,他們住在娑婆世界,因為我們學佛住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的蓮花苞裡面,修學佛法,解行相應,直到您領悟到諸法實相,一心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深深解悟了,解悟了以後,就開始起觀照,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沒有此岸彼岸的差別,為什麼?因為萬法唯心,一切都是心體,都是一心法界,所以這一真法界,也名一心法界,一真是從相上講,從緣起的假相上講一真,一心是從性上講。性就是相,身就是土,身土不二,性相一如。性上講一心,相上講一真。那我們講一真法界、一心法界,為什麼加個莊嚴呢?名一真莊嚴,因為莊嚴就是最美好的、最殊勝的,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四智菩提、十八不共法,事事無礙!都是您證到境智雙泯,能所雙亡,離斷常有無,相待能所,恢復您自心的本地風光。此無住真心,心想事成,事事無礙,那是我們本來的生活就是這樣,不需要有這個身體,整個法界就是您自己的一心,這時候也沒有正報與依報,為什麼?身土不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名空如來藏。相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又名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即是不空如來藏,統稱空不空如來藏。所以法界身唯有如來藏妙真如性,那如來藏妙真如性在哪裡?就是您現在這個心,您現在這個心生滅不斷,不能融入實相的境界,您放下萬緣,不再起心攀緣,生滅相續心離了,如風平浪靜,恢復本有清淨無染的真心,就融進去了。全性即相,您的見就不在眼睛了,見就在相上了,聞就在聲音上,所以這世間就沒有距離了,那就是實教菩薩的法身境界,真實的果報土,所以您要是有此岸彼岸,表示您已經攀緣了,心已經有取捨分別了,所以已得無禪定,您不是真正得到大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中,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煩惱名眾生」   眾生即眾緣和合而生,而非實有生,就如吾人即是依十二因緣法藉五蘊和合而生。此五蘊身心中,有身見、我執與法執,故念念取相分別、患得患失,不離四相。是故,煩惱即是眾生的寫照。   「悟解名菩提」   菩提即是覺義,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萬法唯心。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世諸佛,親證十法界就是自己一念心性,依無盡的緣起而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若悟諸法實相,而不染一切法,則一切萬法皆是菩提相。若不悟緣起性空,一切萬法畢竟空寂,起心攀緣,念念著相,則一切法皆是煩惱相,故煩惱即菩提,只在於迷悟染淨之心境不同而已。迷了本心,則生諸染心,即是煩惱。悟諸法實相,心清淨無染,則一切法皆是菩提相。所以悟解名菩提,十法界一切諸法都是菩提相,您生起了分別心才是眾生的十法界之相,所以這煩惱與菩提是不一不異,只在染淨不同而已,取相著境名眾生即煩惱,不取相不動心名為菩提。是故,悟解名菩提。但是不取相不動心,也不能住於心,否則還是法執,是故古德開示,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爾」   就是這迷悟的差別而已。然而信有信悟、解悟與證悟三種,若從經教上的理解,這是信悟,從解行並進,修福修慧,而契會了玄義,如悟無生,諸法實相,一心三諦理,這是解悟,解悟要起觀行,而真正證入了這個境界,親見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不見一法生,也不見一法滅,全事即理,全相即性,事理不二,性相一如,那就是證悟了。證悟之人絕對不生煩惱的,因為他心清淨,不與萬法為侶。我們的煩惱就是自己起心去攀緣境界,而事實上境界是不會來干擾您的。比如黃金不會說我是黃金,您要來喜歡我,美金、台幣都不會來告訴您我是台幣,我是美金。房屋、土地也不會說我是土地、房產很有價值。都是自己起貪念,起心攀緣,所以要覺悟啊!人從百花過,片葉不沾身。百花不會來影響您,都是自己起心攀緣而已。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   迷的時候,見三界是實有的,而三界如火宅,急欲出離。如果您覺得三界不錯,有吃有喝有玩樂,不生出離三界生死煩惱之心,那只好從方便的人天乘法起修。而佛陀大智慧中,將出世間法隱藏於人天法中。若您精進奉行五戒,一定會走入出世間法,若能努力實踐十善業,由上品十善,入四無量心,而得三業清淨,則成菩薩道也。若沒有一點出離心,雖言行菩薩道,那菩薩道就變成了人天乘佛法之十善業。您沒有辦法證到三輪體空,也不能悟諸法實相。所以迷時,見一切法實有,故有世間可出,有煩惱可斷。悟時了知一切法空,三界即實相,唯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如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十法界即一心真如,所以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像夢醒過來似的,那還有什麼三界可出。是故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   「平等法者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   一心變現十法界,有如吾人的夢境是由第六識心所幻現,夢未醒時,見夢境中一切有分別,夢醒了,則見夢境無有差別。而十法界三千諸法,就是一心依於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而幻現之夢,菩薩修行破無明,則一心的夢醒了,見法界一相,萬法皆如,自他之間不隔毫端,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故云:平等法者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   「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   凡夫著相,心有分別,當然不能入,為何聖人不能行。聖人有兩種,一種是世間的聖人,一種是出世間的聖人,世間的聖人他有善惡的分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世間聖人給您感覺到非常有修養、有威儀的。世間聖人,他執著於我們世間的倫理道德,他能夠捐棄一切惡法。那另外一種是出世間的聖人,指的是聲聞、緣覺以及權教菩薩。聲聞、緣覺,出三界了生死,入偏真涅槃,權教菩薩緣於法,修空、假、中三觀,欲證無上菩提。但如果您破了根本無明,則親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心幻現十法界,一即是一切,見一切眾生在自身心中同成佛道,這十法界就是自體。法法平等,無有取捨,所以他隨順法性,無功用行,無修無證。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明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位無修無證者。這十方諸佛是指藏教佛,通教佛,還沒有真正徹悟本性,不如供養一位無修無證者。無修無證者就是還本真心者。真心本自清淨,具恆沙妙德,體用不二,是真理的化身。我們現在的修行是除心垢,清除心中的污垢,恢復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隨順本心遇緣自生自顯的妙用即名佛用。只是恢復自己的本來心而已,還有什麼修,還有什麼證。就像您病醫好了以後,您也不能講我已經證得病好了,本來就不該有病。所以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這聖人是指世間聖人與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三乘聖人。聲聞、緣覺,生死、涅槃不平等,染、淨不平等,有為、無為不平等,權教菩薩,緣於法,則空、假、中不平等。   「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   平等法中唯顯自性之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體用一如,即非有為,亦非無為,即無煩惱,亦無菩提,即非戒定慧,亦非貪嗔癡,率性之謂道。這大菩薩就是指破根本無明的法身大士,與諸佛如來。為什麼,因為祂們圓證一心,一心就是十方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心,所以諸佛如來證法身,見一切有情無情同在祂一念心中圓成佛道。所以十方三世不論是有情、無情、虛空、法界,全都是如來的法身,這是從相上而言。若從體上講全都是空性,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事理不二,性相一如。所以這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   「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   自性本來就沒有生死去來,菩薩遊戲人間,從沒有生死中示現生死,所以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成佛,名釋迦牟尼佛,我們稱之為八相示現成道,為度化眾生而示現的,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是如來法身,圓照十方法界,眾生有感,菩薩有應,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而月實無動靜來去,如來在法身中,照見南閻浮提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應化八相示現成道,名釋迦牟尼佛,祂法身不動,還是在真如法性中,圓照十方法界。那個地方教化的因緣成熟,現個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如同大海中現個水泡,水泡當體即是海水,沒有來也沒有去。所以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   「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   菩薩深悟緣起,證諸法實相,見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故能隨順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之無所住心,此心遇緣,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自生自顯,不落心意識之思量,此即是真如自性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用竟還空,一無所住,畢竟空寂。有如明鏡鑑物,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一無所染。故不見煩惱纏縛,也不見涅槃解脫,因為清淨自性中元無煩惱,本自涅槃寂靜,有如吾人呼吸正常時,則不知自己在呼吸,是一樣的道理。但是我們有分別,分別染淨,一分別染淨就有煩惱菩提的差別,如果您了解實相,那都是自己的內心境界,心著相染了就名煩惱,心離相清淨就名菩提。就像您晚上作夢,有夢到煩惱,夢到菩提,夢到好人,夢到壞人,夢醒過來了,都一樣的,完全平等,所以這個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   「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   因為煩惱、菩提都是依自性而有,而自性空寂。自性著相之用名煩惱,自性離相之用稱之菩提。那因為您著相才知道離相,如果您通達諸法實相以後,您不著相,那當然不需要離相,那自然不著相也自然無所離相,此時六根對六塵,一切的作為通通是菩提相,這時候也沒有什麼菩提不菩提,唯是一心的體用,唯是一心所顯現的無量功德,這個時候身口意的造作通通化為真理,名三輪妙用。所以煩惱與涅槃解脫同是一性空故。   「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所言涅槃是寂靜解脫,不是死亡,涅槃依大小乘所證入的境界不同,有好幾種名相差別。小乘所證的名偏真涅槃,小乘人有強烈的出離心,勤修戒定慧,斷除見思煩惱,灰身泯智,而入偏真涅槃,為佛陀所訶斥為焦芽敗種,墮在涅槃坑中,有體無用,為涅槃寂靜所滯。大乘菩薩通達諸法實相,知一切萬法唯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可以從境界中看到空性,看到幻化虛假,所以即事能夠見理,能行理六度,三輪體空,證入大乘無住處涅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處涅槃寂靜而能遊戲神通自在三昧,遊戲法界。而諸佛如來所證的名無上大涅槃,具三德密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各具常、樂、我、淨,故亦名三德涅槃。此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是三而一,一而三。也就是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在大乘起信論中云: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把相大與用大合而為一用大,則名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體用一如。而常、樂、我、淨四聖德中,常即是指自性法身(體)起用,用而不染,沒有一點變異,如鏡現像,明鏡之光永無變異。樂是指自性法身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具無上菩提覺法樂。又覺照一切法,而清淨無染,故具無上涅槃寂滅樂。我是指自性法身有真實之體性,又能當家做主、事事無礙。淨:是指法界一相,以自性法身為體,離一切相待能所,斷常有無,是一絕待之真淨。這就是諸佛如來所證入的極樂境界,有體有用、永恆常住。所以菩薩知煩惱性空,故能不住於空,也不離空,普入十方法界,利樂有情,廣行菩薩行,終證成三德涅槃,常樂我淨之無上大涅槃境界。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菩薩放下萬緣,蕩蕩心無著。禪門講的心空及第歸,古德講述廓然蕩豁之心,六祖大師開示心如虛空,無虛空之量。這一些所講述的道理都是叫我們看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真正菩薩入涅槃了。所以真的學習佛法千經萬論也是要我們看得破、放得下,就這一點而已。所以您看我不斷在講萬法皆空,講這法界就是一心的三諦理,無非是要我們看得破,然後了解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以後,再來學習放下。放到最後,不用放了,為什麼?沒有東西放,本來就是空的,自心本來空寂。慧可大師云:覓心體了不可得,相應到這個境界,就入涅槃了。入涅槃不是死了,涅槃是解脫義。二乘所證的偏真涅槃,他在世間的陽壽盡了,但是精神並沒有死啊!他入我空真如裡面,寂靜永安。那個神靈是不會滅的。大乘通教的菩薩,根性鈍的也會跟藏教行者一樣入真諦涅槃,但是利根者,則接入大乘別教或大乘圓教,繼續修行菩薩道來圓成佛道。而通教菩薩的根性是即事見空,就是涅槃。他於六根對六塵境界時知道是空,不必用析空觀來析為空。他就直證涅槃解脫了。大乘別教菩薩所證的是中道無住處涅槃,中道之理,不住空假兩邊,體自寂滅。那大乘圓教菩薩所證的最殊勝,是三德涅槃,常樂我淨。我們本論所講的就是圓教的道理,是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即空、即假、即中,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什麼叫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什麼叫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就是您真正看得破、放得下,這樣的蕩蕩心無著,遇到境界此空寂的心中,自自然然能夠自生自顯出圓滿的真實智慧,以及很圓滿去造作一切教化眾生的事務。佗是不落心意識的思量。所以我們說明四智菩提:大圓鏡智就是法身之體,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即是法身之用,體用不二,體用一如。六祖大師解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這四智菩提就是即法身體大、即般若相大、即解脫用大,沒有障礙。所以菩薩入涅槃不是死了,是活生生的在日用平常,利樂有情中而得到了解脫自在,乃至於輪刀上陣,菩薩的心也是在寂靜三昧中,這是菩薩的入涅槃處。所以當您的心不與萬法為侶,什麼都掛不住,像一面鏡子一樣,體用不二,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那就是證入涅槃了。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   這是把這個涅槃,不生不滅,把這兩個字拆開,用一種特殊的解說來讓我們體會到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如果是不去攀緣著相,佗永遠就像個鏡子一樣,本覺本有,這個知覺是本具的。佗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無所不照,就是因為您起心攀緣境界,取相分別,所以才有了生滅相。我常常用海水做比喻,海水如果沒有風,那絕對沒有浪,所以如果您到海邊看到一個美麗的浪花,用個盆子把它盛回去,擺到客廳欣賞,可是就沒有浪花了,水就平靜了,因為這是水的本性。我們的心本來也是沒有心浪,今天就是我們起心攀緣,有了我法二執,從這裡有了順逆境界、利害得失,所以我們的心就有了變化了。順您的您歡喜,逆您的您就難過了。所以有苦樂憂喜捨,貪嗔癡慢疑,種種煩惱就生出來了。這一種心裏情緒的變化之間,這就有生有滅,有變化了,有心浪的。如果您了解事實真相的話,了解身心世界萬法是自己心識所變現的,是幻化虛假的,放下來了,自然不會起心攀緣了,則心浪不生,解脫自在,因為心性本來寂靜,像水一樣,沒有風吹就不會起浪了。只要您的心不要去攀緣境界而生起了無明風,心就會自然而然的靜下來了。靜下來之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心的本性,就像鏡子的本性寂照不二一般。如果您用一張黑紙把鏡子遮起來,鏡子不能照了,但是不是不能照,有啊!它還是在照,它照出來是黑色的光景而已。當鏡子有了灰塵,它不是沒有照,它照了灰塵卻被灰塵障礙,而不能照外面了,沒有辦法照您了。但只要擦掉灰塵,這鏡子又能照您了。因為照是鏡子的本性,那個照是永遠不會失掉的。所以寂照是我們的本性,是從本不生,今亦不滅,是不生也不滅的。所以您只要去除心垢,恢復我們的清淨本性,那就是涅槃者,涅而不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法性如是。槃而不死,真如本性亙古亙今,永恆常住,無有變異,所以佗不會滅啊!我們的自性就是不生不滅,圓、明、常、寂、照,具恆沙妙德。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前念不生即心,佗從來沒有生滅過,寂照萬法。後念不滅即佛,為什麼?即寂即照、即照即寂,不生不滅就是佛心。所以涅而不生,槃而不滅。自性本無生死,無有生滅去來,故云:出離生死。自性雖體空寂,而具恆沙妙德,根塵接觸,無所不知、無所不覺,有體有用,體用一如,此是自然性,如鏡之常照而不滅。是故,自性實非有自性外之涅槃法可得,是即無生死,亦無涅槃,故云:出般涅槃,而不墮偏真涅槃之無為坑裡。所以論云:出離生死,出般涅槃。故知菩薩的入涅槃,祂是證得自心的體大、相大、用大,而不是死了以後才入涅槃,這與原始佛教的無餘涅槃是不一樣的。   「心無去來,即入涅槃」   凡夫之用心一定是有去有來,我們的用心,在眼睛能看東西,所見的其實只是光線的來去,您聽聲音是音波的來去,所以我們想東西都是透過心意識的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發動身口意而造作,當然都有生滅去來的變化。如果用真心就不必了,真心寂照,佗的見就在色法上,佗的聞就在聲塵上,佗的嗅在那個味道上,那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佗的靈覺性,都是一個靈覺性所顯發,所以明心見性菩薩摩訶薩,祂不是活在這個身子,祂是活在法界裡面。全相即性,全性即相,這個真如法界裡面,祂所現的身子只是一個應化身。您看祂坐在那個地方,真的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宇宙之事,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的事相就在他覺性中顯發,祂不需要用眼睛去看,因為這宇宙中的森羅萬象當下就有覺,就像我們大海水中都有鹹味,所以這個盡虛空,遍法界,那個色聲香味觸是出在祂的覺性上,全相即性,所以祂不需要來去。我以前也跟大家說明了,如果是菩薩祂的見聞覺知需要有來去,那阿彌陀佛在十萬億佛國土那個地方,您在這裡念阿彌陀佛,要往生的時候,這個聲音祂聽到了,我們的骨頭都化成灰了,祂怎麼來接引您?您在念的時候,祂就聽到了,因為祂的覺性是在您的聲音中,在您的心念中,您即使嘴巴不要念,也不要緊,您用心念,因為祂的覺知性就在您的心上,祂沒有離開,因為祂的靈覺性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也可以說,色聲香味觸法當體即是覺性,所以沒有來去,沒有距離。以前永明延壽禪師,他參禪時,到了深夜,突然之間起了一陣大風把廚房邊的堆木吹垮了,這就是因緣成熟了,撲落一聲,他突然破參了,開悟了,境智雙泯,能所雙亡,唯顯一心,真正感受沒有來去。所以他就做了一首句子,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因為在撲落那個聲音中,那正是聞性,在一切色法上,見性就在那裡,山河及大地,都是法身境界。他真正親證這個境界,所以佗沒有來去。而我們用心意識,就好像從一個覺性大海裡面起了一個水泡,您這個水泡不破永遠都在水面上漂來漂去,有來有去,因為您離開了這個性相不二的一真法界。只要您這個水泡一破就回到了全體的大海,原來無來也無去,寂照就在同時發生的。所以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所以只要您放下萬緣,離了我我所,則萬物悉皆歸,一切萬法就是您自己一個體性。我曾經有一次中午休息的時候,在那將醒未醒之時,心比較清淨,沒有妄想。我的辦公室後面正在興建大樓,在我將醒未醒之時,突然聽到卡車下鋼筋的聲音,嘩一聲,我突然之間感受到我的聞就在嘩聲音的那個地方,似乎不是從我耳朵聽到的,就這麼一次經驗。所以我們的見聞覺知不是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真的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就在這一切法上,一切法皆是依佗而有,如夢境依心而有的。所以真的是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就是一心啊!所以我們這個執著不破,我們永遠不能入,一破就進去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就是一心。所以心無去來,即入涅槃。   「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所以涅槃即是空心,這個空心是有也空,空也要空,這就是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不許有心知。有也空,空也空,所以空心,有心空掉,空心也空掉了,真如古德所云: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亦如禪門所云之末後句、直至寶所。這個空掉空心唯有一個方法,就是行菩薩道,利樂有情,才能放下空心。所以為什麼從空出假的方法就是行菩薩道,行到最後不知不覺,這個空也消融自性,而入涅槃妙心。如果您還住空心,那不是涅槃,那是四空天的空,如果是見到身心世界像個澄淨的湖面,寂靜永安,那是八識的相分,阿羅漢所證的境界,涅槃寂靜,所以您心住於空都還沒有到阿羅漢的境界。是故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不許有心知。怎麼不許有心知,唯有幫助眾生,您才能夠入這個境界。大家一定會想,有心我知道,無心我也知道,那無心不許有心知,那是什麼樣一個境界?我們不是常常說,心不著有無,有也不著,無也不著,不著也不著,宗門末後句,這是什麼一個境界?這就是涅槃妙心,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起心即錯,動念即乖,這個就是唯證乃知。所以佛陀沒辦法傳給您,故云: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不是不傳,是無法傳,是唯證乃知的。所以六祖壇經中那位臥輪禪師,他有功夫,能斷百思想,見物心不起,自覺菩提日日長。他就是住在空心裏。六祖大師修正他的見地云:我沒有功夫,我不斷百思想,我見物心數起,菩提又怎麼長呢?六祖大師心數起,即是涅槃妙心,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定慧一體,即是般若妙慧,當下即是菩提,豈有長與不長呢?所以入諸涅槃即是空心,這個空心,是有心也空,無心也空之第一義空,即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境界真的是言說不可及。   「諸佛入涅槃者唯在無妄想處」   諸佛入涅槃,這個諸佛所入的涅槃,那當然是無上大涅槃,就是三德涅槃各具常樂我淨,那就在無妄想處就是放下萬緣,不攀緣境界。這不攀緣境界,並不是如臥輪禪師偈所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見物心不起,菩提日日長。這是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相待之法,乃是妄想。諸佛入涅槃,祂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那首偈才是真正的無妄想處,偈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見物心數起,菩提怎麼長。因為那個沒伎倆,是率性之謂道,無功用行,不斷百思想是體用一如,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心數起那個心即是菩提相,所以那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生的心正是菩提相,所以應無所住,不住一切斷常有無、相待能所,完全是隨順自心的智慧的智照,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如何應用。所以這裡所講的在無妄想處,而不是無智慧處,不起心攀緣就沒有妄想了,而不是不了解啊!所以佛在金剛經不僅僅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已,還要我們應生無所住心。這個應生無所住心這個心是什麼心?這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千聖不傳,不是不傳,沒辦法講出來,只能夠講到指月標,依指見月。所以如果您說我已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您已經是住了一個應無所住在心裡面,哪裡是真正的無住生心,如果是真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名中道妙觀,或中道正觀,離四句絕百非,那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所以我們看這句話,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即是不起心攀緣,就這一句話而已。我們一念心動就攀緣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悟萬法唯心,悟到我們六根對六塵,生六識全都是自己的法身境界。六根、六塵、六識,一切覺受都是自性現,全事即理、全相即性,都是自己的一心,都是諸佛法身,一就是一切。這盡虛空、遍法界,就像夢醒了以後,整個夢境都是自己的心,以心成夢,夢境皆心。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以如來藏妙真如性成七大、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乃至起心動念,一切覺受、種種思惟,一切都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是故以如來藏成器,器器皆如來藏。所以一切萬法不生不滅,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根塵接觸,一切萬境都是自己的法身,就是如來的法身。故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如來藏)即見如來。這整個境界都是如來法身,您悟入了這個道理,念念覺,念念不攀緣,一切都是自己法身,都是空性變的,如果您了解盡虛空,遍法界,七大、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整個境界就是自己的法身,這就是實相念佛了。實相念佛就是禪宗的心地法門。淨土宗所說的實相念佛,也就是悟了一切萬法都是阿彌陀佛法身,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也即是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自性啊!所以實相念佛,您沒有開悟是沒有辦法念的。故知十法界一切萬法,其體是如來藏。因體性空寂,故名空如來藏。因隨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的因緣,循業發現而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故又名不空如來藏。而空如來藏即是不空如來藏,故亦名空不空如來藏。故知一切萬法的真相即是如來藏(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如夢境以心為體,而心體空寂,是故夢境即是即空即假即中,若能如是悟入諸法實相,萬緣放下,不起心攀緣,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則見性成佛道。是故諸佛入涅槃者,唯在無妄想處,只是心不往外緣,能無所住而生其心,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   「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   道場有五種意義:(一)佛成道之處,(二)得道的行法,(三)供養佛之處,(四)法座的異名,(五)修習佛法之場所。此菩薩入道場即是無煩惱處,是指菩薩得道的行法,就是要先斷見思煩惱,續破塵沙惑,最後破無明證法身,成就佛道。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統稱為無明煩惱。菩薩即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漢譯為覺有情,即指覺悟的有情眾生。祂覺悟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清淨無染、離相、無所依止的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心著相,污染,生諸妄想、分別、執著之心,是名凡夫。諸佛心則生一切智慧,能利樂有情。凡夫心則生諸煩惱,迷惑造業,六道輪迴。是故菩薩得道的行法,就是斷除一切無明煩惱,恢復自性清淨無染的心,此心即是涅槃妙心,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功德妙用不可思議,不假外學。故云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   「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   空閑處,不是閑在那裡,而是指心離了一切染,而隨順此清淨無染心,遇緣而自生自顯之無為法。仰山禪師坐在樹下,他師父溈山禪師問道:您是在這裡閑坐嗎?他回答道:如果是閑坐那就是有為法。潙山禪師又問:那既不是閑坐,也不是有為,那您現在是什麼。仰山回答道:千聖也不知!為什麼?他是在自性裡,隨緣自在,於心無事,於事無心,所以他即非閑坐,也非修行,向上一路,千聖也說不得。只是自性,即寂即照、即照即寂,雖寂照不二,而心中不立寂照之相,只是自性法爾如是而已,這個境界真的是沒辦法去講的。這個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就是沒有貪嗔癡而已啊!有了貪嗔癡,那就有取捨,有取捨就不是寂照,有取捨內心就不空閑了。您看有些人他閑坐在那裏,好像沒事,當您有事情要請他幫忙的時候,他會告訴您:我忙得很,幫不了忙。您看他坐在那裡,哪裡忙呢?為什麼?他的心在忙,心在亂啊!所以自覺得很忙。但是那個心空閑處的人,您看他在做事,您請他來幫忙一下,他立刻放下來協助您,完事後,又繼續做他的事情,真的是事而無事,無事而事。那就是空閑處的人,他沒有貪嗔癡,所以沒有利害得失,以助人為樂。於心無事,於事無心,隨緣自在啊!就是沒有貪嗔癡而已。所以我們要做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句讀起來好玄啊!這麼玄,這是怎麼入呢?要怎麼去體會呢?就這麼簡單,即是無貪嗔癡而已,所以學佛就要先斷貪瞋癡。   「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   欲界當然以貪為首,貪財、貪名、貪利,又貪享樂,貪功德,什麼都貪,所以貪是欲界,欲界的凡夫,煩惱無量無邊,總攝貪瞋癡慢疑,再攝就是一個貪,所以貪排第一個,貪不到就瞋,就以不良的手段去獲取,愚癡造業,有了因果了。所以貪是為首,是故云:貪為欲界。瞋為色界,我們會覺得奇怪了,色界是已經離了財色名食睡,怎麼會瞋呢?因為這個四禪天人,他們雖離了財色名食睡,尤其到了第四禪天,色自在天,心中傲慢自大,他說這個宇宙是我創造的。因為他在因地修禪定,破行陰見識陰的時候,他見到識陰的心中,現這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自以為是世界之主,命終後,依禪定力上升至四禪天為大自在天身,他們非常傲慢,驕慢容易生瞋,所以瞋為色界。那癡為無色界,為什麼癡為無色界呢?因為這無色界的天人,知道這有形象的東西,最後還是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所以他們選擇以禪定力滅色歸空,入四空天。所以無色界的天人,除佛以外,無人能見到他們,佛能見得到他們,因為四空天人於定果色中還是有識神的形象,像似我們中陰身一樣,白色約三尺高的身形,那是識神。其他天人都看不到,因為他們滅色歸空。這些無色界的天人,他們覺得這就是涅槃,自覺已經證得涅槃寂靜,究竟解脫了。結果八萬大劫以後,怎麼又起心動念,退失了禪定。於是他們便詆毀佛陀,說佛陀騙人,根本就沒有涅槃這件事情,什麼一證永證,我現在怎麼會退失涅槃境界呢?原來是他們未得曰得、未證言證,而卻來責怪佛陀,謗佛、謗法,結果呢?空死墮,直接墮到三惡道,乃至墮到地獄裡面去了,愚癡啊!所以這癡為無色界就是這個道理。   「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所以您一念心生,生有,那是欲界。生清淨,那是色界。如果生空,那是無色界。所以您一念心動就跟三界相應了。但是這一念心動是指起心攀緣的心動,不是自性隨順因緣,自生自顯的了別,自性的了別是明明白白,是般若智慧。我們現在用我法二執的心,當然是起心攀緣、立相待能所,所以我們沒辦法體會這是什麼境界。菩薩破了我法二執,證入空性,離了相待能所,全相即性、全性即相,事理不二,性相一如,故用心如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色聲香味觸法即是見聞嗅嚐覺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心無去來。故不入三界,也不離三界。因三界即實相,因一念心動而有三界。若不起心攀緣,即無三界可出,亦無生死可了,因三界即實相,生死即涅槃。所以這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一念心滅即出三界」   一念離空、離有、離也離,是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不許有心知,這是個什麼境界呢?千聖也說不出,勉強而說,即是中道實相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體用一如,此是唯證乃知。但是所證的到底是四空天、四禪天,或是涅槃寂靜,或者是三德涅槃,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您怎麼知道?當然如果有佛印證,或證悟的祖師來為您印證,那是最圓滿的,如六祖惠能大師住世的時候,許多禪宗大德都來請六祖惠能大師印證,經過禪機勘驗之後,六祖大師只是說如是如是這樣而已,禪宗心法就傳給他了。我們現在也可以從了義經典,或祖師語錄、禪宗公案中學習,直至不用心意識思惟,而其中妙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於法實無所得,那就與心地法門相應了。因為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唯證乃知的。   「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一心是指境智雙泯、能所雙亡之虛靈不昧的覺性,亦名佛性。其體空寂,故亦名空性,即吾人之本心。本心即是一心,這一心變現十法界,一心著了六塵變成欲界,一心著了淨變成了四禪天的正依二報,一心著了空就幻化出四空天的境界,一心著了涅槃寂靜即是聲聞緣覺的境界,一心著了空假中三觀,遊戲三昧,那就是權教菩薩的境界,若心無所緣,萬緣放下,心無所住,一心寂淨,那就是實教菩薩,佛法界了,所以這十法界就是由一心造。故知我們常常講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為什麼用法身之名詞?那是我們真正的體性。法身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生命的原貌,那我們給他改個名詞:十方三世佛,同共這一心。為什麼叫一心?您現在的心,只要離了我、我所,能所雙亡、境智雙泯,那個所證入的境界,萬物悉皆歸,都是自己。我沒有了,整個境界都是自己,這個宇宙萬法的真相名一心。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我沒有了,那一切都是自己了。所以這一切三界生滅,萬法皆由一心,這一心也名一真,故云:十法界一真莊嚴。十方三世佛同共這一真,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同共這一心。那我們為什麼要講十法界一真莊嚴?因為莊嚴是最美好的,最殊勝的,您真的證得到境智雙泯、能所雙亡的時候,真心本具的三明六通、四智菩提、四無畏、四無礙辯、十力、十八不共法,事事無礙,得大自在,您真正達到這樣的境界,您就是真正最圓滿、自在無礙、大解脫,證三德涅槃的一切諸佛了。所以這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   這一法就是指一事或是一物,它所表的意義就是指存在的事物。凡言一法者就是凡事存在的任何一個事物,都像瓦石竹木無情之物,沒有意義啊,都是沒有意義。它不是好也不是壞,不是有也不是無,它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如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包括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的居住環境,這些事情它本身並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從哪裡生出來呢?從自己的心,您有心才會去分別這些境界,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我們內心把它變化出來的影像。我曾舉例說明,如在一個家庭裡面,父母親生了三四個小孩,乃至有生雙胞胎,長相都一樣,但是同一個家庭中,有的小孩嘻嘻哈哈、快快樂樂的,有的小孩是哭鬧不已,顯得非常不快樂。為什麼在同樣一個家庭,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兄弟姊妹,所看到的都一樣,為什麼每個小孩各有不同的感受呢?因為每個孩子的心不同,心所幻化出來的世界也因此而不同,有苦、有樂,就是這麼樣啊!您看那個家庭,既非快樂也非苦惱,它沒有意義的,那都是自己的業力,自己的心變出來的,這個世間也是這樣啊!所以不是說有錢有地位的人就很快樂,那個窮人就很苦,不是啊,是自己覺得很苦的人才是苦,自己覺得很可憐的人才是可憐,自己覺得很幸福的人就是很幸福的人啊!所以這一切事物它都像竹木無情之物,是因心而有,沒有心都沒有意義了。所以當我們這一生走到了終點時,也就把這世界的幻影帶走了,而真實的世界永遠是一個實相,沒有意義,實相無相,隨著眾生的分別而無不相。所以存在的事物都像瓦石竹木無情之物,是因心而有。所以一切萬境皆是因心把它幻現出來的,所以有些人覺得很苦惱時,他會去轉移目標,去看電影、唱歌,暫時忘掉了,為什麼?心不生了嘛!或是找朋友喝酒去了,酒醒過來的時候還是很苦惱,所以俗話常說藉酒消愁是愁更愁啊!所以像這種苦惱,要從哪裡去把它解脫掉,唯有學佛這一途,因為佛法是教我們真正離苦得樂之法。佛法是教您了解諸法實相,也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原來這世間我會覺得苦惱是我的業力,自己的業力變現出來。同樣在這種環境,為什麼有的人活得很好,有的人就覺得活不下去呢?以前台灣光復的那個年代,大家生活都很苦,幾乎每個母親除了照顧家庭外,還要去兼差,幫人家縫衣服、幫人家做事,來貼補家用,每個家庭都生很多小孩,每個父母親都非常辛苦,可是我從來沒有看到哪個父母親為了生活困苦而自殺的,現在卻很多啊!這什麼呢?業障深重,不能轉境界,所以我們稱之為草莓族,不能承擔壓力變成這樣。所以我們了解,有的人安貧樂道,窮得很快樂,有的人人心不足,蛇吞象,富得很苦惱,為什麼會這樣?業力在作祟啊!所以我們一定要轉變業力,轉變業力就是佛法教我們的,要怎麼轉?斷惡修善,修十善業、四念住、八正道,再提升就是發菩提心、修六度,用這樣去轉。您業力一定會消除,一定能改變命運的。業力減輕,這世間就越變越光明,您的心念就越來越解脫,這是要真實地去實踐。經過多年的薰習佛法以後,心裡慢慢安靜下來了,不再那麼愛好虛榮、爭面子、比高下、患得患失,懷疑東懷疑西。您才會看到一切的煩惱都是從心想生,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您以前什麼事情都很敏感、很看不開,斤斤計較,經過多年修學佛法以後,什麼事情都不會放在心上。您那個時候慢慢不知不覺中就走入與人無求,於世無爭,心裡凡事看得開,放下了,但是您已經變化成另外一個人啦!您的相貌就會越來越圓滿,法相莊嚴,相隨心轉。   「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   心又名集起義,集諸種子,起諸現行,即是第八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習氣種子,於根塵接觸時,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成生滅相續的連續相,而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俱不可得之名。真實有的就是吾人本有的真心,名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名佛性。只因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依於生相無明而有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吾人本有之真心,被無明風吹而成生滅相續的識浪,名為心意識。佗本身無有實體,是依真如妙心而有的。故佛陀於楞嚴經中為阿難七處徵心,阿難找不到心。接著佛陀為阿難十番顯見,說明見性才是真有的。妄心是心意識,是依真心而起的識浪,是生滅相續無有實性的。   「即知吾人自家之心,也是非有非無」   我們自家的心,如果從生滅妄心來講,那根本就是非有。但是也不是非無,為什麼呢?因為佗是依真而起妄,真妄原不二,沒有真哪裡有妄呢?妄心是真心攀緣外境而生的識浪,是生滅之相,如海浪是因海水被風吹起來的浪,沒有海水哪裡有浪,所以浪也是非有非無。它非有,因為沒有浪的實體。亦非無,因為它就是水,不能說沒有水,水是有。所以我們妄心是沒有體,但是真心是有。那如果從真心來講,也是非有非無,為什麼?因為覓心體了不可得,故名非有。而佗具靈覺性,寂而照、照而寂,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常樂我淨,故云非無。就像那鏡子的照性,非有非無。鏡中之照性,用顯微鏡都找不到,故名非有。而當您站在鏡子前面不就把您照出來了?故云非無。所以達磨祖師云:淨智妙圓,體本空寂。這個體本空寂是非有,淨智妙圓是非無啊!所以如來說,我所得之法無實無虛啊!無實是什麼?空有皆離了。那無虛則一切通達,一切明白,無所不知、無所不覺,而此靈覺是含藏在空性中啊!所以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   我們凡夫一向生心,所以我們一定常常覺得有一個心在身體裡頭,念念不離身見、我執、法執,是故凡夫一向生心,卻不知道這一個心原來是八識心王與五十一個心所,於六根對六塵境界時所生起的生滅相續的幻相,雖名為有,而實為幻,凡夫就是執幻為真,看不開、放不下,念念起心攀緣,念念著境,故名為有。是故迷惑造業,隨業受報,於六道中輪迴生死,而不得出離。而小乘人知生死輪迴是苦,皆由自心中見思煩惱所出,急欲出離三界生死苦,故不樂群居,常居於林間,勤修戒定慧、三十七助道品,而得外不取相、內不動心,熄滅貪嗔癡,更進修學八背捨、八勝處,而入滅盡定,於世壽盡時,灰身泯智,滅一切心,而入偏真涅槃,寂靜永安,出離三界生死煩惱,故云: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   「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   這個名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未曾生心,而生其心是未曾滅心。是有體有用,如有鏡子就有鏡的照,是自生自顯,是不落心意識的思量。所以應無所住是空,而生其心是有,是空有同時,事與理是圓融,所以未曾生心是真如門,未曾滅心是生滅門,未曾生心與未曾滅心合起來就是一心,所以一心有佗的體與用。未曾生心是證體,未曾滅心是顯用,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云: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有體有用,體用不二。佛者覺也,佛就是能夠顯大機大用的覺,所以未曾滅心即是覺。這名為非有非無。非有是心體空寂,非無心是相光明,非有心是體本空寂,非無心是淨智妙圓。非有心是真如門,非無心是生滅門。真如門名體大,生滅門名相大、用大。有體有用、體用一如。所以諸佛與菩薩是未曾生心,也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體用不二故。   「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中道就是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中道就是無生義,生即是無生,所以您了解無生,您就了解中道,如鏡子顯像,鏡子的照就是中道義,鏡子您要找它的照性,找不到,體本空寂,而它的作用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喻如淨智妙圓,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那個照性您看不到。我們的心體就是這樣,體本空寂,但是佗淨智妙圓。所以您真正見性了,不再起心攀緣了,證得淨智妙圓體本空寂,隨順法性,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就知道怎麼運用,自生自顯,亦名自性的和盤托出。不假任何的觀行,無功用行,即離迷也離覺,離邪也離正,離染也離淨,離邊也離中。我、我所,即非我、我所,是名我、我所,唯顯一心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如鏡之顯相,即是中道無生義。所以非有非無心,此名中道義,就是淨智妙圓(非無心)體本空寂(非有心),隨順此妙心的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就是中道無生義啊! 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   達磨悟性論,悟性,是什麼,是開悟見性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頓悟自心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不假外學。所以是知持心學法,就是心外求法,心外見法,心法俱迷,為什麼呢?您將心學法,您學的東西要不要放在心裡頭?要啊,將心學佛法,有所依持,那就是住相生心,您住有生心是欲界,住清淨生心是色界,住空生心是無色界,住涅槃生心是聲聞界,反正您有心學法,有所依止就是法執,那叫做住相生心,那就不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無所依止的本心,實際理地不著於一法,蕩蕩無著的心,隨緣任運。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因為那時候自性的智慧和盤托出,身口意全部化為真理名為三輪妙用。所以如果您是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為什麼?那變成法執,心外得法。所以達磨祖師傳法,他還表演一場戲給我們看,教化我們,您持心學法,心法俱迷。達磨祖師令弟子們,把自己的修行的見地講出來,看看哪位真正得法者,把衣法交付給他。弟子道副就說了,依我見處,不著文字,但也不離文字而為道用。您看,這是不是將心持法,所以不離文字,不著文字而為道用。達磨祖師云:您只有得到我的皮。接著尼總持說我的見處就像慶喜(阿難),見了阿閦佛以後,一見更不再見。她用心如鏡,心住般若,即相離相,她也持心學法,學了一個安住於即相離相,觀空離相的般若法,境界比前面更高了。達磨祖師云:您得到我的肉。接著由道育比丘來說明他內證境界,他說四大本空,六塵非有,而我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您看這也是將心持法,心中住實在無一法可得之非法相,達磨祖師說您得到我的骨啊!最後輪到慧可大師說明見地,慧可大師一句話不說,走到達磨祖師面前禮拜後回到原位而立。達磨祖師云:您得到我的精髓。為什麼?他不是持心學法,而是隨順法性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即知如何運用,自生自顯,了無作意,是真無為法。沒有什麼我解,我悟。悟了同未悟,得就是不得。所以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因您不悟自性恆沙功德。   「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不持心學法,並不是心住不持心學法,而是悟本真心,體自空寂,具恆沙妙德,體用一如。所以他能守本真心,到了最後打成一片,不用守了,了了分明,了了常知,心法俱悟,隨順清淨無染的心性自生自顯的妙用,任運自在,畢竟空寂,實無有法可得。故達磨祖師開示: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教導大家放下萬緣,守本清淨無染空寂的本心,這才是真修。您心念稍一著境,就要立刻放下。所以守本真心,怎麼守?祖師大德教我們,不起第二念。第一念了了分明,第二念一起心攀緣,立刻放下。守到最後,因為您不起第二念,那第一念也不存在了,只是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即知道該怎麼作,自生自顯,即體即用,如鏡之照,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一切萬法,消歸自性之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無功用行,率性之謂道。故云: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   所以如果我們是持心學法,那當然您心中還是有煩惱,所以要依於方便的佛法把心中的煩惱除掉,煩惱除盡,還本真心之時,則是是心是法,是法是心,心法無二啊!那這樣的真心是法是怎麼入呢?要怎麼證得呢?放下萬緣就得到了,萬緣放下就行了。所以六祖壇經中,惠明禪者為了奪衣缽,追及六祖惠能大師。惠明禪者也算是很能放下的人,他在朝廷為官,是四品將軍,四品將軍依現在來講,大概是中將,他能夠放下去出家,不容易啊!因為他能放下榮華富貴,五欲六塵,所以心清淨了,但是他們先皆以神秀為上座師,都是忠於神秀大師,所以這個忠就是愚忠,所以他也跟著大家來奪回衣缽,他以前是將軍,武功高強,追到了六祖,六祖大師把衣缽放在石頭上,他拿不動,這個幾兩重的衣缽居然拿不起來,內心知道這是有護法的,所以他改口成很謙虛的口吻云:行者行者,因為那時候他是出家人,而六祖大師當時是在家人,故稱六祖大師為行者。我是來求法的,不是為衣缽而來的。於是六祖大師從草叢中走出來,告訴他,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當然,禪者的習慣就是盤坐,放下萬緣,不生一念。六祖大師就教他放下萬緣就行了。良久,當然惠明有禪坐的功夫,經過良久的時間心就清淨了,六祖大師輕輕點化,開示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就在那個時候,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照不二,定慧一體,正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因為他法號惠明,故尊稱他為明上座。您本來的面目,您一念返照當下即是。惠明禪者開悟了,悟什麼呢?悟本有的真心,是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佛平等無二。悟本有的真心不得增減,唯直下會取,故悟了同未悟。悟圓滿菩提悟無所得,因清淨無染的本心中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無所依止。故修行有如走圓圈,從零度開始走,中間有悟、有解、有修、有證,走了三百六十度繞了一圈回到原點,而成無修無證者,悟了同未悟,得即是不得,直下會取本來,就是如此的本心而已。故未修行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行中間,有悟有解,有修有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行圓滿,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然而未修行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來來去去全代誌。走完三百六十度繞了一圈,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回到原點,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是,嘸來嘸去、嘸代誌(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於心無事,於事無心),解脫自在。所以這個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眾生本來成佛,無迷也無悟,因迷而立悟,若本不迷,更何須悟。凡夫因起心攀緣,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隨業受報,輪迴三界,故眾生希求開悟,解脫生死。原來本覺本有,不覺(迷)本無,只是因不守自性,一念起心攀緣,轉覺成迷,若能放下萬緣,一念返照自心清淨無染,具恆沙妙德,不假外學,即是轉迷成覺,假名為悟,而非見實有所悟之境,或所悟之理,只是直下會取本有的覺性,故六祖惠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以此心直了成佛。並非有所悟的道理,或悟的境界,而作有修有證想。故開悟的祖師云:悟了同未悟,得即是不得,亦云:悟即是不悟,不得一法名得法。是故若自覺有悟有解,有所得法,已是心外見法,不離智境四相。凡夫因迷而立悟,不迷即是悟,不迷者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故不迷者悟也不可得,若另有悟境可得者,是則覺上立覺,頭上安頭,反成迷也。   「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   正知正見的大修行人,徹見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通達萬法唯心,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故,心外實無有一法可得,皆是自心生萬種法,而心體空寂,是有也空、空也空,空有皆離而虛靈不昧之第一義空,而隨順此空有皆不住,虛靈不眛之無住真心,遇緣自生自顯的知見,即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亦名般若波羅蜜,又云四智菩提。是故禪師於禪七之起七時,常開示道:心空及第歸。此空有皆離之無住真心即諸佛妙心,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因不覺(迷)而立悟(破迷),若得心空及第歸,即超越因迷而立悟,因悟而破迷之相待之法,而入見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您才可以從真如心中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隨緣任運,和光同塵,利樂有情。   「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真心迷了需要悟,悟本真心,悟了以後還不能執著悟境,因為真心中本覺本有,迷本無,是因迷而立悟,若更有悟境,乃未離迷。是故古德開示: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也是邪,兩邊就要放下了。所以六祖大師云:要離迷離覺,即言下佛道成。以覺來破迷,迷去掉了,不能存覺,兩邊要放下,才能夠契入自己的本性,故名為不二法門,所以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   色法它是個死物,所以說,今天這個世間如果沒有人,那這個世間有什麼意義,根本沒有意義。如果人沒有去登陸火星,研究火星生態,這個像什麼,那個像什麼,這裡曾經有水,那裡有海,那火星在那裏有什麼意義?沒有意義啊!它只不過一個死物,所以死物需要您的心法把他襯出來,它才有了生命,才有了好壞貴賤的差別。這個好壞美醜的分別是從自己的心跑出來的,所以根塵接觸,識從這裡生出來的。我們在人間,居住在這個地球上,而地球本身沒有意義,它是個死物,有了人類,我們就會利用這個地球上面的植物、礦物,製造生活用品。在遠古有石器時代,用石頭來做生活用品,他們沒有福報。我們現代人有福報,同樣生在這個人間,我們具有食衣住行育樂,自由自在,生命財產受保障,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要把握現在,好好用功修行,不要老是在想過去,過去沒有現在的好,現在多自由,連死刑都要廢。所以現在真的是個好時代,要好好把握。所以您看這個世間它是個死物,有了人,可以用我們人的六識發明汽車、火車、高鐵、飛機,乃至於要到太空去遨遊,什麼都發明出來,e世代,現在不僅是光電世代,還要到量子世代,將來我們還可以,從這裡要到哪個地方,一啟動開關,人就到了那裡。用量子的原理把您分析掉,在那裡再組合,這種科技,又是將來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那天人就不需要了,天人哪需要汽車,哪需要飛機,他心想到哪裡就到了。天人有天耳通,也不需要手機,有天眼通,也不需要網路,因為天人修上品十善,為人正直,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所感得的大福報。那是順應天界緣起的那種生活方式。在我們人間因為我們有心,為改善自己生活,才會不斷發明與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的新產品,有心才會有種種分別,有好壞美醜、高貴低俗等種種差別,那都是自己的心。所以有的人業障輕、福報小,雖沒有福報,但是業障很輕,他什麼都很快樂,他吃個饅頭也好吃的不得了。一塊窄板子,只有45公分,他躺在那裡也能呼呼大睡,如顏回,每天吃不飽,一簞食,一瓢飲,他卻活得很快樂,業障輕啊!那有的人福報大,業障重,他很有福報但苦惱得不得了,睡的那個高級彈簧大床,可以睡三個人,但是睡不著。苦不堪言。吃的雖是山珍海味,但是沒胃口,吃不下,這就是福報大,而業障重。   所以一個人不是擁有很多財富才會快樂,而是要多行善事,不造惡業,才會心安愉快。所以什麼人最快樂呢?您自己覺得我好快樂,這個人就是最快樂。如果自己覺得我好痛苦,這個人是最可憐了,所以自己覺得我最快樂、最幸福,這個人是真的最快樂、最幸福的人了。早年日常法師住佛陀教育基金會,領導大家修行,他到基金會時,就把我們正餐的四菜一湯改掉了,改成大鍋菜,有什麼吃什麼,而且桌上還不能有醬油、醬瓜,辣椒醬通通不行。他說六根裡面,眼睛會東飄西飄,不好控制,耳朵您不想聽,外面的聲音還會聽進來,擋也擋不住。只有舌根包在嘴巴裡面,除非您自己口欲想吃,才會去吃,您舌根都不能調伏了,您要調伏眼根、調伏耳根,多難啊!所以日常法師教我們從舌根開始調伏。就叫大家煮大鍋菜,有什麼就吃什麼。大家輪流做飯。那時有位郭居士,生性調皮,輪到他做大鍋菜時,他通通買苦瓜,整鍋都是苦瓜,餐桌上又無其他佐料,您想吃泡飯,只有泡苦瓜湯,有夠苦的,所以那一天飯就剩很多。日常師父照吃,也一樣吃得很歡喜,每天靜坐用功。日常法師身體不是很好,晚上又要講經,又過中不食,胃也不太好,我勸他晚餐一定要吃,他還是堅持過中不食。我就舉科學、醫學等來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日常法師都沒有答辯,到最後他只問我一句話:是您聰明還是佛聰明?因為過中不食是佛制定的,您說我怎麼講,我怎麼回答?答不出來了。所以他還是過他過中不食。我看他天天很歡喜。有一天,日常法師問我,簡居士您想我最羨慕的是誰,您知道嗎?我就舉這位舉那位,他都說錯了,他說我羨慕的就是我自己啊!我說您過得那麼苦還羨慕您自己,我才恍然悟到,覺得自己最幸福,最圓滿的人是最幸福啊!日常師父,他在生病時也都是保持那個戒律的精神,而他是覺得他是最幸福的人,所以他的弟子及學生很多。雖然他已經往生了,但是他所傳的法至今菩提道次第廣論班的研討,還是一樣非常興盛啊!這也就是這一句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所以您知道這個境界的好壞美醜都是依自己的心變出來的,這境界是不是您會歡喜、會討厭,也是自己心變出來。所以古德常講知足常樂,這是名言,也講人到無求品自高,因為您有太多的需求,您自然就低聲下氣,品位高不起來。大家只記得人到無求品自高,它的相對偈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相對偈為:事到無心皆可樂。您到了無心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是歡樂之事,所以您到了無心的時候,處處都是極樂世界啊!都是可樂的。因為如果只有心,而無六塵,心根本就不會生什麼煩惱。反之如果只有境界而沒有心,那境界是個死物也沒有障礙啊!當心境兩個在一起時,隨著自己的業力、業障、煩惱習氣,就把這個境界變成好壞美醜是非善惡,煩惱就從這裡生出來了,如果再加上您的貪欲、不滿、自私自利,那就更苦惱了。如果您能夠知足常樂,就能夠人到無求品自高,事到無心皆可樂,境界就解脫了。因為無心遇到境界,則境界也無,境界只是明明白白的般若智慧而已。所以色不自色,是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是互為依存的。   「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這是名真見」   有,是因緣和合而現的有相。無是因緣離散而現的無相,此是相待而生的,又一切法,因緣有自性空,有即非有。自性空、因緣有,故無即非無,故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究竟而言,萬法唯心,是心性所幻化而現的境界。楞嚴經云:是眾生循業發現。一切萬法本是一心,因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循三細六麤造作諸業,因業力而幻現出此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故知,一心依生相無明而幻現出實報莊嚴土。若已破見思惑,而未破無明惑,則一心幻現出方便土。若未破無明惑與見思惑,而能不著六塵,捨念清淨,又能滅色歸空,則一心幻現出四空天的境界。若未破無明惑與見思惑,遠離五欲六塵,心著捨念清淨,或亦住喜、樂等受,則一心幻現出四禪天的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若心具根本無明、見思惑,又染五欲六塵,則一心幻現出欲界六道的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其中若能持五戒修十善,則幻現三善道,若造諸惡業,循業發現,則幻現三惡道之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而一心其體空寂,又名空性,一切萬法皆以空性為體,皆依空性循業而幻現,生即無生,當體即空,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故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故云:法界即真如,全事即理,全相即性,事理不二,性相一如。此即心經所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這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   所以這個真見是什麼境界呢?前面告訴您什麼是真見,現在告訴您這是什麼境界,就是無所不見,也無所見,為什麼呢?全相即見,全見即相,我們現在六根對六塵,因為您起心攀緣就生六識,如果是不起心攀緣就是具有真見之人。他見色,不是看到相,是見到性。他聞聲不是聞到聲塵,是見到了聞性,那是聞性顯出來。這個嗅味,他不是聞到那個味道,是見到那個能聞的嗅性,所以這六根對六塵唯有一個真性。如是覺照,到最後離了我、我所,離了相待能所的時候,即見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十方法界就是自己的一念心性所幻現的,是您的自性顯出來。所以楞嚴經觀音菩薩修耳根圓通,修返聞聞自性,而成就無上菩提。我們一樣可以修返聞聞自性,您看的是您的見性顯出來的,依色法顯出您的見性,依聲塵顯出您的聞性,依此道理,所以六根對六塵都是一個性顯出來的。原來一切內外的分別都是同一個自性,所以自性中沒有內外、沒有對立、沒有分別,解行相應到了破相待能所的時候,您的見就在色法上啊!您的見聞嗅嚐覺知,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十方如來祂的聞在哪裡呢?祂不是用耳朵聞,祂的聞就在這個聲音裡面,音波就是祂的聞,祂如果要見某個地方,祂的見就在那個地方上,您說祂哪裡有來去啊?沒有能所,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為什麼呢,那個色聲香味觸法沒有真實的東西,色聲香味觸法是一心,即是覺所顯發,是覺性隨染淨二緣變現出來的幻境。我們凡夫是依於八識五十一心所,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會做夢啊。夢沒有醒的時候,夢境裡面都是相待能所,有我、我所,有色聲香味觸法,有眼耳鼻舌身意,有種種分別,有苦樂憂喜捨,夢境是不是這個樣子?但您夢一醒過來,夢境裡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都在自心的見聞覺知上面。所以夢境裡面的色、見就在那裡。夢境裡面的聲、聞就在那裡。所以夢境裡面的全相即心,全心即相。這是我們自己具有我法二執之第六識所做的夢,所以一醒了,夢境就不見了。而這個法界,十法界三千諸法,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是一心所幻現的夢,是大家所共有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幻現出來的夢。您修菩薩道斷了見思惑,破了塵沙惑,更破了無明惑,也就是離了這相待能所、斷常有無,您一心所幻現的身心世界之夢醒了。您終於看到這整個境界不是真的,是一心中的幻境,是自心的覺所顯發的,所以這整個境界都是自己心的影像,但是佗不會消失,因為您晚上作夢是您一個人的夢,現在這個是與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共同做出來的夢,您醒過來您才看到,原來這是我真心(一心)的夢。其他眾生沒有醒,他們還是把佗當真的,所以迷惑造業,繼續循業發現六道之境界。這個時候,這全部十法界三千諸法的相就是實教菩薩、法身大士的心性,所以菩薩的聞就在聲音上,菩薩的見就在色法上。所以為什麼佛再遠祂都了了分明,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因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是自性,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十法界一心,一心十法界呀!   所以為什麼諸佛菩薩可以轉境界而事事無礙呢?我再以夢境來比喻說明。如我們晚上做夢,當您做了恐怖的、害怕的夢、這會把自己嚇醒,嚇醒了以後,您重新再思惟夢境,把夢境中的老虎變成小貓,一條大河變成一條水溝,一個大山把它變成一個土堆,您高興怎麼想隨您的想就可變化無礙,對不對,因為您夢醒了。那現在我們與十法界同共的這個一心夢,只要您修菩薩道,破了這個相待能所、斷常有無,則這個十法界三千諸法的當體就是自己的心性,就是自己的一念心中的幻境,與十方一切有情同共這一心十法界,因此它不會消失,但是您一樣可以思惟,這時候您想改變境界就能兌現,事事無礙,如同夢醒之人之思惟改變夢境一樣;但若夢未醒,則被夢境困住,毫無能力改變。所以菩薩事事無礙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一切境界就是祂的一念心,就像您現在這一念心所作的夢境,您醒過來您可以想,想就可以改變,您怎麼想都可以無礙。菩薩一樣,祂怎麼想,境界跟著祂變啊!祂全相即性,整個境界都是祂的心體,祂的見聞嗅嚐覺知,就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影像上,十法界一切的影像就是見聞嗅嚐覺知,所以菩薩事事無礙。所以諸佛菩薩把四大海水,這四大海水不是我們太平洋,這是一個小世界裡的四大海水把它裝到了一個水瓶裡面,因為它是祂的心念。祂念頭一動,把它裝在水瓶,果然就裝在裡頭,我們也可以打妄想,但是不能兌現,因為我的念頭有我法二執,菩薩是整個法界都是祂的一念真心,所以祂無住生心,四大海水進入了一個水瓶裡面,就兌現了。而海中魚蝦,全然不知已經被裝在那個水瓶裡面了。唯實教菩薩法身大士,能見到四大海水被裝在瓶子裏面。所以大可以入小,小可以入大,可以兌現,就這個道理,因為是菩薩的一念心嘛!心性只是覺,是生命的原貌,覺是沒有大小的。所以菩薩事事無礙是千真萬確啊!為什麼這樣,因為見就在色法上,那個色法不是真的,是見性中的影像而已,所以為什麼阿彌陀佛在十萬億佛國度遠的西方極樂世界,能聽聞到娑婆世界眾生,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的見就在您的聲塵上,全相即性,是同時的。如果是要靠聲波傳達,祂來到了我們娑婆世界,骨頭都變成灰了。所以我們通身都是菩薩的見,我們講出來的聲音,都是祂的聞,所有的味道都是祂的嗅,見聞嗅嚐覺知就在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上,但是這色聲香味觸法不是實有的,是幻境,是那一念心性中的影像,所以若悟一切法空,則現前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是如來法身,一切境界皆是如來法身境界,所以祂沒有時差、祂沒有距離,沒有障礙,所以如來亦名無邊身,沒有邊,到處都是祂的覺性,就是一念心,就像您夢醒過來,到處都是您的心,所以這個法界就是如來體性,那當然祂在哪裡都可以現身啊!有緣祂就現身,故云:千江有水千江月,因為覺就在一切色法上,換句話來說,祂在一切心色二法上,全相即性,全事即理,這色聲香味觸法,全體都是自己的自性,是自己心性幻現出來,所以見滿十方,未曾有見。近代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建立的相對論,有您就有我,有我就有您,這是相對而立的。若沒有我,一切都是我。所以當您無我的時候,破了我、我所,則萬物悉皆歸,都歸向您這裡,都是自己啊!您就悟入了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相一如、事理不二。性與理皆空寂,覓之了不可得。相與事是自性依於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而緣起的幻有,有即非有。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是故,真見者無所不見,也無所見,見滿十方,亦未曾有見。   「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   為什麼呢?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乃至從眼識界一直到意識界。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全體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楞嚴經中說明會四科即真。這四科中,五蘊法說明宇宙人生萬法,六入也是講述這個宇宙人生萬法,只是簡單跟詳細而已。十二處也是解說宇宙人生萬法,十八界也是講述宇宙人生萬法,這是完全根據眾生的根性來解說的。而四科中最詳細、最圓滿就是十八界,十八界是迷界,迷啊!六根、六塵、六識都是迷界。若能悟如來藏妙真如性,那麼,根、塵、識就是佛法僧。就是這麼妙啊!因為我們的根性就是佛性,所以為什麼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因為根性就是佛性。那麼塵性是什麼,塵性如果您離了相,塵性就是法性,就是法,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變出來的,所以塵性就是法性。所以您離了相就看到它是法性,所以塵性就是法性。又識是分別、是緣起法,如眼識九緣,耳識八緣,鼻舌身七緣,意識五緣,而生起見聞嗅嚐覺知的作用。所以識是集合在一起而起分別的作用,所以悟的時候就成僧寶,僧是和合之義,聚合在一起。是體用不二,用而不染。覺性之即體即用,即用即體,所以僧是和合意,佗的和合是體用和合,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所以在迷界講的最詳細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這個根塵識破迷開悟了,就轉成佛法僧了。所以楞嚴經,會四科即真,圓彰七大即性,地水火風空根識,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同時說明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性覺之所顯發,是自體性,而自性體空寂,虛靈不昧。是故,若真能放下萬緣,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即見一切法空,那就是真見。這個真見就是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不二。照是照這四科七大的幻境都是自性,寂是根本不動心,為什麼?都是假的,都是自己啊!雖然我們還未證得見在色法上,聞在聲塵上,那是實教菩薩、法身大士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修不動心,不被境界轉,自然就能契入寂照不二,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就是不動本心,照就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所以這個真見,就是無所不見,也無所見,這個無所不見就是照,無所見就是寂。就像一個澄清的大湖面,它整個水面上的倒影就是湖水,它全體都是水,所以那個影像是假的。所以我們這色聲香味觸法在心識中的倒影那是假的,那是業識啊!如同夢中的六塵境界,夢醒過來時,您看到佗全體都是心。就像水面上的倒影一樣,哪裡有見?因為當下就是自己,所以這十法界森羅萬象,林林總總,唯識宗合為五位百法原來是自性,就是自己一念心性。故云:萬法唯識,識外無境,哪有能見所見,就是自己八識五十一心所,所幻現的,就像夢醒了,那個夢境全體都是自己。所以這個時候見色相就是見法身,所以如果從體上講,法身就是您的真心的心體,不可見、不可聞,完全沒有辦法摸索,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但是如果從佗所變現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幻境而言,全體都是如來法身,但如來的法身也是您自己的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同共這個自性,同共這個法身。當然現在我們有能見所見,因為我們有我法二執,藉著光線的反射,有能見所見。藉著聲波的傳達而有了能聞所聞。見一切法有動靜去來,相待能所。我們一定要悟入萬法唯心,是識所緣、識所變,如夢境一般,畢竟空寂,來修學放下萬緣,萬緣放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來契入不動本心,也就是教下所說的破無明證法身的實教菩薩、法身大士了。這個時候您的見就在一切色法上,再遠的地方您的生命就在那裡,您的見聞覺知就在那裡,所以實教菩薩破一分根本無明的法身大士,祂的見聞覺知就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裡,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祂的生命體,所以祂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中,到處都可以現身,這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祂的生命,就是祂的一念心。如果是破二品根本無明,則是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破三品無明,兩千個。破四品,四千個。如是倍倍增上,至十地菩薩(實地菩薩是果地覺),則盡虛空、遍法界,無一不是自己的心體,圓照十方法界。見聞嗅覺覺知,就在十方法界的色聲香味觸法上,無一不是自己的生命體。這麼大的範圍就是您一個人的心性,盡十方界,無處不現身。根本沒有來去,故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而我們現在不行,我們現在藉著光線光波的反射產生見的作用,藉著聲波產生聞的作用,沒有辦法,我們有我法二執、有障礙,菩薩沒有障礙,因為祂的見都在色法上,所以這個夫真見者,是無所不見,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為什麼?就是自己,是絕待的境界,性相是一如的,如水面的倒影,水影不二。是故這無所見故,是因為見性就在色法上,性相不二,體用一如,都是自性,三千諸法就是自己一念心性,所以見非見故。因為所見的是自性,是法身,是十方三世如來的法身。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原來是佛的法身,體即是空性,所見的是緣起,緣起性空。所以您見的是從緣起法中見到一切法的差別相,從空性中看到一些法的差別相,平等中觀差別,差別中觀平等。所以這個見就是見非見故。   「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那凡夫所見,第一個就立能所,我所見、我所聞。我、我所一立,就隨著自己的習氣產生不同的境界,並執以為實,依個人分別的習氣種子不同,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念念生滅,相續不斷,而幻現出不同的境界。所以每一個人對同一個境界不見得大家見解都一樣,所以每一個人心想的極樂世界,未必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一些賭徒他認為我將來求生的極樂世界一定到處可以打麻將、玩樸克、擲骰子,那是他的極樂。那如果是喜歡喝酒的人,他想極樂世界一定很多好酒,XO的好酒,陳年老酒,因為那是他的極樂。那好聽音樂、好唱歌的人,認為極樂世界一定有歌廳、卡拉OK可以唱歌。現代青少年喜歡到PUB,那裏面又是香煙、又是酒,熱門音樂吵得您半死,他們在那裡的舞池中,頭也搖,身也搖,屁股也搖,高興得不得了,那是他們的極樂。我們到那裡肯定是苦不堪言,吵死了,耳朵都要破掉了,趕快逃。而修行人的極樂是安靜的,看經禮佛、聽經聞法,心裡安安靜靜的,悠悠然,沒有掛礙,沒有恐懼,那是我們要追求的極樂世界。所以求生極樂世界,您說怎麼去解釋。有人平時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尤其喜歡到有色情的那種地方玩樂,命終之時,告別式中也掛一個往生極樂。如果他到那個地方沒有女人,沒有賭場,沒有酒,沒有卡拉OK,說什麼話,心裏想什麼就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因為極樂世界的人,天眼徹見,他心徹知,您說他會快樂嗎?他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就被人家看到了,您怎麼還在想女人?您怎麼那麼歪哥呢?西方極樂世界是個透明的世界,您習氣沒有改,快樂從哪裡來?前些日子有位居士來問我,這幾天長假要怎麼安排?我就教他,把自己鎖起來,手機也不聽,什麼都不聽,關在一個房間不講話10天試試看,您的功夫就考驗出來了,您定得住嗎?所以去淨土的人,那是定得住的人去的,是心伏得了的人去的,心伏得了伏不了是自己最清楚。所以凡夫所見,起心攀緣、患得患失,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凡夫立能所,隨著自己的習氣,在境界起分別,那個都是妄想變出來的,這妄想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幻出來的影像,不是真的,只是您藉著您的心加上自己的習氣,於面對境界時,您心性中前五識去領納,領納了還是性境現量,不帶名言,但是第六識馬上執著這個影像起了分別,性境就變成帶質境,最後變成獨影境,純粹幻影而已。因第六識的分別,現量就馬上轉成了比量,比量又變成了非量,這也不是真有的。那第七識就以前六識分別,執以為實,內又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而成了我、我所的相待能所。而第七識是有覆無記,其上又覆蓋了我愛、我癡、我慢、我見,所以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中心。順我意的,則生歡喜,逆我的馬上排斥。不管是順逆境界,第六識的反應就是經由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發動身口意而造作諸業了。所以這樣心裏的作用其實都是自心分別自心相,就像夢一樣,全夢即心、全心即夢。所以凡夫所見,皆名妄想,您所看的境界都是心裡變出來的影像。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如果您真正了解它是自己的心性,它是自己的自性,它是空性的影像,您不會去起心攀緣境界,所以見無所見,是因為您見了這個理,它是心體,所以若寂滅無見,這是真正的見,相就是見,見就是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是故寂滅無見,只要您不攀緣,就是這個境界。   「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   所以心境相對而生識,而識即是心,就像前面所舉例的,那個眼睛瞎了、耳朵聾了的人,他的心在眼睛看到黑,還是有見,他只看到黑。耳朵聾了的人,他還是在聽,只是聽到沒有聲音的寂靜。我們現在是有聲也聽,無聲也聽,這個聞性都在,有聲聽聲塵,無聲聽靜聲。所以耳朵聾了的人,他聽那個寂靜無聲。眼睛瞎了的人,他看見黑漆漆。佗都在作用。所以當六根的功能失效的時候,境界就不生影響了。但是如果您悟了這些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心性的影像,就像夢醒過來似的,您就不被境界轉了,那時心的作用,即寂即照、即照即寂。所以心境相對,見生在其中,此見是寂而照、照而寂。但是我們有我法二執、有煩惱習氣,不悟萬法唯心,於根塵接觸時立即起心攀緣境界,迷惑造業,生諸煩惱,六道生死輪迴啊。所以若內不起心攀緣,則外不著相取境,境心俱淨,這是真見。亦名自性見,了了見無所見,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那就不是妄心的分別,是自性的寂照啊!這個真見就六祖大師所說的六根皆動,而真性不動,有體有用。   「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這個解是指能夠通達相應,於根塵接觸之時,能夠起觀行,不起心攀緣外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果您只是理解,而不能起觀行,這不是真解,只是佛學知識,是得不到寂靜解脫的真實受用。是故要悟萬法唯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真正是外無一物可以建立,都是自心生萬種,而能觀照離相,解行相應,這才是真實的正知正見。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   前面講到,如果是一位開悟見性者,於根塵接觸的時候,他是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的,也就是壇經裡面所說的外不取相,內不動心。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內心決無取捨分別,沒有一絲絲的利害得失心,所以等同於視而不見,那個視,看得清楚明白,那個視是智慧,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那個不見是不見一切相待能所,好壞美醜,利害得失。所以六根對六塵,這個境界就叫做絕待的真如實相。我們凡夫是不離相待能所的,有我見、我所見。一見馬上起分別。所以當一位明心見性者,他的見,因為是一個絕待的真知,他不立能所,是故他的見聞嗅嚐覺知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所以全性即相,性相一如。所以為什麼佛陀所證的境界,也就是祂所見的境界名海印三昧。像澄清的廣大湖面,把天空的倒影全部浮現出來,但並不是有一個能浮現的水面跟所浮現的那個影像,為什麼?它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那個浮現的影像,當體都是水,水就是湖面的影像,海是指水面廣大都可以稱之為海,所以佛所證的名海印三昧。因為祂的見就在相上,祂沒有能見所見,真見是這個境界啊!所以為什麼以前長沙景岑禪師,他說盡十方界,是沙門的一隻眼。他就是這個境界,這盡十方界,全部都是見,他六根所看的六塵境界,就是沙門的一隻眼。這不是如我們有能見的眼與所見的相。他是證得全相即性,全性即相,這個境界就是真見。底下又說明:   「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   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禪宗講明心見性,當自心離了妄想,斷了見思二惑,心就明了,如明鏡蒙塵,垢盡則明現,如果一切相待、能所、斷常有無的妄想皆離了,那就見到一切萬法的真相,就是不變不異的真如自性。即得見性,則一切萬法全事即理,全相即性,是一法之所印,是一件事情變現出來的,就好像夢醒了,全體的夢境即是心體,心外無別法。又如大陸東北的冰雕,加上七彩燈光的投射,顯得非常的炫熠,光鮮亮麗,讓您看得眼花撩亂,但是您一看就知道那都是冰,您絕對不會為它起任何的貪念,因為全相即水、全水即相,是一法之所印,您就懂得欣賞,而不生煩惱了。所以這一切萬法,佗是一個體性所幻化是循業發現,那個性就是自性,也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切萬法原來就是一法之所印。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又如心經所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是五蘊全體就是自性,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見空性就是見自性,見空性也就見緣起,因為這一切萬法都是自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依無明習氣迷惑造業,循業發現的緣起所幻化出來的假相啊!所以如果是您是真正開悟見性,那麼您就不見一切法,名為得道,為什麼?因為照見五蘊皆空。那不見一切法,不是斷滅無見,他不生取捨分別,不立相待能所,全見就是性,全性就是相,見與相是一件事,性相不二,他不立相待能所啊!所以不見一切法,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這不見一切法,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那不見一切法就是悟本真心的境界。古德有講若人悟了心,大地無寸土。為什麼?他看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一心的三諦理,當下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無內也無外,這整個內根身,外器界,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全體就是一心,所以這一切境界中,都是從一心中變化出來的幻境,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就好像我們做夢,夢醒過來,那個境界知道,但是您不見那一切夢的體,因為那個夢體原來只是自己的心,心體空寂故。所以那個夢境只不過心裡的影像,而您真正要去找心體,您根本找不到。所以因為這一切萬法,天台宗講十法界三千諸法,唯識宗講五位百法,體都是一心,都是自己的自性。所以不見一切法,名為得道,因為他見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見的是甚深的緣起,見的是空性,見了這一心甚深無盡的緣起的假相,但是他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而安立名相。這個境界我們叫做,從真如心中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從真如心中變現五位百法,從真如心中變現這個三千諸法,他所見的是甚深的緣起。這一切萬法,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而已,內心了無所住,連不住也無所住,所以不見一切法,名為得道,實際理地不著一塵,隨順實際理地的體用,就是無上的妙道,也就是無上菩提。所以經云: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一切法皆是佛法。   「不解一切法,名為解法」   前云:不見一切法,名為得道。這裡所說不解一切法,名為解法。這一切法就是凡是您可以感受到的,緣得到的,可以思惟得到的,攀緣得到的,通名為一切法,通通都是法,所以這一切法是無量無邊。天台家統攝為三千諸法,唯識家攝為五位百法。法這個字也可以稱為佛陀所說的一切佛法與佛所證的真如實相。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相如此,法爾如是,為什麼?這一切萬法都是我們的心性變出來的,所以這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所以法這個字剛剛學佛的人很難懂,這個法又是那個法,佛法無邊。我們覺得佛法無邊大概是神通廣大,變化無窮,其實這是告訴您佛法沒有依止啊,沒有任何一點依靠,一有依靠就有邊了,那就不是一佛乘法。權教菩薩依靠中觀、祂有所依靠。聲聞緣覺依靠了涅槃,四空天依於捨念清淨,滅色歸空,依靠了空。四禪天依靠了淨。我們欲界依靠了五欲,一有了依靠就有了邊。佛法無邊是當您心裡沒有任何一點依止的時候,那就是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而佛事們中不捨一法,就是清淨自性的體大相大用大,那就是一切佛法。所以佛法無邊,是指佛心清淨無染,離相待能所,無所依止,隨順此無住真心自生自顯的妙用,即是諸佛妙法。而煩惱凡夫,欲恢復本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必須先依止如來所說戒定慧三無漏學,依教奉行,方能證得。所以不解一切法,名為解法,亦可解釋為依法修行,而消歸自性,心外不見一法可修,不見一法可證之無修無證者。佛陀所說的一切佛法,無非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項。因為佛陀說法,最重要的目的是教導我們成佛,教我們得到畢竟大樂,要得到這畢竟大樂,一定要證得您自性的五分法身香。但是您證了這自性的五分法身香,一定要依止佛法的薰習啊!所以不管您修什麼宗,在家、出家,戒律是一定要持的。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典,這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這是偏屬於講定學的,律藏就是偏屬於講戒學的,論藏就是偏講智慧的慧學。那修了這個法,還要不解一切法。為什麼要不解一切法,因為您依戒修行,先依持律儀的戒相,所以當在持戒相的時候,那是很不自在的,感覺這個戒是在約束人家的,其實它不是在約束您,因為我們心裡有貪瞋癡,有許多邪惡之心。而心是我們身口意的根源,所以您身造作,口說話,都是依心在指揮,心如果不正確了,您的身口一定有問題,一定會造惡業,當您心正確了,您的身口也就正確了。但是心不容易直接約束到佗,也看不到佗,而心的反應實在太快了,所以佛陀就用善巧方便,那就從我們的身口把佗約束住,也就間接約束住心了。我們在家有五戒、十善、有在家菩薩戒、八關齋戒。直接從身口把佗約束住了,所以心當然覺得不自在了,怎麼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因為您以前做的是錯誤,現在約束佗,等到佗聽您的話了,您沒有一種約束的感覺了,您完全把戒消歸在您的心性裡面了,沒有戒的感覺,就有了定了,所以依持戒而證得定共戒,到了定共戒的時候,您問他,您持什麼戒?他會回答道:沒有啊,我哪有持什麼戒?因為他的行為跟戒相應了,所以戒相就消失掉了。就舉打籃球為喻,打籃球,在剛學習的時候,球怎麼打、怎麼拍、怎麼投、怎麼舉,每一個動作都是一板一眼的,按部就班的來學習,等到您打得純熟的時候,就完全自然了。那個籃球國手隨手一揮,就是功夫,隨手一擊就是絕招。您看籃球明星林來瘋先生,他的打球也沒有什麼招數,隨手一揮就是絕招,已經沒有招數了。所以持戒消歸自性,就成了定共戒,因為他的行為,心有定了,所以他不解戒法,不是真的不了解,因為他已經消歸在心性裏面了。修定也是一樣啊!當您還有個定相,等到您定修圓滿了,開了智慧了,由定共戒提升成慧共戒。慧共戒,雖然不像我們持戒看起來這麼一板一眼,威儀具足,但是內心絕對沒有貪念,絕不起心攀緣六塵境界,念念清淨無染。所以先由戒得定成定共戒,再由定共戒消歸自性成慧共戒,再由慧共戒成解脫自在,最終解脫自在也消歸自性,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云:不得一法名為得法,不解一法名為解法。比如道育禪師,他是達磨祖師的弟子,達磨祖師勘驗他的境界如何,他說五蘊本空,六塵非有,而我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您看他心裡不受一法,他一定有解脫,但是他那一個實無一法可得還是得了這一法,那個知見沒有完全脫離,沒有真正達到自性的和盤托出,在他自性的前面還有立了一個竿子,那個竿子就是而我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所以雖然他解脫了,但是在解脫上面,他還立上了一個竿子,擋住您自性自在的出入,所以不能達到圓滿,所以還有解脫知見。把最後那個而我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也消歸自性了,那才是真正的究竟無所得,那就是真如自性和盤的托出,那就是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也就是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所以不解一切法,名為解法,而不是真正他什麼都不懂,因為他通通消歸自性,通通消歸自性以後,他內心沒有任何一點執著。對於佛陀所說的法義沒有一點執著,那這樣的人絕對證得四智菩提啊!證四智菩提,他說法,觀眾生的機緣,但隨方解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叫做轉經,如果您只是熟記了許多的經典教理,就叫做被經轉,為什麼?因為您沒有辦法契理契機教化眾生。喻如六祖惠能大師為志徹比丘,開示常無常義,與大般涅槃經的經文完全相反。剛開始志徹比丘還說道,大師,您講的好像錯了,我讀的大般涅槃經不是這樣講,大般涅槃經云:佛性是常,眾生的分別心無常,您怎麼講佛性是無常,眾生的分別是常。經過六祖大師一番說明以後,他大徹大悟,同時也做了一首偈: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不是老師您傳給我的,雖然我佛性現前,我也畢竟無所得。所以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這不是真正他完全不懂,他是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完全消歸自性,但隨方解縛,能夠真正轉經,真正能契理契機而為人說法的菩薩所入的境界。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而不是他真的不懂所以乃名解法。   「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   為什麼?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我們看到的是見相,因為我們心裡有我法二執,所以我們看的這一切世間相,都是隨自己的習氣,喜歡的,您就覺得它是好的、是高貴的。您不喜歡的,就覺得它是醜陋、它是可怕、是討人厭的。完全是隨自己的分別心在起分別。所以您所見的是相,見不到性。當您的心離了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也就是您心不著有無兩邊,中也不住的時候,那就是明心,心明啦!沒有被有無兩邊遮住了,沒有被中道遮住了,有無兩邊,中道皆不立,一法不立,一塵不染,這樣的真如實相心,是沒有我法二執的,見到的境界是心境一如,這整個內根身,外器界全體就是一心,見了性。這性,從本以來是不變不異,是一件事情,我們又叫做空性,但是佗已經依業感緣起而變現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變現這個人間法界。在我們還沒有破無明的時候,我們看這身心世界萬法,都是實有的,但事實上它是一個性變出來的,是自己的自性變出來的,就是自己的覺性,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循業發現,而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切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情、無情,虛空、法界等等,一切萬法都是自己的自性變現出來的,這自性就是我們的本覺本有,本覺妙心,本妙覺心,佗依理具事造二重三千,循業力而幻現出來的。所以我說內根身,外器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這一心的三諦理,如果從心體上來講,內根身、外器界,正報身心、依報世界,是一空一切空,這是從體上來講。但是依於無盡的緣起所變現出來的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佗不離開本體,所以佗是一假一切假,當下是空假不二,空有不二。所以當下就是真空妙有,是夢境。我們看的是實,因為我們沒有破無明,實教菩薩破了根本無明,祂看了這些現象都是幻境,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祂見的就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祂看的是地水火風空根識,根本沒有實體,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當體就是一個性而已,這個性又叫自性,又叫空性,又叫做覺性,從一個性所顯發。就如同我們晚上做夢一樣,未醒時,在夢境裡面那種覺受非常逼真,夢裡面的境界都是像真的一樣,夢一醒您才會發現,它根本是空的,全夢即心,全心即夢,任何一點都是您的心體變出來的。實教菩薩祂破了無明就見到了,宇宙人生萬法都是自己的心體所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常舉如澄清的湖面,空中的倒影,任何一點都是水變出來的。當您破了根本無明,任何一點都是自己的心體。所以我說您的心在哪裡?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而不是需要眼睛來看色,耳朵來聽聲,您的聞性就在聲塵上面,佗沒有來去啊!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無論是心法、色法,佗只有一個性,又如同您晚上做夢,夢沒有醒,好像有能所、有來去,夢醒過來,整個夢境就是一個心,心夢是連在一起,沒有來去啊!是連在一起,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啊!所以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他不立相待能所,全相即性,全事即理,事理不二,性相一如。雖了了見,而無所見,雖無所見而了了見。雖了了知而無所知,雖無所知而了了知。故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因離我、我所,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又見就是有,不見就是空,見就是照事,不見就是照理,見與不見俱不見即是事理圓融,理事無礙。所以賢首宗法界三觀中,第一觀為真空絕相觀,那就是證體,真空絕相,以一切萬法的體性而言,它離了空,也離了有,畢竟空,真空絕相,是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然而業感緣起依佗而變現這一切萬法,這一切都是佗,佗就是這一切萬法,現象界就是本體界,本體界就是現象界,所以全事即理,全理即事,這就是第二觀理事無礙觀,事與理無礙了,這也就是見與不見,俱不見故。因為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因為佗不立能所,所以法界三觀最後一觀是周遍含容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攝互融。這很不容易懂,我用夢境來做比喻,像您晚上作夢,夢醒了,夢境中的虛空,夢裡面的一粒沙,夢裡面的一根毛,夢裡面的一個針頭,全都是心體,對不對?不僅僅是夢境裡面的自己才是心,夢境裡面的針、沙、石頭、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夢境裡面的任何境界都是心體,而心體沒有大小。心,一就是一切,一點就是全體,心沒有大小,所以您想很大的事情也是用您全體的心,您想一點點的事情也是用您全體的心,所以心,一就是一切,沒有大小。同樣的道理,您看您那個夢境裡面,夢中的自己是心,一顆大石頭也是心,一粒沙也是心,一個毛端也是心,通通是心,菩薩看這個世間,都是自己的一念心體,都是自性,虛空是心,毛孔也是心,一切都是心,無一不是心體,所以周遍含容,任何一個地點、任何一處、任何一點都是含攝十方法界的,所以佛能夠在一毛端轉大法輪。因為心沒有大小啊,心大同於小,小同於大,所以芥子入須彌,須彌納芥子,這個境界是無二無別的。又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觀,觀一境三諦,於觀行成就,境智雙泯之時,一心三觀就是一境三諦,無二無別的,因為一心的境界就是一境,是心境不二,如同平靜水面上的倒影,是水影不二,離能見所見。如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而鏡體離能現、所現,是法爾如是的。故云: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為什麼呢?如果您有解法,那您一定是有所知見,我懂了一切法皆空,我懂這個般若是觀空離相,許多佛法我都懂,這個解就變成了所知障,所知障,障菩提啊!您不能成佛,那您如果是不解,真正的不解,那您是無知啊!那是無明啊!換句話來說,您根本就沒有智慧,在這裡解與不解,俱不解故,是因為您藉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修學,通通消歸自性,都化為智慧,通身都融為真理,所以我們稱之為三輪妙用。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但隨方解縛爾。所以古德常講,大用現前,不存軌則,妙用自在,一切法都是無上佛法。這也就是楞嚴經所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心經所說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解脫所知障,一切修行法門消歸自性,內心沒有一絲絲的執著,這個就是解與不解俱不解的境界,宗門所云:不在明白裏。但您問他佛法,他又一聽,就可以為您解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是契理契機,真正能利樂有情。有如六祖惠能大師就是這個境界,解與不解,俱不解故。所以法達比丘來請示六祖大師法華經大義,六祖大師云:我不識字,您念給我聽。法達比丘只有念到第二方便品,六祖大師就可以把整部法華經的精神講出來了,您看看這就是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為什麼?淨智妙圓,而體本空寂,空寂的自性中,本來具足一切如來智慧德相,不假外學。所以能夠隨方解縛,契理契機的教化一切有情。所以您看禪宗的祖師,教化眾生,有用打地,有的呼蒼天、蒼天啊!有用棒喝,各種奇奇怪怪的手段方法都有,大用現前,不存軌則,目的是什麼?隨方解縛啊!破除眾生的執著而已,如果您說我解,那就是法執,如果不解,那就是無知無明,所以解與不解,俱不解故。但隨方解縛,利益眾生。   「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這無見之見,這也是見性的境界,因性體空寂,空有皆離之第一義空,真空絕相,故見性就是無見之見。這無解之解就是般若智慧。因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故。這個見性,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就見到自己的真性、自己的本性,這五蘊法佗沒有實體,這五蘊法的實體就是自己的自性,就是見性,因為您一念不覺心動去攀緣境界,所以有了能見所見的色陰,見了色陰則五根領納五塵,那就有了受陰了,領納五塵境界,就有了想陰的了別境界,接著起心遷流造作,就有了行陰了,依行陰遷流,經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發動身口意造作諸業,就有了識陰了。就有了業識了。那所以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明,這五蘊法通通是心法,那個色法是一念心動,您看本來是寂靜一心,身土不二,全相即性,全性即相,就像整個平靜的湖面,那個倒影就是全體的湖水面。所以如果您真正見性了,則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您的一隻眼,為什麼呢?這整個境界就是您的見性,見聞嗅嚐覺知,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不是您能見所見,因為全體是一個絕待的真知,不是相待能所。我們現在是立相待能所而知,而見性的知是絕待的真知,所以名寂照不二,性相一如。是故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其實就是見性的一念心動攀緣、領納、分別、造作,有了五蘊。這五蘊法都是從自性上起心攀緣有了波濤而變現出來的,所以五蘊法沒有實體,自性才是有真正的實體。所以只要照見五蘊皆空,自性就顯出來了。自性的體就是實相般若,您看這實相般若是什麼境界?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經說得好清楚啊,這就是見性的境界,這就是實相般若啊!但是有實相般若,就有觀照般若,那觀照般若是從實相般若生出來的。實相般若是體,觀照般若是用,體用不二。就像鏡子有它的光明,鏡子才有它的照。有實相般若的體,才能顯出觀照般若的用,道理亦復如是。觀照般若,照事,照理。照事則萬象森羅,了了分明。照理則絕待真如,體空寂,離一切諸相。故無見之見名真見,此中之「無見」即照理,「之見」即照事,觀照般若照事照理,故云:無見之見乃是真見,是觀照般若之見,才是真正見到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事理不二,性相一如,實相無相無不相之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即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其理亦復如是。我舉個禪宗公案,這位大林禪師,他在早參開示,禪門裡有早參、午參、晚參,那個「參」是參學的參,不是吃飯的餐。他在早參的時候,告訴大眾,若要與此事相應,就是要與開悟見性相應,當內不存知,外不立見,世法佛法,一擔掀翻,但飢來飯食,寒來著衣,無絲毫繫念在心,能夠做到這樣,自然開口道著,動步踏著。且道踏著個甚麼呢?今朝不覺連綿雨,明日天晴再主張,他就下座了。今天陰雨天(喻陽光為陰雨所遮而不覺),明日天晴,我們再來談吧!留了這個答案讓您去參。您真的相應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您就達到我們現在要講的這裡面的內涵啦!這個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這叫做妙觀察智。六祖惠能大師云:妙觀察智見非功,是您的本性、自性的妙用。   「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   達磨祖師知道,這開悟見性的論述,這是很不容易理解,所以達磨祖師不厭其煩,再從其他的角度來說明,讓我們能夠體會到什麼是開悟見性的境界,底下就說明了。夫正見者,正知正見。有了正見,無見啊!無所不見啊!為什麼?佗能夠照事照理,佗能夠觀空觀俗,真俗等觀,所以您看我們佛法裡面講正念,正念就是您這一念心不著有無,那就名正念,所以正念又名正念真如心。我們以為正念,那就是我的心正而不邪,我做什麼事情都很正直,很端正,當然這是好的,因為他不會墮三惡道,但是這個正念佗是沒有邪正的兩邊,佗不住兩邊。要我們做到不著兩邊的正念真如心,我們目前做不到,所以權宜方便,您只要依止您的修行法門。譬如說禪宗參話頭。您能夠念念不離疑情,那就是正念,安住在您的正念上,如果您修默照禪,則念念默照心源,那就是您安住在正念上。如果您修淨土法門,您念念不離佛號,那也就是安住在您修淨土法門的正念上。如果您是修小乘的,您念念安住在四念住觀,那也是正念。故知正見也如同正念一樣的道理,心不著有無兩邊,您的見也不著有無兩邊,所以正見也要能夠照真照俗,也就是照空照有,也要遮空遮有,不是只有照,也要遮啊!要雙遮雙照,照空照有,遮空遮有,這樣來證得正念真如。有了正念,那就有了正見。所以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見於見,那就是照俗,照我們世間的這一切假相,照這個緣起的假相。也乃見於不見者,不僅能見到因緣有的假相,也能見到自性空的真相。見一切萬法因緣有自性空,自性空因緣有。既已明因緣有自性空,那為什麼還要再講自性空因緣有?前面因緣有,自性空,是雙照空有,接著云自性空因緣有,是雙遮空有,而證入遮照不二之無功用行。如果您是因緣有,自性空,您雙照空有,您怎麼回歸到中道呢?那就是再依自性空,因緣有之雙遮空有啊!所以在這裡所講的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佗能夠照有,也能見於不見,也能夠照空。反過來說:非直見於不見,也乃見於見。要雙遮雙照,這就是真見。而這個見就是由您的正念真如心中顯現出來的,那所謂的正念真如心,那就是見性的境界。明心見性,正念真如心。所以我們講發菩提心,這個發,有的只是生起了欲樂證得的心,有的是真的相應了,發起來了,那一發菩提心即等正覺。華嚴經云:一發菩提心即等正覺。那個發是已經發生了,生起菩提心了,那就成佛了。所以菩提心有三個內涵,第一就是正念真如心,正念真如心,就是您那一念心不執著有無兩邊,要雙遮雙照有無,即遮即照,即照即遮之無功用行,那才是達到真正的正念真如。您若還有遮照的功行,那是但中真如,還不是中道真如。所以一發菩提心即等正覺,那就是要中道真如。菩提心另外兩項內容,就是深心、大悲心。那深心是樂修一切善法。大悲心,則是大慈大悲利樂有情,普度眾生。所以一發這樣的心即等正覺。最重要的就是您要生起正念真如心,那就是直心。我們學習佛法,要如何來修學直心呢?您要從學習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下手,千萬不可說一套做一套,才能契入正念真如心。以發菩提心來修學深心,修樂集一切善法,佛陀所說的一切善法,您都樂於去修學,但是從哪裡入手呢?從至誠恭敬心下手,有人禮佛至誠恭敬,也能夠相應殊勝的境界,如聖佶法師他有一次禮佛,至誠恭敬,突然間看到前面的牆壁全空掉了,體現出一片光明,那就是至誠感通。大悲心就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利樂有情,普度眾生。所以菩提心有這三種內涵,最重要的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心。您有了正念真如,才能夠照事照理,真俗等觀,從這裡才能夠入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也乃見於不見。那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解於解,即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之教理,即是教下大開圓解。解於無解者,指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之末後句,即是宗門的開悟見性,證無上菩提道。如六祖惠能大師,他解於解,也解於不解,為什麼呢?他雖然不識字,但是他明心見性,他聽無盡藏比丘尼讀誦大般涅槃經,便能為她解說大般涅槃經,這就是解於解。又無盡藏比丘尼以涅槃經文來問六祖,惠能大師答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是意在言外,此是解於無解。此解於無解,是親證中道實相,正念真如,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的境界。唯直下會取,直下承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如來禪。我舉個公案來跟大家說明,什麼是解於解,也解於無解。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外道名摩訶俱絺羅(長爪梵志),他是舍利弗的舅舅,當舍利弗的母親十月懷胎的時候,她突然辯才無礙,連摩訶俱絺羅都辯輸她,他心想我非精進修行不可,否則將來我這個姪子生下來的時候,我絕對不是他的對手。所以他非常用功精進修行,因為用功精進,指甲也沒時間剪,頭髮也不理,因此指甲長得特別長,所以大家稱他為長爪梵志。後來他自己覺得已經證果了,就回去找他的外甥舍利弗,而舍利弗的母親告訴他,舍利弗已經跟著佛陀出家了。長爪梵志心想,我才是真正證果的,沒有跟我出家,卻去跟悉達多出家,他不服氣。於是就去找佛陀論法,來勘驗境界,看誰高明。他千里迢迢找到了佛陀,要來勘驗境界,失敗的一方,拜對方為師。佛陀說您是遠客,由您先講。長爪梵志言:我一切法不受,這就是我的證量。能夠行之語言文字者,此是最高了(此即是解於解)。他認為我這麼一講,佛陀就輸了。接著他告訴佛陀說,您實證的境界如何呢?佛陀對著他笑笑的,沒回答。長爪梵志說,您輸了,您答不出來,要拜我做師父。佛陀這時候才開口反問他,您說您一切法不受,您這句話受不受?如果說受,則受了一切法不受這一法。如果說不受,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他敗給了佛陀,而歸依佛陀為老師。因為長爪梵志只能解於解,而不能解於無解。而佛陀不僅是解於解,也更解於無解。因為真正證入這個境界,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   「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如果您執著,自己的見地真實不虛,這個見地是最了義的。這就是不解,為什麼?心外見法,因為您要知道實際理地不著一塵,真如性中,是清淨至無餘,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有的法都是因病給藥啊,您沒有病,幹嘛要吃藥啊?所以凡有所解,皆名不解。   「無所解者,始名正解」   無所解者,博地凡夫藉著諸佛菩薩的教化,一步一腳印這樣修行,實踐諸佛法,最後消歸自性啊!心如虛空,蕩蕩心無著,卻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四智菩提開顯出來了!所以有人問舍利佛,您為什麼智慧這麼高呢?他說我的心像個鼓一樣,空空盪盪,蕩蕩心無著,但是您敲一下,我就答一聲,敲兩下我就答兩聲,所以您敲什麼,我就答什麼,我就是自生自顯,自然的回應。所以不是完全不理解,他是消歸自性,他是解脫知見的境界,這個時候才可以活用一切佛法,才可以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才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所以講,無所解者,始名正解。   「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再舉達磨祖師傳法給四位弟子為喻,門人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不即不離。達磨說您得到我的皮,弟子道副他解還沒有放下。第二位弟子尼總持說,我就像慶喜一樣,慶喜就是阿難。見了阿閦佛,一見就永不再見了,那就是什麼?般若,觀空離相,一接觸就離開了。一見更不再見,絕對不會掛在心上的,心裡清淨無染。她還有這樣的見地,所以達磨祖師說您得到我的肉。第三位門人道育就講,我觀這五蘊本空,六塵非有,而我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還是有見處,有法可得。達磨祖師說您得到我的骨。達磨祖師最後問慧可的見地如何?他毫無見地,解與不解,俱不解也,但是卻能夠達到最圓滿的真理,即體顯用,解脫知見,沒有那麼多的知見,沒有那麼多的葛藤,所以慧可就走到達磨祖師面前頂禮三拜,又還到原位,依位而立。達磨祖師說您真得到我的髓。所以佛法就是教您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自性體本空寂,具恆沙妙德。而不是要我們學習這麼多的知見,學習佛法的知見就是因煩惱的病而給法藥,把您這些煩惱習氣去掉,息諸妄心而已,去掉以後,您不能存我悟、我解、我得、我已息諸妄心,這就是禪宗所講的入無縫塔。此時您根塵接觸,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無疑惑。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解釋四智菩提云:大圓鏡智心清淨。大圓鏡智,圓照法界,海印三昧,就是心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心沒有病不起心攀緣,您見到這全體法界就是真如。妙觀察智見非功。了了知、無所知,了了見,無所見,一切通達,一切明白,一切不染,妙觀察智是自己心性本有的德能。成所作智同圓鏡,成辦教化眾生的智慧,不假外學,清淨自性中本來具足的。是故此四智菩提是從離解與不解,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中道實相心中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智慧。都是您自性的功德,不假外學。故達磨祖師云: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無所解不是斷滅之相,什麼都不知道,佗是隨順我們真如自性自生自顯的妙智慧。佗沒有解與不解的問題,佗只是隨順法性、隨順真如自性的妙用,隨順這一心即體大即相用即大用。像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佗是離於解與不解,離於照與不照的問題,卻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您如果有解,那就成相待能所的知見了,不解變成無知了,所以解與不解,俱非解也。那就是心無所依止,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那就是觀照般若現前。所以我們談了這麼多深奧的文字,講的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是故名為悟性論,悟明心性之論述。   「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   不捨智慧名愚癡,就是您有執著了,執著了法,變成法執了。阿羅漢他執著涅槃,所以不能證無上菩提,變成理障障菩提。障有兩種,一名事障,一名理障,事障又名煩惱障,理障又名所知障。煩惱障障涅槃,您會在三界裡生死輪迴。所知障障菩提,障礙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阿羅漢執著涅槃寂靜是理障,是所知障,法執沒有破,他這個涅槃境界沒有放下來,就不能證無上菩提。而別教菩薩的修行,祂先修空觀,從有入空,斷見思惑。祂還要從空出假,把空放下來,證了假,破塵沙惑。假還要放下來,再從假入中,雙照空有,雙遮空有,息兩邊分別止,修中觀。所以要不斷地放下,一直到最後把雙照空有、雙遮空有的中觀智慧也放下來,才能破根本生相無明,證諸法實相,成了法身大士,亦名一切諸佛。所以這個智慧您不放下來,您就不會進步啊!所以百尺竿頭須進步,須向前啊!我們一直爬爬爬,爬到最後頂端,沾到這麼一點點。百尺竿頭,您不超越的話,您就永遠在那個端頭上,一超越了以後,心裡沒有任何一點依靠,沒有一點依止的時候,十方世界現全身,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您的覺,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是故不捨智慧名愚癡。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第一步,那當然是以智慧照破煩惱,但是煩惱破了,不能執著那個涅槃寂靜的那個智慧相,還要修假觀轉煩惱成菩提啊!修成了,還要再提升,修中觀,即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最後還要再把這個煩惱即菩提捨掉,成就既無煩惱,也無菩提,唯是寂靜心中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即體即用,隨順法性,無功用行,是真正的中道無為法。是既無煩惱,也無菩提的境界,唯自性的大機大用。所以不捨智慧名愚癡。   「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   這個以心為空是空、有皆離的畢竟空,就是無住生心,無住生心是空有皆不住,而不是心住於空,那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心如虛空,不著空相,也如古德所說的,廓然蕩豁,蕩蕩心無著,就是這樣的空,而不是住一個空。心若住一個空那叫做執空,那不是智慧了。所以那個蕩蕩心無著,廓然盪豁,就是您真正放下萬緣,萬緣放下的無所住心,古德名為心空及第歸,那是放下萬緣,那個虛靈不昧,寂照的真心就現前了。這個寂照的真心佗的體用,就是解與不解俱是真,解是為了教化眾生的,不解就是證悟了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無住真心的境界。是故不解是指說似一物即不中,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起心即錯,動念即乖的無住真心,心空及第歸。解是指由無住真心所開顯教化眾生的四智菩提。解是不解之大機大用,是真如佛性的體用,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體用一如,是故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   「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   以心為有,心則住相,心住於相,則立相待能所,斷常有無,依此則生我法二執。依我法二執之解,即是心意識的妄想、分別、執著,而非真如自性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四智菩提。故以心為有,解則是心外見法,妄立知見,故名為妄。而不解則是不悟本心之學法無益,因此不得出離三界生死煩惱,證無上菩提。是故云: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   「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   若解時法逐人之解,是指開悟見性之解,真如自性具恆沙妙德,自性的顯用,即是真理的化身,是三輪妙用,無一法不是大道的顯現。故古德云:率性之謂道,隨手拈來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貪瞋癡即是戒定慧,如丹霞禪師劈佛像燒火取暖,南泉禪師之斬貓,無一不是自性的大機大用,體現真實佛法,教化眾生,利樂有情。是故云: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轉貪瞋癡成般若妙智慧。又見性之真解者,見全相即性,全事即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他之間不隔毫端。如吾人做夢,夢未醒時,有自有他,有正報身心,也有依報世界,當於夢醒之時,則見全體夢境就是自己,全夢即心,全心即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他之間不隔毫端,萬物悉皆歸。故云:解時法逐人,一切萬法,悉皆歸於自性。所以菩薩破一分根本無明,顯一分法身,見到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祂的一念心性,這裡面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諸法,都是覺性幻現出來的,就像夢境中醒過來了,全體的夢境都是心,所以祂的心就在一切法上,一切法就是祂的心,如是倍倍增上,至無明斷除,則一切十方法界,就是自己的一念心性,故云:一心十法界,十法界一心,心土不二,亦云身土不二。一切萬法悉皆歸於自性。是故佛陀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之時,見到一切有情無情同成佛道。萬物悉皆歸,都歸向自己,所以若解時法逐人,這是明心見性,這是真解,真正看到法界是一個性,十法界是一心。若不解時人逐法,我們現在的修行方法就是人逐法,目前雖然是不解,但只要您依聖言量三藏經典的教理,一門深入,精進修行,您總有真解的一天,依佛陀教法,先以智慧斷煩惱,再轉煩惱成菩提,而後再煩惱即菩提,最後是既無煩惱也無菩提,唯有這一念心的體大、相大、用大,也就是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之三德涅槃,那就修行成就了。所以若不解時人逐法,我們不要為這一句話煩惱,因為我們現在是需要以聖言量做我們修行的依據,再加上我們深信三寶,信託三寶,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啊!佛看每一個眾生都是祂的獨子,羅睺羅,其實佛見每位眾生都是祂自己,因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他之間不隔毫端,所以您託付三寶,好處只有我們,真的好處只有我們,所以我一直說,佛陀有兩種加持力,一個是平等緣,一個是差別緣。平等緣就是大家都一樣,平等加持,差別緣就是看您對三寶的信心,那個深信不疑的力量。可以讓您速速斷煩惱,為什麼?已經信託三寶了,過去之事,已經過去了,不想了,未來的事,已經信託三寶了,不再患得患失,眼前的事情,依止佛陀教示,五戒、十善、四念住、八正道的方法處理,就不會犯錯,用這種方法生活,則接近於活在當下啊!您不知不覺就活在當下,您慢慢地妄念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安靜,心越來越清淨,煩惱自然越來越少啊!所以若不解時人逐法。那人逐法,不要緊,我們逐佛法,依法修行,總有一天要變成解時法逐人。所以我們精進修十善業,十善業如果您修到最後身口意三業清淨了,那不得了,身口意三業清淨佛出世,您的身口意三業變成三輪妙用可以幫助眾生,這個時候是法逐人啊!有時候示現貪瞋癡,有時候示現戒定慧,都是教化眾生,所以觀音菩薩示現大慈大悲,也示現憤怒金剛,也示現焦面大士,什麼都示現了,也示現天太子身,也示現天王身,什麼身祂都示現,教化眾生。所以您看華嚴經裡面,婆須密多女示現淫女,勝熱婆羅門示現外道,甘露火王示現暴君,而祂們都是菩薩摩訶薩示現,目的都是在教化眾生,利樂有情。所以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貪瞋癡與戒定慧是平等無二。   「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   所以若人逐於法時,那您要懂得捨,不捨智慧名愚癡。修空觀,空觀成了,放下空,修假觀,假觀成了,放下假修中觀,中觀成,一切放下,無功用行,中道妙觀啊!所以真正成就的時候實在是無有一法可得,連實在無有一法可得也不可得。所以如果是人逐於法,您還有最後那個無有一法可得的那種覺受了,即是法成非法,那變成非法相了,不能證無上菩提。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心經所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但這個無所得也要放下來。楞嚴經云:狂心自歇,歇即菩提。狂心就是您心有取捨、分別、妄想。如果您還是有分別、有執著,乃至執著微細的非法相,那都不是真理啊!真理唯有您究竟清淨心的體用。所以假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最終成了所知障,障礙了無上菩提。所以一定要捨,一層一層地突破,到最後通通放下來,連通通放下來也放下來,所成就的就是無上菩提,那個平常心即是道,悟了同未悟,得就是不得,不改舊時行履處。所以修行成就的人如同從0度走回到360度,走一圈,仍然在同一個點上,雖然同在一個點上,但是究竟不一樣,以前是什麼事都掛在心上,什麼都黏上,但是您走一圈回到原點以後則是蕩蕩心無著,什麼都放下來了,吃飯但吃飯,睡覺但睡覺,吃飯不會在那裡嫌東嫌西,睡覺不會在那裡想過去、想未來,心地清淨至無餘啊!所以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這妄不是不好,是方便的權修,我們現在是方便的權修,這個妄是法,是藥啊!我們依法服法藥,把我們煩惱習氣的病醫好,醫好了以後,不就不用再吃藥了,所以若法逐於人的時候,則法皆真,那個時候就是無功用行,身示現,口說法,意鑑機,隨拈一法都是無上菩提,行住坐臥都是無上妙道。所以假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那都是真理啊! 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是以聖人也不將心求法,也不將法求心,也不將心求心,也不將法求法。」   因為聖人通身都是佛法了,他怎麼還會是將心求法呢?譬如六祖壇經中志誠比丘,參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大師問他,汝師教授戒定慧是怎麼解說的。志誠比丘答:神秀大師,我的老師是這樣教的,諸惡莫作是為戒,眾善奉行是為慧,自淨其意是為定。六祖大師云:如果是真正的戒定慧法要從自性起用,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如果著相說法,是心外見法,是為相說,著相說法,這不是如來的真實義,所以我的戒定慧跟您老師解說的不一樣。志誠比丘又問,大師,您的戒定慧又是怎麼個說法呢?六祖大師就說,自心無非是為戒,自心無亂是為定,自心無癡是為慧,自心像鏡子一樣,光明透徹,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是因為您有了我法二執,因為這我法二執使您眼睛前面戴上了一個有色的眼鏡,您所看到的這個世間都是變成有色了,您只要把眼鏡拿下來,就見到了真相了。所以自心本來就看得很清楚,是您自己把佗障礙了,自己有了私心,我法二執障礙住了,所以六祖大師說,自心無癡是為慧。所以聖人也不將心求法,因為他的心就是戒、就是定、就是慧,他的心的體用叫做無上菩提,所以他不會心外求法、心外見法,所以不得將心求法。也不得將法求心,將法求心,就是您心安住一法,而保住這個心,譬如有住心觀靜,心住於靜。有的住空,內心住了空,我們常常講要空掉一切,一切萬法皆空,結果您不知道放下,您放下就好了,空義是有無皆空,有無皆空只要放下萬緣就行了,結果您卻住了空了。住了空,最高的境界是四空天。我們學習佛法常常講,要修清淨心,心要清淨,有的就住了清淨,我內心清淨,一塵不染。那您住清淨,最高的境界,當然四空天也是捨念清淨,但是一般住清淨會在淨居天,就是我們講的四禪天,亦名淨居天。那麼要怎麼才對呢?內心本自空寂啊,您幹嘛在空上立空,達磨祖師說得好清楚,淨智妙圓,體本空寂。放下來就是這個境界,廓然蕩豁。那清淨是什麼?是本來清淨,何必清淨上立清淨呢?他本來不與萬法為侶,內心就是寂靜的,何必在清淨上立了清淨呢?那就是頭上安頭,所以也不將法求心。如臥輪禪師,就是將法求心。臥輪禪師做了一首偈子,他說:臥輪有伎倆(我有功夫),能斷百思想,見物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大師說您這個是將法求心,見物心不起,心成斷滅相,自己卻不知道,六祖大師駁斥他這首句子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見物心數起,菩提怎麼長。見了物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那都是智慧現,因為他已經證得真如了,證得空性了,所以那個心數起是空有同時的,是事理圓融,即事即理,即理即事。所以我們對這個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很不容易理解,道理在哪裡呢?道理在您沒有體會到空性,您沒有體會到真如門,所以您念就是有念,念就著相了,念就離不開相了,如果您證得真如門了,證得空性了,那個念是佗的作用,體用不二,空有圓融。體本空寂,那個念就是淨智妙圓,那叫做般若波羅蜜的真正觀空離相,那是證了一心二門的真實的受用,所以這不容易懂啊!所以我們講無念,又講念而無念,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念而無念,等到您真正漸漸悟了什麼叫真如,什麼叫一心二門的時候,您就知道什麼叫念而無念了,您也可以修學念而無念,您會發現您的妄念越來越沒有力量了,不會像我們這樣的念,一起念就好像很強很強。為什麼?他純粹是有,當然很強,但是您漸漸有了空的受用的時候,那個妄念就變得很弱很弱,到了您空有同時的時候,那就是不思議的境界,很難去解釋這是什麼道理的。所以聖人也不將心求法,不會住了一個像卧輪禪師能斷百思想,他能夠順著真如的體用。也不將心求心。什麼是將心求心?譬如說我們默照禪,入手就是從將心求心入手,為什麼?他默照心源,您能默照的是什麼?就是您的心體,那您所照的心源也是您的心體,能照所照,能默所默,通通是您自己的心啊!只是到了默照心源的時候,那個功夫比較得力了。所以天台智者大師,他是位禪師,他坐禪的功夫是非常的深入,他所講述的六妙門是通大小乘的,而六妙門是從數息入手,依數、隨、止、觀、還、淨而證果。「還」就是要入境智雙泯,能所雙亡前的境界啊!所以那時候默照很微細,輕輕的照住心源。在前面止與觀都是比較用心,到了修「還」是要進入雙泯的境界,所以我說默照禪是從「還」入手,默默的照著,默照心源。越照越細…到最後恍然之間,境智雙泯,能所雙亡,唯是一心,那就真正見性了。所以默照禪為什麼看起來很簡單,很不好修,因為他真正的入手是從六妙門的「還」入手,再接下來就是「淨」了。淨就是境智雙泯,能所雙亡,那是見性的境界。聖人已經見性了,所以也不將心求心,如默照禪就是,將心求心,能默的是自己的心,所照的也是自己的心,到了能所雙泯的時候,就見性了,這是次第修證。如果是六祖大師所說的頓悟、頓修、頓證,豁然頓脫,見性成佛道,那絕對是過去生久修的大菩薩,才能頓脫身心世界萬法而明心見性。所以這個是講已經成就的人,當然不會將心求心,也不得將法求法。現在將法求法的人,就比較多了,譬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將法求法,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佛,厭棄娑婆,欣求極樂,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您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您明心見性,不是教您還要念阿彌陀佛,衪叫您開悟啊!叫您放下萬緣啊!教您這個悟性論的開悟見性。所以聖人他已經開悟見性了,當然他不會將法求法。我們未悟自性,將法求法,比較容易入手。將法求法,有個目標,如我講述的信託法門,信託給三寶,雖然是將法求法,但是您真正達到百分之一百通通信託掉的時候,您一樣開悟見性。我們現在只是能夠信託多少,就減輕多少負擔,您現在擔一百斤,信託給三寶十斤,您就剩九十斤了,您再信託十斤,您就剩八十斤了,您信託掉五十斤,您只剩五十斤了,您全部百分之百的信託掉了,那就解脫了。所以這個信託法門,您做不到一時就要全部信託,可以漸進式的信託,到了百分之百全信託三寶了,您就變成一位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您開悟了。這是一個非常善巧方便的法門。您自己本來就是佛,只是您外面這麼多的五蘊煩惱塵把佛性障住了,佛是證空性,您信託給祂,祂不生煩惱,對不對?沒有學佛以前的皈依三寶,是皈依金銀財寶,所以我要知道該怎麼營利,怎麼賺錢,怎麼發財,因此生出一堆煩惱。現在我真正學佛了以後,皈依三寶,原來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而且是最受用的。淨空法師把皈依兩個字解釋得非常圓滿,皈是回頭,依是依靠,回頭依靠三寶。以前是皈依金、銀、財寶,現在回過頭來依靠佛法僧三寶。通通依靠給三寶,這不是信託,是什麼呢?能信託掉多少,您就減輕多少,這個真的要培養出來啊!培養出來,您的妄想就會減少了。所以當您信託給三寶的時候,未來遇到的順境是三寶給您修福慧,遇到逆境是三寶幫您消業障的。更何況法寶中修十善,是絕對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比袁了凡改變命運還更殊勝。更何況再加上了四念住、八正道的修學,那是修出世間法,解脫一切煩惱而明心見性的。所以我們薄地凡夫,先將法求法,得解脫證果時,則亦不將法求法。所以我們在這裡講也不將心求心,也不將法求法,這是聖人的境界,因為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原來所證的是自性的體大是佛寶,自性的相大是法寶,自性的用大是僧寶。這是開悟見性的境界。   「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心不生法,那就是寂而常用。您看鏡子,它照外面的境界,它也沒有生外面境界的那種感覺。我們遇到境界,心才會生起那些好壞美醜是非善惡,我的,您的,這個比較值錢,那個不值錢,生這些心。因為我們是凡夫。若鏡子,如果把鏡面擦乾淨,不要蒙塵,則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這是它的作用,而鏡子它不會心生法,那是張三、那是李四、那是寶石、那是木炭、那是石頭。它不生法,只是寂而常用啊!所以心不生法是寂而常用。法不生心,在作用的時候,佗也是用而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所以我們為什麼會不明白,就講一個寂而常用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講用而常寂呢?我們的心如果在六根對六塵時心不生法,則轉識成智,不會被境界轉,是故心不生法,是名寂而常用啊!那法不生心,就是於心顯法之時,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不著相待能所,斷常有無,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如平靜水中之倒影,水影不二。所以法不生心,就是用而常寂,事理不二,相性一如。您看了這兩句話,您就知道為什麼,講一個寂而常用,為什麼還要用而常寂的道理。不僅心不生法,在您作用的時候,法也不生心,不受影響,就是這樣心法兩寂,故常在定。所以即寂即用,即用即寂,寂就是用,用就是寂,寂就是體,用就是智慧。所以達磨祖師所說的淨智妙圓,這是用,體本空寂,這是體,所以體用不二,體用一如,就是心法兩寂,故常在定。這是定慧一體,體用一如啊!所以古德也講,至人之用心如鏡,至人就聖人,用心像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不將不迎。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無取無捨,無得無失,像鏡子這樣寂照不二。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是故常在定。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   眾生心生,這個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我們現在覺得心好像是個固定的、是恆常不變。錯了,所以佛要讓我們認識心的真實相,凡夫的心是生滅無常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唯識學中告訴我們,凡夫的心是由八識、五十一心所所生起的心,佗是我們煩惱習氣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生滅相續以及各種條件聚合在一起而產生這種見聞嗅嚐覺知的作用。佗沒有實體,佗真正的實體就是真如,如來藏妙真如性。如果佗不去攀緣外塵境界,佗就是前面所講的心不生法,法不生心,是心法兩寂,故常在定。是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是體用一如。但是您一起心往外攀緣,佗就起了波濤,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佗就起了波濤了。這波濤是什麼?眾緣和合而成,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是生滅相續的。譬如眼睛見到色法,我們會覺得用眼睛就看到了。其實眼睛見到色塵,要具備九個因緣,才能生起見到色法。您有健康的眼睛,外有物質,要有光線,黑暗中還看不到,要有距離,有適當的距離,太近太遠都見不到,還要有眼識的種子,還要有作意(注意)的因緣,還有第六識的分別依,以及第七識的染淨依,最後還要第八識的根本依,由第八識中種子起現行,變現第八識,第八識才生出前面的七轉識,才有了眼識的種子,這九個條件聚合在一起,才能產生眼見色的作用啊!那耳朵它只少一個條件,不需要光線,但是其他八個條件都要。那鼻舌身起嗅嚐覺的作用,它不需要光線,也不需要距離,只要七個因緣湊合在一起就可以生起識別的作用,我們的意識,第六識也是眾緣和合而成的,第六識生起了分別的作用,您要有根緣,第六識的根就是第七識,佗要有作意緣,如果第六識沒有作意的因緣,佗也不能生起作用,佗要有所緣的境界,還要有第六識的種子依緣及根本依緣即第八識。所以第六識要五個因緣湊合在一起,才能生起了別的作用,第七識與第八識都要四個因緣和合才能生起識別的作用。第七識跟第八識,要有根緣,要有境緣,作意緣,種子依緣,四個因緣和合而生起識別的作用。第七識的境緣就是念念執著第八識見分,為我,所以念念恆審思量一個自我,所以這個我永遠不會放下的,我們能把第七識打掉,您就見性了,為什麼?因為第七識與第八識是互為根,打掉其中一個,另一個就不能成立了,就轉成真如了。所以阿羅漢他只是把第七識的染分去掉而已,淨分並沒有去掉啊!第八識佗起作用也是要有這四緣,第一個佗要有根緣,佗跟第七識是互為根的,佗要有境緣,第八識所緣的境界,為兩類三法。那兩類為執、受與處。三法就根身、器界、種子。就是執持萬法的種子,還有執持這個根身,讓佗不壞,所以當我們身體受傷,佗自然會恢復,當第八識離開身體時,這個身子馬上壞掉。第八識也執持眼耳鼻舌身等根,令佗生起覺受。所以佗緣了兩類三法,三法就根身、器界、種子。器界就是您的依報世界,第八識佗內變根身,外變器界。所以第八識生起作用,要有根緣、境緣,佗的境緣就是兩類三法,還要有作意因緣,佗念念作意,所以第八識的作用是恆而非審,佗是不生起思量的。最後佗也要有種子依緣,第八識的種子。所以我們全體八識都是眾緣和合而成的,都是各種因緣聚合在一起,才有了見聞嗅嚐覺知的作用,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觀心無常啊!我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希望大家明白心不是一個固定的,一個常的。佗是因為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生滅相續,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的連續相而已。種子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我法二執的習氣,所以當您根塵接觸的時候,依自己的習氣從煩惱習氣種子生起了情執出來了,有了情執就有了貪瞋癡慢疑苦樂憂喜捨的感受,所以當我們心裡在起心攀緣的時候,您千萬要觀心無常,這是心變的假相,我心中習氣的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整個是我八識的見分去分別八識的相分,是我自心分別自心相,是個影像而已。所以唯識學告訴我們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是識所緣,識所變,唯識無境。所以您要觀心無常,不要被境界騙了,所以唯識學要修五重唯識觀,到最後證真如。是故眾生心生,則佛法滅,因為眾生心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心,我們現在六根對六塵生六識,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心。所以您的般若智慧就滅掉了,佛法就滅了,就變成世間法。那如果是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如果是眾生心滅,離了這八識、五十一心所,證真如了。真如是即體即用,即用即體,佗沒有透過八識、五十一心所,即體顯用,如鏡顯像,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一接觸即明白,明白即知道該怎麼用,是自生自顯,而不落心意識的思量的,是真如自性起用,則佛法生。   「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   心生是什麼?是一念不覺心動,無上正等正覺就沒有了,而真法即無上菩提啊!即使只是在一念不覺心動的三細相裡,那就已經失去了無上菩提法了。乃至一念心動,覺上立覺,那剛好是三細相,能覺所覺就已經生出來了,那正是三細相的內容,這個叫理障,理障會障菩提,障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他有理障,未得無上菩提,凡夫則理事二障都有啊!事障又名煩惱障,煩惱障就是貪嗔癡慢疑惡見。煩惱障障涅槃,所以我們出不了三界生死煩惱。心滅則真法生,心滅是什麼心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心滅,即得無上菩提真法。是故如來於菩提樹下,夜暏明星,見性成佛時,感嘆而言: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若離妄想、分別、執著,則一切如來的智慧,即得現前。那麼要如何能做到心滅呢?要悟緣起無生無自性,要悟十法界三千諸法,是一心依於根本無明,見思煩惱及造作諸善惡業,循業發現而幻現的身心世界萬法,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夢境當體即心,全事即理、全相即性、事理不二、性相一如,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您才真正能看得開、放得下,萬緣放下,放下萬緣即是心滅,心滅則真法生,見諸法實相,證無上菩提。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這怎麼解釋呢?我們現在是什麼法都是相屬,這個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您看就是因為什麼原因,我才這樣做。那這個做了以後,應該會怎樣怎樣,會得到什麼。都有計畫,行事、目的。都是串在一起的,這就是世間的有為法。都是有因為所以,各個相屬。而各個不相屬,是沒有因為所以的,是絕待的。如鏡子,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鏡子絕對不會起心因為什麼,所以胡現了,因為什麼,所以漢現了。所以得道人自然是用心如鏡,掛不住啊!凡夫都是牽腸掛肚。所以我說過去的不要去想它,未來的不要去想它,現在的您用很自然的,不要想這個因為以前怎樣怎樣,所以現在要怎樣怎樣。這個人因為他以前對我一點都不客氣,所以現在他來找我,我不理他,有因為所以。修行人不會這樣,這個人他現在有困難,過去的不去想他,好吧,我就在我的能力範圍裏面幫您。第一次幫他也許覺得不甘不願,我為什麼要幫這種人,他以前這樣,有因為所以了。祖師告訴我們,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而我卻用相屬把佗串在一起了,我咬緊牙關幫您一下。下一次再幫他時,牙關就鬆一點了,到最後就可以笑笑的,一切法各各不相屬,轉世間有為法,成出世間無為法了。喻如夢窗國師,他坐船過江,船已經啟航了,離岸一小段距離了,這時有一位將軍在岸邊揮船,夢窗國師勸那位船伕返回接他。粗暴的將軍上船找座位,夢窗國師反而受到那位將軍一鞭打到頭上,和尚頭上流血,將軍叫他座位讓他,和尚就起來把座位讓他,您看夢窗國師就各各不相屬沒有串在一起啊!要是我呢,我一定說您這個人很無情耶,剛才您為什麼可以上船,是我請船伕開回去載您,您今天還這樣對我,實在是欺人太甚了。夢窗國師也沒生氣,很祥和的一句話不說,把座位讓給這位將軍。這就是一切法各各不相連啊!船上的乘客,皆竊竊私語,要不是和尚的勸請船東回岸,將軍又如何能坐上船呢?這聲音被將軍聽到了,礙於面子,也不肯道歉。船到了對岸,夢窗國師頭上流下來的血跡,他下了船走到河邊洗一洗、洗乾淨。那位粗暴的將軍見到這一幕,非常的感動,走到和尚身旁跪下來懺悔。您看和尚不會連在一起。夢窗國師說道:出外人,有急事,難免火氣會比較大,沒事沒事,趕快去辦您的事吧。他辦了事以後,皈依三寶,來跟著和尚出家了,這就是各各不相屬。如果是我們會怎樣,看到他來了,就會說您看您現在知道錯了吧,您實在很不應該,最後還要訓人家一頓。這是我們,我們會各各串在一起,因為他這樣,所以我要這樣,這就是串在一起了。如果您都是絕待的境界,像鏡子一樣,就是處理眼前的事情,過去沒有了,未來也還沒到,針對眼前的事情來處理就行了,這個就是各各不相屬,這是名得道人啊!所以六祖大師說,世人欲修道,一切盡無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想想我為什麼要這樣小氣,我為什麼會這樣分別,為什麼念念這麼計較,常常看到自己的過失啊!這樣來改過,所以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假若能夠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就是得道人。   「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   知心不屬一切法,這是什麼?這是不與萬法為侶的大修行人。我們講六根清淨位,這六根清淨位是相似即佛,他常在道場,他到任何地方都是他修道的地方,念念般若觀照離相不染。我們現在雖在道場,但沒有辦法觀照離貪瞋癡,如果我們雖身在道場但還在那裡起分別,生是非,說這個人怎樣,那個人怎麼樣,分派系,搞小圈圈,那他就不是在道場了。為什麼?他增長相待能所,在道場裡面是要一團和氣修六合敬啊!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方向,要證無上菩提,要斷煩惱,第一要破身見、破我執。若是增長我法二執,那是與道相違背。所以我們要修無一切心,不與萬法為侶,六根清淨,到哪裡都是修道的地方,那是真正在歷事練心。所以六根清淨的菩薩,他的修行才是真正的易行道,因為他不與萬法為侶,知心不屬於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故。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   為什麼迷時有罪?什麼是迷?執著有身心世界。這個身心世界,這個五陰身是我啊!身見我執就是迷了。這個依報世界是真有的,這個金銀珠寶、不動產這個是真有的東西,卻不知道這個身體我們都保不住啊!這個殼子有生老病死,到了我們要走的時候,您再多的榮華富貴都沒有用,真的人生只是一場夢,即使我們不悟諸法實相,認識宇宙人生萬法是空性變出來的,您看到我們過去有那麼多的皇帝擁有大權勢的,擁有百千萬億的這個大財閥。您看他們又留下了什麼?什麼都得不到的。所以我們也都知道這個道理啊!我常常聽人家講人生海海,何必這麼計較?因為他希望您不要跟他計較,而他是在拼命跟您計較。這個話誰都會講,看起來好像是很有智慧的,其實他根本就不是這個境界啊!所以迷就是把身心世界都當成真的,那當然會患得患失,生煩惱而受罪了。我們業力牽引,生到人間一定是苦樂參半的,沒有說只有樂沒有苦的,是苦樂參半的。即使是前副總統連先生,富貴榮華,真的是福報很大,但是他一樣也有煩惱啊!所以在這個人世間,即使是您福報很大,人人羨慕!但是您執著這個身心世界是實有的,生起了人我是非,恩怨情仇,利害得失,患得患失,也是一樣很苦惱,那苦惱就是受罪了,所以迷時有罪。那解時無罪,若了解這五蘊本空,六塵非有,這整個境界是自己的心性,像做夢一樣,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心。吾人的心體空寂,卻能幻現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相大,又具見聞嗅嚐覺知、處事待人接物的用大,如六祖惠能大師開示:外無一法可以建立,都是自心生萬種法。又如世間人青壯年時,聰明絕頂,斤斤計較,很會算計,年老之時,得了嚴重的老人癡呆症,腦細胞退化了,識心不再起分別作用了,此時不僅不認識金銀財寶、美食、豪宅、房產,連自己的兒女、妻子都不認識了,甚至連自己是誰,也都不認識。真的是萬法唯識,識外無境呀!所以一切萬法就是您這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您真正徹底理解這個道理了,您不被境界轉了,那就無罪了,為什麼?罪性本空,有罪的時候就像您晚上做夢,做到那個惡夢很緊張,很害怕,很恐懼,那就有罪了。但是夢醒過來了沒罪了,醒過來知道佗是空的東西,空性的東西,是我的夢境,是我心變出來的,那就不會苦惱了,是不是?所以如果您知道這個境界是您自己心變的,所以解時無罪,像您夢醒過來的就是解了,開悟了,知道這個境界是我一心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是一心所變出來的幻境,這整個境界都是自己心的緣影像。唯識學就告訴我們,一切境界是識所緣,識所變,是自己八識的見分去分別八識的相分而已,都是識心變出來,沒有一樣是真的。如果我們真正相應了,那是真正的解。不是只有文字的理解,內心還有許多疑惑。如果真的沒有疑惑的時候,那就是相應了,這個時候就如同夢醒過來了,那就是解時無罪,因為您不會被境界影響啊!您不會跟人家比較啊!您不會埋怨啊!因為您明白這一切都是自心所幻化出來的,您就不會被境界轉,心不生煩惱了,所以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罪性就是自己的心性,而心體空寂,六祖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故,古德開示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皆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性空故,所以我們眾生的苦惱都是執著,就是執著而已。執著了,所以沒辦法,放不下,苦惱就來了。所以我為什麼勸大家將身心世界信託給三寶。在我們還沒有相應到空性之前,這個人世間的夢沒有醒過來以前,相信三寶,信託三寶,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不想了;未來的,還沒到,想也沒有用;現在的事,依聖言量,五戒、十善、四念住、八正道行事。一切煩惱從心想生,心不打妄想,而想念諸佛菩薩,思惟法義,增長定慧,則煩惱不生,罪障消除。   我認識一位道友,她告訴我,她經常為了一件感情問題,煩惱的不得了,她說給朋友聽,朋友也替她抱不平,她的朋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人家就介紹她去見惟覺老和尚,因為惟覺老和尚有修行、有威德,他建設了中台禪寺,接引不少人。惟覺老和尚靜靜的聽她訴苦。聽完以後,老和尚反而喝斥她,妳煩惱些什麼呢?妳到底是能得了些什麼?妳最後連一粒沙都得不到,連一毛錢妳都帶不走,哪有什麼放不下的情感,黃泉路上不相逢呀!不好好用功修行,反而胡思亂想,增長三毒煩惱。老和尚突然這麼一喝斥,像個雷霆萬斤一樣,一轟醒過來,對啊!我為什麼這麼笨啊,自尋煩惱,為了什麼?大哭一場,沒事了,所以她就變成了惟覺老和尚忠實的信徒。可知一位大修行人,福慧具足,有威德,他可以幫助人。老和尚這一威嚇她就放下來了,放下來以後,煩惱就沒有了。可知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   「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   凡夫迷的時候,執五蘊實有,患得患失,憂悲苦惱,自討苦吃,那當然就是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因為若解時,悟萬法唯心,通達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即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是依眾生業力所幻現的,全事即理、全相即性,事理不二,性相一如,畢竟無有一法可得,而十法界三千諸法,真實存在的唯是一心,亦名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吾人虛靈不昧的本性,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卻淨智妙圓,具恆沙妙德。如是悟時,豁然頓脫,萬緣放下,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喻如勇施比丘,是過去無垢光佛座下的一位比丘,他犯下了四重罪的根本罪,欲求懺罪,遇鼻鞠多羅尊者,請尊者為他懺罪,鼻鞠多羅尊者知道他是一位大乘根性的行者,為他開示道:覓罪性了不可得。勇施比丘聞已,豁然頓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十號具足,即往東方世界成等正覺,號寶月如來。故云:若解時,即罪非罪,罪性空故。   「何以故?罪無處所故。」   罪性是建立在自己的我法二執上,是建立在自己的煩惱習氣上面啊!如果沒有我法二執,哪裡有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啊!所以罪無處所故。又我法二執是建立在自己的妄心,妄心沒有實體,妄心是依真如而生的妄,真如是常樂我淨,寂靜永安。妄心沒有實體,佗變出來的我法二執,我們卻被佗騙這麼久,所以要修學四念住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您才會破除我們對這身心世界執著,才能解脫煩惱。   「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   諸法無性,世間一切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具有真實的體性。所以您認為是好的,別人認為不見得是好,就像榴槤一樣,它不是香也不是臭,香臭就是依人的習氣而有,有的人說臭,有的人說香,您說一切法哪裡有自性。所以有的人喜歡骨董,有的人喜歡珠寶,有的人喜歡名畫,有的人喜歡藝術,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啊!所以有的人不僅愛藝術,而且喜愛看不懂的藝術,像畢卡索的畫,畫展時掛反了,都沒被人發現。所以萬法無自性,都是自己的分別心啊!又如我們學佛的人見了舍利子,這舍利子這麼莊嚴,恭敬禮拜。如果沒有學佛的人,您告訴他舍利子是大修行人火化後的遺骸,也許他碰都不敢碰,如果告訴天主教徒,他嚇得跑掉了。舍利子是不是寶,有沒有淨穢的問題?沒有啊,是自己的心自性,一切萬法都是自己的心自性,所以諸法無性。所以有的人他業障輕,福報小,如顏回,但是他活得很快樂。有的人是業障重,福報大,雖榮華富貴,卻活得很苦惱,如香港巨星張國榮先生自尋解脫。所以諸法無自性,真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是故我們未悟自性的學佛之人要深信因果,做什麼事情以前,十善業、四念住、八正道一定要靠得緊緊的,我們才不會去造作惡業。我解釋這麼多的道理來說明,一切萬法都無自性,都是自心分別自心相,都是心自性。如夢醒就明白一切夢境皆是心自性一般,所以不需要在那裡患得患失,包括您這個五蘊法也是心自性,是我法二執,哪裡有真實性的,所以不要懷疑,懷疑則不信,不信則受諸苦惱,受苦惱即是受罪,故云:疑即成罪。既然已經明白,一切萬法都無實性,唯是心自性,是自心分別自心相,原來我是活在自心世界,外面的世界並非實有,有如嚴重的老人癡呆症者,腦細胞停止活動了,則外面的世界也就消失掉了,原來世界是我的心所幻現出來的,只是一個幻境而已,有什麼看不破、放不下的,俗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來這個屠刀,就是起心攀緣外境,若能放下萬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則當下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了。故真淨克文禪師云:但無一切心,自然合天道,應用在臨時,莫言妙不妙。又云:了無一法可得,祇在臨時,把手便用,更莫遲疑。臨濟義玄禪師亦云:汝但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釋迦老子不別。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但隨方解縛,解除眾生的疑惑而已。疑惑什麼?疑惑不敢承擔自心是佛。六祖惠能大師明明告訴我們: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以此心,直了成佛。還有告訴大家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性變現出十方法界,這十方法界佗是空性變出來的,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幻境,不是真實的。是因為我們現在業力把佗變成像真實的一樣。這是諸法實相,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真理啊!不要懷疑呀!所以真用莫疑,疑即成罪。   「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疑惑,就是不了解而迷惑顛倒,不了解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以五蘊法為實有,起心攀緣,造作諸業,輪迴六道,受諸業報,若了解真相哪有不放下的道理呢?   「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如果您真正悟了,則自然明白,罪性本空,萬法本寂,唯有空靈不昧的自性實有,十法界就是這空靈不昧的自性,依眾生的業力而幻現的,當體即是真如自性,而自性光明,唯有無量功德,自在解脫,無一切障礙,若真能放下,則當下解脫,如明鏡蒙塵,塵離則鏡光自現。故云: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迷時以六識的分別心與五陰的遷流生滅執為實法,不知道佗是您自心分別自心相,是夢幻虛無的。是於根塵接觸時,自己前五識去領納境界,第六識生起分別,七識執著,都是自己八識田中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生滅相續變現出來的幻境而已。迷的時候就把這境界當真了,所以迷惑顛倒,患得患失,造作諸業,是故六識五陰都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因為六識、五陰,都是由八識五十一心所,所幻現出來的。而這八識、五十一心所皆是生滅相續相,是沒有實體的,是依真如自性而生起的識浪,如浪無實體,是依水而有的道理是一樣的。真如自性一念不覺心動,緣著三細六麤,有了業識了,所以從真如自性,不覺心動而生起的生滅動相名為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沒有實體的,沒有實體變出來的相續影像,我們卻被佗騙了,我們要放下這些假相,放下假相則全妄即真,全浪即水,真如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我們只要妄離了,真就顯出來了。故楞嚴經中會四科即真,圓彰七大即性。妄是六識五陰生滅的假相,是自己的執著而已,執著的是假的,所以我們只要離了妄,真就顯現出來了,而真裡面是三德涅槃,常樂我淨,寂靜永安,那是我們的真如自性。而且真如自性是亙古亙今都是這個樣子。真如自性就像鏡子的光明,鏡子蒙塵,雖然不能照外境,但是它還是在照,它亙古亙今都在照,只要把塵埃擦掉,馬上就能照外境了。我們的真如自性亙古亙今都是三德涅槃,常樂我淨,寂靜永安,自在解脫,但是被五蘊煩惱塵蒙住,我們把這五蘊煩惱塵擦掉了,佗馬上就大放光明,自在無礙。所以心淨則佛土淨,心穢則佛土穢,都在我們這一念心之間而已。所以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悟的時候,六識五陰都是從真如本性的真如門中為度化眾生,和光同塵,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變現了生滅門,而自己實在是了無分別,只是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啊!所以悟的時候,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前面我們說到,凡夫迷的時候內執根身,外執器界,把這個身心世界都當真的,當然就會患得患失、取捨分別!這個時候,我們的六識五陰都是煩惱生死法,因為您有取捨,一定是造業,這業有善業、惡業、不淨業,那總是出不了三界。善業,雖然能夠升天享福,但報盡還空,輪迴六道。惡業一定是遷引到三惡道受報,所以迷的時候會造作諸業,這是煩惱生死法。悟的時候,六識五陰都是涅槃無生死法。如果您悟自性的時候,體會到一切萬法都是自性,都是自己的心性變出來的,心經所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為什麼諸法空相?因為都是自己的自性變現出來,自己的自性就是現在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心體、這個功能,這個功能因為有了業,造作諸業,所以變現我們眼前的內身心、外器界的幻境。所以這個眼前內身心,外器界,就是我們真如自性變出來的夢境。所以如果您悟的時候,知道這個內五陰、外六塵,原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一空一切空是從體性上來講,體空寂了不可得,佗是虛靈不滅的靈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頑空。一假一切假,由於這虛靈不滅的靈空,染了善惡業,有了業識了,循業發現,變現出我們這內根身,外器界,就像我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一樣的道理,變出眼前這個境界。眼前這個境界其實當體就是心體,但是我們有業力,有這個見思煩惱,以及根本無明,所以我們看不到事實真相。雖然懂這個道理,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我們還要加以修行,真正破了無明,我們才會真正看到原來佗當體就是真如自性的幻境,真的是自性的夢境。所以悟的時候,這個六識五陰都是涅槃無生,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悟的時候,六根對六塵生六識,都轉成四智菩提了,全部變成了智慧。所以智慧從哪裡來?從您離相心中而來的,從您的清淨心中生出來的。怎麼能夠離相,怎麼能夠清淨,就在您了解一切萬法的事實真相原來是自性的夢,夢幻虛假。了解這個道理,才不會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的方法把心伏住,而是放下萬緣,還本清淨無染的本來心。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   是故修道人他不會往外去求道,一定要得到什麼東西,如心外求法的外道,他們努力的修神通,結果得了五通,但不能出三界了生死,沒有用啊!而諸佛所教導我們的無上妙法,是告訴我們,我們的自心本具足三明六通,四智菩提,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事事無礙,沒有一點障礙,具恆沙妙德。只要我們的心不著於斷常有無兩邊,離去取捨分別,放下這些妄想分別的執著,心的妙用就是真理,心的作用就是無上菩提。我們現在學習的佛法就是因病給藥,您有妄想,所以吃這個破妄想的藥,您有分別吃這個破分別的藥,您有執著,教您吃這個破執著的藥,所以當我們執著有,以空法破之。執著空,以有法破之。您執著中,教您以一佛乘的中道妙觀來破,令得證入無功用行,率性之謂道。所以二乘人以智慧斷煩惱,權教菩薩修學轉煩惱成菩提,乃至成就煩惱即菩提。實教菩薩破了根本無明的時候,是即無煩惱也無菩提,唯是自心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體用一如,這個時候我們稱之為無功用行,不假任何觀行,隨緣任運,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是真正的無為法,所以自心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修道人不外求道。我們現在所修學的佛法,是我們心中還有妄想、分別、執著的病,是因病給藥,而不是說是我們現在這個法也不要了,因為沒有先運用佛陀所講的這三藏十二部經典的道理,來把我們的心洗乾淨,清除我們的心垢,我們永遠沒有辦法證得心即是道,所以佛陀在金剛經說得很清楚,佛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告訴我們,如我們渡河要船,到達了彼岸,就要捨掉這個船。所以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有作、止、任、滅四個妙法,這種妙法統攝這八萬四千法門。但是修成就的時候,所用的方法,必須捨棄,您如果還執著四種方法裡面其中的一種,這四種方法又變成了病,為什麼呢?您變成心外求法了,心外得法了。所以修行成就時,還要除作、止、任、滅之四病。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也告訴我們,我們以覺去迷,迷去了,覺也要放下,離迷離覺,即言下佛道成。所以修道人不心外求法,不去緊緊抓住一個法門不放,一抓住了佗就變成法執了,反而變成理障、所知障,而不能見性。所以我們這自性五分法身香中,最後的解脫知見香,那是最難證入的。譬如達磨祖師傳法的時候,道育比丘的他內證境界,悟五陰本空,六塵非有,而我見處,實無一法可得。心本自空寂,而他內心還有這一法,我的見處實無一法可得,心外見到實無一法可得。如果是真正徹見本性,連實無一法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真正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的消歸自性,體本空寂。所以達磨祖師說您得到我的骨。唯有慧可大師,達磨祖師問他所證的境界,他從他座位站起來,走到大師的面前頂禮三拜,又回到原位而立,連一句話都不講,把自性的真實妙用和盤托出,也就是將佛性和盤托出,這才是自心是道,自心是法,心才是道,這才是真正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達磨祖師讚嘆他,您真正得到我的精髓,所以就把衣法傳給他。   「若得心時,無心可得」   您真正證得自性的時候,那就好像我們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我們眼睛可以清楚的見到外面,就知道我有正常的眼睛,故云:人不自見眼。同樣的道理,當您心清淨一塵不染的時候,如果還見到我內心清淨、一塵不染,那就是未得解脫知見,同於道育比丘的境界,還沒有真正證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消歸自性的境界。所以六祖大師開示道:心如虛空,無虛空之量。如果您心如虛空,有虛空之量,那您還是立能所啊!還是在一念不覺生三細,立相待能所的階段。六祖大師又擔心我們不知道無虛空之量是什麼意思,又告訴我們心如虛空不住空相。那心如虛空不住空相,又是什麼境界呢?六祖大師再告訴我們,蕩蕩心無著,古德解釋為廓然蕩豁。如果再更簡單的說明,那就是讓您的心什麼都掛不住啊!像鏡子,它能夠照,但是照不到自己是什麼長相,但它卻是能夠照外面的境界,照了外面的境界什麼都掛不住。如果您的心修到什麼都掛不住,連掛不住也掛不住的時候,那就是若得心時,無心所得,一切通達、一切明了、一切不住啊!所以學習佛法真的就是放下而已,放下就是掛不住。那就是離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執著還排在最後面。執著涅槃還是不能成就無上菩提。如二乘人,他心裡沒有妄想,但是就是執著涅槃的境界,所以法執未破,沒有真正放下。故云:若得心時,無心可得。所以我們的修學佛法不僅僅您心要越修越清淨,您對世間的事情越來越看得開,越來越掛不住,什麼事情過了就沒事了,廓然蕩豁,蕩蕩心無著,那是真正修學的境界。而不是在這文字上、在解釋上,能言善道,廣談妙理。如果我們內心還是一大堆的人我是非、恩怨情仇,那所得也只是文字的佛法。文字的佛法本來就是因病給藥,佗不是真正的妙道,妙道是自己清淨心的體用,這個文字佛法是因病給藥,要怎麼去真正證得了佛法的妙道,我們要依教奉行,您才能夠把佛陀要告訴我們的真理消歸為自性的妙用。所以云:若得心得是無心可得啊!   「若得道時,無道可得」   假若您真正得佛心印的時候,無道可得啊!您得到祖師西來意的時候,無意可得,所以為什麼有人問開悟的禪師,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時,古德常回答道為什麼不問您自己意呢?那自己意在那裡呢?清淨心中,隨拈一法,無非是自己意啊!為什麼呢?清淨心中不立一法,不立亦不立,所以無法告訴您,您一執著就變成法執,變成心外求法了,故禪門云:向上一路,密不通風。所以唯有給您示現個行動劇,眨眨眼睛等肢體動作,以顯示自性的體用一如。只要您放下萬緣,萬緣放下,您自本心的妙用就是祖師的西來意,也是十方一切諸佛之意啊!為什麼?佛佛道同。本心的智慧是完全相同,大家都一樣,只是我們各別執著不同,分別妄想不一樣,所以各各顯用也不同。就好像當我們沒有掛上有色眼鏡的時候,我們看這裡的顏色都一樣,如果您掛一個紅的,他掛一個藍的,有掛個灰的,也有掛一個綠的,又有掛一個紫的,大家看這個世界顏色各各都不相同了。只要大家把眼鏡拿下來,大家共同看這個世界顏色都一樣了。我們今天就是心掛上了我法二執,執著放不下,放下了就跟十方如來看的完全一樣。所以只在於放得下而已,放得下,什麼事都沒有了,是故假若您得道時,是無道可得,因為無染本心的妙用就是道啊!喻如有位出家人,他問臨濟禪師,什麼是西來意?臨濟禪師告訴他,若有意自救不了。如果您心住祖師西來意,您變成心外見法,像我剛才所講的,修道人不外求道,心才是道,假如有意給您,您不是執著一個東西,變成法執了。所以若有意自救不了。您緊緊抓得住,抓得越緊,那就越放不下,您如果抓不緊還有機會放下來。那這位出家人又問,那既無意,云何二祖得法。既然沒有意,那麼達磨祖師怎麼傳法給二祖慧可呢?臨濟禪師答道:得者即是不得。得即是不得。所以我前面說明,悟即是不悟,得即是不得,但不是不悟而說不悟,是悟了同未悟。不是無得而說不得,是得即是不得。為什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這個道理我舉一個比喻,修行比如走圈圈,從零度開始走,這中間都有修、有證、有得,有小悟若干、中悟若干、大悟若干,終究大徹大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悟了同未悟,得即是不得。但是他真正走完了三百六十度,繞了一圈,而回到原點。這裡面所有修行的境界他完全暸達於心,完全理解。回到了原點以後,蕩蕩心無著,什麼都掛不住了。心就像鏡子,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什麼都掛不住。他證的是什麼?我們用文字說明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諦理。那只是我們把他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的內證境界,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大家來學習放下。對他來講,他心中根本不住這個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如果有所住法,那他還有修觀照,不是真正無功用行的真無為法。但是他講這些語言文字的時候,是自心境界,他不是有依止這些文字,並無依止這個道理,他完全是隨順法性,把他內心的境界講出來而已。所以佛陀講的文字相對我們來講是指月標,對佛陀來講就是月亮,不是指月標,是法身境界。是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祂講的就是祂自己的境界。而我們就是依祂所講的自證境界,成為我們的指月標,我們依教奉行,最後我們一樣可以入這個境界啊!所以這位比丘問假若無意,那為什麼二祖得法?臨濟禪師回答道:得即是不得啊!走了三百六十度,悟了同未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宗門也有一句名言,以前還沒有參禪用功的時候,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當他參禪用功,伏住六識的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終日吃飯不著一粒米,真的是不分別、不執著。等到他參透了以後,回過頭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是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現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境界完全不同。以前有執著、有分別、有高下,今天所見到的是一切萬法平等,一中觀一切,平等中觀差別,是內心了無住相,什麼都掛不住,用心如鏡,這個才是真實的功夫。這位禪僧比丘又問:既若不得,那什麼是不得的意呢?臨濟禪師告訴他,只為汝向一切處馳求,心不能歇。所以經上講,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放下來,智慧就跑出來了,因為自己的本心就是菩提相。那我們現在是有染心,有取捨、有我法二執,心就是煩惱相,當我們把這個我執、法執、妄想、分別通通放下來了,心就是菩提相,心就是道。就差這麼一點,真的學習佛法就這「放下」兩個字,所以要悟空性,放得下來就行了。放得下來心就是菩提相,放不下來心就是煩惱相,就學這「放下」兩個字,就學這兩個字。道理懂了,我們就是放不下啊!習氣太重了,所以我們要假以觀照,假以對治。是故,若得道時無道可得。   「若言將心求道者,皆名邪見」   假若您堅固執著用心去求道,都是邪見。為什麼?本有真心的妙用就是無上菩提,真心的妙用就是無上大道。放得下,心就是菩提相,放不下,心就是煩惱相,就差這麼一點點而已,通通都是心。放不下,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放得下,心就是四智菩提。所以差別就在迷悟染淨而已,迷了放不下就染了。悟了放得下,心就淨了,就差這樣而已。作用完全一樣,全是自心跑出來。那放不下時,等於在真心的前面,戴了一個有色眼鏡,作用就錯誤了,放下來了,沒有顏色了,本心隨緣任運都是無上妙道。所以古德開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所以不是在您能夠禪坐多久,是在您要開悟啊!所以六祖大師開示: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人行邪道,不知如來所說意啊!佛陀教我們要開悟,要悟本真心、淨智妙圓、體本空寂。   「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所以我們現在是需要有佛法的,因為我們現在有身見我執法執,我們有取捨分別,您沒有依靠聖言量來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思想,放下我法二執,我們時時都在造業啊!所以我誠懇的告訴大家,我們目前修行要依靠十善業、四念住、八正道,如果能夠再加上修學止觀,那就是修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了。   我們凡夫現在確實需要佛陀的聖言量做依靠,沒有依靠,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迷、邪、染,尤其在這個世間的大染缸裡,一下子就迷惑造業了。所以我們以十善業、四念住、八正道做我們生活的依靠。因為我們薄地凡夫現在就是迷時有佛有法,我們現在確實需要有佛有法,依法修行。等到我們開悟見性,親證全體法界都是心自性的時候,不是沒有佛也沒有法,而是您與十方如來打成一片,一切如來都是自性啊!您證得的是清淨法身,是與十方如來同一體性,所以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您與十方佛是同一個智慧,同一個法,同一個知見啊!所以佛佛道同。為什麼?大家把有色眼鏡放下來的時候,看的境界都是同樣的顏色。所以悟的時候無佛無法,為什麼?您與十方如來同共一法身。這個法界真實存在的唯有一真法界,唯有清淨真如,唯有諸佛法身。所以我們現在依據佛的聖言量來修行,我們也由信悟、解悟到最後證悟的時候,那是真正的通身都是佛法的體現,行住坐臥、處世待人接物都是佛法的顯現。所以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是心是僧。自己的清淨心中,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那即是諸佛法身,那是真正的如來。是心是法,菩提自性,根塵接觸就生智慧,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這個本心即是真正的無上菩提法。而您這個五蘊和合身心即是僧,僧是和合義,是體用和合,體用一如,用而不染,是名僧,僧亦名清淨義。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所以悟即是佛法,悟才是真正通身化為一體三身自性佛。開悟這個悟字,依鐵壁慧機禪師的解說,他把悟分成三個層次,我們常常講這位開悟了,那位也開悟了,這到底是起雲或是起霧?起霧,就是霧煞煞的悟是不是?所以這個悟字,鐵壁慧機禪師把佗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是信悟,信悟約於聞慧的這個境界,知道道理了,文字的道理您理解了,但是一些了義的玄理還是未能透。第二是解悟,於解悟時,則佛法所說的玄理皆能通達理解,如無生、一切法空、事理不二、性相一如、萬法唯心等,這些玄理皆能通達,但自心中仍有煩惱、妄想。心中明白自心是佛、法、僧三寶,但眼睛看出去,卻是金、銀、財寶之三寶。心中明白五蘊本空,六塵非有,而眼睛看出去,卻是財、色、名、食、睡之五欲本有。然解悟很容易被自己誤以為證悟,而引起了狂慧,生起了惡取空。故佛陀開示:心中染了名利,住著貪瞋癡,而執一切法空,不僅壞了世間法,也破壞了出世間法。所以在解悟境界要特別小心,以免犯了未得曰得,未證言證之大妄語。第三為證悟,證悟則是真正的行解相應,將佛陀所開示的妙法,化為自己的感受及境界,一心清淨,離諸煩惱,能隨順自性的真實妙用。而證悟也有三個不同的層次:一、相似證:能圓伏煩惱,不與萬法為侶,能入六根清淨,斷見思惑及塵沙惑。二、分證:破根本無明,成為一切諸佛的法身大士。三、究竟證:即斷盡一切生相無明,證常寂光土,身土不二之一真法界,究竟即佛之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悟,有信悟,有解悟,有證悟。證悟又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相似證,第二是分證,第三是究竟證,究竟證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妙覺菩薩了。所以我這麼一分析,您自己修證在什麼程度您就很清楚了。所以如果只是解,沒有去努力實踐,絕對不可能有證悟啊!所得到的佛法叫做說食數寶。所以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心裡煩惱一大堆,增長狂慧。那如果有行無解,那就是瞎練盲修,心外見法,增長無明變成外道了。何以故?悟即是佛法。所以就在悟了以後能夠真正放下萬緣,不染污自心,就這樣而已。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   「夫修道者」   我們修學佛道,道就是心,所以修道就是修心。所以夫修道者,就是修心的人啊!   「身滅道成」   所以要放下心中之妄想、分別、執著,即是身滅道成。放下到最後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身滅,這個身就是這五蘊身,所以為什麼要悟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才能真正放得下。當我們證得五蘊空的時候,您是活在法界裡面,十方法界中到處都有您,所以當您照見五蘊皆空時,最起碼是破一分根本無明成一切諸佛的法身大士。所以夫修道者,身滅道成。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時就是證法身。故知五蘊皆空,並不是什麼都空掉了,而是證法身,您證的是法界,這個色身立刻轉成應化身。所以身滅道成,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亦如甲折樹」   有如某甲折樹的意思是告訴我們,這樹一折斷了,再也接不回去了,所以您修學佛道是一了百了,您只要您道業一成,從此解脫,神通自在,事事無礙。為什麼金剛經裡說明以無量百千萬億生命布施,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命布施,還不如一句四句偈。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也不如一句四句偈,四句偈真有這麼厲害嗎?現在我完全百分之百拳拳服膺,百分之百接受。因為即使是恆河沙世界七寶布施,再多的生命布施,來生得大福報,投生為大國的國王,擁有了極大的權力,掌生殺大權,哪一天由於自己的瞋恨心、報復心,自私自利,您掌有大權,卻沒有智慧,發動核子戰爭,毀滅了世界,一下子大福報就全部泡湯了。民間有一句話叫做三代累積,一代傾空,您修的福報很有可能就前功盡棄了。有如現今世間,有富豪子弟,富甲一方,十代都吃穿不盡。也許不小心交了壞朋友,帶他去賭博,一個晚上,全部都賭輸光了。傳言很久以前台北市西門町某西瓜水果批發商不是如此嗎?所以恆河沙世界的布施,將來得到了很大的福報,也許就是三代累積,一代傾空,整個完蛋了。但是如果您今天依著四句偈修行,照見五蘊皆空,則度盡一切苦厄,而且是一得永得,一勞永逸,永不退失。不要說修到照見五蘊皆空,您只要修到了斷見惑得位不退,您從此就不會比這個位階更低,絕不會墮三惡道。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直至成就無上佛道。達磨祖師所講的身滅道成,指的是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遊戲法界,得大自在、大解脫,事事無礙的法身大士。盡未來際都是這樣,再也不會退失了,一勞永逸,一得永得。如此的殊勝,為什麼我們不去追求呢?反而是天天追求這些金銀財寶,追求這種世間的三寶。而不是追求出世間法的佛法僧自性三寶。給您擁有再多的豪宅,再多的財富,兩腳一伸什麼都沒有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啊!如果萬一您在以前是慳貪多嗔,脾氣大,說不定變成了蛇身。傳聞有一個大企業家,命終後,墮在蛇身,有沒有聽到這個故事?有吧!所以這有甚麼價值呢?為什麼不好好修行呢?身滅道成,如甲折樹,一勞永逸,一得永得,永遠解脫生死輪迴,而乘願再來,遊化法界,心想事成,得大自在。是故,上士聞道,身體力行,知道這是佛的大慈悲心,欲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中士聞之,若存若亡。精進一時,又看到世間的可愛,又被世間拉走了,所以若存若亡。如果是下士聞之,哈哈大笑,笑我們這修道人迷信、有問題。所以佛陀大慈大悲,祂證得這麼自在的法界,亙古亙今,永無變異,像甲折樹,是一斷再也不會有生死了,永遠得自在,一得永得,一勞永逸的生命原貌,真正解脫的自在生活,要教導我們,還要苦口婆心,想盡辦法,先以利鉤牽,後令入佛智。還巧設三乘佛法,最後教您入一佛乘,佛陀的慈悲,您要深入去體會,真的很感動人的。   「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   我們這個業報身,業力牽引來投生在人間。有的是我們過去生持五戒,所以感得人身,有的是天人五衰現前,天壽將盡,但是他有點餘福,生到人間可以繼續修行。所以天人當他命終之時,最想投生的就是人間,可以繼續修行。也有的是從鬼道,畜生道中升到人間的,所以我們人間法界是個往上提升,或是往下沉淪的轉運站。但一般來講,生到人間都是由引業與滿業,故云:生此業報身。我們有持五戒的原因,這個引導的力量,就是引業,引導到我們投生在人道。那滿業就是您過去生所造善惡業的果報,如果您是善業多,惡業少,您今生的果報就樂多苦少。如果您過去生是惡業多,善業少,那您今生的果報就苦多樂少。這完全是我們自己修來的,所以凡事只能怪自己,不是上帝不公平。是故佛法講三世因果,把我們宇宙人生的事相講得這麼清楚,原來是因果的道理變出我們個人的命運,所以我們這個身子是業報身,業力牽引而來的,這是來還宿債的,過去生您的造作,藉這個身體來償還。但是,人的一生真的是不如意的事是十之八九,所以即使是有如連先生(前副總統)的福報,人家說他是咬著金湯匙來出生的,但是他也一樣,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所以大家見面,您看我很好,我看您很高興,您看著他,好幸福啊!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唸的經,講不出口呀!對不對,這世間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叫做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這個就是觀心無常,這念念無常變化,變幻莫測。有如朋友見面,談得很高興,一句話不對,馬上翻臉,即使是現在沒有發作,但是懷恨在心,有機會就報復了,您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得罪他呢!男女情侶,結婚前,海誓山盟,婚後一言不合,離婚了事。這個心就是念念變化多端,變化無常,但因為心的活動速度太快了。依照唯識學所講的,我們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次心的生滅相續相。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這樣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生滅相續相。所以佗不是像一條線拉起來的,佗像旋火輪,旋火輪只是一個火球旋轉,旋火輪佗只一點一點很快速地接起來像個輪,其實旋火輪當下只是一個點而已,所以我們心不是一條線的,是一點一點接起來像旋火輪,看似一個圈圈。其實真有的,只是一個火點而已。所以不是真正有一個心體,我們這個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真正的心體,真正的心體是真如,真如是不動的,佗起了波濤,生生滅滅、生滅相續,這才是我們妄心的心相。所以妄心沒有體,妄心真正的體是真如。真如一念不覺心動,生起了無明風而現起了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心浪,這個無明風即是起心攀緣六塵境界,起了波濤了,才有這個我們叫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心識。所以我們的心識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心接續下來的相,是沒有實體的。其實佗就是我們的習氣加上我們的攀緣心而生起的。這個妄心的作用是變化莫測,所以您不能相信佗,所以我們要觀心無常,佗只是生滅相續相。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不管是歡喜、厭惡、嗔恨的時候,立刻放下,佗是無常的,是生滅相續相,放下就沒事了。所以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但隨念就是修放下而已。所以宗門裡面一句話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妄離真即顯,當下就是智慧,宗門常用這種方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故無定法,但隨念修之。有一位禪師他悟了以後,但這個攀緣心的習氣很重,所以當他心起的時候,立刻拍一下自己的頭,而自言道:醒醒吧!主人翁。他馬上就放下來了,所以但隨念修之,修放下而已,放下來就沒事了。所以佛陀開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根本得不到的東西,幹嘛要被佗騙了,這是無常物啊,沒有實體,放下來就天下太平了。放不下,您就被這個無常心折磨了。所以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就修這個放下來啊!   「也不得厭生死,也不得愛生死」   若依強烈的出離心,修出離三界生死煩惱,修斷見思二惑,入偏真涅槃,佛陀稱之墮入涅槃坑,變成焦芽敗種,有體無用了。必須從空出假,行菩薩道,明心見性證三德涅槃,彰顯自性的體大、相大、用大,自在解脫,事事無礙。故祖師開示:雖生出離心,但也不得厭生死,要發菩提心,利樂有情,普度眾生,成就無上佛道。所以不得厭生死,厭生死會墮入涅槃坑的。也不得愛生死,菩薩乘願再來,迴入三界六道,是明知三界如火宅,但大悲心切,不忍眾生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故返入三界六道,利樂有情,普度眾生,而非同凡夫之貪生怕死。如大願地藏王菩薩,眾生度盡,方成佛道,不是地藏菩薩愛樂生死,而是不忍聖教衰,不願眾生苦,願意為護持正法,利樂有情,而作牛作馬,在所不辭,此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用心處。   「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所以悟五蘊本空,六塵非有,念念之中放下萬緣就好了。不得妄想就是修放下,先放下身外對五欲六塵的貪念,您才有辦法放下對身見的執著。如當我們遇到急難的時候,會捨掉外財趕快逃命要緊,所以先放下身外,然後身內才可以看開。身外、身內通通可以放下來了。您才有能力放下妄想,放下自己的妄念啊!這個妄念可以放下來,您的身見我執才能夠放下來,放下身見我執的妄想,那就生證有餘涅槃了。有餘涅槃,即是陽壽未盡,身雖有苦、樂諸受,但心靈已經完全解脫,不受一切順逆境界的影響。禪宗有一則公案,有位開悟的禪師,年老生病,口中喊著,痛呀!痛呀!弟子們就問道,師父,您平常都說空啊!空啊!今日為何言痛呀!禪師回答道:您們不懂啊!空是空,痛是痛,二者不相關。這就是生證有餘涅槃。陽壽在,身子雖有病痛,但心裏空寂,離諸妄想,不受病痛的影響。死入無生法忍,若住世的陽壽盡了的時候,則靈性入無餘涅槃,證我空真如,解脫一切煩惱,入無生法忍。如果是灰身泯智,不看不聞不覺,等於是在休息狀況,佛陀稱之為醉於寂靜三昧酒而不醒。若能出離寂靜三昧,從空出假,行菩薩道,破無明,證法身即得成為一切諸佛。是故宗門所云之頓悟,即頓離妄想,悟無念時之本來面目。   「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   眼見色時是您一起觀照,眼看到色相,這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六根對六塵,全都是一個心性,就像做夢一樣,都是自心。所以您只要心不去攀緣,不要有得失心,您隨順這樣的因緣,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不是叫您沒有作用。您看小朋友們在玩家家酒,有的演父親,有的演母親,有的演小孩,玩得很快樂喔!他們知道是假的,結束了以後,就去睡覺了,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因為是假的,是遊戲。所以菩薩遊戲法界,只是菩薩明白一切法空,是故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處處解脫自在。所以要悟一切萬法因緣有,自性空,是眾生循業發現,若能離相,即是解脫,並無其餘的解脫,故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   如果您根塵接觸時,眼不著色,不會去領納這個色塵,不會從這裡面來分別色塵的好壞美醜高下貴賤,那眼為禪門,禪就是佛心、佛智,是般若門、定慧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接觸就明白,了不動心,能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於平等中觀差別,差別中觀平等。您清楚明白這些色相都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都是自己的夢境而已,體都是真如,所以以心成器,器器皆心,以心體成器,器器皆心,像夢醒過來了,那個夢境都平等的,所以您能夠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虛假,所以您心能夠離相,離相就生智慧,著相就生煩惱了。所以當您離了相了,眼不著色了,眼睛就是禪門,在您的眼門放光動地。為什麼,佗就是定慧門,定慧一體。所以同樣的道理,耳不著聲,耳為禪門。於六塵中色法,給我們感覺最真實。這個聲音只是音波而已,容易起觀,那只是音波而已,我不要理佗就好了。色法摸起來很實在,那聲波一過去就沒有了。佗不會真正黏到您身上來,只是自己去領納它而已,所以耳不著聲,耳為禪門。您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內心不動,您就知道該怎麼反應,您就有智慧能夠怎麼來處理,您就有定慧之耳。那就耳門放光。如在佛陀的時代,古印度之六師外道常常來找佛陀麻煩。有一天,一位外道來見佛陀,他直接指名道姓,佛陀的俗姓就叫瞿曇,前面都沒有加個Mr.瞿曇。非常不禮貌。指名道姓完了以後就開始罵,罵很難聽。他怎麼罵,佛陀就靜靜的聽。要是一般凡人,罵到一半就跳起來跟他打架了。罵完了以後,佛陀對著他笑笑地說,假如您到人家的家裡,提了一些禮物要送給人家,對方不肯收,您該怎麼處理這些禮物呢?這位外道回答道:既然人家不收,那我只好帶回去了。佛陀說,您剛才送給我那一些禮物我通通不收,請您自己通通帶回去吧!這叫做智慧,這叫做禪門。所以我告訴大家,心淨就生智慧,您心一亂,一定會起衝突。所以我說當我們在談論事情的時候,心如果不平靜,千萬不要下決定,您下決定百分之百會錯誤。您先把這個問題記下來,沉靜一下,禮佛、拜佛,等心靜下來,您自然有個圓滿的答案。心靜就會生智慧。佛陀的智慧怎麼開發出來,就是心淨到了極處,楞嚴經云:淨極光通達。即是如來禪定,不是世間的禪定或聲聞緣覺的出世間禪,是如來上上禪。就是自己的心性,明心見性就開發出來了。所以耳為禪門就有智慧了。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您見到了色法,不僅您的見是性,色也是性,二者都是性。為什麼二者都是性,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隨著三細六麤的因緣,變成了心法跟色法。故楞嚴經中圓彰七大即性,說明地、水、火、風、空、根、識,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們的本妙覺心,本覺妙性,就是您現在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功能,名為本妙覺心,本覺妙性,因為佗動了不守自性,有了三細相,能見相、所見相、無明業相。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麼一念不覺心動,就出現了這三細相,我們就把佗改一個名稱,名阿賴耶,其實阿賴耶的體為如來藏妙真如性。那阿賴耶既然有三細相的能見相所見相,這個能見相,變化成我們有情眾生的心能。所見相就轉化成四大的質能,就有了心能與質能。這個心能與質能的當體就是阿賴耶,阿賴耶的當體就是真如。所以這個心能變成有情眾生的見聞嗅嚐覺知,這個質能變成了地水火風,四大的聚合而成了器世間的固體、液體、氣體、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以您的見是見性,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見的相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哪裡有能所啊!都是一體,故云: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相一如,事理不二。如同您晚上做夢,夢醒了就是一個心性。那個夢境中的自己是自己的心。夢境中的山河大地、有情無情,也都是自己的心。都是自己啊!所以要悟了這個道理,悟了萬法就是自性,這個見有見色性,見色性就是離相,就是放下萬緣。您如果不悟這個緣起無生的道理,沒有辦法智慧觀照離相啊!所以外道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壓伏六識,自以為證涅槃解脫,事實上,見思惑都未破,三界未出,生死未了,那有真實的解脫。所以見色有見色性,不僅僅見是性,色也是性,二者皆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智慧觀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見色相者即是起心攀緣外境,立相待能所,生起了色陰。接下來五根領納五塵,而生起了受陰。有了領受境界,則更起心分別了知,而有了想陰。接著起心遷流,思惟造作而有了行陰。造作諸業以後而有了識陰。則受、想、行、識、五陰遷流,故常為六道生死輪迴所繫縛,而不得解脫。所以我們要悟萬法唯心,見也是性,色也是性,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都是自性,自性是空靈不昧,是一種覺的功能,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本妙覺心,萬法唯心,如夢境一般,念念提起觀照離相,不著一切境界,您怎麼不會得到解脫呢?所以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就常被繫縛。   「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所以您悟了諸法實相時,徹底了解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全是自性,是眾生循業發現之幻境,相有而實無,畢竟空寂,不起心攀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則自心中三德密藏,常樂我淨,自然開顯,一切煩惱不生,那即是真正的解脫,生活在自性極樂世界啊!在佛陀時代,都提耶問佛,諸欲止息不存妄執,就是一切欲妄都止息了,心裡不會再去執著這些五欲六塵的境界了。超越疑惑,一絲都沒有疑惑,這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解脫?佛陀回答道,諸欲止息,不存妄執,超越疑惑,這樣的人,沒有另外的解脫。您的欲望,五欲六塵的心都止息了。不存任何的執著了,而且一點疑惑都沒有,這樣的人這個就是解脫,沒有另外的解脫了。所以道信大師去參僧璨祖師時,請求賜給我解脫法門。僧璨大師問道:誰纏縛您了?道信大師答道:沒有人纏縛啊!僧璨祖師告訴他:既然沒有纏縛,那還求什麼解脫。這就是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而自己卻沒有解脫的感覺,如魚得水,魚在水中,不覺有水。我常用呼吸來做比喻,當我們鼻子呼吸沒有病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呼吸,當鼻子有病剛剛醫好的時候,您會覺得我在呼吸,而且很順,那還沒有完全好。完全好的時候就沒有感覺自己在呼吸了,就是這個道理啊!所以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   善觀色就是用般若智慧在觀一切色塵,心不往外攀緣,自然色不生心,只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恆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根本不會被境界所動。所以人從百花過,片葉不沾身,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是故心也不會生色,不會生利害得失之心,所以色與心俱清淨。色與心都是自性,當然清淨,如果您通達色與心俱都是自性,見與色,聞與聲,香與嗅等等,全都是自性,現象界即是本體界,事理不二,性相一如,您怎麼會不清淨呢?而且這個清淨還沒清淨相,是絕待的境界,如果您還有清淨相,與染污還成對待,如果是染淨相待的清淨,那是四禪,而不是真正的自性清淨,所以即色與心俱清淨。古德開示,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您心不要去執著佗,哪有什麼妄情。所以您修行的功夫,不是在您能夠坐多久,而是在您能夠放下多少,對這外塵的境界心能夠放下多少,遇到順逆境界,當下就放下,境界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如果不能放下,也不能存於心中太久,譬如您以前遇到逆境會記在心中一個月放不下,經過您修行以後,存個兩個禮拜就放下了。再用功只須一個星期就放下了。再用功,過兩三天就沒事了,再用功剩幾個小時就放下了。再用功一觀照就放下來了。這才是真功夫。所以達磨祖師教導慧可大師及弟子們,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您有多少功夫,從這裡自己就可以覺察出來了。所以若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這十方法界,以及六根對六塵所生的六識分別,這都是自性中的夢,如果我們確實通達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那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所以佛陀在楞嚴經為阿難七處徵心,阿難找不到心,心是生滅相續,是沒有實體的,那真正的體是什麼,所以佛陀接著為阿難十翻顯見。開顯見性,因為見性才是真有實體的。而心是因為自性往外攀緣了,被無明風一吹,起了心浪了,那個生滅的心浪就是我們的心。您看海邊,浪看起來是相有而實無浪之體,浪的體就是水。當風停時,浪就盡了,浪就不見了,我們的六識的分別心就是這樣子。所以佛陀為阿難七處徵心,十方顯見之後,阿難了解,就是因為自己放不下,所以才感覺好像一個真實的心,其實哪裡有真實的心呢?唯有見性是真有的。佛陀接下來開示,會四科即真,圓彰七大即性。這四科就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科任舉一科都是在說明宇宙人生萬法,只是有的講的比較簡單、有的講的比較詳細而已。告訴我們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原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當體就是自性。同時圓彰七大即性,就是告訴我們,組成這宇宙人生萬法的這些材料,就是地水火風空根識,這七大,組成有情眾生的身心與器世間的國土,這身心、世界都是七大和合而成的。圓彰七大即性,就是說明這七大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您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道理,那您就可以觀照照事、照理、事理不二、性相一如了。為什麼呢?見是性,所見的色也是性。聞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聞的聲塵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盡虛空,遍法界皆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依眾生業力變現出來的幻境而已,緣起的假相而已。如果您能夠如是起心觀照,則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則色與心俱清淨,您就見到諸法實相了,自他之間不隔毫端,當體即是真如本性,是故心不起妄。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   心無妄想時,即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之時,即無三細六麤之相,如古德開示:一念不生全體現,十方世界現全身。一念不生即是心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破無明證法身,十法界三千諸法,就是自己一念心性中的幻境,身土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他之間不隔毫端,無自亦無他,一心即是十法界,十法界即是一心,故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如果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同破無明,離三細六麤,無妄想時,則十法界三千諸法,當下消泯,如夢醒時,夢境當下消泯,回復十法界的原貌,虛靈不昧,寂照不二之覺性,亦名一心、真如,亦是吾人生命的原貌,念即永恆,常、樂、我、淨。果真如是,十法界有情,同破無明,回復原本空靈不昧的一心覺性,則此時,亦不需三明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智慧德能,真是天下太平啦!就是因為覺性不守自性,一念起妄,緣三細六麤,循業發現,於一心幻現出十法界三千諸法,如吾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於識心中幻現出夢境一般。夢未醒,執以為實,夢醒時,才知當下空寂。是故於本是寂照不二之覺性中,即已幻現十法界三千諸法,則此本是寂照不二之覺性,則化為三明六通、四智菩提、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心想事成,事事無礙,無量功德藏,故名如來藏,因為一心是一佛國,全體法界就是自己一念心性所成啊!所以長沙景岑禪師開示道: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沙門的一隻眼。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性相不二的正法眼藏而已,全性即相,全相即性。所以假若能夠沒有妄想,這一心是一佛國,所以真的學佛就是放下萬緣,萬緣放下而已啊!   「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有妄想,就有三界之幻境。那三界中我們覺得地獄最苦,如果依佛陀的教誡,三界都是苦的,哪有說地獄才是苦,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三界如火宅。我們凡夫以為天上是樂,佛眼所見也是苦啊,天界有五衰也是苦。那這四空天,壽命很長,滅色歸空連身體都不見了,但是八萬大劫以後心念又動起來了,那個時候他毀謗佛陀,說他已經入涅槃,怎麼還出定了,結果空死墮,像我們空中彈跳這樣,咻突然掉下來。空中彈跳,知道安全,心有準備還不覺恐怖,四空天人,空死墮突然發生,那非常恐怖,驚叫啊!他直接就掉到了地獄去了,所以三界如火宅,沒有一個安身立命之處。那這三界從哪裡來?從妄想跑出來的。我們有五欲執著的妄想,四禪四空有清淨的妄想,初禪、二禪有喜樂的妄想,三禪有樂的妄想,四禪以上到四空,有捨念清淨的妄想。他們只是妄想越來越細而已,都是有妄想。乃至於我們認為那無想定、無想天,不是沒有想了嗎?還是有,他是以生起一個妄想,而壓住心識,令其不生而已,是以生止滅,以滅止生的妄想。所以佛法裡面教我們的沒有妄想是自然不生妄想,不是用相對待壓伏的方法,有作意的因緣讓他不生妄想。為什麼?因為通達一切萬法都是幻化虛假的,盡虛空,遍法界,唯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空性啊!我還有什麼需求心。阿羅漢破我執,斷見思煩惱,他的離妄想就已經不是用壓的,他是了解萬法皆空、涅槃寂滅,所以他心不生啊!但是他雖然沒有妄想,但是執著涅槃,把佗當實有的,所以法執未破,不能證無上菩提。外道認為身心世界是從有無二法所生,是真有的,所以外道止息妄想的方法,就只能用壓伏,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的方法,止住妄念的生起,所以外道修行最高的境界,就只能達到無想定,或四空定,最多升至無想天或四空天,而無法出離三界生死煩惱。而這三界是如火宅,不能久住啊!所以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眾生指的是我們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有情他不了解諸法實相,不了解宇宙人生萬法的真實面目,四禪四空天人以為這是真實有的四禪四空。我們人世間也是覺得真正有這五欲六塵。我們沒有聽聞佛法,哪個人會把五欲六塵當成是假的,當然以為是真的。這就像我們晚上作夢,夢未醒時,必定是執夢為實,夢醒時,即知夢境空寂,原來那整個夢境是我的心。今天佛陀就告訴我們,衪是從這個三界的大夢醒過來的,看到這三界原來是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心體,這三界除了心體以外什麼都沒有。那為什麼心體會幻出三界的正報身心,依報世界的夢。就是完全根據我們眾生自己所造的業力依事造三千而變現出來的這個假相,那一念心性變現出來的。是心生種種法生,都是眾生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起心攀緣,背覺合塵而幻現出來的。故經云: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而有了我法二執。而一心真如,就依眾生我法二執的不同,循業發現,幻現出三界有情的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是故眾生不守自性,起心攀緣,造作妄想,心生種種法生,以心生心,念念相續不斷,故遷流三界生死,受諸苦惱,故云:如同常在地獄受報。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漢譯覺有情,即覺悟的有情眾生,祂通達宇宙人生萬法的事實真相,是一心緣起的幻境,畢竟空寂,故不起心攀緣,是則心滅種種法滅,一心寂靜永安,解脫自在。這佛國指的就是涅槃寂靜,常在佛國。所以佛陀示現在我們人間,即使在最激烈的環境,祂不起心,不攀緣,心滅種種法滅,衪還是寂靜永安的,為什麼?衪念念自見本性的真實妙用,我們真如自性真實的妙用是什麼,是常樂我淨,是法身、般若、解脫,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在這個作用裡面,不管是體大也好,或者是相大也好,用大也好,佗永遠是常,常是一點變化都沒有,如鏡光顯像,鏡光無有變異。樂是什麼,寂靜永安,在寂靜永安的同時,又圓照一切,他雖然在做事情,在跟您講話,內外的事情完全知道,所以名為無上菩提覺法樂,十法界中,什麼事情都知道。我有二義,一是指體,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體是真有的。又我是指能當家作主,事事無礙。如華嚴經所云:十玄門、六相圓融、事事無礙,我是指這個意思。所以我就是有這個體,又能當家作主,事事無礙。淨是清淨無染,因為十法界三千諸法,皆同一體性,故云:法界即真如,是絕待的境界,無他物可染啊!所以到什麼地方都是殊勝莊嚴,都是清淨莊嚴的佛國,十法界為一真法界,清淨莊嚴,衪永遠都在這個境界裡面,所以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啊!到哪裡都是在佛的境界,佛國就是三德涅槃常樂我淨,永遠都是這樣,而且是一得永得啊!一證到了以後,再也不會退失了。所以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常在涅槃寂靜裡,佛國就是一真法界,一真莊嚴,最殊勝的境界。   「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如果我們生心,生心一定是有我法相對,有六根有六塵,立相待能所,一定是取相。而達磨祖師開示:若不以心生心,告訴我們,您的生心就是以您的心在生您的心而已,所以您看我們現在六根對六塵,所取捨的分別,就是您自己的心生自己的心,所以叫做自心分別自心相啊!您一切的分別全由自心現,心外無別法。現前這個境界本是性境、現量不帶名言。佗是您前五識的影像,第六識再把這個前五識現的影像生起分別了,分別境界好壞美醜是非善惡等等。因為第六識以第七識為根,所以第七識當然把第六識的分別,執以為實,而第七識又內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外執前六識的分別為真,這樣能所對立就產生出來了,所以整個境界都是您自心分別自心相啊!所以我們是活在自心所變現的世界,外面是沒有世界的。譬如青壯年時代,見這七彩繽紛的世界,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貪得無厭,等到年老時,患了嚴重的老人癡呆症,腦細胞不活動了,心識也無力運作了,此時,他什麼都不認得了,包括他自己也不認得了,他只是活在一張白紙上,什麼也沒有了,他的世界消失了,由此可知,我們是活在自心世界,只是藉著根塵接觸的因緣,而由自心幻現出身心世界,變幻出七彩繽紛、利害得失、人我是非、恩怨情仇的世界,都是以心生心,惹出來的禍。所以假若不以心生心,那就是用心如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物來物現,一切不沾黏,什麼都掛不住,那根塵接觸就是四智菩提,寂而常用,用而常寂,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您在境界中是解脫自在,絕對沒有煩惱啊!是故若能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離相,寂靜永安。念念歸靜,不與萬法為侶,人從百花過,片葉不沾身,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到哪裡都是一樣,一實境界,清淨莊嚴,實相無相,無不相,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是了無分別,而隨順自性般若智慧,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自生自顯,身口意三輪妙用,普度一切有情。不以心生心則心離相待能所,即是一心。十法界即是以一心為體,心體殊勝光明,故云十法界一真莊嚴,是故所行之處無一不是佛國,故云: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如果於根塵接觸,起心攀緣,立相待能所,分別取捨,那就是以心生心,失去了用心如鏡,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解脫自在的功德了。凡夫有我法二執,念念起心攀緣,看不開、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不能離,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患得患失,心不能安,常為人情世俗所煩惱,愛面子、愛虛榮、爭一口氣,輸人不輸陣,心中常為種種人我是非、恩怨情仇、利害得失所纏縛,牽腸掛肚,憂悲苦惱,造成了種種心理疾病,有如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嚴重失眠,諸多苦惱。若不聽聞佛法,了解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則背覺合塵,越迷越深,五毒煩惱習氣,越染越重,天天生活在三苦、八苦、無量苦中,有如從一地獄,歷一地獄,不得出離。只有學習佛法,明白了萬法唯心的道理,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其實我們是活在自心所幻現的世界,心外是沒有世界的。外面世界只是一群四大的聚合體,是中性的,是沒有差別相的。而這一些相待能所,好壞、美醜、貴賤等差別相,都是藉由我們六根對六塵以後,再由自心幻化出這一切林林總總的差別相。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外無一法可以建立,都是自心生萬種法。所以這一切身心世界,都是自心在分別自心相,要很清楚,這身心世界是自心生出來的幻境,不是真的啊!如夢境一般,夢沒有醒都像真的,夢一醒才知道是空的。明白萬法皆空的道理,我們才能真正看得開、放得下,不再起心攀緣境界,才能做到不以心生心,念念歸靜,真正得到解脫自在,過著真善美慧的生活。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   一念心起,生起了善心,行十善業,修諸善行,為善最樂,當下即是天堂境界。若一念心起,起諸惡心,當下即受惡念的苦報,若念念惡念不斷,則有如地獄般的苦惱。天堂地獄都在您一念心中。禪宗有個公案,有位將軍請示長沙師備禪師,那位將軍問道:有天堂、地獄否?禪師問這位將軍,您做什麼工作啊?這位將軍回答道:我是將軍啊!禪師露出驚訝的眼神說道:我怎麼看您很像殺豬的。這位將軍聽到以後,氣的半死,拔出劍來了。長沙師備禪師大聲喊著,地獄之門開了。這位將軍真正感受到那種瞋恨有如火在燒的感覺,有如地獄般的苦惱。他一想原來禪師用這種善巧方便在教導我,感恩之心油然而生。這位將軍於是恭恭敬敬的向禪師頂禮、懺悔、感謝。禪師說道,天堂之門開了。長沙師備禪師契理契機的教導,令這位將軍體會到,原來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一念心中啊!若悟萬法唯心,當體即空,不攀緣外境而自自然然不起心、不動念(非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當下出三界了生死,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因為起心動念是一切生死的根源啊!   「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   體是指善惡二業、天堂、地獄、三界六道,這個體本自空寂,虛靈不昧,不是有無的問題,凡夫有見思二惑、有身見、我執、法執,眾生循業發現就有。當您萬緣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攀緣,身見、我執、法執通通放下來了,破了根本無明,全體十方法界就是您那一念心體而已,一真法界,當體即空。所以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因為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雖覓心了不可得,而自心卻具足萬法,能生萬法,理具事造,兩重三千都在一念心中具足。眾生造業,依事造三千,循業發現,變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諸佛如來,破根本無明,依理具三千,能普入法界,心想事成,事事無礙。因為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禪宗有個公案,有一位俗人來參禮西堂智藏禪師,他問禪師有天堂、地獄、六道嗎?智藏禪師問什麼都回答有。而這位俗人顯得很疑惑的再問智藏禪師:禪師,弟子曾經參徑山和尚,他告訴我,即無天堂地獄,亦無六道,一切都空,您怎麼都說有呢?西堂智藏禪師就問這位俗人云:您有房地產嗎?有。有白銀嗎?有黃金嗎?有。有妻妾嗎?有。有兒女嗎?有。有田地嗎?有。問什麼都回答有。智藏禪師又說,人家徑山和尚也沒有妻妾,也沒有兒女,也沒有房地產、也沒有黃金白銀,所以他說空是對的。他講的是他的境界。而我現在是講您的境界,您是有,所以通通都有。這位俗人聽了以後,佩服得不得了,頂禮告辭而去。所以有無是從這裡跑出來的。故云: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在聖破根本無明照見五蘊皆空,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原來就是自己這一念心性變幻出來的,是眾生循業發現。就像您晚上做夢,夢中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情、無情、黃金、鑽石、男男女女,一切境界,都是自己的心,道理是完全一樣的。在凡有如夢未醒,故即有。在聖有如夢已醒,故即無。   「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聖人,是指明心見性,證諸法實相,見一切法空,能離一切諸相之大修行者,即是破根本無明的的實教菩薩,祂心中不住斷常有無,相待能所,心如虛空,不住空相,廓然蕩豁,蕩蕩之心無有邊畔,此即是一心。十法界三千諸法於一心中普現,有如日月星辰,一切大海、須彌諸山、大千世界,皆於虛空中現。故經云:一心變現十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他之間不隔毫端。是故,若無一切心,則十方法界現全身。金剛經云:譬如人身長大,此即是法身,即是自性。故達磨祖師云: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此「天」即是指十方法界之第一義天。 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此以下並是大道中證」   是指從這裡以下要講的。前面還有講一些教您捨妄念,教您離念,離善惡二相,有天堂、地獄否?的這些道理,底下要講的就是大道中證。大道就是一佛乘。道,有人道、天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人道持五戒,天道修十善,這是為入出世法而設的。所以五戒您如果能認真受持,最後您一定會去修學出世間法,是故五戒是通出世間法的。十善,如果您真正去奉行,最後您也一定會去受菩薩戒,修菩薩行,因為佗是通菩薩道的。這是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所以這個大道是指一佛乘,人天乘是為聲聞、緣覺、菩薩乘的方便。而這三乘都是為一佛乘,所以名為大道。底下講的道理就是您要證入一佛乘,這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唯有直下會取,心裡是沒有任何依止的。是故云: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所以什麼是如來禪,就是忽然頓悟自心原無煩惱,本自清淨,具恒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是無法可修,無法可證的。那什麼是祖師禪?就一念返照自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具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直下承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一佛乘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是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境界,所以是唯證乃知。前面我也跟大家說明過,本地風光那就是一佛乘,就是大道。亦即是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不立一法,連不著也不著,不立亦不立。然而證了這個空寂的理體,佗卻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妙用,故云: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如來禪強調在證體。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佛平等無二。祖師禪同樣證這個境界,但是佗重在顯用,顯大機大用。所以同樣是實際理地不著一塵,祖師禪重在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彰顯自性無量無邊的功德妙用。底下要講的就是這一佛乘的道理,大道中證。   「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二乘人,心有依止,三界凡夫有我法二執,更有依止。欲界凡夫依止五欲六塵。初禪、二禪依止清淨喜樂,三禪依止清淨妙樂,四禪以上到四空天依止捨念清淨。聲聞、緣覺未破法執,依止涅槃寂靜。未破根本無明的權教菩薩緣於法,依止空觀、假觀、中觀,唯有破根本無明,心無所依止,這才是大道,所以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阿羅漢依止涅槃都不是大道,更何況是我們三界的凡夫呢。   「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   心是以真如本性為體,若悟自性,則心即是絕待的真心,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故心得涅槃時,雖寂滅現前,亦無現前之量,因為真心本自涅槃寂滅相,法爾如是,如吾人呼吸正常時,是不覺自己在呼吸的。   「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   所以佛陀說,阿羅漢墮到涅槃坑,醉在寂滅三昧酒,灰身滅智,沉醉在涅槃坑裏,而不能利樂有情,有體無用了,所以這是著了邪見。為什麼,不能開顯自性的大機大用,灰身滅智,卻認為是究竟解脫。究竟解脫是三德涅槃,常樂我淨。顯明真如自性的大機大用,利樂有情,普度眾生。這才是真正的涅槃妙心,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有體有用,而寂靜永安,故亦云:三德涅槃,常樂我淨。所以佛陀所證名上品寂滅忍,佛陀在任何順逆境界,面對瘋象狂奔而來,生命交關之時,祂的內心永遠都是寂靜永安。因為涅槃妙心,法爾如是,絕無一絲動搖,體用一如的。所以如果是心外更見涅槃,是心外見法,則名著邪見也。不悟自性本自涅槃寂滅相,具恆沙妙德,能開顯大機大用,普度眾生,利樂有情。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   為什麼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呢?因為眾生之本性中,本具無量功德智慧德能,與如來無二無別。只因起心攀緣,背覺合塵,念念妄想、分別、執著,依於我法二執,自私自利,則無量智慧德能,化為眾生之無量心思,詭計多端,口是心非,笑裡藏刀,心行邪曲,老奸巨猾,無量無邊煩惱。此真如自性本具恆沙妙德,只因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緣三細六麤,轉化成無邊的煩惱。若因煩惱而生起出離煩惱的心,親近三寶,聽聞佛法,依教奉行,通達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原來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萬法皆空,是眾生循業發現,畢竟不可得,終能放下萬緣,不生妄想,不起分別執著,而能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則凡夫之一切煩惱,即刻化為真如自性之無量功德、智慧、德能。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即知怎麼作,自生自顯,三輪妙用,不落心意識的思惟。故經云:識智原不二,煩惱即菩提,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唯是著相與離相之差別不同。故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故達磨祖師開示: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   「只可道煩惱生如來」   如果您生活太享樂了,無憂無慮是很難生起出離心,故云:富貴修道難。在這個小世界裏,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名南瞻部洲,還有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共四個洲。而北俱盧洲就沒有佛法了,為什麼?北俱盧洲的居民生活太舒服了,與天人很接近,他們不用自己去耕種,他們飲食自然而有,那個天然的植物,都是他們飲食,他們衣服也不用去做,植物的葉子就長的如同衣服般的,氣候非常適中,不冷也不熱,食衣住行根本不需要您去操心,一切都是自然而有的,他們生小孩,也不需要養育,小孩子出生以後,放在路邊樹下,任何人都可以用手指頭出乳去餵他,他很快就長大了,實在很不可以思議。像北俱盧洲他們沒有煩惱,快快樂樂的生活,難發出離心,離苦得樂,所以沒有佛法。天上也不容易修行,為什麼?太快樂了,在天界五欲裡面,享樂都來不及了,那還有時間修行,所以天道不容易修行。人道最好,人道有苦有樂,容易發起出離心,精進修行。所以只可道煩惱生如來,您知道苦才會生起出離心,才會去學習佛法,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所以有了智慧觀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成就佛道。是故只可道煩惱生如來。   「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   煩惱是什麼東西?是因真如本性著相變出來的覺受。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起心攀緣,著相分別,被外境汙染了,所以那個感受叫煩惱。如來藏妙真如性,離一切相,離也離了,清淨無染,無所依止。則淨智妙圓,體本空寂,那個心體我們稱之為如其本來的本心。即是如來自在解脫,妙用無礙,三德涅槃,常樂我淨。所以煩惱怎麼會是如來呢?然而煩惱與解脫,體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著相被纏縛了,稱之為煩惱,名為凡夫。當您離相了,連離也離了,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自在解脫,名為智慧!證此者,即名為如來。所以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   「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   我們都有身心,會依此身心造作諸業。有造作惡業,有造作善業,有造作淨業,依此身心,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而證無上菩提,皆依此身心而成就。身心所造諸業無量無邊,合之為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三:即是貪、瞋、癡三毒煩惱。若身心造作十惡業,現世即已受無量煩惱,命終之後墮落三途,受無量諸苦。若欲遠離一切煩惱,離苦得樂,則必須藉此身來修行。所謂修行,即是修正行為,修正身、口、意三業錯誤的行為。若身心造作十善,則生人、天道,享人天福。若由下品十善入中品十善,再入上品十善,必能上升天界享大福報。若能由上品十善再增上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那就成為菩薩道的修行者了。若再由四無量心再增上為身、口、意三業清淨,那就是佛出世了。故經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若更由三業清淨再晉升成身口意三輪妙用,那即是一切諸佛如來了。故身心有如田地,為一切業力、習氣、種子所依。故云: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故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榖之收成矣!   「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這個就像沉香木這種樹,您把它鋸下來可以做雕刻,做家俱、做工藝品,什麼都可以。但是剛鋸下來的沉香木,卻燒不出沉香的香味,頂多是稍微有一點樹香,沒有什麼特別香味。您說怎麼沉香木裡面沒有沉香?有,在裡面,但必須經過自然的調煉,香氣才會出來。那要怎樣調煉呢?把它鋸下來以後,將它放在大地上,經過風吹雨打自然的腐蝕,到最後剩下出來那個破破爛爛的碎片。用火一點,那香得不得了,沉香就是這樣來的。現在很多人工種植沉香木,把它鋸下來,想盡辦法讓它加速腐爛,所以那種沉香就沒有那麼自然的香味了。如果是真正自然的沉香,它是百千年的沉香木,自然枯亡,倒塌在泥巴裡,甚至被埋在土裡面,整棵樹木腐爛至剩下一些零碎木片,變成又黑又亮,硬梆梆的,放在水裡面還會沉到水裡面那才是真正的沉香木。那個經火一點就香得不得了。所以您在沉香樹上找不到沉香。但是它經過腐化去雜以後香就跑出來了。就類似佛性在我們心中具足三德涅槃,一切智慧德能,三明六通都在您這一念心中,但您要經過修行,要把這些污染自心的無明習氣除盡,自性的無量功德就能開顯出來了。開始先以智慧照破煩惱,斷見思惑。然後從空出假,再修行轉煩惱為菩提,破塵沙惑。再由假入中,伏根本無明惑,修即煩惱即菩提。到最後破根本無明證真如佛性,是即無煩惱,也無菩提,唯是自性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體用不二。為什麼?自性就是真理的化身,自性的體用就是真理的體現,自性的體用就是無上大道。所以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那就變成沉香片了。所以知道樹外無香,所以那個香並不是從土裡跑出來的,樹木的雜質去掉了,凝結下來都是樹的精華,那就是沉香了。所以心外無佛,也是這個道理。所以若沉香木樹外之香,那絕對不是沉香,如今有商人在木上灑上香水來製香,即非沉香,也非檀香,名香水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三世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我們薄地凡夫即是未來佛,與現在諸佛,過去諸佛,同時存在,同共在一心真如法性中,不分彼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故諸佛如來,見到我們會說:我就是您,您就是我啊!接著又說,您不是我,我不是您啊!因為體雖同,而如來自在解脫,凡夫煩惱纏縛,受用不同。所以您若見心外有佛,而不悟自性法身是自他之間不隔毫端,那即是見您不是我,我也不是您的他佛了。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   有情無情,皆是同一覺性之所幻現,如同作夢,夢中之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皆是自心所幻現的。眾生依於業感緣起,同業相聚的真理,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若眾生心中充滿了三毒,則性海中也依業感緣起的道理,現起了細菌、病毒,讓大家生病、痛苦、生煩惱,而成國土穢惡。若眾生心中無三毒,成諸上善人,則世界即無細菌,也無病毒,風和日麗,風調雨順,個個健康快樂,無憂無慮,而成清淨國土。是故古德告示大眾,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若行十惡,地獄門開。相隨心轉,依報世界跟隨著正報身心轉。若正報身心常行十善,即見國土清淨。若常行十惡,即是國土穢惡。 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   佛陀應化人間,示現八相成道,必定是眾生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可以接受佛陀出世間法乃至一佛乘的教化,令證無上菩提,佛陀才會示現出生於人間。而修學出世間法的因緣成熟,一定要眾生心地善良、正直、純樸,才能勘受出世間法的修行。是故,人天乘佛法是為出世間法打基礎的。而出世間的佛法,是為修證一佛乘的進階。故法華經云:三乘皆為一佛乘。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假若國土不淨,穢惡充滿,則必定人心邪惡,殺、盜、淫、妄諸毒充斥,邪知邪見,相信怪力亂神,即使是佛陀欲出現人間教化眾生,眾生不僅不能接受佛陀的教化,甚而毀佛、謗法,造無間地獄重罪。佛陀怎會忍心讓眾生造惡業呢?故佛陀示現人間之時,必定是人心純真、善良、正直,眾生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勘能接受佛陀的教化,依教奉行,出離三界生死煩惱,證無上菩提。是故,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 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   我們看到這些不淨穢惡的世界就是自己的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這個無明三毒的業力習氣變現出來的,我們第八識,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這樣念念相續,內變根身,外變器界,所以當您斷了見思惑,未破無明,第八識還在,變出來的是方便有餘土,寂靜永安,看這個世間是一個寂靜無相的世界。如果您破根本無明,證真如,則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一念心體變現出來的。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和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個世界您見到就是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若斷盡四十二品根本無明,所證的就是常寂光土,身土不二,就是自己的一念心性啊!相隨心轉,所以這個不淨穢惡者,即是心中無明三毒是。 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   諸佛世尊,覺悟了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原來是空靈不昧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名自性,因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於自性中幻起了根本無明及見思煩惱,加上眾生種種有為的造作,而依於緣起的真理,眾生循業發現,而於清淨自性中,幻起了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故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是故萬法皆空,全事即理、全相即性,佛陀親證諸法實相,即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如人夢醒了,見一切夢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故諸佛、世尊,於一切境界,不起心攀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而隨順清淨自性遇緣自生自顯的無量智慧德能,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自在無礙。故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而著一切諸相則名凡夫。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唯在迷悟、染淨的不同而已。心迷則染,名凡夫,心悟則淨,名諸佛。是故,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 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而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   「一切言語,無非佛法」   前云: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從這清淨覺悟的心中所流露出來的言語,皆是佛法。是故一切佛法皆是諸佛如來從祂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的清淨覺悟心中,觀機示教,觀眾生心中,有這個障礙,祂就告訴眾生用這個方法,把這個障礙除掉。您著有,我跟您講空法。您著空,我告訴您有門。您墮入在一邊,祂教導您以另外一邊來破。所以一切佛法就是破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教您放下而已。所以如果眾生離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佛也就無法可說了。所以華嚴經云:兩佛相見即無言說。因為兩尊佛相見,祂們心完全一樣清淨無染、離諸妄想,所以,佛佛道同。大家心裡都沒有一絲障礙,所以沒有話說了,祂們彼此見面就是問候少病少惱,度眾生順利否?就互相問候而已。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為破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其目的要教導眾生找回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實際理地不著一塵的清淨自性。眾生內心不清淨,只有用語言、文字告訴您用這個方法,把自己這些障礙除掉而已。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也說得很清楚,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您不明白自己心裡毛病在什麼地方的時候,老師一直告訴您,等到您知道了,那就靠您自己把這個問題除掉。所以佛法是醫心病的藥,我們身體病了會痛苦,要去找醫生,心裡有病會生煩惱,心裡生嗔恨、埋怨、嫉妒,您生了這樣心的時候,先受到折磨的是自己。您氣對方,對方根本不痛不癢,但是您的氣已經在折磨您自己了。如果您聽到或者接觸到這個逆境不平之事,您心一樣是安詳和諧、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您就不會受到那個自己折磨自己的境界啊!可知煩惱是折磨自己的呀!所以佛法是去我們心裡的毛病,當您心裡沒有毛病了,佛看到您,也就無法可說了,所以二佛相見既無言說,為什麼?祂們心裡都沒有障礙,所以六祖大師說,假如我有真正的佛法給您,那我是誆您,我只是但隨方解縛,您有這裡的疑惑我告訴您,您有這樣的問題我告訴您,希望您理解了以後,您要自己去把這些障礙去掉,把這些內心的病除掉。已經把藥給您了,您不吃,我沒辦法啊,故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佛陀實在沒有一個字給眾生,沒有一法給眾生。所以佛陀在將入滅的時候,說了一首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佛陀這一首傳法偈中第一句:法本法無法,第一個「法」字,指證得真如佛性。第二個法「法」字,指依於,依於無法,畢竟無有一法可得。第二句:無法法亦法,是說明若心中住有畢竟無有一法可得,這也是心中住了畢竟無有一法可得之法,而不是真正的法本法無法。第三句:今付無法時,此時付囑大家,自心本淨,具恆沙妙德,不能有所依止,也不能有所增減,恢復本有清淨無染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時。於第四句云:法法何曾法,以前所說的一切諸佛法,只是因眾生心病,應病與藥,離諸染心而已,通通不可執著,一執著於心,反而成為法執,污染了自心,而不能證得真如佛性。所以佛陀實在沒有一字一語給眾生要眾生依止。就是要眾生找回自己清淨的自心,不著有無、不立一法、無所依止的清淨自性。這樣的心中具恆沙妙德,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做,這一明白就是真理,該怎麼做也是真理的表現。所以我們的清淨無染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是真正智慧的本源啊!所以我教導大家信託三寶,有人問道:您為什麼信託三寶?為什麼不信託佛陀就好了?我解釋道:佛、法、僧三寶是什麼?三寶就是自性的體、相、用啊!就是真如啊!所以大乘起信論講: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一心就是當您證得境智雙泯,能所雙亡的覺性,那是一心。這樣的一心裡有二門,一個是體,一個是用。那個體是真如門,用是生滅門。就像鏡子,鏡子的體就是那個照,但是佗的用就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那個用就有變化,有生滅了。從這生滅再開展出相大與用大。真如門是體大,生滅門是相大、用大,而成一心、二門、三大。接下來是四信,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真如就是自性,信自清淨心就是佛法僧三寶。自清淨無染心,心體是佛寶。清淨心中具恆沙智慧、德能是法寶,自清淨心中能顯大機大用,利樂一切有情,體用不二,用而不染,是名僧寶。(僧是和合意,體用和合,用而不染名為僧)。故知佛法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所以要信真如,信自心就是佛法僧,所以佛法僧是一體,不是三件事,佛是真如,就是自性,法是真如的智慧,僧就是真如智慧的顯用,體用不二就是僧,佛法僧合起來就是真如的體用。所以先要信真如,明瞭佛法僧三寶,所代表的原來是真如自性的體、相、用。藉著已經證真如的諸佛菩薩所教導的法義,及續佛慧命的僧眾教化一切有情,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除諸染心,恢復自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生命的原貌),即是自性佛、法、僧三寶。所以信託三寶,從依止佛、法、僧三寶的教導,恢復自性清淨心,最後所證的原來是信託自己的一心。所以到最後您信託三寶是信託自己的自性,就是恢復本有的自性清淨心。所以佛陀為眾生說一切法,所證的就是您自性清淨心,佛所說的法就像船一樣,把您渡到彼岸,船也不要再揹了。如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六祖大師開示:但信佛無言,祂實在沒有一法給眾生,沒有一個字給眾生。蓮花從口發。我們要如何證自性紅蓮,出於污泥而不染。我們也只能依佛陀開示的方便教化,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的權修,讓我們開悟自性。   所以佛陀說法教化眾生有四種內容,第一種名世界悉檀,先讓您對學佛生歡喜心。第二是各各為人悉檀,讓您對三寶起信,因為您生信心您才會去實踐,實踐您才會得到真實的受用,您才會入修行的良性循環,解行並進、行解相應。最後才能真正成就解脫,離苦得樂。第三是對治悉檀,對治悉檀就是教導您選擇修行法門,依照這個法門所教導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修到您心清淨了,但還有一絲絲的執著的時候,佛陀對機示教,以六塵說法的方式,令您頓脫迷情,頓悟自性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入第一義,如來自覺境界,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這就是第四者第一義悉檀。所以佛陀以這四悉壇度化眾生。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佛陀普遍的布施,就是法布施,教化眾生,接引您入佛門,然後讓您深信,教導您修行對治煩惱習氣。解行相應到您心清淨的時候,也許還著了一個清淨相,或許還有我所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的覺受,最後再把這個覺受也放下來,教您入第一義悉檀,教您解脫一切知見,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真正徹悟本性。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究竟沒有一個字給眾生,這就是,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但隨方解縛爾。   「若能無其所言,而盡日言是道」   所以六祖大師開示的太好了,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佛陀清淨心中實在無有一法可得。從畢竟無有一法可得的清淨心中,遇緣自生自顯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四智菩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一接觸眾生就知道眾生他的過去、現在、未來,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教導您的修行法門絕對會讓您成就啊!您只要能夠跟佛學,您一定會證果,所以很多修行人他的一切功德都迴向將來能夠與佛同世。所以在唐朝的時候,彌勒淨土是非常興盛的,因為他們希望將來龍華三會,能在彌勒佛的座下開悟證果。所以若能心空寂,清淨無染,無所依止,隨眾生機,因病給藥,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自生自顯,而盡日言是道。   「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   假若是您內心住空,住無法可得,即使您整天寂靜無語,都不是道,因為您心有執著。再以道育禪師為例,他舉自己所見的境界是五蘊本空,六塵非有,而我的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而達磨祖師言:汝得到我的骨,卻未得到精隨。他必然是終日默而無語。為什麼,實在無有一法可得。這是有修、有證,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自心中已經被實在是無有一法可得而污染了。沒有得解脫知見。所以他終日默而非道。他還心外見法,執著一個而我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但是他那個實在無有一法可得,就是得這麼一法,怎麼會實在無有一法可得。所以佛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是方便解縛,解眾生的煩惱,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一切煩惱解除了,佛就無法可說了。我們學習佛法其實就是一切放下,連放下也放下,這樣一切不染的本來心,佗的妙用,就是一切佛法了。慧開禪師開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正是人間好時節。您什麼時候做到於心無事,於事無心,事而無事,無事而事,那您就是一位絕學無為閒道人,能遊戲法界,觀機說法,利樂有情。   「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   言不乘默,佛陀清淨無染心中,是連清淨這個相,也不住啊!是蕩蕩心無著,是廓然蕩豁的心,畢竟無有一法可得。但是祂不會乘默,一句都不講,用這樣來顯示這個修行的宗旨。因為我們還不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道,因緣成熟的這個境界,所以佛陀觀機說法,隨方解縛,次第引導眾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具恆沙妙德,與佛如來平等無二。眾生有問,佛陀有問有答。所以佛經的內容一般都是眾生有問,佛陀依據眾生的根性而回答的內容,集結而成的經典。例如金剛經的緣起就是須菩提尊者見到佛陀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回來,與大家一起用餐,餐畢,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須菩提尊者感受到如來寂靜一心中,隨緣任運,任運自在,隨順法性,時間到了,著衣持鉢,與弟子眾一起去托鉢,一點刻意也沒有,平常心是道,心裡清淨、安詳,態度非常的悠然平穩。把佛性的妙用在佛陀的日用平常中顯現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這個教化太殊勝了,所以讚嘆云: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由須菩提尊者的發問,佛陀的回答,有問有答,而有了這部金剛經。但是佛陀是從無言的心中流露出來的無言之言,意在言外,給眾生一個指月標,令眾生依指見月。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所以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最後沒有一個字給眾生。這個在金剛經裡面說的非常清楚,如: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因為佛陀說法只是方便解縛,因病給藥,病好了,就不必再吃藥了。如凡夫執著身心世界是常樂我淨,迷惑造業,輪迴六道,所以佛陀教導大家要修四念住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破除我們執著身心世界為常樂我淨。如果您又執著原來身心世界是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又偏向另一邊了,佛陀最後還要破除您的這個執著,告訴您,您的自性是真常真我真樂真淨,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任運自在,無障無礙,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還要教導您從空出假行菩薩道,由假入中,最後證無上正等正覺。到了圓成佛道的時候,就是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彰顯您自性的大機大用。所以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這個言不乘默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默不乘言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言不離默就是說即是無說,無說即是說,說與無說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說呢?因為眾生心污染,不清淨,佛陀說法的目的是要您證得畢竟無有一法可得,不假外學的清淨自性,為什麼無有一法可修學呢?因為自性圓滿,無所欠缺故。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黃蘗禪師云: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此是無上道。是故如來說法,是指引我們找回自己本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具恆沙妙德的本來心,此心即是如來,即是吾人生命的原貌。   「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   通達這個言就是默,默就是言,他的心都在三昧正受裡,三昧是正定,即是定慧等持,定慧一體。心中有了正定,自然就有了正確的受用,故名三昧正受,那個正確的受用就是涅槃寂靜,常樂我淨。內心寂靜永安。如果是入一乘佛之三昧正受,即是三德涅槃,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各具常樂我淨,那是在任何環境,即使是輪刀上陣,與一切外道論辯開顯三輪妙用,都是在三昧正受,寂然不動,定慧一體中,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故名為三昧正受,那是真正的享受啊!所以佛陀就是要教導我們證入這個事事無礙的三昧正受的境界,就是恢復自己本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不得增減的本來心,即是生命的原貌,即是佛性。   「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   假若我們依教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而證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自性五分法身香,那就是真正的知時了。持戒,消歸自性,則得自性無非是為戒。修定,消歸自性,則得自性不亂是為定。修慧,消歸自性,則得自性無癡是為慧。自性本自清淨,原無煩惱,本自解脫,何必更求解脫呢?自性清淨心中無所依止,具足恆沙妙德,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體用不二,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該怎麼作,自生自顯,三輪妙用,全是真理的化身,是自性本具的佛知佛見,即體顯用,即是最圓滿的無上大道。何須更立知見呢?故云:解脫知見。如道育禪師,他未得解脫知見,心有所住,故云:而我見處,實在無有一法可得。阿羅漢、辟支佛也沒有達到解脫知見,阿羅漢、辟支佛有戒、定、慧、解脫,但是沒有解脫知見,為什麼呢?他們還執著涅槃寂靜的境界。還未證得諸法實相。他還有涅槃,把第八識的相分當成是這個涅槃相,所以未得解脫知見香。只有得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這四種。乃至於權教菩薩還修假觀、中觀,也都還沒有達到解脫知見香,因為他還緣於法,心有依止。所以還有知見。到了破根本無明以後,那是真正解脫知見,他心裡無所依止,無功用行,任性消遙,隨緣放曠,真正證得了解脫知見香。這個就是知時而言,觀機說法,因病給藥,這才是開顯我們的自性般若,這個般若是不共般若,不共二乘,也就是四智菩提。所以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因為祂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就是無說,但隨方解縛,因病給藥而已,不是祂內心有所言法相的執著,所以言也解脫啊!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如果不悟自性,體本空寂,具恆沙妙德,大機大用,體用不二,卻執著諸法畢竟空,而沉空守寂,無所作為,為空寂所纏縛,是故雖沉默無語,反被不立一法所纏縛。是故六祖惠能大師開示云: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所以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都是自性和盤的托出啊!這就是自性的體用。整個示現都在教化眾生啊。所以當您真正一切法不受的時候,不是變成死氣沉沉,而是有體有用,殺活自在,大機大用。見聞嗅嚐覺知都是無上妙道。所以寶志禪師開示道: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見。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所以古德常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無非都是道,所以六根對六塵,沒有一法不是無上妙道,所以若不知時而默,默也是繫縛,也是障礙啊!   「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   如果是解脫知見之大修行人不著語言文字相,而是隨方解縛,只是因病給藥,一心空寂,清淨無染,您心裡沒有對法的執著,言也是解脫。   「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   如果默若著相就是心裡住了實在無有一法可得,心住空寂,住心觀靜,不立一法,有這樣的默法住心裡,默也就是繫縛。您被不立一法繫縛住了,住了非法相。是故住心觀靜,不立一法,能觀所觀俱在,也是繫縛,那就是在相待能所裡面。所以默即著相,默即是繫縛。 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繫縛,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   這個夫文字本性解脫,這文字它是為了表示某一個事相而立的,它並不是那一件事相,如果文字是那一件事相,那我們就麻煩了,為什麼呢?如果文字就是那一件事相,我們絕對不能開口說火這個字,一說火這個字,您嘴就被燒到了對不對?您說火,嘴巴也不會熱,您說冰,嘴巴也不會涼,所以文字並不是物質的當體,它只是描述這個境界啊!可是我們卻聽了這個文字,馬上去吸收這文字的內容,文字歸文字,它不是內容,它本性解脫。但是您心去吸取文字的內容,就從這裡產生了順逆二境出來了,順您的意聽得很歡喜,逆您的馬上就不舒服,其實文字本身根本沒有意義,文字的意義是從自心中生出來的。它只是描寫一個境界,可是您卻把它當真了。所以祖師告訴我們夫文字者:本性是解脫。文字不能就繫縛,文字它不會繫縛人的。是什麼才有繫縛,是自心的執著,所以眾生的病就在執著,一執著那就被繫縛住了。所以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所以這個本來是什麼,是妄想分別,是自己的遍計執。所以唯識云:三性、三無性。三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是任何事物都是各種條件聚合在一起而有的和合之相,非實有法可得,故云生無性。但因眾生起心攀緣,分別執著,而以為實有法,此法實為眾生心的執著而妄以為實有性,名遍計實性。而一切法實無好壞、美醜、貴賤等相待之相,故云:相無性。一切法若於依他起性上,離了遍計所執性,當下即是般若智慧的圓成實性,圓滿成就的真實體性。其體空寂,離四句絕百非,故云:第一義無自性,而卻能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則了無分別。所以我們說前五根對這五塵色聲香味觸之時,如鏡現像,佗是性境現量,不帶名言,如鏡子照前面這個境界,性境現量,沒有名言,沒有對比,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而已。就是因前五識所依止的第六識分別依與佗一起起作用,名五俱意識。當然第六識也要有第七識的染淨依與第八識的根本依,集體生起作用,而取相分別一切法。第六識就根據前五根對五識所領納的那個性境,現量的境界所謝落的影子,起分別,由性境變成了帶質境,再由帶質境變成了獨影境。由現量變成了比量,再由比量而轉成非量,從此而生起了妄想分別。而第六識本身除了有俱生我法二執,也更有分別我法二執,所以就越執著了。而第六識是以第七識為根,所以第六識的分別執著,第七識理所當然就執以為實,而第七識佗又內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又第七識是屬有覆無記性,其識體上覆著我貪、我癡、我慢、我見,因此佗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中心。所以外見一切法,內執著為自己,能所相待,而生起了我、我所。第七識佗只有俱生我法二執,念念執著一個自我,第六識是不僅有俱生我法二執,更有分別我法二執,而第六識又以第七識為根,所以等於是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我,又把六識所分別的境界當成是真實的境界,這樣能所對立就出來了。從這裡生起了所有的感受情緒與煩惱。這都是自心分別自心相。所以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這個本來就是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繫縛是從這裡來。如果您離了相,那個本來就是真如,就是諸法實相,所以真如不立相待能所,真如就是一真法界,事事無礙。所以有繫縛的都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阿羅漢被涅槃繫縛,沒有離開八識。離一切相待、能所、斷常、有無,轉八識證一心真如,那才是真正遠離一切的繫縛,所以繫縛是自本來未就文字。 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   「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   金剛經說的很清楚,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很多人對法這個字實在是很難體會,法可以說是一切萬法都是法。唯識學將一切法統攝為五位百法,這五位百法包括世出世間法。這五位就是心王、心所、色法、不相應行法與無為法。心王有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有十一,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無為法有六,加起來剛好是百法。我們凡夫不了解,不了解這百法是從自己的心變出來,所以變成暗門了,菩薩了解就轉成明門了,都是心變出來的。天台宗將一切法統攝為三千諸法,三千諸法是一心變出來的,所以一念三千,三千諸法,這都是心。從心幻現出來,從真如自性循業而幻現出來的,所以真如自性也就稱為法。一切萬法都是從真如變現出來的,因真如自性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所以才有我們十法界的三千諸法,體就是真如,所以這法也是真如。那佛陀所講的這一切教化眾生的法也稱為法,有五乘佛法,人天乘。雖然名人天乘,其實目的是教您入出世間法的,您如果能夠遵循這五戒,絕對會把您引導到解脫道。如果您真正去修十善,您一定會趣向菩薩道。這就是佛陀不可思議的智慧。而這二三乘都是方便,目的都是為了成就佛道。故法華經云: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這一乘佛才是真實。我們講五乘佛法,人乘是五戒,天乘是十善,聲聞乘是四聖諦,緣覺乘是十二因緣,菩薩道是六度萬行。那為何不講一佛乘呢?因為一佛乘是以無門為法門,是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不立一法,是無修無證者,是解脫知見,還立什麼。入了一佛乘才是第一義悉壇。這只是一切放下,連放下也放下了,蕩蕩心無著,故祖師云:淨智妙圓,體本空寂。禪門內有一則公案:普照禪師,他座下有一位老比丘非常精進,每天誦大悲咒三百遍,禮佛數千拜,一有空就讀經,從無間斷。普照禪師看他這麼用功,竟然告訴他:您要是真正能夠放下來,這才是真正的用功啊!這位比丘回答道:禪師啊,我如果稍微一閒下來就覺得好像在浪費生命,浪費時光,所以我趕緊又拿起來了,這一部經念完換另一部經啊!普照禪師繼續開示道:此皆是信力未充,所以尋常向大家道,不要上他機境,如何謂之機境,佛謂之機境,法謂之機境,何況文章,一切雜事,若守閒閒地,自然虛而靈,寂而妙,如水上葫蘆子相似,蕩蕩無拘無絆,拶著便動,捺著便轉,真得大自在也。禪師就是教導大家守本真心,廓然蕩豁,內心閒閒,事而無事,無事而事,隨順自性的妙用,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啊!所以什麼叫守本真心,閒閒的,蕩蕩心無著,名為絕學無為閒道人,那是一佛乘。所以一佛乘不能立有修行的方法。是內心不著一塵,不立一法,閒閒的,蕩蕩心無著,廓然蕩豁,忽然頓悟自心元無煩惱,本自清淨,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直下會取,直下承擔,更無一法可得,故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我們講五乘佛法都是成就一佛乘。一佛乘要如何證入呢?一佛乘原來是菩薩道六度的圓滿,消歸自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心裡不住一法,不受一法,隨順法性,任運自在,蕩蕩心無著,這樣的心性中所流露出來的行、住、坐、臥、見、聞、嗅、嚐、覺、知都是一佛乘自生自顯的妙用,都是無上正等正覺的般若智慧。然而這一乘佛沒有高下,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就是我們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佗遇緣而自生自顯的知見與妙用。亦名佛知佛見,三輪妙用。而此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亦名本地風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亦名佛性;真如,即是吾人生命的原貌。是故十法界一切有情,修學佛法,最後的成就,就是找回自己生命的原貌而已啊!是故這個真如佛性,法無高下,個個本具,平等無二。若見有高下,那就是九法界有情。世間法有六道眾生的高下。出世間法有聲聞、緣覺、菩薩的高下。九法界有情是依真起妄而有。論云: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而於一心真如中幻現了九界有情之身心世界,又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是故十法界當體即是真如佛性,故經云:全相即性,全事即理,事理不二,性相一如。十法界唯是一心之所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知法無高下。此法即是真如本性,眾生生命的原貌。若見高下,非見性同一體,而見凡聖的差別。見相待能所,則非真實,故云非法也。是故凡夫藉假修真,藉著五乘佛法的假而修行,恢復本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有真心,具恆沙妙德,不假外求,是吾人本地風光,生命的原貌。   「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   非法指五乘佛法,法指一佛乘,凡夫依人天乘的非究竟法而修行,引入出世間的聲聞、緣覺非究竟的解脫道法,再由聲聞、緣覺的非究竟法,導入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的方便法,而證成圓滿的一佛乘法。所謂一佛乘法,只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恢復本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即是如來,此是真法也。由此可知,五乘佛法原是渡人筏,為渡於一佛乘的方便法,非真實法。唯有一佛乘乃是真實法。一佛乘乃直下會取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悟了同未悟,得即是不得。此無所得心,清淨至無餘,即是諸佛如來的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具恆沙妙德。也見人人本來生命的原貌,故名為本地風光,此則是法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   就我們世俗來看,就有男女貴賤,以大道來講,即無男女貴賤。為什麼?體都是真如,如同夢境,全體皆心。眼前這男女老幼,一切植物、動物、礦物都是真如自性因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循業力而幻現的夢境。當體就是真如,全都是自性。就像大海面,被幾陣風吹以後,有的變成大浪,有的變成小浪,有的變成水泡,有的變成水波,而全體都是海水。這世間一切萬法,全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緣起的假相而已。是故《大乘起信論》云:一切法從本以來,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而道者,即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體用,也就是吾人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來心,遇緣自生自顯的妙用。吾人四大五蘊身心,全是生滅的假相,從出生至死亡,皆是在剎那生滅變異中。其中唯一始終不變,永恆常住的就是吾人清淨無染的本心。一切萬法皆依佗而有,故云萬法唯心,或云真常唯心。此心體空寂,無一切相,猶如虛空,故云空靈不昧,佗才是真正的我,此心即是道。故云: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之相。然而,萬法唯心,皆是自心生萬種法,而心體空寂,虛靈不昧,是因為眾生造作諸業,虛靈不昧的心體,依眾生之業報,循業而現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譬如我們晚上作夢是我們日有所思的業力,而得夜有所夢的夢境,夢醒了什麼都沒有了。因為那是自己第六識心所變現的夢境,所以夢醒了就不見了。夢未醒時,有山河大地,植物、動物、礦物等一切境界,可說是森羅萬象。佗在作夢的時候還是心。所以在作夢的時候,那些山河大地還是心體,只是自己在夢中不知道。夢醒過來的時候就明白了,原來佗是空的,是自己的心體。而當夢醒過來的時候,心的覺知性還在啊!不會因為夢醒了而消失對不對。所以當我們做惡夢,夢未醒時,嚇得要命,毫無改變的能力。當您被夢境嚇醒以後,您就有能力重新思維夢境,改變夢境,把夢中的老虎變成小貓,把夢中的大河,變成水溝,把大山變成土堆,您可以把夢境重新組合,根本沒有障礙。而眼前的正報身心,與依報世界正是自性的夢境,是自真如自性循業發現的夢。這是自己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隨個人的因緣不同,而變現出來的,把真如變成現前的身心,世界萬法,它也是夢。而這個夢要怎麼醒,這個夢要斷見思惑、塵沙惑,破一分根本無明惑,夢就醒過來了,原來這身心世界是我這一念心變現出來的。但是它不會空掉,它變成即空即假即中緣起的幻境,是自心的影像,其體即是真如,像電影的內容,它只有放映機所投射的光線跟螢幕而已,它裡面沒有真正的東西啊!您就看到這個真相了。為什麼它不會消失,是因為您自己醒過來了,外面的六道眾生都還沒有醒。除非所有一切有情同破無明,十法界三千諸法如夢醒當下消泯,恢復到真如的原貌,只是絕待空明的靈覺性,就是我們現在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個靈覺心佗就是一個空明體,佗具恆沙妙德,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十法界三千諸法,就是依佗而幻現出來的。所以一切眾生若同時破無明時,這世間馬上消失的無影無蹤,就像我們作夢醒過來一樣。雖然夢境消失了,但是那個分別心還在是同樣的道理。那個空明的覺性是絕待的,孤明歷歷不是您的覺性、我的覺性,只有一個。我們就是那個絕待的覺性變出這麼多無量眾生的分別啊!由一變成這麼多的一切啊!其實回歸就是一個絕待的真如而已。又如同我們夢醒時,雖然夢境已空,而那個識心仍在,我們可以重新思惟變化剛才所作夢境的內容。所以當實教菩薩破了根本無明,見到這十法界三千諸法,原來就是自己的一念心性時,全體即是真如自性,是自己一心所幻現的,這時祂心想什麼,這個境界跟著祂變,這就是實教菩薩,法身大士,一切諸佛所證事事無礙的真相。   所以從世俗眼光看世間有男女貴賤,若是明心見性的道人所見都是真如。這是自性中的夢,一切萬境都是真如,像夢醒過來一切夢境都是心。所以這十法界,又名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這是從相上而言。也可稱為一心法界,一心法界是從性上講的,一心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無二無別啊!喻如夢醒過來那個夢境我們稱一真夢境,那個會作夢的心叫做一心夢境,都是心體。所以以道而言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幻現出來的幻境,哪裡有真實的男女貴賤,山河大地,好壞美醜之差別相。從如來藏體性而言,一空一切空。從緣起的假相上言,一假一切假。當下即是空假不二,所以一中一切中。   「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   此文出自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文中言及天女悟了道以後,具足不思議神通力,能教化無量眾生,而從未改變女形成男子相,因為菩薩根本就沒有男女的差別相,因為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所以如果您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身,當下就是應化身了,而應化身不離法身,故永嘉禪師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所以一位真正照見五蘊皆空的大修行人,他可以在眾人面前,化為烏有。如密宗的高僧,知住世因緣已盡,身無病苦,以虹光身成就,化為一道光明,消失的無影無蹤。又如達磨祖師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菩薩摩訶薩。達磨祖師初來中國,祂所傳的法門,頓悟成佛,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說法,當時中國佛教界,無法認同,且非常排斥,所以下毒七次想謀害達磨祖師,前六次都沒事,俟達磨祖師傳法給慧可大師以後,第七次就示現中毒身亡了。魏文帝把祂埋葬在熊耳山。魏國當時在西域擔任使節的宋雲返國敍職的時候,在蔥嶺遇到了達磨祖師。他問祖師何往?祖師答道:我回印度去啊!同時告訴宋雲,您的主子已經厭世了。宋雲回到魏國以後才知道原來魏明帝已經離開世間了,由孝莊帝繼位。宋雲奏明皇上於蔥嶺遇達磨祖師之事。魏孝莊帝深感疑惑不解,達磨祖師已經圓寂了,而且埋在熊耳山。為了解開迷情,皇上下令挖開墳墓,把棺木打開來驗證,只有一隻鞋子留在棺木中,留給國人做紀念。達磨祖師就是證得五蘊本空,六塵非有,哪有男相、女相。祂是活在真如法界裡面,活在一真法界裡面,到處都有祂,到處可以現身,到處可以示現,也到處也可以消失的。這個十法界的體,就是真如,法界即真如,真如是第一義空,佗是有也空,空也空,所以叫做真空絕相。佗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功能,具無量的智慧德能,自在無礙,故云:淨智妙圓,體本空寂。所以天女悟道他幹嘛變女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尚不可得,哪裡還有這個男女相的問題呢?   「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   車匿是佛陀的侍者,他是首佗羅種姓,可以說是奴隸族的,他幫佛陀駕馬車,佛陀成道後,他依止佛佗出家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他深明五蘊無我,破除身見、我執,那有賤族、貴族之分呢?車匿已經不是活在這個身體的殼子,他活在解脫寂靜永安的心性中。五蘊本空,六塵非有,除涅槃寂靜外,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故云車匿解真,寧移賤稱呼。   「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   一相是指絕待的真如,即如來藏妙真如性,楞嚴經會四科即真,圓彰七大即性。不僅僅男女、貴賤,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幻現,十法界一切萬法,也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幻現。故經云:法界即真如。   「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也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也」。   是故天女在十二年中,跟隨著維摩詰居士,而事實上祂們都是菩薩示現,應化在娑婆世界來幫助佛陀弘揚大乘,所以她十二年中哪裡有男女相,她就是弘揚正法的演員,示現天女的這個因緣啊!故經云: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示現人間八相成道,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薩示現護持佛法。維摩詰居士是過去東方金粟如來再來的,都是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大乘。祂是東方金粟如來示現為維摩詰居士,祂的法眷當然很多,像天女以及常隨眾都是祂的法眷,這些法眷都是實教菩薩法身大士再來的,所以她十二年中哪裡有男相、女相的分別呢?只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的應化身而已。來這裡表演一場教化眾生、弘揚大乘的一個戲劇。所以這十二年中,這十二年就是表十二入,這十二入,六根對六塵,就是表一心的妙用。根塵接觸,一接觸就明白,明白就知道如何應對,契理契機,教化眾生,入佛知見。佛法中,所講述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說明宇宙人生萬法的現象,為不同根性的眾生而分別說明,只是開合的不同而已。楞嚴經中云:會四科即真,這四科就是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真即是真如,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這十二入當體就是真如。眾生根塵接觸,起心攀緣外境,著相了,即名十二入,離相了,不立有無相待能所,當體即是真如。就像夢醒了,那個整個夢境是心,夢沒有醒,整個心就是夢境。睡時,您不知道是心,醒了就知道是心,不醒就是夢,醒了就是心。所以這十二入,您悟了,十二入就是真如,所以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十二入當體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您起心攀緣,領納境界,這真如自性當體就變成十二入的幻境。所以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就是真如變出來的夢境,就在眼前。真如就是實相,所以實相就在眼前,實相沒有相待能所,所以我們要知道現在所見到的周遭,看起來有我我所,這個我我所其實是真如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循業發現所幻現出來的影像而已,不是真的。眼前境界,一就是一切,體就是真如。所以我們在這真如性中,眼前境界就是真如性中的影像,不是真的,要清楚啊!所以這十二年就是表這十二入,悟的就是真如,迷的就是六根對六塵,所以學佛就在迷悟染淨之間的差別,悟了,他不著相,見到了真如實相,迷了見不到真如,看到的就六根對六塵,取相分別,這十二年表這十二入。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也如離水無冰,也如離冰無水」   是故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心,心著相了,稱之為眾生,心離相了,名之為佛。起心攀緣了,稱之為眾生,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名為佛。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的心是圓照法界,具無量的智慧德能。心若著相了,就隨著自己著相的程度而有十法界智慧的差別,因染淨而有凡聖之別,體都是心。所以離心無別佛,離佛是無心。心淨化了名為佛,心污染了名為眾生,所以我們這九界有情都是心染啊!染淨的程度不一樣而已,等到您淨化到了清淨至無餘就稱之為佛,都是一樣以心為體。所以也如離水無冰,也如離冰無水,水遇寒結成冰,就像受染一樣,當它溫度到達了零度以上時,等於去掉了染變成水了,冰與水濕性是完全一樣啊!體都是H2O。所以也如離冰無水是一樣的道理。   「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   然而我們在談離心,不是斷滅,斷滅就變成無想定了。是了悟萬法唯心,心外無別法,一切萬法,皆是眾生自心分別自心相,皆是眾生自己循業發現,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空性,畢竟無有一法可得。如永嘉玄覺禪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亦如吾人面對虛空時,不會起心去攀緣虛空,是故開悟的聖者,於根塵接觸時,不起心攀緣外境,而用心如鏡,了了分明,一點也不沾染,這就是離心之義,但使不著心相,不同於外道,以外境為實有法,而於根塵接觸時,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伏住六識,使令不起心動念,而成斷滅心相,成無想定,即不能真正斷煩惱,也出不了三界。是故六祖惠能大師,教導我們,什麼是修無念法,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者,是為無念。而不是心住無念,則成外道的斷滅無念了。   「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   根塵接觸,明明有相,為何會不見相呢?那就是見緣起,您不見相的原因就見緣起,緣起無生無自性,一切萬法的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當體空寂,故云空性。所以見緣起就見如來。見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見佛,見佛就是見法,法即是真如。亦名佛性,所以見緣起就是見法,見法就是見佛。是故十法界三千諸法都是因緣生法,皆是真如隨緣變現出來的假相,所以不見相就名為見佛。由此可知,若不著五蘊法,則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是如來身,是故若能心不住相、離有無、相待能所,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無一不是見佛。故云:   「即是離心相也」   那心相在哪裡?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就是啊!雖覓心了不可得,然而心顯現在作用上。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依心而顯現的,而心體空寂,故知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當體空寂啊!畢竟不可得。從此以後,觀照自心,不再起心攀緣,用心如鏡,不將不迎,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即是離心相也。見一切境界,即是見性,名為見佛。故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   「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   大家都已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凡夫,是心作凡夫。所以是心是十法界之本體。心淨化了,就是眾生成佛。心染污了,就名凡夫。如前所云:有如沉香一樣,沉香在沉香木中您找不到,但它經過埋在泥土中,去腐存精以後的沉香,點火以後,所冒出的煙,就非常的香。您把沉香木鋸下來,那也只能做雕刻,把它磨成粉,點燃也不會香,但是經過去腐存精以後,就香得不得了。如同凡夫心淨化了,離了一切染,則眾生成佛,則能開顯自心中恆沙妙德,佛知佛見。   「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   是眾生的心淨化了成佛,不是佛把覺心生出來了,是故本覺本有,無明本無。是因為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了,於覺性中生起無明了,如同平靜的水面,因風而起了浪了,而浪的當體即是水一樣,您把無明去除以後,心清淨無染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心淨化了就成佛,心染污了就成凡夫。六祖惠能大師開示的非常清楚,只此不污染是諸佛之所護念。執著有修有證是污染,執著涅槃寂靜也是污染,所以染淨皆要離,實際理地不著一塵,這才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啊!   「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   魚是依水而存活的,而水是天生本然的,非從魚而出,這道理大家都明白。   「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   這是很重要的道理,因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我們不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都在外相上找佛,所修的也只是人天福報。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悟心。故知這一部開智慧的楞嚴經中,佛陀為阿難七處徵心,即非在內,也不在內外中間,佛陀問了七次,阿難回答了七處,而七處都不是心。阿難因此而迷惑了,難道我沒有心嗎?佛陀接著開示十番顯見,說明見性才是真實的心,名為一心。凡夫的心是見性因一念不覺心動而生起的生滅相。如海水因風吹起而生了浪相,浪非實有,當體即是水。這見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因一念不覺,攀緣外境才有這個心的假相,才有這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生滅相。而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實體,實體就是見性,就是一心。我們要先悟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的絕待真心,名為一心,此心即是佛心。故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古德云:不悟本心,學法無益。即是指不悟原本清淨無染、無所依止、寂而常用、用而常寂的本心,即使是勤苦修學,也不能成就佛道啊!因為本心即是佛,佛即是本心。故達磨祖師開示: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   「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   楞嚴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是故二乘人雖證得涅槃寂靜之心,而不忘於涅槃寂靜之心,尚被涅槃心所迷,而不得無上菩提。故佛陀稱之為頭上安頭,在本自清淨寂滅的涅槃一心上,卻另外增加了涅槃寂靜,此正是無明本。如同吾人呼吸正常時,是不覺自己在呼吸的。如果時時感覺到自己在呼吸,那正是呼吸不正常,要看醫生。等到恢復正常呼吸時,則不覺得自己在呼吸了。是故開悟的禪師云:悟了同未悟,得即是不得。又云:不是不悟,是悟了同未悟。不是無得,是得即是不得。是故已見魚者,忘於水,非不見水而是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非不見心,而是忘於心。 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   菩提,譯為覺,佛者覺也,故菩提即是佛義。是故眾生與佛,如同冰與水的關係。如水受凍成冰,冰受熱則成水,冰水無二,故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被貪、瞋、癡三毒所燒,則名眾生。眾生依空,無相無作,三解門把心中三毒洗淨了,則名為覺者。 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   冰與水,它都是濕性,只是一個是被低溫冰凍了,如同凡夫的心一樣,被染污了。我們欲界凡夫是被五欲六塵所染污了。色界、無色界是被禪定中的喜樂、清淨污染了。阿羅漢、辟支佛是被涅槃寂靜染了,菩薩是被中觀、中道染了。唯有如來一塵不染,一法不立,一切不染而成佛,有如冰為戒、定、慧之三夏所消而化為水。 若捨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性就是菩提性一樣。著相是眾生性,離相名菩提性。但是若心中還有菩提性的分別還不是圓滿的。為什麼?我們先了解自心中的煩惱,再以菩提來照破煩惱。接著我們要修行轉煩惱成菩提。至別教十回向位菩薩修中觀時,是即煩惱即菩提。到了最後破無明證法身,成就一佛乘的時候,是即無煩惱也無菩提,唯是一心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體用不二,圓彰我們自性的真實妙用而已。 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   達磨祖師又舉一個比喻來做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菩提與有情眾生是一樣的,是一件事,再舉個例子:   「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   眾生跟菩提是同一件事,體都是真如,隨順真如的淨緣妙用稱之為菩提,隨順真如的染緣染用稱之為眾生,染淨不同而已。所以我常講凡聖之差別,只是在迷悟染淨不同而已,體都一樣。迷的時候執著身心世界為常樂我淨,那當然放不下。我們覺得這個身子是我體。依報世界是我所有,當然放不下。悟的時候知道這身心世界原來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是自己這一念心體依業力而幻現出來的,當下身心世界都是真如。像做夢一樣,夢境裡面所有的境界都是心體,夢沒有醒,您覺得夢境是有身心世界,所以在夢境裡面的您就會有感情的變化,有苦樂憂喜捨。您夢醒了以後,您就知道,全體夢境都是自己的心體所幻現的,您就不會被那個境界騙了。所以悟了之後身心世界都是自己的一心所幻現出來的,如同夢醒了一般,您就能夠真正放下了,那就稱之為轉凡成聖證菩提。是故凡聖差別只是在迷悟染淨而已。所以這裡就舉例眾生與菩提,就好像烏頭跟附子共根。烏頭與附子是個草藥名,它是同一棵植物,它在不同的季節會長不同的果子出來,這不同的果子都可以拿來做藥,形狀都不一樣,但其實同是那一棵植物的這個根與莖長出來的,所以烏頭跟附子是一件事。就如同冬蟲夏草是一樣,到冬天它變成蟲,夏天就變成一根草一樣。也比喻如同水跟冰,都是同一種物體,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它結成了冰變成固體了。到了春天回暖了,冰又化成水了,又變成液體了。這個固體也好,液體也好,它的化學成分就是H2O,兩氫一氧,體完全一樣。所以底下就說明:   「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   所以著相,迷在不同的境界上,那就叫眾生,離相不被境界所染,那就名菩提。是故四智與八識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換個名而已。著相,被境界轉了,我們叫做八識、五十一心所。離了相了,根塵接觸顯示出來的作用就名為四智菩提。所以金剛經直接了當說明,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故佛法中要悟無生的道理,說明眼前的境界,當體就是自性,它就是真如,是真如自性,循業幻現身心世界。因為眾生迷惑造業,循業發現,同業相聚,而有了我們現前的人間法界。是真如依我們業力變現出眼前這個境界。如果我們沒有這個人間法界的業力,就根本無法循十二因緣法幻生到人間來,除諸佛、菩薩以神通力乘願再來,利樂有情,為度眾生而來。就像我們沒有天人的上品十善業,就見不到天界,其實我們仰頭,四天王,忉利天,乃至於空居天都在我們頭頂上,甚至高大的須彌山與深廣的香水海,我們皆見不到。而天人依上品十善業,就能化生到天界享天福,他們就見到了須彌山、香水海,及天界的風光。而天人的正報身心與依報的天界,當體也是真如。但依上品十善業,同業相聚,依真如為體,循業發現,而幻現天人的正報身心及依報世界。故經云:法界即真如,一心(真如)變現十法界,萬法唯心,心外無別法。亦云:全事即理,全相即性,性相一如,事理不二,皆是眾生依真如循業發現十法界三千諸法。萬法唯一心所現,唯業識所變,皆是幻化虛假,除真如自性外,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一定要了解這個萬法的事實真相,您才會放得下,放下了菩提心就現出來了。放下了,就轉識成智,變成智慧了。那被染污了,著相了,就轉智成識,識就會生煩惱,就會起貪嗔癡慢疑惡見,就會造業啊!所以祖師開示: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才有這兩種名稱啊!   「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   所以蛇化成龍,牠還是不改其鱗。我們常常講鯉魚跳龍門,一跳過去就身價百倍。蛇修行化為龍,也是身價百倍。蛇化為龍,雖然同樣都在畜生道,但是龍有大的神通力,能呼風喚雲,行雲佈雨,神力不可思議。雖化為龍身,然不改其麟。那凡變為聖,不改其面,所以您修行,明心見性了以後,並不是馬上轉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還是老樣子,只是心境不一樣了。以前您根塵接觸時,六塵之境都黏在心上了,是故根塵接觸就生煩惱,現在清淨心中什麼都掛不住了。以前您根塵接觸什麼都當真,現在您知道這是緣起的假相。和其光同其塵,對您來講就是遊化人間,作一行,像一行,樂一行,而不改舊時行履處,但圓融無礙,自在解脫也。是故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要悟五蘊本空,六塵非有,不起心攀緣外境,則不生三毒煩惱,如此則即世間法成出世間法,一切法皆是佛法。故祖師開示:凡變為聖,不改其面。   「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   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原來是一法之所印,是我的心相,但知心者智內,即是指悟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故能真正放下,心不往外緣,是則能念念自見本性的真實妙用,心清淨了,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能嗅,在口能說,在手能抓,在腳能奔,這一切作用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什麼,就是清淨無染心,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自心無非是為戒,自心不亂是為定,自心無癡是為慧。所以您能夠念念自見自性的真實妙用,則戒定慧俱足。什麼是照身者戒外,所謂照身,即是照顧好身子,不要去犯身口業,身不造殺生、邪淫、偷盜等惡業。口不造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等口業。以不犯身口七支業,來約束自己的心,功夫打成一徧,而成定共戒,由定而開智慧,證菩提。故經云:依戒生定,依定開慧。此則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故云:照身者戒外。 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   「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   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即是這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生滅遷流相續不斷的正報身心,那為什麼眾生還要加個真呢?真的眾生度佛。什麼是真的眾生?明白這五蘊生滅遷流是苦。真正知道自己有煩惱,有三苦、八苦、無量苦。一般眾生於苦中作樂。真眾生則欲修行,離苦得樂。如袁了凡居士,因為他藉著力行十善,而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他自稱為了凡,命運是可以自己改變的,不必被命運操縱,所以他自稱為了凡,其實他還沒有了,因為真正的了凡是要出三界了生死,才叫了凡。但他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比我們好多了。我們都是隨命運遷流,甚至更惡化了命運。那現在一般眾生,不知人世間有三苦、八苦、無量苦,天天沉迷在追逐五欲之樂,卻不明五欲之樂,即使得到了,也只是暫時之樂而已,習慣了,又不覺得樂了,可是失去了,則立刻感受到苦。所以五欲之樂,到最後只是止苦而無樂了。如同吸毒者,剛開始吸時,似有迷幻之樂,可是一上了癮時,吸時也不覺得樂,但不吸時,卻感受到苦不堪言,到最後只是止苦而無樂了。五欲之樂,到最後也是一樣止苦而無樂受了。然而為了滿足五欲之樂,不擇手段,迷惑造業,將來招感三惡道的果報,那真是受苦無盡啊!而真正有智慧的眾生,知道人間苦,三界無安宅,知道歸依三寶,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離苦得樂。當自心永離三毒煩惱,清淨無染,不再起心攀緣外境,忽然頓悟這五蘊幻身,原是自己一念心動而立相待能所,再由自心分別領納境界,迷惑造業,而有受、想、行、識的遷流。原來這五蘊身心,當體即空,是自性所幻現的五蘊身心。故永嘉大師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是則五蘊幻身,即是諸佛菩薩的三輪妙用,當下即是應化身。也即是眾生自度成佛道,故云真眾生度佛。而佛度眾生者,真眾生即自度成佛已,佛者覺也,念念覺,則念念般若觀照,自性清淨,無是非、無邪染、無嫉妬、無劫害、無三毒,念念自見本性的真實妙用,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自性不易,是則名為佛度眾生也。也即是六祖惠能大師開示:自性眾生誓願度,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是故達磨祖師云: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只合自性自度也。   「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   真眾生深深感受到世間苦,知道求解脫,發菩提心,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破除自私自利的邪染心。在修行的過程中,要能吃苦耐勞,所以古德開示,出家(出煩惱家),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因為將相是對付外面的敵人。而出煩惱的枷鎖,是要對付自心,是自己殺自心的煩惱賊,是故要有決心、有毅力、能忍難忍、能行難行,才能轉煩惱成菩提,成就佛道。故知,為出離煩惱而修行,於修菩薩道,實踐六度萬行中,逆來順受,順來忍受,八風吹不動,能忍一切苦,而得無生法忍,開智慧、證菩提。故云: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   「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   眾生為解脫煩惱,離苦得樂而修菩薩行。而依菩薩行,悟一切法空,證深般若波羅蜜,成就無上佛道(般若是諸佛母)。於自性般若觀照,念念離相,用心如鏡,清淨無染,自在解脫,故云:悟解滅煩惱。 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   所以我們要明白悟解與煩惱是相對而立啊!本來是沒有煩惱,也沒有悟解,因為眾生著相迷惑造業生煩惱,所以要生悟解,悟一切法因緣有,自性空,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才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真放下,就解脫了,沒有其他的解脫。是故經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只是因為自己迷了,生起煩惱了,所以才要立覺來破煩惱,煩惱破了這個覺也要放下來,覺迷一起放下來,那就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   真如自性中是本覺本有,煩惱本無,只因無始之一念不覺心動,生三細,又以境界為緣長六麤,而生三障諸煩惱。欲求解脫煩惱,必須依止佛法修行,依修行而生悟解,依悟解而滅煩惱。   所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大乘是悟實相來滅煩惱,了解生即無生的道理。而能悟諸法實相的道理,是要發大菩提心的,那發大菩提心從事上修行就是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小乘是以生出離心為主,出離三界生死煩惱,具強烈的出離心,證果了以後,佛陀才告訴他,這只是化城,未到寶所。雖可以相信自己的知見,但還不是圓滿的。必須迴小向大,從空出假,行菩薩道,一樣可以證諸法實相,成就無上菩提的。 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   所以迷的時候佛度眾生,佛要為您說法,讓您能夠了解實相,知道修行,悟的時候悟了要自度,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說得很清楚,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如果是佛陀能夠把我們的貪嗔癡拿掉,祂早就幫我們拿掉,讓每一個眾生都成佛了,原來貪嗔癡都是因為眾生起心攀緣外境著相了,才有這些煩惱啊!如果一切眾生於根塵接觸時,不起心攀緣,能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則貪嗔癡,戒定慧,平等無二。所以貪嗔癡,戒定慧都是道。迷的時候有利害得失,見到自己喜愛的,心想得到,則生貪。自己沒得到,卻被別人得到了,則生瞋,患得患失,則生癡,那就真的是貪嗔癡。若悟諸法實相,現象界即本體界,萬法唯心,事理不二,萬法本自空寂,則自解脫無礙。但是一切眾生還在迷惑顛倒,您需要用貪嗔癡的手段來教化眾生時,貪嗔癡就變成戒定慧了。如同父母親在教育自己心愛的小孩,雖現三毒之相,實則是關愛的體現。哪有貪嗔癡,戒定慧的差別。眾生與佛只有迷悟的不同而已。所以佛說眾生都是佛,只是您不悟實相啊!放不下,看不破。放下了根本沒有貪嗔癡,也沒有戒定慧。經上常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就是菩提相。都是覺相。迷了,著相起心分別,才有煩惱菩提的不同,才有染淨善惡的差別。悟解了,萬法唯心,畢竟空寂,通通放下來,當下解脫。就如夢醒過來原來都是心相,當下無事。然眾生無染的心性,是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佗是至善圓滿的,故云:淨智妙圓,但是就是要放下我法二執,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而證得體本空寂。所以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是要自度。故楞嚴經云:理可頓悟,乘悟并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此中理可頓悟,乘悟并銷是迷時佛度眾生。事須斷除,因次第盡是悟時眾生度佛。舉個禪宗的公案,長慶大安禪師,他去參百丈禪師,問道,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禪師回答:大似騎牛覓牛。大安禪師當下會得。所以大安禪師又問:那識得後如何?百丈禪師就告訴他,如人騎牛到家,讓牠休息了。大安禪師又問:那未審始終如何保任?百丈禪師告訴他,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換句話說,守本真心,守您這個心不要去攀緣外境。也如達磨祖師開示: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只要您不往外緣,不要去犯人苗稼,就用這個方法,直至功夫打成一片,無能無所,任運自在,究竟解脫。長慶大安禪師,從此領旨,更不外求諸法。是故迷時,百丈禪師度長慶大安。長慶大安禪者悟時,則自度自性成佛道。 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六祖惠能大師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只合自性自度。要如何自性自度呢?唯有行菩薩道,要入世間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四攝法,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利樂有情。於度化眾生中依止眾生為順逆增上緣,修八風吹不動,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廣修菩薩福慧的資糧,歷事鍊心,藉假修真。終至離相顯性而成就無上佛道。是故祖師云: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   無明是表微細的煩惱,貪愛是表粗的煩惱,這一念不覺生三細,是無明。境界為緣長六麤,就是貪愛,這就是眾生的別名。所以無明貪愛就是眾生的別名。這就是告訴我們佛陀成佛時,祂非常感激眾生,因為眾生給祂做順逆增上緣,以一切眾生為緣,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法、六度萬行,而圓成佛道。是故佛陀在法華會上讚嘆提婆達多為大善知識,因為如果沒有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做釋迦牟尼佛的逆增上緣,生生世世找佛陀修菩薩行的麻煩。佛陀也就無法成就圓滿的忍辱波羅蜜。所以我們發心修菩薩行,一定要先修逆來順受,先接受各種逆境的考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能在逆境中不動心了,才能在順境中修順來忍受,而終至於一切境界中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如果是一位薄地凡夫一發心修行,就接受大眾供養禮拜,養尊處優,他必定迷在此優越的環境中,無法生出離心,更無法修行了,乃至於墮落三途了,不可不慎乎! 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   五蘊本空,六塵非有,五蘊當體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真如法著相生滅起了,我們名為五陰法。所以當我們修行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不用害怕,五蘊皆空,那我不就消失了嗎?不會,您就證得真如法身了,成就一體三身自性佛。所以這個眾生與無明,也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差別也。佗體性都一樣,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   「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   此岸彼岸皆在自心中,自心迷惑,起心攀緣,念念著相,被境界轉,患得患失,起貪瞋癡,生諸煩惱,則名此岸。若悟萬法唯心,心外無別法,皆是自心生萬種法,而心體空寂,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放下萬緣,當下即是解脫的彼岸。如人做惡夢,未醒時,煩惱痛苦即是此岸。若夢即醒,當下即是解脫的彼岸。故知此岸、彼岸,唯是自心,更無別法。   「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   心體空寂,空靈不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無迷亦無悟,故六祖大師惠能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因眾生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外境,而生起了迷執,迷惑造業,生諸煩惱,沉淪六道。故因迷執而立覺法。依法修行,而破迷開悟。頓悟自心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諸佛如來平等無二。故達磨祖師云:淨智妙圓,體本空寂。於空寂性中,本無迷、無悟,是因迷而立悟。   「即離迷悟,亦無彼岸」   眾生因一念不覺心動,起心攀緣而生迷情,因迷而立覺,因覺而破迷。頓悟自心,體本空寂,而空寂性中,具恆沙妙德。而本覺本有,無明本無,本自清淨解脫,自在無礙。是故即知本無迷悟,而本覺本有,則即離迷悟,則顯獨一真覺,故亦無此岸與彼岸之分,唯是一真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唯是菩提之相。 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如來證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相即性,全事即理。十法界一真莊嚴,身土不二,無有一處,不是常寂光土,盡虛空,遍法界,無一不是三德涅槃,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無一方所,不是常樂我淨,寂靜永安,故地獄、天宮二不境界。如金剛經云:如來者,諸法如義。如即是始終不變,一致而無差別。萬法皆如,不見一法生,亦不見一法滅,法界即真如。故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亦不在中流,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中流者,小乘人也」   小乘人證阿羅漢果,入偏真涅槃。佛陀說明,非無上大涅槃,只是化城。只是修行至無上佛道的中途休息站,故名化城,非至寶所。休息以後,必須從空出假,行菩薩道至圓成無上菩提,才是真正到了寶所。是故,中流者,小乘人也。   「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此岸表迷惑之凡夫,彼岸表以覺去迷,迷雖破,而存覺之修假觀,中觀的權教菩薩。若依覺,修中觀,而破根本無明惑,即證法身,於清淨法身中,本覺本有,無明本無。不再覺上立覺,反成無明本。是故離迷也離覺,即言下佛道成,是即無此岸、亦無彼岸,唯證一真法界,一即一切。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   佛有三身,這個大家都知道,法身、報身、化身,簡言法、報、化三身。化身也稱為應化身,所以佛陀以應化身來我們人間,示現八相成道,也是應化身而來。其實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是自性身,所以佛又名如來,如來就是從真如的體上講如來。法身佛就是自己清淨無染的心體。報身佛就是我們把自己心中一切無明煩惱除滅,福慧莊嚴圓滿,得到真實受用的果報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相好無量,為九界有情之所敬仰。真實受用的果報身具自受用以及他受用,即是報身。自受用,是常、樂、我、淨,法身、般若、解脫,事事無礙,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滅樂。他受用,教化十法界一切有情,教化破根本無明的菩薩摩訶薩,乃至等覺菩薩,成就無上佛果。應化身則示現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令其解脫,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人間八相示現成道,所現的就是應化身。而不僅是報身佛不離法身,應化身佛乃至示現之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之各類的應化身,也是不離法身。這是因為眾生教化的因緣成熟,千江有水千江月,如來隨緣應現的,都不離法身。因為法身即是一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法報化其實是一身,即是自性,真如本性。故金剛經中說明,應化身、報身非真,唯法身真實。所以當我們證得自性的時候,就具有這三身,這三身就是我們自性的一體三身佛。法身即是自性的體大,盡虛空,遍法界,無一不是真如自性。報身即是自性的相大,圓照十方法界,性入一切相,相入一切性,互攝入融,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化身即是自性的用大,千江有水千江月,遍現十方法界,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事事無礙,用而不染,解脫自在。如來示現修行成佛,是因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而示現八相成道,普度眾生。實教菩薩的法身大士,皆可示現八相成佛道,度眾生。如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分根本無明,分證一分法身,即可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現成佛,度眾生。也有菩薩早已圓證佛道,而因願力宏深,而不示現成佛的。如地藏菩薩,早已是斷盡四十二品無明的妙覺菩薩,但因修菩薩道時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佛道。是故地藏菩薩,早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位,但一直尚未示現成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具法、報、化三身的無量相好莊嚴的佛陀。所以真正的三身如來,就是真如本性的體大、相大、用大。這三身就是我們自性一體三身佛。佛陀有這三身佛,我們眾生有沒有?眾生一樣有,只是我們還沒有證得,我們還沒有大徹大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啊!我們還沒有找到我們自己生命的原貌。找到了,您一樣有,與佛無二無別。所以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時候感嘆而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若能放下這妄想、分別、執著,則一切如來的智慧德能,就能圓圓滿滿的現前。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如來的智慧,但我們可以學,怎麼學呢?   「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善用即是佛用,惡用即是眾生用。儒家亦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就是完全無惡了,到了至善的時候,就消歸性德,沒有善惡的分別,全都轉為功德了。所以至善之人,現憤怒金剛相時,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的利害得失而現生氣相,是為了教化眾生,利樂有情,所以只好現憤怒恐怖相來教導他改過向善。絕對不會想到自己的好處。到了止於至善之時,您就是一位真正的菩薩了。   「現修智慧時即是報身」   所以現修慈悲,慈悲即觀音。現修大願,大願即地藏。現修大智,大智即文殊。現修大行,大行即普賢。所以菩薩的聖號都是表修德,佛的聖號是表性德,自性的性德。所以現修智慧的時候,當您真心的修大慈大悲,您就是觀音菩薩。當您一心修精進無懈,您就是大勢至菩薩。當您勤修大願大心,您就是地藏菩薩。當您精進修行普賢菩薩十大願,您心就是普賢菩薩了。所以這就是現修智慧時即是報身。所以有人說慈濟功德會的證嚴上人,她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因為她的內心念念都是大慈大悲,利樂一切眾生,她就成了觀音菩薩的化身了。所以觀音是表大慈大悲。是故修觀音法門,當然就要學習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不是天天念念普門品,大悲咒、心經,那就是修觀音法門了。修觀音菩薩的法門,念誦普門品,要學習觀音菩薩怎麼救度眾生。念大悲咒要學習怎麼千手千眼,要學習眼到手到,不要看見眾生有困難,明明有能力幫助他,假裝沒看到,自掃門前雪,少管閒事。千手千眼就是表示眼到手到,看到就要幫忙。您念大悲咒才會變成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這就是現修智慧時,即是報身。   「現覺無為即法身」   現覺無為就是頓除妄念,悟無所得,萬法皆空,畢竟無有一法可得。隨順這無所得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即是現覺無為的妙用,那就現證法身的體用不二。無所得的心,就是自己的本地風光,但心中也不能住一個無所得,這個無所得心是有所得、無所得的心都要放下來,是故名為頓除妄念,悟無所得。如果還有一個無所得的心還是有所得,就如同長爪梵志自言己證,一切法不受,他還是受這一法。所以佛法中講無念,不是只有無念,是有念無了,無念也無了,那就是真如,如如之心,如如是指始終不變,一致而無差別,寂而照,照而寂,寂照不二,體用一如的寂照一心。所以現覺無為就是真正相應到這個境界的時候,那清淨法身就開顯出來了。所以證得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如是體本空寂的心,應用出來的就是報身與應化身,報身就是自己的受用身,常樂我淨,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滅樂。在各種場合處世待人接物中示現出來的就是自己的應化身,有時為長官、有時為下屬、有時為長輩、有時為晚輩、有時為親朋好友,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其實報身也好,應化身也好,都是幻化非真,真實的只有自己的清淨心體,名為清淨法身。而心體是空寂的,覓心了不可得,那個空寂性是個真覺,是覺性,是本覺本有。您放下萬緣,佗就顯出來了,您放不下,念念起心攀緣,佗就被這五蘊煩惱塵障住了,而不能顯發佗的功德。所以現覺無為即法身,放下來法身就彰顯出來。   「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這是從佛陀示現成道的歷程。佛陀證果了以後,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佛陀剛成道的時候,先到天上講華嚴,度界外菩薩能早成佛道。後再回到人間講阿含,普度一切有情。為度母親摩耶夫人,也上昇至忉利天宮說法,所以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報身佛相好光明,殊勝莊嚴,無與倫比。在佛陀還沒有斷惑成道以前,祂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麥,身體瘦到前胸貼後背,全身都是皮包肋骨,身上皮膚筋脈全都浮現出來,可是於佛陀開悟見性成道以後,相隨心轉,又因佛陀長劫修福德,此時則是福慧圓滿,而圓成佛道之時,其身則快速轉成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殊勝莊嚴的報身佛。佛陀成道後,首先就想到要度化那五位隨行眾,亦即五比丘,祂從菩提迦耶走了五百多里路到鹿野苑去找尋那五位比丘。那五位比丘遠遠見到佛陀到來,他們心想,祂可能退心,不想修行,要來勸我們一起回宮去了,我們不要理他,我們自己繼續修行。佛陀越走越近,越看越清楚,以前的悉達多太子,如今相貌已轉化成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佛陀圓滿相,這五比丘大家用跪行至佛陀面前,恭敬頂禮、禮拜。佛陀說道:我已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所以為五比丘說法,教化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但是要成就報身佛必須先要斷惑,成就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的法身佛。即是人人本具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心體。只要我們能放下萬緣,不再起心攀緣,而能隨順清淨無染、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的本心,如鏡常明,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自生自顯,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體即是無言無說、無作無得的清淨法身佛。用則是解脫自在、智慧圓滿,具恆沙妙德的報身佛。   「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   至理,義即最究竟了義的真理,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自性,亦名為覺性,同於虛空,然非頑空,而是靈空,虛靈不昧,空靈不二。您說佗空,而佗卻有靈覺性,您說佗有,卻覓之了不可得,所以不能說佗空無,也不能說佗有。所以當您證得這一念無所染的真心時,我稱之為大乘三解脫門。就是這一念心體,空而不空。您要找佗找不到,廓然蕩豁,但是佗有見聞覺知的功能,空靈不昧。佗無相而相,佗雖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無一切相,但佗一接觸就明白,清清楚楚,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菩提相,都是智慧,圓照十方法界,所以佗無相而相。用是無作而作,如鏡之照,是無照而照,自生自顯,是自然有那個作用啊!就像水上的葫蘆,您一碰它就會轉,一推它就會跑,這是佗自然性的無為法,本有的德能不假外學,而且做的如理如法,恰到好處,所以無作而作,是真無為法,這是您一心三解脫門。而我們要找這個心體,卻覓心了不可得,懷讓禪師云:說似一物即不中,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形容到佗,包括我們六識都緣不到佗,就像您眼睛看不到您自己眼睛一樣。所以阿羅漢所緣到的是第八識,他看到的涅槃寂靜是第八識的相分,不是真如。真如的涅盤寂靜是染淨不二,是本自清淨,怎麼能看得到佗。就像我們呼吸順暢時,根本不察覺自己正在呼吸一樣,如果念念見到自己呼吸順暢,您就有毛病了。阿羅漢就是等於念念知道自己呼吸順暢。見性的人就等於真正呼吸順暢,連知道呼吸順暢都不需要了,消歸自性啊!所以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   「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   佛有法、報、化三身,其實代表的就是真如自性的體大、相大、用大,即是一體三身自性佛,但依眾生根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而云三身佛。   「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   人類中,因過去生中染污習氣之淺深,而有了上智、中智、下智之不同。下智之人他身見、我執重,喜歡打扮,愛漂亮,喜歡照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漂亮一點,所以菩薩順著我們打扮著莊嚴美貌,讓眾生歡喜親近,一般人也都是如此。所以佛陀要百劫修相好,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菩薩要珠寶、瓔珞莊嚴外相,令眾生歡喜接近。所以為下智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而不知自性原是真佛。   「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   中智之人,知世間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苦,此皆因見思煩惱而造作諸業,所招集的苦因。故欲修行,斷諸煩惱,離苦得樂,而證得解脫自在的果報身。而卻不知,煩惱即菩提,唯有清淨自性的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是即無煩惱可除,亦無菩提可證啊!是故達磨祖師云:淨智妙圓,體本空寂。六祖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故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   「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   上智之人,悟萬法唯心,能知外無一法可以建立,皆是自心生萬種法,心外無別法,但是他心相不能放。上智之人他明白一切萬法都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但心相放不下,不能心境兩忘。這位上智之人心如明鏡台,念念寂靜,心相不能忘,執此空靈不昧之心相為法身佛。所以古德常講凡夫之人著境,有智慧之人著心,要心境兩忘才是真法。心境兩忘,蕩蕩心無著,隨順這樣的心,不住境,也不住心,心境皆不住,第一義空,離名字、言說、妄想相,這是真覺。心、境雙忘,能所雙泯,隨順這樣寂照之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那是真正的上上智人。故云:   「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   上上智之人,直下會取,是心是佛,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與十方諸佛平等無二。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即是無上菩提,而不著心相。知心空寂而淨智妙圓,故不待心,這個待是取,不會去著了心相,我在覺照,我心在起用。他隨緣任運,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隨順法性,自生自顯,三輪妙用,利樂有情,自在逍遙啊!那就是法身大士無功用行,連心相也不可得了。絕待真心的妙用,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法身就是般若,般若就是解脫,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而無論如何都不會離開常樂我淨四聖德。那是最圓滿的,所以到了最後這個上上智人內照圓寂,明心就是佛,不待心而得佛智。在宗門裡面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摩訶薩。   「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菩薩,親證一心變現十法界,此十法界三千諸法,原是真如覺性循眾生業力所幻現,當體即是真如,生即無生,如水面倒影,當體即是水,生即無生。是故一切萬法,以心(空性)為體,故百丈禪師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名字。是故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唯心,如大夢已醒。故永嘉禪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此正是明心見性之境界也。是故法、報、化三身與萬法皆是自性,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楞嚴經中會四科即真,圓彰七大即性。十方法界原是覺性大海,循業發現的幻境而已,如同水面依空中的景象而幻現出倒影一般,當體即是水。故真能放下萬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此即是解脫心也,更無其餘之解脫,而隨順此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見地與妙用,即是無上大道之四智菩提。   「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萬法本空,諸法本寂,唯一絕待之真覺,循業所幻現十法界一切諸法。十法界一切有情無情,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但因一念心動,而生起了根本無明,而有了四聖法界,又依三細六麤之見思二惑,而有了六凡法界。而四聖、六凡皆非實有,實有的,唯一真法界。故佛陀為六凡眾生說出世間法,令入四聖法界。最後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一佛乘,令四聖法界回歸本來,非凡非聖,無修無證,無所得之清淨自性,本具恆沙妙德之本地風光,亦名一真法界。故知菩提本自性,眾生本來是佛,只因起心攀緣外境,而污染了自心,而不能彰顯自心本來的真實妙用,如明鏡蒙塵,而不能照,只要清除明鏡上的塵垢,則鏡光自現。是故眾生只要放下萬緣,萬緣放下,佛性的妙用於自心中自然顯現。若執有佛法可得,反成法執,則不能證無上菩提。所以佛陀說法是為破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的心。眾生心遠離了妄想、分別、執著,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因為佛性本覺本有,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之不覺本無,只因眾生起心攀緣而生起的妄執。眾生若能放下萬緣,則立地成佛。是故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因為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以此心直了成佛。 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   「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   眾生造了業,有了業因就有業果。原始佛教說明了,業感緣起,佛陀就是悟緣起的真理。小乘稱業感緣起,大乘始教名阿賴耶緣起,大乘終教云:如來藏緣起,大乘圓教說明法界緣起,所以佛法講緣起。原始佛教告訴我們,我們生死的由來,是由業感緣起而來。依十二緣起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招感生死。簡單的說明,那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我們為什麼會來這世間受苦,因為過去生所招集的業力,隨業牽引,所以來投生人間受苦。這是世間因果,苦集二諦。我們欲出離三界得證滅諦涅槃寂靜,那就要修道,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才得以證入涅槃寂靜。所以滅道二諦就是出世間因果。其實苦集滅道與十二因緣只是開合不同而已,所以眾生造業,那就召感生死果了。那業不造眾生,為什麼呢?如果您雖然造了業,若是沒有緣,佗也不會結果,像我沒有學佛以前,我從事建築事業都學會吃喝玩樂,造了不少業,我到三十七歲學佛,我在學生時代很單純,大學畢業後,走入社會工作,才染上這些社會不良的習慣,但是那也只有染了十多年。學佛以後,我就把所有的壞習慣改掉了,我現在是六十九歲(西元一九四五年生),我用了三十幾年的時間把壞習慣淨化掉了。我現在心裡想的都是修學佛法,深信三寶。善緣的力量,遠大於未學佛前所造惡業的力量,所以當然是這個善緣先現前,菩提業先現前。但是我以前造的業存不存在?當然在啊!如果我們利用今世,深信三寶,仰止唯佛陀,堅定信念,絕不動搖,深植八識田中。這個深信三寶,仰止唯佛陀堅固的信念,會引導我們,生生世世學習佛法,終不退墮。於斷惑證真時,乘願再來,利樂有情時,就可利用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藉這個因緣,入三惡道中,教化眾生,利樂有情,福慧雙修,大慈大悲,而成就無上佛道。所以業不造人,業要有緣佗才會現報,所以我說我們今生修行,即使我們沒有學佛前,造惡因,您趕快努力一心歸向三寶,那個堅定的信心向三寶的力量很強,三寶會幫助我們將來得人身,因為佛有業自在,不僅今世,還可以幫助到我們來世,先讓我們來生得人身,得了人身,因為您前生對三寶堅定的信心,在人間很快又學佛,證得忍位就是粗煩惱能夠伏住了,雖然沒有斷貪瞋癡,但伏住了,這個時候絕不墮三惡道。因為墮三惡道的原因是貪瞋癡,因為他貪瞋癡伏住不生,當然不會墮三惡道。這樣一直用功,小乘則證到了須陀洹果,斷見思惑,圓伏煩惱,證位不退,人間天上七翻生死,決定證阿羅漢果。大乘別教初住位,圓教則是初信位,斷見惑,不與萬法為侶,圓伏煩惱,證位不退,決定可以成佛。再回到人間,行菩薩道,決定不會退於此位,決定可以成佛。證位不退之行者,根不入塵,不與萬法為侶,那修行就容易了,這才是真正的易行道。所以業不能造人,業要有佗的緣,佗才會形成果。所以這因、緣、果,您雖造了業因,但是沒有緣去催化佗,佗還不能感果的。但是您有業因,又加上緣,佗馬上就起現報了。所以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所以您雖然造了業因,而您斷了見思惑,入偏真涅槃了,從此不再招感分段生死,除非自己從空出假,乘願再來,遇到宿世的因緣,則欠錢還錢、欠命還命,此時因破身見、我執,大菩薩不昧因果,隨緣消舊業,而不生煩惱,自在解脫,廣行六度,直至成佛。所以業不造人。   「今世造業,後世得報,無有脫時」   因果報應很複雜,有今世報,有來世報,有多生多劫以後報。我們學佛的人,不要以為現世報是不好,那是因為沒有學佛,惡業又造得重,所以惡貫盈滿得現世報,否則一般都是來世報。我們學佛的人反而希望現世報,您做錯事馬上幫您報掉,不要讓它生利息,因為這個法界的利息可能不只兩分、三分利,利息重利,是故惡業馬上報掉最好。所以我現在如果做錯了什麼事情,我馬上懺悔,以後一定改過,希望惡業能很快就報掉。所以經上告訴我們,修行人要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所以現世報有兩種人,一種是修行人,一種是沒有修行的凡夫。沒有修行的人是惡貫盈滿招感現世報,修行人是隨緣消舊業,馬上把佗報掉,不要來世加利息,有什麼不好呢?所以有好也有壞,但是一定會報的,菩薩也不昧因果,過去生所造的業,遇到了因緣,有還命債、有還錢債。如六祖惠能大師,過去生欠債未還,今世遇到張行昌來討債,還了十兩金子。所以後世受報,無有脫時。   「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至人,世尊就是至人,所以佛陀又稱為至人,最高的人,所以至人也就是聖人的意思。所以唯有聖人,他在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但是要怎麼才能夠不造諸業呢?要隨順清淨自性,遇緣自生自顯的妙用,簡稱隨順法性,因為我們的真性裡面具無量的智慧德能,是無上菩提,是真理的化身,因為我們的自性是自心無非是為戒,是自心無癡是為慧,是自心不亂是為定,佗不需要去外修戒定慧,佗本身就是圓滿的戒定慧,所以您順著佗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怎麼會造業呢?順著佗就是真理,通通都是真理的化身,真理是最極圓滿的道理,佗是大道、無上妙道,佗怎麼會去造業呢?所以您要順著您的自性的體用。自性人人具足,不假外求。誰能放下萬緣,萬緣放下,佗就開顯出來了。您放不下,佗就被覆蓋起來了,覆蓋的東西就是三障諸煩惱等無明習氣障住在前面,我們就隨自己的習氣起作用,那就是起心攀緣,而生起了三細六麤,那當然要造業。習氣裡面有我法二執,自性理面沒有我法二執,沒有我法二執的自性,是最客觀,流露出來的妙用都是智慧、都是真理,那當然是不造業啊!所以要放下,真的,修學佛法就是修一個放下,放得下什麼事情都了了,所以至人在這身中,他不造諸業,因為他是順著自性的,順著清淨無染心的,順著實際理地不著一塵,順著體本空寂,佗的妙用,就是淨智妙圓,順著如是,順著空性自生自顯的妙用,而非八識習氣的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心意識的取相分別,當然不會造業,故不受報。   「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   因為您能夠行無為法,無來無去無事情。未來的不想,過去已經過去了,現在隨順自性遇緣自生自顯的妙用,事而無事,無事而事,那是真正的無為法,是真理的體現,是不會造業的,這個諸業不造,自然得道。有事就有業,沒事就沒有業,大修行人隨順法性,率性之謂道,所以無事而事,事而無事,那就不造諸業,唯是自性的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利樂有情,功德無量,真實不虛。   「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   眾生因起心攀緣外境,行有為法,故身、口、意無時無刻不在造做諸善惡業。即已造業,本應隨業受報。但如能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斷見思二惑,證阿羅漢果。出三界了生死,除非乘願再來,否則從此不再三界受生,是故業不能造人。   「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   是故凡夫見思惑未斷,行有為法,三業不淨,念念造業,隨業受報,故業與人俱生。阿羅漢依佛陀教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斷見思二惑,行無為法,不造諸業,命終之後,入偏真涅槃,寂靜永安,從此不再三界受生,除非乘願再來行菩薩道,利樂有情。而於入偏真涅槃時,灰身泯智,則業與人俱滅。然而佛陀在原始佛教雜阿含經中,為二乘人說法開示大乘思想。所以大乘的思想一入耳根永為道種,阿羅漢在入偏真涅槃,經兩萬大劫後,因大乘佛法的種子成熟了,他自然從空出假,行菩薩道去了。如果佛陀沒有在阿含經中說法開示大乘佛法的妙理,則阿羅漢一入偏真涅槃,大概永遠不會再回三界受生,永遠沉醉在寂靜三昧樂中。所以人不造業,業與人俱滅。阿羅漢灰身泯智,證入偏真涅槃,您去哪裡找他呢?但是他乘願再來,遇到過去生中所造的業緣還是要還的,因為菩薩不昧因果,但是還的很輕鬆自在,因為破身見、我執,通達五蘊本空,六塵非有,自性本無生死,乘願再來,遊戲人間。   「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   由此可知,業是由人造,造業受報,故人由業生。若修行斷見思二惑,不再造生死業,入偏真涅槃,雖舊業仍在,而卻能出三界了生死,是故業無由生人也。亦如同人能弘道,而道不能弘人。因為道是清淨無染、無所依止,隨順因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是不可擬向,唯直下會取,直下承担,自心是佛,自心是道。故宗門云: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亦云末後句。是故大乘經典中,即使是了義的文句,也是指月標,意在言外。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佛弟子心中有無所住而生心,結果還是住了無所住,反而成為斷滅相。是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為破眾生住相生心,菩薩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破除住相生心已,是則無所住而生其心,也須一併放下。其真實的境界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是末後句之直下會取,直下承担,心無所依止,這才是真道。是故南泉禪師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明,若真達無所擬向之妙道,心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石頭希遷禪師云:道,怎麼也不得,不怎麼也不得,怎麼不怎麼都不得,汝要怎麼得。是故無上妙道無言無說,離識、離示、離一切作意的因緣,要如何得入呢?唯有得道之大修行人,教化眾生,能循循善誘,次第而入,終至開悟見性,成就佛道。如佛陀以四悉檀說法,先以世界悉檀接引眾生,次以各各為人悉檀,令眾生對三寶起淨信。接著以對治悉檀,教導眾生清除自心中的染垢,恢復清淨無染的本性。最後引導眾生入第一義悉檀,明心見性,直下會取,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成就無上佛道。是故人才能弘道,能觀機說法,令契入本心。而道無言無說,無識無示,向上一路,密不通風,故道不能弘人啊!   「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   今世許多修行人,他解悟,而自以為是證悟,雖能明白自心的體、相、用,即是佛法僧三寶,而眼睛所看到的卻是金銀財寶。心中知道五蘊皆空,而眼睛所看到的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皆有,隨順習氣說是率性。自心習氣中有貪瞋癡,而自以為是率性,結果造了貪瞋癡,當然要受報,而卻以為證悟,率性之謂道,所以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這個至是指至極的智慧,即是自性般若智慧,能觀空離相,照事照理,不造諸業。所以至少就是指無有真實的智慧,缺少觀空離相的般若智慧,那怎能不造業呢?造業又怎能不受報呢?自性般若智慧少,就是識心分別妄想執著多,那怎麼能不苦呢?   「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   「至」是指至高之智慧,即般若智慧。至少即是少有觀空離相的般若智慧,唯有識智辯聰之分別執著。而理前心,即指隨順自心的煩惱習氣,那必然是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背覺合塵,迷惑造業,隨業受報,何有解脫之時。若於根塵接觸之時,現前之心,不起心攀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而能隨順清淨無染的自性,自生自顯的妙用,背塵合覺,即是真理的顯現,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如鏡之照,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清淨湛然,不污染後心,則後心無報,那當然是不會招感業力果報的。 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前云:若前心不造,即後心不報。而如來久劫修菩薩行,早已前心不造,後心不報,解脫自在,豈有真修苦行的道理。這只是示現給一切外道及凡夫明瞭,修苦行是不會真正解脫,證無上菩提的。證無上菩提是要明心見性,開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緣有,自性空,是一心的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悟一切法空不可得。如是才能真正放下萬緣,不污染自心,恢復本有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那即是見性成佛道。所以佛陀祂是表演給我們看,告訴我們修苦行不會成就。最後祂去尼連禪河洗個澡,對著金剛坐,發下誓願,若不成佛,不離此座。示現明心見性才能夠成佛道,所以佛陀在梵網經中說明,祂已經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示現八千次成佛道了,所以那個苦行是表演。但為什麼祂有這個因緣來做這個修苦行的示現呢?這也是佛陀示現祂不昧因果。佛陀為什麼有這六年苦行之惱的因果呢?這個因緣果報就是佛陀過去生中有一世,祂是婆羅門之子,名字為火鬘,祂跟一個瓦師之子,名護喜,他們兩個非常好,護喜他曾經邀佛陀過去生的這位火鬘,一起去拜見迦葉如來。而這位火鬘他就用一種很不禮貌的語言說,我何必去見這位髠道人,髠就是頭上沒有頭髮的意思,他說我何必去見這個髠道人呢?邀請三次,三次拒絕。所以因為火鬘這樣的惡言相向,所以得到這六年苦行的報應。然而佛陀對那六年苦行的感覺很清楚,完全化為智慧,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祂內心相應的是常樂我淨,祂沒有真正受苦行,煩惱即是菩提,那個修苦行,就是智慧的運用,表演給凡夫、外道明白修苦行是不會成佛的。那是第一種表演,表演修苦行不會成就。第二個表演,示現大修行人不昧因果的道理給大眾看。您造了因,因緣聚會的時候,果報都還要現前,告訴我們不能造諸惡業。但是佛陀絕對不是受那個苦果,相有而實無。祂受的是自性常樂我淨,怎麼會苦呢。但是六年修苦行的那個感覺,整個過程都化為智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一點受苦也無。所以當我們真正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根塵接觸,六根、六塵、六識,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善惡相待能所之法,一切萬法通通變成菩提相,通通變成般若智慧啊!所以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   佛陀雖然是示現受了金鏘馬麥之報,受了金鏘刺足。這個公案說到有一天,佛陀祂在街上托缽,有個兵器金鏘飛過來了,佛陀騰到天空,金鏘也追到天上去,佛陀降到地面上來,那個金鏘就從佛陀的腳刺進去,血就流出來。我們覺得佛陀一定很痛,其實佛陀根本不是痛,那是一種智慧,知道這個境界,是故名為不思議解脫境界。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常、樂、我、淨。佛陀生活在自心的常樂我淨裡,因為如來照見五蘊皆空,證真如,真如的境界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只有常樂我淨,而從真如心中變現八識、五十一心所,和光同塵,利樂有情。所變現之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是智慧,是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是常樂我淨,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常是沒有變化,常是指清淨心中,沒有一點情緒的變化。樂有兩種,一是無上菩提覺法樂,二是無上涅槃寂滅樂。無上菩提覺法樂,是指一切通達,一切明白。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知道那是什麼感覺,那是什麼境界,覺了一切萬法之樂。無上涅槃寂滅樂,是指雖一切通達,也清楚明白一切順逆境界,而心中寂靜永安,無一絲變化。我有二義,一指有這個體,即真如自性,二指能當家作主,自在解脫,不受一切外境的影響。而淨則是絕待之境,離斷常有無、相待能所,法界即真如,是一真法界,是離染淨之真淨。佛陀即使示現金鏘馬麥之報,這也是真如佛性之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之大機大用,自心永遠不離常樂我淨,解脫自在之真實受用。所以佛陀的金鏘馬麥之報,是示現給大家看,警示世人,因果可怕,不要造惡業啊,即使是成佛了都有因果的報應,大修行人是不昧因果的。您們要畏因,您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要想到有因有果。乃至我成佛了,還得受此金鏘馬麥之報。這個金鏘之報是什麼,為什麼佛陀有這個金鏘之報,這個公案敘述,佛陀有一天領眾弟子在路上托缽,忽然遇到金鏘飛過來,佛陀騰到天空,金鏘追到天空,飛到那裡,金鏘追到哪裡,最後佛陀降回地面,金鏘就刺入佛足。這就是佛陀示現給眾弟子看,目的在告誡弟子們絕對不可造惡業,因緣聚會時,果報還現前。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因緣果報呢?因為佛陀過去生中,祂曾當一個郡主的商客,因為祂為了爭一艘商船,就與郡主格鬥,所以祂以茅刺穿郡主的腳,令郡主流血過多而喪命。所以佛陀在行乞的時候,因緣果報現前,那個金鏘不曉得從那裡飛來,就這樣猛追著佛陀,最後把佛陀腳刺傷了。佛陀就利用這個機緣,示現警誡世人,不可造惡業,將來果報還自受。說不定佛陀還故意表演給大家看,好痛喔!其實祂根本沒有痛,祂清楚明白被刺的那種感覺,是無上菩提覺法樂,但內心常樂我淨,寂靜永安。是故名為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佛陀哪裡會有受苦呢?所以為什麼說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信不具足。佛陀絕對是常樂我淨的,因為那是真如自性的法味,法爾如是。那金鏘刺足,受傷之報,化成智慧,變成無上菩提覺法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已,佛陀不會有苦受。那個金鏘刺進來的觸覺,跟我們被刺的感覺一模一樣。但我們是真的有痛感,佛陀沒有啊,祂化為無上菩提覺法樂,變成一種智慧的樂,相應的智慧。祂內心在常樂我淨中,您能夠明白這是什麼道理嗎?所以為什麼祖師要教導我們前心不造,後心無報。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分證即佛以後的修行,那是快樂得不得了的修行,是三德涅槃,常樂我淨。所以我說相似即佛位的修行,才是真正的易行道,因為不與萬法為侶,圓伏煩惱,乃至斷煩惱,破塵沙惑。那照見五蘊皆空以後的修行,這是破無明,證法身,成為一切諸佛,是無功用行,率性之謂道,這種修行是快樂的不得了,因為祂是念念不離常樂我淨,祂受了一切的順逆境界,是名為無上菩提覺法樂,變成智慧,祂是念念不離無上涅槃寂滅樂,這才是不可思議啊!金鏘刺足這個典故就介紹至此。那馬麥之報又是什麼因緣?這是說明佛陀曾經在槃頭摩跋城的時候,受了食馬麥九十天之報。那為什麼會示現食馬麥的果報呢?因為佛陀過去生中,祂曾經是婆羅門的時候,那時毘婆尸如來示現於世,當時毘婆尸如來與及祂五百比丘眾受到槃頭王殊勝的供養,那時候這位婆羅門見到了這個供養如來及五百童子上好飲食的盛會,他生了一念嫉妒心,所以這位婆羅門就口出惡言,自言自語說道,這位修行人跟他的五百個童子應該去吃馬麥才對,怎麼會有那麼好的供養。就講了這一句話,如今因緣成熟,所以佛陀跟他的五百羅漢,在槃頭摩跋城的時候,就受了九十天的食馬麥之報。那為什麼會發生此事呢?這個因緣很怪異,槃頭摩跋的城主,他邀請佛陀跟祂的五百羅漢弟子接受他的供養,佛陀也答應他的請求。但城主卻突然忘記這件供養佛陀的這一件大事,跑去度假去了,結果佛陀與他五百弟子到來的時候,沒有人接待了,因為城主與他的家人跑去度假了。佛陀及五百羅漢弟子,沒人供養,這怎麼辦呢?這時養馬的馬夫,就把他養馬的麥子,拿來供養佛陀及五百位羅漢弟子。阿難見了佛陀吃馬麥,心裡非常難過,佛陀從自己手中的馬麥,給阿難嚐嚐。阿難嚐後,驚嘆言天廚妙味,人間難得。這說明佛陀雖然吃馬麥,但祂內心是常樂我淨,法喜充滿,根本沒有苦惱啊!佛陀示現給我們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教導大家,千萬不要造惡業,因緣聚會時,果報還現前。等到過了這九十天,這果報將盡的時候,這位城主突然想到供養佛陀及五百位羅漢弟子之事,趕緊趕回城裏,至誠道歉,懺悔禮拜,更舉辦盛大歡迎會,來接待佛陀及弟子們,但佛陀已經受了九十天的馬麥之報了。這是馬麥之報的因緣。佛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證三德涅槃,念念不離常樂我淨,自在解脫,一切無礙。這五百位羅漢弟子們,他們只破色、受、想、行四蘊,尚未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第五識蘊還沒有破啊!祂們一定是有點不舒服,馬麥總是不好吃,但是祂們內心絕對是不會起貪瞋癡,絕對不會生煩惱的。所以苦是苦,空是空,心永遠是空寂的。所以禪門有個公案,有位禪師他是證阿羅漢果的老禪師,他生病時,口中喊著痛啊!痛啊!他的徒弟就問師父:師父您以前都是說空啊,空啊!現在怎麼說痛啊,痛啊呢?老禪師回答道:徒弟啊!您不知道,痛是痛,空是空,這是兩回事。破色受想行四蘊就是這樣,他心是寂靜的,是空寂的。絕不會生貪瞋癡的。但是這個身體當他生病的時候,還會有苦惱,還會有痛苦。當他沒有飲食的時候,他也會餓。但是如果是證俱解脫阿羅漢,他就入滅盡定,就沒感覺了。那如果是照見五蘊皆空的大菩薩,當祂生病的時候,祂知道那是什麼感覺,但不會苦惱,因為都化為無上菩提覺法樂,通通變成菩提相,都是覺所顯發。那個病痛的感覺變成智慧,變成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那個肚子餓的感覺也變成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變成智慧。是故名為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永遠是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念念不離常樂我淨。所以佛陀示現金鏘馬麥之報,以教化眾生,因果可怕,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不要造業啊。怎麼會有真正的金鏘馬麥之苦報呢?那個金鏘馬麥之報變成一種無上菩提覺法樂,祂的感受永遠是常樂我淨。所以為什麼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   「是名一闡提」。因為您不肯相信,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自性永恆如是,常樂我淨,具恆沙妙德,自性就是涅槃妙心,正眼法藏,自在解脫,事事無礙。所以信不俱足,無法成就無上菩提,是故名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指無法成就無上佛道之人。所以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不具善根啊!   「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解聖法是什麼?悟了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於根塵接觸時,不起心攀緣,隨順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自生自顯的真實妙用。因為自性,具恆沙妙德,佗的妙用即是無上菩提,即是真理的化身,自性運用在身口意三業上就化為三輪妙用,普度眾生,利樂有情,故云: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則為凡夫。凡法是什麼?凡法就是根塵接觸,起心攀緣,住相生心,心住著相待能所,斷常有無,則原本的聖人法,就轉變成凡夫法了。所以聖人法與凡夫法之差別,只是在心境上迷悟染淨的不同而已。心迷了,起心攀緣,污染了自心,則一切法成凡夫法。心悟了,如大夢已醒,知一切法唯心,悟一切法悉不可得,則萬緣放下,心地清淨無染,根塵接觸,不起心攀緣,隨順清淨自性,遇緣自生自顯的妙用,則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聖人法。   「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   是故,但能不起心攀緣外境,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則不生相待能所,也自然不著斷、常、有、無。則用心如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了不住心,此即是捨凡法之分別、執著、妄想而就聖法知一切通達、一切不染。轉凡成聖,即此凡夫成聖人矣。   「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   世間凡夫不悟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順此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智慧及妙用,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故名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六祖惠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以此心直了成佛。世間凡夫不向自清淨心中成佛道,卻向外求活佛加持、灌頂,希成佛道,心中嚮往著權威的依賴,偶像的崇拜,雖名為佛弟子,其實也只是個附佛外道而已。若能頓悟,萬法唯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外無一法可以建立,皆是自心生萬種法,真正能放下萬緣,不起心攀緣造作,則萬法本空,自心本寂,心如明鏡,一切通達,一切明瞭,一切不染,則自心成佛道也。故祖師云: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   「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無智之人,心外求法,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道,不悟自心原是如來。若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道之頓悟、頓修、頓證之無上妙法。無智之人不僅不能接受,甚至毀謗、加害。反令此無智之人,造墮地獄之重罪。另一種自大狂慧之修行人,以信悟、解悟,而執為證悟。而自心充滿了貪、瞋、癡,卻執自心就是佛,以隨順自心的染習,而自以為是率性之謂道。未得曰得,終究墮落三途,此也歸類於無智之人。是故經云:無智之人,莫說此經。   「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清淨無染的心體是法身佛,真心的智慧是般若即是法,心有體就有用,用而不染即是僧。僧是和合義,體用和合,體用一如,故心之妙用名為僧。故知,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是心是僧,心是一體三身自性如來。無智之人就是信不具足,心外求法,心中須要有所依止,否則就無法修行了。更有希求加持、灌頂、感應,或生到某個佛國世界,就能快速成就。而不信清淨無染的本來心就是如來。若能一念息心,息諸萬緣,豁然頓脫,直下會取此淨智妙圓,體本空寂的本來心,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是心是僧,頓悟自心原是一體佛法僧三寶,如是則名真正通達無上妙法,而成就無上菩提之菩薩摩訶薩。是故名為解法成於聖人。假若修學佛法,心懷神通、感應、神秘力量,愛慕空中佛相、聲光幻影,乃至怪力亂神諸事,此皆邪知邪見,恐失心而著魔狂亂也。 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見諸相是識,是緣起,非相是性空,所以見緣起即見空性,緣起與空性是一非二。所以見緣起,即見空性。那見空性即見無生,所以無生不能有無生的道理或解說。是當下生即是無生,如夢醒,即見夢境空,不須另加解釋。所以無生不能說佗是因為什麼道理才是空,那已經生了一個無生的義,不是真正頓悟無生。無生是直下領會的,當下就是無生,當下就是緣起。為什麼?因為十法界三千諸法,當下即是覺所顯發,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們現前的境界是自己真如自性的夢境,晚上的夢是自己第六意識有我法二執,是自己的心識所幻現出來的夢,所以您一醒夢境就空掉了。而眼前這一切萬法就是真如自性的幻夢,這是自己與十方法界一切有情所共同的幻夢。這個幻夢,要在自己破了無明的時候,才會真正的醒過來。當醒過來的時候,這個幻夢,佗不會消失,因為佗是與十方一切有情同共這一心的。是一心循眾生業力所幻現的十法界三千諸法,當體即是一心,如同水面的倒影,當體即是水。所以只有心是真實的,其他都是幻影。而這些十法界三千諸法的幻境為什麼存在呢?因為一切眾生還在哪!眾生還有那些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那些習氣在,所以這些幻影不會消失啊!今天如果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大家同破根本無明,則這個十法界三千諸法,悉皆消隱,回復原有空明的覺性,名如來,如其本來,即是佛性。是故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宇宙人生萬法的原貌,原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虛靈不滅的真覺。本來只有一個絕待的真覺,因為佗被無明風暴所動,這真覺產生了種種不同的妄想、分別、執著出來,這個真覺一起心分別,立相待、能所,著空著有,住斷住常,這個真覺就變成我們的妄覺。這個妄覺,隨著我們一切有情,無明、煩惱、習氣的不同,就有我們這個十法界三千諸法。四聖法界乃至於我們六凡法界,這都是從真覺裡面幻現出來的。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回到這個真覺裡面?就是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來,就是放下萬緣,恢復自性本有的清淨心,那就證入了真覺,一進到這個真覺,見十方法界就是自己一念心中的幻境而已。所以楞嚴經中,會四科即真,圓彰七大即性。就是佛陀告訴我們這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更說明組成這四科的材料即地、水、火、風、空、根、識這七大,其體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都是一心所幻現出來的,是眾生循業發現。從一心的體上而言,一空一切空。從一心緣起而言,一假一切假。從緣起性空,空假不二而言,一中一切中。十方法界,原來只是一心的三諦理。這一心就是覺性,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三德涅槃,常樂我淨,這一心也就是如來法身。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   因為眾生心中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需要修行法門來對治煩惱染習,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是醫治八萬四千種煩惱心病,心病若除,則心離一切相待、能所、斷常有無,轉八識五十一心所成一心,則眾生成佛道矣。   「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   是故若以八萬四千法門,除盡心中八萬四千種煩惱,即見自性本自清淨,猶如虛空,廓然蕩豁,即無煩惱,亦無菩提,唯此空寂心中之即體大、即相大、即用大,體用一如。證得三德涅槃,常樂我淨,與十方如來平等無二。故知,凡夫於六道中,流轉生死,就是這身心內八萬四千種煩惱所生,統攝為我、法二執。若能出離,即得涅槃解脫,成就佛道也。   「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   凡夫確實如此,患得患失。所以俗話有云:人壽不及百,卻有千歲憂。所以我說將身心世界信託給三寶,就是告訴您放下,不要希求未來要如何輝煌騰達。未來的不想,過去的就不會想。未來的會想,過去的一定也會想。因為想未來的力量比較強,所以未來的不想,我們就能活在現在,現在眼前之事,依止十善業、四念住、八正道來行善。當我們心中不離十善業、四念住、八正道的時候,內心就會越來越沒事,慢慢就契入無為法了。所以我們患得患失想未來這件事情一定要放下來。因為我們想未來患得患失也沒有用,該來的還是會來,不該來的還是不會來啊!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您想它幹甚麼,多修福修慧,增長自己的正能量,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飢,皆名大惑。為什麼?您要相信,一切皆由命,半點不由人,而命運是主掌在自己手中的,所以我們要改造自己的命運,就用十善業、四念住、八正道去改吧!四念住與十善業合起來就是菩薩道了。   「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   所以聖人於心無事,於事無心,心無罣礙,清淨無染,自在解脫,念念歸道。念念就是念念息心,心空及第歸,念念自見本性的真實妙用,這就歸了道。道什麼?就是自性的妙用。我們現在是念念起心攀緣,是心意識的分別,思惟造作,是念念造作諸業,那就不是道。當我們息諸萬緣,隨順清淨無染心,遇緣而自生自顯的妙用,那就是道。這個道也很有層次,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能守本真心,那是觀行即的道。當我們能夠隨順真心,那是相似即的道。當我們能夠得心應手,運用自在,完全豁然打成一片,心境兩忘,那就是真正的念念歸道了。這就是法身大士三不退的境界,圓教初住以上所證得的境界。   「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若不悟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以此心直了成佛,而外求諸法,執著以為研習經教,就是懂佛法,而不肯努力實踐,依教奉行,而自以為是,未得曰得,反成障道因緣。如是之人,應力行十善業。由下品十善而入中品,由中品而入上品。再由上品十善入四無量心。再由四無量心入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清淨佛出世。再由三業清淨入三輪妙用,開顯如來的大機大用。如是用功,努力實踐,即使未達圓果,也絕不會墮入三途,保得人身,繼續修行來圓成佛道。無令學佛不成,反淪墮三途之兩失啊!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象併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這夜坐偈,並不是晚上才來坐禪的,譬如禪宗的默照禪或話頭禪,那是白天、晚上都在用功,有的甚至修不倒單的,所以這夜坐偈的夜字,它是表法的意思,因為白天炎熱,喧擾,夜裡清涼、寂靜,所以夜是表寧靜、清涼,安詳。心中非常的寧靜、清涼及安詳。所以每一位要學坐禪的人,一定要學習這夜坐偈。心一定要放下,一定要清涼。我們聽經聞法也一樣,才能夠相應。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敘述祂在大梵寺開講心地法門的時候,一上座,先要大家一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家念到心清淨的時候,六祖大師才開示道: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夜坐偈這個夜就是告訴我們,當您要入禪坐的時候,心一定要放下來,心一定要靜下來。如果您心靜不下來,心情浮躁,就想禪坐,心又靜不下來,越坐越急躁,反而得不到禪坐的效果。所以我們要靜坐以前,一定要先把心境調好。諸如調身、調息、調飲食、調睡眠、調坐、調光線等這一些都是助緣,最主要是讓我門在靜坐以前,心要很安靜,很祥和,這樣一坐很容易就入定。所以這個夜是表示靜坐以前心中寧靜、清涼、安詳。所以大家一定要記得,當我們想禪坐的時候,而心煩氣躁,則不如先起來禮佛,等心境平和時再禪坐。因為心煩氣躁,越坐越想壓它,最後產生反效果,以後會變成心很煩躁、容易發怒。所以夜是表心中寧靜、清涼、安詳的這個意思。夜坐的坐是表示安穩、舒適之義。坐禪前心地清涼、安詳,一上坐就覺得安穩,舒適,不會這裡想,那裡動,身心安穩。意思是很快就能進入境界了,這是要入定的先決條件,所以名為夜坐。偈是頌偈,以七個字一偈的頌詞,來說明禪坐中的境界。在這個夜坐偈裡面,它都有兩句一對的偈頌。偈中每一更都有八偈,前四偈表定,後四偈表慧,因為我們在禪坐的時候,不能只是以生止滅,以滅止生,把心伏住,不打妄想,如外道以及世間的禪定,四禪八定,那就是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的方法,把心伏住,令妄想不生。因為凡夫外道,不悟萬法唯心,法界即真如,當體空寂,是眾生循業發現,無生、無自性,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凡夫、外道,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的方法把心壓伏住,令不生妄想,而得世間的四禪八定,或外道之無想定。所以凡夫外道所修的世間禪是有定無慧。佛法中修坐禪要明萬法唯心,而心體空寂,畢竟無有一法可得,是故能夠放下萬緣,不打妄想。所以佛法中修學坐禪,要止觀雙運,定慧等持,而入於即止即觀、即觀即止之定慧一體,事理不二。是故古德開示:有定無慧,增長無明;有慧無定,增長邪見。所以佛法中修學坐禪一定要定慧等持,才能修成正果。在這五更裡,更是表進階,由第一階入坐起,至第五階之圓滿。亦表破五陰證真如,破暗見明。前面這個一、二、三更,這前三更是論修的。那第四更是論證的,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這是論證,所證入的境界。第五更是無修無證者。第五更教您直下承擔,無修無證者,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法性如是,真正修行成就的一位無修無證者。偈頌的內文。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這個一更的時間是從晚上七點到九點零分。佛法中修學禪坐不一定要在哪一個時間。一更只是表夜坐開始起修,亦表破色陰。夜是表:寧靜、清涼、安詳。坐是表:安穩、舒適。一更端坐是說明,禪坐的開始,心要寧靜、清涼、安詳,坐時才能安穩舒適。   結跏趺,就是跏趺坐,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雙盤坐。因為這種坐姿最穩定,像盤根一樣不會動搖。怡神寂照泯同虛。怡是愉快,心神愉悅,心情非常的愉悅,萬緣放下,心曠神怡。寂照,指清淨心中,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泯同虛,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心中沒有妄想,清淨湛然,泯同虛空一般。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萬法皆空,是一心的三諦理,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來就沒有生滅,只是因為您不明白宇宙人生萬法的事實真相,它當體即空,因為不悟空性,所以只能用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來壓伏妄心,令不起心動念。當我們了解這萬法唯心,一切萬境皆是心識所變現出來的,身心世界萬法,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根識,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幻現出來的,當體即空,那自然就不會起心攀緣了,如同夢醒了,就不會被夢境所困了。所以曠劫由來不生滅。本來這些事情就像夢境一樣,夢有好夢、有惡夢,各式各樣,但作夢的心始終空寂,無有來去。既然如是,又何必起心以生止滅,或以滅止生來降伏妄心呢?反成斷滅無想,有體無用了。故云:何須生滅滅無餘。為何一更禪坐,就能得正定呢?因為有智慧觀照,才能得三昧正受。底下所云: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動自真如」   此四偈就是智慧觀照而得以怡神寂照泯同虛,而非以生止滅、以滅止生,生滅相待來伏妄心。而是以定慧等持來契會真如本性的。是故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六祖大師惠能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一切諸法都是自心的影像,一切的分別都是自心分別自心相,哪有是真實的。性宗所云:一切法是當處生起,當處滅盡,相有實無,所以相是幻有,實在是沒有的。唯識所講萬法只是生滅相續的假相,像旋火輪,只是自心中之習氣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生滅相續的假像,哪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為什麼觀心無常,觀心無常不容易體會,它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就是覺得自己心的感受,都是真的。當我們遇到順境,覺得好快樂,感覺是真實的快樂。受到逆境的時候,感覺好苦惱,也是感覺有真實的苦惱。但是佛法告訴我們快樂與苦惱的真相。快樂是什麼,是剎那心生滅相續,一點接一點相續的感覺,痛苦也是一點接一點相續的感覺,它根本沒有實體,是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相續連接出來的,像旋火輪一樣。所以當您快樂的時候,是假的,不要被它騙了,佗是一點一點接出來的。當受到苦惱的時候,它是假的。當起嗔的時候,也是假的,是一點一點的嗔嗔嗔接起來,感覺有一個嗔。當您惱的時候,惱惱惱,連接下來的感覺就惱,所以憂悲苦惱,快樂等等通通是假的,都是接續起來的,沒有一個實體,不要被它騙了,觀心無常就是這樣子,一切萬法皆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不要以為真的有一個心,這心裡面有苦樂,好像都是真的,佛陀告訴我們,是生滅相續相,是假的。猶如旋火輪,看起來像個輪,其實只有一個火點而已。所以我們的感覺就在那一點冒出來而已,那一點冒出來時,幾乎同時就消失了。所以唯識云生滅而已,性宗講當處生起,當處滅盡,相有實無,告訴我們空有同時的,我們要體會到這個道理啊!觀心無常不好觀,但是您道理理解了,很好觀,不要被境界騙了,不要被自己的我執法執騙了,隨時要感覺出來的。所以一切諸法皆如幻,夜坐偈是用這樣的觀照在禪坐的,所以很容易就何須生滅滅無餘,因為他知道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哪需要要壓,哪需要要以生止滅,以滅止生,哪需要去除垢,不需要除,本來就沒有啊!有如我們夢醒了以後,您何必去除那個夢境呢,它本來就沒有啊!若識心性非形像。所以若能了達心識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覓心體了不可得。今天這個覓之了不可得的心,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之心,所幻現出來的影像,它更是假。是故能真正放下萬緣,而回復本自清淨、元無動搖的本心,亦即是湛然不動自真如。悟此清淨湛然本不動搖的真如自性。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森羅萬象併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經歷一更兩小時的禪修,息心靜慮,入了二更時刻,二更是從晚上九點到十一點,表禪坐所入的第二個階段,亦表破受陰。此時則心專於一,而一也不住,則心如朗月,空明朗淨,萬里無雲,不起心、不動念,離諸憶想,心地清淨,同於真性,此是相似真如,同於真性,真的是寂靜永安啊!森羅萬象併歸空。這森羅萬象,完全歸於一心。併歸空,內不見根身,外不見器界,併歸空,同於真如,像夢醒過來一樣,全夢即心,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森羅萬象,同於真如第一義空。更執有空還是病。但是佗不是以空去有而存空。是空、有俱遣的第一義空,虛靈不昧,同於真如本性,故云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諸法本自非空有。一切萬法,皆是由離相待、能所、斷常、有無的絕待一心中,因一念不覺心動立了相待能所,而緣三細六麤,而由一心中幻現出十法界一切諸法,當體即是一心真如。此一切萬法,皆是眾生依自己的業力,循業發現。有如吾人日有所思,依所思之業力,則夜有所夢,而夢境的當體即是心,是一樣的道理。是故佛陀開示:一切法,因緣有,自性空,有而非有。自性空,因緣有,非有而有,是故偈云: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而凡夫外道,不明萬法唯心,執空、執有、執一切法從有、無二法生,以五蘊法為起見,立六十二種邪知見,還自以為是正知見。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凡夫念念著相,起心攀緣,迷在境界上,所以必須要用覺來破迷。迷破了,不能存覺,因為自性本覺,本無迷,因迷而立覺。若迷破存覺,則覺上立覺,反成無明本,所以迷破而存覺,那不是不二,還是法執,所以兩邊都離了,那才是真正率性之謂道的無為法,名為不二法。同樣的道理,以正破邪,邪破,不可心住於正,邪正俱離,才是自性本正的真不二法門,率性之謂道。以淨破染,染除了,心中不能住淨,染淨皆離之真淨,才是自性本淨之真不二法門之無為法,率性之謂道。是故若能心不住有無,相待能所,不住亦不住,畢竟清淨,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金剛經教化菩薩摩訶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是無上菩提心,是故偈云:誰道即凡非是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唯是迷、悟、染、淨之不同爾。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三更論修,達到頂端了。三更,表禪坐所入的第三個階段,亦表破想陰。三更就是晚上十一點到一點,中國道家他們都用這個時間靜坐,他們說這時候,剛好是陰陽交接的時候,這個時候修氣脈最好,因為他們執著五蘊身心是有的,所以名為性命雙修,所以他們很注重長生、延年益壽。佛法不一樣,佛法悟五蘊本空,因迷而招感五蘊身心,所以要悟本心,而復守本真心,直至功夫成遍,智境雙泯,能所雙亡,圓成佛道。所以三更就是晚上十一點到一點這個時段,此時心淨等虛空,這個時候心已清淨,亦不住淨,故能等虛空。沒有住於一,前面二更是凝神轉明淨,有一個淨相,今淨相亦消歸自性,所以能心淨等虛空。這個十方法界,就是自己一念心體。遍滿十方無不通,這十方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心體上的影像而已,即是幻境,則這山河石壁無能障,到這個境界就有意生身了,心念微細一動身就到了,這恆沙世界都在自己的一念心中。這恆沙世界就是自己的心影。心境不二,沒有能見所見,有如水中的倒影沒有能所。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即沒有身,也沒有土,心土不二。此時有如大夢醒了,一切夢境都是自心,是故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就是真如自性所幻現的。而真如自性,真空絕相,第一義空,佗是吾人生命的原貌,理具、事造兩重三千,皆在此真如自性中,眾生循業發現,事造九法界有情。若能破根本無明,證真如自性,即是證法身,則理具三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攝互融,心想事成,事事無礙。故偈云: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法界即真如,而真如離有性、無性之第一義空,故云體自空寂,而卻是吾人生命的原貌,具恆沙妙用,含融一切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凡夫、是心作凡夫。心悟萬法唯心,不再起心攀緣,能放下萬緣,脫黏解纏,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若心迷,執身心世界為實有,念念起心攀緣,心被境轉,則是心是凡夫、是心作凡夫。故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因迷、悟、染、淨不同而已。故偈云: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這四更的偈頌是論證,證到這個境界。四更是深夜一點到三點。夜坐禪修至四更天,表禪坐進入了第四個階段,亦表破行陰。此時證得一心寂靜,寂而照、照而寂,無滅也無生,法性如是,從來就沒有生滅過。離一切相待、能所,破除一切我、我所的界限,則心如太虛,無有邊畔,所以量與虛空法界平。萬法唯心,一心變現十法界。十法界三千諸法是一心循眾生的業力所幻現的。如同晚上作夢,夢境是依日有所思的業力,而由自心中所幻現出來的夢境。夢未醒,則夢境有來有去,有起有滅,夢一醒,則心體空寂,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心體本自空寂,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唯有這虛靈不昧的覺性,起寂而常用、用而常寂的妙用,但眾生無始患無明,緣三細六麤而幻現了我法二執,所以這個空靈不昧的覺性變成了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煩惱習氣去除,原來這八識、五十一心所,正是真如,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其體空寂,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惠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非有非無非暗明。而有、無、暗、明,那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業識之所現。真體上是沒有這些啊!而諸佛菩薩從非有非無非暗明的真如本性中,變現有、無、暗明,暗是表煩惱,明是表智慧,來恆順眾生,教化眾生,從自四無量心中依四攝法來度化眾生離苦得樂、圓成佛道。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不起諸見,不立能所。楞嚴經云: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本覺本有,般若妙智慧是本來具足。但是我們在本具的智慧上立了知見,那就是知見立知即是無明本。知見離知即是涅槃。涅槃就是如來,涅槃與如來是同一個體性,只是名相,不一樣而已。所以楞嚴經此偈等同於說明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離知即是如來。是故偈云:不起知見如來見。神會荷澤禪師開示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本覺本有,智慧本來具足,是故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這是絕待的真覺。有位禪師把它修改得很妙,他說:知之一字,眾禍之門,所以一切災禍就是您知見立知而生起了無明本。一念不覺,知見立知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而有了我法二執,在生死裡面輪迴啊!所以這兩句我們都要懂。知之一字是眾妙之門,這個知是本覺本有,本有的覺知,是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是絕待的真知,絕待的真覺。底下那一句也要知道,如果您是明上立明,知見立知,往外攀緣了,這一種知就變成我們識心的分別,這一種知即是知之一字是眾禍之門,禍是災禍的禍。我們要記清楚,所以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是真佛名。真佛身即是法身,而法身是心意識緣不到的,大乘起性論說的,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以真如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六識是緣不到,是空有皆不住的第一義空,是真空絕相,也是真空妙有的。所以佛陀用法身、用真如、用一心、用涅槃、用圓覺等各種名相來做指月標,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相,而是要開悟見性。所以唯有悟者應能識。唯有悟本真心的大修行人,能識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諸佛法身。本有的真心是本自清淨,不染萬境,無所依止,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如鏡顯像,寂而常用、用而常寂,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一點也不沾染。凡夫念念起心攀緣,心有依止,念念污染,是故雖日用而不知。若盲者不見真相一般。故偈云: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五更是凌晨三點到五點這段時間。這是表禪修最後第五個階段,亦表破識陰,證真如,亦表破暗見明,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時般若照無邊,般若妙智慧,即是唯識學所稱的四智菩提,密教所稱的五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圓照十方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心性本來就是這樣,心土不二,如水面倒影,水影不二。不起一念歷三千。不立能所,不能知見立知,不能明上立明,為什麼?全相即性,全性即相,全體法界就是自己的心性,像澄清的大湖,風平浪靜的時候,全體倒影就是水面。所以不起一念之時,正如同大湖面風平浪靜,現倒影於心性中,能顯現三千大千世界,故云:不起一念歷三千。但不是能現所現,而是全相即性,全性即相,心土不二、性相一如。這是真如的境界,亦名一實境界。所以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是故放下萬緣,不生一念,直下承担。真如本性就是如此,性相一如。本地風光就是這個樣子,事理不二。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妙理玄奧非心測,這個妙理,指依實諦(現象界即本體界)而證入的本心,此心離相待能所,不住斷常有無,離四句,絕百非之絕待境界。此心唯直下會取,不得增減。禪門云:末後句直至寶所。譬如以不起心、不攀緣來除滅起心攀緣,破除之後,心中不能存有不起心、不攀緣。是故不起心、不攀緣的末後句就是此句也歸無所得,歸無所得也不可得,而入不二法。此不二法,天台家云:中道正觀或中道妙觀。是故楞嚴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宗門云:向上一路,密不通風。此妙理本自清淨,元無煩惱,具恆沙妙德,即是佛性真如。此真如自性,就在吾人心中,只要我們真能放下萬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一念返照,直下會取即得。故六祖惠能大師教惠明禪者,屏息諸緣,勿生一念,良久六祖大師觀機緣成熟時,便開示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一念返照,悟本真心。所以不用尋逐令疲勞,唯有萬緣放下、息諸妄心、直下承擔、直下會取。悟了同未悟,得即是不得,那只是自家事而已,非往外得。要怎麼契入呢?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所以只要我們真能萬緣放下,恢復清淨無染、無所依止的本心,即是十方如來所證之三德涅槃妙心,常樂我淨。故偈云:若能無念即真求。此無念者:無有念,也無無念。念即是無念,無念即是念。空有同時,定慧一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無念為體,有念為用,此即六祖惠能大師所云:見物心數起,菩提怎麼長。也即是慧可大師所云:了了常知故。般若經所云:即一切相,離一切相。智者大師所云:一心三諦理,即空即假即中。四十二章經,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是故若希望有所求、有所修、有所證、有所得,則更若有求還不是。還是心外求法,未悟本真心即是佛法僧三寶,所以宗門裡面首先教您悟本真心,再守本真心,然後再順著您的真心,最後才能夠駕馭您的真心,那就是心境兩忘。能夠駕馭自己真心的時候,天台家名圓教住位菩薩,如同您騎在馬上能駕馭馬匹一樣。有住後才能夠起行,能起行才能夠迴向佛道,迴向眾生,最後才能夠入佛地。所以更若有求還不識,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悟了同未悟,但不是不悟而說未悟,是悟了同未悟。不是無得而說不得,是得即是不得。所以那個境界是什麼?是走了一圈,三百六十度後,回到同一個點,但是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念念攀緣,念念像照相機一樣,把外面的境界攝進來。您從零度走回到三百六十度回到原點,悟了同未悟,得即是不得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是您的心就像鏡子一般,什麼都掛不住,什麼都黏不上。是故古德云:至人之用心如鏡,不將不迎,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一切掛不住,不與萬法為侶,心像虛空一樣,蕩蕩心無著。所以這第五更偈,是論證不論修,那只是恢復自性本源,成為一位無修無證者。達磨大師悟性論,全部講述至此,若有言不及義之處,敬請諸位閱者大德指正,無勝感激。 ?? ?? ?? ?? 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 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 12 3 4 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 13 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 達磨大師悟性論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