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長老 講述 施旺坤 敬記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講記                                     佛陀教育基金會 印贈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講記 目次 懸談 七 釋論題 一○ 釋論主 一三 釋譯師 二三 釋論文 二五 甲一、總說分(分五) 二五  乙一、禮拜門 二八  乙二、讚歎門 四○  乙三、作願門 四三  乙四、觀察門(分三) 五二 丙一、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分十七) 五二   丁一、莊嚴清淨功德成就(總相) 五二   丁二、莊嚴量功德成就 五九   丁三、莊嚴性功德成就 六一   丁四、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六八   丁五、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六九   丁六、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八一   丁七、莊嚴觸功德成就 八二   丁八、莊嚴三種功德成就(分三) 八五 戊一、莊嚴水功德成就 八五 戊二、莊嚴地功德成就 八六 戊三、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八六   丁九、莊嚴雨功德成就 九二   丁十、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九四   丁十一、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九五   丁十二、莊嚴主功德成就 九六   丁十三、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九八   丁十四、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一○一   丁十五、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一一○   丁十六、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一一○   丁十七、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一一二 丙二、觀察彼佛莊嚴功德成就(分八) 一一三   丁一、莊嚴座的功德成就 一一三   丁二、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一一四   丁三、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一一五   丁四、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一二二   丁五、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一二四   丁六、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一二六   丁七、莊嚴主功德成就 一二六   丁八、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一二七 丙三、觀察彼菩薩正修行功德成就(分四) 一二九   丁一、莊嚴無修而修功德成就 一二九   丁二、莊嚴同時利生功德成就 一三一   丁三、莊嚴平等供養功德成就 一三四   丁四、莊嚴建立佛法功德成就 一三五  乙五、迴向門 一三七 甲二、解釋分(分十) 一三八  乙一、願偈大意 一三八  乙二、起觀生信(分二) 一四○ 丙一、示五念力 一四○ 丙二、出五念門 一四一  乙三、觀行體相(分二) 一五八 丙一、器體(分三) 一五八   丁一、國土體相 一五八   丁二、示現自利利他 一九五   丁三、入第一義諦 一九七 丙二、眾生體(分二) 一九九   丁一、觀佛 一九九   丁二、觀菩薩 二一三  乙四、淨入願心 二三○  乙五、善巧攝化 二三四  乙六、離菩提障 二三七  乙七、順菩提門 二四四  乙八、名義攝對 二四八  乙九、願事成就 二五三  乙十、利行滿足 二五四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講記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一年四月講於臺北志蓮精舍|| 施旺坤敬記 懸談   今天要向諸位講的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叫《往生論》,在還沒開講以前,先說明講這一部論的因緣。去年志蓮精舍建成,從香港請來一尊阿彌陀佛像,由道源講《金剛經》。因為我們淨土宗要供養西方三聖,今年又從香港請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像,西方三聖圓滿請來都很莊嚴,要道源再講一部經和大家結緣。我覺得大家都很忙,不敢發心講長的經,幾經考慮,今年我選擇講《往生論》,這一部論很短,大約十天可以講完,希望大家能發心聽圓滿。   去年講《金剛經》屬於般若部,講般若空理,今年講《往生論》屬於有部,是淨土宗的經典,一部講空,一部講有,是不是互相衝突?並不衝突,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大體分兩門,一個空門,一個有門。釋迦牟尼佛講空宗的經,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講有門的經,有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所以你要是認為淨土宗的經論,和般若宗的《金剛經》衝突,那是聽的佛法太少。你要曉得,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圓融無礙,真空、妙有本來不二,佛說的空宗的經典,是真空不空,空的意思是空無妄染,希望染污法空掉以後,把真空之體現出來,真空不空,就是妙有,就是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有門。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金剛經》不但跟《往生論》不起衝突,而且有助於瞭解《往生論》。   大家都知道,念佛法門是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念佛,一萬個人能生西方,可是怎麼很多念佛的人,臨命終沒有看見瑞相,好像沒有生西方?這就是沒有通過空無妄染的功夫。假若你先聽空門的經,把虛妄染污煩惱之法都空掉,再來念阿彌陀佛,只要念一句,就念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空宗經典,不但不妨礙念佛,還幫助念佛,這是講理。修行用功,當下就要把這個道理用上去,我們念佛念不到一心不亂,得不到念佛的功夫,就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打妄想。打妄想,不是我們要打妄想,是任運自然打妄想,我們不是今天當凡夫,無始劫來就當凡夫,凡夫的心就是妄想心,無始劫以來打妄想打成習慣,你不要打妄想,偏要打妄想,妄想的力量很大,我們作不了主。現在聽到佛法,要念阿彌陀佛,念的功夫短,妄想的功夫深,所以念佛的功夫對付不了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念得不得力。   怎樣使念佛的功夫得力呢?坐下來打坐,妄想停不住,先把心靜下來不要想,等到心靜下來,再念阿彌陀佛。心靜下來,就是把空宗的道理用上。把妄想染污法都空掉,再念阿彌陀佛,就是把有門的道理用上。因為沒有妄想夾雜在裡面,念一聲,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念兩聲,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空宗的經典,不但不妨礙,還幫助有門的經典。今天聽到我說,你們回去念佛試試看,當下就能夠得功夫。所以這次講《往生論》,和去年講《金剛經》不相妨礙。現在開始解釋題目: 釋論題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此卷依東瀛本,與藏內稍別   中國大乘佛教有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都得依照釋迦牟尼佛說的經,才能成立。淨土宗是其中一個宗派,根據的經典,是三經一論:《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這部論的題目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無量壽經》是三經之一,「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的德號,梵語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叫無量光,或無量壽。《無量壽經》是按無量壽的意思翻譯的,三經之一的《阿彌陀經》,釋迦佛解釋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無量壽經》的經文比較長,一般稱為大本《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經文比較短,一般稱為小本《阿彌陀經》。   「優婆提舍」,翻成中國話是「論」,佛教講三藏:經、律、論,這就是論。「願生偈」,願生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偈是偈頌。偈頌,跟中國的詩差不多,但是沒有押韻。我們中國的詩講究押韻,並且有一定的字句,或者五個字一句,或者七個字一句。偈頌是讚頌《無量壽經》的功德,恐怕我們不瞭解,再作一篇論文來解釋偈頌。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依著梵文翻譯的題目,把梵文「優婆提舍」放在前面,把翻成中國話的「願生偈」放在後面,實際《往生論》是先偈頌、後論文,依照中國文字,應該「願生偈」放在前面,「優婆提舍」放在後面,這是因為印度的文法和中國的文法相反。   中國人愛簡單,論的題目太長,念起來不順口,所以古人依著中國人的習慣,另外取個名字叫《往生論》,又取個名字叫《淨土論》。往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這兩個名字也可以合起來念,叫《往生淨土論》。   論的題目下面有小字:「此卷依東瀛本,與藏內稍別。」這是把版本料揀一下,我們現在用的本子,是金陵刻經處印行的版本,楊仁山居士到日本,把很多失傳的經典複製回來,他對照研究,認為日本經本的文字比較好,就依著請回來的經本刻板流通,所以這部《往生論》的文字,跟中國《大藏經》的本子稍有不同,下面講造論的人題。 釋論主 婆藪槃頭菩薩造   「婆藪槃頭」,翻成中國話叫天親,他三兄弟都出家,大哥是無著菩薩,開始就學大乘。天親菩薩智慧很高,出家之後小乘法學得很通,就造論文弘揚小乘宗,毀謗大乘宗,作的小乘論有五百部之多。   無著菩薩看見天親菩薩毀謗大乘造罪,將來一定要墮地獄,基於同胞之誼,不忍心看弟弟墮地獄。又認為天親有大智慧,不弘揚大乘太可惜!於是假藉生病,派人通知天親:「大哥生重病快死了,希望見你最後一面。」天親趕回來,看見無著菩薩精神很好,就問:「大哥沒有生病,怎麼要我回來呢?」「我身體沒病,實際心裡病重得很。」「你心裡什麼病呢?」「我憂愁你將來要墮地獄!」「我正在弘揚佛法,怎麼會墮地獄呢?」「你弘揚小乘佛法,作五百部論,都是毀謗大乘佛法,怎不墮地獄呢?」天親聽了不服氣:「佛法都是佛說的,弘揚小乘法,怎能說是毀謗呢?」於是兄弟兩人展開辯論,無著菩薩講大乘的道理,結果降伏了天親。天親以前不懂大乘的教理,現在覺悟自己毀謗大乘法,造墮地獄的罪,就向無著菩薩說:「我用舌頭毀謗大乘,現在要把我的舌頭割掉,以示懺罪。」無著菩薩馬上加以阻止:「你割一千個舌頭,也懺悔不了你的罪業,因為你造了五百部小乘論,有很多人受不良的影響,看過小乘論的人,都跟著你毀謗大乘,所以你割舌頭不能懺悔你的罪。」「那我有什麼懺悔的方法嗎?」無著菩薩說:「你過去依著舌頭造毀謗大乘罪,你現在明白大乘道理,再造弘揚大乘的論,大家看了你造的大乘論,生起大乘善根,罪不是抵消了嗎?」天親菩薩從此以後,又造了五百部大乘論,合起來一共造一千部論,在印度被尊稱為千部論師。現在講的《往生論》,就是五百部大乘論中的一部,天親菩薩看到《無量壽經》,就發願願生西方,所以作偈頌來讚歎《無量壽經》。大乘佛法要自利利他,願一切眾生都生西方,所以他作了偈頌,再作一篇論加以解釋,使大家都明瞭《無量壽經》的功德,大家都發願生西方。   講到這裡我們研究:天親菩薩為什麼要發願生西方呢?這就是學佛法的根本問題,剛才講佛法有小乘、大乘,小乘比喻一部小車子,它能自己斷煩惱、出三界、了生死,只能運載自己,不能運載別人。大乘是一部大車子,不但運載自己,還能運載一切眾生了生死,所以無論大乘佛法、小乘佛法,都以了生死為目的,假如你天天講經說法,天天作文章弘揚佛法,你不知道生死苦,沒有發願了生死,你沒有學到佛法。   世間的哲學家,能成為大哲學家,都能言之成理;科學家,無論哪一門科學,他能成名,都能研究出一種道理。但是世間高深的學問,跟佛法不同的地方,是他們不瞭解生死苦的道理。其他的宗教家,知道生死苦,可是不知道生死苦的範圍有多大?有什麼方法能真正了生脫死?所以就需要佛法。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五比丘,弘揚的是四諦法:苦、集、滅、道。佛告訴我們:六道眾生的生死有一個範圍,三惡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三善道:人道、阿修羅、天道。眾生遭到苦的果報,苦的因是集,就是起煩惱,造了很多的業,才招感苦果。你得先知道苦的因是集,才能斷集,把因斷掉,苦果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是過來人,他知苦斷集,才證得涅槃,涅槃翻成中國話叫寂滅,我們要仰慕寂滅,怎樣能證得寂滅?佛告訴我們修行方法,得修道,這叫:「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我們學佛法,第一得先知苦,你要是認為人生很快樂,佛法你學不來,縱然知道了佛法,也不發心修行。修行是要了生死,一定要知道我們人的果報是苦果,所以人生叫做八苦交煎,有八種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生、老、病、死四種苦:生下來就苦,老了有老苦,生病有病苦,死了有死苦。中間夾雜四種苦:怨憎會苦,你討厭的人,偏偏聚會在一起。愛別離苦,你喜愛的人,總會生離死別。求不得苦,你所求的都不能滿願。五陰熾盛苦,五陰: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身體上的苦、心裡的苦。   以上這八種苦是綱要,裡面分別有無量的苦。人沒有飯吃最苦,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很苦,所謂人生的三要素,衣食住都沒有的人,當然苦。但是你去問有錢的人,吃飯、穿衣服、住房子不成問題,還是苦,各人有各人的苦,各家有各家的苦,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難念的經,就是苦經,沒有一家不苦,苦的不一樣就是了。   人生痛苦,苦到最後是死苦,假若死了就了了,那很簡單,大不了苦幾十年,苦到死就沒有了。不明白因果報應之理,有斷滅知見的人,認為人死就沒有了。懂得佛法因果報應之理,知道人死了不會斷滅,因為你過去生造的業因,今生得了果報;今生又造了新的業因,造了善業,來生遭善果;造了惡業,來生得惡果。你想叫它不結果不可能,因為造了業,一定得果報,你以為死了就斷滅,不會斷滅的。   懂得這個道理,你今生苦了幾十年,苦到最後死了還要生,生了還是痛苦。就算你來生來世轉人,跟現在一樣還是受苦,就算你造了善業生到天上,把天上的福報享完,還是要輪迴下來。你造了惡業,墮落到三惡道,苦得更慘,不知道要經過多少長劫,才能脫離三惡道,這就是生死輪迴,生了死,死了生,輪轉不息,學佛法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肯發心修行。   我們想了生死、脫輪迴,就要修行,釋迦牟尼佛說的修行方法很多,在我們中國大乘佛教有八個宗派,其中一個宗派是淨土宗,講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唯有依著淨土法門,才容易修行了生死。   印度有一位大菩薩,叫龍樹菩薩,他造了一部《十住毗婆沙論》,上面講得很清楚:菩薩求阿鞞跋致(不退轉),有兩種道:一種叫難行道,二種叫易行道。難行道,是很難修行的道,就是在五濁惡世,沒有佛的時代,修行要不退轉,一直往前精進,才能斷煩惱、了生死、脫輪迴,但是修行很不容易得到不退轉。龍樹菩薩說有五種難行道:   一、外道相善,亂菩薩法:眾生很難得發心要修行了生死,我們學大乘佛法,要修大乘菩薩道,你沒有遇到善知識,遇見外道,他說的種種修行方法,跟菩薩的善法很相似,你覺得很高明,把真正的菩薩法擾亂了。   二、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你學大乘佛法,要有大慈悲心、平等願。你遇見的是小乘師父,他說:「你自己的生死都沒有度,怎麼能夠度眾生?你不能自利,怎麼能度人呢?趕快了自己的生死吧!」這就是聲聞自利,我們凡夫本來有自私自利的根性,再聽小乘師父說得很有道理,叫你先度自己,出三界、了生死,不管眾生,就把大慈悲心障礙了。   三、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你修大乘菩薩道,是殊勝的功德,但是社會上無賴惡人很多,他自己不修行,看見你在做功德,他要破壞,叫你做不成,所以娑婆世界的惡人很多,你想修菩薩道修不成功,這是一種難,就是眾生濁。   四、顛倒善果,能壞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你修大乘菩薩的行門不可以著相,但是我們凡夫自從無始劫來,著相慣了,所以你修行著了相,所修的一切大乘功德,都落到人天有漏的善果。今生今世修行,第二生轉大富大貴的人,第三生就要墮落;今生今世修行,第二生生到天上享天福,你把天福享盡,還是要墮落下來,所以人天有漏的善果,叫顛倒善果。眾生不明白大乘善果的道理,把人天果報,當成好的果報,求之不得,不曉得這是顛倒修行。生到天上墮落下來,佛經上說得很多,我們不詳細說。生到人間轉為大富大貴的人,一旦做大官、發大財,你不修了,因為富貴修道難,要再修行不容易,盡造些惡業,一定會墮落,所以人間、天上的善果,都是顛倒善果,會把你的清淨心破壞。   五、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其他的法門要修行,全靠自己的力量,斷了煩惱才能得善果,沒有佛菩薩的力量加持我們,全靠自己的力量,這是很難的。   上面所說的五種難行道,你放眼看看,很多人天天在那裡學佛法修行,修的都是外道法、小乘法。或者你想做點功德,被惡人破壞了,這樣修行著相,修的都是人天果。好像人在陸地上走路,要一步一步走,很費力氣,這是難行道。   還有一種易行道,很容易修行的道,你只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修善根的緣,就能生到西方去。淨土法門靠信心,願生就是靠願力,有了信心、有了願力,乘著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力量,就可以往生到清淨國土。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加持,生到西方入到正定聚這類的眾生,就不會退轉了。比如我們從陸地上走很慢,你乘船從水路走,不費力,很快就到達目的地,就是乘著佛的大願船生到西方,這是很容易修行的法門。   淨土法門容易修行,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發願,第三、要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生到西方,一生到西方就不退轉。要想了生脫死,唯有相信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認為這是愚夫愚婦修的法門,你應該修一種特別高的法門,才能合你的根機。今天講《往生論》,就是勸諸位:你的智慧聰明,能夠超過天親菩薩嗎?天親菩薩是千部論師,都發願往生西方,連他都修了,為什麼我們不肯修呢?前面引證龍樹菩薩難行道、易行道,也無非勸諸位,我們的智慧能趕上龍樹菩薩嗎?龍樹菩薩替我們揀擇得很清楚,淨土法門是容易修行的法門,生到西方就不退轉,我們為什麼不生到西方呢? 釋譯師 元魏菩提留支譯   「元魏」,是南北朝時代北方第一個王朝,皇帝姓元,稱元魏。「菩提留支」,是印度的一位大法師,到中國來翻譯這一部論,翻成中國話叫道希,這是他的法名德號,就是他能修稀有的佛道。「譯」,是翻譯。這一部論是中國元魏時代,菩提留支法師翻譯的。   論有兩種,一種叫宗經論,宗者本也,本著經造的論。一種叫釋經論,釋是解釋,把經文一句一句解釋。菩薩所造的都叫論,要是佛在世,經過佛印證過,也可以叫經。佛涅槃以後,沒有佛印證,如果什麼人都可以作經,恐怕佛經混爛,所以佛涅槃以後菩薩所作的叫論。現在我們所講的《往生論》是宗經論,是本著《無量壽經》的義理造的論。這個規矩大家不知道,一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人喜歡改經,經文都是依據印度的梵文翻譯成中文,有些地方翻得不大通順,看起來有點彆扭。又一部經典,不只一種翻譯,有好幾種翻譯,對起來不大一樣,就把它改一改,此例一開,變成大家都可以改經。你嫌《金剛經》翻譯得不好,改《金剛經》;他嫌《阿彌陀經》翻譯得不好,改《阿彌陀經》,這樣一改改爛了。後果是學佛的人,對於經典失去信仰,大家爭論不休,這一個人說這一部經是真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那一個人說這一部經是假的,是什麼人偽造的,這是佛教的大損失。所以你想發願弘揚佛法,要是認為經文翻譯得不夠好,你可以造宗經論,照經文的意思造一篇論;要是經文義理不顯明,你可以造釋經論,加以解釋,使大家容易瞭解,這樣就不致於混亂。 釋論文  甲一、總說分(分五)   這一部論前面是偈頌,後面是論文,把它分成二大科,前面偈頌叫總說分,總說《無量壽經》裡面的種種功德;後面長行的論文是解釋分,解釋偈頌。   總說分的偈頌,一共分成五念門,念是觀念、觀想,就是心裡面在想念。門是法門、行門。如來說經,菩薩造論,不是世間的文章,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叫法門;告訴我們用功的功行,叫行門。這部《往生論》一共有五種念門,就是有五種修行的方法。法是方法、法則,行是功夫,門是譬喻,通出入的意思,就是可以進來,可以出去。平常講我們進了佛門,入這個門,自己得利益;出這個門,能令眾生得利益,因為入這個門,可以自利;出這個門,可以利他,所以叫法門、行門。   學佛的弟子,怎樣能得到自利利他的利益?就是要解行並重,要懂得佛說的經、菩薩造的論,都是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不是世間的文章,也不是世間的學問。佛弟子不能得到自利利他的利益,有一種人偏重行而忽略解,認為學佛就是要修行,沒有研究清楚修行的方法就要修,結果盲修瞎練,自己沒有入到法門裡面,不能自利。要講給人家聽,講不出來,也不能利他,這就是不得其門而入。一定要先求解,瞭解了才修行;要是來不及,一面解一面行,決不能不解單行,結果墮坑落塹,自己不知道路掉到坑裡去,這是重行不重解的毛病。   有一種人偏重解忽略行,把佛說的經、菩薩造的論,都當成世間的學問研究,研究懂了不修行。認為只要瞭解文字就懂佛法,不曉得它是修行的方法,不是叫你研究學問。修行是要斷煩惱,你忽略了修行,自以為什麼經論都懂,說起來頭頭是道,目空一切,什麼人都瞧不起,總覺得別人沒有你的學問大,你不但有世間學問,還有佛教的學問,自認為了不起,這就增加新的煩惱。學佛法本來是要斷煩惱,結果原有的煩惱沒有斷,又增加貢高我慢的煩惱,這種人太可惜了!因為偏重解,走錯了路。   你不曉得佛說經、菩薩造論,是要我們了生脫死,現在講的《往生論》是淨土宗的法門,就是要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你懂得這個道理,生起信心,發起願力,一定要生西方,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就是修行。等到你臨命終時,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拿著蓮花臺來接引你。可是如果你沒有修行,把佛法盡當學問研究,到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沒有來接你。你沒有超出閻羅王的範圍,你到閻羅王那裡,給他們講一段經,閻羅王聽不懂,還是要捉你去。所以你只會講,不能了生死,一定要確實修行,不能偏於解而不行。   偈頌是講五種修行的法門,一、禮拜門,先要拜佛,磕頭禮拜。二、讚歎門,讚歎佛的功德。三、作願門,作就是發願,你要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四、觀察門,你用智慧觀察,我為什麼要生西方呢?觀察西方依正二報的功德,觀察清楚,自然而然你就會發願。五、迴向門,你所有修的功德,都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偈頌分這五種法門,後面長行文解釋偈頌,也是解釋這五種法門。下面按這五種法門解釋,就是告訴我們五種修行的方法。   乙一、禮拜門 世尊我一心歸命,   按五種行門,分成五段。「世尊我一心歸命」,是第一種禮拜門。   先講「世尊」二字,世尊就是稱呼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天親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造論,要先歸依釋迦牟尼佛,所以先稱呼一聲「世尊」。剛才我開講時,為什麼要先念三聲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能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根本師父,不要把本師父忘記。   「世尊」的「世」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聖人凡夫共有十大種類,叫四聖六凡。佛教的聖人,跟世間法的聖人不一樣,世間法的聖人,在佛教裡都在凡夫之內。凡夫有六個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叫三善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叫三惡道,合起來叫六道凡夫,都在三界之內輪轉生死。能夠超出輪迴,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以外,才叫聖人。佛教的聖人有四種:小乘有兩種聖人:聲聞、緣覺。大乘有兩種聖人:菩薩、佛。「世尊」是最高的聖人||佛,也就是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稱他為世尊,就是世之所尊,尊是尊重,不但三界以內,六凡法界世間的眾生尊重他;超出三界以外,出世間的三乘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也尊重他,世出世間之所尊,所以叫「世尊」。   為什麼佛為世出世間所尊重呢?因為佛具足三種德:   一、智德:佛具足一切智慧,不但超過六道凡夫,也超過三乘聖人,他有大智慧之德,所以為世出世間之所尊。   二、斷德:斷是斷除煩惱,凡夫不能超出六道,因為有三界以內的煩惱:見惑、思惑。三乘聖人有三界以外的煩惱:塵沙惑、無明惑。佛不但把三界以內的煩惱斷掉,也把三界以外的煩惱統統斷掉,所以九法界的眾生都尊重他。   三、恩德:九法界的眾生,為什麼要尊重佛呢?因為佛對於我們有恩德,我們能研究佛經,明白道理,這是佛的智慧之德加被我們,我們煩惱雖然還沒斷,但是能揀別什麼是煩惱?少造惡業,佛對於我們有恩惠,所以我們尊重他。   剛才是依據三種德解釋功德,實際佛的德行太多,佛對於一切眾生行布施,布施分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有的佛弟子沒有信佛以前,生活艱難困苦,等到信佛以後,生活好轉,確確實實是佛給他的利益,這是財施的恩惠。   二、法施:佛常常說法布施,我們沒有學佛之前很愚癡,等到學佛之後開智慧,以前不懂的道理都懂了,以前沒有發道心修行,現在發道心修行,這都是佛加被我們,給我們法布施的恩惠。   三、無畏布施:就是救災救難,尤其現在常常遭各種劫難,結果我們都在災難之中獲得太平,這都是佛給我們無畏布施的恩惠。   各人所得利益不一樣,你學佛很久,一定得過佛的恩惠,所以信心才能堅固,這就是佛的恩德。我們為什麼要信佛?佛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你沒有信佛,佛的好處你不知道,你信佛自然會知道,佛對於一切眾生有恩德,你得到佛的恩惠,就知道佛真正對你有好處。剛才講過,佛的經、菩薩的論,都是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不是世間的文字。講世尊的名義,也是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這是佛教最特殊的道理,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沒有這個道理,你信哪一種宗教,它只能叫你當教徒,不能叫你當教主。佛教裡是平等平等,釋迦牟尼佛說你們都有佛性,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稱世尊。我們怎樣能讓眾生稱我們世尊?跟著佛學,照世尊的路子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八個願||常隨佛學,常常跟隨著佛學,自然而然成為世尊。現在我們是凡夫怎樣學呢?   一、學佛的智德:用聞思修來學,沒有智慧你得求智慧,經聽多了就開智慧,叫聞慧。多用心思維佛的道理,一旦豁然貫通,佛理從心裡明白,叫思慧。你明白佛理,腳踏實地用功修行,在修行之中又開了智慧,叫修慧。由聞思修三種智慧,把你本來具有的般若智慧啟發出來,具足一切智慧,就跟佛的智慧一樣。   二、學佛的斷德:你得把煩惱斷盡,煩惱斷盡談何容易?可是你不斷,永遠不能斷。要看根機,你是頓超的根機,一下子就斷掉,但是這種根機的人很少。你是漸次的根機,慢慢斷,不斷永遠當凡夫,你斷了煩惱,得了斷德,不就跟世尊一樣嗎?煩惱怎樣斷?持戒,在家有在家弟子戒,出家有出家弟子戒。佛對我們有恩德,他告訴我們要持戒,持戒就是防非止惡,先不作一切惡事,不增加新的煩惱。再修定,把心定下來,妄想心不起,慢慢舊的煩惱降伏下去,啟發出般若智慧,就把舊的煩惱斷掉。依著佛告訴我們的戒定慧三法,先持戒,再修禪定,再啟發自己的般若智慧,一定能把煩惱斷盡。   三、學佛的恩德:你有了智慧,把煩惱斷盡,對於眾生沒有恩德,不能稱世尊。世尊是別人尊重你,叫你世尊,不是你稱自己世尊,世尊是對世出世間九法界的眾生有恩惠,尊重就在恩德上。你要怎樣學佛的恩德呢?眾生不明白佛理,你學佛的智德,講給眾生聽,使他明白佛理,不就感念你的恩嗎?學佛的斷德,你告訴眾生怎麼持戒,怎麼修禪定?他把煩惱斷了,不就感念你的恩嗎?所以你有智慧,斷了煩惱,對於眾生沒有恩德,也不能稱世尊。中國佛教因為很多因緣,現在衰落下來,有一個衰落之緣,是出家人關在廟裡修行,在家居士關著家門修行,才把佛教衰落下來。現在台灣在家居士比較多,你看那些老居士,他不發心修行,你還可以跟他討教討教。他一發道心修行,怕見客,你想問他一些佛法的道理,他怕打岔,他在家裡的小佛堂關著門修行。這樣對眾生沒有恩,不能接引眾生,佛教雖好,與眾生什麼相干?眾生沒有得到你的好處,不知道你是好人,反過來以為你是壞人,是社會上要不得的寄生蟲,什麼罪名都加上,要打倒佛弟子,就是打倒整個佛教,所以佛教就是因為關著門修行衰落下來。   大乘佛法要自利利他,佛的三種德:智德,得一切智慧;斷德,斷一切煩惱,這兩種德都屬於自利。恩德,是利他,你不能利益一切眾生,眾生怎麼稱呼你世尊呢?所以注重在恩德。我們學佛,要自利利他,修這三種德,修多少算多少,修圓滿就成佛,釋迦佛稱世尊,我們也成了世尊。在還沒成世尊以前,你只要照自利利他大乘的路子走,修這三種德,一方面求智慧,一方面斷煩惱,一方面利益眾生,給眾生恩惠,社會上的人都會尊重我們,再不會把罪名加在我們頭上。   天親菩薩造《往生論》,為什麼要先稱呼一聲世尊呢?有兩種意思:一是尊師重道,我天親是學了佛法,才成為菩薩。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今天要造論,不能把我的本師忘記,要尊重我的師父,我先稟白師父:「師父!我今天要造論。」二是請佛加被,我是個菩薩,沒有成佛,智慧沒有具足,一定要請世尊加被我,令我天親造《往生論》能造得好,沒有錯誤,能夠利益眾生。   「我一心歸命」,「我」是天親菩薩自稱,就是弟子的意思,弟子今天要一心歸命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叫世尊不是應當歸命釋迦佛嗎?因為我今天造論,是依據釋迦世尊說的《無量壽經》,釋迦世尊叫我們歸命阿彌陀佛,所以我稟承釋迦佛的命令來歸依。「一心」就是虔誠、恭敬、無二念。我們要是歸命頂禮的時候打妄想,就是自己的心不夠虔誠。要自己虔誠,只有一個歸命的心,沒有第二念,叫一心。   「歸命」,是梵語「南無」的翻譯,南無翻成中國話是歸依、歸敬、歸命。這是禮拜門,本來磕頭禮拜,應當翻成頂禮,為什麼翻成歸命?因為身口意三業要虔誠。禮拜屬於身業,身體禮拜的時候,心裡不虔誠,不見得一心。心裡虔誠到極點,拿自己的生命來歸依,這就是虔誠之心,無以復加,這時候決不起妄想,我最尊最貴的生命都不要,統統歸依到阿彌陀佛,這樣自然就變成一心。我們平常一面拜佛,一面打妄想,就是虔誠心不夠,舉淺顯的例子,比如你相信淨土法門,天天訂有拜佛的功課,就依著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拜四十八拜,今天天氣太熱,自己訂有功課,不拜心放不下,一面拜佛,一面想著熱。或者你今天做事情,已經很疲乏勞累,可是四十八願沒有拜,還是很勉強拜。因為有怕熱、要休息的心,被妄想障礙,再去拜阿彌陀佛,越拜妄想越多,這就是虔誠心不夠。你要是有歸命的心,生命老早交給阿彌陀佛,死都不在乎,還怕熱嗎?就把怕熱的妄想降伏了。雖然做事疲乏勞累,但是生命老早交給阿彌陀佛,死了還是要拜,自然而然就不起妄想。   再舉《地藏經》的例子,婆羅門女的母親,生前不信因果,譏毀三寶,婆羅門女為問母親死後生到何處?布施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由於她瞻禮佛的慈容,供養佛的心虔誠到極點,馬上得到感應,她聽見空中佛跟她說:「我是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看見你憶念母親的心,超過常情的眾生,所以我來告訴你母親的去處。」婆羅門女聽到佛說話以後,奮不顧身,只知道要磕頭禮拜,「舉身自撲」,就像喇嘛磕大頭,倒身下拜,把身體撲到地上,因為摔得太厲害,「肢節皆損」,把手腳都摔破,那叫歸命頂禮。我們常常拜佛,佛為何沒有對我們講話?因為我們一面拜佛,一面打妄想,跟佛不能感應道交。   一心歸命的第一種解釋,是拿自己唯一無二、最尊最貴的生命來歸依、頂禮。第二種解釋,「命」是佛的命令、教命,「一心歸命」,我沒有二念,歸依佛的教導、教命。釋迦牟尼佛說的淨土法門,叫我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叫我發願往生西方,叫我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我沒有兩個念頭,我一心歸依佛的命令,叫一心歸命。第三種解釋,是「歸命一心」,一心就是沒有妄想、沒有二念的心,一心就是真心、自性。歸命,把自己的生命,迴光反照歸到我們的真心、自性上。你能懂得這一種道理,你歸命於一心,可以悟到自性彌陀。   前面兩種解釋注重事相,第三種解釋注重理性。你注重事相,不講理性,是心外求佛,你一心歸依佛的教命,拿自己最虔誠、最尊貴的生命,來頂禮歸依,佛叫你怎麼修行,你就怎麼修行,這個時候,你是你,佛是佛,佛還是在你的心外。第三種解釋,把佛歸到自己的一心上,你的一心大而無外,阿彌陀佛不在你的一心之外,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你的一心之外,這個時候,你歸依阿彌陀佛,就是歸依自性彌陀;你求生的淨土,就是唯心淨土,這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道理。你懂得第三種理性的解釋,不可以執理廢事,因為你能悟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還是由至心虔誠,一心歸命佛的教命來的。前面兩種解釋是事相,不能離開事相,你還是好好的虔誠恭敬,磕頭禮拜,才有迴光反照,悟到自性彌陀的一天。   乙二、讚歎門 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八個字是第二讚歎門,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佛德號的翻譯,《阿彌陀經》:「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就是這一句的解釋。因為阿彌陀佛無量光明,能夠遍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所以才稱為阿彌陀。「十方」是十方世界,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加上四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再加上方、下方,每一方都有無量的世界。《大乘起信論》說:「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這是佛教的宇宙觀,佛教的宇宙觀和科學家是相合的,佛經上的虛空,是無量無邊的虛空;虛空以內的世界,是無量無邊的世界。現在科學證明,確實世界是虛空無量無邊。「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遍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不是只照到這個世界,那個世界照不到。   【釋疑】   問:阿彌陀佛的光明,無所障礙,既然遍照十方世界,當然照到娑婆世界,我們怎麼沒有見到呢?   答:障礙不在佛,是在我們眾生這一邊。古人說個譬喻:「日光周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像太陽光遍照地球,但是生盲的人看不見。生盲是生出來就是瞎子,從來沒有看見太陽光的人,那能怪陽光沒有照到他呢?因為他的眼睛看不見,所以障礙在生盲那一邊,不在太陽。佛經上還有一個譬喻:「陽光遍照,不照覆盆。」覆蓋的盆子裡照不到陽光,不能怪陽光不照,是你把盆子蓋在地上,陽光才照不到。生盲的譬喻,就是眾生沒有智慧眼,看不見佛的光明。我們有眼睛,是凡夫的肉眼,業障生了障礙,啟發不出智慧,所以佛有光明你看不見。不照覆盆,是背覺合塵的意思,佛的光明你看不見,是你背了佛的覺光,合了塵勞,你的心跟佛的心不相合,所以看不見光明。   講佛的光明,好像在說神話,得有證驗。你問修行的佛弟子,只要腳踏實地用功修行,智慧眼開了,都可以看見佛的光明。不是佛五眼圓明的眼,是我們凡夫的眼,你多少開了一點佛的智慧,都可以看見佛的光明。雖然智慧一點沒有開,你認真腳踏實地修行,你的心背塵合覺,合到佛的覺那一方面去,你會看到佛的光明。   這是天親菩薩要一心歸命頂禮,才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普照十方世界的眾生。因為阿彌陀佛有大智慧,才能夠放出來大光明,救度一切眾生,對於眾生有恩德,所以我們應該歸依他。   乙三、作願門 願生安樂國。   「世尊我一心歸命」,是第一個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功德,是第二個讚歎門。「願生安樂國」,是第三個作願門,作就是發願,我歸命頂禮無礙光如來,我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功德,我發願要生到安樂國。為什麼要生安樂國?那是很平安的國家。我們住的娑婆世界,是不平安的苦惱世界。《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好像一間大房子失火,小孩子不知道,還在裡面玩耍,你怎樣叫他,他都不願意出去。我們住在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這樣,以為這裡很安樂,不曉得這是很危險、很痛苦的世界。從我們住的地球來說,它是成住壞空,這個地球成立起來叫成劫,現在可以安住叫住劫,將來慢慢壞叫壞劫,壞了沒有了叫空劫。將來怎麼壞呢?有小三災、大三災。小三災:刀兵災,你殺我,我殺你。饑饉災,大家都沒飯吃,饑饉之苦。疾疫災,大家都生病,生疾疫病。大三災是火災、水災、風災,結果地球壞了,到時候統統遭災。小三災、大三災,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刀兵災,你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完,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都有機會爆發。我們從看報紙上,看到越南人民遭受刀兵災,不是很痛苦嗎?有了刀兵災,打仗死了幾十萬人,到處充滿死屍,一定發生瘟疫。打仗,物資都被破壞,一定遭饑饉災,所以隨時隨處都可能發生災難。   這裡要注意:天親菩薩發願生到安樂國,不是去逃難,他是去親近阿彌陀佛,學救度眾生的本事。因為看見眾生遭災遭難,自己想救度一切眾生,智慧、神通不夠,要生到西方,親近阿彌陀佛,得到智慧、神通,分身遍塵剎,不但娑婆世界眾生要護持,十方世界眾生都要護持,所以他發一個大心願,願生安樂國。   這一個偈頌,「世尊我一心歸命」是第一禮拜門,禮拜阿彌陀佛。「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第二讚歎門,讚歎西方教主阿彌陀佛,這裡是按無量光的意思,來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沒有障礙。「願生安樂國」,是第三作願門,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偈頌,就包括三個念門。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這四句是承上起下,申述造論意旨。前面的偈頌說:我頂禮讚歎又發願,我現在要造《往生論》是依著什麼經造的?「我依修多羅」,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契經」,契者合也,上合諸佛之理,下合眾生之機,上面與諸佛之理相契合,下面跟眾生的根機要相合。佛說的經,都要與諸佛之理相合,諸佛之理就是真如實相之理,所以與真如實相的道理不相合,就不是佛說的大乘經典。大乘經典以實相為印證,與實相之理相合,就是佛說的經;不然,不是小乘經,就是外道經。實相之理高深玄妙,然而佛說法深入淺出,說得讓眾生瞭解,不然佛說的經眾生聽不懂,不能得利益,所以佛說的經,你不要怕高深,研究一定會瞭解,因為佛說的經,都與眾生的根機相契合。佛說經,一時在天上說,一時在人間說,在天上說的經,是迎合天上眾生的根機;在人間說的經,要迎合人間眾生的根機。沒有哪一部經,我們不會瞭解。你說不瞭解,是因為你沒有聽,沒有研究。   「修多羅」是釋迦如來所說的大乘經,這裡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種種莊嚴,依報,是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的莊嚴;正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莊嚴。   「真實功德相」,總說《無量壽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的功德相,都是真實功德所成就的,真實者不虛不偽,是真實的功德之相。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如來那裡出家以後,發願要造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於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修行種種功德成就的。他都是依著真如實相修行的功德,所修的都是無漏的功德,所以功德成就以後不會壞。   有漏、無漏是佛教的專門名詞,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三界以內的眾生都有煩惱,依著煩惱所做的功德都會壞,所以取名叫漏。等於漏的房子、漏的器物,房子下雨漏水,叫漏落;煮飯的鍋漏水,漏到最後水沒有了,叫漏失。對照我們三界以內所做的功德,叫有漏功德,都是虛偽不真實,就是功德會漏落、漏失。   你依著煩惱心,造了惡業,一定墮到三惡道;你造了善業,果報也不出三界。你做的功德少,來生來世轉一個富貴的人;做的功德大,生到天上享天福,得人天的果報。你做的功德是因,生到天上享天福是果,你做多少功德,應該享多少果,有一定的限度。《地藏經》有明文:「捨一得萬報。」你布施一塊錢,可以享受一萬塊錢的果報,所以你生到天上,把天福享盡就下來,這叫漏落。因為你以凡夫有漏之心,所做的功德不會無量無邊,你所得的果報也不會無量無邊,所以天福讓你捨一得萬,還是有一個限度。比如你在世間做的功德,來生來世轉一個大富大貴的人,生活得好的果報,人間福報享完,第三生可能連人身都得不到,還要墮落三惡道。因為你在享富貴之福的時候,如果被富貴的環境迷惑,連有漏的功德也不做,還造些惡業,第三生一定墮落下去,這就是漏落。你生到天上,把天福享盡,功德報完;你修人間的功德,把人間的福報享完,功德失掉,叫漏失。   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證到無生法忍以後,所做的功德,才屬於無漏,就順法性、合實相。前面講難行道、易行道,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證得無生法忍,難之又難;要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沾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退轉。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是阿彌陀佛證得無生法忍以後,修了無量阿僧祇劫的功德成就的,因為他修的是真實無漏的功德,不會漏落、漏失。   「說願偈總持」,「說」是天親菩薩說,就是寫出來。「願偈」是願生偈,他造的是往生安樂國的偈頌。「總」是總攝,「持」是任持。《無量壽經》裡面說了很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真實功德相,恐怕眾生不容易記住,所以我弟子天親今天依著《無量壽經》,再說願生偈,總攝任持真實功德之相,使眾生看到我寫的偈頌,不會忘記,容易發願修行。我為什麼要作願生偈?就是把《無量壽經》的功德相揀擇一下,總括起來說一說。   「與佛教相應」,「佛」指釋迦牟尼佛,「教」是如來所說的言教,就是佛說的法。我天親所造的偈頌,與佛所說的言教相合,不違背佛的語言教導。   偈頌一開始,先稱呼「世尊」,我講過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尊師重道,我當弟子的要造《往生論》,得依著佛的經造,我得先稟告師父,就像我們要做什麼事,先向父母親講一聲。二種是求佛加被,就是要「與佛教相應」。恐怕我的智慧不夠,求世尊加被我,所作的《往生論》,要與《無量壽經》的義理相合。還有一種意思,求佛印證,我作出來的《往生論》,請世尊證明,與佛所說的言教相應。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這一個偈頌,承接上文,我要一心歸命讚歎無礙光如來,我願生安樂國,我要依著《無量壽經》來造論,把下文闡發出來。   五念門,下面屬於第四觀察門,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相。觀察門文很長,分為三大段,第一、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第二、觀察彼佛功德成就。第三、觀察彼菩薩莊嚴功德成就。先講第一段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就是觀察依報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一共有十七種莊嚴,下面一一解釋。   乙四、觀察門(分三)    丙一、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分十七)     丁一、莊嚴清淨功德成就(總相)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這兩句是觀察依報十七種莊嚴的第一種,讚歎清淨的莊嚴。「觀彼世界相」,就是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總相,是清淨功德成就的。怎樣清淨?「勝過三界道」,我們沒有到過西方極樂世界,比較一下你就瞭解,勝過我們娑婆世界的三界道。   娑婆世界分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界,再詳細分六個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這六道都在欲界,因為六道眾生都有淫欲心,所以總名字叫欲界。欲界六層天的天人,還是有淫欲心。再上去是色界,色就是身體,這一界的眾生修禪定的功夫,把淫欲心降伏下去,由禪定的功夫生到天上,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按功夫的淺深有四禪天,詳細分有十八層天,色界眾生的身體很清淨。再上去是無色界,這一界的眾生修四空定,把身相空掉,沒有身體,內裡面只有一個心思。三界都在娑婆世界之內,叫「三界道」,三界道包括六道。西方極樂世界不和三惡道比較,因為三惡道沒有任何莊嚴,只有痛苦。也不和阿修羅道比較,因為阿修羅道也算四惡道。只和人天道,比較我們人間、天上的莊嚴,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勝過三界道」,實際就是勝過娑婆世界的人天道。   三界道是指人天道有莊嚴、有快樂,但是不能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因為三界以內,人天道所有的莊嚴、所享受的福報,都是顛倒不淨之相。一、顛倒,一切法無常,他執著是常;一切法是苦,他執著是樂;一切法無我,他執著有一個我;一切法不淨,他執著是淨,這都是顛倒。二、不淨,所有種種莊嚴都是染污性,他認為是清淨,叫顛倒不淨之相。比如人間的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七寶,我們沒有福報得不到。有福報得到了,執著就被七寶所轉,把我們的清淨自性染污,所以人間的七寶,不是清淨之寶,會染污人。天上七寶的莊嚴,比人間更好、更妙,但是染污人染污得更厲害,你生到天上,無論誰叫你修行,你都不願意修行,所以三界之內的七寶莊嚴,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比,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都是清淨功德之相。   大家都說佛法難懂,倓虛老法師說,佛法很容易懂,修行很容易修,證果也容易證,佛法只有六個字:「看破、放下、自在。」你把世間的五欲之樂,統統看破,這都是不清淨,染污人的東西,看破了,就放下,統統把它捨掉,你就得到自在。這樣佛法不是很容易瞭解,很容易修行,很容易得到利益嗎?「看破」是屬於道理方面,「放下」是屬於修行方面,「自在」是得到結果。你能不能「自在」,就看你「看破、放下」了嗎?不懂佛法的人,當然看不破,我們天天聽經,甚至佛教的道理,研究很多年,在道理上都明白不應當動貪心,七寶、家親眷屬、五欲之樂,都不應當貪,這就是在道理上看破,事實上沒有放下,因為你不但家產、眷屬、金銀財寶,放不下,連平常的嗜好,也放不下。   有一位老居士是個大財主,他學佛很多年,生活很淡薄,但是他對於錢財放不下。當時已經發行鈔票,但是他認為銀行一倒閉,鈔票就沒有用,所以他不相信鈔票,認為銀元才是真實的。他家裡的銀元用不完,剩餘的就存起來,他做了很多小箱子裝銀元,他的房間裡面放了幾十個小箱子。這位老居士壽命盡了,該生西方,家親眷屬很孝順,都幫忙助念阿彌陀佛,到臨危的時候,他不能說話,但是眼睛不斷看那些小箱子。他的兒子忽然間明白:「爸爸可能對那些小箱子放不下。」兒子趕快弄些封條,把老居士的圖章拿出來蓋上,把那些小箱子都貼上封條,就跟老居士說:「爸爸,你要生西方趕快走吧!你那些箱子都寫上某年某月封,什麼人都不能動的。」這位老居士才把眼睛閉起,一口氣嚥下去就死了,兒女都很歡喜,因為兒女都懂佛法,以為幫忙助念,父親一定生西方了。   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位老居士生西方沒有?他平常生活很淡薄,這就是看破,但是他對銀元沒有放下。要是放下,平常用不到的,應該做功德布施出去,到臨命終時無掛無礙,一定能生西方。臨命終時他不能說話,眼睛還在那些箱子轉來轉去,他兒子把箱子貼上封條,蓋上圖章,他才閉上眼睛,可見他銀元沒有放下,牽腸掛肚,怎麼能生西方?   這就是娑婆世界人天道中,這些七寶不是清淨的東西,染污我們自性,染污得厲害。實際不但銀元染污人,每一種嗜好都會染污人,叫你拖泥帶水,使你生不去西方。比如你學佛很多年,什麼都看破,應該吃常素,怎麼還犯喝酒的戒?這是一點嗜好,你想這沒有什麼了不得,社會上喝酒的人太多了,可是生西方就成了問題。因為你有一種貪著,就有一種染污。你要是到臨命終時有個念頭,還要喝兩杯酒,這樣就被那一點嗜好掛礙,西方生不去了。再進一步想:你只要有一種嗜好,比如香煙戒不掉,到臨命終時要生西方,阿彌陀佛來接你,你煙癮發作了,能等你抽完一根香煙,再生西方嗎?這是個笑話,事實上真是個掛礙,所以娑婆世界的五欲之樂貪圖不得。   【釋疑】   問:有的人不依著釋迦佛、天親菩薩作老師,依著他的妄想心作老師,他看見《無量壽經》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都是七寶成就,再看《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也這樣講,他認為:我們在娑婆世界就動貪心、生煩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盡是七寶,不是引誘我們生貪心更厲害,怎麼能夠成佛呢?所以他不要生西方,因為生了西方,會害他引生貪心。   答:這是自作聰明,認為自己的智慧,比釋迦佛、天親菩薩高明。他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莊嚴,是清淨的功德所成就,不會染污人;娑婆世界的七寶,是不清淨的東西,會染污人,就像剛才說的那位老居士,對銀元放不下,因為娑婆世界的黃金太少,他才會執著,這一執著,就放不下,越來越貪,越來越執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盡是七寶,大地都是黃金,像我們現在的水泥,誰也不會把水泥放到箱子裡鎖起來,因為水泥不值錢,不是罕見的東西。到西方極樂世界金、銀、琉璃、玻璃等蓋房子的材料,像我們這裡的木頭、磚頭一樣,所以七寶很多,不但不會增加貪心,還會把娑婆世界的貪心去掉,因為不用貪了,這是斷貪煩惱最微妙的方法。   淨土法門信願行三資糧,第一要信,第二要發願,第三要修行。信者不疑,一生疑惑,就不信了。你要是有這個疑惑,聽到我今天所講,就把疑惑破除,生起信心。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莊嚴,不會引起你的貪心,那是阿彌陀佛的妙用,正是去除我們貪心的妙法。   西方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第一種總莊嚴是清淨相,就像我們到志蓮精舍講堂來,感覺真清淨一樣。     丁二、莊嚴量功德成就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這是第二種讚歎量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是多大的世界呢?「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實實在在跟虛空一樣,虛空找不到邊際,西方極樂世界也找不到邊際。十方世界的眾生,只要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多少眾生都可以生去,因為那一個國土,沒有尺寸,無法計算有多少公里,跟虛空一樣無量無邊,你只要發願生去,都可以容納得下。   我在大陸武昌洪山寶通寺閉關,關房後面有一個小院子可以透透空氣。我在小院子的時候,常聽見外面有一個人在唱歌,不知什麼人在唱歌?不知唱的什麼歌?院子的圍牆不高,我就拿一個凳子探出去,一看是一個出家師父,這個寺院有一群放生的牛交給他管,叫牛頭師,他牽著牛到山上來放牛吃草,沒事就唱歌,我叫他:「這位師父,你唱什麼歌?」「我亂唱啦!」「你亂唱,能唱出什麼功德?你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將來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生脫死,不枉費你出家一趟,為什麼要亂唱歌呢?」他知道我是閉關法師,答應說:「好!好!」第二天我聽見他還是在唱歌,我心裡放不下,再拿個凳子探出去,我說:「牛頭師,我昨天勸你念佛,不要你唱歌,你怎麼還唱呢?」昨天他說好,因為我是法師,他不願跟我辯論,我今天再勸他,他就光火了:「都生西方,那怎麼坐得下?」(此時聽眾大笑)我就再勸他:「那是你自己分別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那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成就的,不會像你想的容納不下,你沒有去,怎麼知道容納不下呢?你先念阿彌陀佛試試看,你生到西方,一定有地方安頓你,你還是好好念佛吧!」他好像不想跟我辯下去,就答說:「好!好!」第三天,再聽不到他唱歌了,大概他還是沒有接受我的話,到別的地方唱了。   這裡天親菩薩讚歎西方極樂世界,像虛空一樣,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成就的國土。因不可思議,果也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凡夫想得到,那是廣大沒有邊際,十方世界的眾生生去,都容納得下。     丁三、莊嚴性功德成就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這是第三種讚歎性的莊嚴。性就是自性,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成就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體性,是大乘種性。   先解釋「正道」二字,不邪不偏叫正道。前面跟諸位講過,聖人凡夫,一共分十個法界。六道凡夫所走的道,叫邪道;小乘聖人聲聞、緣覺,修的道不邪,但是偏於自利,所以是偏道。佛、菩薩是大乘聖人,所修的中間之道,就是正道,因叫菩薩,果叫佛,正道是既不邪於六道,也不偏於二乘。   六道凡夫所修的道,三惡道的眾生,造了惡業,要吃苦頭;三善道的眾生,修的是有漏善業,所修的善法都著相,所以六道凡夫所修的善法,都是邪而不正,出不了三界,脫不出輪迴。二乘人超出三界,脫出輪迴,但是只知道自利,不肯利益眾生,他證得偏空涅槃,翻不出妙有的功德,不能夠利益眾生,所以他不邪,但是偏了。大乘的正道,是以利他為自利,在利益眾生的時候,自己得到利益。比如行布施,以法布施最好,你發心講經說法給眾生聽,一定要自己先研究,目的是利益別人,實際自己先得了利益。這裡面最要緊的道理,是不許著相,一著相就錯誤。我們度眾生,要發心講經說法,你一執著,所有講經弘法的清淨功德,變成有漏的功德,就邪到凡夫這邊。可是你忽然間發了道心,自己要了生脫死,關起門來修,要遠離一切眾生,不要再利益眾生,又偏到二乘去了。所以學佛的人很多,得到大乘利益的人很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利益眾生,都是做凡夫有漏的功德,不是邪到凡夫六道,就是偏到二乘,大乘的正道上不去,怎麼能成佛?所以阿彌陀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著相,他走的是正道。   「正道大慈悲」,「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給與眾生快樂,就是慈心;拔眾生苦惱,就是悲心。這個心就像父母疼愛兒女,兒女沒有快樂,一定要給兒女快樂,要給兒女吃得好,看到兒女吃得很歡喜,父母就很歡喜,兒女的快樂,是父母給與的,這叫慈心。兒女生病,父母趕快找醫生,給他吃藥,把兒女的病苦拔除,這叫悲心。   但是父母與樂拔苦,不能與出世樂,拔輪迴的生死苦,所以父母的慈悲,不是佛的慈悲。佛的慈悲,與樂,要與出世間樂||菩提樂、涅槃樂,使一切眾生都成佛。拔苦,要把眾生一切煩惱都拔除,使他超出三界,脫出輪迴。把三界以內的分段生死苦,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苦都拔除,那才是佛的慈悲。父母的慈悲,只疼愛自己的兒女,不疼愛別人的兒女,只能在世間法上表示慈悲,不知道出世間法,所以父母慈悲的心量太小,不能叫大慈悲。   大慈悲,不但與世間樂,拔除世間苦,還要與出世間樂,要把三界以外的生死都拔除。而且不是為個人的眷屬,是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這才叫大慈悲。   在佛理上,慈悲依淺深不同,有三種:   一、眾生緣慈悲:就是把父母愛兒女的心擴大,對一切眾生,凡是老的,我都把他看成我的父母親;跟我年紀差不多的,我都把他看成我的兄弟姊妹;比我年紀輕的,我都把他看成我的兒女。把對自己家親眷屬的慈悲心擴大,把一切眾生都當成自己的家親眷屬,這是眾生緣慈悲,因為眾生都在六道輪迴生死,今生有我今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和兒女;前生也有我前生的父母、兄弟姊妹和兒女;再前生也一樣。這樣生生死死,在佛的眼光看來,大家彼此都做過家親眷屬,你這樣一想,我要與樂,與一切眾生樂;我要拔苦,拔一切眾生苦,這是眾生緣慈悲。初發心的佛弟子都是凡夫,這樣作觀想,用這樣的慈悲去度眾生,就是眾生緣慈悲。   二、法緣慈悲:二乘人證得我空,菩薩證得法空,菩薩曉得一切法皆空,他脫離一切苦,憐憫一切眾生,依著法空之理來度眾生,而不著眾生相,叫做法緣慈悲。   三、無緣慈悲:佛任運自然有一種慈悲,譬如:「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比如寺廟大殿吊一個洪鐘,你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你敲的力量小,聲音小;敲的力量大,聲音大,但是鐘並沒有動念,想給你小聲,給你大聲,自然能夠發出聲音來,這叫無緣。佛就是這樣,他沒有動念,給你一個樂,拔你一個苦,但是只要你親近佛,自然得到與樂拔苦的利益,這叫做無緣慈悲。   我們初發心的菩薩,都是凡夫,我們要利益眾生,是眾生緣慈悲,但是一定要觀想法緣慈悲、無緣慈悲。我們現在沒有證菩薩法空,也沒有成佛,一定要朝這裡用功,你要是不懂法空、無緣的道理,單用眾生緣慈悲,跟眾生結不清淨的法緣,會生愛見煩惱。剛才說過,我們利益眾生不許著相,這叫做正道大慈悲。你慈悲眾生,與樂拔苦的時候,你不知道法空、無緣的道理,你著了相,就起貪愛心。這個眾生跟你有緣,受你的度,你覺得這個眾生好,就貪愛他,起一種知見,叫愛見,增加愛見煩惱。那個不聽你教化的,就生憎恨,結果不應該貪而貪,不應該瞋而瞋,你觀不了空,生了愚癡。本來我們利益眾生,是與樂拔苦,結果自己的煩惱沒有拔掉,由愛見煩惱而生瞋,由瞋而生癡,貪瞋癡生出來,為度眾生增加一些新煩惱。所以要慈悲,但是不可以著相,懂得法緣慈悲的道理,要法空;懂得無緣慈悲的道理,不要動緣慮心。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阿彌陀佛在因地中行菩薩道,就是正道,利益眾生而不著相,不偏於凡夫,不偏於二乘。正道走的是大乘之道,叫法緣慈、無緣慈,雖然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而不著相,這就是出世的善根。不然一著相,功德變成有漏,落到世間法。由出世間的善根,而生出來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本性,是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之心。     丁四、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這是第四種讚歎形相的莊嚴,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外貌是什麼樣子?「淨光明滿足」,清淨光明充滿具足,滿世界都是清淨光明,我們沒有看見,可以作一個比方。「如鏡日月輪」,「如」就是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光明,好像娑婆世界的鏡子、日輪、月輪。實際娑婆世界的鏡子,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娑婆世界的日輪、月輪,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光明。怎麼知道比不上?因為前面有一句總讚歎:「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功德相,勝過娑婆世界,這個比方使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光明具足。     丁五、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這是第五種讚歎種種事的莊嚴。「備諸珍寶性」,「備」是具備,「諸」是很多,什麼樣的功德都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珍寶無不具有。比如《阿彌陀經》說的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是依著娑婆世界大家知道的,實際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珍寶。「具足妙莊嚴」,珍寶是莊嚴器具,一切莊嚴品都是珍寶所成。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地上的草,路旁的樹,樓閣、蓮花池,統統是珍寶所成就。妙者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具足不可思議的莊嚴。   「備諸珍寶性」,「性」字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哪有這麼多珍寶?性者本也,西方極樂世界具足珍寶的本性,所以才能有這麼多珍寶。本性是阿彌陀佛證得的,在我們眾生份上,叫做佛性;在一切法上,叫做法性;成了佛證得的性,叫做涅槃,這是他證得涅槃的妙性,裡面自然具足無量的珍寶。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話,舊翻譯翻成寂滅,新翻譯翻成圓寂。   寂滅就是寂靜的意思,不但一切有為法寂靜,連無為法也寂靜,才叫做涅槃。眾生無始劫以來,一直在六道輪迴,流轉生死。寂滅是滅除生死苦的意思,這是依著小乘家證得的涅槃解釋,四果阿羅漢證得涅槃,等到他果報盡的時候,他入涅槃要灰身泯智,灰身,身體不要了,用三昧火把身體燒成灰。泯智,泯是泯滅,智慧也不要,用滅盡定把它泯滅,就是從此之後不受後有,不再來三界之內受生,叫做寂滅。所以小乘家證得的涅槃,是寂滅的意思,把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統統寂靜下來,一切生死都滅除,這時候灰身泯智,世界上沒有這個眾生了,他證得的是偏空涅槃,具足的功德是寂滅的。   大乘涅槃的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舊翻譯翻為寂滅,只有「寂」,沒有「圓」的意思。圓寂,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德無不備,一切功德統統圓滿,叫做圓;障無不盡,一切障礙分兩大類:煩惱障、所知障統統斷盡,叫做寂,這樣就證得大乘涅槃。大乘證得的涅槃,具足一切功德,總括起來有三德:   一、法身德:佛證得涅槃,成為法身佛。法身佛就是以一切法性為身,法性成就的是理體,一切法都有一個真理。一切法是差別相,真理沒有二個,證得唯一的真理,就證得一切法的本性,這個時候證得法身,大乘涅槃裡面具足有法身德。   二、般若德:般若翻成中國話是智慧,小乘家證得的智慧,他入涅槃泯滅不要了。大乘涅槃裡面本來具足有般若智慧,能如實了知一切法相。對於一切差別法相的真如實相之理,瞭解得究竟圓滿,叫般若智慧。   三、解脫德:自己解悟真理以後,脫出一切生死,叫解脫。小乘人滅除生死,就入偏空涅槃。大乘人滅除了生死,一切煩惱都遠離,得到大自在,叫做解脫德。   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是大涅槃具足的三種功德,每一種功德都具足有常、樂、我、淨四德。   一、常德:按體上講,你證得大涅槃的本性理體,常住不變,就是永恆不變,再沒有生滅,這叫做常。按用上講,隨緣化用,永不斷絕。你證得大涅槃成佛,長遠具足一切功德,有隨化不斷絕的常德。   二、樂德:按體上講,你成佛以後,證得大涅槃的本體是寂滅永安,再沒有生滅,有一種永遠的禪樂。按用上講,他去教化眾生,運用自在,所為適心。你能應機說法,隨類教化一切眾生,所作所為都稱心適意,得一種法樂。   三、我德:凡夫執著一個我,我必須有一個自體,我必須自己能夠作主、能夠自在。凡夫沒有自體,什麼叫做我呢?外面有一個身體,內裡面一個心,合起來叫我。但是身體是地、水、火、風假合的,不能稱我;內裡面的妄想心,是受、想、行、識四種作用合成的,也沒有真實之體,自己不能作主,不得自在,不能稱我。你證得大涅槃的本體,是真實的本體,任運自在,有自在之德,所以叫我。   四、淨德,按體上講,涅槃的本體解脫一切垢染,沒有染污法,所以本體是清淨的。按用上講,它隨緣教化一切眾生,度眾生而不被眾生染污,所以叫淨德。   這是按理論解釋,屬於專門的術語,不大好瞭解。舉一個譬喻,證得涅槃的理體是什麼樣子?我們單講淨德,像世間黃金的本體有清淨之德,遠離一切染污。按用上講,它隨緣不被緣所染,把它造個佛像是淨緣,它不被淨緣所染;把它造成痰盂是染緣,也不被染緣所染。它不被淨緣所染,也不被染緣所染污,所以黃金本體有淨德。   涅槃具有清淨之德,不被染污,像釋迦牟尼佛,降到人間示現八相成道,他投胎到摩耶夫人肚子裡面,是最染污的地方,不被染污。大乘八相成道有一種住胎的相,釋迦牟尼佛在母親肚子裡面沒有閒著,還是一樣開道場、轉法輪、度眾生,因為他本來證得的涅槃有淨德。講這些佛的功德、妙用,是叫我們學,佛的功德高高在上,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怎麼在母親肚子裡面還轉法輪?我們將來成佛也是那樣,我們要學。   舉菩薩做個例子,六祖大師得了五祖的衣缽之後,因為弘法的因緣尚未成熟,他躲到獵人隊裡面藏了十五年。獵人在山上打野獸、雀鳥,是造惡業的處所,但是六祖大師沒有被染污,這是他學佛的淨德。獵人要殺生,六祖在獵人隊裡面,當然要分派殺生的工作,人家叫他去打老虎、狼,他假裝不會打,看他沒有用,就叫他去看網。打雀鳥走獸,要用網,雀鳥碰到網,就被網住,用不著他去抓,網到一隻動物,他去報告就行了。如果沒有獵人在旁邊,他就把網到的動物放掉,人家問他怎麼一整天毫無收穫?他說動物都沒有來,我怎麼捉得到?他在殺生染污惡業裡面,不被染污。吃飯,獵人都以肉為食,他不吃眾生肉,自己到山上弄點野菜,人家問他:「為什麼不吃肉?」他說:「我腸胃不好,吃肉會拉肚子。」所以就吃肉邊菜,他不被惡劣環境所染污,這就是善學涅槃寂靜之德的榜樣。我們學佛學不來,先學祖師,在染污境界之中,不被染污,就合乎涅槃淨德。   「備諸珍寶性」,「性」就是涅槃性。成佛證得二個果,一個菩提果,一個涅槃果。菩提果,就是智慧果;涅槃果,就是理性果,實際還是一個果。成佛怎麼有二個果?按智慧方面講,他具足一切智慧,叫菩提果;按理性方面講,他圓滿證得涅槃的理體,叫涅槃果。   「備諸珍寶性」的「性」,就是講阿彌陀佛證得佛的大涅槃,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珍寶的莊嚴。在理體上具足一切功德,叫理具。怎樣能證得涅槃理體?你得修行,叫事修。人人都有佛性,是按道理上講,事實上我們還是凡夫,不修行,一切功德不會現前。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如來面前,發了四十八大願,依願引行,引起來菩薩的行門,修行六度,六度廣開萬種行門,就是無量的行門,無善不修,修了無量阿僧祇劫。利益眾生,結果自利,他把功德在事相上修圓滿,證得涅槃,本性具足種種莊嚴。   佛教的淨土宗,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耶穌教禱告上帝,求生天國,乍聽起來意思差不多,但是裡面最要緊的道理不同。佛教的理論,任何道理都有因有果,因果是三藏十二部的總綱,沒有因果不許說法,一定要有如是因,才能得如是果,凡夫如是,聖人也如是。凡夫怎麼墮三惡道?因為造了惡道的因。你造了地獄的因,墮地獄道;造了餓鬼的因,墮餓鬼道;造了畜生的因,墮畜生道;你怎麼轉到三善道呢?因為你造了三善道的因。你造人的因,轉人道;你造天的因,轉天道;你造阿修羅的因,轉阿修羅道,如是因,得如是果。佛教的聖人有四種,你怎麼當了聲聞、緣覺的小乘人?你修四諦、十二因緣的因,修小乘的道,得小乘的果。你怎麼成菩薩、成佛?你修大乘因,得大乘果。業因果報,是佛教一切法門的總綱,佛成佛說法,還是有因有果。   在印度有一種因明學,現在叫邏輯,那時候佛教跟外道經常開辯論會,有個規則,你說什麼道理,世間上沒有的,就不要講。因為世間上沒有,你講的怎麼能相信?世間上講的是有因有果,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必須有因有果,世間道理說得通,才繼續說出世間道理。要是世間道理講不通,這個道理不許你繼續講。耶穌教所講的上帝,是正報,天國是依報,依正二報,都是無因無果。上帝從哪裡來的呢?無因,他是個真神,你不許問。天國的依報,從哪裡來的呢?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不許你問。但是辯論下來,世間沒有哪一法是無因而生果。世間的道理說不通,你說的是神話,沒有事實。淨土宗有因有果,西方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是阿彌陀佛無量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無量功德莊嚴出來的。阿彌陀佛的正報從哪裡來的?過去一個國王,在世自在王如來面前出家,叫法藏比丘,他發了四十八大願修行,才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有因,才能夠結果;依報也有因,才能夠結果。   拿世間法比方,現在請道源來講經,道源法師算是法主。我這位法師從哪裡來的呢?我最初出家,不會講經說法,我是跟著老法師學,學了幾十年學出來,有因有果。志蓮精舍從哪裡來的呢?志蓮精舍這個講堂,是曹居士夫婦發的心,他家在臺北車站對面的南陽街,本來要在他家四樓開講堂,因為只能坐三十個人,空間不夠大,於是在重慶南路發心蓋這棟樓,設計四樓當講堂,所以才能容納一百多人,不是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地下迸出來的,這是講因果二字,有因才能證果。   再講理具事修,拿志蓮精舍起講堂,做一個例子。發心要造講堂給法師講經,按事相努力修,結果就造成一個講堂。講理具,是他的本性裡面具有的。理具,是裡面有潛伏的功能,不只曹居士夫婦本性具足有講堂,每個人都有。你沒有發心,你有潛伏的功能,沒有啟發出來,所以沒有造講堂。你要是發心,也能造個講堂;你要是發心大,造的講堂比志蓮精舍還大。你要是發心像阿彌陀佛一樣,你也可以造個極樂世界。因為我們人人具有涅槃的本性,本來具足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按理體上講,你我都具足,因有多大,果就有多大。   這是勸諸位發心,你的本性上具足有講堂,不過事相上你沒有發心,所以造不出來講堂。有人說:「曹先生有錢,我們沒有錢啊!」這只是原因之一,有錢的人很多,他不造講堂,不是有錢就可以造講堂。你得發心發得正,才能造出講堂。又有人說:「我老早發心發得正,有錢我就造講堂,但是我沒有錢啊!」這就看你發心發得有沒有力量,有力量一樣能滿你的願。你發心三寶會加被你,信徒會幫助你,也一樣可以造講堂。   我們現在看到聽經的人很多,講堂坐不下,但是台北市有一百多萬人,這只是萬分之一。像志蓮精舍這樣的講堂,多添幾十個不算多。希望大家發心,一定都能滿你的願,因為你本性本來具有。極樂世界的功德我們都具足,何況一個講堂呢?你沒有錢,聯絡大家一起做,也能滿你的願。諸位能發心為三寶做事情,我就沾你們的光。   現在再回到我們的講題上,阿彌陀佛發心,要造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使每一個眾生到那裡安心辦道。他發心修行,是事修,他的本性具足一切功德、一切珍寶。「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有這麼多的珍寶,是涅槃本性具足的。     丁六、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   這是第六種讚歎妙色的莊嚴。種種珍寶現它的德相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妙德。「無垢光燄熾」,「無垢」是清淨,「光燄」是光明,「熾」是很熾盛,種種珍寶上的清淨光明很熾盛。「明淨曜世間」,「世間」指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翻譯成安樂國,清淨光明照耀安樂國。     丁七、莊嚴觸功德成就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這是第七種讚歎觸的莊嚴。「寶性功德草」,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珍寶,像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些珍寶都是功德成就的。按理性上講,是涅槃裡面具足有功德;按事相上講,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成就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有宮殿樓閣的莊嚴,有七寶行樹的莊嚴,一定有草莊嚴,因為這些莊嚴都是眾多凡夫的好樂,你好樂什麼莊嚴,就給你現出來什麼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是珍寶成就的,蓮花是珍寶成就的,草也是珍寶成就的。「柔軟左右旋」,功德草很柔軟,左右旋轉。「觸者生勝樂」,你要是手碰觸草,或者腳踏過草,都滋生妙樂。   「過迦旃鄰陀」,迦旃鄰陀是印度一種草的名字,因為中國沒有這種草,不能翻譯,所以保存它的梵音,有二種解釋。   一、迦旃鄰陀草是一種柔軟草,你要是碰到迦旃鄰陀草,非常的舒服、快樂,那是世間的樂。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草,你碰到它,生一種殊勝的法樂,超過迦旃鄰陀草,這裡是解釋西方極樂世界草的莊嚴。   二、草是我們的本性感召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珍寶是柔軟之性,跟娑婆世界的珍寶是堅硬之性,正好相反。娑婆世界的珍寶怎麼是堅硬之性?是眾生的果報感得的,《地藏經》有明文:「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是剛強之性,所感得的果報是堅硬之性,黃金很堅固,鑽石比黃金還堅硬,娑婆世界的寶物是堅硬之性,是我們的本性感召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念佛生去,眾生沒有煩惱,感得的依報莊嚴都很柔和,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是七寶成就,要是不柔軟,蓮花怎麼開、怎麼合?娑婆世界的寶物是堅硬之性,你把黃金、白銀做成蓮花不殊勝;娑婆世界的樹枝、樹葉會動,是堅硬之性;西方極樂世界七寶做成的樹,微風吹動,出微妙音,還能說法,它要是不柔軟,觸動它,怎麼會叮叮咚咚發出種種妙音呢?   【釋疑】   問:既然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性是柔軟的,宮殿樓閣怎麼能做得起來?   答:這是拿娑婆世界來看房屋,才生這個疑問,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房屋,跟娑婆世界的房屋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不僅黃金地上,蓋有宮殿樓閣,空中也有宮殿樓閣,宮殿樓閣如果有份量,怎麼懸在虛空呢?這就知道是柔軟的珍寶成就的,那是不可思議的一種果報。   這一個偈頌是說觸功德,功德草很柔軟,你只要碰到,就生殊勝的法樂。     丁八、莊嚴三種功德成就(分三)      戊一、莊嚴水功德成就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這是第八種讚歎三種莊嚴:水莊嚴、地莊嚴、虛空莊嚴。先講第一種水莊嚴,西方極樂世界蓮花池裡面,有八功德水。「寶華千萬種」,蓮花池裡面有蓮花,《阿彌陀經》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只說四種蓮花,實際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有千萬種之多。「彌覆池流泉」,「彌」是彌滿,「覆」是蓋覆,蓮花彌滿蓋覆水池流泉之上。「微風動華葉」,微微的風,吹動蓮花葉。「交錯光亂轉」,蓮花都放出光明,四種蓮花,有四種光明;千萬種寶花,有千萬種光明。微風吹動花葉,光明交相會錯旋轉,非常莊嚴。      戊二、莊嚴地功德成就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這是第二種讚歎地的莊嚴。「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宮殿樓閣是地上的莊嚴,都是珍寶成就的。你在樓閣裡面,你要看十方世界,像我們現在看電影一樣,都可以給你現影像,看得一清二楚,沒有障礙。「雜樹異光色」,這是地上樹的莊嚴,樹是由雜寶互相交錯起來,樹幹是黃金,樹枝是白銀,開的花、結的果是琉璃。樹幹、樹枝、開的花、結的果,光明、顏色都不同。「寶欄遍圍繞」,寶欄是七寶所成的欄杆,每一座宮殿都由七寶所成的欄杆所圍繞。      戊三、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這是第三種讚歎虛空的莊嚴。「無量寶交絡」,七寶的繩子互相交絡起來的羅網。「羅網遍虛空」,虛空之中遍滿羅網的莊嚴。「種種鈴發響」,羅網上懸掛著種種莊嚴的寶鈴,發出微妙的音聲。「宣吐妙法音」,風一吹動,羅網上的寶鈴,叮叮噹噹地響,發出說法的音聲,眾生聽到能夠發起道心,念佛、念法、念僧。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寶鈴,是無情之物會說法,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常常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跟你說法。還有諸大菩薩也跟你說法,你怎麼會退轉呢?諸大菩薩、諸上善人是有情,連無情都會說法,風吹樹枝響,風吹寶鈴響,無處不在跟你講佛法,所以你只有進步,沒有退步的因緣。   【釋疑】   問:無情怎麼會說法呢?   答:有情與無情同一體性,在一切法上叫法性,在有情分上叫佛性,佛者覺也,覺性、佛性,跟法性無二無別,沒有二個理體,只有一個理體。比如我們覺悟成佛,一切法性的本體你統統證得,一切法性也都跟著變成覺性。在正報、依報上說,依報是跟著正報轉。佛教認為有情與無情是平等的,但是有個差別,有情有佛性,他覺了以後,帶著無情轉成具有覺性。依報的世界,比如樓閣、欄杆、樹,屬於無情,這些無情都跟著有情的正報轉。拿娑婆世界作比喻,你這個正報有情有福報,你所住的依報房子,跟著你變成很莊嚴;你這個正報有情沒有福報,你住的依報房子,跟著你變成很糟糕。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是佛,所以依報的極樂世界,都隨著轉變成佛的境界。正報覺,依報也跟著覺,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是佛的智慧,有情與無情,都圓滿佛的種智。   這個道理要是不明白,你看《阿彌陀經》:「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奇妙雜色之鳥都會說法,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解釋的。   問: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鳥是畜生,怎麼會有種種鳥說法呢?   答:《阿彌陀經》解釋:「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鳥不是畜生道果報的鳥,都是阿彌陀佛的神通之力變化出來的,所以鳥會說法。   問:鳥算是有情,寶鈴是無情,怎麼會說法呢?   答:這也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   問:阿彌陀佛、諸大菩薩說法就夠了,為什麼還要寶鈴這些無情之物說法呢?   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念佛生去的,但是各個眾生雖然生到西方,還是凡夫,各有愛好。有的眾生愛鳥,阿彌陀佛就變成鳥跟他說法,讓他得到佛法的利益;有的眾生愛聽寶鈴、風吹樹枝的聲音,阿彌陀佛就變成無情說法的聲音,叫他得到佛法的利益,達到度眾生的目的。   裡面含有一種最要緊的道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諸大菩薩、諸上善人說法,連無情的風聲、樹聲、寶鈴都跟你說法,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得到佛法利益的助緣。你得有求法的心,遇到阿彌陀佛的助緣,才能夠得到幫助,才能聞到佛菩薩說法,乃至聞到無情說法。你要是沒有求法的心,任何有情無情跟你說法,你也不會聽到。   譬如志蓮精舍要請法師來講經,是給大家作助緣。講堂裡面盡量充實各項設備,怕光線不充足,加裝電燈。天氣太熱,除了電風扇,還裝冷氣機。結果不但台北市的人來聽經,住在台北縣的人也來聽經,這是你有求法的心,發通知單你就會來;你沒有求法的心,發通知單你也不會來,所以有求法的心,就會遇見說法的因緣,就會遇到法師給你說法,讓你得到佛法的利益。   只要你有求法的心,在娑婆世界,你也可以遇到無情說法。蘇東坡居士就遇到無情說法,他看見山色是清淨的顏色,聽見高山流水的聲音,忽然間覺悟,作了一個偈子:「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山上流下來溪水的聲音,是佛的廣長舌相,就是在說法;青青翠翠山的顏色,盡是如來的清淨法身。因為他有求法的心,看見山看見水,就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福建福州有個鼓山,是有名的道場,南洋有一位居士到鼓山遊玩,他走到高山上,一處有流水的地方,坐在那裡休息,聽見流水嘩啦嘩啦的聲音,忽然間開悟。他為報溪水的恩,修造一棟樓,取名清水樓,紀念他在那裡聽見流水聲開悟,這就是無情說法。     丁九、莊嚴雨功德成就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這是第九種讚歎雨的莊嚴。「雨(欲)華衣莊嚴」,「雨」,不是下雨水,是由天空降落下來天花、天衣的莊嚴,雨天花、天衣是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天花當然顏色好看,天衣也是顏色好看。「無量香普熏」,還有無量香氣,普熏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雨天曼陀羅華」,是雨天花的莊嚴,曼陀羅華叫適意花,適合你的意,你喜歡什麼花,就落下來什麼花,能滿各個眾生的意。依著《無量壽經》,不但雨天花,還雨天衣。天衣有二種解釋,一種是穿的衣服,用不著裁縫師幫你做衣服,天上落下來自然的衣服,你等著穿就好了。二種是一種莊嚴品,《阿彌陀經》:「各以衣祴,盛眾妙華」,印度梵文的「衣」,有布的意思,就像現在鋪的地毯一樣莊嚴,那是天上最好的布鋪在地上作莊嚴,顏色當然好看。無論雨天花、天衣,都能適合你的意,讓你看了感覺很好,而且還有香味。這是第九種雨的莊嚴,天花落下來有莊嚴,天衣落下來有莊嚴,落到地上很柔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走在落下來的花上,腳踏下去,可以陷下去四寸;腳抬起來,它又復原,就像現在用的長毛地毯一樣。   【釋疑】   問:晝夜六時,虛空之中,落下來那麼多天花、天衣,西方極樂世界裝滿了怎麼辦?   答: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是妙莊嚴,妙者不可思議,先落下來的花,一陣子就被風吹走,沒有了,後面落下的花是新鮮的。《無量壽經》:「華用已訖,地輒開裂」,用裂字,翻譯得太俗氣了!用不著地裂開,它自然就沒有了;用不著你心生煩惱,擔心花落得太多,把西方極樂世界裝滿。     丁十、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這是第十種讚歎光明的莊嚴。「佛慧明淨日」,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是智慧光,像日光一樣。佛成佛,福慧兩足尊,但是福報與智慧一而無二,所以福報的莊嚴裡面有智慧莊嚴,這是說阿彌陀佛有一切智慧光明。   「除世癡闇冥」,我們念阿彌陀佛,被阿彌陀佛的願力攝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一個凡夫,叫帶業往生,雖然煩惱沒有斷除,但是你一到西方,遇到佛的智慧光明,能幫你斷掉世間愚癡的煩惱。   前面讚歎光的莊嚴有二種,一種:「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是讚歎光明的相貌。二種:「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是讚歎光明之相貌,現出來的妙德。比如我們看見一盞電燈很亮,先讚歎光明的相貌;再看見電燈很好看,再讚歎它的妙德。「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是讚歎光明的妙用。光明很亮,是它的相貌;光明很好,是妙德;能除愚癡闇冥,是讚歎佛智慧德的妙用,你只要看見佛的光明,就開智慧,除掉你全部的愚癡煩惱。     丁十一、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這是第十一種讚歎妙聲的莊嚴。「梵聲悟深遠」,前面講羅網上的寶鈴,發出妙法音,那是說法。這裡不是說法的音聲,是阿彌陀佛住的世界的音聲。西方極樂世界,有的經翻成安樂國,有的經翻成安養世界,總之,西方極樂世界是很清淨的世界,「梵聲」是清淨世界的音聲。「悟深遠」,你能聽到阿彌陀佛給你說法,一聽就開悟;你能聽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名號,也能讓你悟到深遠的道理。   「微妙聞十方」,西方極樂世界的名號,能傳聞到十方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發了大願,願他的世界的名號能名聞十方,所以微妙不可思議的西方極樂世界名號,能傳聞十方世界。     丁十二、莊嚴主功德成就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這是第十二種讚歎主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主人,「正覺阿彌陀」,「正覺」,不偏不邪是正,不愚不惑是覺。六道凡夫邪而不正,二乘聖人偏而不正,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修行成佛,既不是六道凡夫之邪,也不是二乘聖人之偏,叫正覺,就是不偏不邪、不愚不惑。六道凡夫愚於三界以內的煩惱,二乘聖人惑於三界以外的煩惱。三界以內的煩惱,是見惑、思惑;三界以外的煩惱,是塵沙惑、無明惑。覺是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覺了,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也覺了,所以一覺一切覺,圓滿具足,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人阿彌陀佛。   「法王」,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國王,是說佛法的法王。「善住持」,「住」是安住,「持」是保持,善能安住保持極樂世界。等於一個國王擁有權力,他能安住、保持這個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住持,相當於現在國家的元首,元首是統治人民,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是依著佛法教化人民,用不著以武力來統治,所以稱為法王。這個法王怎麼善能安住保持這個世界?我們中國佛教有叢林制度,叢林是出家大眾住的寺院,是什麼人創始叢林呢?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是由馬祖創始的,叢林建立以後,建立規矩的是馬祖的學生百丈大師。我們中國佛教建立叢林制度,一個大寺院有一個人,能保持大寺院,能安住大眾,叫住持。現在有人認為住持這名稱,表現不出來主人的意思,把它改為主席,但是沒有住持來得好。西方極樂世界的叢林,名字叫淨土,一切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能安住、保持大眾。     丁十三、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這是第十三種讚歎眷屬的莊嚴。有主人就有眷屬,「如來淨華眾」,阿彌陀如來是主人、法王。他有大眾,諸大菩薩都是清淨的法眾。清淨的法眾怎麼叫華?華表因位,佛表果位,成佛叫佛果,菩薩剛開正覺的花,還沒有結正覺的果,所以叫「華眾」,就是清淨法身大菩薩。   「正覺華化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娑婆世界欲界的眾生,受生的方法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人、牛、馬、羊是胎生。雞、鴨,由卵孵化出來,是卵生。水裡面的眾生,魚、蝦、螃蟹等是濕生。夏天樹上的蟬和蚊子是化生,上二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化生,用不著結婚,也用不著懷胎生蛋,他們是禪定生上去的,叫化生。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全部都是化生。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一定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到你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會來接引你。你看阿彌陀佛手裡托著一個蓮花臺,右手伸著,就是要接引眾生,所以中國造西方三聖的像都是站著,他們由西方來到東方接引眾生,表示他們大慈大悲接引眾生的相貌。   「華化生」,是蓮花化生,我們平常念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娑婆世界的眾生,一定要找到父母,才能投胎出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就是我們的父母親。你這一生應該活八十歲、九十歲,你念佛念成功,到果報盡的時候,西方三聖拿著蓮花來接引你,你看見自己坐在蓮花裡面,他們就把你接到西方去。到了西方,蓮花一開,看見阿彌陀佛跟你說法,你開大智慧,就證得無生法忍。本來是博地凡夫,一下子超生到菩薩位,就不退轉,再不會六道輪迴,流轉生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常常見佛聞法,全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乃至眾鳥、風聲、樹聲、流水聲,有情無情都會說法,只有進步,沒有退步的因緣,所以生到西方一生辦道,就可以成佛。因為你發了菩提大願,生到西方是要學度眾生的本領。你證得無生法忍,有了智慧、神通、辯才,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叫乘願再來。   前面讚歎水的功德有「寶華千萬種」,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是七寶所成,都是很柔軟的珍寶成就的蓮花,所以叫「寶華」。這裡怎麼叫「正覺華」?因為阿彌陀佛證得佛的果位,這都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出來的蓮花,所以叫「正覺華」。   這裡還要料揀一下,「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不是讚歎正報,還是讚歎依報的功德,因為這些諸大菩薩都是蓮花化生的。     丁十四、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這是第十四種讚歎受用的莊嚴,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受用如何?就是享受怎樣?「愛樂(要)佛法味」,樂是好樂,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什麼都不愛,單好樂佛法的法味,這是高等的享受。「禪三昧為食」,「禪」是禪樂,「三昧」翻成中國話叫正定,「禪三昧」就是禪定。「食」跟「味」字一樣,就是你吃的禪樂法味,是一種享受。平常我們念供養咒:「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樂為食,法喜充滿。」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不需要吃飯,他聽到佛法,生一種法樂;他打坐,入了禪定,得一種法喜,不需要吃東西,就不餓了。   西方極樂世界,除了「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外,還有吃的東西,但是不必吃,看看就飽了。帶業往生的眾生,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想要吃東西。《無量壽經》說得很清楚:「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你想吃什麼東西?隨時都有。你想用什麼飯碗?飯碗就現到你面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是蓮花化生,清淨的身體,用不著飲食來滋養。你有妄想,想吃的東西就現出來,眼睛看一看顏色,鼻子聞一聞香氣就飽了,不用真正吃下去。吃飽了,現出來的飲食自然化去。你再打個妄想,想吃另外一種東西,那種東西又現到你面前。   娑婆世界的眾生,是苦樂夾雜的果報,苦多樂少,樂是苦因,苦頭太多,快樂太少,沒有真正的快樂,因為快樂沒有了,就變成痛苦。怎麼苦法?比如娑婆世界眾生,認為吃東西是第一等享受,只要是眾生,都想吃東西,因為一切眾生都愛惜生命,必須吃東西,生命才能維持下去,不過你不要貪吃東西,所謂:「下喉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校量。」你想想:你吃好吃的東西,入喉嚨到胃囊裡,再到腸子消化,就變成大便,到時候都變成罪過品。所以你貪吃,吃得越好,越覺得享受,實際入了喉嚨,都變成臭東西,那不是罪過嗎?貪吃還不是大罪過,但是因為你貪吃,貪心就會發展,一發展沒有厭足,要吃好的,就要吃眾生肉,哪一種眾生不怕死、不愛命?為了要保養你的生命,把牠的生命殺死,這不是大罪過嗎?   殺害眾生的命,當然不合道理,但要是不吃眾生肉,不能活下去,按人情上還能講,因為你不吃眾生肉,不能活著。比如蒙古西藏,五穀雜糧不生,得吃眾生肉,那是情況特殊,可是像我們內地,有米、麵粉、蔬菜,何必要吃眾生肉呢?   【釋疑】   問:有人除了正常的食品外,一定吃眾生肉,認為那是要補養身體的?   答:古時候醫藥不發達,人要是生病,飯吃不下去,不吃點補品怎麼辦?現在醫藥發達,身上缺乏哪一種維他命,都可以買到,你何必要吃眾生肉來補養身體。實際你吃眾生肉,是為貪心吃的,因為認為眾生肉好吃。我們要是不學佛法,不發慈悲心,跟你談不著這些道理。你要是學了佛法,發了慈悲心,一定不吃眾生肉。我們享受好東西,吃眾生肉,入了舌頭生滋味,認為是一種享受。如果非吃眾生肉,不能維持生命,那情有可原,因為吃了救你的命。你因為貪吃眾生肉,眾生受的痛苦太大,你得到的享受太少,你要是有愛護眾生的慈悲心,應該吃素。   問:有人貪吃眾生肉,認為肉的味道很香,吃到嘴裡滋味很好?   答:眾生肉並不是真香,吃到嘴裡的味道也不是真好。佛教是講理的,不是武斷的,你吃葷時,吃白菜、豆腐,還是白菜豆腐的味道;等你吃常素,再吃白菜、豆腐,味道還是不變,可見那是正味。你感覺葷菜的味道很好,這是習慣上的一種錯覺,你剛吃素,有人餵你一口葷菜,一聞感覺腥臭,還是吃下去。你已經吃素三個月,再叫你吃肉,吃到嘴裡,就嚥不下去。你已經吃素超過六個月,以前聞到葷菜,覺得很香;現在聞到葷菜,是腥臭之味,會覺得想吐,可見那不是好的味道。所以你現在吃葷,認為味道好,是你的貪欲心,害你起錯誤的觀念。   問:有一種理論,心好何必吃素?   答:這不但迷於事,還迷於理,不發心吃素的人,心不堅固,初聽這似是而非的理論,以為對,實際這是一種邪知見。傷天害理,莫過於要眾生的命,眾生的命是唯一無二,只有一個,你把牠最尊最貴的命要了,吃牠的肉,說你心好,要怎樣才叫心壞呢?   問:有人知道吃素好,也知道吃葷不對,但是吃素太可惜了?   答:要知道這是習慣,現在你吃素吃不來,是你沒有觀察到眾生的痛苦,你要是想到被殺的眾生很痛苦,就不忍心吃。你慢慢養成吃素的習慣,再叫你吃葷菜,就吃不來了。   問:我早想發心吃素,不過在社會上應酬難免,不喝點酒、吃點肉,在社會上做事,不是做不來嗎?   答:一定需要應酬,事先你可以告訴對方你吃素,在你碗盤裡,擺點蔬菜,在你酒杯裡,倒點茶。應酬時,他吃他的肉,你吃你的素;他喝他的酒,你喝你的茶,這是應酬的權巧方便,你不能把它當成真事。你要知道,應酬是彼此能得到利益,只要他能在你身上得到利益,你不陪他喝酒吃肉也可以。所以古人說:「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你有應酬,是你現在有財富、有地位,大家處心積慮,想在你身上得利益。你要是貧窮、沒有地位,大家從你身上得不到利益,你站在十字街頭沒人問,誰還陪你吃肉、喝酒?你一旦富有,不但住在都市裡,親戚朋友多,就是住在深山裡面,遠親都來探親,因為大家都想從你身上得到利益。   你貪吃眾生肉,一個人殺生害命,罪過還不算最大。但是因為你要應酬,親戚朋友多了,大家都要吃眾生肉,你今天請了七、八桌,你看看,殺害多少生命?這才是大罪過。修行要斷煩惱,吃煩惱最難斷,因為不吃不能活下去,先不要殺生害命,你吃了素,再慢慢修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連素菜也不必吃,眼睛看看,鼻子聞聞就飽了。再進一步,聽佛法,法喜為食;打坐,禪悅為食,連看也不必看,聞也不必聞,一樣可以活著。   問: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說得太高,我們沒有生西方,還沒得到這個境界,能否舉例證明這個境界是什麼樣子呢?   答:現在證明一下,你想來聽《往生論》,白天要上班,如果下班回家吃晚餐,再到這裡聽經,時間來不及,你餓著肚子來聽,有好樂求法的心來。如果你聽到我講的內容,覺得不怎麼喜歡,妄想起來,想到晚上還沒吃晚飯,坐不住了,越聽肚子越餓,雖然聞到法,沒有得到法喜。相反的,如果你覺得我講得很好,聽得非常歡喜,心想:「道源法師講得好!講得好!」得了法喜,肚子不餓,等到回家把晚餐忘記了,因為你以法喜為食。   禪悅為食,比如你每天早晨有定課,要打坐一小時或半小時,打完坐,吃早點再去上班。要是今天你坐得不好,打妄想,妄想牽妄想,心靜不下來,身體坐不住,腿疼起來,腰酸起來,渾身難過,覺得肚子餓,本來預定坐半小時,再起來吃早點,這時候幾分鐘都坐不住,一定要起來吃東西,這就是你沒有得到禪悅。如果今天你一坐下去就入定,平常坐一小時,感覺時間很長;今天一小時,好像一剎那就過去,渾身舒服,不吃早點,也不感覺餓,這就是得到一種禪定的法喜,禪悅為食。娑婆世界有法喜,是恰巧碰見,不是長遠的功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有法喜、禪悅,這是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     丁十五、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這是第十五種讚歎無諸難的莊嚴。「永離身心惱」,受冷、受熱、生病,這是身體上的煩惱;受人家的嫉妒障礙,自己生貪瞋癡,這是心裡面的煩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上的煩惱、心裡上的煩惱都遠離,永遠不會受苦受難。「受樂常無間」,娑婆世界樂有間斷,樂少苦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樂是長遠的,中間沒有諸種苦難,這是無諸難的功德成就。     丁十六、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這是第十六種讚歎大乘義理法門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全是修大乘法門。「大乘善根界」,西方極樂世界全是講大乘義理、大乘善根的世界。「等無譏嫌名」,不要說有事實發生,連譏嫌的名字都聽不到。「女人」,是譏嫌的名字,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及根缺」,和六根不具足,或者眼睛瞎、耳朵聾,或者少一隻手、一隻腳,六根有殘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根不具足的人。「二乘種不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二乘人,二乘人最高的果位,只能成阿羅漢,不能成佛果。   有人聽到這裡,就說女人不能生西方?不是這樣,女人念佛生西方,就變成男人;六根不具足的人念佛生西方,就變成六根具足;二乘人回小向大,念佛生到西方,變成大乘人。西方沒有女人、六根不具足的人、二乘人。不是女人、六根不具足的人、二乘人,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讚歎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大阿羅漢,無量無邊。《無量壽經》也說西方極樂世界有聲聞眾。這是聲聞眾,在娑婆世界,先修聲聞乘,回小向大,念佛生西方,就用他原有的名字,還叫做聲聞,他先證得阿羅漢,然後再轉大乘性。     丁十七、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這是第十七種讚歎一切所求滿足的莊嚴。在娑婆世界,求什麼都不能滿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求都能滿願。「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你所好樂的、所願意的,一切都能滿你的願。「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有種種莊嚴,所以我天親才願生阿彌陀佛安樂國。   天親菩薩用三個觀察門,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先觀察依報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一共有十七種事相莊嚴,上面已經講過了,現在再觀察正報佛、菩薩的莊嚴。先觀察佛的莊嚴有八種,先講第一種,觀察阿彌陀佛蓮花座的莊嚴。    丙二、觀察彼佛莊嚴功德成就(分八)     丁一、莊嚴座的功德成就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這是第一種讚歎蓮花座的功德。「無量大寶王」,第一種解釋,大寶王是一個釋迦毗楞伽寶,釋迦毗楞伽寶不可思議的大,是寶中之王,寶珠之大,沒有尺寸,超出凡夫想像的莊嚴,百千萬億的數目字也算不來,叫做無量。第二種解釋,不是一個大寶王,是無量數大寶王,莊嚴出來一個法座。   「微妙淨華臺」,清淨的蓮花臺,都是不可思議的無量數寶王,莊嚴出來的,阿彌陀佛坐在蓮花臺上,中間有一個蓮蓬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第一種莊嚴。下面讚歎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的莊嚴。     丁二、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這是第二種先讚歎阿彌陀佛身業的功德。「相好光一尋」,身體上有相好光明,像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有三十二種相、八十種好,身上的光明,有一丈那麼高。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現出來的報身佛相,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光明。佛放出來的光明,有放光、有常光。放光,是說法度眾生時放出來的光;常光,是常遠的光,這是講佛的常光,就是他身體上永遠的光明。常光一尋,在中國六尺算一尋,這裡不能這樣解釋,因為報身佛是用無量來解釋。你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描述阿彌陀佛的身量:「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印度有一條恆河,恆河裡面有很多很細的沙子,每一粒沙子算一個由旬,「由旬」翻成中國話,叫「驛站」,「驛」是跑馬。政府要跑最緊急的公文,一站的距離,就叫一由旬。現在可以說是一個火車站的距離,叫一由旬,大家好了解。印度尺寸,小的由旬四十里,中的由旬六十里,大的由旬八十里。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的由旬,雖然有一個數字,但是這個數字是無量的。   「色像超群生」,這是讚歎佛身業的相貌特別莊嚴,不但超過六凡法界,也超過三乘聖人法界,超過九法界一切眾生。     丁三、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這是第三種讚歎阿彌陀佛口業的功德。「如來微妙聲」,阿彌陀佛說法,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音。「梵響」,「梵」是清淨,「響」是聲音,阿彌陀佛說法,是清淨的音聲,你聽到阿彌陀佛說法,能去除一切煩惱染污。「聞十方」,十方世界的眾生,只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發願生西方,都可以見到阿彌陀佛的相,也可以聽到阿彌陀佛說法。   有人問: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可以看見、聽到,我怎麼沒有看見阿彌陀佛的相,沒有聽到阿彌陀佛的法音呢?障礙不在阿彌陀佛,是在你自己,你要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拿生命至心虔誠禮拜,沒有二念,你這樣去禮拜佛,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你念佛的名號,能夠念到一心不亂,不但能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還能聽到阿彌陀佛給你說法。   成佛,證得一切法的本性,證得法性身,叫法身佛。菩薩修行,在事相上要修六度萬行,修無量阿僧祇劫的因行,莊嚴出來的果德,就是報身佛。因果要相應,報身佛跟法身佛,不能說一個,因為報身佛是由法身佛現出來的,所以報身佛,不是法身佛。但也不能說二個,因為法身佛沒有相。我們見的應身佛相,也叫化身佛,也叫應化身佛。應化身佛分三種:大化身佛、小化身佛、隨類化身佛。大化身佛教化一個三千世界,一個三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都有小化身佛。大化身佛,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千丈高;小化身佛,教化一個小世界,像釋迦佛在印度示現的,有一丈六尺高。   怎樣能見到佛相呢?你得認真修行,善根成熟,你應該見小化身佛,就見小化身佛;應該見大化身佛,就見大化身佛,佛沒有哪個見,哪個不見,看你修行的功夫如何,見的佛相不同。我們善根不夠,大化身佛見不到;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二千多年,我們才出世,小化身佛也沒見到。佛常常在世界度眾生,他出現的是隨類化身,你應該見男居士得度,他給你現男居士;你應該見女居士得度,他給你現女居士;你應該在比丘、比丘尼面前得度,他給你現個比丘、比丘尼。你看《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身,《楞嚴經》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叫做隨類化身。   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怎麼知道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誕辰呢?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原是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為什麼把延壽禪師的生日,當作彌陀的生日呢?因為在五代末葉,阿彌陀佛應化為延壽禪師,深受吳越王錢俶的禮敬尊重,吳越王常設齋供僧,有一天吳越王問延壽禪師:「在佛教的公案裡講,齋僧的時候,有佛、菩薩、阿羅漢來應供,怎麼沒有看見一個來應供,是不是我們不夠虔誠,沒有感應呢?」延壽禪師答:「高僧太多,可惜沒有人認識,我們杭州有一位長耳和尚,即是定光佛再來示現,你若能供養他,必得大福報。」吳越王說:「既然長耳和尚是定光佛再來示現,我趕快齋僧供養吧!」那天長耳和尚也來參加齋僧法會,但是居士們看他不修邊幅,衲衣敝垢,相貌不莊嚴,說話顛三倒四,不大尊重他,長耳和尚感覺大家不歡迎他,正準備離開。這時候吳越王見到長耳和尚,對他恭敬禮拜,一定要他坐到第一個座位上。長耳和尚問:「王今天怎麼對我這麼禮遇?」「聽說你是定光佛現身?」「你怎麼知道我是定光佛?」「是延壽禪師跟我講的。」「彌陀饒舌!」長耳和尚講了這句話就上座,等到飯菜準備好,長耳和尚坐著不動,坐化走了。   吳越王回憶長耳和尚說:「彌陀饒舌!」饒舌是愛講話,阿彌陀佛愛講話。忽然間悟到延壽禪師一定是阿彌陀佛再來,不然怎麼知道長耳和尚是定光佛?於是趕快前往延壽禪師的道場永明寺,等他趕到的時候,延壽禪師也坐化了。   以上講的長耳和尚、延壽禪師,都是隨類化身,所以我們要知道:沒有見到佛,是我們善根不夠,我們要在善知識面前,種佛法的善根,存恭敬心,把他當佛菩薩尊重。西藏密宗比我們中國的顯教,更尊重出家人,西藏密宗講四依,先歸依金剛上師,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因為金剛上師是現在的歸依師父,沒有金剛上師講佛法,怎麼能知道佛、法、僧三寶?我們沒有見到應身佛,不能怪佛,只怪我們的善根不夠。   還有一個佛教的常識,大家要知道:佛教不是邪魔外道,是一種正道,是以正統教理教化眾生,先跟你講道理,使你產生信心,能開悟、能修行、能證果,以慈悲來教化眾生。有了神通不許說,因為有這樣的規定,所以佛菩薩來示現,不許說。你現在是個凡夫,用功修行證聖果,也不許跟眾生講。要到臨命終時,講了就走了,像剛才講的,長耳和尚是定光佛示現,永明延壽禪師是阿彌陀佛示現,一說就走了,因為已經到了化緣已盡。你修行證得果位,到臨命終跟弟子們講了就走,這是佛教高明之處,以正道正法教化眾生。   阿彌陀佛的身業,相好光明;口業,微妙梵音,我們現在沒見到、沒聽到,是我們的業障障到,你得精進修行。淨土法門就是念阿彌陀佛,你能念到一心不亂,證得念佛三昧,常常見到佛,常常聽佛說法,像家常便飯。沒有得到念佛三昧之前,你有一個時期用功修行,忽然間看見佛相,或看見佛放光,再看沒有了,就是一次感應。那一次是你用功修行,妄想歇落下來,跟佛相通,你就看到佛,聽到佛跟你說法,或夢見佛在說法,那都是不可思議的。   你要是沒有看見佛現相,沒有看見佛放光,你說你看見了;你沒有聽到佛說法,你說你聽到了;你沒有證到聖人境界,你說你證到了;你沒有證到聖人果位,你說你證到了。未見謂見,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這是犯大妄語戒,罪過很重。   真正看見佛相、佛光,聽到佛跟你說法,不可以隨便亂講。只有求善知識給你印證,是佛還是魔?才可以說。還有同參道友,彼此互相信仰,要印證道理,除此之外,不許跟別人亂講。   【釋疑】   問:為什麼見了佛相、佛光,聽見佛說法的音聲,不能跟人家講呢?   答: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恐怕引起人家造口業,因為你說得太直接,那個人不是聽你話的根機。你說你見了佛,他不相信,就毀謗你,他造口業,是你引誘他造的。第二種,你隨便講,招魔。你並沒有得到念佛三昧,只是一時妄想歇落下來,見了佛相,看見佛放光,再看沒有了,那不是自己的真功夫,只是一次功夫用得好,得了一點境界,你一生歡喜,招魔來了,你道心裡面有空隙,魔就趁隙而入。你天天跟人家講你見佛,魔知道你喜歡見佛,讓你天天見,結果是魔現的,你就著魔了。     丁四、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這是第四種讚歎阿彌陀佛心業的莊嚴。阿彌陀佛的心是無分別心,像地水火風虛空五大一樣。我們都知道四大是地、水、火、風,四大的「大」字怎麼講?大者周遍之意,周遍於一切物質。一切物質都由這四種造出來,所以叫四大,也叫四大種,種者能生之意,它能生一切萬物,內而根身,外而世界。裡面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都是四大種造出來,叫內四大。外面世界、山河大地,也是由四大種造出來,叫外四大。這裡加空大,因為由四大種成就一切物質,假若沒有虛空,這一切物質不能夠成就。四大種和空大合起來叫五大,一切物質都是由這五大成就的。   地、水、火、風、虛空,是一切法的本體,能造一切萬物,沒有分別心。「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阿彌陀佛的心,相同於地、水、火、風、虛空,沒有分別。阿彌陀佛的心沒有分別,怎麼能說法度眾生呢?這是任運自然,雖然沒有分別,它有不可思議的作用,像地、水、火、風、虛空一樣。比如地大,能負載萬物,不論輕的東西、重的東西,大地都能負載。水大,能運載一切萬物,人、動物、木材、船隻等都能運載。火大,沒有太陽光的熱度,一切萬物都不能生存。風大,不論白天或夜晚,能吹拂大地,滋長一切萬物。虛空,能包容一切萬物。五大各有功能,阿彌陀佛的心也是這樣,他雖然沒有分別,任運自然能說法利益一切眾生。     丁五、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這是第五種讚歎大眾的功德。娑婆世界分六道眾生,西方極樂世界只分天道、人道,只有天人大眾。在娑婆世界,上二界不行瞋,色界、無色界沒有瞋恨心,阿修羅喜歡和忉利天打仗,就在忉利天打,打不到色界、無色界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四惡道,只有天道、人道。   眾生有三類: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眾生,在娑婆世界修大乘法,修到十信圓滿,入了十住位,才不會再退轉。邪定聚眾生,定於邪,他不相信念佛,怎麼能生西方?不定聚眾生,有時進、有時退,他聽見念佛法門,入到正道就精進,但是長遠住在娑婆世界,可能再退轉到邪定聚。但是不定聚眾生,念佛生到西方,帶業往生就不退轉,所以念佛生到西方,無論是天道或人道,都是不動的大眾,就是大乘善根堅固不動,都成為正定聚眾生。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這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你怎麼知道念佛?是依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念的;你怎麼能生西方?是阿彌陀佛接引你去的;你怎麼能蓮花化生?也是阿彌陀佛加被你的。因為都是從阿彌陀佛清淨智慧海,生出來的天人大眾,所以生出來是大乘善根,就入了正定聚,不退轉。這裡文字雖然是讚歎天人大眾,實際是讚歎阿彌陀佛。     丁六、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這是第六種讚歎上首的功德,上首就是首領。「如須彌山王」,天人大眾都像山一樣,但是眾山之中有一個山王,叫須彌山,須彌山翻成中國話叫妙高山。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眾山之中像妙高山,一切天人大眾,都不能超過上首。     丁七、莊嚴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這是第七種讚歎主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顯不出來他的莊嚴;要有天人大眾,才能顯出來他的莊嚴。「天人丈夫眾」,天人大眾都是丈夫相。「恭敬繞瞻仰」,「恭敬」是禮拜,「繞」是圍繞,現在我們念佛都要繞佛,是恭敬禮拜的一種禮節。「瞻仰」,懷著敬意仰望佛的相貌,也是一種禮節,表示景仰阿彌陀佛法主的莊嚴。     丁八、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這是第八種讚歎不虛作住持的功德。前面觀佛的蓮花座,觀佛的身業,觀佛說法的口業,觀佛的心業。這裡要觀察佛的本願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為度眾生。我們要學佛發願,因為念佛是大乘法門,不是為了自己的生死,我是為度一切眾生了生死而生西方。為度一切眾生,你在娑婆世界度就好,到西方做什麼?在娑婆世界,沒有智慧、辯才、神通,度眾生的本事不夠用。有人說:度眾生的本事不夠,來生來世接著修就好,何必生到西方?因為來生來世自己不能作主,隨業流轉,墮到三惡道,受苦的時間很長,不曉得哪一劫才能出來。來生來世轉人,有隔陰之迷,不能接著修,就要退轉。生到西方去,常常見佛聞法,只有進步,不會退步,就不會退轉。所以生到西方,得了度眾生的本領,再回來娑婆世界度眾生,叫乘願再來,滿菩提願。你觀察阿彌陀佛最初也是凡夫,他是發願度眾生才成佛。我們跟著他學,也要發願度眾生,學了度眾生的本領,就要回來度眾生。   你要是能觀察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你也學著阿彌陀佛發願,「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你遇到念佛法門,遇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見到阿彌陀佛的佛相,你不會空過,你也能滿願。淨土法門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去,你是上根的人,你念佛生西方;你是中根的人,也念佛生西方;你是下根的人,也能念佛生西方。你只要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阿彌陀佛發願度眾生,你也發願度眾生,這樣念佛你就能生西方,絕對不會使你空過。   「能令速滿足」,很快就能滿你的願。「功德大寶海」,阿彌陀佛的名號,具足無量的功德,你遇到淨土法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你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等於得到一顆如意寶珠一樣。你得到如意寶珠,你要求什麼?它就給你什麼。如意寶珠是個比方,你能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等於得到如意寶珠,你求什麼願,都能滿你的願,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甚廣甚深,等於大海一樣。   上面八種都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下面接著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有四種功德。    丙三、觀察彼菩薩正修行功德成就(分四)     丁一、莊嚴無修而修功德成就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這是第一種讚歎無修而修的功德。「安樂國清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翻譯為極樂世界,《無量壽經》翻譯為安樂國。我們平常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常轉無垢輪」,「常轉」是常轉法輪,常常說法。「無垢」是清淨的意思,因為菩薩證得清淨法身,具足圓滿淨德,說的都是清淨法。說法叫轉法輪,有二種意思,一種是運載義,像一部大車能運載眾生,由凡夫生死道上,運載到涅槃寶所,就是能運載你到極樂世界。二種是摧輾義,地上有垃圾,車輪子能把它輾碎,就是能摧輾煩惱。菩薩跟你說法,一種能運載你生到西方去,二種能夠把你的煩惱斷掉。   「化佛菩薩日」,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菩薩,不單在西方極樂世界轉法輪,他能到十方世界轉法輪。十方世界的眾生需要見佛得度,他就給你化個佛相;應該見菩薩得度,他就給你現個菩薩相,像日光遍照一樣。「如須彌住持」,雖然菩薩能分身到十方世界應化,但是他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身體,像須彌山那樣不動不搖。   【釋疑】   問:菩薩怎麼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動,能分身十方世界說法?   答:菩薩是依著法空之理,無修而修來修行,不著一切修行的相,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了菩薩之後,身體在西方不動,能分身遍十方,這叫不動而分身。     丁二、莊嚴同時利生功德成就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這是第二種讚歎同時利生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出來的光明,是清淨智慧光;清淨大海眾菩薩放出來的光明,也是清淨智慧光。清淨智慧光無垢無染,叫「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菩薩一念之間,叫「一念」;很短的時間,叫「一時」。「普照諸佛會」,「諸佛會」是十方世界諸佛的法會。十方哪個世界有佛在開法會,這個菩薩就去。「利益諸群生」,菩薩是去利益眾生,像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開法會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來了,大勢至菩薩也來了,因為娑婆世界有見觀世音菩薩得度的,有見大勢至菩薩得度的,他是來利益娑婆世界的眾生。而十方世界的眾生,應該見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得度,菩薩就去示現,沒有前後差別,同時示現。   【釋疑】   問:我們念佛發願生西方,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我們。假若念佛的人少,佛菩薩還來得及接引,要是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念佛要往生,必須一個一個接引,怎麼來得及呢?   答:這就是不曉得佛菩薩的神通妙用,他身體不需動搖,能遍至十方,而且無前無後,時間上不會錯誤。你的報身已盡,該生西方,時間到了就去。哪一個眾生應該生西方,佛菩薩就來接引你,等於一念、一時,沒有前後差別,都可以遍十方,不會錯誤。   古人比喻西方極樂世界佛菩薩在西方沒有動,能分身遍塵剎,接引利益一切眾生,說了兩句譬喻:「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天上的月亮沒有動,在江水裡面現影子,一千條江的水,都能夠照到月影,同時,沒有前、沒有後,只要有水,千江的水就現月影,乃至一小盆水,也現月影。這是比喻不動,還比喻及時。   青天普照大地,照著一切眾生。你沒有看見青天,不能怪青天不跟你見面,是你遇到了陰天。陰天是比喻我們清淨的自性,被煩惱遮住,沒有看見青天,是因為天空被雲遮住。「萬里無雲萬里天」,你只要能一心念佛,就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     丁三、莊嚴平等供養功德成就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這是第三種讚歎平等供養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到十方世界參加諸佛的法會,是去利益眾生,到那世界供養諸佛,會帶莊嚴供養品去,跟天上降雨下來一樣。   「雨天樂華衣」,「天」是自然的意思。從天上落下來,自然有音樂、鮮花、衣服。為什麼有這麼多供養品呢?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的。「妙香等供養」,香的妙不可思議,從天上落下來,不只香供養,還有種種飲食的供養。「讚諸佛功德」,上供養品供養諸佛,再讚歎諸佛的功德。「無有分別心」,阿彌陀佛的心業,利益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心;這些法身大士供養十方諸佛,也不起分別心,平等供養。     丁四、莊嚴建立佛法功德成就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這是第四種讚歎建立佛法的功德。「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哪一個世界沒有佛,菩薩願往生那個世界,住持莊嚴佛法僧三寶,使佛種處處不斷。「我願皆往生」,「我」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我要生到沒有佛的世界去。「示佛法如佛」,示現像一個佛在說法一樣。   這一種功德,把菩薩的四種功德都說上,我們把它料揀一下,佛經上說虛空之中,佛的淨土世界無量無邊,十方都有清淨的國土,你願意生西方,就生西方;你願意生東方,就生東方;你願意生南方,就生南方;你願意生北方,就生北方,都可以立願往生清淨國土。那麼為什麼要單生西方呢?因為按佛的願力比較,阿彌陀佛的願力特別殊勝。眾生用功心力要專一,你先立願往生西方,生到西方得到無生法忍,智慧、辯才、神通統統有了,十方世界你都可以去。到十方世界供養十方諸佛,利益十方世界的眾生。哪個世界沒有佛,你就往生那個世界,都能稱心滿願、自由自在。你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惑業未斷,哪個世界沒有佛,你想去也去不了;你想供養哪一個世界的佛,都供養不了;你想利益哪個世界的眾生,也利益不了。所以先一心一意依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生西方,生到西方以後,你有神通,十方世界,你愛生哪個世界,就生哪個世界,自由自在。   諸大菩薩的供養都是跟著佛學,我們現在就跟著阿彌陀佛、諸大菩薩學。我們上供諸佛,無論去到哪個寺院,隨力隨分供養,依著你的心力、財力去供養,不要起分別。你不要考慮哪一個寺院的佛跟我有緣,我供養多一點;哪個寺院的佛跟我沒有緣,我供養少一點,這都是凡夫的分別心,因為發平等心,功德是平等的;利益眾生,隨緣隨分,不要起分別。這個眾生跟我有緣,我就對他多講兩句;那個眾生跟我沒緣,我就跟他少講兩句,這都是分別心,要平等利益眾生。   講到這裡,把偈頌五念門的觀察門講完了。下面第五個念門是迴向門,迴是迴轉,向是趣向。   乙五、迴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我作論說偈」,我天親作《往生論》,前面作願生偈,拿我這個功德,「願見彌陀佛」,我不求人天福報,我願意把我的功德迴向西方,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同時把我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我天親不是為我個人了生死,我願共一切眾生,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契經,簡單翻譯叫經。「無量壽修多羅」就是《無量壽經》。「章句」,是《無量壽經》一章一段的意思。「我以偈頌總說竟」,我天親用偈頌把它總說起來,已經說完了。  甲二、解釋分(分十)   乙一、願偈大意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   全部《往生論》分二大科,前面偈頌是總說分,已經解釋完了。下面長行的論文是解釋分,就是解釋前面的偈頌。按文意分段落,長行論文分十科,第一科是願偈大意,說明願生偈頌的大意,就是把總綱說出來。   「論曰」,論是議論,就是長行的論文。「此願偈明何義?」你作願生西方的偈頌,是何種義理?下面就開始解釋。「示現觀彼安樂世界」,「示」是開示,「現」是顯現,把前面的偈頌開示顯現出來,令我們詳細觀察安樂世界的依報莊嚴。「見阿彌陀佛」,這是正報的莊嚴,「見」有二種解釋,一種依著偈頌,見到阿彌陀佛的八種功德。二種隨文作觀的時候,就能見到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我依著前面的偈頌,能夠觀察到安樂世界依報的種種莊嚴,觀察到阿彌陀佛的正報,以及諸大菩薩的莊嚴,所以願生安樂國。你能隨文作觀,見到阿彌陀佛,或者作夢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或者入定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你更能增加信心,願生安樂國。作願生偈就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觀察清楚,你就發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乙二、起觀生信(分二)    丙一、示五念力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第二科「起觀生信」,觀是觀察、觀想,是一種修行的功夫。「云何觀?云何生信心?」你作願生偈,叫我們觀想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怎樣觀想?能把我們的信心生起來呢?下面加以解釋。「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念」是觀念,我作這個偈頌,裡面含有五種觀念門。這五種觀念門,是一種功行,這個功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畢竟」是決定、究竟,一定能生到西方安樂國土,見到阿彌陀佛。   五念門是生西方的因,生到西方是果,怎樣能生到西方安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一定要修這五種念門,所以五種念門非常重要。     丙二、出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何等五念門?」什麼是五念門,是哪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這裡把五種名目標舉出來,這五種都是修行的觀念功夫,觀念成就就是法王。修觀念就是修觀想,門就是法門,修行佛法的一種功行。為什麼叫門?通出入之意,像我們這一間講堂有一個門,可以進來,可以出去。五種念門,前面四種是入門,入安樂淨土門,你怎樣能入到安樂淨土裡面住呢?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得修四種觀想。最後一種迴向門,是出門,是出慈悲教化門。我為什麼要生西方呢?我為度眾生而去,學會了本事,我一定回到娑婆世界,來教化一切眾生,所以我現在沒生西方之前,所做的一切功德,都迴向給一切眾生。把五種念門名相標舉出來,接著就解釋。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偏知,為生彼國意故。   第一、禮拜門,「云何禮拜?」如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偏知」,用我們的身業來禮拜阿彌陀佛,前面「一心歸命」,是歸命阿彌陀佛。每一個佛都有十個德號,表示佛的功德無窮無盡。十個各再生十個,就是一百個;一百個各再生十個,就是一千個,所以十個表示事事無盡。中國人根性愛簡單,一個人最多三個名字,這裡順著中國人的根性,大祖師只翻譯三個德號:阿彌陀「如來」、阿彌陀「應供」、阿彌陀「正偏知」。   為什麼稱「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一個人想成佛,得依著真如實相之理修行,證得真如實相之道成佛,所以叫如來。另一種解釋,如諸佛而來,叫做如來。過去的諸佛來度化眾生都這樣而來,阿彌陀佛這樣而來,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而來,所以釋迦牟尼佛叫如來,阿彌陀佛也叫如來。   「應供」,是應受供養,成了佛,因為智慧具足,福報也具足,應受眾生供養。阿羅漢有一種意思,叫應供。佛的應供和阿羅漢有何不同?阿羅漢應供,是應受人天供養,他超出三界以外,比六道凡夫高,人天大眾都應該供養他。佛不但應受人天供養,並且應受三乘聖人||聲聞、緣覺、諸大菩薩供養。現在居士請法師吃齋,把出家人當成聖人供養,請某某大德到我家裡來應供;出家人不敢承當,就說我到你家裡去趕齋,不敢說去應供,這是佛教常識。   「正偏知」,按一切智慧講,外道是邪知邪見,不是正智慧。二乘人的知見雖然不邪,但是執著偏空之理,不能夠圓融妙有。佛的智慧不偏,叫正智慧,正知正見,具足一切智慧,無法不知,而且是正覺,所以叫正偏知。   前面偈頌「一心歸命」,就是禮拜門,禮拜阿彌陀如來作什麼?「為生彼國意故」,為了生到安樂國,這是我天親的心意。 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第二、讚歎門,「云何讚歎?」如何讚歎?「口業讚歎」,我們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是用口業讚歎。前面偈頌「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就是讚歎。「稱彼如來名」,讚歎無礙光如來,也就是無量光佛,讚歎他的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梵語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叫無量壽,也叫無量光。這裡指無量光的意思,讚歎阿彌陀如來的光明無量,遍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阿彌陀佛哪來的光明?是他智慧的相狀,如來的光明叫智慧光,他的智慧成就,任運自然有光明。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讚歎「如實」,正合乎如來的名號所含的義理,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光,是他的智慧之相,我讚歎他的智慧之相,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就是如實修行,因為與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相應。要是按無量壽解釋,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我就讚歎他的壽命無量。蕅益大師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二個無量,一個無量壽,一個無量光,實際一切都無量,他的智慧無量、辯才無量、神通無量。無量壽、無量光,包括一切無量的功德在裡面。   實相無相,沒有虛妄之相,是真實的理體。但是實相無不相,它不落於斷滅空。你真正證得實相理體之後,一切智慧、功德,悉皆成就。那些光明智慧之相,都是實相之相,但是你一定要把虛妄之相空掉,才能夠證得實相。證得實相,得一切智慧,才能見到如來無量的光明。   這是依著阿彌陀佛無量光的名義來修行,證得實相理體,才證得一切智慧;證得一切智慧,才有無量光明。實相理體,無相無不相,你儘管修行,但是不可著相;你一著相,就落於有漏之法,所以你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禮拜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這都是修行,但是不許著相。一著相,就跟實相不相應,所以所修一定要離相。前面講過,菩薩修行是無修而修,沒有著修行之相來修,才能與實相相應。   【釋疑】   問:我們凡夫不修行則已,一修行就著相,無修而修,談何容易呢?   答:有下手的方便,用信心來降伏一切妄想,先把信心建立起來,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相信阿彌陀佛發願接引眾生。我相信禮拜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一定能生到西方去。先有這個信心,信心與實相相應,那你決定生西方。   問:念佛的法門,要如於實相修行,因為與實相相應的人很少,將來能生西方的人也很少?   答:念佛與實相不能相應有三種原因:   一、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信心不淳淨,沒有一心向西方,有時候信,有時候不信。   二、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信心不專一,一方面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一方面夾雜名利,人我是非,對娑婆世界的事情還是放不下,所以厭離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的心,一定要具足,才能與實相相應。   三、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信心不能相續,你今天相信了,很淳淨、很專一,說娑婆世界你都放下,但是明天又變了,信心不能堅固,這樣到臨命終,與阿彌陀佛不相應,所以念佛的人很多,生西方的人很少,就是信心不專一、不淳淨、不能相續。   佛弟子有二種人:第一種不發心修行,修行儘管修,念佛儘管念,不完全相信念阿彌陀佛,能了生死生西方,這就是雖然發道心修行,但是念佛悠悠泛泛,沒有發願將來要證得無生法忍,再回來度眾生,所以念佛不得力,等於沒有修行一樣。第二種真實發心修行,認真念佛想生西方,而且想要乘願再來,但是不明白不著相的道理,所修不能離相。修行的法門很多,無論什麼法門,都是用來破執著。我們執著大別有二種:一種我執,一種法執,你要是上根之人,所修不著相,一下子就把我執、法執破掉。不是最高的根機,先知道修行不要著相,慢慢去做,也能把我執、法執破掉。你不會往不著相的路子走,原來的煩惱執著,你沒有破掉,因為修行佛法,又加上一些新的煩惱執著,怎麼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呢?   比如出家有出家戒,在家有在家戒。你剛受戒,自以為了不得,就是我執;認為自己持戒清淨,就是法執。一、瞧不起別人,別人沒有受戒,自己受了戒,認為我比別人高,這是起了我慢。二、毀謗人,認為別人沒受戒,不懂得戒律,你受了戒,盡看人家的毛病,先批評這個居士犯戒,那個居士犯戒;接著批評這個出家人犯戒,那個出家人犯戒,只有你沒犯戒,天天造口業,這就是持戒著相。修定,剛學會打坐,認為自己功夫高,別人都不會打坐,只有你會打坐,批評那個人不修行用功,造口業毀謗人。聽經,剛聽了兩句名相,就以為自己懂很多佛理,於是批評別人都不懂得佛理,認為自己的智慧特別高,這就是修行著相,原有的煩惱沒有破,著相修行,加上一些新的煩惱,造新口業。念阿彌陀佛,修戒定慧,正常功課,你一天要念三千、五千、一萬聲佛號,看別人都不修行,甚至毀謗人,毛病出在著相上。念佛,要如於實相修行,因為與實相相應,就與阿彌陀佛的光明智相相應,一定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第三、作願門,「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作」就是發,如何發願?我常發願,願生西方安樂國。注意「常」字,你今天發願,明天忘記了,這個願沒有力量,要常常發願。「一心專念」,我發願,要一心專念生西方,沒有二念。前面我講過,佛法很容易學,只有六個字:「看破、放下、自在。」你發願生西方,就要把娑婆世界的名利、五欲之樂徹底看破、放下。你放不下,就生妄想,不能一心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所以你要是放不下,看破成了一個口頭禪:「我都看破了,我要發願生西方。」結果事實上沒有放下,看破不是等於說空話嗎?所以能放下娑婆世界,無論什麼大名,我不貪;無論什麼大利,我不貪;無論什麼五欲之樂,我不貪。這就是一心專念發願,沒有第二個願心,才叫做真正願力。   「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決定要往生安樂國,在這一生就要往生,要有堅固的願力。古人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這個身體今生不把它度脫,要等到哪一生才能度脫生死?所以決定今生要辦到。在座各位都有善根,相信淨土法門,前生都念過佛,為什麼沒有生去西方?願力不懇切。你今生決定要生,願力要懇切,願力能牽引你;你願力不懇切,就把你留在娑婆世界,所以發願要懇切,今生一定要生安樂國,不能等第二生。   「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梵語「奢摩他」,翻成中國話叫「止」,止心一處不作惡,一定要止一切惡法。我們在娑婆世界會做些惡業,一定要修奢摩他法門,把惡業止下來,一切惡不做。在娑婆世界有善業、悪業。悪業,是殺、盜、淫、妄;善業,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但是在實相理體上講,三界以內有漏的善業不究竟,因為你今生要是做了惡業,墮落到三惡道;你今生做了善業,來生來世轉為大富大貴的人,或生到天上享天福,第二生好,第三生還是要墮落下來,所以一再勸你念佛求生西方,那叫無漏善業。   前面講我們信心不淳淨、不專一、不能相續,把佛法當成次要的,世間法才是最要緊,擺在第一位,錯誤就在這裡。講經說法,不能偏到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真諦,還要顧到俗諦,我們在世間當凡夫,要生活,就得吃飯、穿衣服、住房子,在家居士,就得依著家親眷屬,所以你修行用功,不能離開世間法。你明白世間法這些事情,是前生前世做的有漏業,今生今世在這裡,這是不得已來受苦多樂少的果報。在人間受報已經夠苦惱,又墮到三惡道,不是更苦嗎?所以你要發願念佛生西方,把了生死擺在第一位,人間事擺在第二位,才叫不顛倒。   一切世間法,你一想到臨命終時,就可以看破放下。貪名、貪利,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名利能跟著你走嗎?名沒有了,利也沒有了。你做多大的官,有多大的名望,到你一口氣不來,就沒有了;你有多少產業、多少鈔票,到你一口氣不來,全沒有了。家親眷屬,到你一口氣不來,誰也救不了你。所以一想到死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是假的,你何必認真呢?但是我們的果報在這裡活著,不得不照顧家親眷屬,這是不得已的事情,不過不要把它當成真實的,把它當成真實的,你就荒謬了。   「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如於實相修行,怎樣如於實相修行呢?就是實相裡面沒有一切惡法,你如於實相修行,要止一切惡,才能合於奢摩他行。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第四、觀察門,「云何觀察?智慧觀察。」如何觀察?學佛法的人,是用智慧觀察。有些不懂佛法的人罵我們愚癡,天天造口業。佛教不講迷信,你要生西方,得用智慧觀察,看那個地方值不值得去?不能糊里糊塗生西方,要先用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智慧觀察不能用邪念,要用我們的正念來觀察。「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梵語「毗婆舍那」,翻成中國話叫「觀」,止觀一對,要修觀,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   「彼觀察有三種」,觀察西方依正二報,有三種觀察。「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哪三種?第一、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的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第二、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人,阿彌陀佛的八種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第三、觀察諸大菩薩的種種莊嚴功德。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第五迴向門,「云何迴向?」如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為什麼要修行了生死?因為一切眾生受生死輪迴太苦了,死死生生,頭出頭沒,永遠不得休息。今生作人就苦,墮到三惡道更苦,就算來生來世轉人,還是苦得無窮無盡。這就是再用智慧觀察,一切眾生都在這裡受苦惱,我不能一個人了生脫死,我要生西方,願度一切眾生出苦海,所以要常常觀念一切眾生,皆是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因為一切眾生都在這裡受苦惱,我發願度眾生,就要把所修的功德,都迴向給一切眾生。   「得成就大悲心故」,大乘法門以利他為自利,所修的功德我要迴向給眾生,就是願一切眾生得到我的功德,都生西方。這好像自己吃虧,實際利他就是自利,把自己的大悲心成就。   最初發大悲心,先要觀眾生苦,看見眾生受苦,你大悲心就發起來,生起來大悲心,還要長養大悲心。大悲心好像一棵菩提樹苗生出來,你得澆水,樹苗才能長成大樹。要常常發願,我要度一切眾生,菩提心就越養越大,所以最初修行,一定要把所有的功德,都迴向給一切眾生,不要忘記了這些苦惱眾生。慢慢做、慢慢修,修圓滿,等到養成功,就是成就大悲心。   大乘法門如一部大車,能夠運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到涅槃寶所,運載到成佛的地方。大車有兩個輪,一個悲輪,一個智輪。要轉動大乘車,要悲智兩個輪一起運轉。假若有悲無智、有智無悲,非翻車不行,一定要悲智雙運,大乘的車子才能運載一切眾生到目的地。   如於實相修行,要用智慧觀察,就是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要學阿彌陀佛修六度萬行,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你不能著相。你發心度這些苦惱眾生,一定要以不著相的智慧,用在悲心上,拿慈悲救度苦惱眾生,才是大乘心。   凡夫走的是邪道,二乘走的是偏道,佛是正覺,走的是正道。我們現在修大乘法,修的是正道,但是要悲智並重,不能偏一邊。你要是偏到智慧,天天觀空,一切眾生都空了,眾生受苦惱你不動心,你還會去度眾生嗎?這樣偏到智慧,落於二乘道。你要是偏於悲心,著相來救度眾生,看見眾生有苦惱,他還沒難過,你就難過,你有悲無智,被境界所轉,不能救度眾生。你得配合智慧,雖然救度苦惱眾生,不著相;雖然不著相,依然救度眾生,這才是正道。   長行論文分十科,第一、願偈大意,第二、起觀生信,叫我們起觀察生信心,前二科都講完了。現在講第三科觀行體相,觀察門,就是修觀行,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怎樣莊嚴?隨文作觀,就是修行用功。觀察分三種,先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的莊嚴。   乙三、觀行體相(分二)    丙一、器體(分三)     丁一、國土體相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如何觀察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的莊嚴功德呢?「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先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莊嚴,是不可思議的力量成就的。不可思議,思是心思,議是語言。不是我們凡夫用心思、語言討論得到,叫不可思議的力量。佛經上講,世出世間法有五種不可思議:一、眾生多少不可思議,虛空裡世界無量無邊,眾生也是無量數,究竟有多少眾生,我們凡夫的心思數不來,語言也議不來。二、業力不可思議,你造了善業,它把你牽引到善道裡;你造了惡業,它把你牽引到惡道裡。三、龍力量不可思議,龍是畜生道的眾生,牠有種種變化,牠的力量不可思議。四、禪定力不可思議,因為入了禪定有特別的力量。五、佛法力不可思議,佛有法力,法力不可思議。現在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功德成就,有二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一種是業力不可思議,不是三界以內善業、惡業的有漏業,這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的無漏願力不可思議。二種是佛法力不可思議,佛已經成佛,他的法力不可思議。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梵語「摩尼如意寶」,翻成中國話叫「如意寶」,因為能夠稱心滿意。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珍寶的莊嚴,哪裡來的呢?拿摩尼如意寶來比方,過去的諸佛要涅槃,把身體變成舍利子,留在世間給眾生種福,眾生種福盡了,舍利子都變成如意珠,被藏到大海龍宮裡。要是世間有福報的轉輪聖王,出世統治天下,他能得到如意寶珠,把如意寶珠懸掛在高竿上面,他隨時祈禱:「我是轉輪聖王,我要饒益天下的人民,希望你像下雨一樣,給我所求的一切珠寶。」他的眾生要祈雨,摩尼寶珠就馬上下雨;他的眾生要穿新衣服,摩尼寶珠就像下雨一樣,落下來新衣服,使眾生都能稱心如意。   「相似相對法故」,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相似」是相彷彿,彷彿摩尼寶珠的寶性,能稱心如願,要什麼,得什麼。「相對法」,相對就不是絕對,拿摩尼寶珠來比對,叫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就像摩尼寶珠,要什麼得什麼一樣。摩尼寶珠要什麼得什麼,那是世間法,你要佛法,它做不來;它能養活你的經濟生活,不能幫你了生脫死,不能使你成佛,也不能滿你救度眾生的願。西方極樂世界如摩尼寶珠,要什麼有什麼,阿彌陀佛成就的清淨功德莊嚴,樣樣都能使你稱心如意。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三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都是莊嚴功德成就的,一共有十七種,應該知道,接著把十七種莊嚴標舉出來,下面分別解釋。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第一種清淨莊嚴是總相,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的世界,對照著說,娑婆世界是染污的世界。接著解釋偈頌,「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相狀,勝過娑婆世界的三界道。娑婆世界總說起來共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有六道,在三惡道當然苦,不能跟極樂世界比;阿修羅道算四惡道,也不能跟極樂世界比;人間、天上是善道,有莊嚴、有享受,跟極樂世界也不能比。   娑婆世界的三界,跟極樂世界怎麼不能比呢?娑婆世界三界之相都是虛偽的,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實的;娑婆世界的人道、天道有快樂,但那是一種虛偽的快樂,樂是壞苦,快樂有壞的時候,一壞了就痛苦,它不是常住的。生到天上享受妙欲之樂,比人間快樂得多,不是人間可以想得到的,然而天福享完又墮落下來,因為還是假的,所以欲界六層天都是虛偽不實。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是修四禪八定生上去。修四禪定,生色界天;修四空定,生無色界天,那個定還是暫時的,定一散還是要跌落下來,所以娑婆世界的三界都是虛偽不實的。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清淨功德成就的,所以是真實的安樂。娑婆世界的快樂,有壞的時候,所以娑婆世界是苦海,苦有苦苦、壞苦、行苦三種苦,一個凡夫受苦的果報,加上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衣食住不能具足,苦上加苦,叫苦苦。在人間大富大貴的人,有的是用不完的錢,有的還做大官,這種人在人間高高在上,但是有壞的時候,有錢會變窮,做大官會下臺,樂事一壞,更苦。窮人很苦惱,但發過大財的人變窮,比窮人苦得厲害,所以是壞苦。還有一種人,他不大樂也不大苦,很平常,但平常也不能常住,這叫行苦。行是遷流不息,你覺得日子過得很平常,沒有苦也沒有樂,但是,生命遷流不息,自然你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叫行苦。   佛教的神通有六種: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天人有前五種,沒有漏盡通。天人有天眼,能看見他的果報完,跌落下來,墮到哪一道。佛經上說,有一個天人,看見自己要墮到老母豬的肚子裡面,轉一隻小豬仔。那隻老母豬生了一身爛瘡,那種痛苦比不生天時還痛苦,所以有人生天享天福,把天福享完又墮落下來,有一段時間是快樂的,過了那一段又苦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承認人天有快樂,但是樂是壞苦。   再進一步觀察,人天所享受的樂都是假的,不是真樂,因為沒有所得。比如在人間當凡夫,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男女結婚。在座居士很多結過婚,都是過來人,當你還沒結婚時,以為結婚是第一大快樂;等你結了婚,得到什麼快樂?沒有所得,都是假的,虛偽不實。再進一步觀察,樂是苦因,結婚有結婚的苦惱,苦惱還越來越多,因為你結了婚,就要生小孩,小孩子生得越多,負擔越重,煩惱越多,所以樂是苦因。其他世間的快樂,以此類推,比如你認為發財會快樂,但是發財以後,苦惱要運用那些錢財,所以比窮的時候,苦得更厲害。   三界之內的凡夫都是顛倒之相,沒有涅槃四德:常、樂、我、淨。三界是無常的,我們人執著它是常的。平常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活到一百歲的人很少,但是人經常憂慮一千年以後的事,這就是以無常為常;三界以內都是苦的,他認為有一個樂;本來沒有一個我,他執著有一個我;三界以內是染污不清淨,他認為是清淨的,這都是顛倒之相。西方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證得涅槃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四德,所以超過三界道。   娑婆世界三界的苦相,是在六道裡生死輪迴,生了死,死了生。就人道說,一個人活到一百歲死了,沒有完,因為你又造新業,還得繼續輪轉。你造了善業,轉到三善道;造了惡業,轉到三惡道;你在三惡道的苦受完,又轉到三善道;在三善道的苦受完,又轉到三惡道,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轉來轉去,受苦無窮。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抉擇過,人是三善道的眾生,可以聽得懂佛法,發道心修行,但是要是墮到三惡道怎麼辦?就算生到天上,天福享完還是要下來,所以生死輪迴,受苦永遠沒完沒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轉,只有精進沒有退步,決定一生成佛,不會受輪迴之苦,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勝過三界道。   前面是講觀察門,《往生論》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就是你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安樂世界,娑婆世界是苦惱、虛偽、顛倒、生死輪迴的世界。淨土法門是欣厭二門,欣是好樂、歡喜,厭是厭惡、討厭。你觀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樂、娑婆世界的苦,苦樂一對比,極樂世界勝過娑婆世界,你才能發歡喜之心,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觀察到娑婆世界苦,要厭惡討厭它,等於我們掉到糞坑,要趕快跳出來,一刻都不能在那裡待著,這樣才能離開娑婆世界。你學了佛法,知道生死苦,真正發菩提心,願意生到西方,再回來度眾生,這是入了欣門,歡喜生到極樂世界。但是厭門,你沒有下過功夫,你不討厭娑婆世界,所以你到臨命終時,這邊放不下,極樂世界生不去。怎麼生不去?因為念佛的力量,是今生今世才用的功,娑婆世界的習氣,是多生多劫的習氣,這個習氣的力量非常厲害!生到西方的力量,敵不過娑婆世界的習氣,牽扯你去不了,所以你不僅要欣,還要厭,要欣厭二門具足,才能生去。要一心觀察娑婆世界真討厭,極樂世界真正好,天天這樣想,才能發生一種力量。   我們再觀察現在的佛弟子,學佛多年,真正發心修行,念阿彌陀佛要生西方。但是他平常的行為,名放不下,利也放不下,因為要爭名奪利,就有人我是非、嫉妒障礙。他發道心生西方,只有一個欣門,厭門的功夫沒有做,所以娑婆世界的事情看不破,這個人臨終生不去西方,所以你要歡欣生西方,同時還要厭離娑婆世界。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是第二種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大的量?有多麼寬、多麼長呢?「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西方極樂世界,是妙有的世界,妙有即是真空,像虛空一樣,所以廣大沒有邊際。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十方世界的眾生,有多少人念佛生西方,都可以生去。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發這些願,做種種莊嚴呢?因為眾生有這些苦惱,他才做這些莊嚴。現在凡夫住是個大問題,越到工業時代,地越是寸土寸金,你辛苦一輩子,還買不起一間房子,房產只有漲價,沒有跌價,人口越生越多,房子越來越窄,住是個大苦惱。諸位居士想在家裡設一個佛堂,不能稱心滿願,因為家裡人口多,住的房子嫌窄,哪能多出來房間做佛堂?要是出家開道場,蓋一座廟要多少經費?要化多少緣?蓋出來的大殿還是不夠用。阿彌陀佛已經看出來,住是個大問題,才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宮殿樓閣都是廣大的,國界也是廣大的。多麼廣大?像虛空一樣無量無邊,你念佛生到那裡,決不會發生住的問題。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是第三種莊嚴,「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性者本也,西方極樂世界的本性、本體是什麼呢?本體是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出來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才有種種清淨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修的無漏功德成就的。娑婆世界為何不清淨莊嚴呢?因為它是一種有漏業,造的惡業、善業都是有漏的。娑婆世界的依報,是以塵土為本體,依著微塵積聚起來的大地,所以成就的是個染污世界。我們人正報,是以無明業作本體,人是無明業成就的,無明業是染污的,身體哪裡會清淨?所以娑婆世界是苦惱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正道大慈大悲,出世善根生出來的清淨莊嚴。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是第四種莊嚴。「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以西方極樂世界的本性成為外相,外相是清淨光明之相,清淨光明充滿具足,好像清淨的鏡子、日輪、月輪一樣。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是第五種莊嚴。說依報有十七種,是標舉大數,實際種種莊嚴都在裡面。有種種事相的莊嚴,不是講理性,是講事相。「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是種種珍寶所成就,哪來的種種珍寶呢?是阿彌陀佛證得涅槃的本性,自然有種種莊嚴果報。既然有種種珍寶之性,生出來種種珍寶,一切莊嚴自然具足,還微妙不可思議。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故。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是第六種莊嚴。前面莊嚴形相功德,「淨光明滿足」,比如你到講堂一看,清淨光明,為何清淨光明?因為有種種珍寶,大地都是黃金珍寶,樓閣也是珍寶,什麼都是珍寶,是珍寶放的光。由種種珍寶再看它的色彩,這個珍寶怎樣莊嚴?那個珍寶怎樣莊嚴?這些珍寶看起來都是奇妙的色彩。「偈言:無垢光燄熾」,清淨光明很熾盛,放出來的光線很好看。「明淨曜世間故」,呈現一種清淨光明,照耀世間,普攝一切眾生。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是第七種莊嚴。「偈言:寶性功德草」,看見種種珍寶,要是碰到是什麼感覺呢?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珍寶的本性,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的,連功德草也是柔軟的。「柔軟左右旋」,功德草怎麼柔軟?左右旋轉。「觸者生勝樂」,你只要接觸到珍寶,生一種殊勝的快樂。「過迦旃鄰陀故」,迦旃鄰陀是印度一種柔軟草的名字,這種柔軟草,你要是觸摸到它,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那是世間的快樂;西方極樂世界的珍寶,你要是接觸到它,會生出來一種法樂,所以超過觸摸迦旃鄰陀草的感覺。   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行樹、七寶蓮花,哪有七寶之草呢?草是一種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珍寶,好像迦旃鄰陀草那樣柔軟,它要是不柔軟,眾生不能生一種殊勝之樂。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如果黃金非常堅硬,眾生走在黃金地上會很痛苦,還有眾生要打坐,如果座位七寶,都是硬梆梆,坐上去會很難受,所以七寶得柔軟,才能生享受。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都是阿彌陀佛大慈悲、柔軟心功德成就的。   娑婆世界的七寶是堅硬的,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成性。你看《地藏經》:「各各獄中,有百千種業道之器,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此四種物,眾業行感。」眾生是地獄的種性,地獄的東西都是銅、鐵、石、火做的,為什麼是眾生的業感所成?因為他作惡不厲害,不會墮地獄,那種人性格特別剛強,所感得的果報。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為何是柔軟性?因為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柔軟心感召的。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是第八種莊嚴,這一個莊嚴,包括三種莊嚴。「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前面講過地、水、火、風、虛空五大,成就報身的一切物質。西方極樂世界是水、地、虛空,三種元素莊嚴成就,沒有火大、風大。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沒有火?因為用不著火。人有人的果報,生的食物,要用火把它煮成熟的。西方極樂世界鉢現到面前,不需要吃飯,聞聞香氣就飽了。再進一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用不著把生的食物煮成熟的,所以用不著火。娑婆世界的火,還有照明的作用,黑暗的地方用火照出光明來。西方極樂世界滿世界都是光明,用不著火照,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火大。風是幫助莊嚴,微風吹動,七寶行樹、七寶羅網,出微妙音,它本身不是莊嚴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火大、風大,只有水大、地大、空大。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第一種水的莊嚴。「偈言:寶華千萬種」,《阿彌陀經》上有青、黃、赤、白四種蓮花,實際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有千萬種之多,都是七寶成就的。「彌覆池流泉」,千萬種蓮花彌滿蓋覆在蓮池流泉上面。「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微微的風吹動蓮花葉,蓮花上面的光明,交錯旋轉起來,非常的莊嚴。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第二種地的莊嚴。「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西方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都是七寶所成。在七寶樓閣之中,可以觀見十方世界,沒有障礙,就像我們在樓閣裡面看電影一樣,你想看哪一個世界,就看哪一個世界。   還有樹的莊嚴,「雜樹異光色」,雜寶之樹,種種寶交錯起來。比方黃金樹,白琉璃的樹枝,開玻璃的花,結瑪瑙的果,互相交錯起來,呈現不同的光色。「寶欄遍圍繞故」,還有寶欄,就是珍寶做成的欄楯。《阿彌陀經》:「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每一座樓閣外面有七重欄楯,周遍圍繞著。樓閣、寶樹、寶欄杆都是地上的莊嚴,莊嚴地的功德。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第三種虛空的莊嚴。「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七寶交絡起來的羅網,遍滿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羅網上面懸掛著種種寶鈴,發出來叮叮噹噹的音聲,都是無情說法的微妙音聲。   前面偈頌說:西方極樂世界有情無情會說法,都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人會說法,眾鳥有情也會說法。眾鳥是哪裡來的呢?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出來的。寶鈴是無情,怎麼會說法呢?也是阿彌陀佛的神通變化出來的。沒有人敲敲打打,自己會響的天樂,會說出法音。   【釋疑】   問:阿彌陀佛自己說法就好,為什麼還要眾鳥、寶鈴說法呢?   答:眾生的根機不同,有種種偏好。有的眾生喜歡聽鳥叫的聲音,有的眾生喜歡聽寶鈴的聲音,有的眾生喜歡聽音樂的聲音。阿彌陀佛就順應眾生的根機,示現他所愛好的,眾生聽到法音,自然就開悟,這都是阿彌陀佛應機說法的妙用。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是第九種莊嚴。「偈言:雨華衣莊嚴」,「雨」是由空中落下來,「華」就是花,空中自然落下來天花、天衣,不只一種,都是使你稱心滿意的花,你喜歡看什麼花,就落下什麼花。衣是一種布的莊嚴,就像我們現在用的地毯一樣。西方極樂世界天上落下來天衣,像幢幡、寶蓋般的莊嚴。「無量香普熏故」,天花、天衣的顏色很好看,而且有無量香氣,普遍熏極樂世界,一聞到就起歡喜心。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是第十種莊嚴。前面講光明的功德有二種,一種是光明的形相,你看見極樂世界一直是光明的。二種是光明的妙色,每一種珍寶上面,都有一種光明。「偈言:佛慧明淨日」,這是講光明的妙用,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都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光,光明清淨像太陽一樣。「除世癡闇冥故」,娑婆世界太陽一出來,一切黑暗都除掉;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你只要看見,就能把你的愚癡煩惱除掉。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是第十一種莊嚴。「偈言:梵聲」,「梵聲」,西方極樂世界鼎鼎大名的名聲,是一種清淨的音聲。「悟深遠」,你聽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名聲,就能悟到實相理體。「微妙聞十方故」,十方世界都能聞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名聲,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是第十二種莊嚴。「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法王,就是正覺阿彌陀佛,善能住持極樂世界。這不是讚歎正報,還是讚歎依報,西方極樂世界為何好?因為有好的法王住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好。就好像我們現在讚歎某一個大寺院好,因為有一位大和尚在當住持,領導有方,不是讚歎大和尚正報,是讚歎大寺院好!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是第十三種莊嚴。「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有法王就有人民,人民就是他的眷屬,都是阿彌陀如來正覺蓮花,化生出來的清淨大眾,我們平常念清淨大海眾菩薩,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讚歎法王國家的民眾,還是讚歎西方極樂世界。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是第十四種莊嚴,講西方極樂世界眾生的享受。「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愛樂佛法的法味。他一聽到佛法,就肚子不餓,生一種歡喜,叫法喜為食。梵語「三昧」翻成中國話是「正定」,「禪三昧」就是禪定,他在那修禪定,一入定,得一種歡悅,肚子就不餓,好像吃一頓飯一樣,叫禪悅為食,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頂級的享受。   我們平常念供養咒:「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在娑婆世界一般大眾雖然做不到,但是要發願。有的眾生或者聽一部經,聽得歡喜,肚子不餓了;有的眾生打坐,忽然間坐了一支好香,生了法喜,肚子不餓了,法喜也是禪悅的一部份,是忽然間碰到一次,不是天天打坐有禪悅,功夫還不到那個時候。   我們人的果報,不吃飯不行,但是最好不要吃眾生肉,你要是已經吃素,就勸別人,別人有懷疑的地方,你就跟他解釋,今天我再解釋一下。   【釋疑】   問:動物有生命,我們不可以吃,植物也有生命,為什麼可以吃呢?   答:佛教的最高理想是:「禪悅為食,法喜充滿。」西方極樂世界每天禪悅為食,在娑婆世界做不到,不吃飯不能活,怎麼修行?   動物我們感覺出來牠被殺的痛苦,你殺豬,牠叫得很大聲;你殺雞,牠也慘叫很大聲,我們聽牠慘叫,怎忍心吃牠的肉?植物被殺的時候,我們沒有感覺到它的痛苦,所以不是不知道植物也有生命,是不得已才吃它。   出家人的戒律:「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不許你斷一根生草,草有生機,不但你不能斷掉它的生機,也不可以在生草上大小便,你踩在生草上面就犯戒,因為妨礙它的生命。佛教是講道理的,最高的境界是: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無情會說法,無情一樣也能成佛,無情並非沒有生命。   問:自己發心要吃素,家庭其他人不吃素,環境不許可怎麼辦呢?   答:先戒殺,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不見殺,殺眾生,你眼睛沒看見;不聞殺,殺眾生,你沒有聽到;不為我殺,殺眾生,不是為我殺的,是為市場賣肉,是為大家殺的。這就是慢慢進步,與佛法接近。   問:勸別人皈依,是不是也勸他皈依後吃素呢?   答:你先勸他皈依就好,不勸他吃常素,這是方便權巧,因為你勸他皈依後要吃素,他如果想到皈依,卻不能吃素,就不敢皈依了,佛教對眾生要應機說法,權巧方便。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是第十五種莊嚴,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出來,是無諸難功德。「偈言:永離身心惱」,遭災遭難,就是身心受了苦惱。身體受的苦惱:受飢、受渴、受寒、受熱,或者身體被人殺害。心裡受的苦惱:患得患失、人我是非、貪瞋癡煩惱。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永遠離開這些苦惱。「受樂常無間故」,人間有快樂,但是樂少苦多,不是常遠受樂。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沒有災難,永遠享受出世間不間斷法樂,所以叫安樂世界。《阿彌陀經》翻譯成極樂世界,極樂就是絕對的樂,不是對著苦作樂,沒有一點點苦,《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自己解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像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極樂世界只有法樂,所以叫做極樂。   據佛經上說,世界每過一小劫,就有小三災發生:刀兵災、饑饉災、瘟疫災。刀兵災,有打仗;饑饉災,沒有飯吃;瘟疫災,發生傳染病。要是到地球該壞的時候,有大三災:水災、火災、風災。娑婆世界多災多難,《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以內沒有平安的地方,也沒有平安的時刻。好像大房子失火,住在裡面,還認為很快樂。有智慧的人,趕快逃出都來不及,怎麼會想在火宅裡面呢?   現在越南打仗打得厲害,這是刀兵災現前,兩邊打仗死了很多人,夾在中間的老百姓很苦惱,報上登載越南的難民,有一百多萬人,無論大人、小孩、婦女,統統往安全的地方逃難。哪一個難民沒有家庭?沒有事業?一打仗把家庭、事業都破壞了。哪個眾生不愛命?死的死,逃的逃。哪個眾生不要吃飯,逃難時一天三餐到哪裡吃?這個世界人自己造些苦惱要打仗,一打仗死了很多人,沒有人生產物資,一定發生饑饉災。打仗死了很多人,沒有人收屍,瘟疫一定流行,所以越南現在刀兵災、饑饉災、瘟疫災統統有。世界各地水災、火災、風災也是不停。我們觀察這些災難,看見眾生受苦惱,自己趕快逃難生西方嗎?西方不是逃難的地方,要發起慈悲心,眾生正在苦海裡受苦,我要趕快去救,但是我現在智慧、神通、辯才不夠,我要生西方,學救度眾生的本事。還沒有生西方之前,要隨力隨分去弘揚佛法,這就是我們的正道。現在有的人一點好事不做,專門念佛想生西方,這跟淨土法門不合。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阿彌陀經》有明文:「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要多種善根,多培福德因緣,不是消極一點好事不做,就可以生到西方,這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合。   世界第一次、第二次大戰已經過去,第三次大戰要是爆發,全世界打起來,用最尖端的核子武器,一定更多人傷亡。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發明殺人的武器?因為他們不懂佛法,不懂因果報應的道理。我們是佛弟子,應當負責任,盡我們的力量去弘揚佛法,救濟眾生。發明殺人武器的,一定是科學家,不是佛教徒,假若佛法能夠傳遍全世界,明白佛理,再來研究科學,絕不會發明核子彈。一顆核子彈爆炸,把那麼多人殺死,哪個佛弟子會發明這種武器?   佛教傳到中國、日本、韓國,釋迦牟尼佛並沒有來過這些國家,這都是過去的佛弟子弘揚的。我們要效法前賢,負起弘法責任,使佛法在全球普遍弘揚,全地球的人都信仰佛教,就不會再打仗害人。因為娑婆世界多災多難,所以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無諸難。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是第十六種莊嚴。「大義門」,是大乘義理的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小乘法門,全是大乘義理的法門,這個功德已經成就。「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大乘善根的世界。「等」是平等,那裡的眾生都是一個相,沒有譏嫌的事實,連譏嫌的名字也聽不到。什麼譏嫌的名字呢?「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沒有六根不具全的人,沒有二乘人。   下面舉例解釋,「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生到西方淨土世界的果報,遠離二種譏嫌的過失,應當知道。哪二種呢?「一者體」,就是本體、事實,事實上沒有。「二者名」,就是名字,連名字都沒有。「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二乘人,沒有女人,也沒有六根不具的人。諸根不具叫根缺,眼睛瞎,眼根不夠;耳朵聾,耳根不夠;鼻子缺陷,鼻根不夠;舌頭不能說話,舌根不夠;身體少一隻手、少一隻腳,身根不夠;精神神經兮兮,意根不夠,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根不具的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淨土世界沒有這三種過失,沒有譏嫌的事實。「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安樂世界不但沒有這三種果報體的事實,連這三種名字都沒有。「等者,平等一相故。」娑婆世界有六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人道、天道的眾生。人道、天道都是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像釋迦牟尼佛那麼莊嚴。   【釋疑】   問:「偈言:二乘種不生。」偈頌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二乘人,這部《往生論》是依著《無量壽經》作的,《無量壽經》說西方極樂世界有聲聞眾,聲聞是二乘的一種。《阿彌陀經》也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這怎麼會通說明呢?   答:古來大德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西方極樂世界的聲聞,只是個名字,因為他在娑婆世界,是二乘的根性,修的是二乘法門,後來迴小向大,修念佛法門生到西方,因為他是聲聞根性,所以叫做聲聞,實際到了西方,已經變成大乘弟子。第二種解釋,二乘根性的人,迴小向大生西方,他的見思二惑並沒有斷,是帶業往生。他是小乘根性,修大乘法一時修不來,阿彌陀佛就應他的機,叫他先學小乘法門,修三十七道品,要他先證阿羅漢,再進一步修大乘法。這是阿彌陀佛應機說法,權巧方便,聲聞是初學,後來他自然而然修大乘法。   這兩種解釋都不能解釋這裡的疑惑,《往生論》說西方沒有二乘人的事實,也沒有二乘人的名字,說得很清楚。我們怎樣解釋這個疑惑?佛說法有實有權,天親菩薩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是按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沒有二乘人,也沒有二乘人的名字,是按真實的境界講的。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聲聞眾,因為《無量壽經》是在娑婆世界說的經,是一種權巧方便的說法。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說這權巧的法?因為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度的弟子,都是修二乘法門,他們對二乘法門執著得厲害,到法華會上還有一千人退席。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多年,才說《法華經》,說到方便品:「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沒有二乘法,也沒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二乘人一聽如聾若啞,又有五千人退席,你就知道二乘人執著得厲害,所以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接引他們說:「你們最好念佛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像你們聲聞大阿羅漢的很多!」讓他們歡喜聽,能念佛生西方。要是釋迦牟尼佛說西方極樂世界根本沒有聲聞眾,誰肯發心念佛生西方呢?   對不同經典有疑惑,我們要去研究,把疑惑解釋通達。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是第十七種莊嚴。「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眾生所願意、所好樂的,一切都能滿足你的願。前面說過有十七種莊嚴,實際不只十七種,最後這一種就包括一切莊嚴。   為什麼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八苦交煎裡面,有一種求不得苦,所求不能滿願?在一個眾生份上,能夠聞到佛法,發菩提心,已經很難很難!然而他世間法所求不能滿願,他要生活,求食不得食,求衣不得衣,求住不得住,生活問題不能解決,天天為生活奔波勞碌,沒有時間研究佛法,沒有時間修行,也沒有時間上供三寶,下救眾生,他發菩提心,成了一個空願。所以阿彌陀佛造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裡,衣、食、住,任運自然,樣樣稱心如意,一切所求都能滿願。   在娑婆世界好不容易聞到一點佛法,發了菩提心,要常常親近善知識,才能有進無退。唐朝是中國佛教大興的朝代,有很多善知識、同參道友,大家共同辦道,自然不會退步,但是現在去哪裡找好的道友呢?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你的善知識,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都是你的同參道友,你隨時可以親近,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退墮的因緣,只有進步的因緣,佛法的求不得苦,生到西方就沒有了。      丁二、示現自利利他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這是簡略地說阿彌陀佛國土的十七種莊嚴,廣說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是無量的。   「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西方極樂世界有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這都是阿彌陀佛有自利的力量,同時他有利他的力量成就的。   阿彌陀佛能夠自利,也能利他,是他在世自在王如來面前發四十八大願,依著願修無量阿僧祇劫成佛。佛有三個身:一、法身,二、報身,三、化身。法身是真理之體,就是實相的理體,他證得實相的理體,就證得了法身。法身無形無相,現出相來,叫報身,報是果報,是報他在無量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所修的功德無量無邊,他成了佛,應該享受的果報。化身,如佛在印度示現丈六金身,還能隨眾生根機,示現各類化身。   西方極樂世界哪來這些清淨莊嚴呢?是無量珍寶性莊嚴出來的,是阿彌陀佛應該享受的果報。佛的果報,有正報、依報的莊嚴,比如世間有福報的人,身體是他的正報,他住的房子是依報,一定很莊嚴。比如倓虛老法師在哈爾濱修極樂寺,在長春修般若寺,在營口修楞嚴寺,在青島修湛山寺,他走到哪裡修到哪裡,他修好大廟就交給別人,最後逃難到香港,人家修好一座現成的精舍送給他。因為他有功德、福報,走到哪裡,不會沒有廟住。   佛的報身,可分成二個:一、自受用報身、二、他受用報身。佛發願利益眾生才成佛,所以他得了果報自己享受,叫自受用報身。同時佛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他不自己享受,他是為度眾生成就極樂世界,這是他受用報身,「他」指一切眾生,在西方極樂世界講,一切眾生都能見到報身佛,都能沾到報身佛的利益。在人間,要登地的菩薩,才能見到報身;沒有登地的菩薩,見的是化身。所以自受用報身,是自利;他受用報身,是利他。      丁三、入第一義諦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十七種莊嚴總結起來,是阿彌陀佛自他二利功德成就的。「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第一義諦」就是真實不虛之理。真實不虛之理有二種:一種叫真諦,一種叫俗諦。講世間的道理,叫俗諦;講出世間的道理,叫真諦,第一義諦就是真諦。俗諦,是按世間法說這個道理不會錯。按出世間法講,俗諦是虛幻不實,真諦不是虛幻不實,是第一義諦,就是真實不虛之理。   西方極樂世界的十七種莊嚴境界,不是娑婆世界的俗諦,那是妙境界相。妙者不可思議,這十七種莊嚴,微妙得不可思議,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妙境界相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就是第一義諦。但是真空不是虛空、不是斷滅空,它有十七種莊嚴,所以真空不空,即是妙有,一切妙境界相,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的。這一句總結起來,告訴我們不要以為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樓閣、七寶行樹,種種的莊嚴,你不要把它當成娑婆世界的寶物,都是不可思議的妙境界相。   「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後面十六句,和前面第一句,按次第說,第一句:「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是真諦,西方極樂世界的總相,是清淨莊嚴。下面十六句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十六種莊嚴,你得依著次第觀想,這是應該知道的。    丙二、眾生體(分二)     丁一、觀佛 云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何等八種?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三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五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六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云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如何觀想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何等八種?」哪八種相?「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第一種先把阿彌陀佛蓮花座的莊嚴觀察出來。「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第二種觀察阿彌陀佛身業的莊嚴。「三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第三種觀察阿彌陀佛口業的莊嚴。「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第四種觀察阿彌陀佛心業的莊嚴。「五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第五種觀察阿彌陀佛國土大眾的莊嚴。「六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第六種觀察大眾中首領的莊嚴。「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第七種觀察阿彌陀佛,說法主人的莊嚴。「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第八種觀察不虛作住持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善能住持的世界,只要你遇到阿彌陀佛,或者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你就能得利益,絕不會使你空過。先標舉科目,下面一一解釋。 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什麼是蓮花座的莊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偈頌說:阿彌陀佛的法座,由無量數的大寶王莊嚴出來。「微妙淨華臺故」,要詳細知道蓮花臺的莊嚴相,請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這一段沒有時間解釋,要瞭解詳情,請參閱《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什麼是阿彌陀佛身業的莊嚴?「偈言:相好光一尋」,阿彌陀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光明,這裡說的光不是無量光,無量光,是放出來的光無量無邊,遍照十方世界。這裡是指他的常光||他身體上永遠的光明。一尋,是兩手平伸出去的長度,跟他的身量一樣高。   要觀察阿彌陀佛身量的莊嚴,請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其光明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這一段要瞭解詳情,也請參閱《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色像超群生故」,阿彌陀佛色身的相貌,不但超過人天,還超過諸大菩薩。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什麼是阿彌陀佛口業的莊嚴?「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如來說法是很微妙的聲音,清淨的聲音,可以聞遍十方世界。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什麼是阿彌陀佛心業的莊嚴?「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阿彌陀佛的心,是無分別的心,他度眾生像地水火風虛空五大一樣,沒有分別。   接著解釋,「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沒有分別,是因為沒有分別心的緣故。前面偈頌講過:地、水、火、風、虛空都能利益眾生,阿彌陀佛的意業,像地、水、火、風、虛空一樣,沒有分別心。阿彌陀佛怎麼成就沒有分別心呢?他一下手用功,就如於實相修行,不起分別,用功到證得根本智,叫無分別智,這時候成佛,不是成阿羅漢,目的是要度眾生,他由根本智再起後得智,能應機說法,遇到什麼根機的眾生,就說什麼法。沒有分別怎麼說法呢?是由根本智起的妙用。(根本智,是根本的智慧,成佛的智慧。得到根本智以後起的妙用,叫後得智。)   我們怎樣學法呢?我們還沒成佛,沒得到無分別智以前,先學菩薩如實修行,遇見世間一切相,不要著相,這就是下手的方法,還要分次第,先不著世間相,再不著出世間相。中國禪宗,一下手就叫你不執著,一切不要著相,才能有所精進。但是根機不夠的人不善學,學顛倒了,他看見別人修行就呵斥,你在燒香、上供,他說:「著相幹什麼?佛還需要你燒香、供奉?」你要是在拜佛、念經,他說:「著相幹什麼?佛在你心裡,拜什麼?」於是處處不著相,把佛法的相駁掉。他說不執著,結果喝酒吃肉胡來,學佛法學成大邪見,這不是顛倒知見嗎?   我們是博地凡夫,先不要著財、色、名、食、睡的相,這五種是地獄五條根,你執著它就造業,造業就墮地獄。首先不要貪財,為什麼凡夫都貪財?著財的相。為什麼貪色?著色的相。為什麼要貪吃眾生肉?著食的相。為什麼要貪名?著名的相。為什麼要貪睡?著睡的相。先從這裡下手,財、色、名、食、睡不要貪多,只要把這五種修好,就可以修行。先把這五種惡法的相破掉,能夠看破放下,再進一步,一切惡法都不做。那著善法呢?善法跟惡法一樣,都要把它放下。你不要執著世間的善法,不要求人天果報;再進一步,你不要執著出世間的善法,不要求小乘人的果報,所修的善法,統統迴向到佛果菩提上。   現在我們修淨土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上供三寶,下救眾生,無論大善事、小善事都去做,修了不著相,所修的功德,迴向到西方極樂世界,莊嚴佛淨土。不然一執著,西方生不去,落到娑婆世界變成有漏的功德,得了人天果報,所以惡法的相不要著,善法的相也不要著。   生了西方已經證得無生法忍,再回來度眾生,自然而然不著相。還沒有生西方以前,我們是凡夫,如何不著相呢?比如你要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不能著相,你一著相就生煩惱。不能著相要不要弘法利生?發了菩提心,當然要弘法利生,但是不要執著,這樣就跟佛的根本智相隨順。將來成佛證得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金剛經》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我度一切眾生都成佛,實實在在沒有一個眾生得度,就是在行門上,沒有起分別心。   佛沒有起分別,我們怎麼做呢?《金剛經》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弘法利生,絕對不許執著,但是不要因為不執著,落於斷滅,還要生弘法利生的心。這樣終日弘法利生,終日無所著,將來成佛,你的心沒有分別。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什麼是大眾的莊嚴?「偈言:天人不動眾」,一切眾生分三大類:一類是邪定聚,定於邪,正法他不相信。一類是不定聚,有時進、有時退。一類是正定聚,入了正定聚,絕對不會再退步。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天道、人道的眾生,統統是正定聚眾生,就是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都是由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慧海,生出來的天人大眾,所以天人大眾,稱為清淨大海眾菩薩。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什麼是上首的莊嚴?上首就是大弟子。「偈言:如須彌山王」,諸大弟子像山一樣,上首就像眾山之王。「勝妙無過者故」,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是上首,殊勝微妙沒有超過上首的。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什麼是說法主人的莊嚴?「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天人大眾都是丈夫相,恭敬禮拜,圍繞瞻仰阿彌陀佛,所以說法的主人||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什麼是不虛作住持的莊嚴?「偈言:觀佛本願力」,你觀察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度眾生,我們就學阿彌陀佛發願,也要願願度眾生。「遇無空過者」,你遇見阿彌陀佛,佛必定使你所求如願,你不會空過,一定得到功德利益。「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你學著阿彌陀佛發願,願願都為度眾生,就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阿彌陀佛很快就能加被你,你所求的願很快能滿足。阿彌陀佛的功德像大如意寶一樣,求什麼得什麼,甚深甚廣,有如大海。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下面先解釋,「未證淨心菩薩」與「淨心菩薩」,有何不同?「淨心菩薩」是大乘八地菩薩,我們凡夫的心,會被財、色、名、食、睡,貪、瞋、癡所擾亂、染污,心不清淨,貪財、色、名、食、睡,到了八地菩薩才具淨心。「未證淨心菩薩」是大乘七地菩薩,佛法需要層層學、層層修,七地菩薩還沒有成佛,智慧福報都不具足,要度眾生智慧福報不夠,他要入三昧,智慧福報增加,才能稱心滿願利益眾生。七地菩薩得作意,就是心裡動念頭:「我要入三昧,利益眾生。」七地跟八地菩薩的差別,就是多了作意。作意就是心裡想:「我要入定!」證得八地菩薩,行住坐臥常在定,不要再生心動念:「我要入定!」才入定。八地菩薩是任運自然,果報得來的三昧,叫報生三昧,好像你生到天上,自然有一切享受,所以八地菩薩不要生心動念就精進了。七地菩薩,還要作意,未得淨心。八地菩薩,不必作意,自然入三昧,所以叫淨心菩薩。   再講論文,「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你沒有證到八地,只要見了阿彌陀佛,一定叫你證八地,不會叫你空過。未證到八地菩薩,還有能入定的心,還有所入定的心,有能、有所,就有差別不平等。八地菩薩任運自然得三昧,證得平等法身,所以他的心平等。   「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八地以前叫分證,八地菩薩以上還有九地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這時候平等證得,跟其他的八地以上菩薩一樣。「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寂滅是不生不滅,就是諸佛的法身,平等是無差別。未證淨心菩薩,只要見了阿彌陀佛,同樣證得諸佛涅槃的平等法身。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略說八句」,前面八句簡略說明阿彌陀佛的功德。「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顯現阿彌陀佛自利利他的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就是作觀想,要先觀蓮花座,再觀身業,再觀口業,再觀意業,按次第觀想下來,觀察成就,應當知道。     丁二、觀菩薩 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何者為四?   用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依報的莊嚴,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正報阿彌陀佛法王有八種功德,已經講過了。現在再觀察菩薩有四種功德。   「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怎樣觀察菩薩的莊嚴呢?「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觀察菩薩有四種功德成就,要注意「正修行」三字,功德成就是結果,菩薩的功德怎樣成就呢?正修行。正修行就是不邪不偏,邪是有漏的境界,都是一些人天善法,修的結果落於三界。雖然看是好的事情,實際是不好的事情,這是邪執,像外道修行不能出三界,叫邪魔外道。二乘出三界,可是偏了不能利益眾生。菩薩如於實相修行,才是正當的修行,下面有解釋,如於實相理體無修而修,修行的時候不著相,才叫正修行。「何者為四?」哪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呢? 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第一種功德。「一者於一佛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於一個佛教化的世界,像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教化的世界。「身不動搖」,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入定,身體不動不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他能分身遍於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眾生的根機不一,得應眾生的根機予以教化。   「如實修行」,是正修行,修行如於實相,實相就是真如的理體,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如理體是真實之相,所以叫實相。可是實相是無相之法,裡面具足一切功德,這叫實相無相、無不相。如於實相修行,就是修行的時候不著相,自然能成就功德,這是隨順實相的理體修的,不著相就與實相相隨順。所以隨順實相修行,是無修而修,不著修行之相,任運自然能具足一切功德。   「如實修行」,是菩薩自利。「常作佛事」,是利他,菩薩常常到十方世界教化一切眾生。眾生的根機不一,當然要用權巧方便,隨順眾生的根機種種教化,但是目的都是使一切眾生成佛。前面已經把下手的功夫講過了:你不要著相,先不著惡法的相,財、色、名、食、睡這些先放下。再不著世間善法之相,世間善法都是有漏之法,不要著相。再不著二乘之道,二乘偏空涅槃不要著。再進步,大乘法天天修,不到成佛不停止,但是不著相。這樣按次第,不是一下手就籠籠統統說不著相,但是不修行,自然造惡業,將來一定要墮地獄。所以不要著相,先不要著惡法的相,再不著世間善法之相,再不著二乘法,再不著大乘法,這樣子按次第修行。   我們聽大乘法,為什麼不能執著呢?因為一執著就與實相不相應。如實修行,就是跟實相理體相應、相合。我們要想成佛,就是要證得實相理體,你證得實相理體之法,以那個法為身,就叫法身,證得法身,你才能成佛。你與法身不相應、不相合,怎麼能證得實相理體?所以修行決不能著相。說不著相,卻不修行,還是個大凡夫,你成不了佛。你修行著了相,修的六度萬行,都是菩薩的功行,結果一著相,變成有漏法,落到三界以內。所以修大乘法門,六度萬行盡量修,但是不許著相,這叫如實修行。   要是你能如實修行,那就對了。你要是不如實修行,修行著了相,現在拿法師作例證,一著相,一、不進步,認為自己會講經,不能進步了。因為講經都是依文解義,自己根本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實相之理什麼樣子?先悟後證,不要說沒有證到,自己悟理都沒有悟到,哪能證到聖人果位?我們都是博地凡夫,依著佛說的道理來解釋,我們知道多少,講多少,自己要小心謹慎,不要講錯了。講錯了還罪過呢?你認為會講,不小心謹慎,粗心大意,經本拿起來就講,講錯了自己還不知道。就算你講得不錯,但是不會再好了,因為你認為自己會講,不再研究,所以不會進步。二、增加我慢,認為別人不會講經,我會講經,比別人高。佛教的規矩,釋迦牟尼佛開導聽經的人,應當恭敬禮拜供養講經的法師。大家都給你磕頭,認為自己了不得,增加貢高我慢的煩惱,這樣你學佛法不是顛倒了嗎?你是講經的法師,講了半天,貢高我慢的煩惱,都不能降伏,怎麼能證得實相呢?所以一定要所說離相,講經是我應該要講,不能分身十方世界,已經夠慚愧,總是盡我的心力講,要小心謹慎。講的時間久了,慢慢求進步,才能有明心見性,證到菩薩聖位那一天。   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動,能分身遍於十方世界,都是八地以上的菩薩。菩薩一共有五十二個位子,最初十信位,再進一步,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三十個位是三賢位,賢人還不是聖人。再有十地位,升了十種聖人之地,叫做十地菩薩。前面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四十個位子還沒看見法身什麼樣子,到登初地的時候,豁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大生歡喜,叫歡喜地。以後分分破無明,分分證法身,用功到八地菩薩,叫無功用位。這時候任運自然進步,他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動,行住坐臥常在定,菩薩有本願,有神通妙用,就能分身遍十方世界,利益一切眾生。   「偈言:安樂國清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翻成安樂國,安樂國的總相是清淨之相。因為正報清淨,依報國土才清淨。「常轉無垢輪」,這些八地菩薩,跟眾生說的都是清淨法。我們是凡夫法師,都是依著聖言量、佛說的道理來解釋,佛理一定還沒研究透徹,不然怎麼一個法師,講一個樣子。因為我們凡夫法師,帶著有煩惱、習氣,轉的是清淨法輪,帶著有染垢。前面講七地菩薩,要動念才能入三昧,動念就有能有所,心裡不清淨,要一念不動,心才清淨。我們凡夫法師,一天到晚打妄想,哪能不動念頭?不動念頭,講不出經來。八地菩薩不動念頭,任運自然會應機說法,他一說清淨法,就把眾生本來有的煩惱去掉,馬上得到真實的利益。   「化佛菩薩日」,「日」就是菩薩的智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像太陽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十方世界的眾生,應見菩薩身得度,他就示現菩薩身度他;有的眾生應見佛得度,他就示現化身佛度他。「如須彌住持故」,須彌是妙高山,一個小世界,由一個須彌山作中心,能住持一個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教化眾生,像太陽光一樣,遍照十方世界,但是他在西方極樂世界,像須彌山一樣,安住不動。   「開諸眾生淤泥華故」,菩薩為利益眾生,分身遍十方世界,能令眾生在煩惱之中開智慧,等於在淤泥裡面開蓮花一樣。所以教化眾生,你不要怕眾生煩惱深厚,《維摩詰所說經》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意思是說:高原山頭,不生蓮花;陸地沒有水,也不生蓮花;在低窪淤泥的地方,才出清淨的蓮花。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有智慧,他畏懼因,一點惡事都不敢做,因為做了惡因,將來要得惡果。因果是天然的定律,眾生膽子大,什麼事都敢做,造了惡因,決定要得惡果,等到得惡果,他才害怕。所以淤泥生蓮花,眾生的煩惱深厚,他在因地裡面,起煩惱,造惡業,得果報,吃了苦頭,這時候再為他說法,才能接受,一接受,淤泥裡面生出蓮花來。   釋迦牟尼佛有時候,也到天上說法,實際教化天上的眾生,得的效果很少,因為天人享受的五欲之樂叫妙五欲,不是人間的五欲之樂可比。因為天人享樂太多,你跟他說怎麼苦,他不能瞭解,所以佛不常在天上說法,常在人間說法,因為人間樂少苦多,容易接受佛法。在人間,佛常在南瞻部洲說法,一個小世界有四大部洲,東洲、西洲還能接受佛法,北洲不接受。因為北洲的人太快樂,你跟他說苦,他不瞭解什麼叫做苦。護法韋陀尊天感應三洲,北具盧洲他不去,因為那裡沒有佛法,用不著他去護法。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反而淤泥裡才生蓮花,所以眾生苦惱,不要看不起他,你去跟他講佛法,他才容易接受。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功德,我們怎麼學呢?要發心度貧窮苦惱眾生。我們佛教衰落的原因很多,前面我講大家關著門修行,使佛教衰落下來。還有一個原因,大家都度富貴人,不度貧窮人。為什麼單去度富貴人?因為佛教需要錢,沒有錢不能生活。有錢人到佛教裡來,能護持,才有力量,所以得招待有錢的護法。窮人自顧不暇,生活困難,哪有錢布施?所以看得很冷淡,這樣佛教變成勢利眼,有勢力的人,招待他們;沒有勢力的人,冷淡他們。造成窮人不學佛法,開正知見,信了邪知見外道,要打倒佛教。那麼我們去度窮人,富貴人不要度?又錯誤了。我們要善巧方便平等度一切眾生,我們去度有財力的人,請他來布施,佛教的經濟力量雄厚了,要教化窮人。窮人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一天忙到晚,哪有時間聽你講經說法?你看他沒有飯吃,給他買點米;天冷沒有衣服穿,給他買幾件衣服;生病沒有錢看醫生,給他一點醫藥費,先行財布施,讓他感覺佛教徒好,再行法布施,給他講佛法。《維摩詰所說經》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先以五欲像釣魚的鉤把他鉤上,牽引他,然後再講佛法給他聽,這樣窮人才能接受佛法。我們現在要學菩薩,學到生西方證得八地菩薩,到十方世界滅除一切眾生無明煩惱。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第二種功德,「二者彼應化身」,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動,在十方世界能現出應化身佛。「一切時不前不後」,應化身佛不是先到哪個世界,再到另一個世界。「一心一念」,就是很短的時間。「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菩薩的光明放出來,一念之間,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教化一切眾生,行種種的權巧方便。「修行所作」,令十方眾生,都跟菩薩學修行。「滅除一切眾生苦故」,眾生有苦惱,才需要學佛,菩薩能把一切眾生苦惱都滅除。   解釋前面的偈頌,「偈言:無垢莊嚴光」,菩薩放出來清淨智慧的光明。「一念及一時」,很短的時間。「普照諸佛會」,分身無量數菩薩、無量數應化身佛,這是智慧的妙用,智慧的光明,普照十方諸佛的法會。「利益諸群生故」,各個法會都有眾生,菩薩到法會利益很多眾生,像釋迦如來的法會,觀世音菩薩也來利益我們一樣。   一切時不前不後,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我們不行;一心一念,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我們更不行,我們現在怎麼學呢?現在有科學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比如無線電臺有廣播的工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弘揚佛法。你在無線電臺廣播,人沒有動,分身遍十方,你說法的音聲,遍滿各處。比方全台灣,有一萬臺收音機,不是第一臺先聽到,第二臺再聽到,到明年第一萬臺才聽到。無線電波是一念一時,就怕你不打開收音機,你一開就聽到聲音,沒有前沒有後,無線電波就有這種功能。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第三種功德,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無餘,沒有剩下的。「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這是下化眾生無餘,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對於十方虛空之內,所有佛的世界的大眾統統照到。「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這是上供諸佛無餘,他到每一個法會,先供養諸佛,用身業恭敬禮拜,用口業讚歎諸佛如來的功德。   「偈言:雨天樂華衣」,菩薩有神通,他到諸佛世界,帶去的供養就像下雨一樣,從空中降落下來。「天」是自然,自然有音樂供養,有天花、天衣供養。「妙香」,有天香供養。「等供養」,還有其他的供養品。「讚諸佛功德」,見了佛,讚歎佛的功德。「無有分別心故」,到八地菩薩之後有這個妙用,跟阿彌陀佛一樣,他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不起分別心。他上供諸佛,沒有哪一個佛,沒有供養到;教化眾生,沒有哪一個眾生,沒有教化到。八地菩薩證得大而無外的法身,所以他放光遍照,沒有哪一個世界不照到;供養諸佛,沒有哪一個佛沒有供養到;教化眾生,也沒有哪一個眾生沒有教化到。菩薩要是有分別心,供養這個佛,那個佛沒供養到;教化這個眾生,那個眾生沒有教化到。因為他無分別心,順法身的性,遍一切處,才能無餘。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第四種功德。「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觀察到哪一個世界沒有佛住世,沒有佛寶,就沒有法寶、沒有僧寶,這個世界佛法僧三寶都沒有,他就去示現一個佛出來。「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到沒有三寶的地方去住持三寶,莊嚴佛法僧寶的功德,像大海一樣,甚深甚廣。「遍示令解如實修行。」開示令一切眾生,都悟到如實修行的道理,叫一切眾生如於實相修行,都成菩薩。   「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虛空之中十方世界,哪一個世界沒有佛法僧三寶。「我願皆往生」,菩薩願往生沒有三寶的世界,因為他證到八地菩薩,隨願自在,他要到哪個世界,就到哪個世界。「示佛法如佛故」,他到那裡示現佛法,像佛出世一樣,示現八相成道,這是佛出世的規矩。   像釋迦佛在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出世,第一個相,由兜率天降落下來。沒有成佛的菩薩叫補處菩薩,就是候補成佛的菩薩,他在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住著。兜率天分內院、外院,他住在兜率天內院,觀察眾生見佛得度的機緣成熟,才降落下來。第二個入胎的相,摩耶夫人作夢,夢見有一位菩薩,騎著白象從天上下來,走到她肚子裡面。第三個住胎的相,菩薩示現成佛,跟人一樣,也是住胎十個月。但是菩薩不受住胎之苦,他在母親肚子裡,就大轉法輪,度眾生。第四個出胎的相,住胎滿十個月,有一天摩耶夫人到花園裡,手扶著無憂樹,釋迦佛從右脇出生。第五個出家的相,釋迦佛十九歲就出家。第六個成道的相,釋迦佛出家以後五年參訪,六年苦行,經過十一年,三十歲成道。第七個轉法輪的相,釋迦佛成道以後就說法度眾生。第八個入涅槃的相,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到八十歲入滅。每一個佛出世,都是依八相成道示現。   剛才講的是大乘佛教說的八相成道,有住胎的相,沒有降魔的相。因為佛要成道之前,魔從天上下來擾亂,佛把魔降伏了才成道。小乘佛教說的八相成道,隨順世間法,認為在母親肚子裡不能做什麼事,所以沒有住胎的相,有降魔的相。   長行的論文分成十個段落,第一願偈大意,天親菩薩說:我願意生阿彌陀佛的國土。第二段起觀生信,對修觀想生起信心。第三段觀行體相,觀行之體,觀行之相,先用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再觀察正報莊嚴,到這裡觀行體相講完了。第四段淨入願心,這些清淨莊嚴的功德,從哪裡來的呢?都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心起的。    乙四、淨入願心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向說」,就是前面說,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有十七種功德成就;觀察阿彌陀佛的莊嚴,有八種功德成就就;觀察菩薩的莊嚴,有四種功德成就,合起來有國土、佛、菩薩三種成就,都是願心莊嚴。從哪兒來這些莊嚴呢?都是阿彌陀佛最初發四十八大願,由願心成就這些功德莊嚴,應當知道。。 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略說入一法句故。」把三種莊嚴總攝起來,簡略地說,只有一個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世界清淨,阿彌陀佛清淨,菩薩也清淨,就是清淨這一個法,把三種莊嚴都包括了。   「清淨句者」,怎樣會清淨呢?「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是為度眾生,他的修行都是如實修行,結果他依著真如實相證得的是真實智慧。由真實智慧證得的法身,叫無為法身。無為者無所作為,法身是真如理體,人人本具本覺理體,因為被無明煩惱所覆蓋,應以聞思修啟發才能證得。證得無為法身是發現,並不是你造出來一個法身。因此智慧是真實的,智慧清淨;法身是無為的,法身清淨。能證的智慧、所證的法身,都是清淨的。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前面是把三種莊嚴合起來一句清淨法,再把清淨法分開來有二種,應當知道。「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把名目標舉出來。 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   器就是器物,比如茶杯的用途能盛茶,世界能容納一切眾生,所以叫器世間。器世間指國土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都是清淨的。 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這一段文義很清楚,這裡有個疑問:一般「眾生」是指凡夫,佛、菩薩為什麼叫眾生呢?因為有的地方分三種世間,世界叫器世間,凡夫叫眾生世間,佛、菩薩叫正覺世間。這裡把它合成二種,把佛、菩薩,都算眾生。菩薩沒有成佛,還算眾生。成佛了怎麼也叫眾生?佛叫究竟眾生,就是完人的眾生,等於世間最好的人,沒有人超過他,所以叫完人,完是究竟的意思,這個眾生成了佛,叫究竟眾生。   「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如此這一個清淨,含攝有二種清淨,就是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把佛、菩薩當成眾生融通,就是依正二報分開來,有世界的依報清淨,佛、菩薩的正報清淨。下面一段講的是善巧攝化,方便權巧攝化一切眾生。    乙五、善巧攝化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梵語「奢摩他」,翻成中國話叫「止」;梵語「毗婆舍那」,翻成中國話叫「觀」,前面叫我們依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來觀察,就是叫我們由止觀兩種行門來修行,有廣修行、略修行。廣,有國土十七種莊嚴、佛八種莊嚴、菩薩四種莊嚴。略,有一句清淨句。「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柔軟心是佛的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是對眾生發的誓願,願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引發慈悲心,得有柔軟心,柔軟心正對著凡夫剛強成性的心,剛強心起來就生障礙,他看見眾生受苦不動念頭。菩薩看見眾生可憐憫,自然要先拔他的苦,與他的樂,慈悲心就引起來了。怎樣能成就柔軟心?先觀察依正二報的莊嚴清淨,才能把剛強的煩惱降伏下去,柔軟心生起來。「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你成就了柔軟心,有了慈悲心,如於實相知道廣略諸法,真實的智慧啟發出來,就能成就菩薩善巧方便迴向眾生的功德。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什麼是菩薩的善巧方便迴向呢?「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菩薩的權巧方便迴向是解釋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修這五種念門所集的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所修五種念門的功德,不求自己住持安樂的享受,要去度眾生,拔一切眾生苦。「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發願攝取教化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同生安樂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這叫菩薩的善巧方便,所修的一切行門,不求自己得利益,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論文分十段,前面講了五段,接著講第六離菩提障。你要發菩提心,求菩提道,要把菩提障礙遠離。   乙六、離菩提障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善知」是最能知道。菩薩最能知道,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眾生同生安樂國。「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相違」就是障礙。有三種法與菩提法門相障礙,菩薩最能知道功德迴向給眾生成就,就可以把三種障礙去掉。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就是佛道。我們發心,要先發菩提心,就是要成佛道的心,我要發心成佛,成了佛,不是成阿羅漢,是為度眾生了生死。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這是不懂得大乘佛教的道理,你修行用功,是為成就一切眾生成佛,這是一個法門。所以你發菩提心,是要使眾生了生死、成佛道。   這裡還要注意:你想度眾生了生死、成佛道,一定要把眾生度到安樂國,因為不把眾生度到安樂國,他在娑婆世界修行,因為進步的因緣少,退步的因緣多,眾生很難了生死。所以你想度眾生,令他了生死、成佛道,最好把他度到安樂國去,因為那裡不會再退墮流轉生死。所以你勸一切眾生修淨土法門,大家同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能把眾生度了。   其他的大乘經典,修菩提的行門,是六度萬行。《往生論》解釋為五念門,一、禮拜阿彌陀佛,二、讚歎阿彌陀佛,三、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四、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這是觀想念佛。五、迴向,把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同生安樂國。這五念門是天親菩薩教我們的菩提法門,我們研究《往生論》,知道修這五念門,就是菩提法門,但是要把三種障礙去除。「何等三種?」是哪三種菩提障礙呢?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執著有個我,貪著自身的快樂,這是修菩提的障礙。我發心念佛要生西方,結果怎麼沒生去呢?因為心裡執著我,這是身見,所以身見最厲害。把身體當成我,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還要娛樂得好,種種都是為了我的身體,這樣你把菩提門障礙住了。你天天修五念門,結果西方你自己生不去,你度的眾生也去不了,因為你的我見、貪心太重,所做種種都是希望自己快樂,這與菩提大願相違背。你能以智慧門來觀察,不求自已得安樂,障礙就去掉了。前面講的道理,都是用智慧觀察出來的,娑婆世界根本沒有樂,樂是壞苦,我們人間有五欲之樂,但是樂事不久常,而且樂太少、苦太多。何況人身難得,一口氣不來,墮三惡道,不曉得受苦多少大劫才能出來;就讓你生到天上,天福享盡還是輪迴下來,所以不應該貪,應該好好發菩提心,發願念佛、發願度眾生,同生安樂國。貪圖五欲之樂的事少做,這是用智慧觀察的。   講樂是壞苦,樂少苦多,還是有樂。我心裡根本沒有我,誰在享受樂呢?眾生認為身體就是我,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地是堅硬之性,水是濕潤之性,火是熱燥之性,風是流動之性,由這四種元素把身體組合起來,比如我們身上的骨頭,屬於地大;身上的血液,屬於水大;身上的煖氣,屬於火大;身體會活動,屬於風大。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成,這四大分散了,去哪裡找我呢?   有心才有我,要是沒有心,光一個身體,誰知道身體是我?是依著知覺的心,心就是我,心是受、想、行、識四種作用。受者領納為義,能夠知道我受了苦、受了樂。想者取像為義,事情已經過去,能取像出來,就像照相一樣,還能照出相來。行者造作為義,事情還沒來,先打主意,計畫計畫。識者了別為義,能夠知道一切人人物物。除了受、想、行、識四種功能外,心沒有本體自性。   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心是受、想、行、識四法假合,合起來有八個法,形成假我,把八個法分析開來,應該有八個我,實際哪一個法也不是我,找我的本體找不到,所以八個法合起來一個假的我,不是真我,這就是用智慧觀察,把它觀空,自然就不起貪心。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得作觀想,觀我空。你要是根機銳利的人,聽到這裡,一下觀空了,那最好;要是根機不夠銳利,也得往這裡觀察,這是佛的智慧告訴我們的觀察方法。雖然你不能一下子把我觀空,貪心可以逐漸減少,你懂得往這條路用功修行,貪著自身自然就遠離了,三種菩提障礙就去掉一種。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二者依慈悲門」,依著慈悲法門,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拔一切眾生苦」,拔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因為眾生的苦惱不拔除,你與樂,他不能享樂。前面講過:小孩生病,你得先給他治病,小孩的病苦不拔除,你給他吃好的東西,穿好的衣服,他都不能享受,所以一定要先拔苦才能與樂。這裡是拔苦在先,與樂在後,要發心拔一切眾生苦,我們凡夫的心都是給自己快樂,不管別人痛苦;菩薩的心正好相反,不求自己快樂,看見別人受苦,比自己受苦還難過,就是要令眾生得安樂。「遠離無安眾生心故」,菩薩安樂眾生的心,就能把菩提門的障礙去掉。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三者依方便門」,就是前面權巧迴向的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我看見眾生受苦,可憐眾生不懂佛法,不知道了生死,更要憐愍眾生。「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要供養自己,是眾生的貪欲心。人家對我恭敬,我心裡很快樂,是凡夫恭敬自身的心,這是菩提門的障礙。要遠離供養自身,遠離恭敬自心,才能把菩提門的障礙去掉。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前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背的障礙法,都得遠離開。   乙七、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把前面三種障礙去掉,就得了三種隨順法,隨順就是不相違背。注意「隨順」二字,初發心修行的人,要如於實相修行,我們不曉得實相在哪裡?要隨順著實相修行,這就是隨順的法門。「何等三種?」哪三種隨順門呢? 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一者無染清淨心」,就是把前面的障礙去掉,變成清淨法門。「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前面說你為自已求快樂,就是障礙;把自已求快樂的心去掉,不為自已求快樂,叫無染清淨心。你執著我,你要自已求快樂,就是染污心;你不執著我,不貪圖自已求快樂,叫無染清淨心。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二者安清淨心」,就是令眾生都得安樂的心。眾生得安樂,我心裡感覺很快樂,這就是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比如小孩生病,父母親心裡很難過,一定要趕緊給他看醫生吃藥,把小孩的病苦拔除,小孩得了安樂,父母才能安樂。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使一切眾生得到大菩提,就是佛的智慧,我要是能度一個眾生成佛,我很快樂,這就是法樂、大樂。貪圖自己五欲之樂的心,是菩提障礙。這是隨順菩提的心,能令一切眾生得到大菩提,自己就心樂,這是清淨法樂。   「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攝」是攝持,要把眾生攝持住,就是要引導眾生,叫他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不這樣,眾生不能得到大菩提。剛才講在娑婆世界修行,退步的因緣太多,進步的因緣太少,好不容易讓眾生進了佛門,知道了生死要修行,結果不能進步,怎麼能得大菩提呢?所以想要度眾生得大菩提,先把他送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安全保險。為什麼佛要說淨土法門呢?因為這是度眾生得大菩提的法。中國佛教大乘有八個宗派,淨土宗只是其中一派,每一個宗派都有度眾生了生死的方法,除了淨土宗,其他七個宗派,也能度眾生了生死,為什麼要修淨土法門,要度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這個道理要特別注意: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入道,都可以了生死,但是你要看,這個法門好不好修?你度眾生,好不好度?了生死不是兒戲,你度眾生了生死,不是說得好聽,你必須要觀察到自己的生死苦。生死心不懇切,你不會發道心修行;你要是沒有觀察到眾生苦,你不會發菩提心,度眾生了生死。   了生死就是你能觀察到生死苦,害怕生死苦,心想:「我一口氣不來,不曉得墮落哪一道?來生來世是不是還知道修行?要是來生來世不知道修行,又不曉得流轉到哪裡?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古人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身難得,我今生已經得到;佛法難聞,我今生已經聞到。這個身體我今生不把它度脫,要等到哪一生才度呢?」所以你要是害怕生死輪迴苦,除了修淨土法門,沒有其他的法門,比這個法門安全;沒有其他的法門,比這個法門可靠。   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你要是沒有觀察到眾生受苦惱,菩提心發不起來。假若你菩提心發起來,你要度眾生了生死,除了修淨土法門,怎樣能度眾生?所以你要自己了生死,離開淨土法門,不容易修、不容易證。你想度一切眾生了生死,離開淨土法門,也不容易度。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開淨土法門?尤其到了末法時代,離開淨土法門,沒有第二個法門,可以使我們度眾生了生死。 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你隨順三種菩提法門修行,將來就能夠滿足,應當知道。   上面講的是第七段「順菩提門」,下面講第八段「名義攝對」,拿前面講過的名義,和裡面所含的義理相對比。   乙八、名義攝對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前面說智慧、慈悲、方便,這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般若智慧再攝取方便,文字很通順,但是有一個問題:下面的般若也是智慧,與上面的智慧有什麼不同?   前面講的智慧門、慈悲門、方便門,都是隨順法門,就是隨順實相理體來修行,與菩提法門不相違背。下面的般若保存梵音,不翻為智慧,就是特別標示,下面的般若是佛證得的根本智,又叫實智,真實的智慧。   又下面的方便,跟上面的方便有何不同?上面的方便是隨順著菩提法門說的。下面的方便,是證得般若根本智慧,起權巧方便的智慧,方便是度眾生的妙用,這是得般若智慧以後的方便,叫權智,也叫後得智。就是你先發心,依著佛的智慧來觀察,叫隨順智慧;依著佛的慈悲起的慈悲,叫隨順慈悲;依著佛的方便起的方便,叫隨順方便。三種隨順法門都修成功,證得佛的根本智,就起權巧方便的後得智。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前面說把我見遠離開,不要貪執著自身的快樂。「遠離無安眾生心」,要拔一切眾生苦,把無安眾生心遠離開。「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不要供養自己的身體,不要自己求恭敬。「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這三種法,障礙菩提心要遠離,應當知道。為什麼要遠離這三種法呢?因為這三種法,你一起執著就形成障礙。你執著一個法,一個障礙;你執著二個法,二個障礙;你執著三個法,三個障礙。你天天說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結果被這三種法障礙住,一定要遠離開。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向說無染清淨心」,前面說不貪求自身之樂,就是生起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就是要發心拔一切眾生苦。「樂清淨心」,就是能令一切眾生得到大菩提,都生到安樂國。   「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這三種心,簡略歸納到一處,就是隨順菩提的心,把它合起來就是「妙樂勝真心」。看見眾生苦,能拔眾生苦,把眾生送到西方安樂國,看見眾生得大菩提,得到不是世間的快樂,是不可思議的法樂,所以叫妙樂。「勝」是很殊勝,怎樣殊勝呢?超過三界之勝,所以殊勝之樂,是真實不是虛偽的,這三種隨順菩提法門的心合起來,就是菩薩殊勝、真實的法樂。   前面講過,現在就可以體驗到,世間的五欲之樂,樂不久常,而且樂是苦因。人為什麼要喝酒吃肉?貪圖快樂。你喝酒吃肉,享受短暫的快樂,等你吃飽喝醉,身體上有什麼快樂?樂不久常,樂是苦惱的因,世間五欲之樂,你這樣去推想,不殊勝、不真實。而佛法之樂,就是度眾生得大菩提,是殊勝、真實的。假若有一個眾生不相信佛教,你勸導他相信佛教,你頓時享受一種快樂,這種樂很長遠,還不會生苦因。要是你度的這個人,懂得佛法的好處,將來大轉法輪,給佛教幫大忙,又接引很多眾生,你會更快樂。假若你度一個人,到臨命終時,預知時至,知道哪一天上西方,還親自告訴你,你到那時候送他往生,看他安詳念著佛走了,那快樂不是筆墨可以形容的,你這時候就相信佛法之樂,殊勝真實,五欲之樂都比不上。   下面講第九段「願事成就」,你所發的願,所修的一切事相都能成就。   乙九、願事成就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你這個發心的菩薩,怎樣能生西方極樂世界呢?你得有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這四個心,把慈悲心包含到方便心裡面。「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你有這四種心,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自然佛會接你到西方去。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摩訶薩」,翻成中國話叫「大」,一個大菩薩隨順前面所說的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前面四種門,叫入門,入到淨土法門。後面一種門,叫出門,出來慈悲度一切眾生。這五種法門修好,能隨你的意,自在無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前面所說的五種法門,身業,是禮拜門,禮拜阿彌陀佛。口業,是讚歎門,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意業,是作願門,發願度眾生同生西方。智業,是觀察門,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方便智業,是迴向門,這五種業都是隨順往生淨土的法門。   下面第十段「利行滿足」,自利利他,都能圓滿具足。   乙十、利行滿足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更有五種門,能夠隨順這五種功德,應當知道。「何者五門?」哪五種門?「一者近門」,與菩提道相近的門。「二者大會眾門」,能加入到清淨大海眾菩薩之內的門。「三者宅門」,到佛的大門裡面。「四者屋門」,登堂入室,進到佛的房間去。「五者園林遊戲地門」,出了宅門,到園林裡面遊戲,出來度眾生。「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上面五種門,前面四種門,入菩提門,就是入淨土門。「第五門,成就出功德」,第五種門,出菩提門,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入第一門者」,入第一門,是近門,與菩提道相近的門。怎樣與菩提道相近呢?「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你想入菩提門,先恭敬禮拜阿彌陀佛,能生安樂世界,所以稱入第一門。 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入第二門者」,入第二門,成為清淨大海眾菩薩的一份子。怎樣能成為清淨大海眾菩薩呢?「以讚歎阿彌陀佛」,因為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隨順名義稱如來名」,注意「稱如來名」四字,念佛法門,前面講觀察就是觀想、觀念。這裡「稱如來名」,就是念佛名號、持名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稱是用口稱,念是用心念。「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你念佛的名號,還要依著如來的光明智慧之相來修行。「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你稱如來名,依著如來的光明智慧之相修行,就能成為清淨大海眾菩薩的一份子,所以稱入第二門。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入第三門者」,入第三門,是作願門。「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一心沒有二意,就是願意生到西方安樂世界。「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奢摩他」,翻成中國話叫「止」,止一切惡。「三昧」翻作正定,就是一心沒有二念,修入定的法門。「得入蓮華藏世界」,得入西方極樂世界,「是名入第三門」,所以稱入第三門。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毗婆舍那」,翻成中國話叫「觀」,要專念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你觀察好了,就生到西方享受種種法味的樂,「是名入第四門」,所以稱入第四門。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出第五門者」,前面四種門叫入,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從西方極樂世界出來,叫乘願再來。為什麼生西方?不為自己求法樂,是為一切眾生求法樂。得了法樂以後,「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最初是發大慈悲心,願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才生西方。生到西方得了法樂之後,再以大慈悲心,觀察一切苦惱眾生都在苦海裡受苦,於是從西方極樂世界,再回到娑婆世界。「示應化身」,示現應化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就應化什麼身,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樣。「迴入生死園」,娑婆世界眾生都在流轉生死,所以娑婆世界叫生死園。「煩惱林中」,眾生煩惱很多,像樹林一樣,叫煩惱林。「遊戲神通」,你得了法樂以後,有了神通,再走到生死園煩惱林之中,不被煩惱所染污。「至教化地」,你把一切眾生都度出生死園煩惱林,到佛教化的地方,就是生西方。「以本願力迴向故」,你為什麼生到西方還要再回來?因為你發願就是為度眾生生西方,所以你一定依著本願之力,迴向一切眾生都成佛。「是名出第五門」,回到娑婆世界來度化一切眾生,所以稱出第五門。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前面四種門叫入門,菩薩入四種門自己得利益,自利的行門圓滿具足,應當知道。 菩薩出第五門,迴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菩薩最初就發心,把修行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現在生了西方再回來,就依著迴向的功德,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利益他人的行門也圓滿具足,應當知道。 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前面四種門是自利,後面一種門是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菩薩很快就能成佛。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的果位,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什麼叫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真正覺悟。凡夫重淫欲,迷而不覺,外道是心外求道,覺而不正,所以正覺超過凡夫、外道,超出六道之上。「正等」是平等,二乘人是正覺,但不是正等,因為他只能自利,不能利人,所以正等正覺超過二乘人。菩薩能自利,也能利他,可以稱正等正覺,但不能稱「無上」。因為菩薩是有上的正等正覺,初地上面還有二地,乃至於到了十地菩薩,上面還有等覺菩薩,等覺菩薩上面還有佛。到成佛再沒有上,所以佛叫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的五種行門,自利的四種行門在先,利他的行門在後,但是發願不是這樣,菩薩發願為利益眾生,為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就是依著這個願修行用功。前面四種利益,是為救度眾生得的,所以得了四種利益,一定要回來娑婆世界度眾生,不然滿不了菩提願。   菩薩發願是要度一切眾生成佛,沒有想到自己先成佛。為度一切眾生成佛,怎麼自己先成佛呢?這就是大乘法門,你生西方,不是為自己了生死,為度眾生生西方。生了西方,四種法門你都圓滿成就,得了自利,再回來度眾生,又得到利他的功德,所以眾生成佛在你後面,你自己先成佛。   古人有個譬喻,眾生煩惱就像柴草,菩薩斷煩惱成佛道,就像撥火棒。古時候燒柴草煮飯,菩薩拿撥火棒撥火,要讓柴草燒完,哪曉得撥著撥著,把自己的撥火棒燒掉了。菩薩本來不想自己先成佛,可是卻先成佛了。   拿講經說法作例子,比如我們看見佛教弟子都注重修行,不注重解理,結果佛教衰落了,因為佛教弟子都不明白佛理,這是個大錯誤。學佛的次第,信、解、行、證,先解後行,沒有瞭解佛理就修行,盲修瞎練,走錯了路還不知道。你發心講經給大家聽,得自己先研究,目的是講給大家聽,結果你先瞭解佛理,利益別人在後面,所以大乘法門以利他為自利。   【釋疑】   問:我發心研究佛法就好,何必發願為講給大家聽,才來研究佛經,以利他為自利呢?   答:你要是不發願講給大家聽,你不會把佛理研究透徹。現在很多佛弟子,喜歡研究佛理,叫他講給大眾聽,他不耐煩,這就是最初沒有發菩提願。你看大熱天,你們坐在下面熱,不曉得我講經更加熱,因為我講經得提起精神,我要是不提起精神講,你們都打瞌睡了。我提起精神講,所以我出汗比你們多,汗出得多怎麼能繼續講?因為願力支持著。所以最初發願要利人,才研究佛理,研究懂了不講給別人聽,自己不得安樂。   我為什麼要講《往生論》呢?就是要令諸位增加信心,信心有了,你要起解。懂得《往生論》,再看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你沒有能力不要緊,先把經文看一遍,將來遇到有人講,你一定容易瞭解,因為你已把經文看過了。印光老法師提倡淨土五經,除了上面三經,再加《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應當研究。   有了信心,有了瞭解,要發心修行,要注重念佛,但是要發菩提心,為度一切眾生了生死,而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隨分隨力教化一切眾生,大家念佛同生西方,生到西方證到無生法忍,自己得了無生的功夫,再迴入娑婆世界來度一切眾生。   《往生論》講到這裡講完了。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講記 八六                     釋論文 八五